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你为什么执意飘在大城市?_忍不住想,我为什么要来大城市

1、20多岁,你为什么执意飘在大城市?

20多岁,你为什么执意飘在大城市?

文/牛奶不纯

回乡跟老友相聚,举杯之间细数

曾经的玩伴大多在故乡或附近城市成家立业

要么单身贵族,身价日增

要么相夫教子,工作稳定

唯有我和少数的几个“三无人员”

无对象、无资产、无稳定工作

以蜗居的方式飘在国内几个大城市

说起来人模人样

但和在家乡有车有房有孩的朋友比起来

也算是穷的叮当响

他们实在不明白我的漂泊

常在笙歌散后暖心劝慰

跟我们一样回来当个老师、公务员多好了?

在家里找个条件不错的,二十多了也该结婚了!

男方解决车和房,公公婆婆宠着,生了孩子有人带着

这日子多好了?

喜欢新鲜,喜欢北京哪个周末不能自驾游啊?

在大城市挣的多,花的多,攒不下个什么吧?

你知不知道在小城市摆地摊卖烤串一年能挣一百万?

就算落下脚了,嫁不了北京本地人孩子上学也是问题啊?

等三十多岁再撤回小城市,也不容易安置是不是?

你这么多年的聪明才智,为什么不能贡献家乡呢?

是真想让你回来,我们就能经常聚聚了!

能说这话的都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

只有真把对方当成重要的人

才会舍弃寒暄、吹捧,不惧得罪

设身处地为你做自认为最好的打算

我常常笑笑,不露声色地转移话题

这不是敷衍,只是觉得说的太对也太现实

逃避不得,也反驳不了

更无从苟同

20多岁,你为什么选择飘在大城市?

你明知道父母在不远游?

明知道在小城市能更安逸?

明知道同乡同源更适合婚配?

明知道不离故土更让人心安?

明知道在大城市经历过多少挫折和孤单?

明知道只依靠教育背景太难让你扎根?

可你为什么依然不假思索地留在大城市?

甚至从不曾仔细端详过家乡市区一眼?

这问题太简单也太复杂

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容置疑的答案

但是很难用语言表述,也很难应对与亲友的规劝

可就是这样

没有理由,无法改变

总有什么是不一样的吧

我常觉得,只有回到北京我才是我自己

而不是朋友圈中之一,一个家庭之一

只有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之中来回切换时

在因为劳累、疲惫而倍感压力时

在穿梭在陌生而友好的人群里吹到一丝傍晚的凉风时

在一个创意被赞赏、一个方案被采纳

从而改变了一个品牌或者一个公司的状况时

在礼貌待人也被人礼貌相待

冷静待人也被人冷静相待

善良待人也被人善良相待时

我才能感受到我自己

听到心脏深处发出来的声音

按自己的意愿,活出一个最精彩的自己

给自己看

这想法未免自私而自负

多了些年轻的热血,少了些理智的思考

所以我总反驳不了爱我的人那关切的询问

我怕他们发现我固执的自私

也怕他们打击我单纯的执念

但人总该跟着自己的心走不是吗

如果从踏入社会就开始为父母活、为爱人活、为孩子活

却从来没有一分钟为自己活,为梦想活

那跟我们的父辈有什么两样

跟固定轨道的火车有什么不同

真有一瞬我动容过,不是动摇

我离家之前的一天,父亲专门请假开车带我在市区转了几圈

他只谈故乡发展,闭口不提挽留

我知道,没有哪个父母不想把女儿留在身边

我曾经想,那奋斗的激情和青春的热血总有一天冷却

不如在最爱的家人身边,过平安而富足的日子

我害怕万一有一天他们躺在病床上的时候

我会痛恨自己离家的执念

这种动容往往都会被新的事物所冲淡

新的工作内容、新的视野环境、新的交际圈

依然忙碌、开怀、疲惫、安然

有一天在相识更加优秀和谦逊的朋友的时候

有一天在了解了一个全新领域的时候

有一天在翻看自己发表在权威期刊的论文的时候

有一天在做出一个更好案子的时候

我突然很想回答父母和朋友的质问

——20多岁,你为什么执意飘在大城市?

