![1、泪奔的句子](http://www.wenzidahui.com/tu/541.jpg)
1、泪奔的句子
泪奔的句子
1、青春就像一只容器,装满了不安、躁动、青涩、与偶尔的疯狂。
2、你不要等我了,我已经有其他人了。
3、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4、我对前男友快分手时说:我是想要嫁给你的人啊!前男友:“对不起,那让你失望了。”
5、只是有点累,不知道有谁可以信任。
6、不去期望,失去了不会伤心,得到了便是惊喜。
7、我妈妈跟我说:“经常打电话回来好不好,我在家太闷了没人说话。”
8、就让我执迷不悟,在自己的世界勇敢地走下去。
9、不管脚步有多慢都不要紧,只要你在走,总会看到进步。
10、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向前,各自修行。
11、有时候你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其实是自己站歪了。
12、对生命最佳的回应,是生活得很快乐。
13、这里没有电扇,没有网,没有你?
14、你只想得到,从未想过付出,这就是我会爱上她,而永远不会喜欢你的原因。
15、没有人可以带走你的痛,()所以也别让任何人带走你的幸福。
16、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会坚强。
17、同伴,不一定非要走到最后,某一段路上,对方给自己带来的朗朗笑声,那就已经足够。
18、可以孤单,但不许孤独。 可以寂寞,但不许空虚。可以消沉,但不许堕落。 可以失望,但不许放弃。 记住,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19、世上最美的,莫过于从泪水中挣脱出来的那个微笑。
20、她来了,你走吧!
21、长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人长不大,有些人不想长大,有些人装作长不大。
22、有些伤痛,何可言、何能言、何处言、何时言;有些秘密,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不须说。
23、没干什么,没有听音乐,没有看电影,没有聊qq,没有打游戏,没上猫扑,只有傻傻地坐在电脑前等宝贝。
24、我们不停的翻弄着回忆,却再也找不回那时的自己。
25、我把你骗到手,却用的是真感情。
26、有时候,遗忘,是最好的解脱;有时候,沉默,却是最好的诉说。
27、我又是一个人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
28、有时候,冷漠并不是无情,只是一种避免被伤害的工具。
29、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我心里兴风作浪。
2、985高材生在清华泪奔!揭示命运的残酷真相!
985高材生在清华泪奔!揭示命运的残酷真相!
文/小微君
01
我是北京一所985高校的学生,曾经去清华蹭随机过程的课,当时就被震惊了。
上课的时候,能坐100多人的大教室里,睡觉的只有2个(是的你没看错,清华学生上课也睡觉),然后下一节课老师点到之前睡觉的一个女生回答问题,这位女生……全答对了。
高中老师说的对,不怕你睡,只要你对。
去食堂蹭饭,隔壁桌也是两个妹子,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这个锐形三角饼好好吃,我要再去买一个。”然后我看了看,原来就是油饼……
跟我坐在一桌的两个男孩,好像是计算机系的,正在讨论一篇论文。他们说话声音很小,用词也很隐晦,我几乎听不懂。要走的时候,一个男孩说:“那你就有6篇顶会啦。”
我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所谓顶会,就是顶级会议期刊,在我们学校博士毕业能发一篇就烧高香了,眼前这两个男孩看起来相当稚嫩,怎么也不像博士,说他们是大一学生都嫌太嫩了点……
想想自己见过的大多数人的大学生活,混日子、混学分、混网吧,不挂就好,拿着父母打来的生活费胡乱挥霍,嫌食堂难吃总是叫三四十块一份的外卖,一个月花掉五千块都不嫌多。没有女朋友,自嘲说懒得去找,游戏不好玩么?动漫不好看么?其实心里知道优秀的女生早就被优秀的男生追走了,自己没身材也不锻炼,没知识也不学习,拿什么去追求心仪的女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告诉自己学历不重要,能力最重要,学着抽烟喝酒,开黑比谁都积极,安慰自己处了好多哥们儿,其实内心深处还是惶恐着以后的漂泊无依。
越是好的学校,大家越是拼命努力,力争上游,吃饭走路交谈都是学习和知识。哦不,人家已经开始创造了。当你连课都不去上的时候,你的同龄人,或者你的学弟学妹,已经发表了一流的论文。
02
之前有个高中同学是北大的,毕业于北大数学系,号称全中国最好的数学系。现在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说每天一举一动都关系到金融稳定的大局也不为过。
他在就读数学系以前,并无参加数学竞赛的经历,就是一个很普通的高考生进的北大。第一次听他说“很普通”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真想打他,大哥你普通个鬼啊!高考进北大很普通吗!你在高中的时候可是风云人物啊!
