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罗辑思维》读后感
《罗辑思维》读后感(一)
读了几页《罗辑思维》,却再也读不下去了,作者的观点真的很难让我认同。我在想为什么老师会觉得这本书好看呢?但凡读过一些书的人,稍微有些学识和见地的人都不会认同书中的观点的吧。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呢?徐小平——大学时期我心目中博学多识的人,也是推荐人之一,这真的是他的本心吗?
近年来各大网站涌现出了各种以作者命名的脱口秀,以此来表达作者自以为”独特”的观点,来博人眼球吸引观众。其实每个人的观点都能称之为独特,而这种独特最终会赢得众人的认可令人刮目点赞还是换来一片哗然被人骂做sb,就要看作者是否真的有没有两把刷子了。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我看这个罗老师只是徒有其名罢了。
当初的《百家讲坛》为什么受欢迎?因为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好好地拿起一本书来读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面传身教的讲学,就像古时候孔子的开坛讲学。当然现在科技的进步,我们通过电子产品就能看到现场直播,面对面都省掉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台上讲的都是些什么人?易中天、于丹、马未都这些都是大学教授啊。他们每天都在研究他们讲的东西,花了半辈子的心血,读了大量的书,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才得出了他们讲给我们听的这样一个研究成果。而讲脱口秀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只是读过一些书的人然后看到一个新闻或一个事件随即发表自己评论和观点的人。在言论高度自由高度开放的当今中国,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一个观点的,但这个观点真的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就可待商榷了。
名人在给一本书点赞的时候更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因为你的名望和大众对你们的信赖摆在那里,你的一个不经意就可能做了错误的指引。
《罗辑思维》读后感(二)
《罗辑思维》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在知识中寻找见识!”!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看完《罗辑思维》,()深深地被罗胖开阔的视野、敏锐洞察力以及极具机智幽默与智慧的语言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知识,而且罗胖子总能把这些历史讲得妙趣横生,发现历史里的一个关键的小知识,小发明,可以由点及面地影响着无穷尽的未来!如果当时罗胖做我的历史老师的话,估计我当时历史成绩可以提升一大步呀。而且看完《罗辑思维》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太无知了,太愚昧了,不说了,一说都是泪,赶紧恶补知识去。
我们平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但获取后怎样吸取营养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罗辑思维》常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让你受到启发。你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它眼界之开阔,思路之新颖肯定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2、思维模型读后感
思维模型读后感
文/王森
为什么学习思维模型--想要找到解决问题更好的方式。
为什么思维模型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日常中解决问题,基本是基于直觉和经验。直觉可以使简单的事情变得高效,同样也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遇到复杂问题时,效率会成倍的降低。
思维模型是基于演绎法,而不是基于归纳法本质上讲,思维模型是某些规律的总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一些东西。反过来,一个思维模型可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甚至是相类似问题。客观规律是思维模型的基础,是演绎法(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的前提。客观规律是,由一般到特殊里面“一般”。
以为自身的工作为例,我是从事java开发工作的,java区别去c语言的一大优势,就是面向对象来解决问题。
对象:是对一些基础信息进行抽象而获得的。这是java入门的一个必要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却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才可以抽象出一个相对完善实用高效的对象,这个和上面讲道的思维模型很相似。
在我们java开发中,你可理解对象,并且很好的设计对象,才是真正的入门。实际上就是通多大量的工作经验,演绎出一个适合java开发工作的思维模型,从而可以从容应对java开发工作中的一些其他问题。
对于王森的课程,我大概阅读了3遍的样子,每次给我的感觉都不一样。我认为,课程可以实际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思维模型部分,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
思维模型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才可以完善的,而不需要每天去完善思维模型。而且思维模型这个理念,是一个起点,模型是可以不断完善的,我们首先可以考虑在自己的事业上面建立一套思维模型。
王森提到的刻意练习和每日反思,应该是一个比较高效的学习方式方法,可以应用到各个方面的学习,不仅仅限于思维模型的提高。
3、创新思维读后感
创新思维读后感(一)
《创新思维》读后感创新是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一种活动和探索。当我们选这门选修的时候是保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当我们接触到创新的新奇的时候,我们被他深深的吸引了。
创新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创新与积累行为构成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创新是对于重复、简单的劳动方式的否定,是对于人类实践范畴的超越。新的创造方式创造新的自我!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所有个人行为的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转变为他的愿望,才能使之付诸行动。如果一个学生仅仅记住了数学的各种定理与公式,而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发现新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学习老师讲的知识,只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那就是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因此既有一般思维的基本性质,又有其自身特征与常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而这些特性的产生在与巧妙地发挥了人脑思维的潜能,特别是与右半脑的功能密切相关。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例如:古希腊着名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生于中亚的莱普沙克斯,他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有一次阿那克西米尼随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在军队将要占领莱普沙克斯时,他为使故乡免受兵燹,前往拜见国王。
创新思维读后感(二)
是通常而言:创造(creativity)主旨在于“造”,凸显的是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至于所造之物能否转变为某种可得利益?这种利益有多大?很明显无力顾及;而创新(innovation)主旨在于“新”,凸显的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新的改进,以追求使原有事物转变成有用的产品、服务或者工作方法。第一台便携式电脑由奥斯本发明的,但后来ibm通过产品创新推出了第一台带有cd-rom的笔记本电脑大获成功、dell通过创新性的直销模式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笔记本电脑供应商。他们都没有真正的发明笔记本电脑,但是分别通过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比时代前进一步是先进,比时代前进三步是先烈”。台湾饭店业“教父”严长寿这样告诉我们。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目的是创新而不是创造。我们要全力以赴保持先进而不是成为先烈。跟随别人的脚步固然也能生存,但是在别人掌控的世界里,你又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谋求更大的发展呢?
