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一)
谁能想象,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一群自由散漫的小青年转变成一个集权主义者和一群纳粹分子只需要五天时间?德国电影《浪潮》以一周“独裁政治”课为背景,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整个影片似乎都是围绕集权主义展开的,但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或许集权主义就是一切决策都是独裁者掌控的一种权力集中的形式吧。领导者利用他的绝对权威鼓动他的支持者做与道德法律相悖的事,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进而变得狂热,践踏法律秩序,最终走向独裁。
刚开始,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自由和叛逆精神的,口头上也对纳粹深恶痛绝,但赖讷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让大家痴迷和盲从并制造歧视和仇恨,使学生们完全失去判断。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在课堂上的第二天,赖讷给大家调了座位,并将调整座位的原因说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团体。你们都有要好的朋友,这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结力量大,所以我让一名差的学生,坐在一名成绩好的学生边上。”歧视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理由却是“团结”。而且,当莫纳质疑这种做法是在将所有坏学生拎出来展览时,莱纳抓住她的一个用词,狡辩说:“我从来没有提到过坏学生,只提到过成绩差。”并以她和她的同桌举例,将两个人的缺点明白地指出,借口却是很光鲜的。
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我们班作为一个集体,表现会更好,起码比楼下的无政府班好!”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假想敌,把大家带入一种兴奋的状态,至于这个假想敌对大家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从前面的踏步游戏中就可见一斑了。另外他还认可了抄袭行为,有同学问他们是否可以抄袭时,赖讷老师回答是的,理由是这样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痕迹,似乎一切颠覆人类价值观的事,在加上“团结就是力量,集体高于一切”的说词后,就能得到大众的普遍拥护——你如果反对,就是不服从集体,就是自私。
卡罗也参与了关于制服的讨论,但她并没有在第二天按照规定穿白衬衫去上课,这也可以看成是觉醒的表现,促使她觉醒的也许是女孩子爱美天性的伸张。这一天,她穿了一件红色上衣去上课。路上,她男友说她自私,课堂上,她遭遇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指责以及老师的冷遇,在别的同学都为集体取了很激进的名字之后,她还是试图用“变革者”这个温和的名字,希望集体保持某种温和的状态。不过,整个集体都开始变得疯狂,她的意见显然不会有人响应。
莫娜的睿智和勇气是我们很难做到的,而卡罗似乎更贴近我们,经历了“盲从——觉醒——抗争”的历程,但是大多数人仍相信“浪潮”能够用集体的力量战胜一切敌人,尽管这样是在颠覆国家的法制,但大家对此不仅毫无警惕,反而随之疯狂。
当我要反对这样集端主义情绪的时候,却是一点底气也没有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普遍的不公正,黑恶势力的猖獗,道德的堕落,不是我们每个人感觉到的事实吗?而我们不是也常常看不到这些社会顽疾被有效医治的任何希望吗?我也不禁要提出疑问:即使对集权主义保持着十分警觉的人,在如今的社会土壤下,真的能够抵挡住它那巨大的魅力吗?
电影浪潮观后感(二)
《浪潮》一片在六天内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型极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直到最后惨淡收场的全过程。整个《浪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样本,生动的说明了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任何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都有他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意识形态,一个政党(组织),一套方略等。
意思形态是有阶级性的。如果我们把《浪潮》中的这些中学生看成一个阶级,那么这个“中学生阶级”往往感到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他们的这种相同的感觉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学生的意识形态”。而文格尔老师创造了一种使人人平等的,使生活充满希望的“浪潮的意识形态”。当一个人并没有或者无能力去发掘出自己内在真正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他就开始趋同于其他主流人群或者非主流人群。他需要一种归依感,尽管这种归依感是虚无的,但只要他觉得自己是混在人群中的人,他并没有被人群抛弃,那么他就得到了满足。蒂姆无疑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他的生活中缺少最基本的关爱,又往往被人欺负。所以他急切地在“浪潮的意识形态”中寻求慰藉。同时,许多像他一样的人继续完善了这种意识形态。
