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描写满足的句子
描写满足的句子
1、吸引住男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一直得不到;吸引女人的办法正好相反,就是让她一直满足。
2、当一个人感到很知足,心不烦,身不疲,无所求,心能安的时候,快乐就在其中。当一个人感到吃得下,玩得动,睡得好,没牵挂,很满足的时候,幸福就在其中。
3、不能满足于自己一直在致力于某问题,就糊里糊涂无限期地拖下去;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就是再复杂的事情,到那个事先定好的时间点,就一定要下一个结论,到底我该往哪个方向去了。
4、生命是自然的赏赐,但幸福的生活,则是智慧的赏赐。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的渴望,旧的渴望满足了,新的渴望又产生;生活是当你认识到无法改变目前的一切时开始懂得顺其自然;生活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但你简单了,生活就简单了。
5、欲望总是让我们不满足,想要拥有更多,却不知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
6、累了把心靠岸;选择了就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痛了才享受生活;伤了才明白坚强。
7、人生只有三件事:、本人的事:自己照顾、负责,不能奢望他人照顾。
8、他人的事:只能尊重、接受,不能企图操控。
8、在我们心中的幸福,不是看我们拥有和获得了多少,而是看我们内心里对于现实满足了多少。
9、若忽视当下,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就会驱使我们作出各种无意识的惯性行为,()由此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如果我们对其置若罔闻,最终就会陷入困境,碌碌无为。日久天长,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不知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幸福和健康。
10、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快乐多了,郁闷自然就少;装的简单多了,纠结自然就少;装的满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装的理解多了,矛盾自然就少;装的宽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你用它洗东西,它就是一个洗具;你用它做杯子,它就是一个杯具。
11、老天的事:需要洞察、顺从,如此才能有真正的轻松满足、成功快乐。
2、五体不满足读后感
五体不满足读后感(一)
五体不满足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没有四肢的日本人,乙武洋匡的成功之路。他生下来就没有四肢。可是他什么都敢去尝试;画画,游泳,摄影,打球等。虽然身体严重残缺,可是这并不代表他的一生没有荣誉。他一帆风顺的考上著名早稻田大学,荣获英语演讲大大赛第一名,他成为日本远近闻名的成为日本远近闻名的体育记者。
乙武洋匡说:“只要给我条件,我就能与大家做任何事”。这是乙武洋匡的名言。他是个一残疾人却没有放弃生活,他很乐观、自信、努力。读了这本书除了学习他坚强的毅力外,还希望我们大家关心残疾人!
五体不满足读后感(二)
自从我看了乙武洋的《五体不满足》后感触很深:他一个生下来就是一个残疾人,五体不满足,不仅不满足。而且五体中缺少四体。他一天天长大,与轮椅一道生活。可他并没有诶声叹气,也没有像病魔低头,而是积极地游泳、跑步、跳绳,做了许多运动。
现在的我们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我们我行我素,恨不得没有体育课,从不主动去锻炼。
看到乙武洋五体残疾还坚持锻炼后,曾经阴霾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从此,我下定决心好好锻炼,积极向上,增强体质!
五体不满足读后感(三)
《五体不满足》是日本一位名字叫乙武洋匡的残疾人所写,当时会吸引我看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是:有位朋友推荐这本书,她说主人公是一位无手无脚的年青人,他天生就没手没脚,但通过了他的父母、老师、朋友的帮助,再加上他的乐观性格、顽强的意志,终于考上了日本有名的学府---早稻田大学,实现了常人所不能实现的梦想。看完着本书让她久久不平静,脑海时常浮现乙武洋匡那种虽残缺却异常坚强的身躯。
听朋友说完,我对乙武洋匡顿时充满了好奇,特想知道这个神奇的人物是怎样完成了日常生活的事情对我们而言是最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情,可他是怎样完成的呢?当我看到坐在轮椅上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那笑容看起来是那么的自信、坦然。如果不是自己事先知道这是个没手没脚的人时,我压根不会相信这是个残疾人。
当这本书一篇篇地看下去的时候,才发现到人的潜能原来可能这样大。乙武他虽然无手无脚,但不妨碍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参加学校的体育课、和同学们参加晨跑和游泳比赛;在读中学的时候参加学校的篮球俱乐部,并成为比赛取胜关键的“秘密武器”;在读高中的时候参加橄榄球俱乐部,成为俱乐部里教练的得力助手和情报收集员;在读大学的时候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并和一帮热心于帮助残疾人的朋友们一起向早稻田大学的执委会提交了《无障碍建设建议书》,学校在接纳的同时也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合残疾人读书的学校,让更多的残疾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地读书。()乙武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他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他们没有因为他身体的缺陷而过多地溺爱和纵容他,他们爱得很有理性,他们爱乙武的方式是让他锻炼自己,乙武能干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干。这样的一种理念,让乙武从小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当一位残疾人像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娱乐的时候,他还会认为自己是残疾人吗?
