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费城故事读后感
费城故事读后感(一)
《费城故事》这部影片的开头,是安德鲁·贝克特和乔·米勒在法官面前各自自信地阐述自己的主张。不难猜测,两人都是年轻有为的律师。之后,安德鲁因为患有艾滋病被律师事务所解雇,他开始寻求上诉,但是没有一个律师愿意接他的案子。于是,他放下骄傲,向自己的对手乔求助,请求乔担任他的诉讼律师。乔先是拒绝,但当他意识到这是一起歧视案件时,他接手了这起案件,最后一审胜诉,获得高额赔偿。但是,安德鲁已经不起病痛的折磨,慢慢死去。在这部影片中,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句话令我深有感触。他说道,“独立宣言说:‘众人皆平等。’我相信它,男人皆平等。”一审的胜诉,证明了独立宣言的权威,也证明了在法律上,艾滋病患者和其他正常人一样,都有获得平等就业的权利。然而,法庭的判决是一回事,现实的生活却是另一回事。老套的正义最终伸张的剧情,却展示了美国人对于社会平等与公正的深刻反省。
美国这样做了,中国亦然。《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第4款规定了权利义务的平等,第34条规定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平等,第36条规定了宗教信仰的平等,第48条规定了男女平等……不得不承认,我国关于平等方面的法律条款很详尽。
然而,纵观我国社会现状,对宪法赋予公民平等权的侵犯却比比皆是。就在几个月前,我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带着一副自制的“枷锁”,胸前挂着一块“我是乙肝病者、我要工作”的牌子,站在广州恒福路及南方人才市场附近,以此“特殊”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位特殊的求职者应聘了一家电子公司,顺利通过初试、复试、口试、笔试,却因为并不会给他人带来任何威胁的健康问题被用人单位歧视,拒绝录用。我们“厌烦”了此类的报道,我们“麻木”了应有的谴责。在这个激烈竞争的中国社会,人口的臃肿给招工者带来了无限的权利,应聘者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应对着招聘场上的种种苛刻条件。简单的招聘活动,就像一场小型的战役。
现实的残忍已经逼得我们无路可退。我们已经习惯用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来解释许霆们与贪官的不同的刑期,我们已经习惯用对经济的贡献来区别白领与农民工天壤之别的地位,我们已经习惯用精力的旺盛程度来推脱男女同酬同工的待遇,我们已经习惯用地域的差异来拒绝同是中国人的相同受教育的权利,我们已经习惯用妨碍社会秩序来混淆公民正常的意愿表达,我们已经习惯用并不高明的托词来磨灭着社会应有的公正。
由此可见,法律确定了我们在社会生存中的权利,但法律不会为我们的生活细节殚精竭虑。
呼唤社会平等,不单单从法律的角度做起,更重要的是从人的内心做起。正如影片中的一个片段:法官义正严词地说,“法庭内,正义无视于种族,教义,肤色,宗教和性取向。”而乔却迅速地接口道,“但是,法官大人,我们不是活在法庭之内。”
费城故事读后感(二)
今天重看了《费城故事》这部让汤姆汉克斯荣获奥斯卡影帝的影片,一边欣赏他的精湛的演技,一边在思考另一个很难避开的问题:同性恋是否为人类的另一种感情!
故事讲述的是美国的一位有才华且备受上司重用的年轻律师,当他的上司发现他是个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者,就陷害并辞掉他。这位年轻人用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同代表着对艾滋病人歧视的公司老总们进行一场法律的维权,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中国,以前是谈同性恋、艾滋病色变,人们非常避讳这样一类话题,即使在人们已经对艾滋病了解很多,包括红丝带关爱的今天,大多数人对同性恋这个问题还是无法接受、理解!李安导演曾以同性恋的题材《断背山》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但是影片本身最终没有获得最佳影片奖,难道和同性恋主题没有一点关系吗,我想包括评审团中,一定也有很多人都无法接受,正如《费城》中的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男主角的老板,虽然很欣赏汤姆的才华,但仍无法接受和一个同性恋同时也是艾滋病的人继续一起工作。
我想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也不会谈论这个话题,只是这部影片,无论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太让我感动。()据说汤姆在饰演这个角色时很久都沉浸在一种封闭和精神压抑的状态。他用心体会和理解这个人物,所以角色极具一种特殊的很值得品味的色彩!
