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园乐的诗意](http://www.wenzidahui.com/tu/14.jpg)
1、田园乐的诗意
田园乐的诗意
《田园乐》
作者:王维
原文: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释:
1、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组成的组,表现了王维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做“辋川六言”。
2、宿雨:昨夜下的雨。
3、山客:隐居山中的人。
诗意: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
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的花瓣洒满了庭院,家童还未起床打扫,
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赏析: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着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
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着优点。
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花落、莺啼等景物,和谐而富有诗意。诗歌题目中的“犹眠”一字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
2、冬日田园杂兴的诗意
冬日田园杂兴的诗意
《冬日田园杂兴》
作者:范成大
原文:
(其一)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
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其二)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
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其三)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其四)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
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其五)
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
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
(其六)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其七)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
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其八)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
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
(其九)
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
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
(其十)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
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其十一)
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
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
(其十二)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
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行药:服药后,散步以宣导药力。
3、寮:小屋。
4、乾:西北方。寅:东北方。
5、放船:让船在水上漂行。这里是乘船在水面上划行的意思。开:一本作“闲”。奇寒:严寒,特别寒冷。凝:这里指结冰。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珠玉碎:这里形容竹篙触到水面上的冰凌发出的响声,好像敲击碎珠玉的声音。不知:殊不知。这里含有“这才知道”的意味。
6、菘:俗称白菜。
7、榾柮(gǔduò):截断的木块、劈柴。
8、廛居:住在城市。
9、俗情:乡里交情。
赏析: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雪后初晴,在湖面上乘船漂行时看到的景象。诗的大意说:雪后初晴,乘船在湖面上漂行,远远望去,山上盖满了白雪。风停了,反而让人感到更加寒冷。()到了晚间,觉得整个世界似乎都已凝结成一个寒冷的冰块儿。船舱外面传来撑船的竹篙碰碎湖面上的冰凌声,宛如敲碎了珠玉一样,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才知道,湖面上都已结冰了。
这首诗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湖山雪景图。画中有人物,有风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描写,把冬季严寒的意境刻画了出来,是描绘冬景诗中的妙品。
3、田园春景的诗意
田园春景的诗意
《田园春景》
作者:范成大
原文: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注释:
1、土膏欲动:土地解冻的意思。土膏:形容泥土滋润肥沃。
2、雨频:雨下得很频繁,下得次数很多。
3、催:催促。
4、一晌(shǎng):片刻,一会儿。形容在很短的时间里。
5、荒畦:没有栽种的荒地、荒园。
6、鞭笋:竹根上生出的新笋。鞭:竹子埋在地下的茎。
诗意:
春回大地,泥土变得十分滋润,
春雨频频,
催动各种各样的花草一下子都出芽、抽叶、开花。
屋后的那片荒畦长满了野花野草,
连邻居家的竹鞭也从院墙下穿出来,
长出了嫩嫩的竹笋。
赏析:
本篇是“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中的一绝。作者以自己的住宅为基点,将笔墨拓展开去,含蓄而又生动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绿满人间的信息。一、二句先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出悄然来临的春天的轮廓。“土膏欲动”,是说随着土地的解冻,地气已经回苏。着以“欲动”二字,不仅将静态的显影转化为动态的观照,而且还赋人情予物态,写出了“土膏”在春光的沐浴下不甘偃息、意欲有所作为的内心萌动。如果说“土膏欲动”是着笔于地貌的话,那么,“雨频催”则落墨于天候,进一步将春意申足:春雨潇潇,仿佛在提醒和催促人们应及时耕作。真是天上地下,无处不回荡着春天的足音、无处不映现着春天的踪迹。这一句已使读者感到一股春天的蓬勃气息扑面而来,但更能见出春天的神奇力量的还是紧接着的“万草千花一饷开”一句。“一饷”,即一晌,是片刻间的意思。色彩斑斓的“万草千花”片刻间便全都舒展开它们的笑靥,将原来不免萧索的田野、山坡装点得无比妖娆、无比芬芳,这该是何等令人目眩神迷的壮观!造成这一壮观的春天的魔杖又该有多么神奇!无疑,这里,“万”、“千”,是极写春天的魔杖的作用范围之广,“一饷”,则是夸言春天的魔杖的作用效应之疾。
第三句由全景化为中景,即由总写铺天盖地的春光转为展现屋后一角的春色。“舍后荒畦犹绿秀”,既称“荒畦”,原先之芜乱可明。连“荒畦”也披上一身绿装,变得秀色可餐,那么,在偌大的江南平原上,该呈现出怎样一番“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也就可想而知。显然,这一句暗含“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意,旨在诱发读者的逆推式联想。它从另一角度显示了春风化荒芜为“绿秀”的力量。
末句着意推出“邻家鞭笋过墙来”这一特写镜头。视野虽更为缩小,诗境却愈加张大。前面三句,巨如天、地,细如花、草,俱已攫入笔底,成为无边春色的“传播媒介”,但终究还是泛写,难收笔酣墨饱、神完气足之效。于是,作者便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转而致力于特写。那么,以什么作为特写的对象呢?作者别具匠心地选取了一支由邻家穿墙而来的竹笋,并将它放大到占据整个画面的程度。()本来,几场春雨过后,破土而出的竹笋当数以万计,但作者却仅于“万”中取“一”,试图以“纳须弥于芥子”的笔法,借此“一斑”,透视那无边春色和无限春意。在作者笔下,区区此笋,破土而出之后又穿墙而过,充分显示了春天所赋予它的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不仅如此,细予寻味,“穿墙来”三字还暗寓“满园春色关不住”之意,同样可以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不言而喻,加上这一笔,使全诗显得气韵生动、血肉丰满。
4、夏日田园杂兴的诗意
夏日田园杂兴的诗意
《夏日田园杂兴》
作者:范成大
原文: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
诗意: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
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
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赏析: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