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质数的孤独读后感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一)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数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它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它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
“在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假如你有耐心数下去,就会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越来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独的质数,它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又富于节奏的空间中。孤独注定是它们真正的宿命。”
这是本很有意思的书。最特别的便是它的页码。页码是从二开始的一个个质数。或许是在诠释题目的意义。但同时也是在举例,向我们展示了一对对孪生质数的亲近与遥远。一个个世人眼中独特的数字在这些页码上变成了最正常、最和谐的存在。
书中的马蒂亚和爱丽丝正像这样的两个质数,他们是少数的、异常的、孤独的。上天让他们幸运地遇到了彼此。他们生命的残缺似乎有了慰藉。但他们的命运无法改变。他们中间永远有一个不可抹去的偶数,似一条鸿沟天堑,阻碍着两个残缺的灵魂相互结合。是偶然?是命运?或许是必然吧。也许从马蒂亚决定将痴傻的妹妹抛下的那一刻起,从爱丽丝决定逃掉那天的滑雪训练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他们起初的事故便是由于所处的环境造成的。而当悲剧发生后,环境没有包容他们,相反地,环境将这两个异类紧密地隔离起来、排斥出去。这才是悲剧的根源。诚然人们欣赏生物的多样性,但对于自己种族中的异类为何那样的刻薄?他们是被密封在浑浊液体中的两块固体,不知如何挣扎,终于慢慢沉入深渊,在表面结痂,将自己封闭。
然而,他们的日子还会继续下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二)
前些天我刚在某处地方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深深被吸引了。刚好今天瞄到学校书店新到书籍中有它,天对我意啊!毫不犹豫地就买下了。
“献给埃莱奥诺拉。因为我答应过你要保持沉默。”
目录中页码以质数编码,雪上天使,阿基米德定律,皮肤以上与表皮以下,另一个房间,在水中沉浮,对焦,后来的事。
两个质数,代表两个不幸的小孩。两个孤独的少年,两个脆弱的大人。
在所有大于一的自然数中,除了一和它本身,质数不能被任何自然数整除。他们就是这样一对孪生质数,孤独而失落,虽然接近,却不能真正触到对方。
爱丽丝和马蒂亚也就这样同病相爱着。“爱丽丝和马蒂亚之间的一些问题是别人先发现的,他们有所察觉已经是很多年以后了。他们牵着手走进客厅,脸上没有笑容,视线的轨迹也不一样,他们的身体好像是通过胳膊与手指的接触而彼此相互作用的轴承。
他们的头发有着明显的反差:爱丽丝的头发是浅色的,衬托着她那过于苍白的面部皮肤,马蒂亚的头发则是深色的,蓬乱地垂着,遮住了他黑色的眼镜,使他的双眼消失在那稍稍弯曲的眉弓下面。
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共同空间,在这里似乎应有尽有,而空气静止,不受外界的干扰。”
除了他们俩,再也没有人能如此接近和相似。他们相爱了,可总在关键的时候作出违背心意的选择,最终未能在一起。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还能有个宽松意义上的“伴”,而分开后,他们除了自己,还剩什么呢?
质数的孤独,是天生的,也是后天的。谁来摆脱?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三)
最初看到这本书,是在再繁华喧闹不过的淮海路书店内。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突兀的字体,真切而又自然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正如其名,《质数的孤独》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数学名词的含义——一对孪生质数,接近但不能相互接触,就像两个相像却无法在一起的人。而本书所带给我们的却不仅是这一点。
一个有着自残倾向的天才少年,一个有着厌食症的跛脚少女……太多不正常的人聚集在这本书里。我开始读来压抑,不免皱眉。为什么一本书竟然全是近似非人类的人物?而真正读完才明白,他们都是质数,有着最压抑的孤独。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绝不是书中人物的世界,而是要深刻地反映我们的生活。
因为孤独,已成为社会的常态。
曾经一度,我贪恋读书。一次,在地铁上正读的起劲,旁边一个带着厚眼镜的小伙子拍了拍我:“看什么书呢?”“《围城》。”“如今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此后,我们便简单地聊了聊心得。周围的人看着诧异,却继续着之前呆滞的模样。一切和他们无关。我们的对话渐渐淡了下去,因为无言可谈,因为面对长久的孤独我们无从下口。我们以孤独的姿态相见,也以孤独的理由分离。
现代人的生活像是被孤独充斥了身体,经常迷失在虚拟世界里而忘记了本身的存在。在信息膨胀的年代,我们依然保持着那样的求知欲,过快地追赶着新事物,而未曾停下步伐感受生活的魅力,只对着那个长方形的“发光体”发愣。()
我们忙碌奔波,可悲在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人云亦云,默默地让孤独侵蚀着我们的灵魂。可是更可悲的便是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明明知道自己的梦想,却追随大流,眼睁睁地陷入孤独的河流。我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模样?来源:精灵之感
脚步何必匆忙,物欲世界永远没有目的地,何不慢慢地欣赏沿路的风景?放手去重回那片自由的天地,何必让太多的外界因素困住了自己那原本自由明朗的心?
