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抗抗:宝山宝水宝泉岭
张抗抗:宝山宝水宝泉岭
通畅的等级公路彻底改变了20年前的时空概念,在知青年代曾视为畏途的北大荒,一下子变得如此近便。交通的改善缩短了地理与心理距离,一路青山绿水,车过佳木斯江松花江桥不久,新华农场地界翠玉般润泽的万顷水田扑入眼帘;簌忽间车已过鹤岗市,正是麦熟时节,路边一色碧绿丰茂的大豆地,偶尔才能见到小块的金色麦田,那样柔美的鹅黄色,不是小麦而是用以生产啤酒的大麦。
曾经如此熟悉的黑土地夏季变得陌生了。是作物的改换,重绘了黑土地的色彩。无垠的绿地用颜色给予我第一印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黑土地置办了盛夏的新装。
这次重返黑土地,得到了农垦总局的支持。在与韩乃寅副局长商议日程时,我曾想去建三江看湿地保护,但想来想去,最后说我是从宝泉岭出来的,还是先回宝泉岭吧。
宝泉岭所在地的那座小城,是从公路两边毗连接踵的广告牌尽头闪现出来的。规模浩大的广告阵营使我误以为驶入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然后是铮亮的巨大油罐、宽阔气派的街道。偶有几排低矮的红砖房,依稀唤起70年代作为知青报道员多次来宝局开会的记忆,眼前的面貌却已焕然一新了。
第二天的参观,更令人惊叹不已:电视台500个嘉宾席位的电视台演播厅;.各项教育设施完备、教学质量上乘的宝泉岭中学;依山而建风景秀丽的老年公寓;拥有300多个床位、医疗设备完善的二级甲等宝泉岭中心医院......整洁温馨的老年公寓屋顶,还建有一个精心设计,封闭透光的空中花园,专为那些开拓北大荒流血流汗一辈子的退休职工们,在漫长的冬季享受阳光。在楼下的一个房间我见到一位安详惬意的老人,兴奋地伸出手指讷讷地告诉我他已经104岁了。学校标准化的广场与操场上,我听见了农垦的孩子们奔向未来的脚步声;在可供1200人听课的阶梯教室和崭新的学生公寓里,我看见知识与文化之光在闪烁。刚落成不久的宝泉岭中心医院门前,喷泉如雪凉气袭人,桥下的河面上片片绿荷随风荡漾。一个七八岁的女孩湿漉漉地从河边走上来,手里小心地捧着一枝盛开的粉荷一一那一刻我的眼前灼灼一亮:真的是荷花么?那满池迎风颔首的莲荷,本是我故乡江南才有的水生植物啊,如今竞迁徙北国安身立命,莫非是代替我们这些离去的知青,呈一份心里依恋不舍的乡情么?那女孩扯下一片花瓣送给了我,欣喜中觉得这是北大荒给我的最好礼物......
尚志公园更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1962年植下的满山樟子松如今已高耸入云,苍翠浓密的树林中只见一条条狭窄的蓝天。山顶的花坛中央,全垦区造林100万亩的纪念碑巍然而立。细细瞻仰过赵尚志烈士纪念馆,沿着陡峭的台阶拾级而下,公园的正门前竟是一片可容纳万人的宏阔广场,身后青恰是广场大舞台的天然背景,华灯彩柱好一派气象。每天清晨与傍晚,宝泉岭的职工们云集广场,或练剑挥拳或翩翩起舞,把一天的精气神都攒足了。据说建这个广场之初,曾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而如今,尚志公园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已成为宝泉岭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说,正由于宝泉岭人有着如此健康向上、积极自信的精神风貌,全局才能获得年社会总产值38个亿、产粮140万吨、人均年收入4510元、户均存款2万元的可喜成绩。各农场才能顺利建立起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职工变成了投入的主体、风险的主体和利益的主体,并在全局范围内实现了人寿、生育、医疗、财产和养老的"五保合一"。如今宝局的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物的种植达到100万亩,向日本出口大豆完全免检,绿地的覆盖面积与排污能力在全垦区都名列前几位,因而在今年3月份,宝泉岭已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
宝泉岭3日中,曾有机会与现任分局党委书记邹积慧同志长谈。这位毕业于齐师院中文系和省委党校研究生班、先后在基层工作多年、担任过绥棱农场党委书记和场长、绥化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1997年荣获全省第八届劳动模范称号,年富力强、沉稳博学的领导干部,生动地向我讲述了农垦20年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在我记录下来的十几页笔记中,邹书记的许多精言妙语让我大得裨益:
用经验指导工作,是加法;而用理论指导工作,是乘法。
国有民营的"国有"二字,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控制力。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非国有的因素越多,则说明农垦的发展越健康。
党员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能带领人们致富帮穷,无能的人对群众没有吸引力。加入wt0之后,从近期看,是挑战大于机遇;而从长远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机遇历来都只赐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不能被狼吃掉,就看我们有没有本事与狼共舞......
