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的低处,幸福才在高处_走进生活

1、走进生活的低处,幸福才在高处

走进生活的低处,幸福才在高处

文/岑桑

李丹回到家时,已是凌晨1点了。这一天是中秋节。她原本答应和老公、女儿一起过,结果,还是陪客户喝酒吃月饼。李丹在沙发上坐下来,就在这时,卧室的门开了,老公赵勇从里面走出来。

他打了杯温开水,放了片柠檬,递给她。李丹捧着杯子,说:“对不起,今天没能赶回来。这个客户是湖南人,一个人在广州过节……”赵勇皱起眉头说:“你自己算算,你有多少个中秋节没和我们过了。你想过我们的感受吗?我有老婆和没老婆有什么区别?”

李丹不耐烦地打断他说:“你自己说有什么不一样?新房子谁买的?车子又是谁买的?凭你的工资,咱们还住80平方米的老房子呢!”

赵勇原本只想抱怨李丹不顾家,没想到却招来她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和嘲笑。“我是想告诉你,一家人过得好不好,活得开不开心,没你想的需要那么多钱!”赵勇说完,转身回了房间。李丹疲惫地陷在沙发中,心里有点儿堵。这一年,她38岁。7年前,她还是医院里一个年过30、升职无望的临床护士。赵勇在一家国企做办公室副主任。头衔好听,却挣得不多。

李丹在事业上看不见未来,跳槽到一家合资药业公司,做起了医药代表。毕竟有医院工作的背景,李丹起步顺风顺水。3个月后,就已月薪过万。一年后,她升做销售经理,收入更是直线上升。那时李丹真庆幸自己的选择。然而钱挣得多了,欲望也跟着来了。同事背着lv包,她便也要挎上prada。别人都开车跑业务,她就不能忍受坐地铁,挤公交。那时她怕赵勇反对,先斩后奏,贷款买了一部车子。赵勇心疼她劳累,没说什么。可是不久,李丹参加同事小王的婚礼,看到160平方米的新房子,心里又不平衡了。2008年,李丹卖掉旧房,贷款买下了一套高档公寓。尽管房子变得宽敞了,可是每月却多出6000块的房贷。签约那天,李丹对忧心忡忡的赵勇说:“别担心,有我呢。”

然而2008年,正逢医改启动。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卖药不再是找找熟人那样简单。李丹为了维持高额开销,不得不拼命工作,挖掘新客户。从此,陪客户应酬变成家常便饭,在家里吃饭成了偶然。

中秋节之后,李丹和赵勇进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冷战。李丹知道,是自己的口不择言伤害了赵勇的自尊心。赵勇个性温和,不会说什么过于激烈的言辞,最大的抗议就是沉默。每天他依然会做好早餐,晚上收走她的脏衣服,但一句话也不说。13岁的女儿,成了他们之间的传话筒。

周三,李丹被公司高层约见——面对不断下压的利润空间,公司提出“以跑量拽利润”,这也就是说,需要李丹去拓展更大的市场。李丹忍不住对领导这个想当然的决定提出异议,然而就在争论中,她突然感到胃里一阵剧痛,竟晕了过去。

李丹被诊断为急性胃溃疡,如果再不注意,会有发展成胃癌的危险。李丹醒来时,赵勇已经赶来了,之前的冷漠一扫而空。他看见李丹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你终于醒了。我真笨,你病了我都不知道,还和你生气。”

李丹看着老公担心又懊恼的样子,眼泪突然抑制不住涌出来。从医院回来,赵勇请了假,在家里照顾她,每天变着花样地做细软养胃的食物,女儿一放学,就会帮忙熬粥。()李丹恍然发觉,女儿竟不知不觉间长大了,不但能照顾自己,还懂得关心她。而她却一直醉心于工作与虚荣,忽略了女儿的成长。

李丹出院后第七天,赵勇跟她说:“老婆,你换换工作吧。咱都是奔四的人了,不能再像年轻人那样不管不顾地生活,要懂得爱惜自己。要不然,女儿没成人,咱们先倒下了怎么办?”

