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处方》读后感
《红处方》读后感(一)
一本沉重的书,简方宁是一位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戒毒事业的女人,甚至连结婚也是为了做上医生。这本书凝聚了太多,身为女人身,家庭与事业的矛盾。简方宁为了她的事业,她忽略了她的丈夫,她丈夫几次提醒她,但简方宁一心只有她的事业。在我看来,这样的女人是最美丽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她不单单守护了戒毒医院的最后一方净土——院长办公室,也守护了人性的净土——善。
《红处方》这个名字,也许不是学医的人是看不出,这本书写的是一个悲剧。“白处方是开普通药的,黄处方是开外处用药的,只有红处方是专开剧毒麻药的,比别的处方要慎重。”红处方,不仅仅写出了简方宁死亡的结局,也警示着世人,毒品最终是会带来悲剧的。
在简方宁的医院里,我看尽了人性百态。庄羽并不是一位心肠歹毒的人,她只是一位被毒品消磨了自信,她充满了自卑,以至于她用金钱、用化妆品来堆砌起她的高傲。在她看来,简方宁是高贵的,她希望拥有这样的一位朋友。当她知道简方宁愿意跟她做朋友,她由怀疑到兴奋。她拒绝了简方宁要求她到戒毒医院里工作,也许是因为自尊心作祟,也许是她进进出出戒毒医院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也许是······但她却希望拥有简方宁这样的朋友,她多次打电话给简方宁,是渴望友谊。简方宁由于家庭而没有再接庄羽的电话。因为这样,庄羽内心的自卑驱使着她用新型毒品“7”制造成一幅名叫《白色和谐》的画送给简方宁。让简方宁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毒品。
支远,是为了庄羽才染上毒品,他想让妻子知道,戒毒,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是支远低估了毒品的“魔力”,当然,他也没高估人的意志力,其实最后支远还是能戒毒了。其实当我看到支远戒了毒真的很高兴的,因为读这本书真的让我筋疲力尽了,书中弥漫着各种各样的被“毒品”控制的人,就像范青稞般,听着那一个个故事,最后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这么丑恶的故事,书中人尚且如此,书外人又能如何忍受呢?但是支远,至少是一个希冀。
在这本书,毒品并不是人性毁灭的唯一,还有钱,像那个把中药戒毒配方卖给外国人的孟妈,还有在戒毒医院里寻找“王子”的栗秋——理由竟然是能吸毒的人必定是有钱买得起毒品的人······
其实我很理解简方宁选择死亡这条路的,她并不是没有寻找过戒这种毒品的方法,比起死,没有情感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更让人觉得可怕。我想简方宁之所以能坚持待在这间医院里的原因也是由于她本性里有对这些人的怜悯等等各种各样的情感而支持下去的吧。
毕淑敏的书总是能让我对人充满了失望,她把“人性”解剖得一览无遗,彻底地粉碎了我一直对人的坚信。或许也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坚强,无法承受书中那间特殊的医院······
也令我吃惊的是,很多人并没吸毒,并不是他有足够的意志力,而是他并没有处于这个环境之中。而戒毒后,环境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但是”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正恰恰是在悲剧的叙说下,而更加凸显“人性”。
(后记,持续了几个月地断断续续地把这个不像样的读后感打出来,距离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已经差不多有两年了吧,其实即使毕淑敏塑造的女主人翁的结局有多么的悲凉或着经历有多么的艰辛,心里总是对她们充满了敬佩和羡慕的,她们都有值得自己牺牲的事业,她们都有自己的追求。)
再后记,今天看了一下当年写的这篇读后感,突然觉得幼稚极了,段落甚至有点凌乱,因此稍作修改。时间冉冉,已经忘记了是什么时候读这本书,为什么会读这本书;再看读后感,却能清晰地感觉到当年读这本书的心情。也不知道是否还能再用那样的心情和心思来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了。
《红处方》读后感(二)
《红处方》,这本书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读完了,毕淑敏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也是我读到的她的第一篇小说。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由之前的没有钟爱的作家到有钟爱的作家。一直以来是蛮喜欢毕淑敏的文章的,从《我很重要》开始,但如今成了甚是喜欢的钟爱。她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与众不同的世界,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价值层面,但到底文里还是若隐若现地透露着关于探讨幸福、追求幸福的永恒话题。