可是他很认真地说,在北大,像他这种没有竞赛经历、没有自主招生加分、没有保送的纯高考生,就是最普通甚至弱势的群体,在思维训练上已经大大逊色于前三类学生。
他大一的时候,觉得专业课太难,甚至萌生了转去文科院系的想法,总是在怀疑人生。不幸的是,转专业也不是阿猫阿狗都能转的,当时他们的要求是——年级前十有申请资格,前五比较有把握能转成。
其实这样的规定也是合理的。没有一个院系想要不学无术的人。想要跳出你认为的地狱?那你先得证明,你在地狱里也是最出类拔萃的。
数学是靠脑子的学科,而我的朋友认为自己并不能单靠脑子把数学学好——尤其是在你的室友最次都是全国数学奥赛银牌的时候。
所以他只好用笨办法了。上课一节不缺,课堂笔记记得很认真;课前预习,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标出来重点听(不要小看这个习惯,现在的大学生能一堂课不缺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上课不睡觉的又是少数中的少数,课前能预习的,差不多跟大熊猫那么珍贵);下课后认真做作业,老师和助教的答疑时间一次也不错过。体育课长跑,脑子里都是偏微分方程,跑过终点了都不知道,体育老师只好奔上去把他揪住。
他始终不是年级最出类拔萃的那一个,但是大一结束的时候,他的成绩已经稳居年级前十,大二结束的时候前五。
他已经不想转专业了。我去找他玩的时候,他告诉我,数学非常有用,也很有意思,进可从事金融类工作,在国际金融博弈中分一杯羹;退可从事计算机工作,毕竟编程的基本功也是数学。他从认真学习中明白了数学之美和数学之趣,决心更深入地学习,以成栋梁之才。
天才确实靠命,就像我的好朋友,他可以在北大数学系的期末考试拿99分,也可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但是他大二、大三的时候也还是发不出同班同学那样的顶级期刊论文。
但他每一天也有自己的进步,也有自己的欢喜。一点一滴的累积,终将达到令人眩目的高度。话又说回来,天才又有多少呢?我们跟天才争不了菲尔茨奖,但通过自己的认真和努力,争取一个高层次、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很快乐的人生。
面对自己征服不了的难题,面对看起来永远无法超越的天才,很多人都选择了自暴自弃。认命了,他们说。就这样吧,认命了。也许世界就是这样,早晚有一天我们会认命的,但是在认命之前,请认真地生活和学习过,最后你会发现,命运也没有那么可怕,开启未来的钥匙,你已经握在了手中。
03
为什么我们都想考一个好学校?
有一张图是中国互联网领域大佬们的一次聚会(不包括马云、李彦宏),坐中间的是马化腾。他左边分别是王兴(美团创始人)、雷军(小米创始人)、张一鸣(今日头条创始人)、沈南鹏(红杉资本合伙人)、杨元庆(联想集团总裁)……右边则是刘强东(京东创始人)、张磊(高瓴资本创始人)、程维(滴滴打车创始人)、王小川(搜狗创始人)……图显示的是座中大佬们的本科学校,均为名校。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本科毕业于北大,在美国读了研究生;李彦宏的妻子更是不得了,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美国博士,号称当年中国留学生圈子里当之无愧的公主。
马云则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英语好到本科毕业就被分配到杭州科技大学当讲师。后来,马云正是因为英语好,日常有很多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从一个美国外教口中第一次知道了美国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才走上了创业之路。
更使人佩服的是,在他们读书的年代,考大学比现在困难得多,尤其是要上一个好大学。
2016年《国际金融报》对中国a股500名上市公司做过调查,其中年薪百万级的董事长84%有高学历,一半以上毕业于985高校。
好学校校之所以牛,不在于校园高楼林立,而在于这里有最优秀的同学一起读书明理,有最丰厚的学习资源,有学识渊博、见识深远的老师为你领路。
刚刚走向独立的年轻人,能有机会在好的环境中成长,在好的老师身边接受教诲,在巨人肩膀上学习和远望,收获的知识、见识、眼界和格局,必定终生受益。
04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在这个拼爹的年代,我们要质疑的,也许不是普通人还能不能逆袭,而是要问,自己是否真的曾经努力?
