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裕彤:华人新首富,天生是赌徒_李嘉诚:永远的华人首富

1、郑裕彤:华人新首富,天生是赌徒

郑裕彤:华人新首富,天生是赌徒

1万吨海水中,即使只溶解了1克氨基酸,鲨鱼也能嗅闻其味、聚集而来;雌鲨分娩过后,纵然漫游千里,仍能循气味回到出生地。如此敏锐的嗅觉,令鲨鱼捕饵时尤为果断精准,也是保证它们经历了3亿年进化却未易其形的独特天赋。在华人富豪圈内,唯一与鲨鱼齐名的,是有着“鲨胆大亨”之称的港商郑裕彤。周大福珠宝金行掌舵人、新世界发展主席、恒生银行独董……很快,他的这一连串头衔可能被一顶更璀璨的桂冠夺去光芒。

桂冠的名字是华人新首富。下周一正式路演的周大福一旦ipo顺利,这位资产达2440亿港元的耄耋老人将在财富之巅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淋漓。毕竟,连长期与“首富”之名平行的李嘉诚也将屈居于后。

不过,上市“前夜”,这场资本局背后,对实业风险的忧虑也浮出水面。

微寒出身

即使是现在,佛山市顺德下辖的伦教镇仍算不上繁华商埠。更不用说在郑裕彤出生时,故土还只是封闭偏远的边陲小镇。除了村街巷里飘荡的烧鹅与蒸糕的香味经久未改,会让垂暮之年的郑裕彤在故地重游时平添几分乡愁,他恐怕很难再在这片重工抑商的弹丸之地找到更多价值认同上的皈依。

但追溯这个商界传奇的开端,又与这个小地方休戚相关。伦教镇给予郑裕彤的第一笔财富正叫做“贫穷”。1925年盛夏,他含着“生锈的钥匙”出生于贫寒之家。父亲郑敬治是一名绸缎庄伙计,尽管后来儿子富甲一方,后人却始终无法考证出这个名不经传的绸缎庄名字。

他这种平民气质,一直保留至今。偏爱穿同一件灰底橙色暗条西服、皮肤因过多接触紫外线而略呈棕褐色、经常出现在地铁站和街边排挡……许多接触过这位大富豪的香港人都感叹,这位金钱王国中以“鲨胆”著称的大哥大身上,竟没有多少叱咤风云的霸气,而是时常能从他坦诚柔和的表情中读出几分内心的平静。

“贫穷”造就了郑裕彤一生的性情,而故乡赋予的第二种财富,则为他打开了宿命的通途。似乎上天注定要让郑裕彤走一条“珠光宝气”的道路,与其父定下“娃娃亲”的至交周至元后来正是周大福金铺的创始人。

郑裕彤12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1940年,15岁的他被迫辍学,在父亲安排下投奔澳门的“准岳父”避难。当时,并非“池中物”的周至元已结束伙计生涯,凭借炒金银货币赚得第一桶金,经营金铺风生水起。而为了考验“准女婿”,周至元将郑裕彤安排为杂役工。最初,他的工作只是扫地、倒痰盂、洗厕所,空余时间才在店面学习接待小生意。但很快,善于察言观色、为人诚实、聪颖好学的郑裕彤就得到了周至元信任,只用了三年时间便被提为主管。1946年对郑裕彤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年,周至元派女婿去香港开分店,两万元现金、24两黄金和皇后大道的明智选址,便成了周大福金行的发家之本。到50年代中期,郑裕彤掌管了周大福的全部账项,并独立负责黄金交易。1956年,周至元终于将生产全部交到了女婿手中。从此,郑裕彤开始了他在金店王国的主宰生涯。

力排众议

乘龙快婿、青云直上的起家背景,曾令郑裕彤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活在世人对“幸运”的误解中。对于总是认为他的发迹带有“沾光”色彩的评论,1977年已是公众人物的郑裕彤还专门对媒体解释道:“所谓事无幸运,幸运只不过有一两次,而不会永远存在的。所以‘勤'最重要,其次,‘诚'也不可以忽视”。事实上,从岳父手中接过的家业,不过是澳门同行中小有名气的“周大福”。郑裕彤深知,皇后大道毗邻半山区和山顶区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但高昂的租金也是巨大背负。但就在他为如何开疆掠土忧愁之际,来自伙计与亲朋的种种非议也颇令他困扰。

