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一个落榜少年的现实漂流_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台词

1、李安:一个落榜少年的现实漂流

李安:一个落榜少年的现实漂流

文/黄书满

李安,一位享誉世界影坛的大导演,在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再次获得“最佳导演奖”,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成为颁奖礼上的最大赢家。可以说,李安是一个电影奇才,可他在高中时代的表现并不突出,曾两次高考落榜。最后,他考上一所专科学校,走上了影视之路。

1954年10月23日,李安出生于中国台湾。家里有4个孩子,他是最顽皮的一个。李安的父亲说,李安从来都不闲着,不是出去乱跑就是在家里乱钻,身上经常受伤,青一块紫一块的。李安小时候身体并不怎么好,经常生病,但即使病倒了,他也玩心不改,惹得母亲直跟他生气。

李安出生时只有8磅重,还好,弟弟长得比他结实。李安7个月大时,两个姐姐出了麻疹,他也被传染上了。当时,父亲刚好调到台东女中工作,这是父亲第一次升任校长,把时间全部用在工作上了,对家里照顾不周,结果,李安从此落下了肠胃毛病,体质就更不好了。后来,全家人搬到了台东,刚一落脚,父亲又接任花莲师范校长,于是全家人又搬到花莲,在那里住了8年。李安10岁时,父亲再次调任台南二中当校长。可以说,李安的童年是在不断的搬家中度过的。

小时候,李安瘦小而多病,在花莲时,如果他连着两个星期不去打点滴,医生都会感到奇怪。那个年代,有一种营养品叫“胖维他”,李安吃了不少,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父亲曾戏谑地说:“胖维他都让你给吃得变成瘦维他了。”

上了高中以后,李安的体质有所改善,虽然还很瘦小,但不怎么生病了。老师说他发育晚,因为他的身高才150多厘米。个子虽然矮了点儿,可李安的人缘特别好,周围的人都很喜欢他。

高中是紧张而忙碌的,李安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高考时,李安发挥得并不好,差6分与大学无缘。落榜给他带来不小的打击,他觉得自己特别没面子。父亲是高中校长,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征求了父亲的意见后,决定去复读。然而,第二次高考也不顺利,在考数学的时候,他因为过于紧张,腹痛头胀,豆大的汗珠从额前滴下。后来,他甚至不能待在考场里继续答题了。根据规定,复读生再次参加高考时还得扣分,结果李安这次又没考上。发榜时,李安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趁家里没人就跑了出去,直到晚上也没回家。父母下班到家,看到李安不见了,急得不行,到处寻找。只有弟弟猜到了他的去向,就骑着自行车,骑了1个多小时,赶到安平海边。很快,弟弟就发现了他的自行车。弟弟看着他的背影,大声地喊着。当时,李安甚至已有了最坏的想法,想一死了之,幸好弟弟及时赶到了。

回家后,没人敢惹他,都怕触到他脆弱的神经。母亲给弟弟分配了任务,哪儿也不许去,就在家里陪着哥哥。

复读的第二年,黄重嘉老师对李安的帮助很大。当时,黄老师也就二十几岁,帮他补数学,就像朋友一样。他们还一起听古典音乐,一起谈论文艺。李安谈到黄老师时说:“他对我那么好,我的数学成绩却一直提不上来,真觉得没脸见他。”黄老师知道李安的成绩后,专门到家里来家访,他还帮李安准备专科考试。可是,李安的情绪一直没有稳定下来,他甚至当着老师的面,把桌上的台灯和书本推到地上。面对这样的学生,黄老师不但没生气,反倒安慰他:“不读就不读,放心去考。”有了两次失败,李安反倒把考试看淡了,本来没抱太大的希望,却考出了优异成绩。在考数学的时候,他也没有紧张,考了68分,进入艺专影剧科。李安在这所专科学校开始接触艺术,并有了日后的成就。