当汤姆和家人商量决定打官司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他是艾滋病的事情将公布于众,他的家人都很理解他,特别是他的母亲说:你们很让我自豪!
在最后他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朋友握着他的手,这时汤姆带着笑容很平和地说:我已经准备好了!此时的情感描述让观众不再仅仅用同性恋的感觉看待这些,而把它看作人类的一种和亲情、爱情一样的另一种感情。我虽然不会支持、从内心我也有些避讳这种感情,但是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却让你感觉不再是对这种感情的厌恶,而是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和同情。
整部片子没有一点让你尴尬的场景和镜头,而是用含蓄的真实的情感表露来展示一种感情,也许这就是影片的意图,让你理解同性恋也是很真实普通的人类的一种情感的形式,即使有些畸形、不正常。
影片同时也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畸形的方面。相比今天,充斥中国电影的各种所谓正常的感情影片、一种用强调激情戏来吸引观众感官的影片,难道不更让观众尴尬,不更是一种真正的畸形吗?中国的导演与其在不断暴露所谓身体真实的时候是否去想想多制作一些值得深度思考的影片!当然也许我高估了那些导演,他们除了知道用什么器官吸引眼球,其他的内涵他们永远不会理解!
如果汤姆汉克斯让我们对人类更多的情感和艾滋病人有了很深的理解,那么《费城故事》带给现今社会、带给中国的导演们的应该是怎样的更深刻的思考呢?
费城故事读后感(三)
费城故事是一个关于爱滋病人遭遇歧视的电影,看来让我感受颇深。
每个人都有在这个世界上公平生存的权利,爱滋病人也应该一样,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它的可传染性而受到个方面的歧视,用工歧视,等等一些方面的歧视。
我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对爱滋病的宣传,让大家都来了解爱滋病,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魔鬼来看待,对爱滋病人敬而远之。只有我们对爱滋病有了了解,才会消除心中的恐惧,才会从心底来真正的接纳这些特殊群体。
很高兴的是,爱滋病逐渐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在世界上,设置了世界爱滋病日,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了我们逐渐开始关注这些群体,在这方面的财政投入也日益增多,相信不久爱滋病将会被攻破。
也许只有这样,才会少一些安得鲁,爱滋病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他们并没有被社会抛弃和遗忘,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2、费城故事观后感
费城故事观后感(一)
大二的第一节听力课,老师让我们去看一部电影,老实说,我的第一感觉是惊讶。不过,对于这位冷美人的出牌,我相信大部分同学还是可以接受得了滴。但是,对于费城故事这部电影呢?我看未必会全部人都能接受得了。
让我来看,整部片子所透露出来的气息是相当的前卫,里面的主题——同性恋、艾滋病,即便是放在今时今日,依然让人觉得很难以去接受。更何况这部影片是在1993年放映。片子是由一场官司贯穿其始终,不过,别忘了它可是叫做费城故事。一场官司就是关系到整个城市。它掀开这个城市的一层布,一个被刻意隐藏了的群体在这场官司中浮出了水面,他们因为性取向的不同,或因为身患世纪绝症aids,所以而要受到这座城市的歧视。并且,影片的一开头,就用略过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一群生活在底层的人的状态。不过,他们脸上的欢笑却掩盖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辛酸。所以,这部影片公映时必定引起了一系列轰动。
由于,受于时间的限制,我并没有看完了整部影片,直到离开那时,已经接近尾声了。结局也应该不会超出预想。而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也想起我们中国第一承认患上aids的女大学生朱力亚,这件事情,同样引起了国人的关注,显然其影响力是不能与这片相比的,其写实的场景,在法院上的双方的辩论直挑战当下的价值观,挑动着每一位保守者的神经。我承认,我也是像里面的大多数人那样,感到了恐惧。而谁不能恐惧呢?