“我在周大福金行负责内部事务的工作,每天只得5小时留在铺内。别人都说我躲懒,其实我只是奇怪邻店子的生意这么好,借意去闲聊一两句。”郑裕彤如是回忆,“在澳门,有人说我偷懒,到香港,又有人这样说。1956年,周大福另一位周姓股东年事已高,便把所持股份让予郑裕彤,颐享天年。而周至元有3个儿子,却没有一个愿意继承父业。(励志名言  )周至元也想将自己的股份转给郑裕彤,却遭到了执意拒绝。为了证明从未依靠岳父的“福荫”,郑裕彤事事亲力亲为。据他自己描述:“那时候,我一早起来,直至晚上十一二点钟才收工。和平之后,生意转好,但资金周转并不充裕,要整日‘度桥'(想办法),也要管理工场,甚至亲自说服工人晚上加班。”执掌周大福才4年的郑裕彤突破古老金铺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一班旧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成立了香港金饰珠宝行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非议最后终止在强劲的业绩面前。在“勤”与“诚”两字精神的烛照下,周大福1960年的盈利达到了500万港元,之后营业额更直线上升至以亿为单位,先后在九龙旅游区和铜锣湾商业区增设了分行。

对新事物相当敏感和具先见性的郑裕彤还与金融结下渊源。通过社交圈,他获得了恒生银行董事局主席何善衡的贷款保证,作为重要的资金支撑。与其它金店不同,周大福采取了现代连锁店的形式,统一门面、铺位、装修、摆设、款式、价码以及店员的衣饰服务等。而这些决策背后,已经折射出时年只有三十多岁的郑裕彤非凡的商业眼光和锐意创新的冲动。也是这种眼光和冲动,使得坐拥越来越多资本的他,不断以大胆作风建筑着财富巨厦。

天生“赌徒”

不止在一个场合,郑裕彤坦露过自己的商业理念:“我喜欢大计划,计划越大兴致越高”;“所谓大有大赌,小有小赌,做生意就已有赌博成分。”

他的第一次“赌博”是投注几十万成本首创“九九九九金”。当时,具有半个多世纪的香港金银贸易场,交易黄金的成色一律为99%,有些金的成色甚至只有七八成,而铸造足金的想法遭到了各间分行经理的反对和业界讥笑。但“九九九九金”的大获成功最终引领了市场潮流。而周大福传统经营术的被颠覆,已显露出郑裕彤“鲨胆”性格的一面。之后,他又开拓性地将目光聚焦经营投资颇大、毫无把握的钻石生意。

第二次“鲨胆冒险”在于,为了获得钻石原石,他直接飞往南非斥巨资买下一间钻石加工厂,而对这次收购的价钱,却一直秘而不宣。此举令同行震惊,郑裕彤超越了当时香港唯一拿到加工牌照的“钻石大王”廖桂昌,坐上最大钻石进口商的宝座。

但如果比起在地产界的冒险,钻石行业的这些举措还只能算小试牛刀。1952年,郑裕彤第一次投资地产,在跑马地建蓝塘别墅,占地约4万多平方英尺。更大胆的是,城区外围的地皮既低廉又容易购得,他偏将目光盯住闹市,买下位于铜锣湾商业区最旺的怡和街、百德新街与记利佐治街之间的三角地,在上面盖了一幢在当时属豪华级的香港大厦。1967年香港受内地“文化大革命”影响,许多富人都将土地、楼宇低价抛售,郑裕彤却反其道行之,大量购置地产。3年后,他在地产界的“根据地”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事实证明,香港楼市也正在此时复苏。而郑裕彤独资或合资买下的20余个地盘价格扶摇直上,也令他的财富成几何级数增长。郑裕彤在新世界持有40%股权,所以新世界也一直被外界认为是郑氏家族产业。此后,他又投资建成拥有世界上最大玻璃墙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并合资收购加拿大最宏伟的商业住宅民群。纵观郑裕彤在地产上的经营举措,都是投资10亿港元以上的大型工程,利润也同样是天文数字。

不过,“鲨胆彤”的冒险也并非全都收入丰盈。出于赌徒天性,郑裕彤不仅专注于地产和珠宝两界,还曾到伊朗开跑马场,却因当地政治动荡赔了5000多万美元。但涉足“偏门”的失手也未令勇猛大胆的他放弃,1982年他花费1亿多港元买入澳门赌业,却对具体股权和利润构成并不尽知。