也许高考时我们就是差了一点运气,最终与名校无缘。在当今名校录取越来越自主招生化的大背景下,单靠高考确实过于单薄。
也许你还在高中,与各种知识苦苦地做斗争,心怀星辰大海,却在泥淖中不断下沉。
也许你早已毕业,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家庭不和睦,每天面对的都是一地鸡毛。
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用名校的精神,那个北大数学系同学的精神,去生活。
哪怕身身陷泥淖,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当你悟到这一点并开始行动的时候,命运的罗盘已经开始转动。
1995年,只有初中学历的北大保安张俊成,通过成人高考考上北大法律系专科,从此带动了北大保安的学习热潮,20多年间500多人通过自学改变了命运。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提到:“人最终决定着自己的命运。在天赋和环境内,他成为什么是自己决定的结果。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思考,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随时改变自己决定的自由。”
我决定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你呢?
3、麻省理工毕业生为成长泪奔
麻省理工毕业生为成长泪奔
文/蔡真妮
朋友的女儿在十多年前考上了麻省理工学院,当时在周围中国人圈子里轰动一时。毕业后她到硅谷发展,一边工作一边又修了个mba学位,现在在一个世界顶级的it公司里工作,亲朋好友都觉得她很能干。
现在她自己的女儿也快到了上学的年龄,回来看望父母时,大家见到她就半开玩笑地问她,以后要把孩子培养进哪所常青藤大学,她却很坚决地摆手说:“我不培养,她能上哪儿就上哪儿。”
有一次过节聚会,当大家的话题又转到孩子的教育上时,她讲了她自己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些反思。
她说从小学到高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她的学业成绩排名都是全校第一,在麻省理工学院时她的学习成绩也是处于上游。但是工作以后,她是同学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属于在事业上没有什么成绩可言的人。毕业十年她去参加同学会,同学中有后来进了法学院当上大牌律师的,有从政已经是某个州众议员的,有在公司做已经成了ceo的。
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她认为,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的培养有误区。
在中国父母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上大学,他们没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儿,光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父母就大功告成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不能被量化的方面被忽视了。比如,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冒险精神、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享受生活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她和同学相比之后感觉自己所缺乏的。
因为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看重她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也把取得好成绩看得极重,不想看到父母失望不满的眼神。每次考试她都特别紧张,特别怕出错,这种情形后来就发展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求完美而缺乏冒险精神,没有安全感,就怕把事情搞砸了。
她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刚毕业的时候,她曾到谷歌公司应聘,当时它成立时间不长,急需人才,公司创始人之一面试她,还和她一起吃了午饭,特别希望她能留下来。虽然她敏锐地感觉到了搜索领域的前景,但是求稳的心态让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另外一家已闯出名牌的大公司。()她的同在硅谷工作的美国同学当时极力劝她选择谷歌,说如果以后这家公司不行了就再找工作好了,实在不行她那么会读书还可以回学校读个硕士,有什么好怕的?可她就是没敢冒这个险。现在谷歌的成就有目共睹,如果她当初选择留下来,公司上市以后她已变成了千万富翁。
