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传》读后感_《康熙大帝》读后感

1、《查理大帝传》读后感

《查理大帝传》读后感

文/李亚婷

说起查理大帝,我们并不陌生,他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有名人物。是法兰克国家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君王。

本书主要讲了他在国内外的事业,私生活和性格,对教会的虔诚和护持,以及战争和功业。他一生经历了五十多次战争,扩张了法国的领土,而且加上了“罗马人皇帝”的皇冕。而他的成功也是有他个人的优秀品质所造就的。但我认为艾因哈德对他过多的赞美也有失真的地方。正如书中序言恩格斯指出“在占领高卢时构成了全部法兰克人中的普通的自由人等级消灭了,人民分裂为大土地占有主、臣仆和农奴,——这就是查理为取得他的新罗马帝国所付出的代价。随着普通的自由人的消灭,旧的军事制度瓦解了,随着两者的消灭,王权也崩溃了。查理把他自身统治的唯一基础破坏了。他还能勉强支撑下去;可是一到了他的后继者们的手里,实际上由他亲手造成的东西,却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一语戳穿了他的神话。而他的加冕也受到了质疑。

我们首先来说说他的成功。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自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第一,便是他勇敢和坚定的意志。正如书中所说:“但是国王高度的勇敢和坚定的意志不会为顺境和逆境动摇,不会被他们的反复无常制服,不会使他迫于疲惫而中止他的事业。他从来不允许这类冒犯的人不受惩罚。他或者是亲自率领一支军队,或者是派遣伯爵率领,去惩戒他们的背信弃义,并加以适当的处罚。”这正义的本心,坚定的意志是他成功的原因。依靠这样强大的意志,这样正直的气概使他在征战中所向披靡。

第二是他为人民利益着想,书中讲到他带兵进入意大利时,经过罗马,来到坎帕尼亚的城市卡普亚。对于该地他“更多的是为人民利益着想,而不大在意他们公爵的顽固不化,他接受了献给他的人质,并且格外施恩,同意免除个人朝见。他把小一点的孩子当作人质留下,把大一点的送还给他的父亲。然后他派遣使者去要求并且接受本内文图姆人和阿拉吉斯的效忠誓言,接着返回罗马。”正是拥有这样的仁,才使得民众都臣服于他。这就如同孟子所讲的“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也足可以看出他对民众力量的重视,有统治全局的才华。

第三是他重视外交。他同当时的加利西亚,阿斯图里卡,苏格兰,波斯,君士坦丁堡等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例如,“波斯人的国王诃论当时统治着除印度以外的一切东方土地,查理同他建立了和谐的友好关系。这个波斯国王对他的友情比对世界上其他任何国王和王公的友谊都更加珍视,认为只有这份友谊才配得上用馈赠和尊号加以发展。因此,当查理派遣的带着祭献物品到救世主的圣墓和他的复活地点去的使臣来到波斯国王那里,并且表达他们国王的友好情意的时候,他不但对他们有求必应,还允许把这块圣地算作法兰克国王的领地的一部分。他还派自己的使臣跟查理的使臣一同回去,送给查理大量礼物——袍服、香料和其他贵重的东方物产。不多几年以前,他曾经根据查理的请求,把自己仅有的一只象送给了他。”

第四是他在饮食上也非常节制,尤其表现在酒上。“因为他对任何人的,特别是自己和朋友们的酩酊醉态抱有强烈的憎恶。”“他平日只吃四道菜”“他喝酒和任何饮料都这样有节制,以致在吃饭的时候,他难得喝到了三次以上。”作为一代帝王,对,是做到有节制,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我们常常说自己不如别人,那你有想到过自己为什么不如别人。大部分原因还是自身的自控力不够好。如果你的自控能力够好的话,就不会出现让自己后悔的事,让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在把握时间这一方面儿,他不仅仅做到了还做的特别好,常常在用餐之际,都在听古代人物的伟大业绩,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充分利用时间,我们也就会取得属于我们的成功,所以他的成功不是偶然。