一个极权政党要有一个领袖,一个领袖还要有一批死忠。领袖和他的死忠构成一个政党的核心,()是政党的主力军。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浪潮”已然呈现出某些明显的极权政党的特性。如果我们把文格尔老师看作是“浪潮”运动的极权政党领袖,蒂姆、或许还有最后揪着马尔科上台的那几位同学可以算作是领袖的死忠。那绝大多数“浪潮”的参与者其实都只是被其神秘魅力吸引的外围人员。外围的人员就像一堵保护墙,将核心成员和外部的正常世界隔开,使他们觉得自己所在的世界与外部世界完全不一样。他们开始敌视外部世界,凡是不属于自己世界的人都被视为敌人。所以,我们看到片中的锡南半开玩笑的说买来的冰淇淋只给“浪潮”的成员吃时,其实就暗合了这种组织特性。同时,他们也明确地树立了一个敌人,那就是楼下学习无政府主义课程的班级。与敌人的作对使这个组织更团结,更有活力。
当然一个政党还要有他的标致,仪式。通用的标志和统一的仪式,使组织内部的成员与外界有了鲜明的区分。这种区分使内部成员感受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一个政党想壮大起来必须有一套策略。不管什么策略,这些策略必须与人的心理暗合。
社会心理学家斯泰纳曾经提出过一个“沉睡者”的概念,来指代正常情况下蛰伏,但有时却被唤醒的残酷的潜能。基于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文格尔的班级里全是一群“沉睡者”,他们的暴力潜能被“浪潮”所唤醒,导致他们一步步滑入恶的深渊。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使“浪潮意识形态”的侵入有了可乘之机。标新立异,人人平等,又与中学生的内心需要暗暗结合。最终,他们的暴力潜能被唤醒了,浪潮也在校园甚至城市中席卷开来。
电影浪潮观后感(三)
前段时间网友推荐,说有部《浪潮》很不错,值得一看。就去下载了,不过一直没空看,下午没事干,就看了这电影。的确拍的很不错,引人思考。
讲述的是德国学校学生体验无政府主义和独裁专政的区别。一个班选择了独裁专政的体验课,老师是元首,学生无条件服从。开始时效果很明显,学生们一扫自由散漫的作风,开始讲究纪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体现出团队精神,个人自由受到限制,一切以集体为重。慢慢的开始统一着装,设计组织标识,统一见面礼节,不同意见表达者被踢出团队。
当团队中的弱势者受到外界欺辱,得到了团队内的帮助。当事人感受到集体的优势后,开始变得狂热。亲情友情都已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只是团队。
最后当老师说结束时,那位平时懦弱,受欺凌的,有了团队后回复自信,进而狂热的学生无法接受团队的解散,毫不犹豫的枪杀一位来劝阻自己的同学,继而吞枪自尽。
这过程或许再现了专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开始时极具迷惑性,特别是对于弱势者,一下子感觉找到了做有尊严的人的感觉。
因为在团队内学识,家境,地位都已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就是对元首的忠诚,和坚持信仰的不容玷污。
这和西方的基本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宪政,在专政制度中一文不值,唯一要做的就是服从,所有的一切都属于元首,包括自己的生命。
看完后真的很震撼,才稍有点明白为什么法西斯当时会如此狂热,而我们的文化大革命怎么会有如此的疯狂,所有一切源于信仰,当人真的有信仰时,不管信仰的正确与否,都会不顾一切,包括财富,家庭,亲人,甚至自己的生命。
2、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在以前的一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电影《圆明园》。其实与其把它归到一部电影,我更愿意把它归到记录片一类,因为在观看一般电影的时候,我总是关注电影场面的宏大,情节的跌宕,画面的精美,而这部片子给我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与震撼,对历史的剖析与清晰地呈现,却使我无暇关注其作为电影而应具有的视觉听觉上的要素,反而产生了对历史与当下的深思。
首先还是简要介绍一下圆明园吧。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的海淀区,于颐和园相连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构成,占地超过16万平方米,它始建于1709年,当时也是清王朝的第三任帝王,康熙在位的时间。众所周知,清王朝在入关打败大明王朝之前是一直游离在关外的游牧民族,对于凉爽的天气十分习惯,而对于北京炎热的夏天实在是难以忍受,同时由于不能时常离开都城去江南以及帝国的各地享受美景,因此清王朝的统治者一直对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由江南园林风格的避暑山庄渴望不已,由此,圆明园的建造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圆明园的美景想必也不用我多叙述了,在电影中,我们已经饱享了它的美丽,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风格,还是富有异国情调的建筑理念,圆明园怎么看也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建筑奇迹,难怪法国的大作家雨果把圆明园和雅典的巴黛农神庙分别比作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后者为理念艺术,并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可就是这样一座完美的园林建筑,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一把火烧毁的命运,不得不令人为之扼腕!究竟是什么使清王朝由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帝国堕落到了人见人欺,任人宰割的地步?究竟是什么使清王朝看似无坚不摧的军事与财政基础在短短几十年间烟消云散?究竟是什么使中华民族随后陷落如水深火热的险境之中?!
