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样的男孩,长大会有出息?
什么样的男孩,长大会有出息?
文/优妈
所有的中国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特别是家里的男孩,更是被寄予更高的期望。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一个没出息的男孩,将来面对的不仅仅是生活不好的问题,甚至连娶妻、养家都困难。
到底怎么养儿子才最有出息,一直是爸爸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
在中科院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多年的陈琦老师,做客“家长必读讲堂”分享育儿心得时说:
“如果父母能做到下面这几点,男孩长大后肯定了不起!”
1
父亲带大的男孩,长大更有出息
国外的儿童教育机构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初高中辍学的青少年中,大约71%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
青少年自杀群体中,63%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
青少年杀人犯中,72%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
……
所以说,成长中严重缺乏父爱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心理方面的严重问题。
那些成长过程中有父亲参与的孩子,则要幸运得多。一个男孩的健康成长,是通过观察、模仿父亲来实现的:
通过观察父亲的言行举止,男孩能够意识到男人应该是坚强、勇敢的;
通过观察父亲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男孩能够学到男人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另外,相比于母亲带孩子时的细腻、无微不至,父亲带孩子更加“随意”、“粗线条”,这反而有助于锻炼男孩的独立性。
2
不遭受家庭暴力的男孩,长大更有出息
很多家庭在养男孩时,要比养女孩更“暴力”一些,因为男孩活泼好动的个性总让人觉得“很皮”、“很淘”,于是男孩被骂、被打的次数也比女孩要多。
但是对于男孩来说,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但很难让他服软,还会让他越打越犟,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会特别难管!
“如果你不能在小时候和男孩做朋友,等男孩到了青春期,他会把你当敌人。”
所以说,男孩在养育过程中也是需要关怀和体贴的。
当他淘气时,先别急着对他大吼大嚷,你可以先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语气平和而坚定地说出你的不满意:
“我知道你很想要吃雪糕,可是你已经吃过一个了。作为一个男子汉,你得像爸爸一样,管住嘴、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3
适当“穷养”的男孩,长大更有出息
男孩长大后,肯定要比女孩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但是男孩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在过于溺爱、舒适的环境里很难培养起来。
有的妈妈太爱儿子了,怕他吃亏、累着,于是大事小事都替他操办,无论洗袜子、洗内裤,还是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统统包办……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极易养出一个妈宝男,不但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而且很缺乏骨气、主见,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我妈说了……”
有的妈妈家庭条件不错,就给儿子很多零花钱,吃的、用的、玩的都不想亏待孩子……
但是孩子的金钱意识是很淡薄的,他既不知道100元到底算多算少,也不知道钱是怎么赚来的,于是就会养成随意挥霍的坏毛病。
所以,真正明智的父母,从来不会让男孩过于“富有”。
把爱“藏起一半”,鼓励孩子靠自己的能力获取另一半,才是对男孩真正的“精神富养”!
4
越早独立的男孩,长大越有出息
一个男人最大的悲剧是什么?
就是不独立、没担当!
同事老张,儿子今年研究生毕业,学校在省内也算是名牌了。
前段时间,老张领着儿子去一家外企面试,当场就被拒绝了。
老张很不服气地问:“呵呵,我儿子也算是名牌大学的硕士了,难道是学历不符合你们规定?”
