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别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
别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
文/王晓宇
若干年前,有一句话只怕大家都听说过,那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于初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来说,简直意义深远,如雷贯耳。望子成龙父母心,谁都怕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因此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开始了胎教,学外语,听音乐,等孩子出生后那更是不得了,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音乐、舞蹈、绘画、外语、作文、奥数等,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基因,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反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输给别人,因此采用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和这种心态相似的,就是富养孩子,不让孩子穷在起跑线上。独生子女的一代,家庭环境优越,父母把孩子捧在手心里,要天上的月亮不会给星星,以最大的可能性,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要。即使家庭条件不好,也会创造条件,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
一个孩子,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如果物质太过丰厚,要什么有什么,必定会让孩子产生惰性,没有幸福感,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女儿从小进行节俭教育,按说都富豪级了,养个女儿不用这样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吧?可是他每次给女儿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是正好,从无多余,像管理手下员工一样,虽说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恰恰是这种没有人情味的教育方式,才是一个父亲给予一个女儿最好的人情味,会让她余生受用无穷。
人和动物都一样,没有本质上的区分,假若一只老虎,生下来就天天有肉吃,它还会在森林中奔跑捕猎觅食吗?它还能生存下去吗?它还会成为森林中的兽中之王吗?人也是一样,如果孩子一生下来就在物欲中浸淫,孩子还能找到生活的方向吗?让孩子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让孩子自己独立地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那天在小区里,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指着一辆车,对另外一个孩子说,我爸爸的车比你爸爸的车好!我听了,心中很悲凉,他爸爸的车,关他什么事儿?他用得着那么自豪?
日本有一种教育理念,值得借鉴: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不管你有多少钱,不管你有多少东西,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告诉孩子克制节俭忍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去获得。
中国有句古话叫“纨绔子弟少伟男”,多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富大贵之家也好,小康世家也罢,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不足取,能给孩子一生一世的东西,那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让孩子凭自己的本事立足于世。
如果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其结果肯定是让孩子输在终点上,这个道理谁都懂。
2、输在起跑线的德国孩子
输在起跑线的德国孩子
文/任天军
前几天,我去到德国做短期小学教育培训,就住在一位留居德国的朋友家里。朋友有一个8岁叫思成的儿子,很是活泼可爱。
可几天下来,我有些疑惑了,作为学生的思成每天好轻松,就没有见过学习,而更奇特的是,作为家长,朋友没有像我们中国父母的兵荒马乱,没有想我们一样为孩子着急和不停地督促孩子学习。
看着孩子很多时候都在玩耍,我忍不住问朋友,你不担心儿子的学习?朋友告诉我,在德国,是禁止过早和过度开发孩子的智力的。朋友接着讲了他这几年和儿子的经历。
来到德国,儿子四岁,朋友到处找幼儿园,可是所有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孩子都混在一起,每天也没有像中国一样的知识教育,这里只有基本的社会常识教育,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孩子经常是在玩耍,是在各自感兴趣的与手工制作活动中,主动做自己喜欢的具体的事情,以孩子的动手能力。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步线上,朋友在回家后,就自己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
儿子6岁这年,朋友很心急,就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儿子一些东西,因为儿子在他的课外辅导下,早已经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老师当场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德国是禁止学前教育的。老师进而解释说,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可朋友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朋友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找《基本法》来看。是的,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可朋友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从此,朋友也便照着这样教孩子,朋友说,这样自己很轻松,孩子也快乐,成长也比较健康,也没有以前想象中的会变笨,反而活泼可爱,动手能力强。