李丹咬了咬嘴唇说:“那……还贷怎么办?”“傻瓜,还有我呢。”

李丹康复后,和公司高层协商,调离了业务部,做了相对稳定的培训师,只是待遇低了许多。好在赵勇没有赚大钱的能力,却有精打细算的本事。在他的精心规划下,生活并没有显得如何拮据。最重要的是,离开原来那个虚荣的圈子,李丹不再需要买那些贵到离谱的奢侈品来满足面子。她学会了计算生活成本,为了应对高油价,她每天都坐地铁上班,车子只会在全家外出游玩时开。她的身体,也因为远离酒桌,渐渐恢复。

李丹看着围在自己身边喜笑颜开的老公和女儿,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她不由暗暗问自己,之前的8年,究竟得到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也许就像赵勇说的,一家人过得好不好,活得开不开心,和钱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关系。生活在低处,幸福才在高处。

2、走进生活

走进生活

吴善磊

“给我一个支撑点,我会把地球支起。”从古希腊哲人的名言中,读出生活的几分狂妄几分自信。这是生活的魄力。

泰戈尔说,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星星。在生活中抗争后,哪怕满身疮痍,也该把无奈沉入心底。这是生活的哲理。

不能舍弃别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别人都没有的。会生活的人失去的多,得到的更多。这是生活的固执。

能把心割碎分赠给他人,你会赢得更多的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个世界。蓦然回首,你已不再是孤寂的独行人,这是生活的艺术。

不要一定让生活跌宕波澜,要知道平静无奇才是生活的真。惟有踏踏实实走进生活的人,才能真正品味生活的真谛。

不要害怕贫穷(),要做流浪的吉普赛人——即使一无所有也要永远歌唱。生活的每一个年轮,都交织着悲愁喜乐,珍藏希望、热爱生活的人,将永远得到生活的青睐。

(摘自《劳动时报》)

3、幸福的高三生活

幸福的高三生活

文/李晓鹏

这是我大二时候写的一篇东西,我很少写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但那一次真的是有感而发,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怀念、太多的忧思,层层堆积了两年,终于被一封远方的来信所触动,不能再抑制自己的感情,一挥而就。好久没有那样的感动了,从来没有写得那样快、那样流畅,写作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发表,只在几个旧时的好友中传阅,共同分享那些紧张而美好的回忆。几乎每个人看了之后都会说:“好怀念啊……”

忽然收到高三时一个同学的来信:

“现在开始念所谓的大学,过所谓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但仍常常想起高中尤其是高二000级十班,那种乱糟糟的有点紧张又有点无所谓的教室。因为,我的确太怀念我曾经失去的了,就在那所曾经万般咒诅的学校,居然连一株草,一片树叶也会让现在的我感动。”……

高三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但那时却并不觉得,租一间十六米的小屋住着,四楼。除了一张大床和大衣柜外,就只剩下一张小书桌和一大堆复习资料了。每次拉上门,放下窗帘,就到题山题海里杀伐嘶喊、天昏地暗。兴致好的时候,就推开小窗透一透气,把脸贴在窗口的根根铁条上,自嘲似地唱着许美静的《铁窗泪》。窗外尽是低低矮矮的平房,如高三的课程一般单调。教学楼就在不远处张着嘴巴等我。让人不寒而栗。这时的大学是一个完美的梦。一切自由和神圣都在那可恶的高考背后等我,真希望立刻就羽化为一只小鸟,从这狭小的窗口,一飞而去,找我的梦去。

