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读后感_上课睡觉作文

1、上课记读后感

上课记读后感(一)

读了王小妮老师的作品《上课记》,我很受触动。心里想到很多,很杂乱,无从说起。

这本书只是记录了几年间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很客观的记录,没有任何主观评论。但是就从这些平实的记录里,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很多东西:年轻学子心灵的真诚、纯净,他们的梦想,迷茫,对未来的茫然……还有王小妮老师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每个学生背后的家庭都保持着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她对教育现实的思索和担忧!

书里很多地方都提到了作者与学生之间关于“好文章”的观念上的冲突。王小妮老师写道:“敬业”的中学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们储备一些“好词好句”,万用的。……我提示他们不要展示所谓文采,直接说出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原本的感觉。我真怀疑他们还有没有“原本”的感觉,十二年的语文教育把这些感觉给彻底毁灭掉了?然而很多学生却很疑惑,甚至是质疑:没有好词好句的文章能算是好文章吗?那不是成了流水账吗?可见,多年的应试教育真的让孩子的思想都模式化了。这让我想起了不知从哪里看到过的一句话,一句评价我们的教育的话——我本是一只蝴蝶,你减掉了我的翅膀,还埋怨我没有兔子跑得快!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一直自认为是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可是,我现在却深深的怀疑,我是不是也在参与着这个“剪翅膀”的行动。我们不管孩子的志趣是什么,特长是什么,都规定他们必须要达到语文课、数学课上的要求,否则就一遍又一遍地教,一遍又一遍地让他们练习,直到他们都达到要求为止,才觉得自己的责任尽到了,任务完成了。仔细想来,我们真的是像工厂的流水线加工产品一样在进行教学。相信天性爱玩的孩子们都是很厌烦这种学习模式的,但是他们没有选择,我们也没有选择,因为我们有所谓的“质量”指标。这一点上,我很羡慕王小妮老师奉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学观点和行事原则,也真希望自己能做到!就像书中说的,“一个人的力量渺小,却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做。”

我们的力量很渺小,但是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真正地关心、爱护学生,从心灵上去引领他们,就像书中说的,我们的孩子“不是中国古人在诗词里空泛赞颂的莲花,没理由要求我们的孩子们身上不沾污秽,但是,发现了再微小的纯净,也一定要讲出来,说给他自己和更多的人知道”。并不是每个孩子将来都一定要当精英,当伟人,我们更多的人是要做一个平凡的好人,这也是我们社会更需要的。你努力,我努力,大家一起努力,也许现在这样让人失望的教育现状就会慢慢改变!

上课记读后感(二)

暑假前,我买了很多书,一直到假期结束只有这本《上课记》被我反复摩挲的有“书”的样子了。

我想书如果有灵魂,她一定不爱自己平整、端正的崭新,而更倾向于纸张的柔软和书香的散发——这才是一本好书该有的样子。跑题了。

作者王小妮老师是一位以诗歌散文见长的任教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老师。这本《上课记》她自己定位为“教后感”,是从2006年开始,小妮老师在上课的间隙,随手记录下来的与她学生们相处时发现的有趣的部分。

记录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视反省自己的过程——这和我们的教育教学反思是一个道理。从一节课的准备开始到一个学期的终止,不断的自我调整修正,从一个传统施教者的角色渐变成一个讲述倾听讨论观察的角色,这变化没有丝毫被动性。只有这样才可能更接近一个今天意义下的好老师。

有人说王小妮老师是“朦胧诗”的少数“幸存者”之一,面对此起彼伏的诗歌潮流,她一直保持着舒徐从容的心境。《上课记》她写的一点都不朦胧,但却真的字里行间显示着她的舒徐从容。

因为带着写读后感的任务,我拿着铅笔在书上勾勾画画,想着心有感触的时候能在旁边标注些什么。然而书看了大半,我也未在这墨香中留下只言片语,我想着就是朴实的力量,小妮老师的话说得明明白白不急不躁,无需任何其他的诠释和注解。“朴实”并不是我们年轻时候追求的东西,不只是我们年轻的时候,现在的孩子也不追求甚至还有些鄙视所谓的“朴实”。