二、突破你的固有思维
有五只猴子,关在一个挂着香蕉的笼子里,。猴子看到香蕉当然想去拿,但是拿不到,因为在笼子设置了一个机关,使任何一只猴子一碰到香蕉的时候所有猴子都会被电击。几次以后,就形成了条件发射,没有任何一只猴子再会去拿香蕉。这个时候,把其中一只猴子抓出来,换成甲猴子,甲猴子会不会去拿香蕉?当然会,拿不拿得到?拿不到,因为其他猴子会武力制止,饱以猴拳。因为他们知道会被电击,()所以是拿不到香蕉的。当然大家也都没有被电击。这个时候,把另一原猴子换成乙猴子,同样,他也会去拿香蕉,当然也拿不到、也会挨打。而且a猴子会打得最凶,他也挨过打,所谓有冤报冤,十年的媳妇熬成婆!然后把其他3只原猴子逐一换成丙丁戊3只猴子,最后一只戊猴子进来会怎样?会挨打!想一想,这个时候如果他会说话的话他会说什么?他肯定会问:“为什么要打我?”“不知道,反正进来就要挨打”。其实这个时候所有的猴子都没有尝过被电击的痛苦。
其实甲乙丙丁都没有被电击过,但是基于自己的遭遇形成了固有思维:进来就要挨打。你也可以把这仅仅看成一个笑话。但是当这种固有思维不能够突破的话,组织成员也就成了这些挨打的猴子,有着严密组织流程的组织更是如此。他们会面对需求各异的客户都使用千篇一律的服务流程和方法。他们自己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如果你问他,他会告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我只知道就是这样做。毫无疑问,不能突破固有思维的窠臼就谈不上创新。所以,首要的,突破过去的固有思维。基于现在的思维方式产生的问题,是不能用同样的思维去解决的。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思维的流程方法
创新的目的只能立足于解决问题,我们任何人的工作生活都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显而易见:只有那些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创新成果才是我们需要的,而不是那些看上去很美却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创新结果。如果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完全是对组织资源的浪费。并且你需要界定你的问题,这里,你只需要注意一点:你的问题已经不能再被分解为更小的问题。
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流程
你成功的界定了你的问题,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得多了。
你得找出所有可能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右脑发散思维)。假如房间灯不亮了,可能是灯泡坏了、开关坏了、电路问题等等。尽可能充分的找出所有原因,可以帮助你确定原因的边界。尽情的头脑风暴吧,如果觉得不够,你还可以运用金字塔分析法,奖惩分析法。
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边界之内找出产生问题的核心原因(左脑逻辑思维)。因为边界已经确定,所以只需要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例如排除法,多次投票法等你就能找出最核心的原因。这样,你已经把握住了成功解决问题的钥匙。
提出你和你的团队所能想到的所有的解决方案吧(右脑发散思维)。你有许多很棒的方法可以运用,例如思维导图法,先提出一种方案,然后找出方案中的核心要素,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你找出所有的可替代方案。这是整个创新解决问题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关键就在于你的解决方案是否足够多,不论这些解决方案看起来多么的荒诞,先记下来,而把讨论方案是否可行的工作留到下一步吧。
在所有的方案中找出最优解决方案吧(左脑逻辑思维)。价值观权重评估法等是你可以采用的办法,只有一个原则,你需要的是最可行的方案,而不是看上去最好的那个方案。
最后一步,将你找出的解决方案对照之前你的问题,看这个方案是否能解决你最开始所定义的真正的问题,这有助于你避免解决的是不正确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做这一步!
整个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就是左右脑交替发挥作用的过程。而其中,右脑发挥的作用尤其体现了创新的成果,你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这实在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你我都是组织中的一员,我们和我们的组织一样,都面临着激烈变化的环境,这种变化可能是巨大并且充满压力的,然而我们都应该利用这些变化积极地、创新性地思考、进而积极地、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才能不断确立和强化我们的优势,塑造最大的个人和组织竞争力。
4、罗辑思维读后感
罗辑思维读后感
说到读书,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罗辑思维》,这是一本书名,也是一档视频脱口秀的节目。喜欢在空余闲暇的时光听罗胖说书。我觉得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
不妨读读《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罗辑思维》一书是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知识信息量极大,喜笑怒骂;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幽默犀利的语言引导大家摆脱旧方法束缚,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胖讲教育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都不敢说,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地出来,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之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关于教育这一讲,内容庞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搜索,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对其中有关创造力的言论,我觉得听来耳目一新,听着似乎觉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确实也有些道理。
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毕加索、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些人都是左撇子,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异类。这话可能不好听,但是你从进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这就是底牌!
那请问,怎么培养创新力啊?很多学校高举大旗,创造力培养学院,请问怎么培养创造力?要知道“创造力”这个词,它创生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既不可测量,也不可识别,更不可培养,如果你能测量、能识别、能培养,那还叫创造力吗?创造力在它发生的那一瞬间,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叫创造力,比尔盖茨退学的那一刹那,所有同学都嘲笑他是傻子,这才对,他才叫创造力;乔布斯一定是一个性格特异的人,这才叫创造力。
所以如果这样去理解创造力,我们还要培养创造力的话,那教育该怎么转型?很简单,不干涉,不要去试图培养创造力,给选择,造环境,让他想要什么可以更轻易地、低成本得到即可,这就是好的教育。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话说,伺候地太勤,老想干涉,我看着你,我怎么给你搞点创造力,你怎么知道你能给他创造力呢?我们人类只能搞清楚怎么毁灭创造力,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搞明白,怎么培养创造力。所以根据郑也夫先生的判断和学术上的研究,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智力教育,变成了情商教育,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过度干涉地、伺候地太勤的教育,变成一种袖手旁观似的,更温煦的,看故事的,旁观者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