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归园田居其三_归园田居其三读后感

1、改写归园田居其三

改写归园田居其三(一)

清晨,天刚蒙蒙亮,山间的晓雾还未消散,满山遍野苍翠的树木绿叶上结着一颗颗仿如水晶般透亮的露珠,盈盈欲滴。空旷的山谷里偶尔有猿鸟的几声鸣叫,怪异非常。这时候,在南山脚下的一块田埂之上,隐隐现出一个弓着背忙碌的身影,那是作者陶渊明辞官之后隐居山林,正在忙于耕作他那块荒山之野的土地。

尽管他起早贪黑,不知疲倦的忙碌,但是庄稼似乎不领他的情,那豆苗儿依旧稀疏矮小,黄皮寡瘦。相反地里的杂草却长得异常茂盛,连田埂几乎都遮盖了。显然,作者曾经在朝廷二十余年为官,从没有过务农耕作的经验,农艺不精。尽管如此,他还是乐此不彼,额头一颗颗豆粒大的汗珠沿面颊滚滚而下。劳动实在太累了,便伸起腰立着锄头,深吸一口山间的清新空气,顿感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不禁感叹道:“多么舒坦的人间生活呀!”是的,在这大山深处,没有人世间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没有城市那种车水马龙的嘈杂之声,诗人告别了令人压抑的官场,如释重负,终于来到了久别的田园,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安心生活于静谧的山水之间,何乐而不为呢?

不知不觉,时间在诗人锄头挥动的节律里,在作者滚滚流淌的汗水中渐渐过去。太阳落下山去,夜幕缓缓垂下,月亮耐不住性子,急急匆匆地爬上了浩瀚的夜空。该收工了,作者扛起锄头,踏着月色,踏着被丛丛杂草遮盖住的田间小路,踏着夜露,在星星的陪伴下,兴高采烈地向山下茅屋走去……

哎!真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呀!

改写归园田居其三(二)

余辞俗世,复归田园,归去来兮,快哉快哉!

忆余少时,固有厌陈弃俗之心。凡间鸡鸣狗盗之徒,与善淫作乱之辈,未尝不愠填胸中,满腔愤愤。幼时丧父,与母居与外祖之家,故得与外祖为善。常与其诵老庄,阅孔孟,游幽谷,赏茂林,偏爱山川,不问财货。凡见豪门纨绔,亦无羡其口体之意,箪食瓢饮,以此为乐。虽爱世外山川,阅经饮醴,然亦欲有所为于天下,故误入仕途,久不能拔。余今思之,不亦悔哉!余本乃林鸟山花之友,清泉漱石之伴,偏望与鲍鱼腐肉同流,白蝇秃鹫合污。悔哉!悔哉!盖余自取其辱,不惜己身。于尧舜文武之世,不入庙堂,斯是罪矣;而于桀纣幽秦之世,若入庙堂,斯罪甚矣!

今余辞桀纣之庙堂,去冠抛印,弃权拒禄。复行于山径林道,心之乐也,溢于言表。余犹似笼中之雀,日日夜夜,思恋旧林;余又似池中之鱼,岁岁年年,不忘故渊。而今昔鸟归旧林,昔鱼回故渊,老夫亦往旧日之田园。行诸山路,口唱欢歌。鸟鸣为瑟,蛙叫为鼓,绿树为梁,碧空为顶,黄土为榻,花草为席!停诸枝杈之雁兮,何不复翔于天!休诸山石之兔兮,何不复奔于林!今已无羁无绊,无束无缚,无案无牍,无差无役,何不仰天一啸,以表斯时之乐耶?