她说实际上他们家现在的收入在工薪阶层里也算挺高的,但是她有了钱自己也不会花,搞点娱乐活动心里隐隐地就会有罪恶感,觉得只有工作才是正经事,其他的都是浪费时间。这就是小时候形成的只有学习才是正经事的观念的后遗症。她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作为一个人,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薄了、太谨小慎微了、太没有色彩了,她绝对不要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样。重要的是孩子要快乐、身心健康,对自己有自信、对生活有热情,将来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4、怀念我的父亲(泪奔好文)
怀念我的父亲(泪奔好文)
文/施一公
常常有学生和朋友问我:这辈子你崇拜过谁?我过去48年唯一崇拜的人是我的父亲。在我的生命中,父亲对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的籍贯是云南省大姚县,是我爷爷施平的出生地。爷爷年轻时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后来离开了云南,就读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在那里与我的奶奶杨琳相爱并结婚。奶奶是当时杭州进步学生革命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并因此被国民党政府判定是共产党员而被捕入狱;1935年1月5日,我的父亲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出生后18天,他的母亲就牺牲在国民党的监狱里;为了纪念和怀念奶奶,爷爷给父亲起名施怀琳。
爷爷随后投身革命、参加抗战,无暇照顾我的父亲,只能把他托付给亲戚朋友抚养长大。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四处打听,才辗转在云南老家找到我的父亲,并把他接到北京身边。父亲从出生就命苦,可以说没有真正见到过生母,而直到长大成人后才与生父第一次团聚。
父亲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的本科,母亲在北京矿业学院读书,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1962年,父亲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电力工业局,次年母亲也从焦作矿业学院调到郑州,与父亲在同一个单位工作。1967年5月5日,我出生在河南郑州,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那时正好赶上河南省“文革”的高潮,就是武斗开始,所以我母亲在找医院的时候都非常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医院,生下了我。“文革”期间出生的孩子,大部分的名字都带有时代色彩,叫文革、卫东的有很多,父亲很希望我有一个响亮一点的名字,但是又不希望太落俗套,最后想了又想,还是取意一心为公,选择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一公”,作为我的名字。父亲赋予这个名字中的寓意,在我一生中的很多重要关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选择。
从我有一点点懂事开始,就记得家里挂的一个精致的大镜框,里面是一位面带微笑的年轻女子的黑白照片,那是我奶奶大学入学时照的,每次搬家,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地把镜框包裹好,而每到一处、新家安顿完毕后,又把照片悬挂在最显着的地方。
1969年10月底,我两岁半,跟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地区汝南县老君庙乡闫寨大队小郭庄。那时的往事,我自己当然已经不记得了,后来母亲告诉我,我们家下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受走资派爷爷的牵连和影响,“文革”期间爷爷在四人帮的监狱里被关押折磨了整整4年半。我们离开郑州的那一天,一大早就开始把收拾好的家具和行李搬到大卡车上,上午8点多就离开了郑州,父亲带着年幼的哥哥坐在驾驶室司机旁边,大姐则站在车上面,一路颠簸,开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达两百公里开外的小郭庄。因为我和二姐都还太小,跟着母亲坐火车到驻马店镇车站,下来后再乘坐汽车到公社林场与父亲的大卡车汇合,到达小郭庄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村民已经把当地村西头上的一个牛棚腾了出来,开始味道很重,后来父亲母亲多次整改粉刷才好些;直到1972年离开小郭庄,这间牛棚成为我童年记忆里最温暖的第一个家。