在艺专,李安学的是戏剧和美术,父亲虽然支持他,心里却一直很矛盾。在他的观念里,学艺术远不如学理工科。可是,他又不忍心打击多次受挫的儿子,只能强作欢颜。

很快,李安就从高考的阴影里走出来,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他是校内的活跃分子,又是文艺骨干,还多次参加环岛巡回公演,甚至到工厂里表演舞台剧。那时候,同学们的兴致很高,都把表演当做人生的一大乐趣。大家穿着戏服,搬着道具,载歌载舞,好不热闹。但每次回家后,李安总会收敛许多,他怕父亲责怪自己。父亲看到他黑瘦的模样,就在饭桌上开训:“什么鬼样子!”李安要是听不下去了,就会把碗筷往桌上一放,直接回自己的房间了。这种沉默的反抗,一度让他们父子间的关系异常紧张。后来,父亲一直想让他留学,希望他能拿到学位,成为戏剧系教授。然而,李安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思去规划人生,而是一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毕业离开艺专后,李安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并尝试拍戏,最后到了一发不可收的地步。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就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等8个奖项的提名。他还曾获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的“最佳导演奖”,担任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13年2月25日,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影片还以“最佳摄影”、“最佳配乐”和“最佳视觉特效”三个奖项,成为颁奖礼上的最大赢家。

这就是李安,一个落榜少年的现实漂流!

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台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台词

1、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的体验到了生活想让我们体验的东西。

2、我们就像哥伦布一样远航。但是哥伦布不就是来寻找印度的吗?

3、上帝,感谢你给我生命,我准备好了。

4、我确信它会回头看我,垂下耳朵,对我咆哮着跟我道别,但他只是看着森林里,然后永远的离开了我。

5、我非常感恩。说实话,如果没有理查德·帕克,我也不可能活到今天跟你讲述我的故事。

6、最重要的是不要绝望。

7、派:“如果没有它,我无法生存下去。

8、我失去了家人,我失去了一切,我臣服,你还想要什么?

9、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地与他们道别。

10、语言是我们最后的救命索。

11、怀疑作用巨大,它使信仰永葆活力。

12、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最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告别!

13、这里必须说说恐惧,它是生活惟一真正的对手,因为只有恐惧才能打败生活。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恐惧是狡黠危险的敌人,它不懂情理,无视法规,也毫不留情;它轻轻松松毫无差错就能找到并攻击你的软肋。恐惧永远都源自你的内心。

14、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那些东西并不牢固,你必须依靠!

15、我们就像哥伦布一样远航。

16、这里必须说说恐惧,它是生活惟一真正的对手,()因为只有恐惧才能打败生活。

17、信仰就像房子,可以有很多房间。

18、别被这些事物和光景蒙骗了,孩子们,社会很复杂。

19、然后,那个让我生存下来的理查德·帕克,那个让我痛苦、使我害怕的凶狠的伙伴,径直向前走没有回头,永远消失在我的生命里。

20、但是哥伦布不就是来寻找印度的吗?

21、发生了就发生了,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

22、派:“信仰就像一座房屋,可以有很多楼层、很多房间。”作家:“那有怀疑的空间么?”派:“当然,怀疑在每一层都占了几间。”

23、科学让我们看到更多外在世界,而信仰让我们了解内心。

24、动物和人有本质区别,忘记那一点的人就会没命。

25、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那些东西并不牢固,你必须依靠!

26、同时信不同的宗教就等于什么教都没信。

27、那是一段充满着奇幻的经历,我会永生铭记。

3、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评

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评(一)

似乎从人类诞生以来,科学思考与宗教信仰、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人性中的高尚和凶残就处在不断的斗争之中。即使在科学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这种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就像哈勃太空望远镜可以望到宇宙边缘,最先进的原子力显微镜可以看到实际分子,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却依旧无法洞悉;也如一个人可以坐拥全世界的财富,可以一呼百应,却依旧遭逢生老病死,经历悲欢离合;实验室可以合成自然界中的物质,甚至可以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却依旧在最简单的生命面前都望洋兴叹;放眼望去,慷慨、怜悯、奉献、牺牲等等美德遍地开花,但是在某些角落,又不乏凶杀、欺诈、怀疑、残害等等人性的黑暗面。这些斗争经常在此消彼长,甚为没有规律,也正像“π”这个无理数一样,没有公式可以表达,又无穷延伸。

