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拥有软实力才不会被边缘化](http://www.wenzidahui.com/tu/348.jpg)
1、拥有软实力才不会被边缘化
拥有软实力才不会被边缘化
前几天楼主去一家企业面试,hr说:年薪23w(万),代价就是天天要陪客户喝酒应酬!如果现在有份这样的工作摆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是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呢?连日来,在武汉某知名论坛上,一则“求助”帖吸引了不少网友“七嘴八舌”:喝酒伤身,但待遇如此优渥,要不要一试?在喝酒、打牌、拉关系等“灰色技能”在职场“横行”时,掌握一两项“灰色技能”的“多才多艺”者往往会被老板另眼相看,而这也成了不少职场白领的“隐痛”。
女白领很纠结:年薪20万需要喝酒换
记者通过论坛短站联系上了发帖者于小姐,进而了解到:她今年26岁,曾在外企公关部门任职四年,社交能力强。春节前,于小姐就接到猎头的电话,一家民营企业在招聘市场部经理,几天前,她正式与该公司招聘负责人面谈,当得知年薪和职位需求时,心里有点打鼓。“当时听说天天陪客户喝酒应酬,我就犹豫了。虽说我酒量还行,但对方提出的这一要求,感觉企业文化和我一直呆的外企相差太大,担心没法适应。”
当就业、高薪和喝酒应酬挂钩,部分白领感到纠结。“会不会喝酒?”“酒量有多大?”记者在招聘会上与部分求职者交流时也发现,一些用人单位在面试时会提出类似问题,令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颇感无所适从。
“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少数行业的少数企业当中,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街道口一家科技公司人力资源主管邢先生表示,“一般这样的企业属于刚刚起步,还在发展中,硬实力比不过同行,可能就要靠应酬、拉关系来发展业务。”
员工们吐苦水:不能喝酒会被边缘化
在采访中,不少职场人尤其女白领都反映,酒桌上的应酬对她们来说,是一项非常头疼而又不能回避的社交活动。
在一家大型旅行社行政秘书岗位工作近3年的杨小姐表示,自己曾经不大会喝酒,但工作岗位注定了要应酬,“以前怕喝,好几次谈重要业务,领导都不带我出去,我觉得有点被边缘化了,后来就慢慢练酒,现在还是能喝两三瓶啤酒,领导也开始愿意带我出去应酬了。”杨小姐形容这就叫“人在职场混,哪能不喝酒”。
乔乔在丁字桥一家公司上班,做的是销售内勤。半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她和老总、2个部门经理一块陪客户吃饭。“我看他们喝得很高,也没注意到我,碰完杯对方正在喝时,我也假装脑袋一仰,然后把酒杯往肩后一甩,偷偷把酒倒掉了。”乔乔说,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结果却被坐在旁边的顶头上司逮住了。
“我们部门经理凑过来悄悄对我说,这样做很不给客户面子。”乔乔告诉记者,入职这一年,为了躲喝酒她想了不少招数。“这次被抓了现行,还不知道后果如何,忐忑啊!”
职场人拥有软实力才能“够硬”
目前,花近千元参加几天课程,提升发音技巧,在k歌时一鸣惊人;学几个有趣的小魔术,在公司年会时露一手……已然成为现代职场人士为应对职场各种“突发事件”必要学好的技能之一。记者在招聘会上也发现,求职者有特长已成为不少用人单位的要求。比如唱歌、跳舞、打球、喝酒……这些与所招岗位完全不相关的特长,正在成为用人单位筛选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
1、软实力培训受追捧
在闲暇时学习一些与生活情趣相关,又能提高个人品位的“手艺”,是很多白领梦寐以求的。因此,与强调考证的主流培训相比,像舞蹈、魔术、唱歌、瑜珈、厨艺、化妆等方式灵活、气氛轻松的“软实力”培训,受到许多白领的追捧。
每个周六的下午,在某公司工作的小倩都会准时赶到厨艺培训中心,认真学习厨艺。她告诉记者,因为工作较忙,她过去从不下厨。但经过学习,现在,她不仅能像模像样地做出几十道菜,还经常请同事或朋友到家里聚会,既品尝到自己的“手艺”,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与小倩不同,刚进入公司不久的陈世成报名参加的,是魔术班培训。如今,他不仅快速融入了团队,成为团队中最受欢迎的一员,而且成为同事眼中的开心果,而这一切,全都源于魔术。陈世成说:“这些小魔术虽然简单,但很能调节气氛。刚进公司时,看到办公室气氛很沉闷,我就利用午休时间,给大家变变魔术,没想到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兴致都调动起来了。现在,大家的话题越来越多,距离也越来越近。”
在小倩和陈世成看来,比起常见的it、英语以及资格证书等培训,这些“软实力”培训更像是一种“生活”培训。他们说,学厨艺的过程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享受,也是热门的人际交往方式,绝对是以“食”会友;而魔术更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为忙碌的工作增添多样的乐趣,同时也提升了自身魅力。
