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读后感_地震后,大爱无处不在读后感

1、大爱无疆读后感

大爱无疆读后感(一)

刚才看了《大爱无疆》,可惜是从半途中打开的电视,错过了一些内容,不过基本还是明白,一个离开人间的女孩和她爸爸是怎么从文字去影响一些人,到成立一个“还本助学”基金的故事。

女孩是湖北师范学院的学生,一个哲学女孩。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日记,爸爸把他整理成册,出版成书,因为是日记,涉及隐私,所以它的读者大多是爸爸认为应该让他(她)去读的那些人,书的名字叫做《树种树树中路》;女孩生前还有资助贫苦学生,所以爸爸就用女儿的名义,成立了一个“还本助学”基金,“还本”,是因为一个被资助的女孩,在她初中毕业的时候,坚决拒绝再接受资助上高中。

为了受资助者的尊严,他们觉得,在资助贫穷的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考虑被资助者的感受。

这,让我非常感动,不由联想到几年来我们助学团体的许许多多。

我一直对坤叔和期望大哥那种无私的奉献敬佩着,但我在心里始终有些质疑着那种奉献对孩子们成长历程的影响,虽然,我也一直在那么地参与着。

我们不必去追究助学者的动机,“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智者的教诲。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多多考虑,这么做究竟对一代人有啥影响。

湘西的求助学生档案,千篇一律地填着:人多地少,体弱多病……孩子们的父辈,似乎把贫穷当成一种习惯了。可是孩子呢,那些单纯的清澈的眼光,明明流露的是对知识的渴求。

我们那种资助,当然能让那一个个心底彻亮的孩子安稳地坐在教室,可是,能让他们心底那一份纯真保持多久?他们的心理是否因为有人交了学费就真的变得自信而阳光?

不得而知。

大爱无疆读后感(二)

我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上网阅读《孝在我心中》这本书。下线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一篇篇,一行行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孝德故事,宛如一碗碗心灵鸡汤,温暖着我的心,让我明白了孝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承担;更是一种责任!

当我点击《大爱无疆》,看到:农妇李祜柱拖着癌病初愈的身体,发动全家人四处找寻不愿继续拖累而出走的流浪老人,并再次接回家赡养。当老人遭遇车祸右腿粉碎性骨折时,李祜柱到银行贷款一万元,给老人治疗。老人伤愈出院后,在李祜柱的帮助下,83岁的流浪老人得以与安徽桐城老家的远房亲人重拾联系,尔后李祜柱又把老人带回广西,安享晚年。在这段贫苦而又温暖的日子里,他们亲如一家,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着。李祜柱和家人的行动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这对因病丧失了重体力劳动能力的夫妻,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她们居然可以二十年如一日地孝养陌生的流浪老人!她们就是所谓的“草根”,每天都在为自己简单的生活而奔波,在为自己的温饱而执着。她们没有高大威猛的形象,没有掷地有声的誓言,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她们用满腔的爱和善良诠释了人间的大爱和大孝。

我们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耳熟能详。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有这样的人: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也帮助了一些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但能像李祜柱和家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是罕见的。尽管我们还小,不过,我们也可以帮助身边的人。看见同学忘带笔了,可以把笔借给他;看见同学闹矛盾了,可以去调解,看见一位小朋友摔倒了,可以过去扶他;看见某位老人行动不方便,可以帮他做些家务事……冰心奶奶曾经说过,有爱就有了一切。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梦更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雨露;爱让我们的生活温馨无限。

我常常这样想:生命形色匆匆,千万人俱往矣,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什么可以真正留给我们,()让我们深思、执着、坚韧和震撼,让无数的人舍生忘死,大义凛然,荡气回肠?而我的答案始终是——道德的力量、人性的美好。

人性,与贵贱无涉,与贫富无关,它蛰伏在人心的最深处。大爱无言,李祜柱和家人的行动让我感悟:孝是太阳,德是爱心;人性,就是舍弃了虚华、冷漠后的那份真诚、灼热与担当!