而未来,我想大多数人会像里面的正派人物乔那样,先是经历一个过程,由抵制再到接,再到帮助。但是,这需要时间。让我们再来看看乔,或许,他才是代表这座费城的未来,他有完整的家庭,有新生儿。而且,作为黑人的他有一份正当且高收入的律师职业,象征费城正一步一步地迈向自由平等。
费城故事观后感(二)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是爱,是一分钟都不能缺少的感情和安慰。爱和感情像阳光和空气一样,让一个活着的人获得生命,获得成长的力量和勇气……
——题记
前几天看了一部想看很久的影片《费城故事》,先前就听说过它是讲关于同性恋方面的,但我对于此类类主题并不是大感兴趣,而真正地原因是在于其获得过奥斯卡大奖及其主演是汤姆。汉克斯,恰巧我又是喜欢看电影的人,所以便抽出空来去学校礼堂瞧了一瞧,因为这场电影是为了纪念世界艾滋病日而专门放映的,感兴趣的人不是很多,所以空位不少,随便挑了一张椅子坐下,可这一座,便是90分钟……
主人公安德鲁是费城一位非常杰出的律师,他毕业于名牌大学,思维敏捷,精通法律,原本在事业上一帆风顺,可由于他同时是个同性恋,和其他“同志”一样,不时地出没于各种专属于同性恋者的场所,到那里去寻找只属于自己的快乐。不过非常可惜,他因此患上了艾滋病,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死亡率很高,而在主人公生活的年代,因为自身的某种“不良行径”而患上这种病则还有另一层含义:你将被社会所抛弃。因此当他的上司从他脸上的伤疤知道他患有艾滋病之后,便使用诡计将他开除出了公司,安德鲁当晚知道他被开除的真正原因,可以预见其当时的绝望心情,但他并不服输,随后在走访了9家律师事务所都没能如愿找到帮他打这起非法解雇员工案子的律师之后,他踏进了乔(我们的男二号)的事务所。不过同其他多数人一样,乔对于艾滋病(尤其是因为“同性恋”引起的)一开始也是十分反感。他看不起同性恋者,认为他们是社会的异类,是不洁身自好的臭虫,并不肯为其打这场官司。于是安德鲁只好绝望的离开,但是当镜头长时间地给到其出门后在大街上好似四处寻觅的双眼时,我开始意识到我错了,他的眼睛里闪现的并不是绝望,而是“坚韧”,是希望。
影片到此已经是很吊观众的胃口了,观众急于想知道主人公将怎样处理这一绝境的,不出意料,安德鲁的确是个不肯轻言放弃的人,他只身坐在图书馆中查阅有关保障同性恋权益的法律条文,或许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不变的信念:我与其他人一样,没有任何的不同。另外,我想影片之所以把背景设置成为费城——《独立宣言》的签署之地,应该是有意为之的,而主人公恰是一位律师——美国司法界的一员,更是有想对美国司法界说点什么的意思。
事实上这起案件重点并不是经理对员工的解雇是否非法,而在于他的上司是因为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才将其解雇。真正令我感动的也并不是艾滋病患者的权益最终被保护,而是主人公最后真的可以说一声“i’mready”。他深知自己也许活不到庭审结束就会死亡,但是他依然不屑的努力,去争取自己的尊严,这种信念与坚持,正式打动我最深的地方。影片并没有将笔墨过多的放在主人公的个人情感上,也没有过多的描写如何去打赢这场官司获得赔偿,相反地,这些情节仅仅是一笔带过,重点是突出了安德鲁之所以能坐下去的原因。
那么安德鲁的信念来自何处呢?回答很简单:爱。并不仅仅来自于他的“伴侣”,更来自于他的家人,他的父母、兄弟姐妹……
没有他们的支持与鼓励,安德鲁就不会有勇气走到法庭上,去追求自身的权益。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也是导演想要将他融会到社会问题中去的原因,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患病后被人抛弃,失去爱的感觉。当世人对你不予理睬,当你失去了工作,当你被人误解时,来自家庭、爱人的情感将支撑你走向最后。影片结尾的一曲《philadelphia》以及背景上孩童时期的安德鲁玩耍时的情景意境幽远,寓意深刻……
那么就请相信爱的力量,因为他会带给你生活的勇气。
拥有爱,天堑终会变通途;丧失爱,你将寸步难行……
费城故事观后感(三)
费城故事是一个关于爱滋病人遭遇歧视的电影,看来让我感受颇深。
每个人都有在这个世界上公平生存的权利,爱滋病人也应该一样,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它的可传染性而受到个方面的歧视,用工歧视,等等一些方面的歧视。
我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对爱滋病的宣传,让大家都来了解爱滋病,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魔鬼来看待,对爱滋病人敬而远之。()只有我们对爱滋病有了了解,才会消除心中的恐惧,才会从心底来真正的接纳这些特殊群体。