然而生活都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是最本质的,才水注石穿。

在07年“投入感情是最重要的”中有一篇“好词好句”。王小妮老师写道:“敬业”的中学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们储备一些“好词好句”,万用的。……我提示他们不要展示所谓文采,直接说出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原本的感觉。我真怀疑他们还有没有“原本”的感觉,十二年的语文教育把这些感觉给彻底毁灭掉了?……我认为没有力量的作品,也许能靠好词好句得到化妆品的作用,而扎扎实实的写作恰好相反。

接下来的两篇是“恢复语言原本活力”和“这么些算不算流水账”小妮老师甚至列举了一篇短小,干净,栩栩如生的练习人物小习作,最后她点评道:王书为用细致的描述,写出了父亲不多的言语和动作……虽然,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早进了教科书,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都能发现自己和父亲间的亲切和生动,没有新感受的不断发现,文学当然死路一条。……他写的细腻踏实,没有使用“好词好句”。——点评到此戛然而止,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小妮老师并不着更多的笔墨来强调她的写作理念或者教学观点,不更多的抒发情感。仿若给你一杯茶却不说明产地品级,你若有心可自己品味,掩卷长思。

我在小妮老师的这本作品里看到的是,一个老师的情怀抑或是信念,不受世俗污染的人文思想和理想主义。

一百位老师就有一百种《上课记》,她的《上课记》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曲折婉转的故事,更不是艰涩难懂的论文。《上课记》是来自她对学生的关怀,对现实的思索与担忧。有思想的文章,不必是长文大赋。感性一点,灵动一点,真实一点,照样可以达到深一点的效果。

但愿有一天我也能做到深入孩子们的思想和内心,关注到他们的灵魂与未来,那时我也能坦然落笔写下属于自己的《上课记》。

上课记读后感(三)

暑假前,我买了很多书,一直到假期结束只有这本《上课记》被我反复摩挲的有“书”的样子了。

我想书如果有灵魂,她一定不爱自己平整、端正的崭新,而更倾向于纸张的柔软和书香的散发——这才是一本好书该有的样子。跑题了。

作者王小妮老师是一位以诗歌散文见长的任教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老师。这本《上课记》她自己定位为“教后感”,是从2006年开始,小妮老师在上课的间隙,随手记录下来的与她学生们相处时发现的有趣的部分。

记录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视反省自己的过程——这和我们的教育教学反思是一个道理。从一节课的准备开始到一个学期的终止,()不断的自我调整修正,从一个传统施教者的角色渐变成一个讲述倾听讨论观察的角色,这变化没有丝毫被动性。只有这样才可能更接近一个今天意义下的好老师。

有人说王小妮老师是“朦胧诗”的少数“幸存者”之一,面对此起彼伏的诗歌潮流,她一直保持着舒徐从容的心境。《上课记》她写的一点都不朦胧,但却真的字里行间显示着她的舒徐从容。

因为带着写读后感的任务,我拿着铅笔在书上勾勾画画,想着心有感触的时候能在旁边标注些什么。然而书看了大半,我也未在这墨香中留下只言片语,我想着就是朴实的力量,小妮老师的话说得明明白白不急不躁,无需任何其他的诠释和注解。“朴实”并不是我们年轻时候追求的东西,不只是我们年轻的时候,现在的孩子也不追求甚至还有些鄙视所谓的“朴实”。

然而生活都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是最本质的,才水注石穿。

在07年“投入感情是最重要的”中有一篇“好词好句”。王小妮老师写道:“敬业”的中学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们储备一些“好词好句”,万用的。……我提示他们不要展示所谓文采,直接说出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原本的感觉。我真怀疑他们还有没有“原本”的感觉,十二年的语文教育把这些感觉给彻底毁灭掉了?……我认为没有力量的作品,也许能靠好词好句得到化妆品的作用,而扎扎实实的写作恰好相反。