或许这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主人公命名为pi的隐藏含义之一吧。幼年时的pi也真可以算得上是各种矛盾的一个集合体了:父亲因为西医而非宗教,摆脱了小儿麻痹症的痛苦,因此而偏向科学,母亲是印度那个年代社会里难得大学生(而且植物学应该是理科专业),却虔信宗教。印度种姓制度复杂,观念保守,他的父母却抛弃家庭背景自由恋爱,又因着父亲的经商才能至少挤入了富裕中产阶级的行列。更要命的是幼年pi居然可以同时拥有印度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信仰,这一点连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有些不以为然了,父亲说“什么宗教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而哥哥更是拿他打算接受洗礼开起了教宗庇护(pius,也翻译为比约,pi和pius相近)的玩笑。像很多孩子一样,幼年pi天真无邪,在一次试图喂食家里经营动物园里所饲养的老虎“理查德帕克”时,被理性的父亲严肃地上了一课,也从此对老虎避而远之。

随着剧情的发展,pi一家因为动物园生意不景气,父亲决定举家迁往加拿大,而动物则必须带到别国才能卖个好价钱,在载着他们一家的轮船驶入太平洋之后,突逢风暴,只有pi一人落到救生艇上才得逃脱,家人则不幸随船沉入大海。之后分别有斑马、土狼、猩猩和老虎以各种方式登上了救生艇,而随后的时间里,土狼分别咬死了斑马和猩猩,老虎咬死了土狼,pi无力制服船上仅存的老虎,他与老虎的一段奇幻漂流也就此展开。

迅速跳至片尾,当获救后的pi在医院里向前来调查的日本轮船公司代表描述时,分别说了两个版本的故事,前一个如影片里所描述的那样,离奇到让人不敢相信。应代表要求,pi又描述了后一个则颇为血腥的版本:pi与母亲、轮船厨师和中国海员四人登艇逃生,厨师杀死了海员和pi的母亲,而pi又杀死了厨师,自己经历千辛万苦最终生还。惊异的日方代表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前者写入调查报告。前去他家听故事的作家也颇为不解,但最后同样选择了愿意相信前者,pi此时对作家说“那么你选择了上帝”。于是,直到真正的点睛之笔出现,才让所有观众都恍然大悟。倘若没有最后神来之笔的片段,相信前面的描写再隽永、再温情、再壮美、再文艺范,那么也只是空洞而荒诞的记叙而已。于是带着最后的一些启示,再回到前面,很多有趣的细节就浮现出来了:

第一个有细节发生在pi的幼年时期,哥哥打赌他不敢进教堂去喝圣水,而pi真的就跑进了教堂,随后见到神父后,神父说的第一句话被很多细心的人发现,原来伏笔早在这里就已经埋下“you must be thirsty”。在我看来这是一语三关的一句话,字面意义已经很明显了,神父也非常友善地拿来水杯让pi喝,同时这一举动也吸引了pi接触天主教信仰;第二层意义似乎和福音有关,即真正的信仰才能满足人们的渴求,耶稣也曾说过赐给人们喝了永不再渴的水;第三层其实也是最有意思的一层,如此直白却又如此隐蔽,原来老虎“理查德帕克”之前的名字就叫“thirsty”,正好点明后来的老虎其实就是pi自己。

第二个细节是人物和动物的对应关系,其实在电影里也早就有潜台词:放下救生艇时,厨师是已经坐在里面的,而海员在跳船前曾经大喊“斑马!斑马!”,猩猩登船后pi曾经问过关于她孩子的话,直到看完最后pi在病床上的描述,才能够恍然大悟。

第三个细节是圣经的痕迹。比如与圣经出谷纪类似的片段。当以色列人在梅瑟(又译为摩西)的带领下逃离埃及进入旷野之后,以民因久尝不到肉食频发怨言,称宁愿在埃及受奴役也不愿再出逃,之后天主(上帝)应允了百姓的请求,以大风将漫天的鹌鹑刮到了以色列人营地,供百姓享用。电影里同样有在最窘迫时,大批飞鱼降落到载有pi和老虎的救生艇中的片段。此外,幼年pi提到要接受洗礼后就没有进一步的下文描写,而此次海难却可以视同洗礼了,因为以色列人出逃时跨越红海的奇迹,在后来圣保禄所写的格林多人书中也明确地认为是洗礼的象征。此外风暴中,老虎被吓得畏缩不动,而pi却毫无惧意,反而指示老虎去看风暴中美丽的光束,这就恰如马尔谷福音中,耶稣平息风浪的描写。导演在这里也高明地加上了pi在风雨中对上天的抱怨,使得这段电影看起来多了一分人性,少了一些绝对的虔诚,殊不知圣经中约伯、梅瑟、厄里亚甚至耶稣本人也在遭受苦难时因为身上人性的软弱说过害怕或抱怨的话,恰恰又回到了最初pi对神父关于天主为什么派儿子变成人来受苦的问题上了。