请慢慢地等风降临,吹散心中的孤独,张开翅膀,带上本属于你的能力与自信,起飞。
2、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一)
也许你现在仍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乘地铁,然而你却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乘地铁。很多人离开另一个人,就没有自己,而你却一个人度过了所有。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些平凡朴实的字眼串成一句话令人心生悲凉,感觉好孤寂。而这些孤寂的话是由一位拥有光环荣耀拥有无限前景的成功人士写下的,他叫刘同,今年33岁。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副总裁,也是中国新生代作家,多部青春畅销的作者。我很疑惑,拥有如此大成就的他,怎会孤独有经历过怎样的孤独。
我是个内向的人,对“孤独”“寂寥”这些悲凉的字眼比较敏感。或许这些字眼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渲染一种悲的气氛,而在我眼里,它是一种美,一种凄美。当我阅读每一个孤独背后的故事,曾经那些痛的过往像电影一般不停在脑海里倒带,而映入眼帘的那些作者的评语和对每一种孤独的定义却在告慰我安抚我被揭开的伤疤。人生中,我们似乎每一个阶段都要拥抱孤独,高考结束后的失落、初入大学的陌生、对看不清的未来迷茫、对梦想的不断肯定与否定……秋微说:孤独是人生最大的秘密。关于孤独,我们只要记住两件事:孤独没有不好,不接受孤独才不好。大概是因为我学文需要对课本字词咬文嚼字,渐渐地我喜欢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述他独享夜晚的那一句:独处的妙处。是啊,独处的时光有时真的很妙。我不爱说话喜欢默默地看着听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并不是真的喜欢孤独,而是不知该如何融入。自小搬来城镇上读最好的小学初中,靠自己的努力上了最好的高中,虽然条件比乡村的同龄人好一些,可我不喜欢城市中灯红酒绿,到处喧闹霓虹灯闪烁灰尘满天飞,没有一个能安静欣赏夜空的地方。喜欢放假回老家陪奶奶,喜欢不顾奶奶反对在周围的小山堆乱闯乱走,更喜欢冒着风险去禁区,因为我知道不管怎样我都能找到回家的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屋顶,听着轻音乐抬头仰望星星点点的夜空,想想自己的现状,思考自己的梦,憧憬我的未来。这独处的孤独感不是悲伤而是沉淀自己喧闹的心的平静,这孤独没有不好。作者讲述了他从惧怕孤独到忍受孤独再到享受孤独这么一个过程的感受,而他事业上的成功正是耐受住孤独带给他的一切。用卢思浩的话来评价他的孤独,那就是只有从害怕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奔波,到习惯一个人面对各种波折,才能明白孤独到底是什么,它是你的一部分,它是天使也是魔鬼,它能让你变得更好,也能让你万劫不复。你只有面对它,孤独到最后都是一种极其真实的存在感。
作者从亲情、友情、爱情、青春、梦想等方面与我们分享着孤独。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初入大学的惶恐和对青春未来的迷茫吧,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这种孤独感只有自己挺过来了才是真的不孤独了。梁君思老师和郭慧钰老师都与我们分享过他们的经历,纵然有大部分同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老师也是在忍受孤独的过程中挺过来了,才有了今天站在讲台上与我们共同学习的缘分。纵使疾风来,人生不言弃。我想,当初有如果不是缘分让刘同与李旭材相识,没有李旭材的鼓励和支持,刘同会迷茫很长一段时间吧。好在,他坚持下来了,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轻言放弃。趁一切还来得及,对亲情而言,你以为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后来你才知道最亲近的人最需要的只是你在身边。这种孤独只有切身体会到才会真真明白。