接下来的两篇是“恢复语言原本活力”和“这么些算不算流水账”小妮老师甚至列举了一篇短小,干净,栩栩如生的练习人物小习作,最后她点评道:王书为用细致的描述,写出了父亲不多的言语和动作……虽然,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早进了教科书,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都能发现自己和父亲间的亲切和生动,没有新感受的不断发现,文学当然死路一条。……他写的细腻踏实,没有使用“好词好句”。——点评到此戛然而止,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小妮老师并不着更多的笔墨来强调她的写作理念或者教学观点,不更多的抒发情感。仿若给你一杯茶却不说明产地品级,你若有心可自己品味,掩卷长思。

我在小妮老师的这本作品里看到的是,一个老师的情怀抑或是信念,不受世俗污染的人文思想和理想主义。

一百位老师就有一百种《上课记》,她的《上课记》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曲折婉转的故事,更不是艰涩难懂的论文。《上课记》是来自她对学生的关怀,对现实的思索与担忧。有思想的文章,不必是长文大赋。感性一点,灵动一点,真实一点,照样可以达到深一点的效果。

但愿有一天我也能做到深入孩子们的思想和内心,关注到他们的灵魂与未来,那时我也能坦然落笔写下属于自己的《上课记》。

2、上课睡觉作文

上课睡觉作文(一)

下午,又是一节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压抑的气氛慢慢地蔓延开来。同学们个个无精打采的。小凯也一样,昨天晚上被题海包围,早已是精疲力竭了,而下午第一节课又刚刚好是他不怎么喜欢的数学课,便听着听着睡着了。

可真是巧,老师刚好走了过来,我赶忙提醒他,但他却没反应。“赵宗凯,你给我站起来。”老师愤怒了。“什么事呀,大清早的,太阳还没出来呢?”或许是太疲惫了,他竟然如此回答。顿时全班哄堂大笑。数学老师气得满脸通红:“你,你,你给我去办公室好好反省一下,今天课你不用上了。”这是,他才反应过来,只好不情愿地离开了教室。

这时,我们就要问了:上课睡觉全是我们的错吗?

首先,现在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的,他们不断的给孩子施加负担,使得大部分孩子无法得到正常的睡眠,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的中学生应该睡8——9个小时,而实际上都只睡了7个小时左右,甚至更少。所以,晚上睡少了,白天上课便没有了精神,上课睡觉就感觉理直气壮了。

其次就是上课枯燥无味。现在的老师大多都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拼命地给我们灌输知识。其实,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既起不到作用,又会对课堂产生逆反心理。我认为,上课应该注重情感教学,同时,多提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机会,针对学生实际,合理分层,尽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所以,让我们从根本考虑问题,让上课睡觉的现象不再发生。

上课睡觉作文(二)

你知道吗?在众多的“魔鬼”当中,上课打盹的魔力极为可怕。据本人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各位准备任课的老师都必须经过独特的“魔鬼式武功强化训练”。练就此武功的“修行者”分为四派,且听我慢慢道来。

暗箭伤人派

练就此武功大多数是主科老师的“必修”。他们会使用“江湖”最毒辣的“暗器”――粉笔头、黑板擦。突然,一个冷不防掷向睡觉学生的脑门。但是如果使用本武功的老师没有高度的准确性,是很容易伤及无辜的。正确使用该武功动作的步骤如下:首先选择暗器;然后一个“鲤鱼跃龙门”,此时要注意不要惊醒学生;最后要以飞快的速度和敏捷的手法“远射”,正中“红心”。

九阴真经派

该老师应是《射雕英雄传》的忠实影迷,因此对“九阴白骨爪”了如指掌。老师们会突然冲至睡觉学生面前,一抓而起。练就该武功都以电脑课老师为首。下面请看某一电脑课老师对付睡觉同学的情况:“呼噜……呼噜……”一声声豪爽的呼噜声传遍了教室的每个角落。这时,一个强壮健美的身躯出现了。只见他一把楸起睡觉同学的衣领,竟然举过头顶……下面的结果大家应该清楚了吧?