最后赌注

如此豪爽诚恳的天性,让郑裕彤拥有极强大的社交后援。1989年他曾选择退隐,将家业交给儿子郑家纯打理,却因经营不善而在一年后重出江湖。他的一个非凡之举是:欲削债增资的新世界宣布发行罕见的零息债券,一口气筹得8.5亿港元。

之后,“鲨胆”本色继续发挥的郑裕彤购入亚洲电视大部分股权,同时斥资27亿港元收购辖有825家酒店的美国华美达酒店管理集团。1993年5月,他还收购了瑞士一家拥有40间酒店的集团,使新世界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管理集团之一。

不过,对于不走寻常路的郑裕彤,传奇一生中的种种大举动将他推向了实业界和资本界的双重高峰。唯有在个人资产方面,却还远未及巅峰。记者从福布斯今年3月发布的统计排行榜上看到,当时排名第四的郑裕彤名下资产还只有90亿美元,不仅无法与首富李嘉诚的260亿美元相抗衡,甚至与以200亿美元资产排名第二的新鸿基地产郭氏家族,和以195亿美元紧咬其后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相比,也相去甚遥。

现年86岁的郑裕彤却占据着年龄上的“首席”,无法在财富上登峰造极或许是他最不愿面对的遗憾,于是,推动上市便成为了最后豪举。下周一开始,周大福将启动国际配售,这艘ipo“母舰”也约等于改写华人的财富版图。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市值珠宝商的周大福若成功上市,按汇丰及德银估算郑裕彤家族持有周大福控股74%股权计算,郑裕彤的资产将在福布斯2011年的富豪榜上的资产基础上暴增至2440亿港元,并取稳坐华人首富位置18年之久的李嘉诚代之。

启动“融资战车”,是老骥伏枥的郑裕彤最后一搏,但风险也隐约显露。按照周大福珠宝总经理黄绍基说法,公司计划明年始每年新增200家店面,实现2016年达到2000家。该计划比未上市前的远景规划提前了四年。可是珠宝行业如果出现动荡,一生起伏的“鲨胆彤”又该何以应对?

2、李嘉诚:永远的华人首富

李嘉诚:永远的华人首富

违法的一夜暴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从事违法行为的人付出了高昂的成本。这个成本甚至比得到的财富收益还要高,这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这就是绝大多数人不愿意通过违法的方式实现一夜暴富的原因。

对于财富,人们趋之若鹜。中国有“鸟为食亡,人为财死”的谚语。这是正常的,经济学肯定了人的欲望。

一夜暴富炼不成企业家

按照复利的功效,坚持勤劳致富和投资理财,人人都可以成为富翁,但这需要时间,时间就是金钱。人们在金钱上很心急,尤其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希望自己的财富快速增长,甚至一夜暴富。

按照效率的原则,致富越快越好。但谁不想一夜暴富?谁能够一夜暴富?

合法的一夜暴富是小概率事件,跟天上掉馅饼差不多,尤如掌握了点金术,或种出了摇钱树。在这个世界上,拥有财富最多的是企业家。企业家最有可能一夜暴富,事实和真相果真如此吗?

娃哈哈老板宗庆后65岁时,以70亿美元的财富,在2010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上名列中国大陆第一。2010胡润百富榜将“饮料大王”的财富评估为800亿元人民币。不管哪个排行榜更准确,反正宗庆后是靠一瓶一瓶卖饮料成为中国首富的,不是一夜暴富起来的。即使是胡润百富榜2011年新首富梁稳根,拥有700亿元财富,也是从砸掉铁饭碗白手起家开始,经艰苦创业,屡败屡战,最终凭实现三一重工“铸造中国的世界名牌”的梦想而成就的,同样不是一夜暴富。

1928年出生的李嘉诚,堪称“永远的华人首富”。他从学徒做起,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之后,用低调、诚信缔造了自己的财富王国,显然不属于一夜暴富型。

尽管集技术天才、创新天才与商业天才于一身,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也是埋头苦干创造出来的,同时也是吃汉堡包、穿牛仔裤、坐经济舱省出来的。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也不是一夜暴富的。

中国富翁的平均年龄确实比较年轻。2007年时,中国400位富豪的平均年龄为46岁,而美国400位富豪的平均年龄为64岁。到2011年,中国前1000位上榜富豪平均财富59亿元,平均年龄为51岁。

中国富翁的平均年龄小,并不能说明一夜暴富是成立的。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连肚子都吃不饱,根本不可能诞生中国富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富翁。富豪榜上的人们创造财富的时间从30多年,到20几年,最短的也有10来年。