这天下午,朋友说自己今天有空,决定带孩子去郊外野炊。面对我的惊奇目光,朋友告诉我,德国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
在欣赏了四周的美景,朋友和儿子就开始了野炊的准备。我和朋友聊着天,朋友并没有忙着做这做那,而是指挥孩子做。()别看这孩子才8岁,可动手能力特别强。他先按照之前列下的清单,检查物品,再拟定操作顺序,一件一件地去做。捡柴,搭灶台,找野菜,淘洗、清理菜品,一样样摆放整齐,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炒制,加上带好的熟品菜,这次的野炊真是丰富多彩。朋友告诉我,来到德国,孩子经常做家务和实践活动,动手能力渐渐提高了,不再是原来在国内那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
朋友还告诉我,德国除了禁止学前教育,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重视实践课程,抽象的数学学习进度至少比中国晚2年。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孩子的动手能力;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德国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孩子,但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这的确值得我们中国家长深思呀。
3、给孩子一个对的起跑线,才是真的不输在起跑线上
给孩子一个对的起跑线,才是真的不输在起跑线上
文/川宁
不知道大家在学校的时候跑过长跑吗?我的印象中,跑长跑是体育课里面最富喜剧效果的。
因为很多人,尤其是男孩子,在发令枪一开始的时候,就会以100米的速度在那疯抢,我都能看到他们眼睛里面争先的气焰,斜着眼看竞争者,在狭窄的跑道里互相挤兑,脸皮那两块肌肉在紧张的抖动着……大概跑到300米左右,他们就会疲软状态频出,气焰开始慢慢消退,直到进入500到600米的时候,一个个都拖着步,有如脚上系着一个秤砣,步步艰辛。跑不完的渐渐就下场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最不害怕就是长跑。其实我身体条件并不算出众,肺活量也不见得就比男同学要厉害,事实上短跑的时候,我会输得一败涂地,可是我却能在长跑的时候赢过他们。为什么呢?因为我起跑的时候不紧张,也从不跟他们抢头名。而是等到最后两圈,大家都疲惫的时候,我就开始发力加速了……
还是说长跑。后来我去市里面比赛,跑的是800米。平时我的800米一般成绩是三分钟,这次比赛我跑出了2分40秒,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成绩,可我一个奖都没有捞到。为什么?光我所在的那个组的第一名,就已经跑到了2分15!我也就不用去打听最后冠军是跑到什么成绩了。
我想说什么呢?这个社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果你不具备竞争的实力,是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的。我在班上跟不会长跑的人跑步,我胜在懂方法;而到了外面,和同样懂方法的人竞争,比的就是实力了。所以我们要学会的,首先是方法,然后才是提高能力。
培养孩子的能力,这没错,让孩子有冲刺获胜的资本,有什么错呢?但是在不懂得张弛有度的基础上一味发力,就等于班上输给我长跑的男生一样。我甚至认为,作为家长是不能允许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只是你定的这个起跑线是什么呢?是盲目的跟风,让孩子的生活里面,堆满了各种他愿意或者不愿意接收的知识?还是无视知识一天到晚的瞎玩?
我认为这都是极端,作为家长,应当首先在全面接收知识之前,先为孩子的心理打好基础。知识不是一个基础题,而是一个提高题;心理才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积极,有力量的心理状态,是很难在日后承受得了恶劣的竞争的。这种心理包括抗压能力,自主的判断能力,这会影响到日后与人交往和逆境中的生命力。
光培养心理就已经需要时间了,如果强迫堆满的知识要学习,生活里几乎没有多少与人沟通和心理休息的时间,人又如何会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一样的生活呢?更别说把每一个一样的生活,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盲目的家长存在一种落后的观念,认为出人头地才会有幸福。不然他们也不会一天到晚塞知识,让他们做好资源储备了。()而当遇到矛盾学会去化解;在错误的时候懂得如何去面对,难道这不也是幸福的资本吗?
事实上他们往往不知道,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快乐,往往是一个人强悍的心态。如果一个人能在身无分文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勃勃生机,那么这个人即便成为不了“成功人士”,他也必将会有滋有味的活下来。
更可悲的是,这些盲目的家长给孩子储备的不是知识,而是题目而已,只是一道道做的题目。他们的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上的小花叫什么名字吗?他们知道不远处停在电线杆上的鸟儿,它的家在哪里吗?他们知道小猫在地上打滚的时候,是想让她跟它一起玩吗?这些难道不也是知识吗?父母一厢情愿的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只威武的狮子,但他们或许不知道的是,他的孩子有多么想成为一只大鼻子野猪。
把刚开始的步伐放慢一点,这样好让孩子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将来有力量完成最后的冲刺。把学习以外的时间交给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同时也是学习。为什么非要跟别人学习一样的东西?甚至乎这个东西不属于自己的孩子。
孩子需要属于自己的起跑线: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对未知世界永远好奇的心,一个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起跑线,而要在这个起跑线赢起,你才有可能赢到最后。
4、知乎高赞: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知乎高赞: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文/林子树
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最大的谎言吗?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
