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程颢程颐名言
程颢程颐名言
1、独处而静思者非难,居广而应天下者为难。——程颢、程颐
2、学者须要自信,既自信,怎生夺亦不得。——程颢、程颐
3、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当则文。——程颢、程颐
4、凡为人言者,理胜则事明,气盛则招拂。——程颢、程颐
5、古之教人,无一物不使之诚心。——程颢、程颐
6、去不仁则仁存。——程颢、程颐()
7、言语须是含蓄而有余意。——程颢、程颐
8、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与己也。——程颢、程颐
9、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程颢、程颐
10、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程颢、程颐
2、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作者: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释:
1、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
2、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一作“望”。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3、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4、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翻译:
云淡、风轻、花红、柳绿,
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
一幅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身处这宜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了。
可是谁知道我内心的快乐,
甚至还以为我像年轻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故乡的怀念。
3、程颐名言名句
程颐名言名句
1、做官容易失去人的理想和抱负。
2、圣人的话,如果说远就像是在天上,如果说近就像是在地上。
3、研究学问的人要务求实际,不要靠近虚名。如果有意识地靠近虚名,那么大的原则已经失去了。
4、用“说话谨慎”来修养他的德行,用“饮食有节”来修养他的身体。
5、从经典中探求其理的目的在于实践和应用。
6、学者须知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7、人静之后可以见到万物自然都有生机勃勃的春意。
8、积学于已,以待用也。
9、人有意识地为公,其实就是私心。
10、君子求学问为了自己增长知识,小人求学为了迎合别人的爱好。
11、做学问的人要先学会怀疑。
12、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
13、天和人是一体的,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分别。
14、世间的事情虽然很多,但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15、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16、心有主见,就能不被外物所牵动。
17、易,是变化的意思,随时随地变化来顺从大道的要求。
18、凡是事物都有本和末,本末是一体的,不可以把本末分开为两段。
19、因情绪激动去赴死很容易,无所畏惧地为正义而牺牲就比较难。
20、本性就是天理。天下的理,推究其根源,没有不是善的。
21、教人末见意趣,必不乐学。
22、人心的发动,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23、做学问的方法没有什么窍门,知道错误,赶紧改正错误罢了。
24、古之教人,无一物不使之诚心。
25、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就应该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于任何事物。
2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27、凡是解读经典与别人有所不同,没什么害处。但是关键的地方不能不一样。
28、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29、独处而静思者非难,居广而应天下者为难。
30、言语须是含蓄而有余意。
31、一草一木都有它的道理。
32、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
33、心志使气发动的情况十之有九,气使心志动摇的十之有一。
34、人的心本来是空虚的,应对万物而不留痕迹。
35、身体里面还有个真身就当他是心。
36、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37、君子为人处世,如果事情对义没有什么伤害,顺从低俗的做法是可以的;如果对义有害处,就不能顺从。
38、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39、孔子的言语句句是出自自然,孟子的话句句是出自事实。
40、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41、如果不明事理,那么动就不知道往哪里去;如果不动,那么即使明白事理也没有用处。
42、热极生风,穷极思变。
43、君子做事依据天理而行,所以常常心情舒畅、安泰;小人做事被物欲所奴役,所以会有很多的忧愁、悲伤。
44、人无忠信,不可立世。
45、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46、良知良能,都不是从哪里学来的;是出自于天性和本能,不是依赖人力所能达到的。
47、人有欲望就会失去刚强,如果刚强就不会屈服于欲望。
48、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
49、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50、无人欲即皆天理。
51、每个人都各自有自己的长处,如果能避开短处而选择人的长处,都可以任用。
52、学者求学一定要务求实际,不要过早靠近名利才对。
53、君子教育学生是有次序的,先从小的、近的事情和道理教导他们,然后再从大的、远的事情和道理教导他们。
54、了解了它就一定喜欢它,喜欢它就要追求它,追求它就一定要得到它。
5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56、凡为人言者,理胜则事明,气盛则招拂。
57、君子莫进于学,莫止于画,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
58、即使是天下的公事,如果用私心去办理,就是私事了。
59、学者须要会疑。
60、评价圣人的本质没有什么差别,但是评价他们有为的事业功绩就会有差别。
61、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当则文。
62、学者须要自信,既自信,怎生夺亦不得。
63、不偏不倚叫做中,守中不变叫做庸。
64、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与己也。
65、凡能在日常生活中学得人情世事,就是获得了人生最高真谛。
66、滋润养育自身一定要用诚敬,求学的目的就在于获得知识和学问。
67、学问来源于思考。
68、去不仁则仁存。
69、做学问的人不可以不通达人情世故。
70、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71、想要为自己谋得私利,必定伤害别人的利益,所以会招来很多的怨恨
72、一个“中”字最难理解,必须是默默的理解,靠心来领悟。
73、孟子的行善和养气的学说,都是前世的圣人们所没有阐发过的。
74、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75、圣人不敢有忘记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
76、懈意一生,便是自弃自暴。
77、圣人的道理,平坦得就像大路一样,()学者苦于不能得其人门的要领。
78、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浪涛天。
79、顺理则裕,从欲惟危。
80、天下的事情,不是前进就是后退,没有固定的规律。
81、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恨人不能尽用天下之才,此其不能大治。
4、程颢名言
程颢名言
1、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2、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3、克制自己可以止住生气的毛病,明白事理可以制住害怕的毛病。
4、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
5、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
6、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
7、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8、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
9、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
10、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会很快衰老。
11、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12、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
13、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
14、惟圣人之道无所进退,以其所造者极也。