后来母亲告诉我们:父亲认为我们会一辈子生活在小郭庄、不会再有机会回到省城郑州了;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父亲特别认真地干农活。每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起床,背上一个箩筐,拿把小铲子,顺着小路去捡拾牛粪、用于农田施肥;白天则是到地里田间向乡亲们学习各种农活;父亲很聪明,不仅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各种农活技能,还学会了一边撑船、一边在寨河里撒网打鱼。驻马店地处豫南,春夏季多雨,每次大雨过后,父亲都会带上大姐,两人配合到田间抓青蛙;父亲手持自制的长叉,循着声音、用手电筒的光柱照射青蛙,此时的青蛙一动不动,很容易被长叉捕获,然后扔到背着的一个带盖的小口箩筐里。在田间转一大圈下来,就会有几十只青蛙入筐;第二天,父亲会烹饪美味的田鸡宴。
我记忆中的父亲特别能干,我甚至觉得他无所不能。为了让我们住的更舒适一些,聪明的父亲弄来高粱秆、石灰、黄胶泥,把牛棚装修一新,还隔出好几个小房间。父亲是位很好的理发师,我在到清华上学以前的18年间,从没有去过理发店,总是父亲给我理发;当然,在这方面,哥哥姐姐和妈妈也靠父亲。父亲还是个很出色的裁缝,我一直到小学毕业为止几乎没有买过一件衣服,大多数是继承哥哥姐姐穿小了的衣服,而哥哥姐姐的几乎所有衣裤和我过年时偶尔惊喜获得的新衣服都是由父亲亲手裁剪缝纫的。除了剪发和裁衣,父亲还有一手好的木工手艺,会打造很美观实用的家具,20世纪70年代我们家里用的床、柜子、桌子、椅子大部分都是我父亲亲手制作的,有些家具现在仍在使用。
1970年以后,父亲在全公社唯一的高中讲授数学和物理,他讲课认真而又生动,颇得学生喜爱。再后来进了城,父亲又在当地的镇机械厂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硬质合金的技术革新。1977年恢复高考,他辅导表姐、表哥、大姐认真复习数理化,给他们讲解方程式、热力学,x、y、z……我当时一点儿都听不懂,但感觉科学真酷,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等我们回到了郑州,父亲又去郑州工学院任教,给学生讲课。再再后来又去工厂,做管理工作……
对待左邻右舍,父亲更是一生助人为乐,这是他的做人准则。到了小郭庄之后不久,父亲就成了全村90多口人的义务理发师,一年四季常常有老乡请父亲理发,逢年过节则是排队到我们家门口理发;而父亲则从来都是来者不拒、大度宽厚。我们家从郑州搬到小郭庄带去的最珍贵的一大件就是一台半新的上海牌缝纫机,这台缝纫机在当地马上出了名,父亲用它不仅负责我们全家的衣裤制作,还帮助全村的乡亲做衣服;春节前一个月,村里的乡亲大多会到镇里百货店撕上几尺布料,回来请我父亲量体裁剪,大姐和母亲也会帮忙缝纫,我则几乎天天在缝纫机踩踏旋转的规律节奏声中入睡。后来大姐告诉我,父亲每年春节前都会免费为乡亲们裁剪、制作近百件衣裤。乡亲们为了感谢我们家的帮助,常常拿来自己家里的土产,比如红薯干、豌豆角等等,我父母则还以一些白面细粮。这样久而久之,父亲不仅在村里,而且在大队和公社都开始享有名气,很受乡亲们尊重。大家有事情、有矛盾时也会找父亲来商量调解,甚至邻村乡亲结婚都会请我的父亲参加,以增添分量。
刚到小郭庄时,那里还没有通电,电线杆也只架设到光明公社和闫寨的大队部,村民们也舍不得点蜡烛和煤油灯,一般天黑以后就上床睡觉了。晚上,整个村子漆黑一片,只有看家狗偶尔汪汪叫上两声。
1969年底,在征得村干部同意后,父亲带着大姐和几个乡亲,买来电线、瓷瓶,竖起一个个用树干削制而成的电线杆,把电从大队部一直引到小郭庄。小郭庄成为远近十多个村庄中第一个通电的,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1972年夏天,父亲工作调动到驻马店地区工业局,我们也举家搬迁到驻马店镇。离开那天,几乎是全村出动、邻里乡亲都来送行,难舍难分;村里的众多孩子们则是围着搬家的解放牌卡车看来看去、爬上爬下,非常新鲜;我的母亲从集镇上买来两斤糖果,分给孩子们吃。37年之后,2009年9月底,我携妻子儿女陪同母亲和两个姐姐重回小郭庄,几乎所有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出来了,热情地拉住母亲和大姐,问长问短,一再邀请我们住几天再走;很多村民得知我父亲早已辞世的消息后,纷纷向母亲表达感激、思念之情,这些乡亲的深厚情谊让老母亲眼眶润湿、让我感动不已。
父亲的言行举止对我影响非常大。他很幽默,在家里常常给我们讲讲笑话、开开玩笑;很豪爽,待人宽厚,做事情很大气,从不斤斤计较;很开朗、很有范儿,在驻马店镇生活的那几年里,父亲常常骑车带我出去,一边骑车一边吟唱样板戏选段,其中《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里的几段我都是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听会的。2014年底,新版的《智取威虎山》上映,我马上想起父亲、立即去电影院里回味了精彩的剧情,也更加怀念我亲爱的父亲。