轻推柴扉,复入此旧舍。鸡鸣犬吠,桃茂榆密,一切如故。复见旧邻,促膝谈于草舍。乡酒乡茶,醇香如故,乡土乡人,淳朴依旧。望宅边之五柳,嫩芽初出,翠碧欲滴。余又居于柳下,闲抚此无弦之琴。远有人家,炊烟袅袅,日挂西山,雉兔归窟。

归舍,自煮野蔌,自以清泉为茶。啖菜啜茶,无俗肴官酒之臭。仰首望天,众星拱月,颔首看地,柳影婆娑似藻。食毕,解衣欲睡,卧榻便眠。见庄周于梦,鼓盆而歌,其乐亦甚矣!歌毕,折花戴于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庄子言我曰:“何不开荒南野,种菜种豆,与我同享山林田园之乐?”周去,刘伶又至。伶言我曰:“此地麦粱甚佳,何不以此酿酒,君我共享?”余乐甚,乃不觉日出东山,晨鸡已鸣,遂着衣起榻。

归矣!归矣!今是而昨非!归矣!归矣!富贵非吾愿!荷锄躬耕南山下,柳绿草盛松菊高。已辞俗世,复得自然,放浪形骸,使愿无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戴月荷锄,夕露沾衣。日诵黄老金经于舍,日饮琼浆玉液于庭,放浪不羁,快哉!快哉!

改写归园田居其三(三)

公元406年,夏天,晴天

今年,是我隐居的第二年,我在南山下开垦了两亩地,在地,在地里种上了豆子。或许是常年做官的缘故吧!我中的豆子没有别的农民种的好,别人家的豆子地上都是没有杂草,而我的地里都是杂草丛生。

我深知“苦尽甘来”的道理,所以,我很勤奋。早晨我五更起床;早早的吃了点东西,就去天地里锄草,晚上月亮出来的时候才回到简陋的小屋里,这样,日复一日,从来没有停息过。

田地与家有一条极窄长满了野草的小道路,这条小路只容一个人通过,当我走在道路上的时候,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破旧的衣服。()看着这破旧衣服上的被露水打湿的地方,并不觉得可惜。因为,享受田园之乐是我一生的期望,现在愿望已经实现了。

三十年的官场生涯,我早就看惯了官场尔虞我诈的污浊,能像现在这样享受田园之乐,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满足。

在我看来,人幸福的感觉来自心境,并非外部的物质。为心灵留下一方纯净,保持一份恬静,那就是幸福的感觉。

我的辞官隐居,是否给那些为了权势而处心积虑的人一些启示呢?

2、归园田居其三读后感

归园田居其三读后感(一)

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 。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 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 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归园田居其三读后感(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恶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归园田居其三读后感(三)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

10、但:只。

11、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2、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翻译: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

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

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

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着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4、归园田居其三改写

归园田居其三改写(一)

绿,绿,绿,天地间一片新绿。大自然的画册又展开了新的一面。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大自然这一伟大而又神奇的画师又描绘了一幅如此美妙的图画。

我像那刚刚结束了冬眠的动物一样醒了,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我想春姑娘一定在我不经意间悄悄走过,要不这窗外的庐山怎么会如此的绿呢?这样的美景使我顿感心旷神怡,田园生活真是美好!

我扛着锄头来到了庐山脚下,想要在这儿种些豆苗。或许是春天刚来的缘故,还有一丝丝凉风吹过我的脸颊。

疯长的草儿使我无法为我的豆苗找出一块空地,无奈,只得先除掉些杂草。尽管它们是如此的可爱。不久,汗水就出现在我的额头上,可是,我依旧感到无比的开心。或许这才是我想象中的生活。毕竟比起那黑暗的官场来,这儿多了几份安静、和谐与自由。

这些杂草终于无法阻碍我那心爱的豆苗了。转眼间,一轮硕大如盘的月亮已进入我的眼帘,它的身边,还有几颗暗淡无光的星星。

是该回家的时候了。我扛着锄头走在回家的小路上。路边的草儿们肆无忌禅地长着,它们就像那些可恶的贪官,不顾大众的疾苦,搜刮民脂民膏,吃着山珍海味,自己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或许,我误会了那些草,它们也可能像我一样渴望自由,不受周围环境所束缚。

风变得温和起来,吹得我心头暖暖的。它可能想在我身边悄无声息般走过,但它没有做到,还是留下了一丝丝足迹。你听,风儿正在草间飞过,这是它发出的“沙沙”声。远方传来潺潺的流水声,还有犬吠。所有的声音交织成一曲妙不可言的交响曲。

草上的露珠像调皮的娃娃,跳到我的衣服上,在我身上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瞧,一粒在衣袖上,胸前也有,这儿一颗,那儿一粒。真是些顽皮的小水珠啊!