很高兴的是,爱滋病逐渐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在世界上,设置了世界爱滋病日,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了我们逐渐开始关注这些群体,在这方面的财政投入也日益增多,相信不久爱滋病将会被攻破。
也许只有这样,才会少一些安得鲁,爱滋病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他们并没有被社会抛弃和遗忘,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3、江竹筠故事读后感
江竹筠故事读后感(一)
江姐,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姐的故事》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她那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豪迈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故事叙述只有十岁的江姐,身材矮小、枯瘦,为了生活,被迫去做工。高大的机器,她够不到,干活必须坐在特制的高脚凳上,稍有疏忽,就会被皮鞭打。看到这里,我颇有感触:10岁,正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欢乐的黄金时期。江姐的童年时光却在“轰轰”的机器声中悄悄流逝。可我在10岁那年,正过着比蜜还甜的生活。为了给我庆贺10岁生日,爸爸妈妈忙得不可开交。前来祝贺我的长辈足有二、三十人,他们赠送给我的礼物五花八门,使我看得眼花缭乱。我的童年和江姐的童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江姐19岁那年,加入了党组织,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他们用特制的四楞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还边恶狠狠地说:“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我愤狠地高喊一声:“住手,惨无人道的魔鬼!”奶奶急忙赶来,担心地问:孙女,你怎么了?“
我含泪继续往下读,当我读到江姐在受刑后说的”毒刑是个小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这句话时,全身的热血奔向胸膛。在旁的奶奶情不自禁地说:”多好的江姐啊!孙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她们给的。“我频频点头。
”假如我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他踏着父母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这是江姐的遗言。这不仅是江姐对儿子的希望,也是对我们的希望。
读完这本书,江姐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英勇不屈、临危不惧的精神,激荡着我幼小的心灵。江姐啊江姐!我们要高举党的旗帜,踏着你的足迹,学好本领,建设好伟大的祖国。
江竹筠故事读后感(二)
我认真读完了《江姐》这本书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翻看着自己拍的照片,又回忆起渣滓洞的故事。渣滓洞监狱座落在连绵的山峰中,四周都是高墙、电网、岗亭。院坝的一边是座一楼一底的男牢房,另一边是一幢作女牢用的平房。牢房面积极小,昏暗的灯光照着房间里的4个上下铺,非常拥挤,四周的墙壁粗糙不平,唯一的窗户和房门都用木条钉得密密严严,空气和光线只能透过这些小小的缝隙传到牢房里。还有专用的刑房,敌人就是在这里用各式各样的刑具来逼问、拷打共产党人,竹签子、竹筷子、老虎凳等刑具让人看得心惊肉跳。
书中写道:从审讯室传出来的,接着便是一片动刑的声音和行刑专家们的咆哮声,但从此,便再也没有了江竹筠说话的声音……江姐是勇敢的、坚强的,不论是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一刹那刺骨钻心的疼痛,还是敌人连续多日惨不忍睹地严刑拷打,她都没有动摇信念,以自己宁死不屈的行为为所有的战友作榜样!我仿佛看到了阴森森的监狱、潮湿狭小的牢房、敌人穷凶极恶地折磨、沾满鲜血的刑具和江姐的顽强表现!我们国家有无数个象江姐一样的共产党员,对党和祖国无比忠诚,用生命和鲜血坚持着崇高信仰。
我又想到了悬挂于太行悬崖上的”绝壁长廊“郭亮洞,村民为了改变交通闭塞的贫困生活,自发组织起来,由13名青年农民花了6年时间硬是用手工一锤一锤地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1250米的通车隧道。这是个伟大的工程,令人惊叹不已。以前的江姐和现在的他们英勇精神相同,正是有千千万万个他们的努力,才有了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才有了我们幸福安逸的生活!