头一回借书前不看简介,是因着挚友的提及,也因此,翻开书才知道,这里头藏着的是一个特别的世界,一个关于毒品的世界。在走近这个世界之前,我和大部分人的想法一样,那些个瘾君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咎由自取得此结果,不值得怜悯。看过这个世界之后,明白这之前的想法只是看瘾君子的表层表现而产生的片面感受,这样的想法不可谓对错,但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会因此无意中伤害到他们。他们是值得人们关怀的,相信至此局面,也并非他们内心真正希求的,他们求的不过是一种幸福的感觉。用生命科学的知识去解释,人感到幸福的时候,体内会有一种名为 “f 肽 ” 的物质,他的分子结构是中心碳原子上,有一个芳香环,一个哌啶环,和一个苯环,而吗啡也正具备了中心碳原子,芳香环保、哌啶环和苯环。吗啡就这样骗了脑神经,让人进入虚妄的幸福。幸福,人人求之,有这么一种快速得到幸福感的途径,自是有人会对其趋之若鹜。可见,贪求幸福感才是原罪。即使得到的幸福感是虚妄的,短暂的,过后会带来更大的空虚感和身体伤害,尝过它滋味的人们仍是难以戒掉它。
太多的吸毒患者在成功戒毒之后会复吸。生理上的瘾是不难根除的,可心里上的瘾没那么容易戒。幸福会让人留恋,使人成瘾 , 一点都不意外。毒品使人迷恋,更多是人心理上的依赖,让人痛苦的是拥有后的失去,这比从未拥有过更令人神伤。
大多数吸毒患者皆因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对生活不满意,才会产生触碰毒品的念头。恰好,那些 “f 肽 ” 的模仿者使他们的得到了他们最终所求的感觉。而有那么些患者并不是自愿选择吸毒的,只是一不小心沾上成瘾,这类人大多数很愿意戒的,他们的意志往往比那些自愿选择毒品的患者强。这其中并没有太复杂的缘由,因现实生活中有着他们在乎珍重的东西,不愿自己就这么被毁了。但当他们将生活的苦难放大,在心理上和吸毒时得到的快感做比较,如此,他们的意志会薄上好几分。
话说,很多政要会吸大麻,这类人在社会上是有权地位的上等人,在平常人看来他们生活光鲜亮丽,可为什么他们会吸呢?压力大,需要释压?可能吧,他们的世界离我太遥远,反正我是不懂他们的世界。但站得越高,风险越大,这道理我还是明白的。他们身上背负的责任,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虽说,他们拥有的比他人多,可背负的也多,如此,他们还不如平凡如你我般的人更容易获得满足、幸福,毕竟没有人会觉得心头压一块石头会是舒服的。亚里士多德说过 “ 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 ” ,又有一说: “ 幸福绝非轻易获得的东西,在别处不可能找到,只有在我们身上才能发现。 ” 正因为我们平凡,因为我们要求不多,更容易满足,也因此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红处方》里的故事让我思考的还有很多。人拿动物来做实验,发现其实很多我们以为是人性的东西,也同样出现在动物的生活中。譬如,将性作为交易,当一雌一雄两只猴子饿极了,得到食物时,雌猴知晓自己抢不过雄猴,会用自己的身体去诱惑雄猴从而得到食物。这和其他交易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因为世人价值观不一样,有人就将其上升到伦理道德的层面。可我认为对做这类交易的人,不适过度批判,毕竟他们并没有损害他人利益,且建立在自主意愿上。在这一点上,我更认同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将红灯区合理化,相应地会降低相关疾病的传播。
院长简方宁的这般结局,是我愿意看到的,毒瘾让她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生命。随着生命的逝去,不仅是摆脱了毒瘾的折磨,还有作为院长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失落。作为院长的她,每天要面对这么一群将人性弱点发挥到极致的吸毒患者,心里上的喟叹不会少,但她尽心做得更好,将自己的全副精力都分给了戒毒医院,希望能解救更多的人。特别是在沈若鱼的衬托下,我对简方宁这个院长更加敬佩,她不仅用药物治疗患者,还尝试着从心理上给予病患支持,可惜,她的第一次尝试,一个人格变态的女吸毒患者,将她推向了死亡。在她的葬礼上,众多痊愈病患的出席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付出并不是徒劳的,而是很有价值意义的。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事业上,她做得很好,相应的,对家庭,她就不能给更多的心思了。她的丈夫身体出轨了,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意外。
戒毒医院是到处可见的人性弱点、丑恶面,就是连医生护士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才在这所阴郁的医院待着,作为“卧底”的沈若鱼看得真真切切,在医院没待多久就逃似地离开了。然而,故事的最后,沈选择了承接简的事业。这让人意外吗?还好吧,在那段得知简染上毒瘾,收到简的信的日子里,有了预示。沈的丈夫也能预料到她做出这样的选择,并没有阻拦她的意思,这样大概是理解和支持她的吧。在从逃离医院到主动要求到医院工作,虽说是两个不同的身份,境遇会很不一样,但仍会接触到那些丑恶面;而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显然是已经克服了心理障碍。我想她会把这份事业做好。