面试的人事经理说的也很直白:“你儿子今年25岁了,是个男人了,找个工作都得爸爸陪着,打印个简历都让爸爸代劳,这样不独立、不成熟的员工,你开公司你也不要。”
然后,老张就被这句话噎住了……
所以呀,你要真爱你的儿子,你就必须得明白:
男孩早晚是要离开旧家庭的,等他参加工作、成家立业的时候,他必须以丈夫、同事的身份独当一面。
男人要想成功的话,独立自主、有担当是最基本的要求。
5
“不把孩子当回事”的家庭,养出的男孩更有出息
一个家庭里,总共包含这么4种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夫妻与老人的关系。
如果我们按照重要性排一下顺序的话:
第一位肯定是“夫妻关系”,这是整个家庭的核心;
第二位的是“亲子关系”,这关乎家庭的未来和希望,非常重要;
第三是“夫妻与老人的关系”,这代表着我们对旧家庭的感恩;
最后一位是“祖孙关系”,代表着“过去”与“未来”。
上面的这个顺序,是最稳定的,是一个家庭健康存在的前提,有一个环节错了,这个家就不安宁。
比如说,在某些男人心里,他自己的妈妈是最重要的,他做什么事、做什么决定都要按妈妈的意思来,而不是跟妻子商量。
于是在这个家庭里,“夫妻与老人的关系”就慢慢成了家里最重要的关系,“夫妻关系”反倒不在乎、不重要了。
这样的后果,就是带来不可调和的婆媳矛盾,这是必定要发生的。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是最主要的,孩子被塑造成全家的希望,为了孩子什么苦都可以忍受,什么困难都可以不在乎。
这样的父母看似伟大,却无形中办了件蠢事。
当你把孩子当成家里的唯一的时候,就会对孩子投入过多关注、提出很多要求,这其实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加剧青春期的叛逆、反抗。最终费力不讨好。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
那就是重新把夫妻关系摆在第一位,努力经营好夫妻间的感情。
在一段好的夫妻感情中,爸爸会慢慢变得乐观上进、有责任、有担当,这其实就是给男孩最好的榜样,比说教100遍都管用;
而妈妈呢,经过爱情的滋润,会更加温柔、乐观,营造出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这就是儿子最佳的成长环境,比什么贵族学校好100倍!
来源:教子有方(id: jiaoziyoufang)
2、可我不想有出息
可我不想有出息
文/卢十四
那时我还在上学前班,每天的作业是写满一页田字格。老师会给作业打上一个具体的分数,我总能拿到七八十分。我没想过老师给一页汉字评分的标准是什么,也不知道78分和84分的差别在哪里。我不关心别的小朋友得了几分,甚至不会对比自己每天的分数是涨是跌。对于“七八十分”这个水平,我当时的理解是:它很高,虽然不是100分,但也占到了100分的大多数。我总是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我今天又拿了高分!
对于我的志得意满,妈妈却很少给出积极回应。终于有一天,她兜头泼了我一盆冷水:“你才拿七十几分,高兴什么?你看看别人家小孩……”
我愣住了,心想:“我虽然得分没别人家小孩高,但也并不低啊。”——但这句话我始终没说出来。
从那天起,我的世界改变了。在那天之前,我要对自己满意,只须达到自己的标准就行。在那天之后,我开始知道世间有另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在无数人与人的比较当中自然形成,客观中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在这样强大的客观标准面前,“我自己的标准”一文不值,永久失效。
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作为小学时代的优等生,我没太为这种达标比赛担心过。但我妈依然对我十分不满,因为我总是鬼使神差般的,拿不到100分。这种不满在我六年级那年达到了顶峰:小升初的竞争那么激烈,满分300,得考到290分以上才有进省重点的把握。全班第五第六这种名次实在让家长睡不着觉。然而我每次数学考试,总是95、96、97、98……连99.5都考过两次。
但就是考不了100分。
没有任何一分是因为“不会”而丢掉的。一张卷子,密密麻麻,总有某个地方我会粗心失分。我至今记得,有一张99.5的卷子,我因为忘了在解题之初写一个“解”字,而被扣掉0.5分。—如果是在小升初的考场上,这可能导致我与省重点失之交臂。
妈妈那么希望我考100分,我也完全有能力考100分,每次我都能无限接近100分,但就是没一次真的考到100分。
这看起来像是故意。
事实并非如此,我从未故意做错过任何一题。但另一方面,我也确实无法在考试中提起精神、集中注意力。早早做完了卷子,就趴着发呆,绝不会检查一遍。我当然也“想”考个100分,但只是想想而已。学前班时代那个无论拿多少分都对自己很满意的卢十四,本质上似乎从未改变过。
为这件事,我妈骂过我无数次。甚至有一次,我考了96分,我妈抄起一根长竹竿打我,将竹竿打断了两节。我同学看到之后,赶紧跑去告诉老师:“卢十四要被他妈打死了。”老师匆忙赶下楼来制止了我妈。现在想来,我妈在打骂背后,是一片束手无策:她有办法让我做习题,背课文,记单词,晚睡早起,不看电视。但她无法替我考试,无法让我提起精神去追逐100分。
在一次痛骂中,我妈问我:“你到底有没有自尊心?”