事实上,唱歌、跳舞、厨艺等特长确实有助于增强白领的个人魅力。最近,在一个人气较旺的论坛上,有网友总结出《最热的10大职场软实力》,其中“会唱歌、酒量好、写字漂亮、会打扮”等名列其中。不少网友表示,虽然应聘时是“硬指标”说了算,但在实际工作中,“软实力”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
2、软实力为职场加分
聊起这一话题,在某建筑公司当绘图员的小蒋颇有心得。3年前,小蒋还是一个职场新丁,一心只想着做好本职工作,对公司里另一个一起入行的同事小张很不以为然,认为对方“只会喝酒吹牛拍马屁”。但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极大地震撼了他。当时,公司好不容易接到了一个市政工程,报价300万元,对方回价260万元,双方谈了好几轮都谈不下来。(创业 )最后,公司高管设了一个饭局宴请对方领导,席间,小张说学逗唱样样拿手,酒量也完全拼倒了对方,对方领导十分赏识小张,尽兴后大笔一挥,合同竟然异常顺利地以280万元成交了,一顿饭工夫就为公司多赚了几十万元!从那之后,小蒋再也不敢小瞧小张了,私底下也开始猛练酒量。现在,他已经想通了一个道理,在如今的职场里,干好正职远远不够,“特长”才是加分项目。
经常陪客户应酬的资深广告从业者方小姐透露,陪吃陪唱是“联络感情”的最好方式和手段,“多学些发音技巧,好好练练酒量,能更好地与客户交流。”
现在,很多职场人士已经认识到,职场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历和文凭等硬实力比拼,为此,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开始将目光投向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软实力”比拼中去。与此同时,不少业界专家和企业高管也表示,职场“软实力”已成为评价个人非常重要的标准,同时他们也承认,在平时的工作聚会或者公司年会上,拥有一技之长的员工,比如有的员工歌唱得特别好,往往能吸引众人的眼球,甚至引起高层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青睐。
据了解,由于软实力的培训一般都由专业人士任教,因此培训费用相对也较高。如舞蹈培训班,15天的课程,标价通常都在千元以上;厨艺、歌艺等才艺班的培训费用也多在几百上千元。对此“行情”,白领们基本还是可以接受的。不少白领还表示:“如果能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多掌握一门技能,并在同事聚会或公司年会上获得良好的印象分,那么这笔钱花得还是很值得的。”
3、职场迎来软实力较量时代?
看到越来越多有“特长”者受到领导特别关照及褒奖,有人提出,不久的将来,职场将迎来软实力较量时代。和以往不同,这里所说的软实力不是指家庭背景、裙带关系,而是指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能够切实给公司和单位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软实力的内容没有定式,一切依实际需要而定。显而易见,一名具有当代意识的职场人士,不会再把工作以外的“特长”当作旁门左道,也不会把花在学习“特长”上的时间看作是浪费光阴。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只要有软实力就够了,而是说在你的本职工作做得和别人一样好的情况下,软实力就成了一道“选做题”,做好了,同样能多挣不少分。
4、专家:心理素质层面的“软实力”提升也很重要
对于白领热衷参与“软实力”培训班的现象,广西人才市场相关专家表示,唱歌、跳舞、茶艺等技能特长培训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身心,并且帮助处于高度紧张的白领减压,扩大交友圈,增强信心等。但对于白领而言,心理素质层面上的“软实力”提升也非常重要,需不断充实和提高。一些企业高管也表示,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还是看学历、职业素质、从业经历等硬件指标,但对部分岗位来说,如果应聘者具备相应的“软实力”,确实可以加分不少。
2、竞争与实力
竞争与实力
在秀丽的日本北海道盛产一种味道极为鲜美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然而这种珍贵鳗鱼的生命却特别脆弱,它一旦离开深海就很容易死去,为此渔民们捕回的鳗鱼往往都是死的。
在村子里,却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鳗,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几无死者。而与之一起出海的其他渔户纵是使尽招数,回岸依旧是一船死鳗鱼。因为鳗鱼活的少,自然就奇货可居起来,活鳗鱼的价格也是死鳗鱼的几倍。于是同样的几年工夫,老渔民成了当时有名的富翁,其他的渔民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