我喜欢旅游,从小喜欢爸爸做生意时带着我一起走,向南向北。而我总是想离家越远越好,多看看家以外的那些景那些事。可现在,离家不远不近,坚强到现在却再也忍不住,思念的情绪腐蚀着我的心。回头看看,当初的豪言壮志是多么可笑,而我却不得不承受这一切的孤独,而这孤独我才更加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看不清未来,就好好把握现在。尽管有多不情多不愿,有多悔有多怨,高中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开学第一堂课的一句话让我坚强到现在:既来之,则安之。回归平静,甘于寂寞,不放弃内心的平静,不怕枯燥才能重新听回自己的心跳声。无论你未来身处混沌还是迷途,保持自在安宁是破除任何困局的最大武器。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本书为期待未来的我点亮了前行的灯,纵使青春留不住,人生不言弃。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二)
看完这本书,你要问我书的内容,我也只能说是关于孤独的很多故事,我本不是爱看书的人,文采也不好,字复杂一点都不认识。看过就会忘,但还是想写出我看完这本书后的感觉。
说到底孤独这事儿都是自己给自己强加的,我不怕说,我的确常常感到孤独。一个人的时候,别人无法理解你的时候,安静的坐在那里也会突然让自己陷入孤独的情绪中,然后自己跟自己在心里憋屈。我给朋友的感觉总会是大大方方的,不矫情,不喜欢人家和我玩感动的戏码,脾气不好,不熟的人会觉得我不友好,因为我不会对他们笑。(当然,我是这样觉得他们这么看我的)很多人都会觉得我是个没心没肺的人吧,对事情的态度很轻松。就算我说我会被一幅图一句话感动到热泪盈眶也不会有人信,因为所以认识我的人都觉得我不是那样的人,我也只能说,这只是我愿意给别人展示的我。因为即便我感动的死去活来,这么多年来,也不愿在人前哭。之前口语课不怎么熟的同学写介绍我用了outgoing,这大概对我展示自己的方式的肯定吧。我也希望我能像我展示的那样活,这样就不会偶尔觉得累了。我朋友不多,按我能说部分真心话的程度来算就只剩下我亲姐,还有两个十几年的朋友。我不会选择和人说出我深层次的话,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我自小到大并没有什么影响我的人生,或许我是生来自卑的人。自卑,又敏感。敏感到连我自己都会想要抽自己一耳光,何必为了一个眼神一个细节和自己过不去呢?对朋友,我不愿付出太多,我会用你对我的程度再少一点对你,这样以后不联系也会坦然一点吧。和书里说的一样,有些话只能说给自己听,说给别人的,都是加工以后愿意说给你听的吧。就是这样,有些事情,就连女生之间很容易问的你喜欢过谁的问题我也只是旁听,我却永远不会开口说,问我一年了,还是不肯说。不是我做作,我只是说不出口,有些事情我是真的没有安全感,我不肯说,是怕我自己为我之前的回忆建筑的城堡被玩笑轰塌。再比如别人问我对她的衣服穿着做评价,就算我认为再丑,我也不会说丑;她行为或许恶心到我,我也不会说。就这样,才不会轻而易举被人讨厌吧。
也很喜欢书里说的人生只有一头一尾,但一个人真正的人生却是从你想使劲的那一天开始的。我的理想只有我知道,还有我亲爱的"哥哥"也了解小小,我希望我哪天开始使劲,不是朋友们的嘲讽,而是支持。其实朋友间最见不得的是嘲讽,有些玩笑可以开,有些,关于人生的,关于梦想的,打击多了,只会让我以为你是真的不希望我变好。
最后,我只想对出现在我人生中的朋友说一句对不起,我做不到坦白,做不到亲如姐妹亲如兄妹。因为我个人的性格已经吃了很多苦,这些苦你们绝大部分压根不知道也不会明白,或许你们压根不在意,可是我会在意。我自己的性格我目前还改不了,从你们对我的评价我也知道我不愿表露的性格未曾影响你们太多。原谅我对你不及你对我的好,原谅我学不会安慰不舒服的你,原谅我也请体谅我。
我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学会放开心不去多想,学会去享受一个人的孤独。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三)