15、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人既能知,见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必待着意,才着意,便是有个私心。
16、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
17、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
18、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1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凡是人刚学习的时候要知道从哪里下手,已经学习很久了要知道从哪里收获。
21、学者先务,固在心志。
22、弘而不毅,则难立;毅而不弘,则无以居之。
23、心定者其言重以舒,不定者其言轻以疾。
24、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
25、朋友讲习,更莫如相观而善工夫多。
26、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27、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28、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29、论学便要明理,论治便须识体。
30、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
31、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
32、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
33、明善为本,固执之乃立,扩充之则大,易视之则小,在人能弘之而已。
34、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
35、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弃也。
36、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
37、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
38、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
39、专欲利己,其害大矣。贪之甚,则昏蔽而忘理义;求之极,则争夺而致怨。
40、教育别人,修养他的善心就会使他的恶念自然消失;治理百姓,引导他们互敬谦让就会使纷争自然停止。
41、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
42、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43、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44、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
45、以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
46、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
47、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凊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
48、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49、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
50、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
51、来书所谓欲使后人见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
52、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
53、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
54、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55、知及之,而不以礼性之,非己有也。
56、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57、因为富贵而傲慢自大,固然不好;因为有学问而傲慢自大,害处也是不小。
58、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59、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
60、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61、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62、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
63、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6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5、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和一个应罢了,除此以外还有什么?
66、弘而不毅则无规矩,毅而不弘则隘陋。
67、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68、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面进。
69、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
70、戏谑不惟害事,志亦为气所流。不戏谑,亦是持气之一端。
71、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
72、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
73、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所以不已也。
74、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也。
75、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76、学习本来是修习德业,有了德业之后才会立言。
77、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
78、凡人才学便须知着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
79、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80、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
81、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如求经义,皆栽培之意。
82、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
83、道的外面没有万物,万物的外面也没有道,所以天地间无处不充满了道。
84、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
85、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
86、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87、想要担当大任,必须是忠诚老实的人。
88、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89、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90、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所造浅深则由勉与不勉也。
91、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
92、心虽绝于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则与人同也。惟其有与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93、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
94、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95、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96、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
9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9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
99、天下之事,患常生于忽微,而志戒于渐习。
100、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
101、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102、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103、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
104、懈怠心志一辈子,就是自暴自弃的表现。
105、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
106、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107、一个人如果学习不进步,只是不够勇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