首当其冲的是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实清王朝一开始并不是如此的封闭。从电影中我看到了康熙皇帝对西学的不倦地学习,不断地用新思想补充自己,圆明园中出现的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以及他委派一个外国的官员来负责圆明园的事等等等等无一不体现了他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作为一个帝王所应该有的气度。因此当时的清王朝在这样一位皇帝的带领下,一路平定准格尔和吴三桂的叛乱,带领着刚刚安定下来的清王朝走向发达的正轨。不过独裁统治和世袭的祖制注定了清王朝不可能一直由英明的皇帝通知下去,果不其然,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后,雍正皇帝登上了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利舞台。他虽然是一个很努力的皇帝,电影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他在圆明园内批改奏折直至次日,也能够看到他为了国家公务废寝忘食,可是他却并不相信西学。他摒弃了他父亲的良好习惯,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不屑一顾,以读古书以及下围棋为乐,虽然在当时这是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形象,可是他不知,就在他羡慕文人潇洒的生活方式之时,西方的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西方的资本积累正在迅速地进行着,而清王朝,也逐渐地被人追上,甚至有被人甩远的趋势……而根据电影的描述,雍正皇帝也是死在了迷信——丹药上。在雍正皇帝过世之后,所谓“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位皇帝乾隆皇帝也即位了,他相比与他的父亲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于西方的科技更加地蔑视,以泱泱大国,“天朝”自居,而小觑天下的其他列强,而且也就是在他当朝的阶段,清王朝关闭了许多对外国的通商口岸,理由则是认为天朝无所不有,不需要同“蛮夷之国”进行通商!这是何等地自大!的确根据电影的描述,当时的清王朝拥有世界其他各国所无法比拟的国力,但是如果就这样闭关锁国,不思进取的话,这点差距实在是太容易被他国追上了,而他所种下的恶果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报应”在了他的子孙辈的统治者以及无辜的百姓身上。
其次一点就是清王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了。人们对于美的渴望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点无可厚非,不过当无限的渴望配上无穷的权利与财力,那所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令人可怕的!在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内,圆明园始终在不断地被扩建被拓宽。圆明园似乎化身成了一个财富的黑洞,不断地吸取着清王朝的财力,处在盛世时统治者可能还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一旦一有风吹草动,清王朝的财力便立马处于崩溃的边缘。当各个国家的大炮打进中国来的时候,当敌国的军队已经占领沈阳的时候,我们的统治者咸丰帝居然还在扩建圆明园!实在无法说这是他们的淡定还是愚蠢了!不得不提的是,这种随意的性格自乾隆就有了,电影中说他曾经将这座圆明园赠送给他的一个妃子,只为博得美人的欢心……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实在是吃惊得无话可说,一座凝结这祖孙几代人的心血,清王朝几十年的大量财富的皇家豪华园林就这样在轻描淡写之间被送给了情人,实在是堪比烽火戏诸侯!不得不佩服乾隆的浪漫,不过这点浪漫似乎不可能感动到外国的侵略者,他们只相信大炮的威力,战船的犀利,当曾经无坚不摧的清朝铁骑被外国军队轻易打败,当无数的城池被敌国占领时,不知清王朝的统治者们内心是否有过一丝的后悔:如果不投入如此多的钱财在扩建圆明园上,如果将这些巨大的财富用在改装武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上,我泱泱大国,百万之众又怎么会被几个弹丸小国,数千军队打得如此狼狈不堪!()其实不光是清王朝统治者震惊外国军队的强大,外国的指挥官也同样十分不解:如此雄踞东方的大国,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拥有如此坚强意志的士兵的军队,他们的武器怎么会如此地古老,他们的衣甲怎么会如此的破旧。我们现在可能可以理解了,清王朝并不是不想抵抗,而是他们那时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弥补在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那血淋淋的火烧圆明园!
