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不起,我们公司不招35岁的人
对不起,我们公司不招35岁的人
文/哈叔
前两天和一读者聊天,我叫他李哥,因为他确实比我大,今年36岁,目前正在找工作,上一份工作月薪3500,没有奖金,没有年终奖,干了三年。
他对我诉苦:我这年龄出来找工作真是太难了。
李哥在四月份面试了8家公司,全部折戟,其实他给几十家公司投递了简历,最后给他机会面试的只有8家。
36岁的人找工作,就这么不受待见吗?
是的,职场上有一种现象:35岁现象,很多用人单位会在招聘信息上明确标注年龄在35岁以下。
从公司的角度来讲,我能够理解这样的偏见,有时候,偏见存在,即意味着合理。
1
35岁现象:被嫌弃的中年人
为什么35岁的职场人被人嫌弃呢?
首先是体力。
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大多已经在职场上侵淫了多年,身体已经没年轻人那么耐操了,你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要注意保养了,而那些愣头青能工作十七八个小时,还乐此不疲。
其次是精力。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已经有了家庭,这就意味着多了很多牵绊,你下班就想着准点回家给孩子做饭,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他们可以生活里全是工作,为了梦想,全力以赴。
再者是潜力。
很多公司宁愿给新人涨1000,也不给老员工涨500,因为年轻人可挖的潜力大,性价比高,而中年人身上的价值已然不大,更多地是在靠经验工作。
中年职场人最大的优势:经验、人脉、资源。
尴尬的是,很多工作了十年的人,他们只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然后将这经验用了十年而已,成长空间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人脉和资源更是少的可怜。
除非你可以自己带客户、资源过去,能够给新公司带来可看到的实际收益,不然还真难以找到满意的下家。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掌控力,在职场上待久了,或多或少会沾染上一些职场老油条的习性出来,没有年轻人那么好掌握。
企业给年轻人画大饼,他们会听得热血沸腾,很卖力地干,但职场老鸟一听,就在心里说,又骗我,我待了多少家公司了,都这样。
而且,他们还可能将这些职场经验分享给团队里的年轻人,这样公司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下降。
中年人跳槽、换工作其实挺尴尬的,就是因为有很多的限制在里面。
2
35岁前要做的四件事
如果你还没有到35岁,那么这篇文章将可能会拯救你的职业生涯和人生。
为了尽量避免自己在35岁时面临中年危机的窘境,我们需要在当下做好四件事。
1、别混日子,学一技之长傍身
我一直都信奉这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年轻的时候混日子,下场一般都会很惨,三十多岁还和毕业生的薪资相差不大,那说明你这些年并没有为此付出太多的努力,也可以想象到你的能力、经验、人脉、资源,这些日后将成为你资本的东西都很欠缺。
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经营有价值的人脉,有必要拥有至少一个特长,日后即使出现变故,还有方向和出路。
2、读书,少看鸡汤,多看实用的书
读书的重要性,很多文章都讲烂了,就不多讲了。不管什么阶段,人都要保持阅读,那么看什么书呢?
