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0岁不安的我们_坐不安席造句

1、致20岁不安的我们

致20岁不安的我们

文/青木panda

1.

我们才20岁,却开始担心,这辈子是不是遇不到,我喜欢,也喜欢我的人了。

20岁的她,没有谈过一次恋爱,唯一一次长达四年的暗恋也被无情拒绝,那一刻她对未来所有的美好幻想都化成泡沫。从那以后,她连唯一的念想都被现实一一吞没。她关上了爱的心门,不敢再爱,也害怕接受爱,越到后来她越担心,担心这辈子是不是遇不到她喜欢的,也喜欢她的人了。

20岁的她第一次恋爱,经验不足,还没到一个月便怀上了孩子,悄悄去小诊所做了人流后才知道自己遇上的原来是渣男。

这对一个第一次谈恋爱的女孩来说几乎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事发后的她得了抑郁症,后来,她的朋友带她去求助心理咨询师。

见到咨询师后,她依旧不肯说话,整个人像废了一样,没有一点精神。

咨询师把她带到一座高楼上欣赏风景,而她却站在原地不敢前进。咨询师向她描述了她所看到的美景,并且召唤她走近。

她怕高,也怕死,脚步挪了几步又停止。咨询师只好慢慢牵引着她。咨询师感觉她的手心在出汗,腿脚不停地抖动,额头上也出现了滴滴汗珠。

那是她第一次体验站在高处的感觉,清风吹过,一切景物尽收眼底。这一刻,她突然发现,原来从高处往下看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是一直以为自己不行,所以就真的不行。

最后心理咨询师笑着扔下一句话:人都是有弱点的,之所以无法克服,是因为我们总在担心。你才20岁,未来的路还很长,以后你一定会遇到那个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的人。

后来,她到了三十岁,遇到了一个男人,一个不介意她过去的男人。她不知道未来还会有怎样的艰辛,只知道,现在的她应该勇敢抓住眼前的幸福。

我们总是因为一些挫折就过早地为自己的未来下结论,其实我们才20岁,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还有太多的未知,为何要将人生的那些可能性提前框死呢?

2.

我们才20岁,却开始担心,这辈子是不是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我和嫣然是在一次旅行中认识的,从那次旅行后我们得知彼此的大学离得很近,后来我们便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嫣然和我一样都是热爱文学的人,我们从四书五经谈到国学大师,我想,这辈子能遇到这样一位知己乃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最近这一学期,我感觉嫣然完全变了一个人,她不再像以前一样努力学习,好好沉淀自己,而是不停地逃课,与我也是很少联系。我不知道她究竟在干些什么?

上周末,我好不容易找到她,想找她好好聊聊,可她总说赶时间,要去做兼职。

那天我一直等到她做完兼职回来。我问起她为什么不去上课?她显得很疲惫也很不耐烦,我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忍不住把所有的委屈向我宣泄。

她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拼命赚钱吗?那是因为我穷怕了。”

“那你的画家梦呢?”

“画家梦?”她朝我笑了笑,无奈地说:“当一个人的生活支撑不起他的梦想时,他就会担心自己的才华是否能够支撑得起自己的梦想?曾经我也以为我可以实现它,可是现在,我都20岁了,还没有做出一点点成绩,别人耗得起,而我耗不起,我担心啊!”

看着她的样子我很心疼,我把肩膀借她,让她安静地发泄。

是啊!我们都20岁了,还没有做出一点点成绩,对于我们这种耗不起的人来说,肩上的担子让我们不得不担心很多事情。

我记得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荣誉。

而我们,我们才20岁,却开始担心,这辈子是不是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些,是不是有些为时过早?

3.

我们才20岁,却开始担心,没有事业,没有爱情,这辈子是不是就无法获得成功了。

史密斯最近一段时间迷上了看各类求职节目,每次看完他都会焦躁不安,他说:“你看他们,同是20岁左右,同是大学生,为什么他们的大学生活就能如此丰富,做过各种各样的兼职,还获过各种各样的奖,再看看我,整个大学好像什么也没得到,要是我上去求职,第一轮就啪啪啪全灭了。”

后来史密斯也开始在网上尝试各种兼职,不过最后都只有短短几天就结束了。

史密斯问我:“我都20岁了,没有事业,没有爱情,是不是我这辈子就无法获得成功了?”

我记得板仓先生在为毛泽东解惑时说过:“大学就应该做到,修学储能,先博后渊这八个字。

20岁的年纪,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责任,适当的社会经验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不过我们既然选择了继续求学,就应该以学业为主,好好沉淀自己,丢弃浮躁,不要让20岁那些多余的担心影响了你储能的大好时机。

4.