第五是他说话“流利而敏捷,能够最清晰的表达他的意旨。”他不仅学习本族,还学习许多外族的语言,他还努力学习文艺、算数和书写等等。学习不是目的,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把终身学习的观念确立起来,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无论这个人是谁,他都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是要虚心求教于他人,虚心学习。正如查理大帝作为一代君王,仍然沉醉于学习之中,这也是他成功的条件之一。

第六是他热衷于就苦记平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也是很有帮助的。一个帝王想要取得国家长久就必须得到各阶层的利益,而各个阶层中贫困之人还是占大多数的。而他们也是这个社会最大的力量,如果没有做好安抚工作,那么他想成就霸业,也是不可能的。这里与之前他看重民众的意义是一致的。可见他的谋略与才识,这样的见识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第七是他不看重财物。他亲身用自己的羊皮与大臣贵族的华服作对比,表现了对大臣奢侈的谴责,提醒他们要务实,而不要把钱浪费在一些无用的外表装饰上,而他对经营的面试更体现在“当北欧人的国王们送来金银作为它们忠诚地证明,送来刀剑作为他们永世臣服的标志的时候,国王下令把那些贵重的金属抛掷地上,让所有的人都加以蔑视,当作泥土似的加以践踏。作为一个君主,能够做到不贪婪金银,便是很强大的。便不会被敌人利用弱点也不会轻易失败。一个人要是想成功,就不要把金银等这些身外之物看的太重,否则就会被别人利用,以致最后自取灭亡。”

第八是他卓越的政治才能。“不久以后,有些法兰克贵族图谋作乱,反对国王。查理十分了解他们的意图,但是还不肯消灭他们,因为只要他们肯于效忠的话,他们还可能是一支保卫全体基督教人民的强大力量。”他的政治才能更多的表现在对国外的策略。他更善于利用敌人,他更清楚的看到敌人的意图,他明白敌我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可以减少战争,减少伤亡,便可轻而易举取得城市。这何乐而不为呢?对于他的才能也是不可否认的。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查理大帝非常好的品质。但是他的形象也有失真之处。

每每读起查理大帝,我们是否能想到查理大帝加冕这一事件。学界对于他加冕的事是否为真存疑。他被加冕是利奥三世的感激还是他需要这种形式上的认可而自导自演的一场戏。在我看来,更侧重于后者。但在本书中提到“查理非常不喜欢这种称号,他肯定地说,假如当初能够预见到教皇的意图,他那天是不会进教堂的,尽管那天是教堂的重要节日。”这里更多的是作者对于查理的正面形象的一种塑造,这也就是我所认为他所写的是有失真的地方的。因为查理在拥有了地位,拥有了权利的时候,就按平常心来讲,他更想去确定自己的国王的正统地位。而这种正统的确立,不能来自于原来的皇室贵族,而更多更容易地来自于宗教的给予。我还认为这是一种愚民政策。就类似于中国的封建社会,不管是什么朝代,都会用一种或几种类似于儒法道等等的思想作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去统治。就像武则天当政,建立周,这本来属于篡位,但是她利用佛教来愚民,一方面打压了李氏集团的老子思想下的统治,另一方面,更是为她今后的统治打下基础。最终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另外,在利奥三世给查理大帝戴上皇冠的时候,那些受到在场人们的欢呼。这显然是精心策划好的。如果没有策划,以查理大帝的性格很有可能会翻脸,而在场的人也会顺着查理大帝的想法去附和,那么就会很难会想象到是欢呼和热烈的场面。我想更多的是来自于查理大帝的谴责,甚至是一个让人胆寒的场面。那么利奥三世是否继续当他的教皇也不得而知了。所以我更多的认为查理大帝是有预谋的,而并不是作者单纯的认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图名利的人。

不管查理大帝加冕的事情是否为真,这件事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而他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是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所需要借鉴和学习的。

2、《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大帝》读后感(一)