这是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如今能窥探到这个世界的一隅,甚是惊诧,细想,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其实我正处在这个我以为远离自己生活的世界,世界这么大,我们不可能接触所有面,能这么看看,了解了解,也是不错的,我没有那么一颗伟大的心,牺牲自己很多,面对一群阴郁的人,尝试挽救他们。但我盼望着,这类人能越来越少。这大概要从关注人们的幼年生活、心理开始,这最终联系到了一个词 —— 教育。教育,国之根本。
《红处方》读后感(三)
对于毕淑敏的《红处方》,真的好难定义它的类别。说它是讲述简方宁医生从事的戒毒事业还是讲述太阳照射活在阴暗面吸食毒品的那群人的生活似乎都缺少点什么。只是很清楚的记得当简方宁的病人庄羽第三次复吸毒品的时候心仿佛一下沉了下去。接着是连续几天关于毒品的梦,甚至是提到“海洛因”三个字都特别敏感,不禁嘲笑自己“中毒太深”。
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讲述小说内容,最后,以简方宁留给好友沈若鱼的遗书把整个故事叙述完整,让跟随了读者好久的疑问得到了解答。作品以《红处方》命名,可作品中只有三处提及“红处方”三个字,而更多地是写到化名范青稞的沈若鱼在戒毒医院里打听到的吸毒病人的各种故事,吸毒时那种似神仙的快乐以及毒瘾复发时那痛苦难捱的时刻。可读完整部作品,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小说结构组织的能力。正是出现仅三次的“红处方”导致了简方宁的去世,也正是那形形色色的故事,让我对“海洛因”这三个字的好奇减到零而忌惮飙到最高值。
这部作品虽然有好多角色,()但对于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最终都给出了交代。并没有遗漏。庄羽,这个从一开场就出现,其间耍诈,无礼,接着是被简方宁院长感化,但最终由爱生恨,与简方宁几乎同时去世的女吸毒病人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可她不争气的三次复习以及那幅报复似的《白色和谐》让人对其“恨之入骨”恨她的不争气,恨她的不懂事,恨她那由爱生成的恨。支远,庄羽的老公,他对她的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对她的疼、包容让人羡慕。他陪她吸毒,陪她戒毒,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真正放弃她。他也是简方宁戒毒医院里成功的范例。似乎也是整篇文章中带给人希望的几个点之一。沈若鱼,这个因为写作而去戒毒医院体验生活,最终被朋友简方宁所从事的事业感染而将自己后半生奉献给戒毒医院的女子,多么勇敢,不得不这么说。“戒毒医院,一个文明社会的大修站,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地方,一个纠缠在一起又被锤子砸扁了的死扣。头痛欲裂,真想脑袋朝下,让血快速流到苍白的大脑皮层里,才能想通这里的事。作为普通人,她实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了”他误悟道戒毒医院的“不堪”,但仍是义无反顾,为了朋友未完成的事业,为了解救更多因毒品而断送了人生的病人。
读后,最深的感触是:那种伴随着折磨的“快乐”,像一颗定时炸弹的“快乐”我宁可不要。快乐与痛苦是五味多彩人生的必需品,二者缺一不可。不要被一时的痛苦压死,因为痛苦过后里快乐就不远了,学会了承受才能享受。
2、开一张良心的处方
开一张良心的处方
参加朋友的家庭聚会,有幸认识了当地颇具名气的私立医院的院长王先生。当我问及他的发家史时,这个中年男人看上去竟带着几分与他的年龄和阅历不太相称的腼腆。伴着清凉的晚风,在朋友家宽阔的露台上,他向我讲诉了自己的经历:
那一年我26岁,是当时分到那家公立医院的第一个研究生。医院有一条内部规定,医生的工资和奖金是与自己的业务量相挂钩的。也就是说你所开处方的多少、患者购买药量的大小和所做辅助检查的费用都将直接影响你当月的收入。正是在这种机制的鼓舞下,许多医生不管患者的病情轻重,总要叫他去各个辅助科室走一遭,做着没有多少必要的这样或那样的化验与检查,并在开处方时尽量开得贵一点、多一点。最初我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并没感觉有什么不妥。因为这种事情在医疗部门甚至在一些患者的眼里,几乎就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从一个农民哀伤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自己卑贱、猥琐的灵魂。
那一天,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模样的人走进我的诊室。我为他诊断后,确定他只是得了农村人因为不讲卫生而经常患的肠道寄生虫病。检查完了,我正要开化验单让他去化验一下大便,不经意间抬起头时,却见他正怯怯地看着我,“医生,我的病严重吗?要治得花多少钱?”