看完这本书以后,最令我触动的是,害羞、腼腆的同学站在讲台上向十年未曾见过面的老同学诉说自己以往的经历遭遇,无疑她是勇敢的,也是痛苦的。对于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就算是最亲密的人,也不愿过多提及,至少,以前的我是这样。高中时期那会儿的事,我很少向别人提起,因为我不太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所经历的孤独,还记得,那时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不得不离开重庆,只身一人去湖北读书,第一次离家那么远,在当时只有15岁的我来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我却一路走过来了。在放国庆、五一长假的时候,宿舍的同学都回家了,只有我一个人待在寝室,因为离家远,不方便回去,就只能一个人在宿舍待七天,看着宿舍里11张空空的床,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因为害怕,把宿舍的灯开着,却用被子狠狠的捂住自己,()只为寻求一点安全感,第一年高中,我就这样挺过来了。后来我妈不放心我,就让我在外面租一间房,那时我就自己一个人去学校附近的公告栏上面寻找租房消息,最后我找到了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那时候,一学期八百块钱,跟老板交完钱,就开始搬东西,我的那间房在八楼,我就一个人完成了整个“搬家”过程,来来回回大概有十几趟吧,因为一个人,干完了所以的事情,没有跟父母说实话,骗他们我是叫同学一起跟我搬的东西,无疑当时的我,心里是苦涩的,自己一个人过完了三年高中生活,太多的孤独藏在心里,不愿将它诉说出来。
可现在的我认为:孤独跟人数无关,一个人也好,一群人也罢,得不到心灵上的慰藉,才是最深沉的孤独。书中最能让我产生共鸣的一句话是,一个人越久,就越怕一群人的热闹,没错,就是这样,当自己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其他人就是多余的,既然自己融不到一群人之中,何必要去凑热闹,如今,孤独在我看来,不是一个人吃饭,逛街,看电影,而是一群人在一起有说有笑,你却发现你根本插不上嘴,他们的世界从来都没有你的位置,你只能在一旁远远的观看,还配合他们扯动着嘴角,最后,你会讨厌这样的自己,慢慢的,你爱上了一个人生活的状态,明白了,一个人也可以狂欢,直到天亮。
平时闲的时候就会看看一些青春励志的书籍,目前正在看的一本书,是翩翩的《永远热泪盈眶》,这本书看来很触动内心,一个个小故事,温暖我们每一个人,或许你有踩在刀刃上的勇气,但不要把你那颗本该柔软的心层层包裹。
读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之后,发现它能很真实的触动到我的内心,不用说太多,只是某一个词,某一句话就能触动我,我想其他和我一样观看了预览版后的同学都是这样吧!毕竟我们都是一样正经历着孤独,被孤独打败,到最后却也觉得光荣。谢谢刘同,用文字温暖了我们。
3、《孤独的赢家》读后感
《孤独的赢家》读后感
《孤独的赢家》这本书是我哥送给我的。刚开始听到这个书名,感觉很好,因为我觉得一个真正的赢家注定会是一个孤独的人,原本以为是写一些名人的励志事件,可后来才知道是一本悬疑小说,虽然书的内容让我感到有一点点意外,但我相信我哥看的书值得我 一看,所以我就这样一直看下去了。
也许是没了以前的专注,我只是初略的看了一遍,现在回想起来,里面主人公的名字我都记不起几个了。男主人公是一个非常专一的人,不管是对于事业还是爱情,他都是用自己的执着去追求着,他成功了,应该说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是爱情和事业双丰收,但老天总会给我们很多意外,有一天,他的妻子背叛了他,和另外一个男人走了。对于有些看的开的人来说,他的妻子既然可以放弃他现在所拥有的地位,财富,以及那无法衡量的爱,就说明这个女的再也不会回头了,不管她是否依然爱着他,也不管那个女人是什么原因离开他,但是她走了也就没有了回头的可能。
这个男人真的是太聪明了,但可悲的是,他赢了全世界却输给了自己。他以为自己可以挽回妻子的爱,以为为了妻子的爱牺牲任何东西都是值得的。他曾对她说过,为了你,我可以牺牲部分人的世界。他是做到了,用他那聪明的头脑无声无息的杀了好几个人,而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向她妻子传达一个信息,他依然爱着他,希望她回到她的身边。他杀了第一个女孩子,却自我认为他解救了她,而她也原谅了他,并且一直指引着他往正确的方向走。可是,他可曾想过,他有什么权利去剥夺别人的生命,即使那个女孩子活的痛苦,但那也是她的生活,你可以去开导她,却无权去剥夺她。试问一下,世间上有几个人不是痛苦的活着呢!