最后就不得不提到清王朝内部政治的黑暗了。其实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几个帝国能够独霸中国超过200多年的,这很大的程度上也与政治制度的溃败周期有着一定的关系。通常一个帝国建立伊始,它的制度总是最能满足当时的人民的需求,最能使当时的国家得到安定和团结,但是随着时光的变迁,岁月的漂移,原有的政治体制势必不可能适应现有的国家的情况,清王朝也不例外,铁马金戈的骑兵征服全中国他们做得很好,但是他们在征服之后却并没有对他们的政治制度进行过改革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改革。原因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也就是那些八旗贵族,不愿意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失,而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显然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贵族亲王们进行斗争,久而久之,内部的帮派也逐渐形成,一旦当朝的皇帝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他的统治权就岌岌可危,虎视一旁的其他权贵就会抢夺政权,而最终的结果无非是政局动荡,王朝的地位十分危险,若此时再有外国进攻,那帝国则必然将走上毁灭的道路。清王朝显然就是走了这条路,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宣告了“垂帘听政”的开始,也宣布着清王朝走向覆灭的倒计时。
其实,圆明园的悲剧是和清王朝的覆灭是密不可分的,而清王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只是闭关锁国,骄奢淫逸和政治黑暗这几方面的因素。《圆明园》这部片子不仅仅反映了相对客观的史实,也同时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前一段时间有人曾经提出过要重新修建圆明园,我觉得大可不必,中国这个雄狮,是时常需要像圆明园这样的伤疤的痛来提醒,才不会再次浑然睡去。
也希望我们的祖国能够始终记住过去的创伤,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内修政事,外处国事,使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再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3、电影《左耳》观后感
电影《左耳》观后感
去看《左耳》之前,我在虾米单曲循环听周杰伦的《米兰的小铁匠》,时隔多年,早年的编曲和声音,干净又好听的不像话。
跟基友聊天,开玩笑说反正我们这种人的青春不值钱,如果真的能交换的话,我愿意拿我最好的那几年送给当年默默无闻的小天王,让他多年轻几年,多写一些稀奇古怪的歌。
两个人一致认为,像我们这种最好的十七八岁都在乖乖的上学,没旷课没打架没堕胎割腕,没歇斯底里风雨中凌乱的青春,真是被狗叼走了一样。
送了也就送了,没什么可心疼的。
然后就跑去看了左耳。
怎么说呢,蓝领子校服啊男生们挥汗如雨的操场啊,课桌上摞着七扭八拐的复习资料,考前的紧张,考后装作狂欢的迷茫。
学校值班的黑胖保安高高壮壮,离开学校的时候,他跟在你背后锁上校门。
连告别都没有。
算算也大九的我,对着屏幕发呆。即使是我,高中时候又怂又不起眼的我,好像也拥有这样的青春。
好吧,我算是听力正常又长咧了的好姑娘小耳朵。
吧啦那样的女孩子,即使没有许弋,小耳朵们还是会争先恐后的往上扑的。女孩子们的交好其实很没有逻辑,小心思一人一兜,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最开始相互走近的,只要在一起了,能甜甜蜜蜜的坐在一起交换内心秘密。
除了比天还大的暗恋对象,那你就是贴近我心的第一人。
我也有这样的朋友,可惜后来时间太长,路又分叉太多,也就走丢了。
所以私心想想,吧啦的离开或者也是一种永恒,用性命换来的,谁和谁都不会忘却的感情。
也别怪我冷血,大九的前辈也算经了职场的洗礼社会的培训,所以看到许弋黑化,吧啦出事,小耳朵和张漾冲突然后又走近,都觉得这些当年上学时候觉得天都塌了的情节,也没有什么。
往回看,谁还能保持最初的样子呢?