——这世界太大,我不想停止向前

作者简介:牛奶不纯,公众号:牛奶不纯,一个用文艺心写文案的原创自媒体不一定有趣,但一定有心。

2、忍不住想,我为什么要来大城市

忍不住想,我为什么要来大城市

文/宋小君

一个女孩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大致是,她在大城市工作了三年,时至今日,工资仍旧没有赶上自己的房租和花销,每逢着节假日,自己一个人待着,又常常觉得孤单。

加上父母又催促,语气在大城市受苦,不如回到老家找份工作,在父母眼皮底下,朋友也多些,何必在外面受苦。

女孩想给自己找一个留在大城市的理由,但找来找去又似乎没有找到。

关于“生活的意义”这件事,在女孩身上可以具体为“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意义”。这种意义有时候对我们这些漂泊在一线城市的人来说,就是某种支撑,支撑着我们和糟糕的室友合租,在地铁上挤爆早餐奶,精打细算着过到每个月三十号,逢年过节回家,硬撑着给亲戚朋友们的孩子发红包,被问及在大城市过得怎么样,只能一个劲儿说好。

去探讨“意义”这种事,说来说去,就会让人觉得虚无。我不知道写一篇文章,喝一碗鸡汤,能不能为女孩当下的处境提供解决方案,但我想起,自己遭遇过同样的困境,我仔细回忆了一下。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面临两个选择:

一个是回青岛老家,跟父母做生意。父母的生意在本地小有起色,有了基础,就算我做不成一个开疆扩土的大帝,也好歹做个守成之君。

我回到家,有车有房有人照顾,会过的很舒服。

另一个则是,我一个人离乡背井,去上海,做一份月薪三千块的工作,那里一片未知,几乎没有一个朋友。

我年轻气盛,当然是选择离家去远方了,我心中可是有一个完整的诗意世界。

第一年,心中坦荡荡,凡事都新鲜,少年心境,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苦。

第二年,工资有细微上升,依然不够花,想要满足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欲,要先看看钱包。看着同学们在老家混的越来越好,同龄人这个创业了,那个拿到a轮了,这个火了,那个已经爬升到需要我仰望的高度了。而自己还在格子间里低头看稿子,在合租屋里盖着被子想姑娘。周五下班后的黄昏,路上车水马龙,那就是我怀疑人生的时刻。

没有人知道我还要多久才能混出头,不说混出头吧,至少先实现经济上的自由吧。

我就像一只靠着血气之勇猛闯迷宫的小老鼠,没有上帝视角,分不清哪个拐角是坦途,那个拐角是死路,只能硬撑着,好在还年轻。

第三年,工资再一次微调,对不起,一夜暴富的可能性不存在,收入仍旧没有起色,滚滚红尘和我没关系,我只是大城市里众多寂寞灵魂中的一个。无论从那个层面上来说,混到第三年,自己似乎都一无是处。

又是一个周五后下班的黄昏,我面对着路上的车水马龙,我动摇了。

要不就回家吧。

回家多好,至少能在父母打拼半生的基础上开始建筑,说不定,用我学到的那些还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场的知识,那些这几年在大城市所谓的见识,把家里的生意做得更大一点,到时候也大小是个老板。

