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刘辰翁: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刘辰翁
怎知他春归何处?
相逢且尽尊酒。
少年袅袅天涯恨,
长结西湖烟柳。
休回首,
但细雨断桥,
憔悴人归后。
东风似旧,
向前度桃花,
刘郎能记,
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
草草留君剪韭,
前宵正恁时候。
深杯欲共歌声滑,
翻湿春衫半袖。
空眉皱,
看白发尊前,
已似人人有。
临分把手,
叹一笑论文,
清狂顾曲,
此会几时又?
赏析:
此词写于临安沦陷后,描写作者重游故都与同年徐云屋相逢和客中送别的情景。本词虽写别情,同时也融进了作者的身世之慨。上片伤春。“怎知”四句写暮春故友相逢,追忆往昔。“休回首”七句辞意顿折,东风、细雨、断桥依旧,而重归临安之人却已憔悴衰弱,流露出今昔盛衰之感和故国兴亡之恨。下片送别。“君且住”八句写“剪韭”话别,“且住”者,挽留殷切;“草草”句写出朋友情感的随意亲切。“前宵”三句插补出前晚“且尽尊酒”的深杯纵饮,在极乐的外表下隐藏着深沉的悲苦。“空皱眉”三句又折回“剪韭”宴别,写朋友尊前诀别,“白发”相对,而“人人有”三字则将朋友双方时世飘沦之感,推广开来,概括了南宋亡后众多士人的时代性心态。“临分”四句以“叹”勾连今昔,怀念昔日谈笑论文,清狂赏曲,今日却憔悴悲歌,遂发出“此会何时又”的期盼,而从这种期盼中却隐然透露出“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赠卫八处士》)的悲凉与失落。通观全篇,可谓三问三致意。本词不同于刘辰翁前几首词作,写得疏快遒劲,词锋所至,力透纸背。
2、刘辰翁:永遇乐
《永遇乐》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
诵李易安《永遇乐》,
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
每闻此词,
辄不自堪,
遂依其声,
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
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
黛云远淡,
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
湖堤倦暖,
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
华灯明昼,
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
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
临安南渡,
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离离,
风鬟三五,
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
鄜州今夜,
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
满村社鼓。
赏析:
按小序提示计算,本词作于瑞宗景炎三年(1278年),南宋都城临安在两年前被元军占领。故小序中说“悲苦过之”。开端由描绘圆月远云的春景,提出“谁是春光的主人”?暗寓江山易主之悲。“禁苑”、“湖堤”,写临安旧迹;“娇寒”、“倦暖”,言初春感受。“遽如许”,惊呼变化巨大,故地重经,春光如故,而山河全非。“香尘”、“华灯”,追忆往年元夕。“断烟禁夜”,承“遽如许”而补写沧桑巨变。往日面对临安繁华,尚懒得出游,而今满目荒冷,戒备森严,更无景可赏。下片先叙易安当年临安情事。南下临安芳景如故而人事已非,图书散失,元夕无心打扮。“江南无路”以下转笔写自己流亡生涯,无路可走,家人离散,空守孤灯,长夜难眠。写易安已言“最苦”,而“此苦”又复过之。翻进一层,忧恨良深。全词从静景开始,却结以喧闹之声,足见词人当时内心的烦乱痛苦。
3、刘辰翁:宝鼎现
《宝鼎现》
刘辰翁
红妆春骑,
踏月影竿旗穿市。
望不尽、楼台歌舞,
习习香尘莲步底。
箫声断、约彩鸾归去,
未怕金吾呵醉。
甚辇路、喧阗且止,
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
抱铜仙清泪如水。
还转盼沙河多丽。
滉漾明光连邸第,
帘影冻散红光成绮。
月浸葡萄十里,
看往来,
神仙才子,
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
空见说、三千乐指。
等多时春不归来,
到春时欲睡。
又说向灯前拥髻,
暗滴鲛珠坠。
便当日亲见《霓裳》,
天上人间梦里。
赏析:
此词为元夕感怀旧事,悼念故国之作。全词三片分写北宋、南宋及宋亡后三段不同时空的元宵情景,于对比中生发故国之思。上片写北宋宣和年间元宵盛况。中片以“父老犹记”交待上片所写乃“宣和事”,过渡到对南宋元宵的描写。下片以“断肠”二字总上挽下,写出词人对大宋覆灭,儿童竹马嬉戏不解亡国之痛的极度悲伤;“春不归来”指大宋故国之春一去不返,因而元宵之春到来,也颇感无味,竟在昏然欲睡中度过,流露出词人一腔国破家亡的萧条与凄哀。“又说”四句以拥髻生哀,暗滴珠泪写出宋亡后元宵之断肠与怅恨,年少者空闻“三千乐指”之盛世,自叹生不逢辰,年老者纵然亲见霓裳乐舞之繁华又当如何?都不过是“天上人间”如一梦而已,梦里繁华、梦破凄凉,传达出词人深巨而无奈的社稷沦亡之痛。全词以丽词写哀,“炼金错采,绚烂极矣;而一二今昔之感处,尤觉韵味深长”(陈廷焯《白雨斋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