这句话并不是谎言,只不过用错了对象,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因为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你,你的经济能力,学识修养,道德三观,决定了你孩子从哪开始跑,往哪里跑,怎么跑。
说实话,看完这个回答真得扎心了。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有起跑线焦虑,害怕孩子会被同龄人抛弃,然后不管他们是否愿意,疯狂给他们报各种培训班,让孩子压力巨大。
孩子淘气任性不管,只要他学习好;孩子蛮横不讲理不管,只要他学习好,孩子心理脆弱谎话连篇不管,只要他学习好。
乍一看,孩子只要学习好,那么所有的都会为其开绿灯。
参加过一场客户答谢会,由于是周日,当天有不少孩子。
就餐时,有一个小孩蛮横不讲理,把爱吃的东西都端在自己跟前,当别的小朋友想要时,他竟然吐上口水,大人指出他错误的时候,他很不以为然。
不仅如此,他妈妈还在一旁帮腔:
小孩子这样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的,孩子学习特别好,我们非常满意。
天啊,这到底是什么逻辑,你家孩子学习好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这种家长你根本不能和她讲道理,因为在她的世界根本就没有道理可言,这样的家长一定也不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2
孩子是一张白纸,怎么涂色取决于你。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你是什么样的家长,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如果你蛮横不讲理,那么孩子也一定会蛮横不讲理,如果你不具备优良的品质,那么孩子也一定不会具备。
央视曾经有一个《爱心传递》的公益广告:年幼的儿子看见自己的妈妈为她的妈妈洗脚之后,也憨态可掬地端着一盆水来:“妈妈洗脚”。
广告很短,但是寓意却很大,正是妈妈的爱传递给了小男孩,让他知道了爱的力量,所以在妈妈进屋的时候,他才会有如此举动。
如果你想让孩子变得足够好,那么请先把自己变好。
以前,看过一个一张图片,在一个下雨天,有位母亲把伞偏向了身边的流浪汉,然后用左手为儿子挡雨,自己淋得浑身都湿了。
这张图片让我感触很大,我相信孩子长大后一定会记得妈妈的教导,也一定会感受到妈妈爱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声的,但却是刻骨铭心的。
有很多家长一直在抱怨孩子不听话,觉得他们亏欠自己很多,自己辛苦的努力却不被理解,可是你想过了吗?这些都是你想给予的,而不是他们想要的。
你躺在沙发上疯狂的玩手机,却想让孩子乖乖的写作业,这现实吗? 家长的言行里藏着孩子的未来,你是什么样的家长,孩子就是什么样的孩子。
3
前几天,有个读者向我抱怨: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听话,真是心力交瘁啊。
通过详细的交流,我终于知道了症结所在。
这位读者为了孩子做出了很多,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起跑线,他斥资200多万买了一套学区房,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
在家里他特意为孩子装出来了一个非常棒的书房,也帮助孩子购买了大量的书籍,走进去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图书馆.
但他做了这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不好,不仅如此,还经常和同学们打架斗殴。
我问他平常都陪孩子学习吗?他说:
没有啊,我是个大老粗,只是让他自己学习,我呢就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
不仅如此,这位读者还经常和朋友在家里喝酒,带孩子外出的时候,遇到事情也不讲理,一言不合都会动手。
他问我怎么办?
我说:“你这就是咎由自取,孩子变成这样都怪你自己,要想让孩子变好,先改变你自己吧。”
你我以及身边的很多家长都是这样,觉得只要给孩子准备优越的生活条件就行了,这明显的是在自欺欺人。
孩子不听话,你一直在抱怨,但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特别的悲哀。
当问题越来越严重,你才会着急寻求解决方式,但殊不知一切都晚了。
4
印度有部电影叫《起跑线》,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不过是一对开服装店的夫妇为了能让女儿通过上名校挤进上层社会,而做出的种种努力。
他们以为,孩子只有进入名校,那么未来的人生就不可限量了。
可是你要知道,人生不只是有普通的大学,还有社会这所大学,不只是有分数学习成绩,还有人品修养道德三观,这些才是决定一个孩子的重要筹码。
每个孩子对知识的接受度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学习不好,但一定要有良好的品质,一定要有非常棒的道德三观,因为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在现代教育中,家长学会审视自己变得尤为重要,一个聪明的家长绝对不会怪罪自己的孩子,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们会努力的让自己变得更叫优秀,给孩子树立一个不错的榜样。
孩子终究是普通的,她可能不会按照你的期望成长,但那又有什么呢?珍惜在一起的时光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要做好父母不容易,要给孩子树立榜样更不容易。
首先, 你需要让自己更强,你要学会克制自己,不要在孩子面前频繁的玩手机;你要不断的锻炼,让孩子知道锻炼的好处,告诉他成长中的道理。
其次,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一个良好的习惯对孩子尤为重要。而培养好习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则。
再次,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
揠苗助长的故事你都知道,那么千万不要再犯这个错误了,有一个聪明过人的孩子自然很好。
但很多时候我们拥有的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在他成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焦虑。
如果你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出色的家长,那么你的孩子也一定会很有出息,成就孩子的人最终是你而不是别人。
愿你做好孩子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