《康熙大帝》已经读了两遍,电视剧看了好多次,以我个人的观点,对书中康熙的一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特别是孝庄印象更为深刻,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康熙盛世。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继承皇位,之后便和鳌拜集团开始长时间的较量。期间失败过,以自己的手段和想法,想一举歼灭鳌拜势力,可惜他败了,败的很残。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欲速则不达,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在康熙没有执政之前,为了放松鳌拜集团的警惕,康熙是下了功夫的,穿走与京城,与一些学子交朋友。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一天康熙和近身侍卫魏东亭在街市上,遇到了来京赶考的一个才子,聊的很是投缘,过后魏东亭说,此人今后可以为皇上效力,康熙笑答,此人永不录用。魏东亭很是不解,康熙说,我刚才掏手巾擦脸,无意带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此人以为我没看见,便挪脚踩在上面一直没有动身。这样的人如果当官,既是大贪,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

一次在茶馆,忽听外面卖豆腐脑的小姑娘唱曲,大概是有冤屈到京城告状的,康熙便把此女叫到楼上,问原因,姑娘如此这般把原委告诉了康熙。里面有个情节,这个卖豆腐脑的姑娘并不识字,她的唱曲是个文人帮她写的,她们是怎末认识的,原来是文人在街头又冷又饿,小姑娘给了他一碗豆腐脑,他为了报恩就给小姑娘写了唱曲,康熙拿过唱曲一看,文字功底不错,无意间发现背面有字,仔细一看不由的一惊一喜,原来背面是康熙的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给康熙的,用现在的话叫推荐信。康熙立即交代魏东亭,即刻召见此人,并委重任。这个人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然而康熙更赏识他的是,此人并没有利用自己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的介绍信,反过来他要是拿着介绍信找到康熙,大小都会给他个差事做,因为康熙的老师在外云游就是为了给康熙找人才,康熙相信自己的老师,也自然相信老师推荐的人。利用手里的介绍信和不用介绍信,让康熙看出了此人的人格魅力,宁折不弯的个性,和文人应有的骨气。

《康熙大帝》读后感(二)

在中国五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并且闪着金光的宝珠,他不如唐太宗李世民那么能征善战,更不像汉高祖刘邦那么谦虚礼让,但他攻于心计,聪明伶俐,他虽是满族人,却把满汉之情联结在一起,他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原名爱新觉罗玄烨。

它讲述了从顺治(康熙的爸爸)二十年至康熙十八年的两大动乱。一是鳌拜在先祖出家后被任命托孤大臣,他以康熙还年幼(只有八岁)想独揽大权,却被康熙的智慧打败了。二是吴三桂举兵造反,朝廷依靠能人的机智把他们瓦解了。

在初看时,我感到惊讶,连八岁小孩当上了皇帝,都能励精图治,真难想象啊!越到后来,我越佩服这位小皇帝,他不但自己机智勇敢,在提拔人才方面也颇有成效。例如康熙要捉鳌拜,就事先找了一位老师学知识,又笼络了许多贴身护卫及文臣武将。在大家都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他却小心谨慎,还是仔细、一步一步地编排着计划。他既想到了自己走出每一步的利与弊,又算到了对方的最佳应对。“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康熙终靠着多日来的思索,取得了胜利。我觉得这才像位帝王,这才是真正的帝王风范!

有哪些帝王风范呢?有以下几点:一、聪明勇敢。它会帮帝王在处治内忧外患时轻松、妥当。二、善于用人。如果单是皇帝一个人保江山,那绝对是做白日梦。所以,皇帝必须会选拔有才之人,文的在朝廷整顿内务,武的在外保江山。不过,一定要谨慎为好。三、有自知之明。干什么事,帝王都要掌握前因后果,懂得自己控制住自己。康熙以上三点都达到了,不愧拥有帝王风范。

帝王风范不简单,文臣武将内外管。机智勇敢用良才,解除一切内外患。

《康熙大帝》读后感(三)

花了几天的时间把《康熙大帝》这部小说看完,我对康熙,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更加深了对这位中国历史上难得一遇的好皇帝的敬仰和钦佩。八岁登基,十五岁剪除鳌拜党羽,从此开始掌握大清王朝实权,先后撤除三藩,收复台湾,镇压准噶尔部叛乱,收复沙俄侵占领土,并在此期间,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减赋税,兴水利,休养生息,其卓越的文功武治创造了又一个封建繁荣时期--康熙盛世!