隔山打牛派

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该派的老师都是自然老师居多。他们不屑亲自动手,坐在讲台旁的椅子上,跷起二郎腿,一扬手说:“周围的人,叫醒他!”有时甚至不需要同学帮助,随便扔一只作为标本的蜜蜂、苍蝇,此同学一定立刻惊醒,大喊道:“救命!”

千里传音派

音乐课老师必是此派杰出人物。该派老师须有如鼓般震耳欲聋的噪音。他们只要站在讲台上,对全班说:“同学们,我来教大家练练嗓子!”说完,便对前方熟睡的同学大喝一声,保证熟睡者因胆战心惊而醒。如果你现在听完了我的见解,对老师怀有一种恐惧感,我要肯定地对你说:“不必如此。”其实上面所述的只是老师的教育方法而已。不过,你要是真的在上课睡觉的话,老师的身影就会出现在你旁边。

上课睡觉作文(三)

郁闷,最近一上数学课就瞌睡。没节课堂都是怀着满心的兴奋,然后兴奋就被时间一点一点的磨光,最后倒头大睡。

刚上课,两眼总是有神的穿梭于黑板与课本间那小小的角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只能耸拉着沉重的脑袋牢牢盯着书本了,偶然的还能仰起疲倦的眼睛扫一下黑板以及黑板旁边那个正在我眼中变得极度模糊的物体。当课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正是老师的高潮时间,终于的,()我被流逝的时间狠狠的抛弃了,我便这样的“埋头”与书海之中了。是啊!我怎能厚此薄彼呢?既然都让眼睛饱尝了人类的精神的粮食,怎能忍心不让我可爱的脸庞与神圣的书本亲密且纯洁的接触一下呢?于是我带着一丝不安,然后心安理得的合上了我辛苦太久的眼睛……

当我闭双眼寻找黑暗的时候,老师他还辛苦的在黑板旁边张牙舞爪的唠叨不绝。我如新生儿般睁开双眼时,却久久寻不到他那和蔼可亲的身影了。留下的只是一个个如同小碉堡般趴在桌子上睡觉的同学。有人说,老师就是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我们。我说,老师就像一列驶过铁轨的火车,用他碾过铁轨是有规律的声响哄睡了我们,他却驶向远方……

老师他人很好,很仁慈。据说就骂过一次人,而且那人还不是我。于是我觉得他真的就像一性情温和的小猫,不对,由于体形问题,还是定义为大猫比较合适。就好比一加菲猫,体形大,脸圆,性情温和且极有幽默感。真的,他完全就是一个放大版的山寨加菲猫。也正是由于他人很好,我在他课堂上睡觉总是觉得愧对于他。但他总是对我们说:“我知道你们累。”“我前面去听课,我也是瞌睡来的。”“你们读书台辛苦了。”等等类似的话语来安慰我们不安的心灵。让我们更心安理得一些。但我每次于他的课堂迎接黑暗之后,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安+惭愧+内疚,总觉得挺对不住他的。

好吧,这次关于上课睡觉的专题报道就进行到这里,窗外的狗正在狂吠不已,我得去骂它们几句了。

3、关于上课的作文

关于上课的作文(一)

“叮……叮……叮”上课了,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今天这节课是科学课,由我们的任老师来上。他一进教室就说让我们带来的材料:小灯泡、导线、电池、指南针做实验。我最喜欢做实验了,我就和我们这一组的成员先用长的导线把小灯泡的下端栓上,再用导线的另一端放在桌上,用电池放在导线上压着,再把栓有小灯泡的放在电池的顶端,明亮的灯火就亮了。老师再用大磁铁把指南针里面的针弄旋转了,我们也尝试着,把指南针放在桌上,用磁铁在它的上空打个圈,里面的指南针果然在跟着旋转。我们惊奇的说:“哇,好神奇!”但是我们觉得这指南针就这样玩,没意思。然后我们就去看看另一组成员是怎样做的。只见他们有一个步骤是跟我们不一样的,他们是用导线把指南针的外圈打几个转,再放在桌上,灯一亮,指南针就在旋转,看着是不是指向南,是不是指向北,最终指南针停在了南上。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奇怪,我就说我们的指南针为什么没有用,结果我们的少了一个步骤啊!”我们从新做了一遍。“成功了,成功了!”我们高兴地大叫。随着时间的流逝,“叮……叮……叮”下课了,我们大家在快乐有趣的课堂上分散了。

在这节课上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见闻、快乐。让我们感到有趣。科学让我慢慢地喜欢上了。因为它的有趣。也增长了我们不知道的见闻!