我一愣,开化验单的手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见我犹豫了,那农民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钱多的话我就不治了。去年孩子他娘得了子宫癌,治了一年多没治好最后还是死了,欠的债至今还没还清,不能再因为我让俩孩子这辈子也翻不了身啊!”他嗫嚅着,眼泪顺着那张干枯的脸簌簌地淌了下来。
我的心一阵痉挛,一种深深的愧疚啮咬着我。做为医生,本应以救死扶伤为天职,而今天的我们为了一己私利竟公然违背良心与职业道德,让许多贫穷善良的人们面对高额的药费望而却步,以至于使原本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病因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而延误了病情,甚至夺去了许多人卑微纤弱的生命。(人生感悟 )学了十几年的医学,难道就是为了中饱私囊而置一切于不顾吗?我们的所为是在救人呢还是在故意杀人?也许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继续这样做而不必担心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良心呢?我们能逃过自己良心的谴责吗?
那一刻,面对着那张满是皱褶的脸,我羞愧难当。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发誓再也不开“泡沫处方”了。
但也正是那一决定,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最初几个月我甚至拿不到别人收入的四分之一。一年后,才渐渐有了一批自己的固定病人,一些新病人也大都是老病人介绍来的,有许多病人一进医院便直接要求找我。虽然,许多时候我看三四个病人也不如别的医生看一个病人的收入多,但看着那一束束信任的目光,一张张淳朴的笑脸与一份份发自内心的感激,我生平第一次体会到了被人尊敬的滋味,那不是钱所能买得到的。
后来,院长找了我好几次,说别的医生反映我争夺了他们的病人。我一气之下辞了职,自己开了一家小诊所。有许多我原来的病人,不惜辗转几十里路来找我给他们看病,那种被人信任的感觉一次次鼓舞着我在最艰难的时候将诊所支撑了下来。再后来,我的一位病人看中了我,为我投资建了当时市里的第一家私人医院,再后来便发展到了今天你所看到的这个样子。现在,我们旗下的这九家医院每年都要招收大约二三百名新毕业的学生,在他们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天,我都会为他们提一个要求:面对病人,请开出你良心的处方。
回家的路上,我默默地回想着王院长的创业史。他的经历和德国西门子电器公司的创始人西门子先生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西门子先生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在他的晚年谈到自己的创业史时,曾经说过一句很是耐人寻味的话:“我的一生中,所选择的研究总是以大众利益为前提,但到了最后最大的受益者却总是我自己……”
的确,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看到了诚信的价值。一个企业或是一个年轻人,只有将客户或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为他人着想,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依赖。而如果只是过多地考虑一时之利,总有一天,将失去立身之本。今天我们这些成年人尤其是那些涉世之初的年轻人们,当你们每一次面对物质利益的时候,你们所开出的,是否也是自己良心的处方呢?
3、让婚姻越走越顺的7个处方
让婚姻越走越顺的7个处方
早期的婚姻研究几乎都专注在那些损害婚姻的负面因素上,近年来,有些婚姻专家已经改变方向,把重心移转到哪些正面互动能增益夫妻关系、提升亲密程度,以及建立更紧密的连结。
就像医生可能会给你降血压药或阿司匹灵,以维持身体健康一样,科学家也能提供维系婚姻健康美满的处方。他们已经确认出许多正面的小改变,夫妻可以在这些细节下工夫,提升婚姻的满意度。
处方1: 小题大作,经常庆祝婚姻里的美好小事
当自己所爱的人有所成就或表现杰出时,你会怎么回应呢?“咕噜”一声,表示知道消息了?适度表现支持之意?还是会开瓶香槟、来一顿烛光晚餐,顺便再送上大大的拥抱?