当然,不可否认,康熙皇帝是一位好皇帝,好君主,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区区可数、为数不多的好皇帝之一,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好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在处理沙俄侵略、对待台湾问题以及民族问题的看法方面等等,进行了卓为有效的实践和精辟独到的见解,直到如今,还为专家学者所津津乐道,称赞颂扬之声不绝于耳。然,而,沉思了一天,笔者觉得,在基本肯定康熙大帝的功绩和贡献的同时,在将歌功颂德溢美之词源源不断送给这位好皇帝的同时,我们应该分出一部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这位好皇帝的局限性,并将这个局限性透彻分析,化作一面对照现实的镜子,以期改小过,纠大失,拯大孽,为今天的社会生活服务。

百姓之所以称康熙一位好皇帝,显然在于康熙实行了一系列亲民爱民减轻百姓负担的措施,百姓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官员之所以拥戴康熙是一位旷古明君,显然在于康熙选贤任能,恩威并重,奖罚并举,百官有了升官发财、建功立业的盼头;少数民族和汉族之所以臣服于康熙这位好君主,就在于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既打又拉的民族怀柔政策,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的和平局面,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必须的条件。可是,这当时条件下,这些政策的局限性是极其明显的。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好皇帝的好政策大多具有较强的变动性,往往是君主个人的意志的体现,君主个人的喜好偏向不可避免地参杂其中。君主的一言一语往往被下边的臣民奉为金科玉律,也就是政策的雏,形。如果君主的金口玉言是好的,老百姓赶上了个好政策,就能过上安稳日子;万一君主那天不开心,走了口,祸国殃民的政策被一帮听话的狗奴才贯彻执行了,老百姓就只有吃亏遭殃的份了。

康熙一朝,文臣有索额图,明珠,熊赐履、高士奇,陈廷玉,武有魏东亭、武丹、姚启圣、图海、施琅、飞扬古等,可谓人才济济。再加上康熙在选贤任能上不拘一格,不少身份卑微的有才之士,纷纷脱颖而出,为康熙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尽管人才层出不穷,康熙知人善用,可是,主子与奴仆的深严的等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选拔、任用和才能的发挥。康熙是明君,而且精于驾驭之术,变着法儿要臣子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而,深深参悟了"伴君如伴虎"的臣子们,在敏感和关键问题上,一无例外地选择了沉默和保留;在喜忧参半的国事上,尽量报喜不报忧,或者小成绩通过变戏法似的包装变成了大喜,大灾大祸动一动手脚,就成了小问题。

多子的康熙并未多福,在皇位的继承权上,皇子阿哥们明争暗斗,令晚年的康熙寝食难安,伤透了脑筋,心力交瘁,最终在儿子的争吵中撒手人寰。皇位为何炙手可热,令父子兄弟反目成仇,其根源就在于正大光明牌匾下的宝座,至高无上;皇帝权力,无边无际。封建社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犯罪可以逍遥法外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天王老子,也就是一国之君,皇上。试想,一个皇帝手握生杀予夺、升降任免等权力,谁不诚惶诚恐,谁不羡慕谁不眼红?更何况是与皇帝朝夕相处的皇子阿哥们了?康熙皇帝英明一世,()试图通过立储平息皇子阿哥们对皇权的觊觎,失败了;试图通过不立储,结果,儿子们的斗争更加激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最终又失败了。其实,有一个根本平息皇子阿哥们争斗的办法,康熙皇帝不敢想,更不愿想,或许连想都没想过,那就是极权下的皇帝权力加以约束规范,就如今天的君主立宪,或者废除皇位世袭,民主选举元首,康熙皇帝的难题就可以不攻自破,迎刃而解了。

之前,读过一篇文章叫《不可巴望好皇上》,感觉不可思议,通过今天的分析,理由又如此相似,才真正明白,封建社会的老百姓,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的幸福美好的生活,原来,是在每天的盼望中与好皇帝的不经意间大发慈悲,偶然出现的。

生活在民主与法制社会里的现代公民,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呀,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从此以后,请不要,再提什么好皇帝,更不要,再巴望什么好皇帝!