不知不觉中,从小父亲就成了我的偶像,我做事的时候总想得到父亲的夸奖,父亲对我既慈祥又要求很严格,他很少批评我,但是也很少会表扬我;即使对于我获得1984年全国高中生数学联赛河南赛区第一名这样的荣誉,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赞扬了两句,并要我看到不足戒骄戒躁。父亲的厨艺极佳,逢年过节都是父亲掌勺炒出一盘盘可口的菜肴,1985年我保送清华大学之后,父亲很高兴,亲自下厨给我做了一桌美味庆祝。他总是希望我能够做得再好一点,不能知足常乐,而我也一直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而努力学习和进取,直到现在,我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总能想到要对得起父亲的在天之灵。我觉得从小到大,一直到清华毕业至今,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我父亲,而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是27年前的一天。
1987年9月21日,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在自行车道上撞倒,当司机把我父亲送到医院的时候,他还处于昏迷状态,但血压和心跳等生命体征都还正常。但是,医院急救室的那位医生告诉肇事司机:必须先交付500元押金,然后才能救人。四个半小时之后,待司机筹了500块钱回来的时候,我父亲已经测不出血压,也没有心跳了。我最敬爱的父亲在医院的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没有得到任何救治,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也再没有睁开眼睛看他儿子一眼,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事故对于还在上大学三年级的我打击太大了,我无法承受突然失去父亲的痛苦;自己的世界倾覆、价值观崩溃了,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常常夜不能寐、凌晨三四点跑到空旷的圆明园内一个人抒发心中的悲愤。直到今天,夜深人静时我还是常常想起亲爱的父亲、也抑制不住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当时这件事让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曾经怨恨过,曾经想报复这家医院和那位见死不救的急救室当值医生:医护人员的天职不是救死扶伤吗?为什么见死不救?不救救我的父亲?!
但是,我后来逐渐想通了:这样的悲剧不止我一个家庭。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经历着像我父亲一样生离死别的人为悲剧。父亲活着的时候,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帮助着邻里乡亲和周边许许多多没有那么幸运的人们,以自己的善良付出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和关爱。子承父志,如果我真的有抱负、真的敢担当,那就应该去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我开始反思、也开始成熟。
其实直到父亲意外去世,我一直都非常幸运。从小学就接受了很体面的教育,中学、大学更是如此,大家都很关照我;我不缺吃,不缺穿。我缺啥呢?我觉得我缺乏像父亲一样的胸怀和回报之心。父亲去世后,我真正开始懂事了,我发誓要照顾好我的母亲,回报从小到大爱护、关心我的老师和父老乡亲们,用自己的力量让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种心情跟随我在国外漂泊了十八个春秋。
现在我回来了,回到了清华大学。外面总有些人在揣度我的回国动机,说施一公回来如何如何。其实,我不止一次告诉大家,是我的真心话:我回到清华最想做的事就是育人,培养一批有理想、敢担当的年轻人,在他们可塑性还较高的时候去影响他们,希望清华的学生在增强专业素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让他们清楚而坚定地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承载起中华民族实现强国大梦之重任!
2015年1月5日,是我父亲的八十岁冥寿。这天,我恰好在杭州——父亲的出生地——开会。一天忙碌之后,我回到酒店自己的房间,情不自禁地想起父亲,泪流满面,只能给父亲的在天之灵写信:“爸爸,您走得太早了、太急了,都没能赶上一天好日子、也没能叮嘱儿子一句话;27年来,儿子拼命努力,只怕辜负了您的期望。”
我深深地怀念我的父亲,也希望自己能有像父亲一样的大爱和情怀。父亲的吟唱似乎就在我耳边: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施一公,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2014年12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