这种精神这些事迹都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坚贞不移地为理想奋斗,要不畏艰难挫折,努力开拓奋斗,胜利一定属于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以江姐的精神激励自己,不轻易放弃理想目标,越是困难坎坷,就越需要坚定不移地去克服,要成为一个象江姐似的英勇坚强的人!
4、费城故事影评
费城故事影评(一)
费城故事(thephiladelphiastory)是1940年由导演乔治·丘克执导的经典喜剧。改编自百老汇的舞台剧。由詹姆斯·史都华、凯瑟琳·赫本、卡莱·葛伦联合主演。《费城故事》是有关三角恋爱、离婚又复合的喜剧电影,在1930至1940年代,这是非常典型且受欢迎的影剧题材。然而此片之所以在当代及后世都被认为是杰作主要原因,在于导演、编剧、3位男女主角、2位男女配角的整体表现杰出,剧中人物的心理、彼此之间的互动,刻划得细腻且传神。费城故事(1993年)重拍。
这是一部奥斯卡影帝、影后联手出演的爱情巨片,女角由三届影后《惊才绝艳》、《猜猜谁来吃晚餐》、《非洲女皇号》主演凯瑟琳。赫本担任,男主角则为《浮生若梦》、《史密斯先生赴华盛顿》主演影帝詹姆斯。斯图尔特。
费城名媛特雷西与丈夫迪克特离异后,准备再嫁。婚礼前夕,迪克特与《侦探》杂志的记者麦考利,丽兹拜访特雷西,并邂逅了特雷西绯闻满天的父亲西斯。于是,一段段亲情,爱情的告白,在影片幽默,讽刺的言语交锋中展开。迪克特一面冷静地护卫特雷西,一面在冷嘲热讽中透露自己深藏的感情。麦考利从对上流社会的冷嘲热讽,到不自觉地投入特雷西爱情的漩涡。未婚夫乔治则在婚礼前一刻表达了与特雷西相同的神圣婚姻观。她该如何抉择?一番多角恋爱的角逐后,特雷西悟到了爱的真谛,情路跋涉,终点亦是起点。
费城故事影评(二)
好片!经典……估计每个人评价一部影片的时候或多或少的都要用到这样的词语的!我们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但我可以把自己对看完这部影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这部影片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打动人的不仅仅是感人的故事,还有故事中安迪为了维护自己权益,运用法律武器,挑战这个社会种种的不平(对同性恋的歧视,对艾滋病患者的……)。是呀!人生中充满了很多曲折,我们每一天可谓都在挑战和面对这些困难。但真正战胜困难的又有几个人呢?就像我现在,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售后问题,大部分是我没有碰过的,我不懂的,可如果我中途放弃了,我以后永远都不会懂,甚至以后面对各种曲折和困难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都会是:要不要放弃?我觉得很多现在的年轻人都存在这样的人生选择——到底要不要放弃?如果还是感觉迷惘,那不妨看看这部两大影帝主演的电影《费城故事》吧!相信看完之后,你会得到更多!