孝德行天下!让我们传承孝德文化、践行孝敬美德,在家庭尽孝心,在学校献关心,在社会铸爱心,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大爱无疆读后感(三)

“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这是xx总理在汶川地震中感人肺腑的一句话。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一座座城镇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变成了废墟。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目全非,一片狼藉。xx和xx总理冒着危险连夜赶赴灾区,亲临一线,指挥救灾。10万解放军同志奔赴灾区,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无数人的生命。医护人员行动起来了,志愿者行动起来了,市民们行动起来了,大学声们行动起来了,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行动起来了,捐款捐物,送去了一颗颗爱心。

读了《大爱无疆》这个故事之后,我又一次被深深地感动了,被总书记心怀人民的感情感动了;被前去救援的官兵不顾个人安危的举动感动了;被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心同德的精神感动了。那一幕幕捐献爱心的场面好像还历历在目。汶川地震后,我们学校也立刻行动起来,我把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全捐了出来,虽然数目不多,但是也表达了我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我虽然少买了许多心爱之物,但我非常高兴。因为我仿佛看到灾区的小朋友在用我捐的钱买文具,他们又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小学生,我感到无比自豪。因为这个大家庭,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爱”,爱是一种牵挂,爱是一种奉献,爱是一种支持,爱是一种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中国人,危难之中见真情,中国人,好样的!

现在,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地震,全国人民又心系玉树,又一次爱心的大潮涌向玉树,我相信,汶川崛起,玉树不倒,祖国雄立,因为大爱无疆。

2、地震后,大爱无处不在读后感

地震后,大爱无处不在读后感

六年前的5月十二日,也就是2008年五月十二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了四川汶川县,这场地震夺走了数万的鲜活生命,也是人们流离失所、痛失亲人。而这篇文章讲的正是5.12大地震后的感人故事

这篇文章用11个鲜活的真人真事,体现出了地震后的大爱。文章中有这么一群因为不足一公里的路程或因为绕路和你争吵、抱怨,可在地震发生后他们却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灾区进行救援的出租车司机;有在地震关头一位面部朝下用全身保护着自己女儿的母亲,她们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灾难的魔爪,救援战士发现她们母女俩时,由于抱得太紧及使她们去世了去世了也无法把母女俩分开;有顶着烈日排了七、八个小时的队,只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排队献血的志愿者;有已经被安全救出,但还要去救其他人的孩子;有在生死关头拼命护住老伴的66岁老人,可被救出来时他抱着的是一具僵硬的尸体,但他们真正的爱情令人敬佩的六旬老人;有虽然被埋在废墟底下但仍在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邓清清;有自己的儿子还生死未卜就参加到救援工作中的志愿者;又在废墟里快要被救出但对救援队员说“叔叔,我不慌张,先救他们吧。”(),等其余孩子全部被救出,才最后一个钻出来的小男孩儿;有护着五个孩子,为他们用自己的脊背挡住坠落的横梁,以生命来保护孩子的伟大任课老师;有岳父因房屋坍塌而丧生,但自己却在学校救助学生的校长康玉龙;有为了孩子的尊严,抱着生命危险来搬布料盖住孩子遗体的老板贺思萍;有为了孩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护着四个学生的教导处主任谭千秋;有在地震关头临危不惧,顺利接生了29个新生儿的产科医生张英和护士们;还有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保护着孩子的幼儿园教师。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次次使我们感动,地震后,大爱真的无处不在

这些事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用生命护住孩子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中的生死关头,他没有放下学生自己跑出去活命,而是去救这些跟自己非亲非故的学生,用自己的死死地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获救了而谭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如果谭老师能看到自己救的学生获救了,谭老师一定会非常高兴的,可现实却是无情的,谭老师被地震夺取了生命,据说在救援人员搬运谭老师的尸体时,他的尸体成了趴在桌子上的样子像雕塑一样定了型,再次让我们无一不钦佩谭老师

