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贵在对信念的坚守_励志文章:人生贵在锲而不舍

1、人生贵在对信念的坚守

人生贵在对信念的坚守

昨晚上夜班,一宿没合眼的我,在豆瓣读书里看到了这篇关于对人生信念的观点,觉得其观点甚是珍贵!然后花了点儿时间细细的读了一下,发现其中的内在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对信念的坚持”,不过也想到了当今的社会,在面对困难的那一刻,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坚持信念呢?这时候我想到了淘宝网的马云,我想此人的成功和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是一样的,至少马云做到了。

好了,废话不多叙,以下是豆瓣读书上的那篇书评(人生贵在对信念的坚守 评论:人生不设限)

最初了解到力克?胡哲是在一档电视节目里,看到没有四肢的他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向上,心中倍感震撼。他个头很小,但是气场足,口才非凡,不时能将现场观众逗乐,这家伙仿佛天生就具有演说家的天赋。正应了这样一句话,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想办法打开另一扇门。

作者在这本书中不仅分享了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尽管那些经验确实极为打动他人,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试图通过自己的经历去说服那些身处逆境将要放弃梦想的人。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困难是难以逾越的,抱有对未来的幻想就总还有实现的可能,如果选择放弃,则一无所获。人生最终收获成功,需要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需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要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敢于与恐惧和失败为友,拥有“跌倒七次,爬起来八次”的毅力。

作为上帝“失手”的产物,你根本无法想象一个罹患海豹肢症的“不正常”的人竟然能幸福得如此不像话。他的人生不会因为先天性的机体缺失而受到限制,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环境而束缚人对生命的挑战。与力克?胡哲相比,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却难以做到如此从容。人生目标的实现,就在于对信念的执着坚守。几年前,一位老师曾经这样说,任何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些许成就,至少要努力奋斗十年。十年的成功坚守是量变到质变的准备阶段,谁能在浮躁的时代沉下身子奋力拼搏,谁才能做最后的赢家。

通常意义上讲,我们总是希望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进行某种预测,以获得一种安定的心态,在作者看来,有很多事情即便过程是曲折不定的,但是结果没准就会给你一个惊喜。现实生活的残酷或许会一步步吞噬掉昔日的梦想,但是谁又能知道挺过了这个坎就不会发生质变呢;你或许并没有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出路,但是并不代表这条路就不存在。

人生之所以受到限制就在于将认识问题的视野和角度框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或许换个角度想想,挫折本身铺设了一条通往成功的新路。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如何化解苦难。肯定梦想,抓住梦想,才能创造出你所想要的生活;相反,将自己陷入到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对自身的盲目否定、消极处世只会令世界更糟。正如作者所言,“今天的障碍或许是明天的优势”,你所做的只是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前进。

2、励志文章:人生贵在锲而不舍

励志文章:人生贵在锲而不舍

如今已经名闻世界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一般人常说的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母亲问他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我都记住了。

母亲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的。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咱娘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说:都记住了。那么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咱娘要考我,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会非常伤心和难过的。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才是。

他的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他的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个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我听到有人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因而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也就由此具备了。所以说,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励志名言 )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说他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实际上有八只脚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正如先秦·荀况在《荀子·劝学》里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这里面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末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况在《劝学》中教育人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连金属和石头那么硬的东西都可以镂穿。其中“镂刻”是一种精细的雕刻方式。

在哲学思想方面,荀子认为自然发展有它的客观的规律;反对天命,不迷信鬼神,认为人定胜天;还主张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发展。在教育方面,他写过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就是我刚才在上面说的那段《劝学》,来阐明他的教育思想。《劝学》中记述了他在教育、学习方面的很多理论,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比如,他认为人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在《劝学》中,荀子还用镂刻金石来说明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他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后人就是根据这里锲而不舍的意思总结出了这句成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镂刻而不能坚持下去,就连朽木也不会被折断;但若坚持一直不停地镂刻,就是金属、石头也会被镂穿。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渊博的学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人们学习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的。

我昨天晚上写的那篇关于我的前四个二十岁。现在的第五个二十岁。我现在不就是在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继续奋斗吗?之于我所雕刻的是朽木还是金石,就让未来来说话吧!用一句北京人流行的土话: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吧!

3、周国平:人生贵在行胸臆

周国平:人生贵在行胸臆

读袁中郎全集,感到清风徐徐扑面,精神阵阵爽快。

明末的这位大才子一度做吴县县令,上任伊始,致书朋友们道:"吴中得若令也,五湖有长,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生公说法石有长老。"开卷读到这等潇洒不俗之言,

我再舍不得放下了,相信这个人必定还会说出许多妙语。

我的期望没有落空。

请看这一段:"天下有大败兴事三,而破国亡家不与焉。山水朋友不相凑,一败兴也。朋友忙,相聚不久,二败兴也。游非及时,或花落山枯,三败兴也。"