这本书的文笔风格轻松、幽默,总感觉他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促使我想快点知道他的成长经历。在字里行间只感受到作者的感恩情怀和心灵永不满足、顽强不屈、矢志奋斗的积极心态,却感受不到作者因自己是无手无脚的残疾人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自悲、封闭自己的情绪。乙武虽是位残疾人,但他的心灵比正常的人还要健康、自信。人生因为残缺而完美,因为完美而残缺,人生也因为有遗憾才懂得去珍惜。所有的挫折、失败都是人生历程路上的考验,能调整自己用积极的心态走出这片晦暗的天空,本身就是对自己心智上的历练和升华。能用感恩的心态来庆幸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不是懊悔自己所失去的,这也算是一种豁达吧。
人生千变万化没法控制,能尽量做的是让人生这个过程变得充实、精彩、有意义,不管成功失败与否,毕竟曾经努力过。人生真的很短暂,懂得遗忘、懂得适时地懈下心灵的包袱,轻装上路,这样的人生也算是一种快乐的人生吧。
很喜欢乙武在后记里面写的一段话:我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残疾人,我五体(头、四肢)不满足,不仅不满足,而且五体中缺少四体,但父母没有放弃养育我的责任,朋友们聚拢在我的身边,我一天天长大,与轮椅一道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一点儿也没有感到不满足,我要大声宣告:“我是残废人,但是我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谁也不能否认,有的人发育正常、身体健康,但他的人生都是忧郁而昏暗的,有的人身体残废,却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人生与残疾毫无关系。
3、张中行:欲的满足
张中行:欲的满足
说来也许是值得感伤的,这更为根本的什么,或者并无价值可言。原因是,人生,扩大到生命,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何自来,莫明其妙,有何意义,也莫明其妙。这是一面。
另一面,这现象的一部分(生活)却实实在在,并且在感知之前早已受命,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只能向此处而不能向彼处。这用《中庸》的话说,是“天命之谓性”。天为什么命,为什么这样命,不知道,人所能做的不过是“率性”而行。想抗吗?连抗的力量和方式也不能不来自天命。说句泄气的话,至少叔本华这样看,是彻底的被动。这被动的情况,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反正不能不动。这就使我们又碰到人生问题:怎么理解才对?怎么活动才对?“天命之谓性”是一种理解。与之相连的有性的性质问题,很麻烦。为这个,孟子曾经同告子展开辩论。孟子是理想主义者,主张性善,想凭借良心以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显然是书生坐在书斋里作的白日梦。与孟子相比,荀子实际得多,由书斋走到街上,看到形形色色,于是以所见为根据,主张性恶,也就是成为教化主义者。教化,会多有实效;但是,如果性恶的想法对了,推崇教化的善念又从何而来?孟荀以后,两千几百年来,无数读书人,包括韩愈、李翱,以及几乎所有的宋元明理学家,直到戴东原和谭嗣同,都在这上面大动脑筋,因为像孟荀一样,都认为这同修身治国平天下有血肉联系。花样越来越多,如有善有恶,性善情恶,等等。现在,一般认为,反而被缺席裁判的告子(自己没有书传下来)的想法比较近真。他说: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孟子·告子上》)这是说,性无所谓善恶,只是受之自然的某些趋向而已。我们说这种想法只是近真,是因为它还同善恶勾勾搭搭。其实,性和善恶并没有直接关系:善恶评价的对象是意志范围内的“行()为”,不是性。性是天命所定,非人力所能左右,如有生必有死,饥要食,渴要饮,有什么善恶可言?但告子终归通情达理,于水的比喻之后,还说了这样的名言:
“食色,性也。”这话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因为它触及人生的奥秘:不食,就不能保持己身的生命;不色,就不能保持种族的生命。总之,人生,不管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最基本的,最实在的,是要活,要生存。这种情况也可以说得雄伟些,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概括,因而近于玄妙,能不能说得较质实些?古人早已这样做过,如荀子说: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这里最重要的是第一句的“人生而有欲”,尤其是其中的“欲”。欲是一种顽固地要求满足的力量,依照现代心理学的看法,尤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看法,这就是生命的底里。欲的表现是求,求就不能不触及外界(包括人和物),于是有得,有不得,有和谐,有冲突,并且,与得失相伴,有使欲更为顽固的,使求更为有力的“感情”,如喜怒哀乐等。
