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成畦手自栽全诗_花木兰观后感

1、花木成畦手自栽全诗

花木成畦手自栽全诗

《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原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1、书:书写,题诗。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3、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4、无苔:没有青苔。

5、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6、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7、将:携带。绿:指水色。

8、排闼(tà):开门。闼:小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羣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9、送青来:送来绿色。

诗意: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赏析: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着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

2、花木兰观后感

花木兰观后感(一)

最近各大影院正在热映由台湾文艺片导演马楚成编导、赵薇、陈坤这一对黄金搭档主演的由一首古诗词走向银屏的电影《花木兰》。本人看了这部集战争、爱情、父女情、报国心、忠孝观为一体的战争片兼文艺片。作为一名女观众,总体评价还不错,印象最深之处,如下:

《花木兰》能打动观众的情节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花木兰被妒贤嫉能的她的上级将军抛弃,她率领被困峡谷的残部与敌决一死战时唱起的那首挽歌,“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憾?保我国土,扬我国威,生有何欢,死有何憾?北地胡风,南国炊烟,思我妻儿,望我家园,关山路阻,道长且远。”置身于影院当中,良好的音响效果,制造出非同一般的悲壮和最具感染力的效果,真的让人热血沸腾,士气高昂。

马楚成导演的另一个很会煽情的地方便是片子里的一些感人场面,如带血的军牌和花木兰与七王子文泰两人在残酷的战争中,表现出的欲罢不能的真挚的爱和为了爱人可以牺牲个人的情感和生命的感人故事。对爱情忠贞,为伴侣甘愿赴死,为了国家的安宁,宁愿牺牲个人的爱情,这不正是素食爱情时代所稀缺的东西吗?赵薇和陈坤的表演,可以说是为他们在电影圈内的地位的提升,又加了一个很重的法码。

和以往的一些大片一样,在这部电影里,也有一些引起“笑场”的台词和镜头。如房祖名扮演的花木兰的同乡小虎的一句“你们两个好孤独”,还有一个副官的一句“人缘也特别好”等造成笑场一片。至于为什么在这样一部多少带些悲壮色彩的电影中会有如此多的笑点?导演马楚成透露说,这都是特意安排的,“因为《花木兰》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太悲了,观众看起来会心里很难受。所以我们特意在前半部分安排了一些搞笑的元素在里面。”导演马楚成对此认为,他并不想拍一部雄壮的大片,而是更多地突出反战主题,并且以“情”制胜。这倒也得到了部分观众的共鸣。

影片中,没有刻意把花木兰的形象高大化,而是而是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这个战争的世界,其中花木兰对十几年战争的厌恶感和国家被侵犯又必须奋起捍卫的矛盾心理,都有所表现有所刻画,这些元素恰好是使这部片子更有别于那些只有大制作、大场面的战争题材电影的地方,也正是这些使得这部电影更具有人情味道和人文关怀,我想这应该是一部比较讨好女性口味的岁末电影。

花木兰观后感(二)

对商业大片向来不感冒,介于赵薇最近出现的通告里形象都不错,令人眼前一亮,介于时尚杂志对赵薇和陈坤同窗情如火如荼的炒作,今天抽空看了下这部花木兰,还是那句话,每部影片都有硬伤,编剧基本都是脑残,但若一部影片能让观众同悲同喜,那就算是成功了,花木兰即如此。

一:家教很重要。木兰从军,初衷为尽孝,片中对木兰的父亲并无作太多描述,然而不难看出花父定是个热血男儿,他教训木兰道:要打,下辈子投个男儿身去战场上打!