真是非常的飘逸。中郎一生最爱山水,最爱朋友,难怪他写得最好的是游记和书信,

不过,倘若你以为他只是个耽玩的倜傥书生,未免小看了他。《明史》记载,他在吴县任上"听断敏决,公庭鲜事",遂整日"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可见极其能干,游刃有余。但他是真个风雅,天性耐不得官场俗务,终于辞职。后来几度起官,也都以谢病归告终。

在明末文坛上,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他们的风格,用他评其弟小修诗的话说,便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他的潇洒绝非表面风流,而是他的内在性灵的自然流露。性者个性,灵者灵气,他实在是个极有个性极有灵气的人。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他活着整个儿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利害和规矩暂时还都不在他眼里。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了俗物。

那么,能否逃脱这个命运呢?很难,因为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所谓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正说明智慧是童心的守护神。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

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袁中郎责问得好:"天下皆知生死,然未有一人信生之必死者……趋名骛利,唯曰不足,头白面焦,如虑铜铁之不坚,信有死者,当如是耶?"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官做大了还想更大,钱赚多了还想更多。"未得则前涂为究竟,涂之前又有涂焉,可终究钦?已得则即景为寄寓,寓之中无非寓焉,故终身驰逐而已矣。"在这终身的驰逐中,不再有工夫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接着连属于自己的真兴趣也没有了,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

事情是明摆着的:一个人如果真正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他会觉得,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这些事情上,牺牲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实在是很愚蠢的。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用中郎的话说,这叫做:"退得一步,即为稳实,多少受用。"

当然,一个人彻悟了生死的道理,也可能会走向消极悲观。不过,如果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这一前途即可避免。他反而会获得一种认识:生命的密度要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从终极的眼光看,寿命是无稽的,无论长寿短寿,死后都归于虚无。不止如此,即使用活着时的眼光作比较,寿命也无甚意义。中郎说:"试令一老人与少年并立,问彼少年,尔所少之寿何在,觅之不得。问彼老人,尔所多之寿何在,觅之亦不得。少者本无,多者亦归于无,其无正等。"无论活多活少,谁都活在此刻,此刻之前的时间已经永远消逝,没有人能把它们抓在手中。所以,与其贪图活得长久,不如争取活得痛快。中郎引惠开的话说:"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天。"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或许可以把袁中郎称作享乐主义者,不过他所提倡的乐,乃是合乎生命之自然的乐趣,体现生命之质量和浓度的快乐。在他看来,为了这样的享乐,付出什么代价也是值得的,甚至这代价也成了一种快乐。

有两段话,极能显出他的个性的光彩。

在一处他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尤其是得之自然的趣。他举出童子的无往而非趣,山林之人的自在度日,愚不肖的率心而行,作为这种趣的例子。然后写道:"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凭真性情生活是趣,因此遭到全世界的反对又是趣,从这趣中更见出了怎样真的性情!

另一处谈到人生真乐有五,原文太精彩,不忍割爱,照抄如下:

"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皓魄入帐,花影流衣,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产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

前四种快活,气象已属不凡,谁知他笔锋一转,说享尽人生快乐以后,一败涂地,沦为乞丐,又是一种快活!中郎文中多这类飞来之笔,出其不意,又顺理成章。世人常把善终视作幸福的标志,其实经不起推敲。若从人生终结看,善不善终都是死,都无幸福可言。若从人生过程看,一个人只要痛快淋漓地生活过,不管善不善终,都称得上幸福了。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极而言之,乐极生悲不足悲,最可悲的是从来不曾乐过,一辈子稳稳当当,也平平淡淡,那才是白活了一场。

中郎自己是个充满生命热情的人,他做什么事都兴致勃勃,好像不要命似的。爱山水,便说落雁峰"可值百死"。爱朋友,便叹"以友为性命"。他知道"世上希有事,未有不以死得者",值得要死要活一番。读书读到会心处,便"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真是忘乎所以。他爱女人,坦陈有"青娥之癖"。他甚至发起懒来也上瘾,名之"懒癖"。

关于癖,他说过一句极中肯的话:"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将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宦贾之事。"有癖之人,哪怕有的是怪癖恶癖,终归还保留着一种自己的真兴趣真热情,比起那班名利俗物来更是一个活人。当然,所谓癖是真正着迷,全心全意,死活不顾。譬如巴尔扎克小说里的于洛男爵,爱女色爱到财产名誉地位性命都可以不要,到头来穷困潦倒,却依然心满意足,这才配称好色,那些只揩油不肯作半点牺牲的偷香窃玉之辈是不够格的。

一面彻悟人生的实质,一面满怀生命的热情,两者的结合形成了袁中郎的人生观。他自己把这种人生观与儒家的谐世、道家的玩世、佛家的出世并列为四,称作适世。若加比较,儒家是完全入世,佛家是完全出世,中郎的适世似与道家的玩世相接近,都在入世出世之间。区别在于,玩世是入世者的出世法,怀着生命的忧患意识逍遥世外,适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怀着大化的超脱心境享受人生。用中郎自己的话说,他是想学"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