这些加在一起就是“人生”。这样理解人生,性质单纯;至于表现,则芥子化为须弥,千头万绪。它还容许伸张,或说遐想,如书中自有颜如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等等,都属于此类。但不管怎样遐想,想得如何美妙,追到根柢,总是来源于欲。值得慨叹的是,欲虽然强有力,却是渺小的,即如“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就己身说是终须结束,就种族说是难于找到保票。总之,求彻底满足,求终极意义,都会失望。这就难怪,在人生的各式各样的现象里,竟有轻生的一类;甚至提高为理论,即所谓悲观主义,如叔本华就是突出的代表。幸或不幸而绝大多数人是《吕氏春秋》一派,讲究“贵生”,至少是实际“贵生”。但是贵生,要生,就不能不碰到与生有关的种种问题,即所谓人生问题。这有来自内心的;内又不能不外,于是就成为各种性质各种形式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就性质说可以归结为:欲不得满足,或生不得遂顺。
4、有关满足的句子
有关满足的句子
1、满足,是执着追求后的的选择。满足不是甘于现状,止步不前的代名词,也并非是不思进取,萎靡不振的借口。仔细想想吧,满足何尝不是别一种智慧的闪光,人生的境界。
2、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3、两个相爱的人最初走在一起,对方为自己做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们也会很感动。后来,他要做很多的事情,我们才会感动。再后来,他要付出更多更多,我们才肯感动。在爱情里,一定要学会知足,因为能遇到对的人,已经不容易,他能对你好,就更应该珍惜。
4、奉献是种美德,知足才会快乐。
5、幸福就像岩层里渗出的清泉,不引人注目,却甘洌爽口。这个世界上,只有那些降低对生活的期望企求,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所及,把幸福的中心恰到好处放到生活最真实的坐标中心上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幸福只属于那些懂得感恩的人--因为知足,幸福无处不在;因为懂得感恩,幸福无时不有。
6、造就一种“知足”的性格,知足者才是真正的富有者。有位哲人曾说:“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拥有得太少,而是想要得太多。”正是因为欲望太多,结果造成心里贫穷;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失去自我的放逐;能真正适可而止地知足的人,能够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快乐
7、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你要学会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生活的满足。
8、让我们学会满足,让我们用美丽的心情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让我们真诚的祝福比我们强的人,愿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9、他们很满足,因为用自己的手,滴自己的汗,走自己的路,即使头顶没有光环,他们的心底充满阳光。正是因为这种豁达,无数英才孕育而生,谱写了一曲曲华美的乐章。
10、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
11、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
12、学会满足,抛开那些世俗纷扰,抛开那些尔虞我诈,()抛开那些追名逐利,学会满足,收获平和的心情,收获乐观的态度,收获真实的自我!
13、用灿烂的笑脸告诉世界,我很满足,即使我很平凡,即使我很普通,我生活着,我努力着,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我奋斗的轨迹,拼搏的汗水里浸润着我无悔的人生!
14、生活中并不难拥有幸福,只是我们的眼睛掠过幸福的时候常忘了停留。我们习惯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和别人比幸福,光顾着仰望别人的幸福,却忽略了自己拥有的。其实,常常在开始的时候,幸福已经相伴,可我们未能发觉,往往要等到走完一个轮回,回到原点的时候才蓦然醒觉。做一个知足的人,幸福久相随。
15、幸福是我们对生活丰足后的感恩,对爱情知足后的陶醉,对精神满足后的舒畅。幸福只是内心的一种感觉,我们不用展示给别人看,在别人眼里,你拥有的未必很幸福;更无须看着别人的幸福,然后来映射自己的苦痛。我们给别人看得多了,或者看别人的多了,我们内心的幸福,就会被一些杂草慢慢地湮没。
16、当一个人感到很知足,心不烦,身不疲,无所求,心能安的时候,快乐就在其中。当一个人感到吃得下,玩得动,睡得好,没牵挂,很满足的时候,幸福就在其中。
17、是智慧的沉淀,是人生的哲理,是无法掩盖的光芒,即使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我已经很满足,因为我真的飞过!享受生活中的阳光,雨露,享受你拥有的一切。只要你学会满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8、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期待过多的幸福。
19、满足是豁达的气度。懂得满足的人容易快乐,因为他们计较的不是高官厚禄,不是丰功伟绩,不是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