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到底有多厉害?_逆袭的概率是有,但真正厉害的人很早就是厉害的

1、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到底有多厉害?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到底有多厉害?

文/哈叔

1

晚上几个朋友小聚,因为都已经有了孩子,就自然而然地聊到了教育这个话题。

老陈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式,这几年,他几乎每个月都会带着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不过,老陈家的出游和很多家庭还不一样,大多数父母通常会带着孩子去游乐场,去动物园,这些地方老陈也会去,但他还时常去一些很冷门的地方。

比如说,他会带上物资,带着儿子去儿童福利院,去敬老院,去大山里,会带着儿子去听评弹,看戏剧,也会时常带着儿子去老家农村的亲戚家吃吃饭,聚一聚。。。

「见见世面」是老陈提到较多的一个词,而对于「见世面」的理解,老陈说:“所谓见世面,其实就是见见真实的生活。”

不夸张地讲,豆豆(老陈的儿子)是我见过的同龄孩子里最有气质的一个,待人接物都十分得体,拿捏地恰到好处,不跋扈,不怯场,温和又开朗,一切都是刚刚好。

老陈也是一个这样的人,和他相处会感觉很舒服,虽资产千万,却一样可以和你到街边撸串;虽年长几岁,说话却很少有说教的口吻,反而态度谦逊。。。

这也许就是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所拥有的气质吧,而这样的人,往往都活得很有质感。

2

不随波逐流,不嘲笑别人

曾有一读者对我说,哈叔,我还有5年就要结婚了,可是现在还一无所有,没房没车没存款没对象,很焦虑。

我好奇地是,为什么他连对象都没有,却知道自己还有5年就结婚了。

结果他告诉我,在他们老家,男人最迟到28岁是一定要结婚的。

有人听完可能会笑,请先别急着笑别人,很多人其实和这位读者是一样的,都在试图将人生活成标准模板。

很多时候,标准即意味着平庸,也意味着失去了自己。

朋友阳阳家境优越,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谈起在国外的几年经历,阳阳感慨最大的就是,别轻易对一个人下结论,包括我们自己。

他见过50岁的人创业,70多岁的老奶奶学滑板,步履蹒跚的老头和他们在一起听课。

当你真正见过世面,就会知道人生其实应该是「无年龄感」的,人生的每个阶段,没有非做不可的事,没有绝对不能做的事。

当认识到了这一点,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和节奏之后,处世的心态就会完全不一样。

就不会被同龄人抛弃而苦恼,焦虑万分;也不会因领先于别人而沾沾自喜,目中无人。

就不会轻易放弃梦想,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也不会嘲笑那些努力生活,不断追梦的人。

有些人死于25岁,葬于75岁,有些人永远都是25岁,一辈子都活得热气腾腾,对人生的认知不同,结局往往也不同。

3

能享受阳光,也能扛住风雨

很多父母也会带孩子出去看世界,可往往只限于吃喝玩乐,见识是增长了,但却总少了点味道。

有一次,我和另外一个朋友开车和老陈一家同行去四川的一个山区,看得出来,那里的人和他们挺熟络的。

豆豆一下车,就有几个孩子奔了过来,说实话,那几个孩子有点脏兮兮的,但豆豆却丝毫没有嫌弃的意思,一帮小孩迅速消失在大人的视野里。

老陈俩口子搬完东西后,站在墙角下和几个当地人聊着天,完全没有捐赠者的高姿态,阳光下的他们站在那里,更像是多年的老友,侃侃而谈,有说有笑。

那一幕给我的触动很大,所谓教养,所谓人格高贵,大抵就是这样子吧。

谈及带孩子去敬老院,去山区的原因,老陈有一番话说得很好:

我希望他能见到这个世界不同的样子,见过优秀的,就会知道人外有人,知道进取,懂得谦逊;见过苦的,就会知道怜悯,懂得珍惜。

很多时候,你只有见过真正的苦,经历过苦,才能不惧怕苦难,受得住苦,不抱怨苦难。

想起罗曼罗兰的一句话: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那些真正见过世面的人身上,往往都有这种英雄主义。

他们既可以享受最好的,也可以承受最差的,会讲究,也能将就,不管多难,依旧满怀希望。

4

见识决定高度,做好两件事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说白了就是见识多了,眼界宽了,格局大了,而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和质感。

为什么说女孩要富养,其中有一点就是,拥有过好东西,日后才不会被好东西所诱惑;

为什么有人遇到问题可以不慌不乱,遇到困难可以坦然面对,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因为他见过比这更糟糕的;

为什么有人会放弃安稳的工作,转身去折腾,那是因为他见识过努力的力量;

为什么有人待人接物谦逊得体,让别人很是舒服,是因为他见过人外人,也因为他拥有过,所以不必通过炫耀来证明自己。。。。。。

我一直深信两个两点:

1、很多时候,越会炫耀什么,就意味着越是缺什么;

2、所谓知足常乐,往往是没拥有过更好的,也就是没见识,没见过世面。

一个人见世面的方式,无非是两个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自不必说,但行万里路,我想多讲几句。

行万里路,不是说要去多远的地方,拍拍照片,发个朋友圈,而是通过看世界,看众生,从而领悟生活,看到自己。

当有一天,你真心觉得每个人都不容易,不轻易去评价一个人,真正热爱生活,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时,你就算真正见过大世面了。

人生最好的模样,也不过就是如此!