我又想了,你知道我老爱想嘛,我来分析一下我回到老家之后的整个人生。

我做着我爸喜欢,但我不喜欢的生意,每天和机械、装饰材料、不锈钢打交道,和客户讨价还价,去讨要工程款,对我自己的员工负责,给他们更好的福利待遇。

空闲时间,我可以继续我自己的爱好,我在办公室里,看看书,写写东西。看的书可能很多都是畅销书,写的东西可能大都是一些牢骚。

然后,到了年纪,按照“男大当婚”的规矩,我要开始考虑婚姻大事。

朋友圈有限,初恋已经结婚,大学喜欢的女孩远在他乡。那怎么办?自己谈不到合适的,就别怪父母操心了。

于是我相亲,动用几乎所有的宗族关系网,包括来推销保险的小张,客户刚刚毕业的女儿,同学婚礼上同学老婆给介绍的闺蜜。

遇到真爱是小概率事件,挑肥拣瘦亲戚们还会觉得你不靠谱,父母又天天催促,终于有一个还算不错的,一咬牙一跺脚,行啊,那就将就着吧,不敢说多喜欢,至少不讨厌,十年后,色相没了都一样。

然后结了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生了孩子,然后身体发了福,操持着生意,养活孩子,操心孩子的学业。

当然心里还是有个远方了,想要写作,但孩子早上要早起上学,晚上要辅导功课,家里有柴米油盐。

努力把这些事情办好,男人嘛,还能被这些小事情难倒了?

深夜给老婆交完了公粮,觉得自己荷尔蒙越来越少,想要坐在台灯下写点什么,一肚子东西要写,但真下笔了,好像又不知道要写点什么。

终于,琐事萦怀,人还是得务实,放弃了,不写了,把自己毕生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看到了自己的后半生,不能说惨,甚至可以说已经是不错的生活。但我活得并不开心。

我自然忍不住想,我来大城市是为什么来的?

我想了想,我还是一个有追求的青年,我想做一个作家,想靠写作养活自己,想靠写作把事业做成一个局面。

我出来工作了三年,很努力,但是没有人承诺你,到第几年你的事业会有起色,到那一天,你的另一半会突然投怀送抱。

实现理想这种事情,毕竟不是线性的,不一定跟时间成正比。

西方有句谚语,说,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水。

这都是一个带着贬义的说法,但我不这么觉得,我反而觉得,这样的说法里藏着某种可能性。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会普遍认为,我就是一滴雨,洪水那么大的事儿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但仔细想想,每一滴雨水还真都是洪水的组成部分。

拳法之中有个词叫“蓄势”,通俗一点说来叫“憋”,当然憋久了也可能憋坏了,不一定就能引起大洪水,但是不憋,则完全失去了破坏的可能性。

其实,我们努力的因由,生活的意义,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说穿了就是,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给生活多造成一些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的珍贵之处,就是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你一眼看过去,看不到三十年后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把世界变得更好了,还是更坏了,甚至不知道多年以后你回忆起自己的决定会不会后悔。

但未知的可能性包含了许多,成了,我应得的;不成,至少我试过了。

所以,第三年我没有离开上海,我选择了留下来。没有什么多高尚的理由,我就是看到了当初要是回老家之后,三十年后的自己,过着怎样的生活。

那不是我想要的。

我们漂在大城市,去还是留,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留下,不一定值得敬佩。

离开,也未必就是妥协。

做一滴雨有一滴雨的快乐,做一万分之一的洪水,有做一万分之一洪水的快感。

人生这种私人物品,可以听大多数人的意见,但一定要自己做决定。

问问自己,是想要求稳舒服的人生,还是想要更多的可能性吧。

不多说了,我要去冲垮下一座山峰了。

3、为什么要在大城市上大学?

为什么要在大城市上大学?

读大学,同等情况下,首选大城市;实在不行,哪怕学校差一点儿,也最好去大城市。

1

在大城市,可以寻找更多优秀的教育资源

一直以来,我国各城市高校资源差距非常大。东部发达地区远远领先中西部地区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各大城市拥有的优秀学科,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占据a+学科前五名。

其中北京优势较大,上海、南京也有相对优势,杭州和武汉持平。

在c-以上学科总数上,前十名分别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广州、成都、天津、杭州、长沙。

非省会城市中,青岛、无锡、厦门、徐州具有a+学科,尤其是青岛,a+学科数目位居全国前列,

这得益于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贡献。

在大城市,我们可以寻找更多优秀的教育资源。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往往意味着顶尖的师资和研究水平,对于大学阶段学到真本领乃至今后高起点的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在大城市,可以接触更多优秀的人,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