但高考的天罗地网,既便再小的鸟也休想飞得出去。只好在小笼子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快乐的来临在每天晚上十二点以后,这时我就放下忍了很多次才终于没有撕毁的复习资料,把手伸向书丛中的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放着整个高三仅有的两本课外书《余光中散文》和《余秋雨文集》,此时,两位余先生的命运在等待我的宣判。如果我早已意乱神迷,昏昏欲睡,则找余光中提神不失为一条妙计,他的文章错嵌中西、英汉并用,有一种高雅的幽默,读之如水银泻地,只觉得妙语横飞,有趣有趣;至于余秋雨形散文,实在是治疗精力过剩的良方,骗你进迷魂阵似的中国文化里去自作多情一番,平空生出几层“文化积淀”压得你昏昏沉沉,只好上床睡觉,读至妙处,往往盘腿坐在床上沉思半晌,形同圆寂;时而又念念有词,若中邪魔。这种精力集中的感觉绝对是一种享受:冷雨敲窗或虫声寂寂之际,万物皆在黑暗中沉沦,只留下我和我的书,还有一盏孤灯,独撑着这最后的光明。如同泰坦尼克号完全沉没时,冰冷的大西洋上最后一朵浪花……

还有更惬意的时候,只是少得近乎奢侈。有一天晚上忽然心血来潮,把那支几乎被尘封的笛子拿出来,没有笛膜,只好用透明胶代替。我极为醉心地吹起了那悠扬而有点感怀的《我想是我是海》:“我的心像暖的沙滩,留着步履凌乱……”多么优美曲调,我完全沉醉了,相信整个世界也醉了――刚才还是黑沉沉的窗外居然有点点的星光在闪烁――莫非我是在做梦么,难道会是幻觉么?看一下表,已经一点了,可能是太困的缘故,便上床睡了。

第二天上课,发现暴哥满眼浮肿,连忙上前询问:“怎么,暴哥,昨晚没睡好?”

“她妈的,昨天晚上哪个神经病晚上十二点多还在吹笛子,害得我睡不着觉,只好开灯再看一会儿书。”

……

从此后,我就永远地和亲爱的笛子告别了。

……

这些有趣的时刻真让我难忘,但真正难以释怀的还是那些天真可爱的同学们。

我们渴望大学自由的生活,却又感怀于高三那孤独的夜晚。或许,这就是人生……

一天,世尊问弟子说:“人生究竟有多长?”

“五十年。”有弟子答道。

世尊摇摇头:“不对。”

“四十年。”又一个弟子答道。

“不对。”世尊摆了摆手。

“三十年?”“不对,不对。”

“那么人生究竟有多长?”众弟子困惑了,不禁问道。

世尊微微一笑,回答说:

“人生只在呼吸间。”

人生只在呼吸间,幸福也只在呼吸间。

我们要好好为今天活着,不要老是抱怨今天的辛苦,其实明天可能更辛苦。高三的学习固然辛苦,也应该善于发现其中的乐趣。就像我在前文中写的,“快乐的来临在每天晚上十二点以后”,完成了一天的学习,可以用那么十来分钟的时间放松放松,幸福就在其中了。

4、高处着眼,低处着手

高处着眼,低处着手

一只鹰在追捕一只麻雀,走投无路时,麻雀突然看到一间宽敞的屋子,便飞了进去。

就在这时,外面起风了,屋门被紧紧地关上。

外面已经没有危险,麻雀想出去。

但是它刚刚飞到窗户那儿,就被窗上的玻璃重重地撞了一下,它眼冒金星,掉在地上。

休息了一会它又飞了起来,使出更大的劲儿向窗户飞去,这一回撞得更惨,它半天都无法重新飞起来。

接连一个多小时,它都在作着尝试,但是毫无效果。

它精疲力竭,绝望地跌落在地上。

临死之前它()才发现,门下面有一道透光的缝儿,刚好够它通过,可惜它连一丝挣扎到门前的力气都没有了。

它眼睁睁死在了出路跟前。

这只麻雀就像某些好高骛远的人。

“高处着眼”诚然很好,然而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时候,我们还得“低处着手”。

被伟大理想毁灭掉的人,远比被渺小理想毁灭掉的人多,原因就在这里。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