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苔花为题的议论文1000字
袁枚写过一首短诗这样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说苔花日光皆可不来,我自青春不怠;而即使只在阶前上青苔,我亦亭亭如盖。
这使我总想起红楼诗社里总要推举出诗作好坏,——宝玉落第亦不过笑笑,可黛玉却常会挂心上的。其实这么多年的诗文美学总是这样,人总喜欢谈论谁是“绝代才人”,谁是所谓牡丹。可殊不知,这世界上最庸俗不过是“牡丹之富贵者也”。而苔花却好,不依不凭,不亢不卑,自成一片,独树一方。
我以为诗文最该是苔花。
文人都自怜如苔花。如苔花不到白日却青春自开,旁人的吹捧和冷眼总不占去文人心底的不尽之意、不竭之情。诗以状物、诗以言志,说来说去不过是自己的事情:言不由衷地写着“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太白如何费力堆砌,也绝唱不出“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潇洒大气,酣畅淋漓,因为一句依托于人,一句却的确真心;薛涛为文人宴会写过那许多应酬之作亦不过如大浪淘沙,哪有一句真切的“谁言千里自今昔,离梦杳如关塞长”来得惊心动魄。王国维评价纳兰说“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个“真切”如何解释?我以为便是抒己之真情,抛却旁人之言语。
文人都自负如苔花。如米小的苔花未曾在牡丹面前羞于绽开,文人亦如是。旧日文人把酒言欢相交甚笃,流觞曲水、诗词相和,皆不在意对方的名声身份,亦从未因珠玉在先便罢笔不写,因为他们知道对方皆不是世人以为的牡丹,而只是如自己一般的苔花些些——没准自己还是更好看的那片呢?所以他们似是愤愤“崔颢有诗在上头”,哪个又不是最作文后自己感叹着“天教分付与疏狂”、“大鹏一日同风起”?李清照连自悲命运都要先提一句:学诗漫有惊人句。果然人们说“自恃”都是“才高”,文人才最自负啊。
苔花可开在无人欣赏之处,可“真国色”的牡丹却不可能。甚至在苔花眼里,这世上从没有牡丹,不过是花,皆是烂漫开放而已。所以这千年来文人那自怜又自负的心性,唯是苔花无疑了。
但这其实也提醒着我们:文人做苔花这许多年,我们却一定要一个诗仙诗圣,一定要生拉硬扯着让谁做“小杜甫”,谁做“小李白”,一定要在诗文审美上评出一个“独占鳌头”的牡丹,是否太过俗气?
我想的确俗气。毕竟这世上审美本就各异,这许多年来不尽的诗评词评层出不穷:《人间词话》、《沧浪诗话》、《诗经原始》;一句“关关雎鸠”在方玉润眼里是求爱之美,在朱熹眼里就是后妃之德。诗意分歧既大,又何须提有人爱浪漫主义的旖旎,就有人爱现实主义的沉郁;有人赞宋词独绝天下,就有人言宋诗才集大成。故而不仅文人,这世上诗文本就没有鳌头牡丹,亦不过是各有所爱,独占一阶一台。
——若不愿欣赏便罢了,毕竟苔花也不开给你看。
古时如此,现在亦是。更何况在这个比从前更看重排序、艺术品多成为拍卖场上竞争标价的时代里,当天下文人都开始争名逐利争鳌头牡丹的时候,审美逐渐在商业场上如有乌云蔽日,更加使人担忧。而若要对此有所改变,抑或盼得在此浊景中独善其身,吾辈之人面对诗文艺术,自该保持一颗苔花的心,和是一颗看苔花的心。
毕竟,身为苔花者,则诗可以成,美可以知也。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金宛善 | 作者年龄 | 12岁零5个月 |
---|---|---|---|
在读学校 | 掌起初级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6班 |
性格特点 | 含蓄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睡觉 | 平均成绩 | 110分 |
指导老师 | 黄森林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2、关于英雄的议论文1000字
时光流转,我们从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来到了繁华美好,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在许多青少年的心中,战士、民族、保家卫国的热血激情似乎成为了隐形基因。对于英雄,很多人的理解是漫威里无所不能的钢铁侠,是遥远年代的红军战士,更有甚者将荧屏上的“流量小生”定义为英雄。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英雄,是在危难时挺身而出的人;是在人人胆怯时奋不顾身的人;是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人;是在灾难面前舍己为人,让无数人发出心声:“请一定要活着回来!”的人。英雄的定义是心怀天下,舍己为人,赤子之心,一腔爱国热情,不忘初心的人。