关于上课的作文(二)

万千世界,种种东西都包含着颜色,就连课堂也不例外。

红色的课堂--数学课。

为什么说数学课是红色的课堂呢?因为我们对数学课是像圣火一样热情。数学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她上课幽默生动。看到有同学在开小差,决不会用骂的方式去说他们,总会用婉转的方法去提醒他们。你说,这样好的老师上的课,我们怎么会不喜欢?

橙色的课堂--语文课。

你可别看语文老师平时总板着脸,一副极其严肃的样子。其实,她上课也挺幽默的,但幽默的程度却次于数学老师。每当我们班的同学开小差的时候,她总会讲一个故事,以从故事的道理“教育教育‘他们。日长天久,同学渐渐地爱上了语文课。

白色的课堂--英语课。

对于上英语课,我们班的同学的意见大同小异。总的来说,我们对于英语,一个字就是闷,两个字就是很闷,三个字就是非常闷。上英语课,就像一张白纸,既没图画,又没颜色,简直是活受罪。

我们班的课堂颜色是这样的,你们班的呢?

关于上课的作文(三)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作文课。谭老师教我们唱了两首歌,还玩了游戏,整个教室里充满了欢笑声。

老师教我们的第一首歌是《快乐小桔灯》。()老师只交了一遍,我们就学会了。老师叫我们试着拿着话筒简唱,两个人一组。张山同学唱变了调,那怪声怪气的声音,弄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我们唱的第二首歌是《各国儿童心连心》不用老师教,我们就学会唱了。我们还做了聪明操“一二三、二二三”老师的口令数得非常快,有好多同学都跟不上了,前面的速度不快,大家还勉强跟得上,回来时速度越来越快了,最后连我也跟不上了。老师还训练了我们的反应能力:起立就是坐下,坐下就是起立。有些同学,一听到‘坐下’就坐下了,又有些同学,听到‘起立’就站起来了。可真“机灵”啊!结果被老师抓到了哈哈。同学们的欢笑声更加大了。

今天上的作文课十分开心,十分愉快,教室里充满了同学们快乐的欢笑声。我真想天天都这样上课,太有趣儿了,我喜欢。

4、王小妮上课记读后感

王小妮上课记读后感(一)

读了王小妮《上课记》,我非常喜欢王小妮老师的简单明了、细腻真实、婉婉道来她对工作的态度,就像在《卖力气》中说得一样:每一次上课,我都会清理自己的思想,转述我对现实和写作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思索成果,这就是幸福的。卖力气,是学生对我的最高的赞美!我们老师是给学生帮助,给学生支持,给学生鼓励的引路人,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敬业,我们的辛苦,我们的用心都能给学生带来幸福。例如,当学生回答地结结巴巴、词不达意时,我也不再取而代之,说得学生只有点头的份儿,而是给学生适当地点拨。我们的教育不会因为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敬业,我们的辛苦,我们的用心而美丽吗?

非常喜欢王小妮老师完全投入情感于课堂中,认真诚挚的承担着传承接货的使命,重视比知识积累和谋一份职业更深沉厚重的东西。就像在《要一个模式》中王小妮老师说得一样:课程快结束了,有同学对我说,他还是希望老师给出一个准确固定的模式,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对白,一个小品到底怎样布局,总结出个操作模式。王小妮老师说:我的目的就是消灭模式,我希望你们获得开放的眼界和思路,学会关注发生在每个身边的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时刻做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我们不是要造80块红砖,我并没有模坯的。回味着高中的教学,真得不能学生仅教成一个会考试的人,而应该让他们理清自己的思路,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有一句话说:成长就是许许多多的自我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低调、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教育不正是因为许许多多的自我相遇,迷惘中整理、在痛苦中蜕变而美丽吗?