二:可杀不可辱。“丢玉佩”事件,冒认偷玉之罪,情愿被砍头也不能受搜身之辱。

三:花木兰的爱情,关于这个,有很多负面评论,也是,如今的电影不来点爱情是怎么都折腾不下去的,我抱以此成见看片,最终也能被感动,是所谓的大爱无边。木兰与文泰,沙场并肩作战12年,相互扶持,生死相依,日久生情,此为小爱,这等小爱导致文泰被困时木兰竟不听军令为了救他却令守护粮草的将士死伤无数。花父说过,战场上不能有感情,木兰就在这样的爱情和面对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的痛苦中挣扎,她选择了逃避,而文泰,不惜脱下将服,躲在士兵里,以自己的死讯来逼着木兰面对现实的残酷,将满腔的儿女柔情化为坚定的信念,逼着她一场场的仗打赢回来,成为真正的将军,那时,她为信念而战,为安宁而杀戮。这种信念,在峡谷被困时得到升华,“士兵可以背我将军可以弃我但我花木兰绝不背叛国家!”那刻,我心撼动。孝父忠爱者才能效忠国家啊,纵使所有的信义已背弃。

再往后文泰为保木兰亮出自己的王子身份,木兰遣散军队只身营救文泰到两人回朝,都处理得太过潦草了。

最后的结局没有定格为大团圆,倒是觉得编剧做对了,木兰和文泰将自己的儿女私情转化为对国家的忠义大爱。是让生命归于平凡,还是将信念坚持下去,忍小爱成大爱,木兰和文泰早在沙场,就已有答案。

最初,我是以消遣的心态看的,看得马虎,影评也写得马虎,片中不乏动人的桥段,赵薇和陈坤的演技是越发成熟了,而关于爱情,想说的是,若你爱他,会希望他好。

花木兰观后感(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首《木兰诗》叙述的是一个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万里赴戎,关山飞渡,十二载功成还红状,花木兰,中国女-性-亦柔亦刚的传奇典范。《花木兰》以电影的手法勾勒了一个艺术化的花木兰。强敌犯境、国家危亡、身负兵诡、代父戎装、阵战奋勇、女儿柔肠、忍辱负重、情义难当……塑造了一个纤弱女子在战乱中的成长历程,渲染了一幅此情只待来生聚的凄美爱情画卷,家国情、恋人情、战友情、兄弟情,各种复杂的情感在电影中交叉展现,轮番敲击着观众的心鼓,情至深处,怦然胸臆。

既然“情”是这部电影的脉络,那么角色传递的如何呢?

赵薇——花木兰。曾经的“小燕子”终于成就“鸿鹄”之势了,赵薇非常准确的传递出了“家国、恋人、战友、兄弟”几种复杂的感情。()告别家乡替父从军前回头凝望的沉重,闻文泰“死讯”痛不欲生的挣扎,为战友重振士气勇为头兵的神武,目睹兄弟们被阵前虐杀却不得不强压冲动的煎熬,影片最后,为了国家,她毅然推开自己深爱的男人,复杂交替的情感在银幕上恰如其分的表演令观者足以体会那份张力。

陈坤——文泰——拓跋宏。大魏皇七子,本性细腻柔弱,至情至性至爱,“毒龙”过后声嘶力竭的呼唤是对爱人的牵挂,决战前夕深情对视中语气坚定的一个“陪”字是对爱人的承诺,身负国命联姻柔然惜别木兰时的噙泪双眸是对爱人的来世盟约,如果这些就是剧本想要的,那陈坤就是成功的,因为我都看到了。

我还特别想提一句胡军。胡军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演员,好演员,第一次是看他出演的《蓝宇》,觉得他把一个情感细腻的角色演绎的很好,之后的乔峰又让我大呼一代大侠的英武与豪气,《长恨歌》《赤壁》《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感觉他塑造的角色张力十足,他就是角色,而不是在演!我喜欢。

如果《花木兰》就是定义为“以情推进”的脉络,那应该讲是成功的,虽感觉过于偏重了泪水,但还是感人了,所以,成功。但是,跳出电影,我还是想说说我个人对花木兰的构思。(我就假设自己是个业余导演吧,呵呵)。中国的英-雄文化中有一种悲剧情结,诸葛亮、关羽、岳飞、王安石、文天祥、洪承畴、戊戌六君子……所以,悲剧英雄故事更能引发人内心的悸动。如果我是导演,主线会设置为——被卷入战争的花木兰为生存而战、为国家而战、为亲人而战,但她始终痛恨战争带给她的创伤,一个厌战的战者,一个败给时代的胜者。红妆,将成为和平的象征;战争,带给花木兰的,只是痛苦的回忆。风格类似《野-战排》《西线无战-事》《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等,让人看过之后会从心里痛恨战争。扯远了,回正题,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花木兰》算是成功的,虽然个人感觉情绪过于柔情了点儿,但这是导演的诉求,既然“领导”定了调,那么,演员的表演还是成功的,因为结果和目标相一致,所以,抛开了个人设想,我给《花木兰》评分是“80分”,观影推荐是“约等于4星”,评价是“足以对得起票价”。