地震可以震毁我们的家园,却震不跨人们心中那种无私的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使地震后,大爱无处不在

3、行者无疆读后感

行者无疆读后感(一)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第一次看到时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我读不懂的深沉。

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知道,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个城市……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他让我做了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我骨子里的懒散令我懒得长途跋涉,可我有一颗爱旅行的心,我向往着欧洲,却被签证和飞机票阻隔,于是我发现了行者无疆。

书中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然而北极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

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走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看完整本书,我脑中似乎留下了什么。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看了行者无疆我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行者无疆,学者无疆,思者无疆!

行者无疆读后感(二)

喜欢余秋雨先生的书,他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的传递。他带给了我们一场世界各国的文化盛宴。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那段被风沙掩埋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了,但历史应该也值得被我们铭记。不管那段历史是屈辱还是辉煌,它都已过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吸取教训,正确的大步向前。文化不是空洞的华丽的辞藻,不是富丽堂皇的建筑,是那种真正能触动心灵的事物。《行者无疆》这本书,每一篇游记篇幅不长,却总能给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间。每一方异乡土地似乎在作者笔下都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气息,授人以探索的启迪。这便是脱俗于一般游记散文的轻描淡写,抑或走马观花式的长篇累牍。因而在回味中夹带着思索,在思索中让人明智。

捧起一本记叙了漫漫行程的游记,便仿佛打开了一扇引领我们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户。世界之大,我们无法想象,尤其是文化的差异,更让我们向往。因为之前从未企及因而渴望已久,不必为如何到达那远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发愁,只需面对充裕的文字,我们想象的翅膀已在不知不觉中伸展。

《行者无疆》这部书主要以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为线索,穿插进去许多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遗址、杰出人物、艺术、饮食等实实在在的文华的载体,有令人震撼的庞贝古城,文艺复兴时期以弗洛伦萨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为中心的米开朗奇罗、达。芬奇、拉斐尔、伽利略等杰出人物,有法国的饮食,瑞士的钟表,西班牙的斗牛场等等。然后,作者在赞叹惋惜,羡慕哀伤过后,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暗暗地进行冷静的比较,在比较中进行反思,反思我国现有的文化为什么与西方存在那么大的差距,我国文化为什么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纳、所理解。

有差异,就有根源,作者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文华的隔膜。然而,这个隔膜,不在古典学理的译文不同,不在陶瓷、丝绸的喜好不同,也不在社会数据的把握不同,在中国人的个人日常情感方式的不同。因为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中国文化的基座,既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血色,又带来了耻辱和尊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思考的过程总是相辅相成的,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人生,在行走的过程中感悟人生。《行者无疆》给我们打开了欧洲的文化之旅的窗口,让我更是向往自己能亲身去体验一下,欣赏欧洲的一路风景,体会欧洲的独有文化风情,感受文化带来的心灵之旅。

“让心灵去旅行”这句话一直被我深深牢记,一次远行,不仅是身体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中穿行,更是心灵得到洗涤和震撼。余秋雨先生的这本《行者无疆》不仅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游记,更是一本洗涤灵魂的圣经。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欧洲之行,也不是一次简单的电视节目,这是一次新时代的东方文明沿着古老的丝绸之旅,去追忆古老西方文明的旅行,是一次重新探索发现新时代西方文化,风土人情的的旅行。这不仅是旅行,更是对文化的探寻。

无论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在思索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我们很荣幸通过大师的眼睛,知道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沧桑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过自己的兴盛时代,又经历自己的文化的衰败,最后在新的时代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的给路过的人述说着那段历史,希望人们能停下他们匆忙的脚步来思考,思考下文化留给我的启示。

在此书的结尾处,余秋雨先生写到:“我们在学习欧洲文明的时候,不能继续向文化前辈那样一味抱着歆羡和追慕的态度,而应该作一些深入的总体思考。”是呀,我们也是文明古国,我们应当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历史,反对一切非文明的力量。