非常喜欢王小妮老师的教育是理性的。如在《钱》、《我又说,钱不是重要的》《彩票中奖的刺激》一再给学生强调钱不是重要的,还有其他重要的东西,还有另外的价值观。我忽然想起在课堂上我曾经调查过学生中了一千万该如何消费?理性的小韬说,他会把钱存起来,吃利息;可爱、真诚敢说真话的小谦说他要支持范县的教育建设,要给范县建立一所大的实验楼;年级第一的小斌说:他会环球旅行,从此以后不再学习。我劝小斌:你是年级第一呢!可不要有这种弃学的想法。现在你是学习压力大,等到真得让你放弃学业的时候,你一定会不舍得的!什么时间都要理性消费,都要充实自己、丰腴自己。“我想通过这一次的讲解,学生会记不住的,就又给大家举例说明,一次又一次的讲解,我们的教育不正是在等待中而美丽吗?

王小妮上课记读后感(二)

《上课记》是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从2006年开始,王小妮开始在上课、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同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分年记录下来,《上课记》就是她从2006年到2010年期间的”教后感“。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这使得这本书蕴含着触动人心的力量。读这本书,仿佛为我们打开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扇窗,透过王小妮细腻的笔触,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们心目中的翘楚、精神上的尖顶锋刀,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所呈现出的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

一、值得反思的教育

在《上课记》这本书中,有不少课堂实录值得教育人深刻反思。这里例举三个:

案例一:写作训练

王小妮将一个木雕面具放在桌上,再插上一个新鲜的树枝,要求他们根据这幅作品完成一份课上作业。

让王小妮感到奇怪的是,班级里如此多的学生,只有三个人走到讲台前,用了半分钟不到的时间观察面具和绿叶,其他同学只顾埋头沙沙地写。更加搞笑的是,一位同学几天以后补交了一份作业,原因是当天他没来上课。

靠想象就能写出”所见“,是他们想象能力超强,还是无中生有随意编造的能力超强?王小妮一直强调亲眼所见,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似乎见与不见,并没什么关系。

案例二: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续写

当许三观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一乐又打人闯祸,伤者家长三番五次催讨,接下来,该怎么办?王小妮要求学生续写后面的情节。

学生的回答中,肢体冲突、跳楼、自杀、刀砍、***击,都被想到了。温润、和善、柔软的力量,没有人从这些角度去想。只有这些极端的想法,才让他们兴致盎然。这些就是潜藏在他们内心里的解决问题的最后办法?是什么经历在暗中提示了他们,热衷于把痛苦推衍到极致?

案例三:午休?突发事件

麦田,一对青年男女倚着麦垛睡着了。这是凡?高的油画《午休》所呈现的场景。王小妮布置给他们的作业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写一个突发事件的来临。

八个小组选择用表演的形式来完成这个作业。几天后,他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业,但无一例外,都是灾难的突然降临。没有人想到突发事件也可以是喜悦的、温情的事情。难道现实生活中丝毫都没给这些孩子以安定感吗?

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其实就是通过年复一年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而成的。韩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第一次说谎,就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这句话可能听起来不太舒服,但王小妮通过自己的观察,告诉我们事实就是如此。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孩子们享受到学科之美、享受到探究乐趣的机会太少,绝大多数是被逼无奈,一边诅咒一边无可奈何地背诵和记忆。十多年痛苦求学生涯的不断累积,自然会促使他们把痛苦推衍到极致,用极端的想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整个求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处在残酷竞争的环境之中,没完没了的排名,决定着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决定着今后可能的学校选择,这让大家都没有安全感,这样的感觉必然会在他们的言行和作业中表现出来。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十二年,除了分数之外,我们是否还能给孩子提供一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基本的阅读习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常识的理解和尊重,等等,能否在基础教育阶段,给学生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让他们能够自信地面对生活和工作,更加温柔和善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师要学会自救