我们很难想得出合法的一夜暴富的方法,否则,人们很容易就成富豪了。买彩票中大奖能让我们一夜暴富,但买彩票中大奖的几率只有八百万分之一以下。

另一种合法的一夜暴富,就是我们到澳门或拉斯维加斯赌博赢了钱。如果我们运气好,赌博赢一次两次是有可能的。经常或长期赌博的人最后都输了,只有开赌场的是永远的赢家。

女人嫁给富翁,男人娶个富婆,也能让人一夜暴富。但在一般情况下,富翁和富婆都想与跟自己差不多富有甚至比自己更富有的人结婚,以避免别人看中的是财富而不是自己。

中国的物权法和婚姻法规定,婚前财产归婚前所有人,只有婚后财产才是夫妻共同财产。

合法与创造都有自身逻辑

为什么合法的一夜暴富这么难?所谓的一夜暴富通常要求人们在创造财富时低成本甚至零成本——高收益、无风险,这显然违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违法的一夜暴富门路有的是,如走私、贩毒、抢银行、受贿、贪污等,但风险太高,一旦风险兑现,就要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甚至要以生命作赌注。

违法的一夜暴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从事违法行为的人付出了高昂的成本。这个成本甚至比得到的财富收益还要高,这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这就是绝大多数人不愿意通过违法的方式实现一夜暴富的原因。

合法的一夜暴富太少见,违法的一夜暴富不划算,因此,人世间的一夜暴富是很稀缺的。(名人名言  )由于一夜暴富很稀缺,人们才很在乎一夜暴富。因此,人们对一夜暴富津津乐道,一夜暴富是永不过时的新闻话题。

财富是一点一点靠双手“挣”来的,是以钱生钱投资“赚”得的。中国首富、华人首富和世界首富都不能一夜暴富,谁还能够一夜暴富?

即使真的一夜暴富了,也不见得是好事。财富是好仆人,也是坏主人。

麦基·卡罗尔本是英国诺福克郡的一名垃圾工。2002年,麦基购买的彩票中了970万英镑(约人民币1亿元)大奖,一夜间从一名穷小子摇身变成了超级富翁。有了巨款,麦基开始挥霍无度地购买豪宅、名车、寻求刺激,染上了吸毒和嫖妓等恶习,8年后,他就将这笔财富挥霍一空,不得不重回做苦力活的阶段,要靠救济金生活。

男的如此,女的也不能免俗。英国女孩凯莉·罗杰斯在16岁那年中了乐透彩票大奖,190万英镑(约人民币2015万元)的天降横财,彻底改变了这个贫苦女孩的生活。6年过去了,凯莉酗酒、吸毒、乱搞男女关系,甚至多次企图自杀,她的财富在胡乱挥霍后仅剩10万英镑。凯莉坦言“金钱带给我的只有痛苦”。巨额奖金挥霍殆尽,方才如梦初醒。

据台湾媒体2009年6月报道,台南市开出9亿大乐透头彩,苏姓男子是乐透头奖得主,中了一千多万。苏先生不甘心只当千万富翁,大手笔买彩票想再中奖成为亿万富翁,结果彩金全花光,一毛也未中。

北京的一位出租车司机,拆迁老房子时,得到2套住房和280万元现金补偿。有钱了就不再开车,天天吃喝玩乐加上被人骗钱,在2套毛坯房还没有到手的两年多间,280万元现金就不见了,愁着不知怎么装修那2套房子。

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调查,近20年来,欧美的大多数彩票头奖得主在中奖后不到5年内,因挥霍无度等原因变得穷困潦倒。美国彩票中奖者的破产率每年高达75%,每年12名中奖者当中就有9名破产。

违法的一夜暴富往往产生悲剧,这不难理解。为什么合法的一夜暴富,也会产生悲惨的结局?首先,一夜暴富让人产生财富很容易得到的幻觉,人的预期收入高,花费就不在话下了。第二,财富来得快、来得多,便失去了财富的稀缺性,人们自然“视金钱如粪土”啦。第三,一夜暴富得到的财富,驾驭着人们,财富成了人们的主人,人们难免要受到财富的奴役。

只有通过辛苦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取得的财富,我们才能自始至终驾驭财富,而不是被财富驾驭。我们是财富的主人,我们就会珍惜和善待财富。

3、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一生前前后后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一生前前后后

李嘉诚,广东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于广东潮洲市一个贫穷家庭,父亲为教师。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有一天,他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看到一则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说意大利某家塑胶公司设计出一种塑胶花,即将投放欧美市场。李嘉诚立刻意识到,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对物质生活将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胶花价格低廉,美观大方,正合时宜,于是决意投产。