时间长了,渔村甚至开始传言,老渔民有某种魔力,让鳗鱼保持生命。
就在老渔民临终前,他决定把秘诀公之于世。其实老渔民并没什么魔力,他使鳗鱼不死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在捕捞上的鳗鱼中,再加入几条叫狗鱼的杂鱼。狗鱼非但不是鳗鱼的同类,而且是鳗鱼的“死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在面对众多的“对手”时,便惊慌失措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由此却勾起了鳗鱼们旺盛的斗志,一船死气沉沉的鳗鱼就这样给激活了。
引入几个“对手”就能使使一船鳗鱼起死回生,老渔民的做法,不能不令人惊奇。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竞争的地方也往往是死水一潭,一旦有了竞争,人们则斗志昂扬,激情四射,这正是竞争的力量之所在。
在现代社会中,有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竞争与合作,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地生活在社会中,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又是我们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树有长短,水有清浊,芸芸众生忙碌于大千世界,他们都离不开竞争与合作。
所谓竞争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争胜过对方的行为,也就是双方争夺一个目标,而且只有一方能胜,而合作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双方有一致的目的,且双方共享结果。
因为竞争,才有发展。微博上话说得好:没有iphone,就不会有android;htc还叫多普达,motorola也是半死不活;sumsung和sony ericsson还在比像素;mtk还在卖双卡双待;nokia和microsoft不会合作,你做你的symbian,我卖我的windows;发微博都还在用3寸的小屏幕敲键盘。
有竞争才有发展,当然实力也是很终重要的。在职场中无论是你私企、国企、还是外企,亦或者是你个人,想要有好的发展,必须有实力。(励志名言 )企业吧,你得有自己的产品、而且还要有特色,而且还要有一个好的团队,诸多原因都衡量个一个公司的实力。
个人实力,不用说了。首先你得有学历,人家都说证书是敲门砖,想进好的企业,门你都敲不开,怎么发展自己。其次是能力,也许你会说,现在时能力第一吧,但是在中国,这学历仍然还是第一。最后就是包装了,人靠衣装马靠鞍,没有好形象你出门也是被打回来。
那么如何提升一个人的竞争实力呢,现在都是上班族的你,肯定没时间去看书,毕竟上了一天的班,晚上回来头昏脑胀的。能力呢,是长时间实践的来,在社会中学习的来,因此,短时间是不行的,这个嘛也要看个人的悟性。
那么能短时间提升的也只有包装了。那么,先来一身差不多的上班职业装,再来一双合脚的皮鞋,还有一个工作包,如果在有一块名牌手表就更好了。如果还有富裕,那就来点香水,增加点个人魅力。不要跟我哭穷,想要赚钱、提升实力,首先你就要付出,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是懂得的。
3、不会说话的人,怎样拥有好运
不会说话的人,怎样拥有好运
文/艾小羊
1
金庸笔下,最不会说话的人是郭靖,偏偏郭靖命最好。不仅在各门派大腕的帮助下成了江湖大哥,更娶了聪明美丽的富二代黄蓉。
黄蓉待他,比一个平常的姑娘对待自己的呆丈夫好一百倍。永远正面表扬,甚至不惜贬低自己:你是好人,我是坏姑娘。
不会说话的人,怎样拥有好运
年少时读“射雕”,觉得作者真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塑造郭靖这么一个6岁才会说话的笨人,却让他走了好运,无疑给笨嘴拙舌的芸芸众生打了一针强心剂。那时候,我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姑娘,一直到现在,也不属于能在酒桌上谈笑风生的人。
我天资有限,语速慢,说话声音小,脑袋比嘴巴动得快,适合小范围、一对一交流。所以一直羡慕那些人来疯,越是人多的时候,越能发光,声音宏亮,妙语连珠,再简单的事情从他们嘴里说出来,都有趣得要命。
有一段时间,我很努力地想成为那样的人。看了很多关于谈话技巧的视频与文章,当看到有一篇文章说,你不会说话是因为知识不够渊博时,我恶补了若干酒局饭桌的常识。结果一次同学聚会,大家谈到红酒,我抓住话头,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这可是我刚刚学过的。结果不仅聚会被我讲冷场了,还有同学在背后说我太装。
2
我委屈满满,直到见到一位前同事。