读史使人明智,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创造未来。不仅一个人应该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应该如此。

行者无疆读后感(三)

近日,读了余秋雨先生2011年修订版《行者无疆》一书。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次修订,比第一版删去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文字也有较大的改动,使之更加干净。读《行者无疆》,如同在一个斜阳西下的欧洲老街,与余先生不期而遇,于是坐在路边梧桐树下的长椅上,低声地闲谈着先生行走欧洲的见闻;又如同某个周末,在欧洲某个埋葬着许多智者的公墓里,我倚靠在草地上,捧书静读。余先生在当今,是少有的“文化人”。他的书,值得反复读。

很遗憾,至今我没有去过欧洲。但对欧洲似乎并不陌生,尤其是南欧、中欧和西欧。目前中国人对欧美的了解,远远超过欧美人对中国的了解,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还包括其它方方面面。虽不陌生,但终究没有去过和深入地研究过,有的只是片断的,肤浅的。读完此书,欧洲变得清晰起来。书中作者的很多思考让我深受启发,还有些是从来不知道的角度。

余先生们此行的初衷是想通过对欧洲文明、欧洲社会的考察,来比较、思考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余先生讲道,在学习欧洲文明的时候,不能继续像文化前辈那样一味抱歆羡和追慕的态度。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虽然差别很大,但既然都称为“文明”,就必须应对所有文明共同的敌人,一切非文明的力量。二十一世纪最根本的冲突,产生在文明和非文明之间。守护全人类的整体文明,是迫在眉睫的当代大道。讲的好,值得研究,我们的对外政策,对外宣传,有时可以多个角度。

整本书由一个个地理概念或是文化古迹、人物、故事串起来,初读的人或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本不错的旅行笔记,直至读到结尾“总结在寒夜”一节,恍然大悟,再返回去读,才会对作者写此书的初衷和结构布局有深刻的认知。总结在寒夜一节中,作者归纳出对中华文明有价值的七个对比性图像:一行字母,即美第奇家族与文艺复兴。作者经过思考后得出,社会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集中权力资源、财富资源和文化资源,一起开创一种新文化;一片墓地,即德国费希特、黑格尔的墓地。作者讲道,同样是知识分子,德国同行在整体上远比中国同行纯粹,并因为纯粹而走向宏伟;一份图表,即里昂一家博物馆列出的该市十九世纪的创造和发明。中国由于长期封闭,不仅基本没有参与人类近代文明的创造,而且对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的创造态势也知之甚少。这种情形,使文化保守主义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创新的步伐;一座城堡,即温莎堡以及不远处的伊顿公学。中国近代以来激进主义对社会元气的损伤、民间礼仪的破坏、人权人道的剥夺,已酿成巨大恶果。而英国该经过的都经过了,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过障碍走,怎么消耗少就怎么走,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是一条不错的路;一群群闲人。()中华文明注重实用理性,拙于终极思考,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较少关心人文理想。财富无限而生命有限,当人生的黄昏终于降临,你们会在那里?;一块巨石,即冰岛“法律石”。中华文明的一大隐脉武侠精神,本性上是无视法律的,造成了中华文明与近代社会的严重阻隔;一面蓝旗,即欧盟的旗帜。目前中国大踏步走向国际社会,既有可能因视野打开而显出气度,又有可能因竞争激烈而倒退回狭隘。(实际上,对我来说感受更深的是欧盟大门口铁栅栏上一大群男孩和女孩的雕塑,青年人永远是社会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目前我们政府用人体制上在锻炼使用年轻人方面似乎有些倒退)。上述七幅图像远远不能完全概括本书。对本书,可能会有一些人质疑作者的写作真的有那么纯洁、高尚吗?作者所做的比较、思考的角度都有道理吗?有些观点还需要商榷?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行走欧洲所思所想是值得称道的,作者和凤凰卫视做的这件事是值得鼓励和点赞的。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余先生们更大的空间和保护。