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同年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愈来愈大,“长江”的订单以倍数增长。直到1964年,前后7年时间,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员的利润;而“长江”更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3年,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即其舅父庄静庵之女)成婚,翌年生下长子李泽钜,次子李泽楷则在1966年出世。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翌年改组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并在后来多次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期,趁楼价下滑,运用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结果在楼市大升时获得巨利,使手上的资金暴增。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企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他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采取不动声色、出其不意的战术,派人分散大量暗购九龙仓股票,使九龙仓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有原来的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龙仓集团感到大势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购行动,在市面上大量购入散户持有的九仓股票。无奈资金有限,最后不得不向汇丰银行求助,而汇丰银行与李嘉诚合作多时,双方关系良好,这使李嘉诚有点为难。

其时,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亦正在争夺九龙仓。李嘉诚见好就收,主动将持有的1000万九仓转让给他,从中获利5900万港员。李嘉诚这一仗,可谓一箭双雕,既避免了与关系密切的汇丰银行有正面冲突,又使包玉刚领导的华资财团可顺利取得九仓控制权。

包玉刚识英雄、重英雄,把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的股票,转让给李嘉诚,为他后来入主“和黄”伏下一着。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这次采用的战术,不单是攻其不备,更是迂回包围。他指挥手下,以极快速度暗中低价收购“和黄”,很快便持有该公司70%的股票。当“和黄”董事局主席祁德豪发觉李嘉诚的举动时,虽然急忙组织英籍大股东进行反攻,但为时已晚,李嘉诚已多得先机,加上汇丰银行的帮助,终在股市上成功大量吸纳“和黄”.至1980年,李嘉诚已拥有超过40%的“和黄”股权。如手到拿来般,顺利登上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当时,并没有人追问当中关键性的一役,是汇丰银行为何愿意将手上的和黄股票卖给李嘉诚。此中的原因,直到1998年李嘉诚才说出。原来,当年汇丰极为欣赏李嘉诚的管理方法,认为由他带领和黄,必定会发展得更好,所以愿意相助。结果亦证明,和黄在李嘉诚手上,不出几年,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公司,晋级世界数一数二的跨国企业。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另外,自70年代起,李嘉诚已开展了海外投资,至80年代,他逐步有目的扩大有关的投资比重,进行企业全球性战略。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设立根据地。业绩一年比一年好,还未到90年代,他早已成为香港的首富,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个领导地位。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2001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全球50大富豪榜排名榜,上榜的华裔人士只有3名,且全为香港富豪,其中排名最高的是第23位的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李嘉诚并被评为全球最有钱的华裔富商。

由美国《商业周刊》编辑部180余位资深编辑及其全球各地24位记者评选的“2000年度25位最佳经理人”,李嘉诚成为全球惟一入选的华人企业家,名列第11位。

2003年7月16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富人榜”.中国香港的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排名榜单第五名。

他响应中央政府科教兴国的号召,捐巨资同教育部合作,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他不仅多年来爱国爱乡,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热心公益,而且一往情深,尽心竭力。

“我现在的事业,是有比较大的发展,但对我来说,我最看重的,是国家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只要我的事业不破产,只要我的身体还好,脑子还清楚(他指了指自己的头),我就不会停止对国家教育卫生的支持。”----1993年6月李嘉诚语。

正如香港老前辈庄世平先生所说:李先生为人谦和,坦诚,守信,真是名不虚传。从1980年开始,他陆续斥资18亿元,在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合作下,创建了汕头大学;1994年捐资1100万元,帮助家乡潮州贫困地区,建了50所基础教育学校;1997年,捐资1000万美元,为北京大学建新图书馆;2000年,捐资2400万美元,参与国家互联网internetii发展计划,在清华大学建设国家未来互联网技术研究中心等……

多年来李嘉诚总捐款额超过30亿港元,7成多捐款用在内地,两成多用在香港。他几乎每年都向内地捐助1亿元以上的资财,兴办大量公益事业。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4、郑裕彤:或将超越李嘉诚的华人新首富

郑裕彤:或将超越李嘉诚的华人新首富

编者按:周大福将于近期上市,估值在2410-3020亿港元。借此,其创始人郑裕彤身家有望超过李嘉诚,一举成为华人新首富。郑裕彤是如何起家,并迅速积累财富的呢?