研究显示,那些总是会庆祝美好时光的夫妻们,在忠诚度、亲密度、信任感及关系满意度也较高。在婚姻科学里,庆祝好消息的举动称为“存资本”,用以测量夫妻在生活里储存了多少正面能量。简单来说,我们需要用“小题大作”的态度来看待婚姻里所有的美好时刻。
为了看出“跟伴侣分享好事”与婚姻关系的连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员,对五十九对情侣与一百七十八对夫妻进行调查,来观察另一半对好消息的反应以及当事人的关系满意程度。想当然,当另一半表现出负面观点、在好事中看见潜在的坏处,或一脸事不关己的模样时,跟婚姻幸福有关的各种成绩都探底。但令人意外的是,当另一半默默表现出支持的态度时,这些丈夫或妻子在婚姻快乐的分数也很低。
唯一能在亲密关系和日常关系满意度上拿高分的,就是另一半总能热烈回应好消息的人,“你终于完成了那个案子?我们今晚出去吃饭庆祝一下!”“你跑完了第一个五公里竞赛?来击个掌、拥抱一下吧!”“老板在会议当中,特地把你叫出来公开称赞表扬一下?我真是为你骄傲呢!今天晚上我来煮大餐。”
笔记:光是让伴侣知道你为他(或她)的成就感到开心是不够的,你还必须表现出来,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美好小事大作一番。
处方2 :正面互动行为,永远要比负面互动多五倍
研究人员利用录影带来记录夫妻间的对话,把两人互动时所表现出的正、负面言语和行为记录下来,然后拆解编码。他们将笑声、抚摸、微笑或出声赞美等事情列入正面的互动,同时也记下那些感觉不甚良好的行为,像是翻白眼、讥讽冷笑、批评、防卫、发怒或是退缩回避等举动。
当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检视数据时,发现一个惊人的模式。在稳定的婚姻里,夫妻正面的互动行为至少比负面的多出五倍。一旦这个比例开始往下掉的时候,婚姻就将陷入风险当中。因此,在负面行为出现之后,光是一句“我很抱歉”是不够的,必须提高正面互动的次数,如此一来,好坏之间的比例才不会往下掉到危险的程度。
有时候,正面互动可以透过言语来传达,像是“亲爱的,你今天看起来很美!”“你穿这颜色真是好看。”“很棒的一餐!”“你真是个好爸爸……”有时候,可以用肢体来表达, 例如轻轻在对方手上(或背部)拍一下、一个拥抱、随意拨弄对方的头发,以及没有特别理由的一吻。
笔记:如果你犯了错,告诉自己,你得为另一半做至少五件正面的事情来弥补,并且真的采取行动,不要等到下次又开始争吵时才想要示好。释放善意的动作可以让婚姻走得更长远。
处方3: 不轻易放弃对“美好婚姻”的合理期待
多数咨商师会建议夫妻调降对婚姻和配偶的期望标准。然而,许多新近的研究显示,对婚姻抱持高标准是一件好事。一项由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心理学者唐纳德·鲍康(donald baucom)进行的重要调查研究,目的就是要找出“对婚姻关系的各种面向抱持高标准(或甚至是理想化),会如何影响婚姻品质”。六十对受试夫妻必须填写有关个人期望的问卷,并回答自己怎么跟配偶沟通各种正负面的感受。
结果相当有意思。那些有既定标准、真心希望被人好好对待,以及渴望从婚姻中得到热情和浪漫的人,最后就真的得到理想中所想要的婚姻关系;那些抱持低标准的男性和女性──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好好疼惜、沟通或是不渴望浪漫──最后,婚姻里就完全没有这些东西。
笔记:把对伴侣的期望拉抬到合理的高度,会有比较好的婚姻结果。如果你期待一个良好的、更令人满意的婚姻关系,那么你就会改善很多事情,来拥有这样的婚姻品质。
处方4 :超越两人世界,建立自己的“亲友后援团”
为了跟配偶建立更深层的亲密感,许多夫妻大幅减少了跟亲朋好友的相处时间。2006年社会学家分析了“综合社会调查”(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数据,结果证实,人们跟亲密好友的社交活动在过去二十年里呈现戏剧化的锐减。
婚姻历史学者斯蒂芬妮·昆兹(stephanie coontz)认为,要强化婚姻的方法是不要把太多的情绪压力放到另一半身上。这并不是要你疏远跟配偶间的亲密程度,而是适度滋养跟家人、朋友的关系,可以让已婚夫妻受益更多,“最快乐的夫妻是那些超越‘两人世界’,而能和其他人建立相同兴趣并获得支持的人。”
笔记:有的时候,要让婚姻喘口气、休息一下。增加自己跟家人、朋友和社会的连结,有助于保持婚姻健康。
处方5:快乐要靠自己找,不要把自己的快乐,转嫁成配偶的负担
“快乐”从哪来?科学家们研究了那些被分开抚养的双胞胎,发现尽管双胞胎手足的生活经历并不相同,他们的幸福水平却是一致的。这项发现指出,一个人的幸福感在基因上就已经被决定了、是可以预测的。