衣服湿了并不要紧,只要我能够天天这样,过着自由的日子,那我就会十分满足。累点又算得了什么,至少我离开了那尔虞我诈,纷纷扰扰的官场。过起了我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就算每天这样披星戴月地劳作,我也乐在心头。

如果人人在心里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田园”,这样一来,我们的人间就会更加美好。

归园田居其三改写(二)

晋安帝义熙元年八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我实在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便辞了官。终于回到了我在柴桑的旧宅——“园田居”。

来到生气盎然的农村,我顿觉心旷神怡。这里虽然没有在做官时的锦衣玉食、绫罗绸缎,但这里亲切的土地,肥沃的田野,温暖的草房,和蔼善良的村民让我倍感舒适、舒适。我忍受不了官场里的那般勾心斗角,朝政的腐败,宁愿在这里过着粗茶淡饭、辛勤劳作的生活。只要每天过得充实就满足了。

在南山脚下,我开始种豆,开始我向往的田园生活。草长得十分茂盛,可豆苗却十分稀疏,可我仍不灰心气馁。每一件成功的事总得有个过程,于是,我向居民们求教种豆种蔬菜的方法。村民们本是很厌恶朝廷里的昏官,觉得他们一点也不正直无私,只是一点贿赂便放弃了一个人才,但他们见我辞官归田,也了解到了我的情况后,便耐心的教我。而对于村民,我有无尽的感激!

早晨,薄雾还没消散,雾中有淡淡的秧苗气息,使我兴致盎然。到田里清除野草,我一点也不觉无聊乏味,反而做得津津乐道。夕阳西下,我站在山边,望着远处的风景,觉得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事。傍晚我扛着锄头顶着月亮,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我走在狭窄的田间小路上,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多么美好的月夜!

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可一点也不值得惋惜。

因为我爱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情景,爱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其三改写(三)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东晋的一个田园里。

这时,我看到了一个青袍男子扛着锄头,走出了茅草屋,迎着朝阳,伴着晨雾,来到了地里面,开始清理野草。他似乎不擅长耕种,草长得老高老高,但是,豆苗好像很稀疏,如果不仔细看,也是看不到的。道路很狭窄,草有那么长,清晨的露珠打湿了他的衣服。

这名男子真的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仔细一看,哟!还勾着一壶酒,啊!这不是陶渊明吗?

我走过去,看着他除草,他似乎也看见了我,对我淡淡一笑,我便问他是不是陶渊明,他很惊讶,说是啊。

继而,我们聊了很多,当我问起他为什么要过隐居生活,他叹了口气,无不遗憾的说道:“难道你以为我不想为国家出力吗?()难道你以为我真的是那种对国家的生死于不顾的人吗?我也想为国出力啊!可是大丈夫要保持民族气节,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我听后,赞叹不已,觉得这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过了不久,他似乎累了、渴了,拿出酒壶,开始喝酒,好像还念着什么,我仔细一听,原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印象中这个人很喜欢喝酒。

傍晚,他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答应了,到了他的茅草屋,我发现周围种着好多的菊花,是的,这是一个爱菊的人。

这时候,从屋子里出来一个穿着朴素的女子,我明白了,这是他的妻子翟氏,跟陶渊明志同道合,一起过着隐居的生活。

我临走的时候,我问他后悔不后悔过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他说他不后悔,远离世俗是他的梦想,他早就想这样了。最后,他说了一句:田园生活真的很美好!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