消息称周大福将争取在下月中旬完成挂牌上市。

如果成功上市,市场预期公司市值将在2410-3020亿港币之间,大股东郑裕彤资产或超越李嘉诚,晋身华人首富。

周大福估值2410-3020亿港元。

据悉,周大福逐步将争取在本年度最后上市期限即下月中旬完成挂牌,上周已启动预推介。本次上市的保荐人德银对周大福的估值在2410-3020亿港元之间,相当于2012年市盈率26.3-32.9倍,预期周大福2014年度的盈利将为1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56%。

息称,目前初步接触的投资者反映公司的估值偏高,有投资者更希望市盈率能降至25倍以下,但周大福及保荐人方面则仍有信心公司能实现高估值上市。

郑裕彤身家有望超过李嘉诚。

周大福珠宝若成功上市,不但将立即进入本地最大上市公司三甲,更令其控制人、香港富豪郑裕彤成为关注焦点。福布斯2011年的富豪榜上郑裕彤资产约90亿美元(即700亿港元),看似距离华人首富李嘉诚260亿(约2022亿港元)美元资产距离甚远。然而这一估算并未纳入郑裕彤在周大福的资产。

即便家族在周大福珠宝的持股仅有51%,同时周大福以目前保荐人估值的底线2400亿市值上市,这部分资产也将暴涨至最少1200亿港元。

郑裕彤其它资产和投资同样纷繁复杂,根据新浪财经的统计,他与cytfamily名列多达19家香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名单。其中最主要的资产包括新世界(600628,股吧)系的新世界发展、新世界中国等。以21日收市价计算,这部分资产总值达约690亿港元。

根据福布斯今年3月的统计,香港排名第二的富豪为新鸿基地产的郭氏家族,资产达200亿美元,第三为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资产为195亿美元,郑裕彤排名第四,冯国经、冯国纶兄弟排名第五。一旦周大福珠宝今年底成功上市,郑裕彤不但稳超排名二、三位的富豪,更有望超过李嘉诚,一举成为香港乃至华人首富。

周大福简介

周大福集团是郑裕彤博士及其家族拥有的一个实力雄厚的私人商业集团,集团总资产值超过50亿美元,所经营的业务遍布全世界,合共雇用员工约共8万人。集团业务主要由两间公司经营。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在香港及国内的珠宝首饰行业里,每年销售额占市场第一位。

郑裕彤创业故事:从学徒做起的超级富豪。

1925年8月26日,郑裕彤出生于广东顺德县贫穷偏远的伦教镇。从小家境就不是很好,但父母却对他期望很高,节衣缩食送他到学校念书。就在郑裕彤念中学的时候,广东境内连年战火蔓延到了这里,生活的困难使得他不得不放弃了学业,全家人避难到澳门去谋生。

来到澳门,为了谋生,郑裕彤走上了打工仔的道路。那时的郑裕彤,个子不高,身材单薄,但是机灵而乐观,对生活充满着信心。1940年,父亲把郑裕彤送到自己的老朋友周至元所开的“周大福金铺”去当学徒,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家早就指腹为婚,郑裕彤到未来的岳父这里也便于联络感情。

虽然是以“准女婿”的身份在店里帮忙,但郑裕彤一样从最基层做起,最初,他的工作只是扫地、倒痰盂、洗厕所,空余时间才在店面学习接待点小生意。但是郑裕彤十分聪明好学,很善于从小事上察言观色,把每件事都做得妥妥当当,岳父周至元出名的凶恶,私底下有人叫他绰号“轰炸机”,可以说谁见了谁害怕,但郑裕彤却从来没有挨过骂。

因为郑裕彤的聪明勤奋、为人诚实,没多久周至元便让他正式改为学做生意。在做生意中,他又很爱动脑筋,经常外出观察别的珠宝是怎样做生意的,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三年后,便升为主管,就是这个时候,他和周至元的女儿周翠英结婚,从此工作更加卖力,从各个方面辅助岳父经营珠宝店。

1946年周至元派女婿到香港开分店,当时郑裕彤拿着两万元现金,以及24两黄金来港,选址皇后大道中148号,成立周大福金行。开始时他担任人事部经理,为金店选拔了一批精明能干的人,使金店的生意非常火爆,到50年代中期,郑裕彤掌管了周大福金铺的全部账项,并独立负责黄金交易。1956年,周至元将生产全部交给郑裕彤管理,从此,郑裕彤这个打工仔正式变成老板,成了周大福金店王国的主宰。