那么,结婚会不会让人更快乐、更幸福?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心理学者理查德·卢卡斯(richard lucas)和同事,从一项有两万四千名德国人参与的调查当中,寻找幸福和婚姻相关的线索。他们发现,人在结婚后感受到的快乐幸福感其实只占小部分。若以最高分十一分来计算,他们快乐的程度只增加0.1分,增加的部分主要来自于婚礼和新婚的愉悦感。平均来看,多数人婚后对生活的满足感跟婚前并没有太多不同。该研究总结:一个人的个性会影响他整体的快乐程度,跟结婚与否没有关系。
笔记:我们不能依赖婚姻作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来源。走入婚姻后能持续感受到快乐者,本身就是快乐的人,结了婚也不会改变。
处方6: 爱,做就对了
性无法解决婚姻中的所有问题,但它绝对是有所助益的。即使你并不是很有兴致,光是“行房”这个举动,就能启动身体的脑部化学作用,释放垂体后叶荷尔蒙和催产素。这两样在夫妻的感情连结上,是强而有力的助力。
有些研究指出,职场上的问题会让人对性生活兴致缺缺;家务分配的不公平,也可能对性生活造成影响;心脏病、忧郁、糖尿病、更年期,以及医药产生的副作用等,都可能对性生活造成干扰。
对于努力想要重燃爱火、维系性生活的夫妻来说,专家有一些实用建议。或许你们只需要远离孩子和工作的压力,安排固定时间两人出去约会,就是很好的方法;或许一开始的步骤不需要太快,可以先握住手、搂抱等,来恢复熟悉的亲密感。就地点而言,汽车旅馆会是个不错的地方。
性生活治疗师琳达·班纳(linda banner)在一项由六十五对夫妻组成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方法。对于三分之二的夫妻来说,光是让他们观看性教育的录影带就足以重燃爱火,恢复性生活。规律的性生活可以改善情绪、让我们更有耐性、压制怒火,走向更好、更满足的婚姻关系。
笔记:别管学到什么重点了,把书放下来,现在就带着另一半到卧房去吧。
处方7: 一起尝试新鲜事,重燃浪漫爱火
对多数人来说,爱情当中那股只愿双飞双宿的浪漫情怀很快就会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长期累积下来的熟悉感。冷静、稳定的“伙伴之爱”没什么不好,但它的危险在于,感情容易变得陈旧、了无新意。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形,无聊、不满足就会趁虚而入,逐渐磨蚀辛苦挣来的亲密感。
过去几年,心理学者亚瑟·艾隆(arthur aron)跟他的同事在一个实验当中,测试了所谓的“新奇理论”(novelty theory)。研究人员招募了五十三对中年夫妻,利用标准问卷来测量这些夫妻的关系品质,之后再随机将这些夫妻分组。“开心组”的夫妻被要求每星期花九十分钟做些熟悉、也能让彼此开心的事,像是外出用餐或是看场电影。“新鲜组”的夫妻则被要求一星期花九十分钟做些两人都觉得“很新鲜”的事情,像是听音乐会、看表演、滑雪、健行,或是跳舞。十周后,所有受试夫妻再回来重填问卷。那些在约会之夜从事“新鲜活动”的夫妻们,在婚姻满意度上的进步,要大过从事“开心事情”的夫妻们。
光是新鲜或许不足以挽救一桩陷入危机的婚姻,但对于那些婚姻本质不错,只是陷入单调期的夫妻来说,新奇的活动或许可以重新燃起旧有的火花。
笔记:列出十到二十项你觉得可以跟另一半在约会时一起做的好玩又新鲜的事,而且都是过去六个月从没做过的。请另一半也列出来,再跟你的做比较。从你们的清单中挑出十个是你跟配偶都觉得很有趣的约会活动,以每一星期做一件的步调,把它们做过一遍。
4、红处方读后感
红处方读后感(一)
王蒙作家评价毕淑敏:“有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不论是沈若鱼还是简方宁,她们的身上都有毕淑敏的影子。”
《红处方》作为小说题材我并不喜欢,它在故事的合理性方面、人物塑造方面,故事的因果关系方面不是令人太满意,如果写成一部警醒大家不要碰毒的实体报告文学或许会达到淋漓尽致的效果。
《红处方》是毕淑敏的代表作。小说写的是沈若鱼因写作为收集素材去好朋友简方宁的戒毒医院卧底所看到的不为大多数人知道的吸毒人群鄙俗的另类生活所产生的震惊和无法控制的厌恶情绪而坚决地离开了医院,而后也为自己的好朋友简方宁为救治这些怪癖的吸毒病人愿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用在医院的治病救人上而造成了家庭的破裂甚至被病人吸毒者庄羽暗害也不屈服的高尚情操所打动又回到了医院,继承了简方宁的戒毒事业前仆后继的走上了这条艰辛的道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小说中的一个情节:秦柄的爷爷穷尽毕生的心血研制了一个戒毒方子因为医院买不起而落到了外国人手里,这么重要的事情应该通报国家参与啊,在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非常着急,后来我为自己的认真感到傻气,这毕竟是一部小说,很多情节是要靠作者的想象来构思的。