说今年的第一部贺岁大戏《花木兰》由一个女英雄的传奇,变成了一部悲苦爱情剧,我几乎是怀着雀跃的心情冲进了影院,这其中的原因,有一大半是因为陈坤。自从在《建国大业》中被陈坤的蒋-经国秒杀之后,我越发的相信:作为一个演员,陈坤最大的魅力在于,他可以把那些并不讨人喜欢的人物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并赢得观众的理解。蒋经国如此,《画皮》中的王生如此,《金粉世家》中的金燕西也是如此。这次,陈坤在《花木兰》中扮演的是一个半真半假的历史人物文泰皇-子,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花木兰》由一个女人的史诗变成了一对恋人的情诗。于是,文泰将军也就成了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性-人物。很难想象,在这部《花木兰》中,如果抽离了陈坤的表演,将会是怎样的局面:说是战争片,它不够宏大;说是励志片,它缺乏可信的支撑;说是爱-国片,它又没有最隐忍的牺牲。所以,尽管在情节的安排上颇有疏忽之处,但在铁血战场上开出的最柔弱的爱情之花,依然是这部影片的亮点,而在家国大义前的大情怀,也就成了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动。

3、花木兰读后感

花木兰读后感(一)

我读了一篇文章叫《花木兰》,知道了,一年,边疆打仗,可汗命令征兵,有一户人家,爹爹年纪大了,于是他孝顺的女儿花木兰便装扮成小伙子,随军打仗去了。

战场上的花木兰一点也不必男儿差,她立下无数战功,最后被封为将军。

大军终于胜利归来,可汗要封她做大官。花木兰谢过可汗的好意,换上衣服,回家去了,伙伴们都看呆了,和他们并肩作战的花木兰竟然是是漂亮的姑娘!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孝顺的花木兰替父亲从军,在军队中她努力拼搏,英勇作战,是最后的女英雄。我们也要像花木兰那样,做个孝顺父母的,勇敢坚强的孩子。

花木兰读后感(二)

有一天我在童话故事书上看了一篇叫“花木兰”的故事,看了这篇故事让我很感动。

花木兰是我国古代一位善良而勇敢的女孩。木兰没有哥哥,她的父亲只得应战征兵。木兰担心父亲年老体弱,于是就瞒着家人,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了军。木兰在战场上机智勇敢,多次立下战功。

多年后,她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家人听说她回来了,非常高兴。木兰脱去战袍,换上了原来的衣服,变回女孩的模样。和她一起上战场的伙伴们都很惊讶:在一起十几年居然没发现木兰是个女孩呢?

读完《花木兰》故事让我感触很大,我们要象花木兰学习,学习她的责任、学习她的关心、学习她的勇敢,做个懂事好孩子。

花木兰读后感(三)

今天,我看了花木兰。

同学们一定知道有一个故事叫《花木兰》吧。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很佩服那位名叫花木兰的女子。

从前,有一位女生叫花木兰。有一天,皇帝让每户人家抽出一位强壮的男兵充军。花木兰没有哥哥,只和她年迈的父亲相依为命。花木兰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父亲再远行抗敌,便想到一个办法——自己女扮男装,混入军营。花木兰从军后,任劳任怨、英勇杀敌,甚至与男兵睡在同一张床上……虽然花木兰所处的生活非常艰辛,但她并没有一句怨言,继续辛苦战斗着。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揭发了花木兰,这才让花木兰说出真相。战争结束后,木兰回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家。

花木兰原本是个纤弱的女子,但为了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愿意替父从军。不管敌人有多凶恶,()木兰总是挺身而出,没有一丝畏惧。读完这个故事,我想: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和花木兰一样,既孝顺又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现在男女平等,许多女生都对自己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刘洋阿姨,她是中国至今为止唯一一位女宇航员,虽然她在全体宇航员中是最柔弱的一个,但是她并没有退缩,还是艰巨地完成了航天任务。我们这些小苗,也要学习她们,靠自己努力,为已经繁荣昌盛的祖国母亲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圆我们的中国梦!