大城市里,大量优秀者聚集,这种聚集,能让处于其中的人开拓思维,保持思维领先,甚至走在时代的前沿。

在小城市读大学,容易让人思维受限,缺少最顶级的竞争意识和领先的思维,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可能。

在大城市读书,你接触的人、事、物在比小城市新潮,它可以在无形中丰富你的见识,并通过优秀者带来的思维震撼,帮助你拓展视野,提升思维,开阔眼界。

思维提升,久而久之,就在不经意间领先于很多人了。

3

大城市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不管是学习还是实践,大城市都有更多的机会。

在大城市学习,你会发现,除了期末考试,你还可以听到本科教材上的著者亲自上的课,可以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可以跟各种行业大牛面对面交流。

你会发现原来很多事情只要不设限都可以办到:

原来你可以和顶尖的人接触,甚至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原来你可以参与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会议;

原来你可以在北上广找到具有竞争力的工作,而与你同时应聘的,可能是留学回来的人;

原来你可以谈论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却毫无违和感,因为你真的有可能做到;

原来你不管做什么之前被别人嘲笑为痴心妄想的事情,都会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与你相视而笑,携手同行;

原来你可以拥有很多在小城市读大学根本见识和想象不到的可能……

大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你未来的道路。但是,你的大学怎么过,也取决你。不管你们哪个城市读大学,都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大学生网圈(id:daxue301)

4、大城市凭什么鄙视小城市?

大城市凭什么鄙视小城市?

文/甘北

1

人类的鄙视链无处不在。生活在大城市的,看不起生活在小城市的。

不知道为什么,近年来的文章里,大城市总是秩序井然、生机万丈、充满理想的形象,而小城市则往往被扣上脏、乱、差,不讲秩序、野蛮不堪的帽子。

所有鸡汤都在告诉你,大城市才有理想,大城市才肯定奋斗,小城市是适合养老的,一个年轻人,如果选择回到小城市,那就是不上进、没出息、思想僵化、行动保守。

说实话,我很难想象,如此狭隘的论调,会出自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嘴里。

不可否认,大城市的确有它的魅力,它的公共配套和人文素养,是小城市短期内难以企及的。但是,年轻人选择了小城生活,真的就这么不可原谅吗?

未必。

2、生活篇

大学毕业以后,我在一线城市工作了两年,随后回到四线城市。我在这里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早上起床,楼下是早餐店,肠粉和粥粉面,六块钱可以加蛋加肉。

步行到单位,只需要十分钟时间,下雨天可以打个滴滴,不用跳表。

下班回家吃完饭,过一条斑马线,就是超市和健身房,出了一身汗,去买点零食和家用。

如果不急着回家,可以去楼上电影院,看一场十二点才散场的电影,怕什么迟,反正家就在对面马路。

安逸吗?安逸。可耻吗?不可耻。

因为我们生活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忙碌。那些消耗在交通、排队上的时间,并没有多么伟大光荣的意义。而这些时间,我可以用来翻几十页小说,看一期综艺节目,给老人打一通电话,陪孩子做一个游戏。

我要为这些时间正名。我在小城市,同样没有虚度光阴。

3、房价篇

我生活的城市,距离广州一个小时车程。

在广州没有限购之前,这里的房价均价大约五千。一个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不管你是做销售、做策划还是技术类,一个月工资大抵可以买一平方房。

如果你有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一起筹钱买一套小户型,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事实上,我身边的同龄人,很多名下都已经挂了一套房产。

当然,买房从来不是买白菜,在这里,依旧有很多家庭,倾尽毕生之力,也买不起一套商品房。但我们在这件事上的压力,相对大城市要小得多,总归是没有异议的。

那么,在一件刚需商品上,耗费的心血越多,是否就真的越值得夸耀?又或者,大城市一套房承载的意义,真的比小城市多吗?