有的人认为,英雄一定是“大人物”,一定离我们很远很远。但事实上,英雄并非如此。
在战场上抛弃生命,奋勇杀敌的战士可以被称为英雄,不顾自身安危跳进河里救人的亦可以称之为英雄。
最初,我接触到“英雄”这个词是2008年的5月12日。那天是个昏暗的日子,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一夕之间,无数房子倒塌,无数人被埋在破碎的墙底下,无数孩子转眼间没了爹娘……汶川大地震的威力,甚至相当于美国向日本投下的那种原子弹252颗爆炸力的总和。可想而知,情况有多么危险。然而,这一消息传出,震撼了国人,成千上万的人选择捐款、帮助灾后重建、不顾安危前往参加救援……一些消防员和解放军战士以最快的速度爬过高山,跑过草地,几乎只休息两三个小时,用最短的时间到达了地震地点。一队战士乘坐飞机来到阴森的灾区上空几千米处,为了更快救援他们咬牙跳了下去。在没有地面联系站的情况下,这样做无异于找死。但面作文对危险,他们毅然决然的跳了下去。其中一个年仅23岁的战士给妻子发了最后一条消息:“老婆,我去参加汶川救援了,我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但我不后悔,请不要为我担心。你记得,我要救很多人,我要当个英雄!”
在这场天灾中,战士们不眠不休几天,挽救了无数生命。一名被砸伤腿的战士坚决不退出救援,他用尽全力站起来,大声嘶吼:“让我再救一个吧!”
那时我很小,什么都记不清,唯一记得的,是母亲流着眼泪指着屏幕上的战士们对我说:“你记住,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英雄,往往在危难时刻感动人心。
今年的4月30日,四川凉山森林发生大火,火势迅猛,热浪滔天。当地的消防员战士义无反顾的走进了火场,与炙热的火舌英勇搏斗。30余名消防战士壮烈牺牲。但他们仍勇敢发声:“我们为的是守护好国家的一草一木,面对重大火情,我们必须向前!”这样的精神感动了广大民众。当天,人们纷纷寄去自己的关心与祝福。其中,一份特殊的礼物在网络上“火了”--那是100个小蛋糕,盒子上还印有卡通消防员的图案,上面还带了一张令人哭笑不得的纸条:“快递小哥,请一定要认真送达,如果他们不收,放下就跑。”可就是这样一张纸条,让面对大火不退缩的战士们红了眼眶。
当我看到这些新闻时,一种异样的感觉油然而生,我知道面对这些无私的人,只能用一个词形容——英雄。
自那之后,我明白了英雄的定义:心怀天下,舍己为人,赤子之心,一腔热血,不忘初心。假如时间给我一次机会能与这些英雄对话,我只想说:“谢谢你们,请一定要活着回来!”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姜中华 | 作者年龄 | 15岁零9个月 |
---|---|---|---|
在读学校 | 肥城市第二高级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三8班 |
性格特点 | 能克服困难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水上娱乐 | 平均成绩 | 101分 |
指导老师 | 王冶坪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3、痛而善言议论文1000字
很多人羡慕直言痛楚的本能,也有人常常以不言痛楚为毕生的追求,认为那样是坚强,是成熟。其实我不大相信所有痛苦都可以这般的分辨清楚,我更认同的是人生之痛皆有轻重缓急,轻者是“直言之痛”,重者是“不言之痛”。
而直言之痛不该过分直言,不言之痛不该闭口不提。发而中节,痛而善言,方为最上之策。
直言痛楚是初生婴孩的本能,而人生长成熟,从动物性的用“言痛”来寻求保护到渐次经历“半世浮萍随水逝”大起大落的过程中,对于某些痛苦的直白表达却仍然没有退化。这部分痛苦是轻痛,它如你拾起玫瑰时候不小心触及了花刺,所期待许久的礼物和花朵突然落空,小孩子没有要到想要的那颗糖果。这种痛苦极容易排解,一场泪和风雨里的狂奔便万事大吉,它太容易促使人直抒胸臆,也只需要直抒胸臆,我愿谓之“直言之痛”。
而不言痛楚我更认为它所代表的坚强也是一种原始本能。这类表现所对应的痛苦大都很深,因为积郁太久而言传不清。《悲剧的诞生》中有“表象和歌词在努力模仿本质的情感”。可见情感越深重,就越难用“言”和“泪”这么基础简单的手段表达清。所以此时不言是启动自我封闭,而免于被“不理解”再度攻击。就如同归有光写“今已亭亭如盖矣”时对丧妻之痛选择不动声色轻描淡写,卧轨自杀的海子诗句里回避了心底的苦恨,而惟努力充盈着“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重痛太深,所以承受重痛的人大都启用缄默而保护心底最后的软肋。故谓这类痛为“不言之痛”。