励志的书要看,但要少看,看这些书,并不是要模仿别人的成功轨迹,而是要保持心怀希望,有继续努力的驱动力。
实用的书要多看,比如和你专业技能相关的书,比如一些为人处事道理的书,比如一些兴趣方面的书,这些或能提升自我,或可以成为社交谈资。
3、锻炼,不为体型,只为健康
成年人的身体总是在走下坡路的,锻炼是为了身体在报废的路上走得慢一点。
年轻的时候,可以拼命工作,但也别忘了要努力锻炼身体,不是为了保持好有型的身材,就是为了健康,为了有体力过好人生的下半场。
此外,更实际的理由,就是省钱,为了以后少去医院。
4、挣钱,积累资金,理财投资
我从来不羞于谈钱,满身的铜臭味,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功利一点,没什么不好的。
如果一家公司,你既学不到东西,又挣不到多少钱,也得不到多大的资源、人脉,那你就别过于留恋,果断选择离开。
在35岁之前,最好要尽可能地多积累资金,以备未来的变故,要学会理财,不要让钱闲着。
不要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接触新鲜事物,做一个斜杠青年,既可赚钱,又可摸索新出路,今天走的路,每一步都有深意。
35岁,不是人生的起点,更不是终点,虽然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我希望在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多做一些准备,别到时候手忙脚乱,痛哭流涕。
努力终有意义,希望人到中年,我们的人生还控制下自己手里。
来源:哈叔的职场微课堂(id:haerg7)
2、对不起,公司不需要这种“高情商”员工
对不起,公司不需要这种“高情商”员工
文/张良计
前两天刷文的时候,看到有人发了这么一句话:
“如果你觉得情商很重要,那是因为你能力太差。”
话虽极端,但和目前国内职场上过分强调“情商”一词相比,反倒有些清流的感觉。
随着近几年各种说话类综艺节目的流行,“高情商”、“会说话”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仿佛只要会说话了,就能在职场上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对此,我是坚决反对的。
一味只强调情商,在职场上肯定走不长远,最后还容易变成“投机倒把”,“拉帮结派”,“做事没有原则”。今天的文章,我就来聊聊对此的看法。
下面进入正文。
1
职场上取胜靠的不是情绪,而是行动
工作中大多数问题的解决,靠的不是情商,而是智商。
说话好听,让人舒服,考虑对方的感受,确实很重要,但光有这些远远不够。尤其在职场上,光有情商的人永远做不了核心人物,智商+情商才能所向披靡。
如果只能取其一,宁可先提升自己的智商,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去研究如何好好说话。
这个顺序千万不要搞反。
一天到晚去琢磨如何说话让领导开心,让同事舒服,很容易变成浮于表面的“情商”。最后演变成搞人际关系,为了取悦他人而变得没有原则和道理。
这是非常误事的。
举个例子。
我工作中遇过的客户,所谓“情商高”的人说话都喜欢打圆场。比如有一次开会,我向对方展示自己修改的方案,说:
“基于上次的反馈,我们做了相应的修改,不知道这样可不可以。。。”
这时“情商高”的客户会怎么说呢?首先他会把你表扬一番,让你听了心里舒服:
“嗯,这个做法很好,你们确实理解了我们的需求和问题。ppt的格式和排版也做得很漂亮。。。”
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这些夸奖后面一定会接一个“但是”:
“但是,你们写的还是不够清楚,流程中有很多细节比较模糊。还有上次说的和xx的合作也可以提。。。。。。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再微调一下?”
怎么样,是不是礼貌温馨充满了善意?
可这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样的说法,会给人造成误解,以为回去真的只用“微调”就好了。
但实际情况是,这份方案需要全部推翻重写。
后来还是一个经验老到的同事察觉出了问题,拉着大家回去通宵两天把方案重整了一遍。
善意温馨的话语,让人听起来舒服,但同时也会让人麻痹,从而低估了事情的严重性,最终引发剧烈的后果。
比起这样,我宁愿客户跟我说:
“这写的什么破玩意儿,有没有用脑子!?细节依旧不清不楚,让你们分步骤写也没写,上次说的和xx的合作也没放进去。你有没有记会议纪要?后天我们就要和大老板过方案了,把你这东西交出去我脸往哪里搁?”
话虽不好听,但犀利的言辞反而会让人引起重视。
并且如果你剥离开情绪化的语言,这里面其实是有解决问题的干货的,比如“分步骤写”,“记会议纪要”等等。
千万不要让“情商”成为掩盖问题本质的遮羞布。职场上最后只会看你能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你会不会说话。
所以该严重的时候严重说,该不留情面的时候别温柔。不要一味为了考虑对方的感受,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
职场沟通不是和知心姐姐谈心聊天,而是推进工作进程。这靠的不是情绪,而是行动。
有策略,有方法,有计划,有结果的行动。
2
过分强调情商,会降低你的工作效率。
很多公众号教人提高情商,都提到说话要婉转,思虑再三。总之,翻来覆去琢磨一阵再想怎么开口,才是正确的表现。
可惜,现实职场并不是这样。
我工作这么多年,遇到厉害的人,全都是快人快语,不留情面的。上到ceo、cmo,下到知名公司的大部门总监,如果用世俗的这套“情商”标准去衡量,他们每一个人大概都会被扣上“情商低”的帽子。
我曾遇过一家知名快消企业的cmo让人印象深刻。
他听广告公司的提案从来不会全部听完。因为一旦看到ppt里不合理的内容,他就会粗暴地打断你,然后噼里啪啦甩过来一堆问题质问你。
不留情面,直戳要害,让人无所遁形。那真的就是“质问”:
“你凭什么这么说?”