他之前给大家的印象是老实木讷,值得信赖,如今做生意发了财,变得自信了,加上饭局是他做东,所以说了很多自己的发家史,讲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宗旨只有一个,以前瞧不起他的人,如今高攀不上。
有人能把任何话题讲得有趣,而他恰恰可以将任何话题说到冷场,以前话少尚可藏拙,如今话一多,就显得格外面目可憎。
我是从这一次饭局开始,明白我们这一类人的问题所在。
真正的问题,绝不是会不会说话,而是能不能接受一个不会说话的自己。参差多态,方为幸福本源。不会说话并不足以成为社交障碍。个人形象被破坏,是始于不会说话却偏要当社交明星的用力感,刻薄一点形容,就是吃相难看。
伶牙俐齿的黄蓉,第一次见到郭靖,郭靖听她谈吐俊雅,学识渊博,不禁大为倾倒。或许正是他大为倾倒的模样,俘获了她的芳心。
如果人要凭借说话这一本领,分出三六九等,上等为会说话的,中等为不会说话也少说话的,下等则是不会说话却总要说的。会说话是一种天赋,如果你向一个会说话的人取经,他可能告诉你很多经验,却依然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3
我开始明白,不会说话的人,首先要做一个好听众,享受与会说话的朋友在一起,而不是羡慕嫉妒他们。生活是一部情景剧,每个人最舒服的状态是安于自己的角色。即使绿叶龙套,做得久做得好,不抢镜不抱怨,也自有口碑。
我曾经参加一个女企业家沙龙。大多数企业家都练就了一副铁齿铜牙,最后一个站起来的,是一间健康沙拉企业的创办人,身材非常美好,穿一件抢眼的白纱裙。她说:“我的特点是不会说话,只会吃,所以从事的行业也与吃有关。时候不早了,大家准备吃饭吧。”大家愣了一下,笑着开始鼓掌,演讲比赛似的氛围忽然就松弛下来。
那一天,她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后来又见过几次,她的确不擅言辞,总是坐在角落里安静地听大家讲,迫不得已要发言时,话最短。然而你可以看出来,那条最短的发言,她是精心准备过的。
穿绿裙子的时候,她说:“我今天穿得像一片生菜,生菜不会说话,但营养丰富,它是我们沙拉里常备绿叶。”
遇到餐饮大咖聚会,她说:“今天生猛海鲜很多,沙拉是配角。我会继续当好配角,咱们健身房见。”
她的形象淡而不寡,言少却味长,与她经营的健康沙拉品牌不谋而合。
4
不会说话的人到底有没有可能通过多年的学习与训练,变成了一个会说话的人?当然有。
然而,我更愿意选择像卖沙拉的女企业家一样,看清自己做自己。
再小的个体,也是品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自己的品牌。不会说话的你,可以选择做一个贴心的倾听者、安静的美男子或美女子、睿智的点评家——少言自威,胜过千言万语。
当太多人希望成为谈笑风生的焦点人物,焦点反倒可能落到不会说话的人身上。就像一部影视剧里,满满都是小鲜肉流量担当,互相攀比倾轧的结果,是演技超强的黄金绿叶脱颖而出。无他,因为姿态从容好看,令人定神静心。
作为不会说话的人,你有权选择沉默,安心地做一个鼓掌的路人。然而必须发言的时候,敬请精心准备。不要羡慕别人两小时的演讲不打草稿,属于你的人生,就是一分钟的发言也要反复斟酌排练。
爱这样的人生吧。正是因为你没有出口成章的天赋,才造就了现在这个你:克制、冷静,思维比语言发达,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代表自己的智慧与阅历。
4、你可以拥有一个特长,但是它不会主动找上你
你可以拥有一个特长,但是它不会主动找上你
文/沐丞
在之前有一次做理财分享的结束的时候,有一名读者问我如何发现自己的特长,当时我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回答别人,所以这个问题时常会在脑子里蹦出来,索性就写一篇文章来好好整理一下思路。
那么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发现自己的特长?我首先想到的是《最强大脑》这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里有各种身怀绝技、各种年龄的参赛选手,在节目里表现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特长。比如有的人可以飞速的盲拧魔方,有的人可以不假思索地计算十几位的乘除法,有的人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记忆大量信息,有的人可以分毫不差的识别相似度极高的图像或物品等等。那么这些异于常人的特长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首先就是因为兴趣,然后进行大量高强度、科学、成体系的训练才能达成。这是节目中绝大部份选手的特长养成方式。比如在记忆领域的佼佼者王峰,他是有世界记忆大师的头衔,但是并非天生如此,他是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因为好奇,加入了武汉大学记忆协会,然后在记忆大师袁文魁的指导下,经过系统而又刻苦和密集的训练才达到如此傲人的成绩。对于普通人来说,每个人的记忆能力会有一些差别,但是要能显著领先于他人,不经过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