不经意间,大学生全都变成了”90后“。和”80后“、”70后“相比,”90后“最为独特之处,就是他们与我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是同步成长起来的。信息时代的90后,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只要他想得到的知识,一台电脑就能给足他全部知识储备,而一个老师如果还是照着老掉牙的教材”念经“,实在是浪费别人的青春和教育资源。

“90后”的学生如此,在新世纪出生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更加个性化,更不容易被”忽悠“。早就懂得了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真的。做这样的学生的教师,如果不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要想赢得学生的喜爱是很难的。

但王小妮做到了。不仅她班级的学生爱听她上课,其他院系的学生也时常跑过来旁听,有一个学生因为逃了其他老师的课来听王小妮的课,还被扣了平时成绩的分数,但这个同学依然兴奋,因为他听到了自己喜欢的课。

听他们说故事,是王小妮最常做的一件事情。一个老师喜不喜欢听自己说话,十八九岁的年纪顷刻就能领悟。于是课间休息的楼道里,下课回宿舍的小路上,短信、邮件的往来之间,王小妮不用任何压迫的方式去挖掘什么,只需要观察和倾听。”所有他们说出来的,都是他们要说的。我不能变成一个调查人,变成一个到学生那里去挖煤矿的人,我回避这样,除非他们主动说。“学生是渴望和老师进行交流的,关键在于教师自己是否有诚心。真诚的交流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比教学内容本身大很多。

改进课堂教学,是王小妮一直在探索的事情。王小妮是教影视写作课程的,但她发现,学生们对周围世界的冷漠和不关心实在超出想象。只要和自己无关,无论多么重大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王小妮曾问起一个新闻,八十人中只有一个知道,仔细追问,这个同学还是偶然捡了别人丢弃在石凳上的一张废报纸,顺便看了几眼。王小妮认为,那些重大或微小的时事新闻,在这个所谓全球化的时代,时刻触碰着人们的底线,每个成年人都应当及时了解,得出他自己的判断。不能让这些青年知识分子以为这世界上他准备承受的就是作业,就是分数,就是考试,就是学位证书,就是好工作,就是赚大钱过着人上人的日子。于是,她坚持在课堂上加入新闻环节,让大家来讲新闻、说新闻。逐渐地,这样的做法成了最吸引学生的环节,很多人就是冲着新闻环节来听课的。

王小妮认为,把课上要讲的内容设计好自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一个老师对他的学生要付出人和人之间的最平常朴素又真诚的情感……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王小妮的付出换来了这些年轻人”单纯而又热烈的友情“,他们在她的手机、邮箱里留下各式各样青春的信息,带给她快乐和希望。很多年以来她一直对”我“以外的世界没有投入过热忱和主动,去上课时却感到自己急着要同他们交谈;去上课,变成了自我梳理自我更新的历程。一个原本悲观的人能这么做,”想想原来是在自救啊“,”说是你教育了他们,其实你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太多“,”能站在他们中间真好,真是幸运“。

其实,如果你认真阅读《上课记》,你会感到,王小妮并没有很高深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有的时候,你还可以从她的文章中读出面对学生种种困难时的那种无奈。但她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善意,她愿意停下脚步,俯下身子,倾听年轻人絮絮叨叨甚至词不达意的述说。真正的教育是不需要太多技术的。只要有爱,就够了!

三、用心去践行责任

在王小妮的课堂上,曾因为学生对中学生活的怀念,引发了一个话题,就是让学生自愿学出对自己的价值观有影响的中小学教师。结果,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写了出来。

徐飞同学给王小妮介绍了他的中学语文教师吕淑英老师,她不知觉中散发出的对诗的热爱,熏陶影响着她身边的小孩子们,这和什么绩效工资升学率争先进等等都没有关系,完全超越了生存的层面。

做一个好教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显然,有不少孩子,在整个求学期间,没能遇到几个好老师。

做一个好老师,需要用心。王小妮做了教师没多长时间,就察觉到了当老师的乏味。”其实学生和你同样的细腻,只是你能不能唤起他们的细腻。你像木头似的讲,他们也就像木头似的听。“她开始摸索如何能讲得更好的方式,像写文章一样不断地进行调整,上课的四个月里几乎放弃了全部的个人创作。同时她也慢慢转换施教者的角色,仔细倾听来自讲台下的声音。