第四个细节是食人岛。看似美丽而富足的岛屿却潜藏了无尽的危险。在这里,pi差点以为找到了自己永久的栖身之所,甚至还将女友给自己的绳子栓在了树上。半夜惊醒时,pi摘下的那个像桔子又像莲花的东西,恰恰和前面女友的舞蹈结束动作——树林里的莲花相对应。岛屿远看像个躺卧着的人,似乎和某位神祗有关,大概隐喻某些事物看起来是美好的,而实际上又是虚幻甚至让人沉沦的?老虎一上岛就将遍地都是的土拨鼠饱餐一顿,而土拨鼠却丝毫不知道害怕,是不是同样也在和前面的中国海员随喜虽然信佛吃素,可是到了船上吃肉汁拌饭,就认为肉汁只是一种taste相对应?

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一个关于信仰与人性的讨论似乎初具雏形了。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很多过去坚持的东西都变得无关紧要,于是我们可以看见,平时是素食主义者的pi为了生存,也需要从海里捞鱼,甚至为了一条大鱼和老虎争个你死我活。再结合第二段关于漂流的叙述来看则更为耸人听闻,pi为了活命吃过一同逃生人的肉也不无可能,于彼时彼刻,人性——更确切地说是兽性,已然占据上风,而老虎恰恰是潜藏在人性中那些暴戾的代表。正是这些阴暗面的存在,让人类互相之间仇恨、猜疑甚至是残杀,救生艇上的事情则是世间所发生一切的缩影而已。

如果现实中pi真的靠吃人肉生存下去,我个人就会将食人岛那段遭遇与他最初迫于生存被迫吃人肉转而到过了一段时间在艇上离不开吃人肉,并自我开脱、自我麻醉联系到一起。长期海上封闭的漂泊,加上粮尽水绝,就很有可能让人有了自暴自弃的念头,此时兽性更是绝对凌驾于人性之上,直到某一天pi因为神的指引(或是内心善的一面真正被发觉出来),离开了同类相食的兽性一面,获得了真正的救赎。

纵观全篇,相信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前一个故事,看来荒诞,却更容易相信,这也是宗教信仰为什么存在的根本原因。你可以去质询天主为什么派他的儿子来拯救毫不相干的人类,你可以凭借一切理性一切科学知识将宗教的世界观打得体无完肤,可是你还是愿意相信一个更美好却更经不起推敲的故事。所有的质问,可以放在一边,只需要记住,“神爱了我们”。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均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间质疑不断,却依旧没有撼动它们在人心中的地位,反对宗教的有千言万语,耶稣却只用了六个字就平息了信者心中的一切不安:“不要怕,只管信”。可以说,信仰是在人性中牢牢生根的,人性中的善良会给信仰不停地灌注着养分,而信仰则在不停地引导着人类朝着摆脱野蛮状态的方向前进,就像奇幻漂流版本中pi之于救生艇上的老虎。然而兽性始终是人性中恶的一部分,它也确确实实帮助pi活了下来,以至于pi在和老虎分别后大哭起来,此时,pi父亲的话再现,这番话依旧正确,人性中的善与恶本无法调和,善却可以主导人的行为,如同逐渐驯化过程中,审视老虎的眼睛,却不只是仅有自己的影子,在朝着真正信仰所描绘的善良和理性接近时,野蛮和蒙昧也可以逐步地被脱去,换来的是一个完全没有过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电影的英文直译相比现在的中文译名,虽然朴实却更能传达电影的含义。pi的生活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浓缩,总有一个信仰、一个善念在引导着我们前进,而终点,更是需要我们穷自己一生来寻找。

找寻的路途中,哪怕遇上风暴困难,以虔敬和善良坚持到底,待得平静处,水天一色,佳境可及。

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评(二)