3、《星河大帝》读后感

 

《星河大帝》读后感

《星河大帝》是一部网络小说,作者是梦入神机,连载网站纵横中文网。

当人类开始踏入星河时代,古老的修行就焕发出来了新的生命力。修行,无论在任何时代永远不会过时。金刚经中,须菩提问释迦牟尼,“要成佛,如何降服其心?”一句话,就道尽了修行的真谛,四个字,降服其心。心神通广大,所以孙悟空又叫做心猿。每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一尊孙悟空,降服心猿,就可成斗战胜佛。在星河大帝之中,梦入神机为你阐述修行的真谛。

《星河大帝》这是一个人类走出星球时代精彩的修行故事。磅礴大气的剧情由主角在高三时期开始,引领广大读者一起去探讨去考据关于生命、心灵、力量等方方面面修行的事情。同时,你还能在小说中欣赏到梦入神机所构想的科幻世界,人类未来的科学以及设备、外星环境、外星生物、星际旅行、外星科技等科幻元素,缤纷斑斓,赏心悦目。

那么久的时代,总有天才涌现,你不能只有一个王超其他人都傻子吧,在设定上江纳兰是新涌现的天才,但他肯定不是跟王超一个级别的,王超怎么说也是统治龙蛇的主角。

至于主角设定弱小,()一般小说都这么设定的,只是主角成长很快而已,同样的江纳兰你可以理解成是成长很快的伪主角,但也就这么个回事,伪的始终是伪的。

4、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大帝读后感(一)

“读一本书,不能书上怎么说就怎么理解,读书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几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现在就这本书来说一下他所写的康熙大帝。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性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随后他又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罢黜。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作为帝王,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础,也是他维护王权的手段。同时,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尽其才,对于庸人不滥用,对于能人也不埋没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操守方面的坚持。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历史上的康熙王朝。虽说是不完整的,有虚假的,可是我们可以拿他同其他历史传记比较,既可以了解事实,又更加有趣味性。就我给人而言,太枯燥的传记我是看不下去。

在传记之外人们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识字是人,也从电视上或者长者口中了解的一些有关康熙的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无愧于大帝二字的“康熙”。人无完人,尽管传记以及电视剧中都把康熙说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从他的政绩不难看出。的确从帝王的角度看,他相当的成功。赞美他是应该的。

但是从时代的发展看,康熙帝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对于这些评价,我并不太感冒。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属于康熙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活在现实,对于历史,对于传记,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读去了解。我们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史实的同时学习其中可以用于当世的东西。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于康熙,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帝王,可是我们可以学他的识人处事,学他的博学多才。他可以从弱势走向巅峰,我们也可以从平凡走向成功。

康熙大帝读后感(二)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康熙大帝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完了《康熙大帝》(惊风密雨),其中的康熙大帝,为人打抱不平的江湖大盗“云娘”,机智敏捷的太监小毛子,鲁莽的小伙子“青猴儿”,从儒弱书生变成了军师、对人毫不留情而又聪明机智的周培公,“犟驴子”姜立子(后来被皇太后命名为武丹),奸诈狡猾的汪士荣,擅长伪装的“假朱三太子”杨起隆,反贼吴三桂等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他不平凡的身世让我特别留意,因为他是个假的朱三太子!真的朱三太子早已去世,杨起隆是从一个已死的太监的怀里找了一个小匣子,匣子里就是那个能证明持有者是朱三太子的一个玉玺,还有更易被人拿走、同样能证明朱三太子身份的并可以当武器用的精钢骨扇。因为持有了这几样宝贝,杨起隆便成了“朱三太子”。

我还很喜欢太监小毛子。他很会迷惑人。康熙出了场“苦肉计”,可惜得很,只能让小毛子挨打了。“朱三太子”在宫里安插的奸细黄四村和阿三来了,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地想把小毛子拉到“朱三太子”的麾下,结果是黄盖降曹操,最后,被识破后小毛子又逃了回来。

我喜欢这本书。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