花木兰读后感(四)

花木兰,看了很多版本,但每次都是皆大欢喜。唯独这次,悲伤之后的谢幕。明明彼此深爱,最终持子之手的却不是那个熟悉的爱人,想到以后同床面对的,也不再是那个爱到疯了的人,那感觉,或许撕心裂肺,亦或是伤痛嗜髓。突然的,想起刘烨谢娜,或许现在都有了那个填补左心房空缺的爱人,但心脏深处那抹无人能替代的熟悉,可有谁能磨平?

看了这部电影,哭了很久很久,主人公真的很伟大,如果是我,可能不会大义得放手,宁愿至国家的存亡于不顾,与相爱的人厮守白头,影片最后的独白,痛的心一阵阵麻木,钻心刺骨,泪潸然。人世间最终能生死契阔的人究竟能有多少?每每遇见的都只是不能厮守的痛,犹记得那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而今想起,还是无法做到,想到不能与爱的人携手白头,锥心般的疼痛让我宁可选择毁灭也不要忍受这份痛,或许我还不够成熟把……影片真的很好,它很好的诠释了大爱无疆,也很好巧妙的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甚至到现在我还在想,说不定那个公主退婚了呢,但唯一的最大的也最不可能的可能性,是两女共事一夫,以花木兰在文中对爱的诠释,她是万万不可能选择与别人分享老公的,所以,影片尽管结局让人心痛,其内在的闪光点却是不容人忽视的。

4、吟咏花木的诗句

吟咏花木的诗句

1、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在。——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2、草短花初拆,苔青柳半黄。——柳中庸《幽院早春》

3、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红。——姚燧《浪淘沙》

4、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5、江上雪初消,暖日晴烟弄柳条。——吴亿《南乡子》

6、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7、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

8、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王维《戏赠张五弟諲三首》

9、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10、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1、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张谓《郡南亭子宴》

1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3、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14、桃蹊李径年虽古,栀子红椒艳复殊。——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15、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高蟾《上高侍郎》

1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7、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秦观《虞美人》

18、梅花落尽桃花小,春事余多少。——叶梦得《虞美人》

19、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王安石《南浦》

20、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张继《洛阳作》

21、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秦观《江城子》

22、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2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4、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欧阳修《秋声赋》

25、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26、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

27、惊飙拂野,林无静柯。——殷仲文《解尚书表》

28、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吴伟业《鸳湖曲》

29、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30、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31、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谢逸《蝶恋花》

32、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苏轼《送别诗》

33、杨柳千条花欲绽,葡萄百丈蔓初萦。——沈佺期《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34、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二首》

3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清。——刘禹锡《陋室铭》

36、柳色看犹浅,泉声觉渐多。——张籍《酬白二十二舍人早春曲江见招》

37、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韩愈《题百叶桃花》

38、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王士祯《秋柳》

39、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刘禹锡《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40、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41、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宋之问《有所思》

4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43、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岑参《题潘阳郡汾桥边柳树》

44、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45、柳丝袅袅风缲探出,草缕茸茸雨剪齐。——白居易《天津桥》

46、柴门杂树向千株,丹橘黄甘北地无。——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47、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48、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49、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

50、衰草凄凄一径通,丹枫索索满林红。——董解元《西厢记》卷六

51、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姜夔《长亭怨慢》

52、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欧阳修《舞春风》

53、橘逾淮而北为枳。——《周礼·冬官考工记》

54、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

55、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秦观《望海潮》

56、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李白《上留田行》

57、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李弥逊《诉衷情》

58、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

59、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去抓日已疏》

60、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