大学同学都在晒娃,初高中的在代购面膜,朋友圈刷了多少遍,也刷不出什么想看的内容。这年头,自拍都算是诚意之作了。
或许这样就很好,也或许这样就糟透了。
我情绪管理的一直还好,一边看一边和朋友吐槽,遇到好笑的梗也跟着全场噗嗤,直到后来赵薇的声音唱起来。
“执着难得,总不会辜负,你的单纯。”
险些泪奔。
不好形容当时的心情,但小耳朵坐在张漾的身边,公交车走走停停,两个人的脸都看起来那么柔和。
突然就觉得我都懂了。
歌词我懂了,吧啦最后的话我懂了,张漾贴在李珥左耳谁也没听到的话我懂了。
连我那被狗叼走的青春,好像也被懂了。
好啦好啦,不把你送人了,即使是我私心最爱的周杰伦也不送了。反正他现在过得也不错。
偷偷跟在暗恋的人身后好远,但他没有像许弋一样回头看到我的,也是青春。
和最好的朋友一起无法不说形影不分离,最后却不能像吧啦和小耳朵一样永恒的,也是青春。
好像也有和喜欢的人短暂相处的时间,可惜并不像张漾和吧啦的轰轰烈烈,也不像张漾和小耳朵的那么默契不需言语的,也是青春。
被狗叼走的,也是青春啦。至少还有只狗来抢,总好过什么都没发生。
《左耳》可看,可怀念。
4、浪潮电影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一)
《浪潮》一片在六天内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型极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直到最后惨淡收场的全过程。整个《浪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样本,生动的说明了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任何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都有他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意识形态,一个政党(组织),一套方略等。
意思形态是有阶级性的。如果我们把《浪潮》中的这些中学生看成一个阶级,那么这个“中学生阶级”往往感到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他们的这种相同的感觉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学生的意识形态”。而文格尔老师创造了一种使人人平等的,使生活充满希望的“浪潮的意识形态”。当一个人并没有或者无能力去发掘出自己内在真正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他就开始趋同于其他主流人群或者非主流人群。他需要一种归依感,尽管这种归依感是虚无的,但只要他觉得自己是混在人群中的人,他并没有被人群抛弃,那么他就得到了满足。蒂姆无疑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他的生活中缺少最基本的关爱,又往往被人欺负。所以他急切地在“浪潮的意识形态”中寻求慰藉。同时,许多像他一样的人继续完善了这种意识形态。
一个极权政党要有一个领袖,一个领袖还要有一批死忠。领袖和他的死忠构成一个政党的核心,是政党的主力军。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浪潮”已然呈现出某些明显的极权政党的特性。如果我们把文格尔老师看作是“浪潮”运动的极权政党领袖,蒂姆、或许还有最后揪着马尔科上台的那几位同学可以算作是领袖的死忠。那绝大多数“浪潮”的参与者其实都只是被其神秘魅力吸引的外围人员。外围的人员就像一堵保护墙,将核心成员和外部的正常世界隔开,使他们觉得自己所在的世界与外部世界完全不一样。他们开始敌视外部世界,凡是不属于自己世界的人都被视为敌人。所以,我们看到片中的锡南半开玩笑的说买来的冰淇淋只给“浪潮”的成员吃时,其实就暗合了这种组织特性。同时,他们也明确地树立了一个敌人,那就是楼下学习无政府主义课程的班级。与敌人的作对使这个组织更团结,更有活力。
当然一个政党还要有他的标致,仪式。通用的标志和统一的仪式,使组织内部的成员与外界有了鲜明的区分。这种区分使内部成员感受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一个政党想壮大起来必须有一套策略。不管什么策略,这些策略必须与人的心理暗合。
社会心理学家斯泰纳曾经提出过一个“沉睡者”的概念,来指代正常情况下蛰伏,但有时却被唤醒的残酷的潜能。基于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文格尔的班级里全是一群“沉睡者”,他们的暴力潜能被“浪潮”所唤醒,导致他们一步步滑入恶的深渊。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使“浪潮意识形态”的侵入有了可乘之机。标新立异,人人平等,又与中学生的内心需要暗暗结合。最终,他们的暴力潜能被唤醒了,浪潮也在校园甚至城市中席卷开来。
浪潮电影观后感(二)
德国电影《浪潮》是根据196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的一场教学实验改编的。在课堂上,琼斯无法回答一个学生的提问: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纳粹独裁,罗恩?琼斯进行了一次实验——他向他的班级灌输极权主义下的纪律性、绝对服从性和集体精神,以此来让同学们感受人性的本能。
电影《浪潮》有一个百无聊赖的开端:更热衷于“无政府主义”的文格尔老师被指派教授“独裁政治”的课程。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不屑,认为纳粹德国不可能在现代社会重现。为了让课堂更吸引人,他心血来潮,决定组织一次活动,让学生们体验一下真实的独裁。