拧魔方更是如此,不论是速拧还是盲拧,首先你要对魔方这个东西感兴趣,然后学习其中的相关技巧,再进行大量的训练、比赛,才有可能成为一项特长。否则魔方对于你来说只是一个玩具,偶尔随便玩玩而已。
其次是因为极其偶然的天份发现。节目中有个女选手很有意思,她是一家熟食店的老板娘,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自己看到任何汉字就能马上计算出笔画,12个以内的汉字,她能一口报出笔画总数。这项本领是这位中年大姐自己无意中发现的,她自己本人完全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看字拆笔画也谈不上任何兴趣使然,甚至没有什么大的实际作用。还有类似的是有选手可以发出高频率的声音震碎玻璃酒杯。
类似这类的特长比较罕见,包括是如何被发现的时机,为何能拥有也都找不出原因。所以只能归结于天份加上机缘巧合,都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
再次是因为身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导致另一方面发达。这个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帝给你关上了一道门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在节目中有名盲人选手就具备听音辨速的能力,他可以在30个干扰车喇叭声中选出嘉宾所选车辆,并正确判断出嘉宾所开车速。还有一名女盲人选手具备吹气识别物体的能力,她是双眼全盲,但是可以通过向物体吹气来识别出物体名称。
被称为“中国雨人”的周玮,从小就被诊断为脑瘫、顽固性低血糖及智力发育低下,但是却有着惊人的数学天赋,他有语言障碍,和人几乎不能正常交流,却能靠心算准确给出十多位开根号运算的结果。
以上三种特长的发现形式是我回忆《最强大脑》节目中一些选手的总结,其实现实中的有特长的人大抵也逃不开这三种。我做招聘的时候会经常发现在应聘者的简历中有特长一栏,有的人说自己的特长是跑步、打羽毛球、绘画、摄影、唱歌等等。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特长大抵只能算作兴趣。能跑马拉松可以算特长,但是日常的跑几公里减肥那不是特长;懂得用镜头讲故事,知道如何构图,拍出来的堪称作品的摄影是特长,只是拿手机随手拍,然后修修图的不是特长。
大部分人以为自己某项才艺比一般人好那么一点就是特长了,这也只能说明你在这项才艺上比别人多花了一点时间而已,真正的特长要远胜于普通人。从上面总结的三种特长的获得形式来看,后面两种基本上就是属于可遇而不可求,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所以只有第一种方法才是打开自己特长的正确方式。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特长藏在那里等待自己去发现、去打开,绝不是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都像漫威电影里的英雄一样有着特殊的本领。你所看到的绝大多数人的特长都是经过长期艰苦训练、有着科学系统的指导才获得的。普通的你,成天无所事事,然后有朝一日突然发现了自己异于常人的特长,这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只是一个可能让自己获得特长的一个非常基础的开始,只是一个方向指引并不是结果。前面已经说明,绝大多数人的特长都要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既然要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如果没有兴趣做支撑就可能比较难持续。
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父母强迫子女学习某项特长,但是最后也没有那么多“天才少年”出现的原因。父母强迫子女学习的特长,要么是父母自己的兴趣,要么是父母自己觉得有必要或者是给自己涨面子,但是孩子本身并不感兴趣甚至强烈排斥,其次还要进行大量艰苦系统的训练,还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最后能修成正果的概率肯定极低。
如果现在那名读者再问我如何发现自己特长的问题,我的回答是首先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进行长期艰苦而又科学系统的训练,才有可能把兴趣发展成特长。其实发现兴趣并不难,但是逼自己做刻意练习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绝大部分人都还是自律都做不到的普通人。
作者简介:简书、今日头条签约作者,linkedin专栏作者,新浪财经专栏作者、随手记等各大财经类平台特邀理财作者。已出版个人理财书籍《理财要趁早》、《轻松做财女》、《理财趁年轻——愿你过上想要的生活》,职场励志书籍《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