当时香港的金铺数不胜数,做金饰的业主大多克勤克俭,竞争十分激烈。考虑到一般金铺的黄金成色都是99%,即九九金,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郑裕彤决定首创推出四条九(即含金量99.99%)足金,较三条九金(即99.9%)含金量更高,虽然立即顾客盈门,可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每卖出一两金,都要亏几十块。(名人名言  )但郑裕彤却力排众议,他认为,这是一种免费广告,亏就是赚,虽然成本一定会高出几十万。但权当把这几十万当做广告费。过了两年,果然不用做宣传,周大福铸造的金饰各家店都争相取货。九九九九金的成功,既为周大福带来丰厚的盈利,更为他带来良好的信誉。顾客皆说周大福的金不“煲水”!

在赢利的同时,郑裕彤也没有忘记公司的员工。为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他在1960年将珠宝行改成“周大福有限公司”,将一部分股份派分给那些多年以来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职员,使公司的效益和职工的利益直接挂上了钩,大家更加同心协力地为公司赚钱,结果当年公司的盈利就达到了500万港元!

继金饰打响名堂后,郑裕彤再接再厉,又主攻女人至爱——钻石。60年代的香港,惟一拥有debeers(戴比尔斯)钻石入口牌照的就只有廖桂昌,其他人无法经营。这难不到郑裕彤,为了取得这张牌照,他索性在1964年到南非买下一间有debeers牌照的公司,此后又购得了多张debeers牌照,成了香港最大的钻石商。从此周大福黄金、钻石两瓣“通吃”,高峰期更包揽全港钻石入口量三成,而他也赢得“珠宝大王”称号。

从珠宝大鳄到地产大王。

经营珠宝业的成功,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郑裕彤成为香港实业界的知名人物。然而,当人们还在把他看作一个珠宝商的时候,郑裕彤已经不动声色地杀进了房地产业。

郑裕彤第一次投资房地产,是1952年在跑马场建造蓝扩别墅;此后又在香港闹市区的铜锣湾建造了香港大厦。60年代中期,香港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发生动乱,许多富人都将土地、房产低价抛售,而当时具有眼光和魄力乘机收购的人,后来都成了超级富豪。李嘉诚是这样,郑裕彤也是这样。1968年,郑裕彤购置的地产最多。他说,他对香港的前景充满信心,他相信所有行业的兴衰都是有周期性的,在低潮时购进,总不会错到哪里去。事实证明他果然没有做错。

进入70年代,随着金饰生意的兴隆,郑裕彤已经不满足在地产业上小打小闹,而是要大干一场。

1970年,郑裕彤与何善衡、郭得胜等人组成“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他占57%做大股东,全面向地产进军。不久,新世界斥资1.3亿,向太古集团买入尖沙咀海傍蓝烟囱地皮,1982年,全世界超一流的豪华建筑新世界中心竣工了。这个被称为“城中之城”的宏伟建筑,包括新世界酒店和丽晶酒店,几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数千个商业单位、办公楼和豪华住宅。当年郑裕彤购下这块地皮时,付出的是香港最高的地价,而今随着房地产价格的飞涨,仅这块地就已值10亿港元!而新世界酒店和丽晶酒店都进入了世界十大酒店的行列,每年都要为他赚数亿港元!

郑裕彤很为自己的这一杰作得意,他常常独自在这里徘徊,流连忘返。他说:“当时我想,这个地方代表香港,船一到维多利亚港就看到,怎么都要把它搞漂亮。”这幢美奂美轮的欧式建筑,现已成为新世界集团的标志。

如何用小资金控制大资产,公司上市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1972年,香港正逢开埠以来的最大牛市,新世界趁机上市,赢利可观。同年11月,新世界瞅准机会,以每股面值1元、认购价2元,集资1.6亿港元,幸运地避过1973年股灾危机。

但郑裕彤是不会轻易满足的,继建成新世界中心之后,他又亲自策划、完成了“碧瑶湾”高级住宅区的力作。这一规模的住宅工程占地80万平方英尺,兴建大小楼宇50幢,而且配套设施齐全,有儿童游乐场、游泳池、网球场等,依山傍海,成为香港有名的高级住宅区。

如果说新世界、碧瑶湾还不令人惊奇的话,那么香港会展中心则彻底地让人们对郑裕彤刮目相看。

1984年,郑裕彤与香港贸易发展局达成协议,投资18亿港元,在港岛湾仔兴建“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这个中心将是亚洲同类设施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全、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会议展览场所,总面积约41万平方米,包括一座55米高的会议展览中心、一幢豪华住宅大楼、两幢酒店。它将是80年代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建筑之一!