来源:哈叔的职场微课堂(ld:haerg7)

2、逆袭的概率是有,但真正厉害的人很早就是厉害的

逆袭的概率是有,但真正厉害的人很早就是厉害的

文/沐丞

01

大概两年前有次国庆期间回老家发小来我家吃饭,席间提到了我们俩同时都认识的一个人,姑且称他为刚仔吧。发小说刚仔现在发达了,好像是承包了一个什么政府的绿化项目,家里排着队的人给他送钱投资。发小还说他跟刚仔关系好,所以把自己的十几万积蓄都给了他,言下之意就等着后面收钱了。

发小还说他也可以帮我跟刚仔说说,如果我要是有闲钱也可以投给他。我笑而不语,我深知老家那边的人理财知识匮乏,投资渠道除了民间高利贷外几乎别无他法。

我们那个地方小,我对刚仔也算是熟悉,说他是不学无术也不算过份。高中没读完就辍学,后面据说到外地打工也没混出个名堂,回老家后相继开了餐厅和ktv都相继倒闭,败光了家里的钱不说还欠下不少债。再后来因为我也不在老家了,至于这么多年来他发展的如何我也无从知晓。听发小的说法好像就是刚仔完成了逆袭,变成了成功人士。

因为以前也有过轻信他人投资失败的经历,所以对于发小说的这种情况实在觉得是个小概率的事件。或许我们也经常看到过某某名人、大亨成名之前是如何的不学无术,落魄不堪,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这样的事情,可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机率又会有多大呢?

说实话,我从小学、中学、大学这么多同班同学、同届同学真的极少有成绩差得一塌糊涂然后逆袭成人生赢家的。也许当初成绩差的人,因为家庭环境、机遇的原因有了还算不错的工作,过上了还算不错的日子,但是真正做到让人羡慕,让人愿意跟朋友提起“我有一个同学是如何如何”的程度还远没有达到。

02

在我的中学同学中有两个学霸,其中一个是女生,暂且称她为小云吧。我和她是初中同班同学,高中同校不同班,她本身比我们小一岁,然后高二的时候就直接参加高考,并且以超过重点分数线很多分数的成绩直接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她就是那种从小就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的学生,并且是那种不偏科,各门课都很厉害的学生。

大学毕业后拿着丰厚的全额奖学金直接去美国的一所顶尖高校读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然后还读了博士,成为了一名非常年轻的女博士。在读博期间她还参与了红遍全世界的“引力波”的探测项目ligo,负责减震系统的研发。可以这样讲,引力波被探测到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她也是在多年后被斯坦福邀请去参加了引力波发现的新闻发布会。

小云毕业后也先后在微软、google这样顶尖的公司工作过,现在是airbnb里的一名程序媛。她在国内外的程序员圈子里也是小有名气。因为她身上的标签太多了,神童、少年班、女博士、美女、程序媛。现在的她不仅是airbnb里的骨干,还是两个孩子的妈。

另外一个高中的男同学也是一名学霸,高中的时候他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尤其是英语成绩非常好。其实他成绩优秀并不是高中才开始的,而是小学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好,当然这也可能跟他的母亲是教师有关系,但是他的母亲也只是小学教师啊。他当年以我们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大,然后全额奖学金留学美国读硕士。

他是不是像小云一样也读了博士我不太清楚,只知道现在在美国一所大学教书。从一个中国内地小县城走出的孩子,到美国扎下根,在美国教书育人,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03

或许我的同学中也有上学成绩不好,然后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在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买房买车,五子登科,但是充其量也就是过上了不错的生活,跟上面提到的两名留美的同学相比还远没有达到所谓的逆袭。我的同学中也有当时成绩出类拔萃的,但是上完大学,走入职场后变得非常平庸的,高不成低不就,甚至还不如当时成绩差的那些同学。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回到最开始提到那个刚子,发小最初以为刚子完成了人生的逆袭,但是后来的事情让他悔得肠子都青了。原来刚子承包的项目因为很多问题被停工,不仅没有赚到钱还赔得血本无归。我发小投给他的钱自然也是打了水漂。其实细想一下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吗?一个不学无术,败光家产的啃老族怎么会有能力完成逆袭?其实,运气向来都是只会照顾有潜力、会努力的人。

最近我们公司也经常见投资人,投资人都会做尽调,不仅调查产品和经营情况,还会调查公司的管理团队和骨干。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投资一个项目并不是仅仅看产品,还要看团队,要看团队的人怎么样。如果团队的人都不怎么样,如何能做得好产品?