几乎用了整整12个小时,才能在继续深化理解这部电影的基础上,平静下来。

李安毫不掩饰对原著的热爱:“我深爱这个故事,我也曾经觉得它没法拍成电影,因为书的内容是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而在原作者扬·马特尔则认为,自己写下的,是一个关于信念、信仰、毅力、鼓舞与希望的故事,关于人如何在近乎绝境下生存的故事,更关于人的内心如何寻找勇气,让自己坚强活下去的故事。

我真心感谢这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当然,我最高的精神导师是上帝。

起初,我在看到派相信三种信仰时,多少会产生一些不解,甚至不快。但是当我看完电影,回想起影片开始,派的哥哥让他去饮用圣水时,神父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you must be thirsty”。由此,我终于能理解。“饥渴”指的并不是口中的饥渴,而是精神信仰上的空虚与危机感;是对信仰的不信任和不确定。

此时,派对上帝的存在,提出很多疑问,神父回答他,上帝之子代人类承受苦难,派又问既然上帝那么公平正直,为什么让一个无辜的人去承受他人苦难,但是为什么派不信而有人会相信而且深信不疑,对于这一点,成年派自己说过,我把故事讲给你听,相不相信上帝你自己选择。

关于这两个疑问,其实又回到了信仰为何存在,信仰是什么的最初问题。原因很简单,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永远不会知晓信仰、信仰之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不经过考验不知道信仰的力量。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那些东西并不牢固,你必须依靠!”这是电影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也是对信仰的一种解释,当派不愿意相信而必须去相信时,信仰就存在了。

因此,身为基督徒的我,对本片的理解或许会有更深的一层理解和更为感动的情怀。

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评(三)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坦白说,到pi开讲第二个故事之前,我的观影情绪一直在下降,如果说我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作为通俗故事的“我与老虎海上历险记”,有些松散和寡淡,备受推崇的3d冲击,效果也完全在预期内。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来拍这个故事,会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会有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捕鱼等更飞扬的段落。不过,既然除了讨好普通观众的功能,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满了东方式的工整静谧。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匹斑马。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更不愿相信现实的残酷,而记者则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你跟随了上帝”,pi的回答,给出了关于真实性暧昧又明确的回答。

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这不是李安电影里的选择,这恐怕也是拧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选择。

4、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一)

我和橙子观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很精彩,3d立体效果不错,画面和音乐非常唯美,电影讲述的故事也很有内涵。影片内容是成年派向作家讲述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中海难幸存者是少年派和动物们,鬣狗先后杀了断腿的斑马和母猩猩,老虎又杀了鬣狗,派和老虎共存并最后获救;第二个故事也是我认为的事实真相,幸存者是船上的几个人,凶残的厨师杀了并吃了断腿的水手,后来又杀了派的母亲,派杀了并吃了厨师并独自漂流直到获救。

我觉得整部电影所探讨的是关于宗教和信仰的问题,这也是电影的主线,印度教毗湿奴神更是主线中的线索。派最开始信仰的是印度教,后来逐渐接受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但他内心最深处的根应该还是印度教。影片开始,派介绍了躺着的三面神毗湿奴神,世间的一切只是他的梦境;在接受基督教后,他向毗湿奴神祈祷,感激毗湿奴神介绍基督教给他认识;他在海上把一条鱼杀了后非常悲伤,跪着感谢毗湿奴神化身成鱼来帮助他;中途给他希望、给他补给的海上食人浮岛是睡着的毗湿奴神形象;甚至于派讲述的第一个动物故事也是在模仿毗湿奴神,把原本发生的海难幸存者杀人、食人的残忍事实幻化成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就如同毗湿奴神做了一梦,人世万物都来源于他这一梦。

