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历史典故的歇后语_50条带有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1、来自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有货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2、50条带有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50条带有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1.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

2.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3.霸王别姬——无可奈何

4.霸王请客——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5.班门弄斧——自不量力

6.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突如其来

7.仓官不识“串”字——中中

8.程咬金上阵——三板斧

9.穿草鞋游西湖——忘了自己身份

10.东吴杀人——嫁祸于曹

11.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12.关夫子对曹操——饶他三不死

13.关公老子——满面红

14.关老爷赴会——单刀直入

15.关云长败走麦城——吃亏全在大意上

16.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17.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

18.好汉上梁山——逼出来的

19.黄忠出阵——不服老

20.黄忠上阵——老当益壮

21.假李逵碰到真李逵——冤家路窄

2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3.姜子牙的坐骑——四不相(像)

24.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25.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26.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27.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28.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29.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30.孔夫子的褡裢——书袋(呆)子

31.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32.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33.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34.梁山上的好汉——逼出来的

35.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

36.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阵阵出马

37.南郭先生吹竽——不会装会

38.潘金莲的脚趾头——一个好的没有

39.骚狐狸见不得关二爷——邪不压正

40.属魏延的——头上有反骨

41.隋炀帝游江南——自坐龙舟人拉纤

42.孙二娘开店——宰客

43.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44.唐三藏过火焰山——没咒念了

45.唐僧跑进和尚庙——同吃一碗斋饭

46.唐僧上西天——取经去了

47.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48.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发

49.武大郎打虎——没长下那拳头

50.武大郎登梯子——想高出一头

3、出自历史典故的歇后语大全

出自历史典故的歇后语大全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出自历史典故的歇后语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齐桓公的老马——迷途知返

赵括打仗——纸上谈兵

鲁班皱眉头——别具匠心

陈胜扯旗——揭竿而起

楚霸王自刎——身败名裂

李世民开言路——从谏如流

秦叔宝卖马——穷途末路

穆桂英挂帅——威风凛凛

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4、歇后语典故历史

歇后语典故历史

1.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2.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4.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5.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诸葛亮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典故】

1.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刘备,三国时蜀主。赵云在长坂坡救了刘备的儿子阿斗,来见他时,他故意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了救你,差点伤了我一员大将。事出《三国演义》。此语用来指那些虚假的笼络人心的行动。成语:虚情假意。

2.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建安十五年,刘备陪妻回家省亲,到江东见孙权时,提出让东吴让出江陵,孙权当时未正面答复。刘备回荆州后,鉴于江陵为荆州咽喉,势在必得,便有武装夺取的打算。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为巩固联盟,建议将江陵“借”给刘备。孙权亲攻合肥虽已失败,但此时仍视曹操为主敌,仍需孙刘联盟,特别是鉴于若刘备从上游攻江陵,便不好防守这一事实,便将江陵借给了刘备,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历史事实。

4.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话说诸葛亮三气周瑜之后,周瑜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既然生了周瑜,又何必要生诸葛亮呢?)而亡。孙权知道周瑜死后,非常伤心,并照周瑜遗书命鲁肃为都督,总领兵马。诸葛亮得知此事后,与赵云引五百军乘船去巴丘吊丧。途中,诸葛亮知周瑜灵柩已到柴桑,便率部前往。当诸葛亮一行来到柴桑后,周瑜部将想杀诸葛亮,但见赵云在其身旁便不敢下手。诸葛亮读了祭文后,伏地大哭,连鲁肃都很受感动。其实,诸葛亮并不是因为周瑜的死而伤心,他是哭给周瑜的部下看的,真正目的是消除东吴的敌意,维持孙刘联合。

5.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赤壁之战时,孙权命周瑜为大都督对抗曹操。为了让使曹操上当,周瑜和黄盖决定使用苦肉计。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出言不逊。于是周瑜大怒,下令将黄盖斩首,众将苦苦求情,周瑜便将黄盖处于杖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周瑜的蔡中蔡和看的。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就相信了黄盖,之后赤壁之战爆发,诈降的黄盖开船来投降曹操,不料曹操中计,曹操的船团被黄盖的火船击中而着火,加上庞统的连环计和诸葛亮招来的东风,曹操军溃不成军,经过周瑜的奇袭后几乎全军覆没,甚至到了差点要被关羽所杀的地步。之后曹操惧怕周瑜,一直不敢南下。

周瑜打黄盖后来演变成一条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用以比喻两方面都愿意的事情

6.诸葛亮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话说生于公元一九○年,死于公元二二九年,马良之弟,蜀国将领。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

司马懿派兵来夺街亭,马谡因为纸上谈兵,自以为是,导致街亭失守。之前马谡曾立下军令状,诸葛亮虽不忍心,但为顾全大局,也只能处斩马谡。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