所以你看,从“少年爱上层楼”,到“欲说还休”,从“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到“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其实直言和不言痛都是一个人对世界上不作文同痛楚的不同表达形式,无高下之分,皆可认为是“本能”,而本能之上的层次,我们称之为“善言痛”。
善言痛,是对于那些可以直言的轻痛时,要克制“言”的程度。这种做法是少年敢骂天地不仁,却能在泪与愤恨之后立即收场,对痛苦作以潇洒挥去,再春风得意,马蹄生急。也是敢于像自己承认痛苦之轻,哭喊着它疼后,也会收了眼泪说“没那么疼”。此时,克制的善言是免于用微不足以撼动人生的痛苦将自己“为赋新词强说愁”一样画地为牢,免于用不值当的言语,把轻若蚊叮的痛苦翻覆加重。
善言痛,是对于那些不能言语的重痛时,要改变“言”的方式。你看子期伯牙的流水高山,嵇康一曲《广陵散》,圣贤发愤而为的《孤愤》《说难》。这时候“善言”是能在深重打击中不言却不选择沉默。说是善“言”,更不如说是善于排解,无人可说便说给这世上浩渺而美好的其余一切,说给人世间的明月清风,说给自己的济世抱负;无话可说便狂歌痛饮、大醉不归、弹琴长啸。这时“善言”看似是独自的排解,而其实是将人最本真的灵性归于最初,于是不用表达就有万物会懂;也是摒弃了语言最苍白的部分,你看它从未提过关于那些痛苦具体的一个字,却一样在放肆宣泄。唯有这样才能使无言之痛不再一层层沉积到“却道天凉好个秋”,才能在这之后,三十春载,再起东山。
善言痛,如此看是轻言轻痛,重解重痛。能用语言和泪水表达的痛就不刻意加重的倾吐干净,再重拾剑柄。而不可言之痛便交于这世界上不用说也懂的万物灵性,解以花酒新茶,再哪日重新剑指天涯。
言痛之事,说来也是手段罢了,不为其他,只是为了解尽心中之痛,再毅然决然披上铠甲继续冲锋。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贺天才 | 作者年龄 | 13岁零4个月 |
---|---|---|---|
在读学校 | 临漳县局直实验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7班 |
性格特点 | 豪爽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睡觉 | 平均成绩 | 107分 |
指导老师 | 廖晓琴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4、关于勇气的议论文1000字
“我听闻最美丽的传说,是恶龙死了,屠龙的少年还在燃烧。”
何为“勇气”?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那是他的骁勇善战,的确可以成为勇气。然而勇气二字,所能蕴含的意思,可远不只如此。
人们说“勇气”,很多时候是说敢不敢。这是很普遍的理解,却仍非完全正确。勇气,不是愚勇。人家指着悬崖问你敢不敢跳,你说敢,然后啪叽,你死了,这不是勇气。勇气本应是人性中力量的源泉,它常给人以希望、光芒,也会阻止欲望、愚妄。
要让我说,“勇气”是始终与“少年”分不开的。人们常说“年少轻狂”,“轻”是身家轻,年纪轻,性命轻;“狂”则难以理解一点:路遇流氓,你说“大哥饶命”,这不是狂;你拉开架势,说“来战吧”,这也不是狂,这是智障;你说“瞅你咋地”,这才是狂。可是这种行为,似乎与上文所提“勇气”不符,它有愚在里面。假若去掉“愚”,那便是一锅最纯粹的勇气,因为只有少年,他们的血还是热的。
这里,少年便不只指代那些年龄上的少年了。卫兵笑子路,“你的老师便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吗?”孔子听后称然。这是孔子的勇气,也是激励了后世万千士大夫的勇气;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法国大使馆遇到曾经的情人,他说:“我像过去一样爱你。”好似亨伯特·亨伯特说出他情人名字时,舌尖的三次旅途一般,满腹柔作文情。爱情让他们成为了少年,热了他们的血,给了他们勇气;《恋情的终结》中萨拉对天主的信奉,终结了她俗世的尘缘,尽管恋情因为太爱而终结,尽管她已归去,但天主让她再次成为了少年,她信仰的血液给了她勇气。
所以你看,尽管大家下定义的时候都想把“愚”给排除,可真实中,又有谁能勇而不愚呢?爱情给人希望,也带来烦恼和愚妄;哲人追求理想,可理想多少与现实不一样。面对选择,少年往往选择接受这份勇气。
少年是鼎炉,勇气便是里面滚烫的血。