恕我直言,那些满嘴跑火车、爱炒作概念的90后创业者们做的项目多半都会死掉,没有真才实学肯定走不远。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的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他们或许辍学并成为金字塔尖的人,但是他们并不是从小就很差,然后是创业让他们完成了逆袭,而是他们从小就有着过人的特质。

曾经厉害的人有很大概率变得不再厉害,但是一直不厉害的人突然变得厉害机率也是非常小。如同渣男渣女突然洗心革面变成人生赢家的可能性极低一样。我相信你可以举出反例来,但是这个世界终究遵循着正态分布的原则,终究有着相对公平的机制。真正厉害的人不会突然厉害的,而是很早就已经很厉害了,他们就是有着厉害的基础,这不是宿命论,这就是现实。

3、真正厉害的人,都是不动声色的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不动声色的

文/溏了一颗心

1

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表面如湖水般宁静致远,内心却似大海般波澜壮阔。“看破不说破”体现着他们的教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他们的代名词。

他们不动声色地厉害着,自然而不矫饰,低调而不张扬。他们懂得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种最舒适的姿势来安放自己,找到一种最好的方式与自己相处,从不为难自己。

大学时的室友乐乐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姑娘。她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六点起床,快速收拾好就出门,该学习的时候手机就放在一边,心无旁骛地学习;不想学习的时候就约上三五好友痛痛快快地玩耍。

她不攀比、不计较、不杞人忧天,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更可贵的一点是,她懂得与自己和解,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像是一张用过就丢弃的纸巾,绝不会被她紧紧攥在手里。

乐乐说:“我很喜欢这种与自己相处的模式,不仅要喜欢现在的自己,更要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在别人眼里无法忍受的孤独,在他们眼里却甘之如饴。其实这并不是孤独,他们只是懂得与自己相处。

我一直都非常向往这种社交模式,在外有三五个能够把酒言欢、畅聊心事的朋友;于内在没有人打扰的自我空间里,能够放下所有欲望与杂念,客观地、冷静地、理智地思考问题,享受短暂的孤独。

2

有人曾说,我们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里,心平气和地与自己相处。

我们应该找到一种与自己相处的模式,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把生活、把自己变成理想中的模样。

蝉鸣一夏,却蛰伏了好几个四季;昙花一现,却等待了整个白昼。所有的收获都是默默耕耘的成果。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在别人看不见的角落默默努力着,在漫长得看不到希望的等待中酝酿着。他们深谙这个道理,只有当自己具备了足够的实力,才能将大放异彩的机会牢牢抓住。

你也许会疑惑,跟你一起进公司的人怎么会有参加年底评优的资格,但你不知道的是,别人在你看不见的黑夜里努力地学习、工作。

你也许无法理解那个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同学为什么会激动得涕泪横流,你不知道这是别人多少个晚上挑灯夜战的成果。

成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要想静待花开,前提是你得默默耕耘。

3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它破土而出、努力生长的每分每秒却常常无人知晓。

你无法乞求别人把你的付出尽收眼底,你能做的只是默默地将自己的苦累化成一片又一片羽毛,终有一天它能带你腾飞,冲上云霄。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心无旁骛,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很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不断地努力,找到自己的价值,于世界而言也许微不足道,于自己却举足轻重。

在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之前,少说话多做事,只有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强者。

当具备足够实力之后,还能保持谦卑、低调不张扬,默默于人群中继续进步,这才是高手应该有的样子。

机会到来时,不妨张扬一点,尽情展示实力,低调与张扬有机结合,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加稳妥。

愿你在历经一次又一次孤独的旅程之后,能够不畏惧生活的洗礼,坦然面对来自生活的风雨;能够在遇见伯乐时,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抓住机遇。

来源:十点读书(id: duhaoshu)

4、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文/谢可慧

01

西班牙旅行的时候,碰到一对中国父子。父亲因为到欧洲出差,带着孩子一路游历欧洲城市,在巴塞罗那,然后又去巴黎。

他的父亲研究生毕业之后,赴国外工作,若干年后回国内的一个大型企业工作。你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种平和和从容,见过外面的世界,也知礼节。

孩子很开心,在高迪建筑的展览馆出来之后,他的父亲说,我觉得今天2小时的参观,收获并不会比学校里一学期的艺术课少。虽然我们请了假,但我们行万里路,都是知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父亲这样赞叹多元化培养的妥当。