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我当然不能说自己没有自尊心。但如果我说有,那么她接下来一个问题必定是:“那么你的自尊心体现在哪里?”—是啊,如果我真的有自尊心,为什么不努力考100分呢?学前班时代我就说不出口的那个回答,如今自然更加说不出口:“我虽然没考100分,但也并不低啊。”
但我当时考虑的并不是如何给出一个机巧的答案。这个问题真的刺痛我了,我扪心自问:在考试的时候,我总是那么惫懒,完全没想过“自尊”这回事。但每当挨骂时,我又确确实实羞愧难当。最终我的回答是这样的:“你骂我的时候,我就有自尊心。”
这个回答代表着我当时全部力所能及的反思,以及毫无保留的坦诚。这个回答换回的是一个大耳光,因为它听起来是那么无耻,能给出这种答案的人分明已经毫无自尊心可言。
现在想来,当一个人沦落到被质问“有没有自尊心”的境地时,他的自尊确实已经被彻底践踏了。那一年当中,我屡屡冲击100分而不得,反而是接连考出两个六十多分,实在是前所未有。在这两张试卷中,我魂不附体,做错了全部四则运算。
六年级终于结束了。在这一年中,我收获了一双近视眼、达到肥胖标准的体重,以及足以考上省重点的291分—我整个六年级只考出过三次100分,其中两次留给了小升初考场上的数学和英语。
这对小学时代而言是一个戏剧化的结尾,但对整个人生而言只是短暂的幸免。每个阶段、每种境遇,都有不同的“客观标准”悬在头顶,一时达标不要着急,总有你不能达标的时候。
我有一位小学同学,成绩绝佳,每次考试都是100分,乃是我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常客。到了初中,她和我一个班,第一次考试,她只考了九十多分。此后虽然她依然成绩优秀,但我知道,她已经不能再达到“那个”标准了。
我还有位高中同学,和我关系很好。他一直稳居班级前十名。我曾一度幻想:如果我能有他那样的成绩,肯定再也不会被爸妈骂了。()直到大二寒假,我去武大找他玩,他给我看了他高中时代的日记。那日记本里通篇苦闷,讲述他如何在考到全班第六之后,被他爸妈痛骂为何总也考不进前三——那一刻,我心都凉了。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多么可笑:他妈骂他的方式和我妈一模一样。他全班第六,我全班第十六,并没有区别。
“我不想考100分,我不想考前三,我不想达标,我不想让你们满意,我觉得我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我已经对自己满意了。”—哦不,怎么能这样说?怎么能这样想?怎么能这样做?你还有自尊心吗?在很长时间里,我已经自觉地为这种想法感到惭愧,羞于承认。第一次听衣湿乐队的那首《放了我》,我被一句歌词震惊了:“但是我不想有啥子出息。”
这难道不是严重的思想不端正吗?诉说青少年苦闷的文艺作品那么多,那些苦闷的少年总是说“我有我的追求”,“他们不理解我的理想”……
总之,那个少年可以不认同别人强加给他的理想,但必须要有一个其他理想—“教练我想打篮球”也好,“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也罢。这个“其他理想”可以离经叛道,但必须和他所拒绝的那个理想同等远大、同等有出息。唯其如此,他的反叛才能够显得理直气壮,有资格分庭抗礼。
但衣湿居然说“我不想有出息”,既不接受别人的理想,也没有自己的理想。这样的自甘堕落,即便是文艺作品里的叛逆少年,也不好意思说出口吧?
“我不想有出息”,这句歌词时不时萦绕在我耳边,总是让我既羞耻,又兴奋。当年妈妈问我“有没有自尊心”,我无言以对。而如今,每当生活中出现类似的责问,我都在心中默默回答一句:“没有”。
“你有自尊心吗?”——没有。
“你有上进心吗?”——没有。
“你有责任心吗?”——没有。
“你有担当吗?”——没有。
“你是男人吗?”——不是。
“你到底想不想有出息?”——不想。
这些责问是羞辱,一旦你因此感到羞耻,你就输了。这些责问是圈套,一旦你对这些问题加以承认,对方就会要求你给出与之相符的表现。这就像《万万没想到》里的情节:“我叫你的名字你敢答应吗?”——答应了就会被吸进钵里去。但如果你答一声:“不敢。”责问者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咦?你不按牌理出牌啊?”
王八蛋,老子为什么要按你的牌理出牌。那个学前班的卢十四吃了你们的毒苹果,已经沉睡多年,我要让他苏醒过来。他手举一份也不知道是70分还是80分的作业,兴高采烈,蹦蹦跳跳,没出息的样子从未改变过。
摘自《绵绵·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