费城故事影评(三)
好莱坞一向是娱乐电影的广阔天地,严肃题材影片因为缺少商业效益而不被看好,各大影片公司都不愿花钱投拍。然而,94年,这一情况却突然有所回转,一批对历史反省,对社会关注的严肃题材影片出现,其中以《费城》最受瞩目,反响巨大。
《费城故事》讲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称为“好莱坞面对艾滋病”的影片。它标志着好莱坞不再逃避社会现实,而正式向泛滥美国的艾滋病宣战了。影片号召人们关心帮助艾滋病人,同时赞扬了艾滋病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时代在向前发展,我们对于道德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有很多观念的接受,我们首先是从看热闹开始的,我们以为那些事情与我们无关,但当它们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正是迎接他们挑战的人。
《费城》向我们讲述的并非一个简单的艾滋病人争取权益的故事,它直面同性恋,哪怕是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同性恋依然是一个受到正统道德鄙夷的行为,影片中安德鲁是因为同性恋而染上艾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视为道德败坏,并被抛弃,于是他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诉诸法律,影片由此而展开。
片中的故事及其结局并不复杂,但他却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对于艾滋病人应该象其它病患者一样给予爱护和帮助,这在哪里都是被认可的,但对与同性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影片中,安德鲁和他的“恋人”并没有受到他家人的不平对待,但是社会的偏见依然存在,哪怕他最终胜得了这场官司,但并不等于他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影片正是在这样一种沉痛而又无奈的气氛中结束。它敢于大胆的向社会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标志着这个社会正在前进。
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在电影中表现出色,逼真形象,令人感动。为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瘦弱体形,他用节食的办法将体重减轻了30磅,并亲自与同性恋者、艾滋病人接触,直接体验生活;为了演出艾滋病人独特的绝望心态,他每天都进行造型训练,但回家后又得恢复自我,忍受着内心的煎熬。更可贵的是,他所演出的不仅是一个病人,更是一个坚强的奋斗着的爱着他的家人朋友、他的事业和整个社会的伟大角色。正因如此,汤姆·汉克斯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和第4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银熊奖。
大概是因为汤姆·汉克斯演的主角安德鲁,并且演的是一个逐渐走向死亡的人,因此观众很容易对他产生同情。汉克斯的这个角色是他的连续两次获得奥斯卡影帝中第一次。看的出,它为此付出了不小的工夫,有很多细致感人的表演。影片中“安德鲁”是一个头脑精明,口齿伶俐的人物,与下一年中的“阿甘”形象对比鲜明,表演风格也与《阿甘正传》截然不同,正是“安德鲁”和“阿甘”两个人物的塑造,使汉克斯的“演技派”形象深入人心。因此看看这部他第一次获得奥斯卡影帝的影片还是值得的。
以上是《费城故事》中joe和andrew在法庭上的一段对话。我看过三遍这部影片了,但是,每次听到这段对话,都觉得很震撼,心情复杂,有对andrew的崇敬之情,还有一点,用andrew的话说,是thrill,振奋!