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一方面,洞察学生更加重要。王小妮相信,人心总是能焐热的,更何况是孩子。正是由于她将整个身心都用在学生身上,因此能够异常敏锐地接收到来自对面的信息。2010年,”我的学生一共将近400个,我不能全认识,但我能感觉到在哪个教室最后排的一个黑乎乎的影子,他听进去了。后来别人告诉我他是谁,我一想,对,我收到过他的邮件。()这些都是好奇怪的事,有多少注意的眼神,听到什么程度,我立刻都会知道。到最后我去上课就像回家一样,说什么都可以,可以进可以出,很舒服的状态。“

王小妮在《上课记》里写道,”做个好老师也许不难,但真正的问题远比做个好老师要复杂。“六年的时间里,她不断感到一个人的想法和力量太渺小而不切实际,然而记录和写作的过程又时时掀起一种飞蛾扑火的冲动,牵引着她向她所理解的好老师靠近。

读《上课记》,让我联想起李镇西,联想起史金霞,联想起很多在一线坚持改革和探索的先行者。我相信,他们都有过类似的内心纠结,但都坚定不移地在自己设定的课改目标上跋涉前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更多的人像王小妮、史金霞这样,不仅用心去做,尽到自己的责任,而且还要将所作所为发表出来,让更多的人所理解,产生行动的愿望。当这样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的时候,教育新的春天就会到来。

感谢史金霞老师,向我推荐了这本好书。

王小妮上课记读后感(三)

诗人王小妮当老师,当出了诗意。结集出版的《上课记》,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教与学中的冲突与和解,像是一部新一代(80后到90后)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史。令人动容的有几点:

首先,王小妮做到了去当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并且从不把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第二,王小妮把学生当成当下最年轻的知识分子看待,尊重他们,对待事件或思想的冲突,不妄下结论;

第三,王小妮认为好的文章,语言是真诚平实的,不是抒情与修饰,重在内容,并有读新闻的上课环节,让学生们的书写融入时代,做一个”自我“之外的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她给学生讲诗歌,讨论什么是诗意。我以为,所谓诗意,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那令人动容的一件事,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一段时光……这样看来,王小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存在,她的课,她的想法,就很诗意。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崭露头角的诗人,进入新世纪她显然没有同时期的诗人活跃。在同时期诗人中,于坚、翟永明、韩东可谓正是当红的时候,他们这一代,包括骆一禾、欧阳江河、廖亦武、孙文波、吕德安,当真是目前中国现代诗歌的顶梁柱。

而老一辈七十年代诗人,除了朋友顾城已逝,如北岛、芒克、多多、舒婷等,无论从诗歌本身,还是学术论着中,依然发散着诗歌的光芒。

后一辈八十代年中后期诗人,除了海子已逝,如杨黎、李亚伟、西川、孟浪、万夏,正在践行着诗歌的变革并已获得肯定。

只是,我觉得王小妮去当老师,不是遗憾,却是对学生和中国教育的一大幸事,其自身的价值体现,有过而无不及。一个好的老师,比起诗歌来,可能更直接地影响人的一生。

看王小妮《上课记》,又燃起了我当老师的梦想。

当老师,不仅仅是要像正午阳光所唱”我想当老师,一辈子都不离开校园“,是对于青春的怀念;也不是要像教育改革家魏书生那样尽全力帮助学生并考出好成绩,过于现实;更不是要像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功利;在我心目中,当老师,如今的王小妮,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老师就是一个成长者的伴随,像父母、像朋友。

对于青少年,梁任公有少年中国说,毛润之有八九点钟的太阳说,都看得出国家的未来与学生的未来的关系如此密切,而学生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的影响,因此,老师是神圣而崇高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或许,只有像我和王小妮这样喜欢诗歌的人,这么优秀的人,才有资格去当老师。我想,像我这么优秀的人,不去当老师,真是中国青年的损失,中国教育的损失;像我这么优秀的人,不去当老师,中国的未来,两个字:堪忧!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