吃饭的时候,他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

我总觉得,我们那一代人,是有贫穷基因的,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没出去见过世面。这样的基因,是囿于自身以及上一代人的局限。

所以,一直到成年之后,都会有一种对生活的不安全,希望拼命赚钱,希望出人头地,拼命地用物质装点自己。

而我希望,下一代人,不会是这样。

所以,他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见外面的人。

他的孩子今年十岁,衣着朴实,会坐长途巴士去巴黎,也可以与人用英语流利地交谈,低调而内敛。

见到这对父子,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真的很重要。

02

有见识的父母,不等同于有钱的父母。

他们往往具备的是:非常努力,也非常勤奋,有以此拼搏而来的经济基础,有后天他人和自我养成的教养,最重要的,是拥有对万事万物的平和。

他们让孩子知道,一个人非常努力,是可以有机会成功的;一个人不应该囿于江湖,而是应该走南闯北;一个人不需要为了物质而束缚自己,有更广阔的天空可以去走。

所以,父母见过世面的孩子,更容易对物质保持一种天然的宁静,对欲望有天生的收敛,对精神有无限的渴求。

因为他们从小不缺少物质,所以,不需要用买买买来满足自己;因为从小被不断地满足,所以没有那么一刻会因为得到而炫耀;因为他们走过大山大水,所以不会局限于眼前的一切。

03

我的一个朋友,我们喜欢叫他小宁,现在已经是企业的高管,比我大不了几岁,他的身上,永远藏着两个字“见识”。

他一直到年收入80万的时候,依然开着一辆20万不到的车子;他聚餐的时候常常一身运动服,休闲得丝毫不像是领导;他也会去路边烧烤摊吃串串,和我们大快朵颐。

他有很多朋友,在他眼里,只有值得信赖和不值得信赖的朋友,没有所谓的穷朋友和富朋友。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坐在他的车上,有一个朋友问,你怎么不换一辆车,实在太配不上你的身份了。

他笑了笑,问他,身份是什么?你可以告诉我吗?

那个朋友说,身份就是,你现在好歹也应该算是个高管,好歹开一辆40万左右的车子啊。

他打趣着说,果然,我要更努力才是。因为,我看上去还需要用一辆车来装饰。

他的父亲曾经也是一个国营企业的小领导。

他说,他的父亲非常刻苦,因为文革,只有初中毕业,后来恢复高考后,立刻去考大学。

他的父亲喜欢读书和打拼,于是,他小时候,总是看到父亲一个人在台灯下看书,过着帐子,也不知道看书的父亲几点才入睡。父亲后来成了小领导,没有任何背景的他,成了一家人的骄傲。

衣食自然无缺,小宁说,那时,带给他的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而是他通过父亲,坚定地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除此之外,他的父亲最大的特点,还总是带他去游山玩水。以前外出出差,总是会带着他,给他和老师请几天假,然后会和单位多请假一天,开完会之后,带他去游玩。

小宁说,那些年里的日子,他比孩子幸福的,不是有没有钱,而是发现自己走过了大山大水,变得开朗和从容。

“或许,我觉得物质可以满足我,但并不是最能满足我的,对于我来说,也不是那么重要。”

“到现在,我自己成了孩子的父亲,我父亲还是告诉我,作为父亲,一定要足够努力,给孩子优渥的环境,并且让孩子知道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一定要给孩子广阔的天地,而不是永远读书不去走路。”

小宁说,可能他们家境并不是最优质的,但他自始至终仍然抱有谢意,因为父母,让他知道,从容地对待物质,努力地面对生活。

04

所以,我现在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我也很希望成为一个有见识的母亲,在孩子眼中,是勤奋的,努力的,热爱生活的,是可以不需要为万事万物所动,也不需要为任何事折腰,是有安全感的。

这样,让自己的女儿,也尽可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自己,不恐慌也不急躁。

我们所谓富养,其实更多的停留在物质上,是在极限的位置去拼命投食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结果,可能会让孩子有一种感觉是,这个世界所有好的一切,都应该是我的。

而真正的富养,而是一种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可以对物质有不动声色的淡定。而父母就扮演了这个传递者的角色。

05

我很喜欢一句话是,父母是孩子的终身相伴者。他算不上导师,而是风雨前行的那个人。

作为父母,和孩子走一路的时候,必须跑得非常努力,这样,孩子也会努力跟上你的脚步。

成为一个有见识的父母,让孩子懂得努力的意义,让孩子知道未来的宽阔,让孩子明白世界的广袤,或许就真的会有平和的生活气息和生机勃勃的勇气。

作者简介:谢可慧,专栏作者,书虫,素日喜一茶一香一书。新浪微博@谢可慧的村庄,个人公众号:秋小愚(id:happyxiekehui)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