文格尔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们必须严肃地尊称自己为“文格尔先生”,并当堂令学生们起立集体用力踏步,将楼下的课堂搅得不得安宁。短暂的磨合后,大家都适应并爱上了它。此后,文格尔用“民主”的方式选举出了集体的领袖——他自己。用“民主”的方式统一了制服、确定了集体的名字——“浪潮”、制作出了团体的标识、创造了团体的统一礼节,并树立了一种反个人主义的、积极向上的、互助团结的价值观,同时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在这个气氛中,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不平等感消失了,软弱的人在集体中找到了力量感,没有归属感的孤儿体验到家庭般的温暖,叛逆的人在集体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并一改恶习成了有道德感、有责任心的人。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健康和正面。
但后来,情况越来越糟糕。兴奋的成员为了弘扬他们的价值观,让“浪潮”的标志一夜之间出现在全城的每一个角落,狂热的蒂姆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徒手爬上了一栋在建的大楼顶端,在屋顶喷涂上巨大的“浪潮”标志。“浪潮”不断发展壮大,成员们对异己分子越来越显露出敌意和攻击性,让这场极权主义的试验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就连团体的领袖——文格尔也越来越沉浸在一种操控别人的愉快中。
最后,成员马尔科因自己的女朋友卡罗抵制“浪潮”运动而动手打了她;文格尔也与妻子因“浪潮”事件争吵使得往日恩爱的妻子离家出走。再加上水球比赛上学生们大打出手,马尔科与文格尔终于意识到事态的失控。于是,文格尔在第六天将“浪潮”的所有成员召集到礼堂,宣布解散“浪潮”并道歉。然而,狂热的蒂姆因此绝望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影片的最后,文格尔被警察带走,觉醒的学生们相拥而泣……
独裁真的不会再有,法西斯真的已是历史吗?影片结尾文格尔说,我们的所作所为正是纳粹法西斯的形式。
试问由民主走向独裁需要多久?电影《浪潮》给出了答案:五天,甚至更短,一线之间“。纳粹并非只存在于历史中。实际上,它和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纳粹,而且心甘情愿。
我不由地想,为何”浪潮“会如此地吸引人呢?总的看来,不外乎三个原因:首先,是”浪潮“的群体规范消除了成员间的差异,建立了平等,却又能让个人作为”浪潮“这一独特群体的一员,感受到自己区别于一般同学的价值。”浪潮“有它独特的规则,如它的制服、标志和手势,大家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被排除在这个群体之外。其次,是”浪潮“强大的凝聚力。文格尔打乱座位,打破了原有的小团体,使学生彼此之间从陌生走向熟悉,从对抗走向合作,从孤立走向融合。同时,”浪潮“为成员提供了庇护,提供了特权,也提供了优越感。正如文格尔所说:”我希望你们发挥创造力,一切为了集体“。最后,”浪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成员的自我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以迷失的蒂姆为例,那种恐怖和狂热恰恰给了他自我实现的机会,受人尊重,充满力量,由此而生出强烈的归属感,视文格尔为致死追随的领袖,更是视”浪潮“为顶礼膜拜的信仰。”浪潮“成为了孩子们的庇护所,也正好满足了他们得到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于是,”浪潮“成员如滚雪球一般增长,其发展状况变得不可控制直到最后变成一场悲剧。
我认为,在这个活动中,文格尔老师忽视了人们对集体的依赖性,也忽略了蒂姆这样心理不健康的人的存在。其实,人都是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缺陷的。在影片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的问题: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没有努力的目标,找不到自我的价值,缺乏存在感。其中也包括老师自己因为文凭不如妻子高而产生极度的自卑感。因此,一旦有这么一个团体出现,他们很容易被集体主义下的纪律、效率所产生的力量所吸引、感染并从中找到失去许久的那种自豪、荣誉感等等。
从电影中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独裁与专制为什么在过去会受到拥护。因为人们如果不加入那个集体就会受到排斥。在这个集体中不存在贫富差异,优秀和差劣,美貌和丑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然而这样人人都渴望的目标往往会被扭曲,人人变得侧重于打压那些与他们不同的人。极其统一的集体,没有个性,不存在反思,每个人都服从统一的思想,而从来不会思考这些思想是否是正确的。在高度统一的集体里,彼此没有差别,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为所谓的集体荣誉失掉应有的个性,并深以为傲。