派在漂流中也曾质问神,已经失去一切,还要怎样。除了原始、本能、生存欲望的支撑,信仰如同一根救命稻草给他生存的希望。派故事里的老虎就代表了他另一个自己,脱离了文明世界后所剩下的原始、本能、凶残、兽性、欲望等等,派和老虎之间经历了从恐惧、对抗、试图驯服到共存、依赖、相依为命的过程,中间的转折点是在一场大风暴中,派和文明相连接的日记本被风刮走,生存工具尽失,派被折磨的精疲力尽,在这种绝境下和老虎形成了依存关系,在以后更加艰难的漂流生活中,支持他生存下去的就是这种最原始动物性的本能。无论漂流生活多么艰辛,有老虎与他为伴、神给他指引,他内心始终有生的希望。当他重回文明世界后,老虎也同时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或许人们在面对非人的痛苦和折磨时,即使有质疑,心里都会不自主地产生并跟随信仰。日本海难调查员尽管觉得动物的故事很傻,但听完第二个故事后,他们仍然在报告里写上第一个故事。作家回答派说他喜欢第一个故事,派说所以你跟随了上帝。到这里,派似乎扮演了毗湿奴神的角色,他幻化了一个带给人们希望,英雄的、传奇的精彩世界,听故事的人或许质疑哪一个故事是真相,但他们都喜欢第一个故事,并把第一个故事作为真相传递给别人。就像派说的,怀疑是信仰的一部分。信仰带给人们希望以及更多,人们理性的思考,使信仰更加有力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二)

看了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我触动很深,深深地为少年“派”的这次奇幻旅行感到敬佩和惊讶。影片用美轮美奂的画面和童话般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凶残的现实,如此绚烂的奇幻之旅,色彩美得令人窒息,幻境变得奇妙无常。

派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与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他由最初的与理查德·帕克相互提防,想要杀死对方的心理逐渐变为相互依赖,也变成了派生存下去的一种动力。在他们历尽各种挑战和磨难后,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很有感触,老虎因为饥饿而跳下海中,准备攻击派,但派敏捷地爬上小船,而老虎挣扎着却无法爬上去。本来派可以乘机铲除这个隐患,但他做了一个令我震惊的决定,他选择救老虎,并把船留给老虎。或许,这就是人性与兽性的区别吧!派的善良让我很感动,特别是他为老虎的食物杀了一条鱼时流下的眼泪,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

而最让我疑惑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派,让他有如此坚强的求生欲望?如果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或许我支持不了几天,但派却顽强地在海上漂泊了227天。但当看到派高呼“god”时,我或许明白了,那种力量就是信仰。就如西格里夫·萨松的那句诗说的:“我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人性的两面,信仰,都是活下去的手段。”

关于片末少年派给出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漂流故事”孰是孰非的激烈讨论更是引人思考。看完电影后,我问同学:两个故事你们更相信哪一个?当时同学略微迟疑了一下后回答是第一个,而另一个同学的答案也是第一个。的确,第一个故事是那么美好,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但似乎又给人不太真实的感觉,特别是那个小岛上发光的树、莲花中的人牙、岛下涌起的酸潮都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其实我相信无论是电影中的角色还是观众们内心深处都是知道第二个故事才更真实合理,但是这个故事却真实的过于残酷,让人觉得人类在某些情况下还不如野兽,这让身受文明社会教育长大的人们从内心感到抗拒。

本片只有到最后才是高潮,而且只有最平淡才是高潮。如果影片只是普通的奇幻漂流,那就只是一个简单的视觉绚丽的冒险片,但是最后出现了第二个版本的故事,过程无比残酷而又无比现实,由此,将普通的奇幻漂流升华到生命的挣扎。你是愿意选择相信神,还是选择相信现实?

有时候,把故事说得太完整了反而不是一件津津乐道的事,让观众思考的空间已经被导演陈述完毕,口有余香但不持久。导演李安将争议留给观众,让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仍有无尽的遐想,这也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原因之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三)

昨天半夜,和好友临时起兴去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除了让人惊叹的精美画面,本片更大的看点在于各种鲜明的意象、丰富的隐喻,可以猜想,每位观众们都能从影片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更有趣的是,本片花费了大量心思去勾勒一个少年的幻想、意象,最后才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抛出了一个简单、血腥的现实,少年派的主观世界成了本片的主角,这是一段真正的精神之路,也可以看成个体发展过程中的自性整合之旅。