他自己也是其中一个,但他()却没有选择剥夺自己的生命。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人的死能见证他对她的爱,他是为了告诉她,他可以为她做任何事还是想让她增加心理的负罪感从而回到他的身边。杀了几个人之后,他的那个她依然没什么反应,而他也越来越发现,她配不上他为她做的一切,可是,杀戮并没有因此停止。最后的结局是他杀死了她的情夫和她,他觉得自己真的解脱了,想她的时候也不再那么痛苦了。可是这算真的解脱了吗?她死了,但她依然是爱着她的,我觉得真正的解脱就是他不再爱她了,只有这样,他才是真正地赢家。
4、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一)
前几天看了老徐的博客,里面有介绍一本书,那就是蒋勋的《孤独六讲》,好像是不错的一本书。
作者对孤独的认识,让人惊奇。至少对于我而言,我以前从没有想过那些都可以概括到孤独这个范畴里。看过之后,确实觉得他说的有理。
特别是中间有提到,电影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暴力事件以及一些不好的事件,很多人会很喜欢看,或跑去围观。最多见的就是,街上发生一起事故,绝对有90%以上的人是围观者,看热闹的。为什么呢?无非是满足他们的暴力孤独。因为现实中,我们其实算不大会碰到类似的事故的,本身也不希望有这种事发生。还有就是那种很暴力很血腥的电影,就有很多人喜欢看。细想下,也可以理解了,在看的过程中,通过剧中人物的那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
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做爱后动物性感伤。这个词语不知道你们会怎么理解?我的理解是:重点在于“感伤”,而不是“做爱”。至于“动物性”,我认为是“本能”的意思。激情过后,发现躺在身边的人,突然好陌生,他想的或许完全和你无关,此时的感情,我觉得就是感伤。当然,这个词语可以在其他生活中看到。例如孕妇十月怀胎,生了孩子后,突然觉得身体空落落的,由此也会产生类似的感伤;也有做紧张做完一个项目后,突然空闲了,反而觉得失落、空虚,此时也会有感伤……
很久没有写过类似的读后感了,因为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说,看完一本书,要记录点东西的,那是最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否则会忘光光的。
呵呵,所以呢,就瞎写了一通!!
孤独六讲读后感(二)
最近刚看完蒋勋的《孤独六讲》 整篇文章讲述着关于青春里的情欲孤独,无人能懂的语言孤独,壮志满怀的革命的孤独,人性里隐藏的暴力孤独,不可思议的思维孤独,以及被爱束缚的伦理孤独。
每个人都会有孤独感,有些人的孤独感比较强烈,有些人则会压抑孤独感,而压抑的孤独感,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都以为孤独很可怕,其实不然,正视孤独,尊重孤独,与孤独友好相处,我们才不会有更深的孤独感。
喧嚣的尘世,人与人之间的电子沟通越来越多,微博,微信,qq等等,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越来越少,很少有人会与自己相处。叶子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我想是吧,因为害怕一个人的孤独,所以佯装狂欢驱逐那种孤独感。
有位作家说,读小说不要看作者写什么,要看他没写什么,这本书里作者写了六种不同的孤独,可是却没有明确的说出怎么解决这种孤独,我们知道孤独无法避免,也不能压抑,但是怎样让孤独变成不对我们有害才是最为关键的。作者的意图在于要让我们学会正视孤独,享受孤独,尊重孤独,但是既然孤独的
谈到暴力孤独,暴力可以分为合法暴力,和非法暴力,古代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的人们,施以极刑,是合法暴力,而盗贼伤害了无辜者,则被视为不合法的暴力。暴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言语上的冷落,或者以爱之名的束缚何尝不是一种暴力和伦理孤独的结合呢?
我想,暴力的合法与否在于统治者的阶层,符合他们统治的就是合法的,反对他们的就是不合法的。或者说暴力是否合法和人们既有的道德观念也有关系,以现在人们接受不了的暴力形式出现的就是非法的,不被人接受的。
有些残忍的,合法的暴力也许是为了给那些不合法的暴力分子以警示,只是手段过于残酷,如果非法的暴力得不到惩戒,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残酷的刑法固然可恨,而这只是用来警示人们的一种手段。
之前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就是恐怖分子的暴力孤独,而法国政府派遣战机轰炸is的大本营,则是一种合法的暴力孤独,而人们内心里对于这种暴力是认可的,不能让非法暴力猖獗,也不能让合法暴力过于残忍,在这中间就是我们该思考的地方。()
这本书中有很多冲击我原本价值观的地方,以前我也懂得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物,但是其中的思辨很重要,有时候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思辨的那个过程。在我们的社会中,无论是什么都会有一个主流的东西在引导着我们,值得我们思考的却是这其中零星的反对的声音,不管这声音现在看起来多么可笑,或者荒谬,不被人理解,但是一个社会里如果只有一种声音,那样的社会无疑是可怕的。
无论以后听到别人说什么,媒体报道什么,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分辨这其中没有被报道出来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的脑子里才不会被别人既有的观点占据。学会思辨,是我得到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