书中让我疑惑的是沉着、冷静、严谨、一丝不苟的简方宁院长,对手下的工作人员暗度陈仓差点把一个医院给毁了都全然不知,最后得到卧底的沈若鱼和变态的患者庄羽的通风报信才制止了事态的扩大,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吧。再一个庄羽爱谁也轮不到爱这个看上去冷冰冰的总共也没有跟她说上几句话的简方宁啊,描写的庄羽守电话的那情形简直就像同性恋狂,虽然吸毒者的性格离奇古怪,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那也不能安排成因这种无缘无故的爱的不得志而痛不欲生去害死简院长甚至还和简院长同归于尽这样的情节吧。
小说中放进去了大量的戒毒资料,占的篇幅太大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却是少的可怜,让人没办法仔细推敲,使很多问题不能自圆其说。
此书最让我欣赏的是描写的一个个患者的切身经历让读者真正了解到了毒品的杀伤力,恐怕只要读到这本书的人,就是有机会和毒品接触,也不会去碰它了。我想这部分或许就是作者真实的临床资料改编的,如果是的话,那实在太可贵了。
戒毒事业的艰难使得非常精明和具有奉献精神的简方宁院长飞蛾扑火般地走向了悲壮,她像一个先烈,激励着人们冲破黑暗,继续探索通往光明的戒毒道路。这个立意非常好。
默默为戒毒事业而努力的简方宁院长成了戒毒史上的一个祭品,这个悲剧告诫人们,吸毒病人和其他病人不同,不单单是身体戒了毒就行了,思想也要戒毒,简方宁是用生命的代价证明了这个道理,路漫漫兮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然而小说的后面加进了景教授得到了外国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但为时已晚,简方宁已经染上了7号毒品,无药可治,只有把蓝斑切除同时也失去了人的快乐和痛苦感,她设想了很多种没有快乐和痛苦的生活都是自己无法忍受的,最终走向了死亡。曾在医学界从事过多年的毕淑敏,也许把这部小说写成了探索戒毒道路上的一次失败而产生的沉痛教训,警醒人们改变戒毒的思维。
红处方读后感(二)
对于毕淑敏的《红处方》,真的好难定义它的类别。说它是讲述简方宁医生从事的戒毒事业还是讲述太阳照射活在阴暗面吸食毒品的那群人的生活似乎都缺少点什么。只是很清楚的记得当简方宁的病人庄羽第三次复吸毒品的时候心仿佛一下沉了下去。接着是连续几天关于毒品的梦,甚至是提到“海洛因”三个字都特别敏感,不禁嘲笑自己“中毒太深”。
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讲述小说内容,最后,以简方宁留给好友沈若鱼的遗书把整个故事叙述完整,让跟随了读者好久的疑问得到了解答。作品以《红处方》命名,可作品中只有三处提及“红处方”三个字,而更多地是写到化名范青稞的沈若鱼在戒毒医院里打听到的吸毒病人的各种故事,吸毒时那种似神仙的快乐以及毒瘾复发时那痛苦难捱的时刻。可读完整部作品,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小说结构组织的能力。正是出现仅三次的“红处方”导致了简方宁的去世,也正是那形形色色的故事,让我对“海洛因”这三个字的好奇减到零而忌惮飙到最高值。
这部作品虽然有好多角色,但对于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最终都给出了交代。并没有遗漏。庄羽,这个从一开场就出现,()其间耍诈,无礼,接着是被简方宁院长感化,但最终由爱生恨,与简方宁几乎同时去世的女吸毒病人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可她不争气的三次复习以及那幅报复似的《白色和谐》让人对其“恨之入骨”恨她的不争气,恨她的不懂事,恨她那由爱生成的恨。支远,庄羽的老公,他对她的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对她的疼、包容让人羡慕。他陪她吸毒,陪她戒毒,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真正放弃她。他也是简方宁戒毒医院里成功的范例。似乎也是整篇文章中带给人希望的几个点之一。沈若鱼,这个因为写作而去戒毒医院体验生活,最终被朋友简方宁所从事的事业感染而将自己后半生奉献给戒毒医院的女子,多么勇敢,不得不这么说。“戒毒医院,一个文明社会的大修站,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地方,一个纠缠在一起又被锤子砸扁了的死扣。头痛欲裂,真想脑袋朝下,让血快速流到苍白的大脑皮层里,才能想通这里的事。作为普通人,她实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了”他误悟道戒毒医院的“不堪”,但仍是义无反顾,为了朋友未完成的事业,为了解救更多因毒品而断送了人生的病人。