我爱与人接触,有次一位朋友好了四年的女友跟老板跑了,我说别灰心,他说有什么用。想起他们曾经的情谊,我只觉得一炉热血全洒了。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往往是为了名利,忘了梦想和浅斟低唱。人们都懂勇与愚并生,太懂了,以至于再不敢挥洒热血,不再敢提剑向恶龙,于是他们的生活便很简单:我看见,我来了,我怂了。他们听闻,有人切开胸膛,可以燎原的热血洒在大理石上,灭了,于是便放下刀,立地成佛。他们似乎已经不太相信勇气、少年。
但我还信,而且我绝不孤身一人。当勇者不再胆怯的问恶龙“你是水车吗”的时候,他便又活过来了。高举火炬,禹禹独行的,只有少年与他们的勇气,从来如此。
恶龙死了,屠龙的少年还在燃烧时,我便又相信了勇气,即便在今天。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余彬晶 | 作者年龄 | 12岁零8个月 |
---|---|---|---|
在读学校 | 横栏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4班 |
性格特点 | 友善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滑板 | 平均成绩 | 93分 |
指导老师 | 苏提拉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5、以规则为题的议论文800字作文
遵规护矩,涵养人心
太阳东升西落,街上车水马龙,人海摩肩接踵,世间的一切因为有规矩而井井有条。自然有自然的规律,社会有社会的规矩,每个时代都应戴着镣铐起舞,鲜有例外。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几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话题,无论是早已默认的传统美德,抑或是新时代的至理名言,都融入了相关的认知。规矩是信条也是秩序,从小家到大家,无不彰显着“规”的重要性。
规矩,往往是权利的边缘,每一件事,每一举止,并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规矩并不是虚设的花瓶。正如谚语所言,你挥舞权利止于我的鼻尖。懂得守规,懂得适当的妥协与退步,才能真正形成当前时代所提倡的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规矩所不及的地方,确实很难想象。人们是不能太相信“自律性”的,理性思维容易枯萎,主观情绪容易主导行为,秉持着自认为的正确性一意孤行,这着实可悲也着实可怕。
诚然,几个片段,难免管窥蠡测,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时间还是规矩与文明并驾齐驱。若说规矩有些刻薄死板,那么文明可算有点人情作文味了。红尘与喧嚣靠规则来束缚,鸡毛蒜皮则依赖文明而行。生活中平庸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大爷大妈们大抵不是很在乎不守法被罚的几百元,却十分在意邻居周遭里的声誉与颜面。
说不得多少人是高尚的,也说不得多少人是卑贱的。规与人心,相辅相成,无声的规,已悄然地渗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规则的漠视与不屑,究其根本,还是人的私心在作祟。毫无疑问,大多数的人是自私的。为了攫取大大小小的利益,不少人甘愿走在权利边缘的灰色地带。
在对于上层建筑在制定的种种规则中,从法的强制性角度,底下或多或少有人始终带着对抗性的情绪。于是,违规的行为像“中国式过马路”一般,病毒传播式肆无忌惮地肆虐开来,最终每个人都成为古斯塔夫?勒庞口中的“乌合之众”。
遵规护矩,重在人心。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人心的美丑只是此消彼长的永恒存在。
上自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多少知道规矩的重要性。失控之恶对规矩的破坏是摧枯拉朽的,惟有集体的善守,才有对规则和法治的期待,才有理性的道德天空令人仰望。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双身法 | 作者年龄 | 16岁零6个月 |
---|---|---|---|
在读学校 | 南嘉中学 | 在读班级 | 高一8班 |
性格特点 | 不怕艰苦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瑜伽 | 平均成绩 | 101分 |
指导老师 | 巴神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