明末知识分子学佛参禅成风,中郎是不以为然的。他"自知魔重","出则为湖魔,入则为诗魔,遇佳友则为谈魔",舍不得人生如许乐趣,绝不肯出世。况且人只要生命犹存,真正出世是不可能的。佛祖和达摩舍太子出家,中郎认为是没有参透生死之理的表现。他批评道:"当时便在家何妨,何必掉头不顾,为此偏枯不可训之事?似亦不圆之甚矣。"人活世上,如空中鸟迹,去留两可,无须拘泥区区行藏的所在。若说出家是为了离生死,你总还带着这个血肉之躯,仍是跳不出生死之网。若说已经看破生死,那就不必出家,在网中即可作自由跳跃。死是每种人生哲学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中郎认为,儒道释三家,至少就其门徒的行为看,对死都不甚了悟。儒生"以立言为不死,是故着书垂训",道士"以留形为不死,是故锻金炼气",释子"以寂灭为不死(),是故耽心禅观",他们都企求某种方式的不死。而事实上,"茫茫众生,谁不有死,堕地之时,死案已立。"不死是不可能的。

那么,依中郎之见,如何才算了悟生死呢?说来也简单,就是要正视生之必死的事实,放下不死的幻想。他比较赞赏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只要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好好地活过一场,也就死而无憾了。既然死是必然的,何时死,缘何死,便完全不必在意。他曾患呕血之病,担心必死,便给自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在家里藏一笔钱,怕贼偷走,整日提心吊胆,频频查看。有一天携带着远行,回来发现,钱已不知丢失在途中何处了。自己总担心死于呕血,而其实迟早要生个什么病死去,岂不和此人一样可笑?这么一想,就宽心了。

总之,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这大约便是中郎的生死观。

未免太简单了一些!然而,还能怎么样呢?我自己不是一直试图对死进行深入思考,而结论也仅是除了平静接受,别无更好的法子?许多文人,对于人生问题作过无穷的探讨,研究过各种复杂的理论,在兜了偌大圈子以后,往往回到一些十分平易质朴的道理上。对于这些道理,许多文化不高的村民野夫早已了然于胸。不过,倘真能这样,也许就对了。罗近溪说:"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中郎赞"此语抉圣学之髓",实不为过誉。我们都是有生有死的常人,倘若我们肯安心做这样的常人,顺乎天性之自然,坦然于生死,我们也就算得上是圣人了。只怕这个境界并不容易达到呢。

4、坚守自己的信念,播下希望的种子

坚守自己的信念,播下希望的种子

坚守信念,可能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但知易行难,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有这样一个比喻:将人的个体比喻成计算机的硬件,每个人从生理角度上而言虽有差异,但也并不大,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大脑之间的区别比家狗和猎狗大脑之间的区别还要小。其实,决定一个人成败荣辱的关键在于“软件”,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信念。一个人有了信念,并且去坚守,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会看到希望、迎来曙光。

有这样一则故事: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他们没有水了。于是,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惊喜地喊道:“我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来那种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踉跄着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茫茫无垠的沙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久久凝视着那个给了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盖,缓缓流出的却是一缕缕沙子。他诚挚地说:“只要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有时也可以变成清冽的泉水。”

确实如此,信念就好比指引方向的罗盘,在人生的远航中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在漫无边际的旅程中,重要的不是一个人飞得有多高、有多远,关键在于有明确的方向。

信念有时徘徊于坚持与动摇之中,彷徨于前进与退缩之中,有时甚至会出现坚持比放弃还难的无奈。正如上面的故事中所提及的,所有队员都迷失了生存的信念,坚持下去仍然看不到希望,又不甘心放弃求生的欲望,当出现外因干预后,队员们重拾信念,一步一步地前行,终于走出茫茫的沙漠。我们试想,在最关键的时候,如果没有这样的外力推动,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也许一出悲剧就会上演,也许不会有这么感人的生命奇迹发生。

那么,坚守信念,特别是处于进退两难、左右摇摆之时,如何继续坚守自己的信念呢?

我想从另一则预言故事中可以找到答案:一群青蛙讨论,我们要爬到对面那座大山上去看看上面的风景,于是所有青蛙一起出发。当爬到半路时,一些青蛙动摇了,“我们为什么要如此艰辛爬到山上去看风景,风景不都是一样吗”?(励志文章  )慢慢地有一些青蛙退出了前行的队伍,到最后只有一只青蛙爬到了山顶。青蛙们为这只青蛙欢呼雀跃,问它怎样才能坚持到最后,它却并不作答。原来这只青蛙是聋子,它只知道大家一起爬山,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

原来,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干扰,坚持做应该做的事,就可以做到坚守信念,实现自己的目标。诸葛亮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切忌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人做事,自然就会少一些困惑,多一份坚定,也就在追求人生目标这个过程当中享受到沿途风景,给内心带来真正欢愉。

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成功后的荣光,而在于追求的本身,在于信念的树立与坚持的过程。坚守信念,犹如在内心撒下一颗种子,只要在合适的条件下,种子自会生根发芽破土而出,总会有收获果实的希望。有时需要外力辅助才可取得成果,但最终还要靠自己去完成,因为任何人也不可能把信念深植于你的心中。所以,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播下希望的种子。

来源:新东方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