作为一名律师,他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兴趣所在。正是如此,他学习勤奋,工作努力,忙碌中感受着工作带给他的乐趣。他工作的动力,正如他所说:“我爱法律,我了解法律,我善于从事这一行;我最爱法律的什么?就是有时,不是时常,但偶然,我是促成公平的一份子,这真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感觉。”听着他的话,我为自己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因为我,我们,就像andrew一样,也可能是促成公平的一份子。这是证明自己存在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所不能比拟的。
但是,我们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法律人都像andrew那样热爱法律,信仰法律。想起行政法课上老师讲的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居然请教老师“有人出2万元请我替考,我去还是不去?”一个学习法律的人,了解法律的人,居然连基本的道德观念都没有!学习法律的人不遵纪守法,我们似乎司空见惯了。报纸上铺天盖地的新闻,我国有那么多律师、法官违法犯罪,和国外,尤其是一些法制健全的国家相比,数量实在是多得有些不可思议了。在这些报道的影响下,普通百姓对法律工作者的评价似乎越来越差了,而法律工作者自己也对自己的职业缺少职业自豪感和捍卫职业尊严感了。
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如果连学习法律,了解法律,运用法律的人本身都不信仰法律,那么,法律究竟为什么而设立?在实践中有能起什么作用?有与没有又有什么区别?有人说,中华民族是缺少信仰的民族。也许这是一个影响因素。但是,我们这些学习法律如此多年的人,难道会对法律没有丝毫感情吗?我不相信。因为当我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时,我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首先想到的是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当我们看到报刊上的案件时,我们会用法律思维去思考、分析这些问题;甚至在生活中,很多玩笑都是有关法律的。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法律,运用法律,这难道不是对法律的热爱吗?难道不是一种对法律的信仰的体现吗?普通百姓并不了解法律,让他们建立对法律的信仰并不容易。但是对于我们,对于学习和以法律为职业的人来说,是承担树立法律信仰责任的最佳人选,也是最应该的人选。只有法律人自己信仰法律,才能影响周围的民众。
在第一次开庭后,记者问andrew:“do you see this asagayright sissue?”andrew:“i'm not political.i just want compensation for being fired.”很简单的回答。andrew没有怨恨,没有报复,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是简单的,维护自己的权利。“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清楚的真理,但是面对aids,却完全不同了。因为aids,律师事务所非法解雇了andrew;因为aids,joe一开始拒绝了andrew的案子;因为aids,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求andrew到另一个房间查阅资料;因为aids,joe代理andrew的案子受到了很多骚扰和耻笑……在那个艾滋病刚刚被认识的年代,艾滋病人的平等权是那么难以实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joe一开始拒绝了andrew的案子,似乎合情合理。因为andrew他得艾滋病并不像那位女士一样,是因为输血,而是同性恋发生性行为导致。同性恋不被当时大众所接受,而joe自己也是个对同性恋有偏见的律师。joe的回答与前边拒绝andrew的九名律师相同,他们似乎已经麻木,因常期处于城市烦躁独立的生活方式里而变得谨慎和小心,很难敞开心关注身边的人,亦不懂得理解彼此,距离越大隔阂越深。但是,作为一名律师,他的职业伦理和大众伦理是不同的,他自己应该深知这一点。像刘涌案,田文昌被很多大学生指责,说他以前为弱势群体做代理,现在变了,竟然为犯罪分子、坏人作辩护。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很多同学都哭笑不得。法律人所遵循的伦理与大众所崇尚的伦理是有所区别的,法律家对待道德问题的方式也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善于关注道德问题的法理学家朗。l.富勒曾就律师的职业道德谈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件刑事案件中,律师替一个他明知有罪的人辩护是完全妥当的。非但如此,而且律师还可以收取费用,他可以出庭替一个他明知有罪的人辩护并接受酬劳而不感到良心的谴责。富勒说:假如被告所请的每一位律师都因为他看上去有罪而拒绝接受办理该案件,那么被告就犹如在法庭之外被判有罪,因而得不到法律所赋给他的受到正式审判的权利。……假如他因为认为一个诉讼委托人有罪而拒绝替他辩护,那末他便错误地侵占了法官和陪审员的职权。()更何况andrew没有罪,他是一个工作勤奋、热爱家庭、有责任感的完美男人,他只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利。无论什么人,都有权辩护,请律师代理。简单的道理,却在大众的伦理观面前变质了。在图书馆,在人性善的驱使下,joe许久之前封闭的良知被andrew的坚强、坚定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