“你的这个结论依据哪儿来的?”
“胡说八道,你知道xx(竞品公司)每年的投放预算是多少吗?不知道就瞎编?”
后来有个说法一直在他们公司流传:
如果有人能在cmo面前把ppt讲到第五页,那就是相当厉害了。
怎么样?这种人的情商不能说高吧。但奇怪的是,职场上走到最高点的往往就是这群人。他们没那么顾及别人的感受,反而坚定自己的想法毫不妥协,如同偏执狂一样让身边的人抓狂。
比如苹果的乔布斯,工作时就是个暴君。
他会因为下属没有做出自己想要的产品而在办公室里大发雷霆;一旦员工犯错,他会喋喋不休痛斥个没完,丝毫不留情面;当看到不行的产品,他会直接蹦出来一句:
"this is bullshit!"(这就是一坨屎)
华为的任正非,出了名的脾气大。
他在评价下面一个财务总监有进步的时候说:“你最近进步很大,从很差进步到了比较差!”
还有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
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的记者曾这样评价他:“马斯克是个连上帝都不愿意等待的人。他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精神领空,在他的世界中,所有人必须无条件配合他,拖慢节奏的都是他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必除之而后快。”
你觉得像他们这样的聪明人,会不知道情商的好处吗?
当然不是。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知道,与其花时间在揣摩如何说话让对方觉得好听上,还不如花在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上,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规避问题上。只有这样,才是对工作负责。
哪怕很多时候需要扮演坏人,但这也是值得的。
日剧《legal high》里有一集让我印象深刻。年近花甲的天才漫画家,因为对下属过分苛刻,说话太伤人导致员工承受不了压力,从而被告上法庭。
结尾律师请他向下属道歉,可他却说:
“我最讨厌优哉游哉长大的慢性子。比我有时间、有精力、感情丰富的人,为什么比我懒惰?”
残酷的职场不是温室中的花园。不能做实事,不能解决问题,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价值收益,再会说话都无济于事。
有这功夫,不如赶紧回去修正错误,改进工作,用结果啪啪啪打领导的脸。而不是整天琢磨怎么说话让大家开心。
3
真正的高情商是绵里藏针
这个“针”不是伤人的意思,而是直戳要害。
职场上的沟通只有一个准则,那就是迅速让对方了解你的目的。没有目的的沟通,讲得再好听都是浪费时间。
如何做到呢?3个小建议,分别来说:
1)明确核心目的
任何沟通都要围绕一个核心目的来讲,它们大致可以分为4类:
说服:让对方接受你的说法,或者相信你的观点;
推进:驱使大家共同把事情向前做一步,而不是原地踏步;
改变:否定过去的做法,或者建立新的方法;
协商:讨论尚不明晰的议题,得出一致明确的结论;
在沟通之前,想明白你要pick 哪个核心目的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来构建你的沟通话术,让它形成条理和逻辑。
2)找到充足论据
一旦找到了核心目的,那么接下来你需要考虑如何用充足丰富的内容,来让你的话听起来有道理,这样才能让人信服。
比如此时你的核心目的是“说服”,那么通过一系列反向关联问题,来构建你的思考和沟通话术。
什么是反向关联问题呢?
就是与核心目的反着来的问题。比如你想说服对方,那就想想为什么现在说服不了对方,从而开启一系列子问题(如下图):
看不清的朋友,我用文字再写一遍。可以想到的反向关联问题有:
1、对方为什么不相信我的观点?
2、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
3、他的想法有哪些漏洞?