集体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当”浪潮“成立了,成员们是那么的积极团结。在”浪潮“中,缺乏家庭关爱的”软脚虾“蒂姆胆小怯懦,”浪潮“给了他希望和勇气甚至使他敢于徒手爬上高楼只为涂”浪潮“标志;还有寄养在女友卡罗家的马尔科,他在集体中找到了不曾有的归属感;长相不漂亮成绩不优异的锡南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就连原本拒绝上文格尔课的叛逆小青年都自愿为”浪潮“印了5000份宣传单等等。集体自有它的好处,强大的力量,高效的执行力,但若不加控制走向极端,集体主义就演化成魔鬼撒旦。当它消灭了个体的差异性,悄悄地控制了每个人的思想,麻痹了每个人的意识,轻而易举的吞噬了任何反对的声音,那么,任何不可预知,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因之产生。就像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自由和叛逆精神的,口头上也对纳粹深恶痛绝,但文格尔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让大家痴迷和盲从并制造歧视和仇恨,使学生们完全失去判断。
在电影中,除了完全丧失自我的蒂姆,还有两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莫娜和马尔科的女朋友卡罗。作为智者和勇者象征的莫娜,在文格尔要求大家穿统一服装后,选择了换课。而卡罗没有莫娜敏锐,开始她对文格尔的课程很认同、很投入,也积极参与了制服的讨论。促使她觉醒的是,她内心深处最根本的对自由权利——”女孩子爱美的天性“的伸张。当大家一致同意穿白色的衣服作为统一的制服时,卡罗犹豫再三最终穿了件红色的上衣去上课。然而,她的红衣像一团火,她也遭到了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指责,以及老师的冷遇。同时,在为集体取名字的时候,她的意见得不到响应。这使得卡罗很愤怒并越走越远。最后,她和莫娜一起用行动抵制”浪潮“。这样的清醒与反抗似乎让我感觉到一份在这个狂热运动中”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新。
影片最后,最终唤醒”浪潮“领袖文格尔和重要成员马尔科的是人性中最珍贵的情感。当马尔科发现自己即将失去卡罗时,他清醒了过来,去找文格尔先生,要求他终止”浪潮“运动。而文格尔先生同样也面临着即将失去太太的危险,所以他决定终止”浪潮“运动。然而已将”浪潮“视为生命的蒂姆无法接受”浪潮“解散以至于开枪射伤一名同学后自杀了。
我想,因为蒂姆的精神世界空白,所以放不下”浪潮“。假若文格尔先生没有太太,而马尔科也没有卡罗,那么他们会不会和蒂姆一样放不下”浪潮“呢?历史的回答是肯定的,将纳粹推行到底的希特勒,以及类似希特勒这样的人,他们并没有一个理智且清醒的挚爱。
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就集体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而可怕,极端地认同团结,潜藏着巨大的危险。试想一下:如果现在降临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失业率急速增长,民不聊生,这时有人站出来充当领袖,振臂一呼,鼓吹民众报复政府报复社会,恢复民族的荣光,谁会知道自己在那时会做出多么可怕的事情?
集体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很有可能产生独裁。而历史上也有很多实例能够说明这点。例如:德国纳粹,苏联斯大林时期,中国文革还有朝鲜。正如《他们为什么效忠希特勒》一书中所说,”纵然希特勒的行动是在颠覆一个法制国家,他仍然得到了大众的普遍拥护。大多数人相信这首先可以摆脱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极端分子。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错误。“
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冷酷而又令人不快地揭示了极权主义那讨人喜欢极富诱惑力的一面——这就是当许多的人对生活感到失望、对社会不公感到愤怒、并因此过着一种道德堕落的生活而不能自拔的时候,极权主义体制的确为之提供了一个立竿见影的解救之道。以至于即使它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不宽容、越来越充满暴力和攻击性的时候,涉足其中的人也会因为从中得到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而有意忽视这一体制那剥夺人的自由意志、践踏人性的黑暗面。于是,如同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描述的那样”仇恨开始了。“
所以,我觉得,一个国家的政府做到真正的为国民着想,努力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重视社会公平,提高国民的幸福感尤为重要。对于当代的中国,不应该仅仅以一种国家利益至上、集体利益优先的立场要求公民牺牲自身的权益,而是应更多的致力于对公民权利的赋予和保障。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不至处于矛盾重重的境地。毕竟,这样的境地太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