所谓自性,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指心灵的中心和整体;心灵发展的过程就是通过整合而成为独具特色的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的人。影片中的少年派跟随父母要离开家乡和爱人,在驶向未知的旅途中发生了海难,失去了他的家人,这个内向、纤细的大男孩被彻底抛向了一个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在派的眼里正如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危险重重,随时可能被暴风雨吞没。也正是在这样的绝望与未知里,孕育着自性发展的可能,当鬣狗咬死了猩猩时,派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时,痛苦与绝望逼出了一只纵身跃出的孟加拉虎,这只老虎是派的另一面,它狂暴、凶猛、难以控制,可以象征着本能和欲望,也可以象征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与兽性,它与那个敏感、纤细、笃信宗教、只肯吃素的少年派如此不一样,却又如此真实的共处在同一只小船上。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住着这样一只孟加拉虎,只是常规的生活无法让它一跃而出,而派在无常的绝境里真正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孟加拉虎。

影片接下来更加惊悚,少年派与他内心的孟加拉虎展开了斗智斗勇,其中一段驯兽的画面尤其让人看到这激烈的内心冲突,驯服本我、驾驭兽性,与自己的对立面整合正是每个人想要完整的必由之路。当毁灭一切的暴风雨过后,派看到了神光,跪地长啸:“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而象征着兽性的老虎却在这样的暴风雨里瑟瑟发抖,遍体鳞伤。影片进行到这里,少年派第一次见到了他“心中的上帝”,也意味着他与自己的对立面达成了平衡与统一。暴风雨过后,少年派抱着受伤的老虎,他们在彼此的眼睛里归于了宁静,也重新获得了秩序。

如果自性的整合之路只走到这里,也许,少年派将成为一个与自己妥协的普通成年人,也会获得暂时的宁静与满足。在影片里,少年派和他的孟加拉虎来到了一个类似仙境的岛上,白天有着无穷的食物,干净的淡水足以让他在这里生活下去,他也的确钟情于这个小岛,不想离开,甚至将女朋友送给他的红绳也系到了那棵树上。()在岛上有无数狐獴便是这样生活着,他们警觉、弱小,生存力极强,却对同伴的死视而不见,对夜晚来临的危险只知道尽一切可能躲避。在这个岛上,你可以在白天尽可能享受物质的充裕,在夜晚尽可能躲避残忍的危险,苟延残喘的活着,这也正是大多数人类的生活。他们选择了逃避死亡,逃避痛苦,纵情享受生命短暂的欢愉,却忘记了这座岛本身正是吞噬生命的食人岛。

少年派之所以能从这样短暂的欢愉中猛醒,得益于他看到了那个仿佛莲花的树叶,一层层剥开后看到了人类的牙齿。这里有许多可能的隐喻,甚至也与印度教的教义有关,但从自性的发展来说,一个人唯有敢于面对死亡的真相,才可能真正走向有意义的人生。岛上的狐獴其实来自沙漠,却选择了继续留在这里,也许只是因为贪婪这里白天的富足,宁可忘记黑暗来临时的残酷。少年派看到了人生的终极真相后毅然决定离开这里,最终来到了彼岸,完成了艰难的自性整合之旅。这离开岛屿的一步隐喻着自性的成长在象征性的死亡中获得圆满。正如荣格所说,当一个人,经过了愚昧、无知、迷信,对自然的恐惧、盲目地崇拜,在无数无谓的抗争和追求中的迷失,获得了必要的对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认识之后,从而有能力而且敢于承担自己的一切时,就没有必要再将自己的希望和恐惧“交付”给外在的“神仙、皇帝、救世主”,没有必要再在外在的偶然性中寻找自己立身行事的依据。这样的人才可能真正获得意识境界的提升,才真正可能回归精神的家园,才真正敢于享有渴望已久的自由。少年派也的确在来到了彼岸之后与自己内心的孟加拉虎分开了,没有一点留恋。自性成长之路进行到这里,兽性、本能、欲望与理性、节制等对立面真正融合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旧的碎片消解了,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少年派完成了自我救赎,到达了精神的彼岸,换句话说,自性是一颗潜在的、具有神性的种子,蕴含着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少年派的这一路奇幻之旅正是寻求自性发展的心灵之路,是一条走向神性的精神之旅,我们每个人都和他一样,正在路上。

毫无疑问,少年派的故事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简单的心理分析,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这些意象,去体会这个故事,体察隐喻的过程本身足以让人愉悦。这是一场无意识的对话,少年派的名字本身代表的便是没有穷尽的圆周率,愿这没有穷尽的心灵之旅回响在每个人心里。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