人都说:20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不像早恋一样不顾一切,不像工作一样那么稳定,不够成熟也不够幼稚,没有能力却有野心,自己都还不稳定,怎么敢爱人。

而我想说:20岁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20岁应该是人生最美好的年纪,所有的一切都还刚刚开始,多余的担心只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并且停止前进的脚步。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无为、无事、好静”很多事情不是不做,而是不违反事物的本性和规律。每一个年龄段都有需要做的事情,20岁也是如此,那些所谓的担心都会在我们人生的成长中一一得到答案。

2、坐不安席造句

坐不安席造句

1、一天不能考进理想的工作单位,就一天坐不安席。

2、本书对地方电视新闻的剖析入木三分,令人坐不安席。

3、《三国志·蜀志·张飞传》:“朕用恒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军诰誓,将行天罚。”

4、坐不安席的席指坐席。形容心中有事,坐立不安。

5、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

6、况且我们楚兵新近失败,楚王坐不安席,集中全国之兵交予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7、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回:“祭足被囚于军府,甲士周围把守,水泄不通。祭足疑惧,坐不安席。”

8、《旧唐书·李靖传》:“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3、用什么来安抚那些不安的年轻人

用什么来安抚那些不安的年轻人

谁能告诉我怎么活?

1980年,《中国青年》刊登了青年读者“潘晓”的来信:“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

2005年,“开复学生网”收到了它的第1000个问题:“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要说收获的话,就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2010年,有年轻人在任志强发表“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农村”的言论后,在微博反问:“您说的是有道理,但是我们不想就那么认命!我们向往大都市才会奋斗拼搏,您如果是我,您也会选择大城市吧?!”

青年的心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温度计,也是一个国家最脆弱的神经。那些属于青春期的迷惘、热望与忧郁,与时代的前进、变革与激荡息息相关——每一代人的青春期困惑,构成一个国家的青春期病史;每一代人的青年导师形象之变,构成一个社会的精神进化史。

青年导师形象之变

中国青年从来不乏指导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以笔作枪、60年代人手一本红宝书、80年代李泽厚启蒙美学、90年代余秋雨开启“文化苦旅”……他们在一个中国人年轻时成为青春期记忆,然后又迅速在中年时剩下极淡的身影——正如我们的文明逐渐只指物质文明、时代赤裸裸地被称为欲望时代、中国变成急之国,也不过30年。

青年导师在解答人生问题,也在解答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经历过青年导师与政治偶像重合的年代,经历过青年导师几近空白的年代之后,到了2010年,中国的青年导师基本形成了三大派系,其实也是我们社会的三个缩影:

一是基于“成功动机过剩”而生的成功学老师;

一是解决情感缺失问题的情感老师;

一是来自交流即时、互动的网络“@老师”。

这是成功学导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为着复制成功而来,但时代的成功却不可复制——无论是上一代人白手兴家的故事还是一夜成名的经验,对下一代人来说都属于“时不再来”的偶遇。俞敏洪发明新东方精神,把英语变成成功学,把留学变为人生拐点,但海归回国遭遇的却是低薪与失业;李阳告诉你疯狂与自信是改变人生的力量,但朝他作出下跪姿势的年轻人,身上又何尝没有橡皮人的基因;刘墉教你如何靠平常心成功,但你在欲望社会,最找不着的就是平常心。

这是情感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要进行爱的教育,但最好的止痛药却是抛弃爱——放手总比珍重简单:张小娴解剖男人如庖丁解牛,但女人透析男人的结果往往是成为剩女,注定看着世纪佳缘上市与《非诚勿扰》热播;彭浩翔进行《爱的地下教育》,不时奉劝女孩子“以漫天乱箭把这贱男射个稀巴烂”;庄雅婷被称为“耳光抽醒患者的恐怖医生”,但她的“聪明才智通常用来刻薄一切”。

这是网络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一旦过于依赖别人的智慧,自己终会丧失智慧——当女朋友深夜接前男友电话,你都要偷偷上网问百度知道怎么办时,互联网的“云智慧”最终让你丧失了独自思考的习惯。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唐骏学历门应了这句古训,也应了他先前说的“人一出名,最怕被人给盯上”。从余秋雨到唐骏,近年来我们目睹了一个个老师的倒掉。

唐骏现象提出了三个问题:谁的成功可以复制;谁配当青年导师;以及他们应该教导些什么。

谁的成功可以复制

他们是压力最大的一代,也是最没方向感的一代。他们不想工作,他们拒绝加班,他们喜欢宠物甚于小孩。而现实是,他们又要工作又要加班,有时还要生孩子。年纪轻轻背上房贷,年纪轻轻没了理想。曾经的飘一代沦为宅男宅女,这是可悲的!

表面上看新生代们要比前辈快乐得多,但那是虚假繁荣。无论80后90后,他们在随心所欲的表象下,是某种严重的不安全感。他们被斥为最无责任感、历史感的一代,他们是史上包袱最沉重的一代。

请看看这样的事实:中国飞奔进老龄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呈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421”结构。老的仍未老去,十年后将呈现“8421”结构,“养儿防老”成为空话。调查中九成80后反映无法承担养老之责。

大学生得过且过,在学校都有很强烈的挫败感,一出校门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所谓理想自然就简化为公务员、房子、车子等等。想当年,改革之初,深圳一位母亲对儿子说,要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只配做公务员。三十年后的今天,相信这位母亲再也不会发出这样的议论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古人的命运方程式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还有六名七相八敬神。还有呢:九交贵人十养生。当下九交贵人要比前八个变量重要得多。或者有一个舍身为你的老爸也很重要,正如牛人所言,这是一个“比爹的时代”。

传统社会是所谓先赋社会,一切皆已安排,一切皆由天定。现代社会是所谓自致社会,白手起家打天下。改革开放三十年,自致社会复又堕回到先赋社会。找工作就是比爹。

唐骏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事实上,没有人的成功可以复制。因为成功的社会背景变了,况且我和你也不是一类人。

新生代面临的大问题,不是哪个青年导师能回答得了的。这是时代的结症,不是新生代的问题。

谁配当青年导师?