由这些问题,可以归纳出一系列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
比如从“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可以推断出对方的立场,再结合你自己的立场,找到核心矛盾所在;
再比如从“对方的想法有哪些漏洞”这个问题,可以找到击破矛盾的关键所在,从而增强你的说服力。
这样一步步推导下来,就能构建出一个“说服提纲”。这可比费劲心思琢磨怎么说话好听要高效得多。
3)挑选适当措辞
上面两点说的是“针”。最后这条说的是“绵”。
这时你才真正要去考虑如何让对方听了自己的话感到舒服,不会皱眉头。
第一,把措辞中的“我”替换成“你”。
比如,“我”想要,“我”觉得,“我”认为,替换成“你”可以,“你”也许,“你”试试。
减少自我主张式的表达,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这么做的好处,从而婉转达到目的。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
当你要说“no”的时候,请让它听起来像“yes”一样好听。
开口前,想象一下对方听了你的话会有什么反应。这是最简单的将心比心。
第二,不到万不得已,避免使用命令式语句。
比如,“听我的,这个事情必须这么做。”
“听我的”和“必须”就是命令式语气,这几个字说出来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如果你是在和同事讲话,尽量把命令式改为建议式。例如:“我们不妨这么去做。”
命令式语气只有在最关键的时刻才能发挥作用,例如最后一次机会,或者千钧一发之际。
另外,不要做老好人。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和善的时候和善,这些日常的沟通习惯最后都会变成你做人的原则。
以上才是正确高效的沟通方法。这绝不是单靠情商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是情商+智商。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
3、对不起,我们公司不要二三本大学的学生
对不起,我们公司不要二三本大学的学生
文/怀左同学
1
前些天朋友给我转了一条新闻,说某电商hr在某学校校招时涉嫌歧视学生,称管培生只要985/211。因为没有事先说明,致使该校部分投递这家公司的学生计划落空,引起众多师生不满。
分享完信息后,朋友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大学毕业前夕,他从自己所在的二本院校,去一家211学校参加校招,面试一家五百强企业。
收到的回复很简单:“你们怎么跑这里来面试了?不好意思,我们公司不收二本大学的学生”。对方语言简洁,态度坚决。
在二本大学努力了四年,我最终收获了无数个“不好意思”。那种心酸和无助,很多人不懂,但还有很多人懂。
2
我本科就读于山东本地的一所二本院校,人们说上大学后和之前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我能亲身体会到。
一边是以前考入名校的同学,保研留学参加各种大型活动,一边是身边同学,找工作考研各种灰头土脸。
不同院校,资源差距很大。我们保研只能保本校,来学校招聘的企业,大多数都没有听过,因此更多人的出路中规中矩。我们没有高质量的讲座,没有过硬的教学设备,缺名师,缺资金,缺方向……我们有的,就是想向上的心和笨拙的努力。
来自二三本学校的学生,缺的不是智商和努力,真正缺的,是机会。机会少,导致眼界窄;眼界窄,导致放不开;放不开的最后,更多人选择了将就和稳定。
3
去年毕业的一个博士师姐,学术能力超强,博士期间公费到海德堡大学进修,并发表了很多被老师们一致称赞的论文。
但就是这样真心爱学术,并且实力过硬的人,因为本科不行,还是没办法直接在好学校任教。于是她选择了继续做博士后,希望毕业后可以留在一所不错的研究所。
大家都在喊“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很多人还没来得及施展才华,已经被大大小小的门槛,隔离在了门外。别人在努力时,我们只能比他们更努力,才能拼得那一点点机会。这是留给像我们这些二三本高校普通学生唯一的路,如果自己再不争口气,最后被超越的,绝不止一星半点。
4
前两天去厦门,同学在那里当高中教师,她一连串的抱怨和用实际情况说明的工作不易,让我触目惊心。她年薪十几万,但忙得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这让还在学校里享受生活的我情何以堪。
工作了的他们说,学生时代的抱怨都是矫情。真正工作后,老板明天需要的材料,你今晚就是哭着熬夜也必须弄出来。先生存,再生活,所有的矫情和懒惰,最后都会付出成倍的代价。
来自二三流大学的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付出的努力,也必须是更多更多。
来源:怀左同学(id:woniuriji_huaizuo)作者:怀左同学,简书签约作者,文学研究生在读。新浪微博@怀左同学,原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