我认为,贯穿本书还有另外一条线:就是文化与城市的关系。书中的多个章节都有对城市文化的描述、总结、反思,对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以及城市中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文化与文化的关系等等。作者是深受中华文明熏陶的“文化人”“知识分子”,自然就有一种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自然就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思考,自然就要为中国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浪潮发出一些声音。

4、大爱无疆观后感

大爱无疆观后感(一)

——《板凳妈妈许月华》观后感

“她没有双腿,却一路坚强前行;她不是福利院的正式员工,却自愿成为138个孩子的‘妈妈’。因为常年需要借助板凳行走,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板凳妈妈’。她叫许月华,湖南湘潭市社会福利院的一名共产党员。”

这是电视系列片《人民的好儿女》之“板凳妈妈”中的一段介绍,还没看短片,内心就涌起满满的感动。这是一个怎样的特殊妈妈?许月华是湖南湘潭福利院的一名“特殊”护养员,说她特殊是因为她自己本身也是位“被护养”人员,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无情的现实夺走了她的双亲却没有吓倒她,呼啸而过的火车夺走了她的双腿却不能击垮她,悲惨的命运没有压垮这位坚强的女人,残疾的身躯没有磨灭她对生活的追求。1973年,许月华被送进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了半个月,她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向院长提出要帮着照看小孩。院长拗不过她,就让本来是被供养对象的许月华,成了一名没有任何报酬的编外护养员。就这样,没有了双腿,只靠双手和两只木板凳来行动的她,在福利院中成了无数名残疾儿童的“板凳妈妈”。37年来,她用自己感恩、坚强、甘于奉献的心,给予福利院的孩子们完整的母爱,这份爱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无言的。

其中,最令我心生感触的是,板凳妈妈进入福利院,不但努力锻炼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还开始帮助福利院照顾别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别人渐渐习惯了把她当作一个照顾别人的人,忘记了她是个需要别人照顾的人;板凳妈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也收获了孩子们对她的认同,这样一种心理回报对于一个孤残人士来讲,比任何物质上的给予都更有积极的意义!一个人无论你身处何种境地,都不影响你去帮助别人,反而,越是身处困境中的人,更应该有帮助别人的意识和行动,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幸福是什么?是健康、快乐、关爱、成就感……但是人生不可能只是美好,幸福其实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觉!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更可以处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洁身自好,达到美好境界。而许月华的感人事迹,概括起来就是: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支撑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这种精神力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为了让每个中国人内心强大起来、生活幸福起来,让每个人多感受一些真善美。

我想,“人民的好儿女”是对我们党员同志最高的评价,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在这些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的感召下,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奋发有为,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爱无疆观后感(二)

——《我是花下的肥泥土》观后感

带着一种深深的感动看完了《我是花下的肥泥土》,影片朴实无华的叙事手法,通篇浓浓的乡土气息,生动的展示了邓平寿,一个基层共产党员服务人民,带领虎城镇人民脱贫致富的故事。邓平寿,一个土生土长的虎城人,将自己的一生都深深扎根在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给了虎城的老百姓,奉献给了他热爱的事业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用最真诚最朴实最平凡的方式诠释了党的宗旨,诠释了一个优秀中国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价值,是所有共产党员的楷模!