俱往矣,青年导师们!

做青年导师的前提,是言行合一。孔子门徒三千,足可敌国,却安于游走布道。他的青年导师范儿,为万世表率。中国还有王守仁的门徒,鲁迅的门徒,各有各范儿。

再后来,即上世纪80年代曾出现过一拨德育导师,李燕杰、曲啸、彭清一曾在改革开放前沿蛇口与当地青年辩论过一场,并引发了所谓“蛇口风波”。德育导师将“淘金者”与“创业者”对立,认为淘金者“为了个人利益,特区不欢迎”,引发青年反感乃至当场反驳。(人生感悟  )再后来,在王朔小说中,在电影《顽主》里德育导师被彻底解构了。时代变了,年轻人只接受《编辑部里的故事》中“知心大姐”那样的朋友。

学生们会说,“老师,您说的豪气干云,让我们热血沸腾,但一走进社会全不是那个意思”。对的,一入社会就是另一套规则,无能为力的感受迎面而来,导师们的话总被雨打风吹去。

严格地说,失去人格力量的人不堪为人师。过往的青年导师,无不以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为大旗。今天的青年导师没有范儿,他们只会兜售《成功学》及显摆殷实的银子——这便是他们的导师资本了。值此三千年未遇之变局下,青年导师又能向新世代灌输什么?

中国青年需要的青年导师,其实不过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位朋友。他不是改变时代气候的人,但他会告诉你如何适应这个雨季;他不是你的指路人,但他会告诉你大路边仍有羊肠小路可走;他不是大义的布道者,但他会告诉你闻所未闻的人生价值——他教你常识,教你独立,教你反思;他让你不再随波逐流,让你学会自我救赎;找到他的方法和找到自我的方法一模一样。

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成功人生可以复制,要改变命运只有自己摸索。马克·扎克伯格没有复制比尔·盖茨,没以谁为榜样,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校园生活搬到网上。中国青年当羡慕扎克伯格,这位facebook的创始人,凭简单的理想就成功了。而钱,是顺带的结果。

“后喻社会”中儿子尚能教老子新技术新玩法,老子辈又能教儿子辈什么?潜规则、厚黑学吗?若把这个世界搞得这么糟,环境污染、社会不公、腐败盛行,有何脸面教导下一代、做其导师?

这样的导师不要也罢。新生代只需要同龄群的共鸣与相互学习。韩寒说,方圆几公里都找不到一个励志故事。你只有快快让路,为年轻人腾地方。

4、给感到不安的你

给感到不安的你

文/松浦弥太郎

去旅行的时候,有些人的行李总是多得惊人。

尽管为雨天准备了折伞,为应付连伞都撑不住的暴风雨准备了雨衣,还带了适合徒步的鞋子和去饭店时要穿的皮鞋,但倘若碰到倾盆大雨的日子,恐怕还需要一双长靴吧?

随着想象无穷无尽地扩散,行李也愈带愈多。

他们大都是在想象自己并不乐于见到的未来。

如果只是去旅行,不管是去国外还是国内,顶多就是在旅行期间提着沉重的行李;但如果走的是人生的旅程,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心灵的行李没有形体,包包并不会因此变重。相反,心灵的行李会增重,渐渐重压在自己身上。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该如何是好?”

对未来感到不安是个棘手的问题,情况不仅会加速恶化,也不会有刹车。

而且和旅行的行李不同,不像“我担心可能下雨,得准备雨伞和长靴”这种程度的问题,因而无法采取简单直接的对策。

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未来”可比“国外旅行”覆盖面更广,可能发生的状况更是五花八门。

如果放任不管,心中的不安会渐渐膨胀,()一旦生出“我已经走投无路、无计可施”的念头,人很可能就会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蹶不振了。

人生的行李无法打包周全,不能保证“准确、安全、万事俱备”,因此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可能会想放弃旅行。

换句话说,如果你一味想着“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任由不安继续膨胀下去,你很可能会落得一个人枯坐原地的下场。

一旦你这么做,孤独感便会宛如迷雾般升起,使你陷入愈发看不见前方道路的窘境。

我觉得那些受困于“对将来感到不安和寂寞”的人,对未来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我有一个建议,你何不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呢?

那就是──只去看那些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的事,只处理眼前的问题。

不是把焦点放在明天或后天,也不是明年或十年后,而是把精神集中在“现在”这一刻。

假使你已经预测到未来“可能会发生那样的情况”,在事情实际发生前,何不把那些预想都忘掉呢?

只要以这种态度定下基本的思维方式,我想“不安的未来”也将会离你愈来愈远。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