但几年时间过去了,图纸却没有变成现实,郑裕彤迟迟没有动工,周围的人都为之迷惑不解,但郑裕彤却自有打算。1986年10月,一条重大新闻传遍了世界各地:英国女王将出访香港,就在人们想着这会对中英关系产生什么影响的时候,郑裕彤出人意料地宣布,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将在英国女王抵达香港的那一天破土动工!而就在动工仪式上,英女王出现了,将郑裕彤和他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推到了全世界的面前!|

裕彤成为大赢家,由于他每每大胆投资,从此外界冠以“鲨胆彤”(大胆)称号。

1989年,郑裕彤与林百欣合作,购入亚洲电视大部分股权,使得新世界集团成为亚视两个股东之一。此后,又斥资27亿港元收购辖有825家酒店的美国华美达酒店管理集团。1993年5月,还收购了瑞士一家拥有40间酒店的集团,使新世界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管理集团之一。

可以说,郑裕彤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成为港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超级富豪。

“勤”和“诚”

成为亿万富豪的郑裕彤,在别人问起他的致富之道时,郑裕彤说:“我认为,‘幸运’可能光临你一两次,但她不可能终生都陪伴你。其实,人的一生,‘勤’字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是‘诚’字,只要有了这两点,你的事业就基本上奠定了。”

纵观郑裕彤的发迹史,没有一个时期、没有一项业务不是靠“勤”和“诚”发展起来的。他总结自己在生意上和生活上的“二十三字处世箴言”是: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奋,处世谨慎,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勤”是最核心的。在他一生中,差不多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其余“守信用、重诺言”,“处世谨慎、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其实都是讲的“诚”字。郑裕彤认为,摒弃投机手段,掌握有利时机,脚踏实地地做买卖,才是发家致富的根本。

因此,郑裕彤做生意赚钱,摒弃各样投机手段,研究供求关系,以创新为特色,他常常教育下属职工:“做生意要有一定的利润,但不能只顾追求利润,降低质量,欺骗顾客,欺骗得来的利润,不叫利润,是‘断肠痧’;脚踏实地做买卖才是致富的根本。”他不允许雇员投机,一经发现,立刻解雇。

当别人说他是“鲨胆彤”,是靠投机才做成大事的,他却说:“投资与投机是有本质区别的,只有买空卖空才完全属于投机的做法。……所以凡事不要过头,不要博尽。一个商人最好永远不要有敌人,不用视对手为敌人,做生意要胸襟广阔,不够阔做不了大事,当然,这个未必每个人都做得到。我的原则是:大事过得去,小事决不斤斤计较,所以长期合作的伙伴很多。”

他把中国人特有的人情带进了公司。在周大福打工20多年的中国业务经理罗国兴说:“公司从来都不炒人,彤哥好有人情味。”服务周大福满10年就可获“老人牌”。周大福当中有50人,已拿到服务40年的服务奖牌。郑裕彤特别会带挈乡里,除了在顺德设厂铸造金饰外,亦安排不少顺德同乡,到香港周大福打工。

改革开放之后,郑裕彤不忘故土,加大了对内地的支援和投资。1977年,他和香港证券巨头冯景禧两人将250万港元捐献给中山大学;他与胡应湘在广州投资建设了豪华的中国大酒店;他的酒店业务陆续扩展到北京、上海、西安、杭州等地;他在广州投资数十亿港元兴建发电厂和高速公路。在故乡顺德,郑裕彤更是多次捐款,建造医院,扩建中学……据统计,他在大陆的总投资已超过80亿港元,占他的新世界集团总资产的20%左右。但他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他计划近几年要陆续投资40个亿!

尽管他拥有巨额财富,却不奢华,也不自夸。很长一段时间,港人包括传媒为郑裕彤在香港富豪榜上的确切位置颇费了些口舌,他本人不以为然:“大哥三怎么样,大哥四又如何?……财富多了这么过,少也这么过。只要是够子女读书,够家中大小两餐,足矣。”“你今天许诺将整个汇丰银行给我,又有什么用呢?得个‘看’罢了。”

这就是郑裕彤,常常在公司吃家常菜做午饭,不喜欢穿名牌,有自己的小车,却偏好一个人踱出来,时不时去过过“地铁瘾”。有人说,他是不折不扣的顺德人,相识满天下,人缘最佳。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