邓平寿给人的感觉他不像一个官,更像是大哥,像兄弟,像朋友,有时又像严厉的老师,甚至像儿子,但就不像个官。他被群众亲切称为“田坎书记”“农民书记”,他和群众是一种鱼和水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他身上有一种无私的精神,这种精神,凝结于一种深深的爱,对虎城的爱,更是对虎城老百姓的爱。这一种无私的爱,使得他甘愿用自己的一生去奉献虎城,建设虎城;使得他甘愿屈膝,只为调解村民为修路而产生的矛盾;使得他宁愿放弃几次升迁的机会,只为留在这片他爱的土地上。为官也是一个工作,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为了养家糊口。但在邓平寿的眼里,虎城人民的利益才是第一位,就算是动了手术挨了刀,他依旧将自己的办公地点该到了自己贫瘠的家里,接待上门的群众,为他们解决生产难题。他太爱这个养育他的土地,太爱这个土地上的人民了!我也为他对于妻子的那份真挚的爱,对老母亲那份深深的爱而感动!他爱妻子,为了妻子,隐瞒了他的病情,妻子爱他,宴请客人为他多留了一盘好的菜;他爱老母亲,为老母亲洗脚,老母亲心疼他,在他累了时为他摇椅,哼着摇篮曲。这些细节,简单质朴,却是一种大爱,深深的感动我的心。他爱人民,爱家人,爱的那么深沉,但他却忽略了爱惜自己的身体。最终在那个欢庆的时候病倒了……

邓平寿是虽没有历史伟人那般轰轰烈烈,却在他最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最不平凡的事,他是伟大的!他的无私,他的倔脾气,他的怒火,都来自他对乡亲们的爱。只要是有益于乡亲们的事,就算是牺牲他自己,他也愿意!可能他没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也可能他不懂得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但这些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因为他身上有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最基本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诠释得太透彻了!

我们当代大学生党员,缺乏并不是党的理论知识,缺乏的正是邓平寿身上这一股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不畏权势的对人们的爱和忠诚的精神!

大爱无疆观后感(三)

——《留住青山》观后感

2月27日我校组织部分教师到淄博张店全球通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留住青山》,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拍成的电影,这部电影反映了一位人民教师执教贫困山区的系列动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振华,为了改变山区落后的教育面貌,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成才,他舍小家顾大家,济贫助学,把自己生命里的52年奉献给了贫困山区的教育,奉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这52年光景里,累计捐款37万元,资助学生5000多名,每一个资助对象后面都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仅从数据上就已经让人敬佩不已了。这让我想起了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李振华老师就这样做了一辈子好事,把人们难以做到的事情做了出来。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深深感动了,流淌的眼泪全然不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有多少人对金钱、财富梦寐以求,又有多少人向往奢华的物质享受。()然而,李振华老师却舍弃南京这个大城市的舒服的生活,举家来到了极为贫困、交通极为不便的革命老区,一呆就是52年,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这是一种不怕苦的精神,这是一种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在这52年里,把自己的青春、家庭都奉献给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当千里之外的父亲病危的时候,老人是多么期盼着自己的儿子能回家一趟,看自己的儿子一眼,但为了毕业班的孩子们能够顺利通过高考,却没有回家照顾自己的父亲,没有满足父亲的最后愿望,而是劝自己同样面临高考的儿子回家照顾自己的父亲,李振华老师就这样没有在自己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尽一份孝心,自己的儿子的前途也因此而毁掉!为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为了贫困山区的教育,这是做出了何等的牺牲啊!对比自己的工作,我深感愧疚,在李振华老师的身影面前,我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渺小!

当面对羁骜不驯的学生时,李振华老师能够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管吃管住,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一直把他培养成自己事业的接班人——人民教师,而对待自己的女儿又是怎样的呢?给别的孩子每人一个铅笔盒,把女儿的铅笔盒也给了学生,女儿是多么希望自己也像别的孩子那样拥有一个心爱的铅笔盒啊!女儿因此竟埋怨了父亲十几年!李振华老师对学生的爱又是何等的深啊!反思我们是怎么对待学生的,同样是爱,但相差甚远!

我常常问自己,爱,有多长;爱,有多宽;爱,有多深。现在我从李振华老师身上充分感受到了爱的无私,爱的宽广、深远!这就是大爱无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以李振华老师为榜样,向李振华老师学习,学习他对教育事业坚定执着的精神,学习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好!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