读后,最深的感触是:那种伴随着折磨的“快乐”,像一颗定时炸弹的“快乐”我宁可不要。快乐与痛苦是五味多彩人生的必需品,二者缺一不可。不要被一时的痛苦压死,因为痛苦过后里快乐就不远了,学会了承受才能享受。
红处方读后感(三)
《红处方》是当代着名作家毕淑敏女士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全书通过主人公沈若鱼化装成吸毒者在戒毒医院的所见所闻,把吸毒者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描写得淋漓尽致,向人们展示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戒毒工作的严峻形势和艰难处境。
沈若鱼是一个重情重义、机智幽默、坚强独立的知识女性。她要进戒毒医院本来只是出于好奇,当最好的朋友简方宁向她提到戒毒医院的情况后,她要打退堂鼓。但简方宁对她一顿激将后,因为好朋友的殷切期望和重托,她毅然化装成吸毒者,在简方宁的帮助下进了戒毒医院。尽管她因为不堪忍受那里的污浊和肮脏痛心地离开了那里,然而参加完好朋友的葬礼后,她还是毅然决定继承好朋友的遗志,去干好朋友未完成的事业!
简方宁是一个工作狂,正因为这一点导致了丈夫的背叛,而丈夫的背叛让她失去了家庭的温馨,最终导致她用生命殉了自己心爱的事业!她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天使,这让她用心守护着戒毒医院里的最后一方净土——院长办公室。当这最后一方净土也被玷污、她本人也深受毒害后,她只有用死来抗争!她是柔弱的天使,所以不能深刻认识和体会到人间的罪恶!她竟然想把庄羽那样的女魔头改造成戒毒医生,多么天真啊!
庄羽是一个狂妄自大、心理变态的女魔头。她多次戒毒又多次复吸,所吸的毒品越来越毒。她本来就是堕落到无可救药的,吸毒而死也是必然的!简方宁呕心沥血地挽救她,她却因此仇恨起简方宁来,最终拉简方宁为她“垫背”!
孟医生是一个唯利是图、阴险狡诈的小人。她在简方宁最艰难的时候过河拆桥并算计戒毒医院,为了谋取私利把中药戒毒配方倒卖给外国鬼子。她竟然还恬不知耻地让别人叫她“孟妈”,这多么有讽刺意味啊!
护士栗秋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的很精明的小女子。她明知北凉不仅吸毒还有性病,却甘心情愿嫁给这个豪门子弟来寻求自己的幸福。
景天星是一个清高自傲、“爱科学胜过爱国”的医学权威。她对简方宁的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护士长和甲子立夏都是尽忠职守的人,是简方宁得力的同事。但护士长更让人尊敬的是她任劳任怨。
滕医生是一个工作兢兢业业、热心肠的老头。他深知自己不熟悉医学前沿领域,就积极配合简方宁,坚决服从领导安排。他看出周五是个人才,就热心地资助他1000元让他学了武术,后来又巧妙地帮助他进入了戒毒医院。
支远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成功的商人。他因为佩服庄羽在商场中的干练而爱上了她,多次苦口婆心地劝她戒毒无效,便陪她吸陪她戒。最后,他彻底告别了毒品,生意越做越大。
潘岗是一个薄情寡义的男人。他虽然和简方宁共同走过了那么多年,但他一直不支持妻子的事业,后来在感情上也背叛了妻子,还对妻子的死心安理得地认为没有任何责任!
沈若鱼的丈夫正好和潘岗形成鲜明对比。他是一个对妻子体贴入微的好男人,更可贵的是他一直默默支持妻子。妻子化装成吸毒者混进戒毒医院后,他积极帮助妻子搜集戒毒资料;妻子要去做戒毒医生,他仍然坚决支持妻子的决定。
蔡冠雄和周五是两个年轻有为的戒毒医生,两人聪明好学,也是简方宁的得力助手。
读完《红处方》,心情很沉重。吸毒者之所以去吸毒,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快要窒息,他们才借助海洛因寻找暂时的虚拟的快乐幸福感。他们戒了毒,又会复吸,无法正视现实的不完美,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求真正永恒的快乐。我们应该怎么挽救他们,将他们带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