同样不见得。房子到哪里都是家,我们五千块一平的天花板下面,同样是亲人和爱人。

4、奋斗篇

大城市最令人向往的,是它的相对公平。

它肯定一切人的价值,鼓励一切人的奋斗,北上广深处处是机会,上升通道无限宽广。

是的,我写过许多文章,来告诉年轻人,我们永远不能停止奋斗。而小城市,在许多人眼里,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喝茶看报打麻将。

那么,如果我告诉你,我曾在这座小城,每晚加班到凌晨两点才下班呢?

那年冬天,我们几个女孩子,从办公楼出来的时候,路上连出租车都没有了。我们用围巾裹住脸,把手插在衣兜里,缩头缩脑地走回去,深夜的冷风吹到脸上,同样是奋斗的味道。

而当时合租的还有一个女孩,她做地产中介,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她是许许多多在小城市努力工作的女孩的缩影。

到底又是谁,一句温水煮青蛙,一句不思进取,一句贪图安逸,就抹杀了我们所有的努力和价值?

凭什么?

5、秩序篇

很多文章会告诉你,小城市不讲规则,这里是一个人情社会,凡事都有潜规则。

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尤其像在医院看病这种事上,几乎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去哪里找个熟人。如果你人脉宽广,在小城市事事都能找到绿色通道。

但如果你觉得没有人情寸步难行,便好像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60年代遍地都是小茅房一样。

我不敢说乡镇和农村的情况,但如今在四五六线城市,公共秩序真的不见得乱哄哄,至少在我去过的几个小城市里,鲜少见到过马路不看红灯、随地吐痰等现象。

至于去政府办事,去医院挂号,不可否认,托人情找关系的确会享受一定便利,但不托人情就真的办不成事吗?

不,所有窗口单位的服务评价器,都不是摆设。有人情,快,方便。没有人情,按规章办事。

而你的偏见,更多来于傲慢。傲慢地认为小城市还像许多年前一样,落后、呆滞、腐败。

6、人情篇

我为什么留恋小城市?因为我的亲人都在这里。

我每个周末都去父母那里吃饭,带着丈夫和孩子,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

我的朋友和同学,很多住在同一个小区,晚上可以约喝甜品,也可以约看电影。

我的手机可以整天关机,不会有更急的电话,所有我关心的担心的人,都有我家的钥匙。

而最令我迷恋的,是这座城市里,有陪伴了我几十年的味道。

河边一条街,都是美食宵夜档,一到晚上九点,一片闹哄哄的喧嚣。

洒满孜然的烤串和冰镇的啤酒,菜牌上都是家乡的味道,人们坐在夏夜的凉风里聊家长里短——谁又找了女朋友,明晚一起去哪玩,新开的那家菜馆真好吃,改天去试试……

四处都是乡音。

四处都是热情。

四处都是家。

我迷恋家的味道。

7

大城市繁华、诱惑、饱含机遇。

但小城市,同样能容下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年轻人在大城市为了理想而奋斗,值得点一万个赞。

但在小城市里怀着一腔赤忱的年轻人,同样值得肯定。

我们的理想是星辰和大海,这句话荡气回肠,魄力十足。

但那些想要平凡生活,并且踏踏实实地编织平凡的生活的人,同样值得尊重。

一个真正见过世面人的,该懂得包容多元价值。

我们的世界需要霓虹灯,需要高架桥,也需要烟火气,需要人情味。

大城市鄙视小城市的样子,不仅傲慢,而且无知。

或许鲜有人知道,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一生没有出过远门。

他一生的活动范围,以家乡哥尼斯堡为圆心,几乎没有超出半径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但是,那又怎样呢?

哪里都有丰满的灵魂,哪里都有贫瘠的腐朽。

作者简介:甘北,文艺女青年,我有一间大房子,活够了就去死。代表作《女人都不愿结婚了,男人却还想娶个保姆》。微博:甘北lily,个人公众号:甘北(id:ganbei1990)。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