铿锵之声,在清澈的黑龙江上翻滚,一浪激起一浪,如波远去。
再次徜徉宝泉岭的街市,每一个角落都不断刷新着我的印象;走出"大荒情"展馆,垦区50年的奋斗史与充满希望的未来,掀起我重重思绪。在宝泉岭农场的一队与二十五队,丰收的麦田和老职工们朴实的话语令我感慨万千。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宝泉岭啊,尽管北大荒人勤恳朴实的传统依旧,但历经20年的"二次创业",农垦已彻底改变了"国家拿钱,职工种田"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走上了国有农业产业化格局的发展之路。
后来的日子,在普阳和新华农场,这一场深刻的变化,以更生动形象的事例涌入我心。
2、张抗抗:向日葵
张抗抗:向日葵
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下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呵,这是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你在那片向日葵林子里久久徘徊,你抚摸它丝绢般柔润的花瓣,你摇晃它毛绒绒青绿色的枝干,你抑望枝头上那饱满的褐黄色果盘,你围着它不停地转圈,揉着眼一遍又一遍地望着太阳,生怕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你无法向它诉说你的惊奇,你茫然你沉吟,你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籽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3、张抗抗:秘密
张抗抗:秘密
小宝妈妈大吃一惊:外婆做了什么错事,值得你这样?
小宝振振有词地回答说:外婆侵犯了我的隐私。小宝妈妈差点笑出声来。她想小宝顶多14岁吧,能有什么隐私呢?她忍住笑,认真地询问小宝,外婆是怎样侵犯了他的隐私。
小宝告状说,他给同学打电话的时候,外婆用分机听,有好几次了,连同学都在话筒里听见了外婆的喘气声,弄得他怪不好意思,都不知道和同学说什么好了。
还有,外婆趁他上学的时候,检查他的抽屉,翻他的"小金库",想知道他到底有多少"私房钱"等等。小宝妈妈对小宝说:外婆是关心你呀,妈不常在家,外婆总归有点不放心的。
小宝嘟哝说:可是,我觉得自己好像被人监视一样,什么秘密都没有了......
小宝妈妈一时无言应答。14岁的小宝已经具有了"隐私"和"秘密"的自我意识,她忽然觉得小宝长大了,家长的这种"关心"方式,是不是真有点问题了?小宝妈妈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那时候她每天写日记。小宝的外婆也就是她的妈妈,经常趁她不在家的时候,拉开抽屉检查她的日记本儿。当她发现了妈妈在暗中"窥视"自己,心里真的很生气。写记是自己和自己说话,记下自己心里的小秘密,如果你明知有人会看到,肯定会写一些套话和假话。但她又不敢也不能对妈妈说,那样更会被妈妈训斥的。她想来想去,想了二个好办法--她在日记本儿的首页,用红墨水写了一行大字:"谁看我的日记,谁就是小狗",后面打了三个大大的惊叹号。这个自作聪明的反抗行为,得到了与她的愿望完全相反的结果:被激怒的妈妈,除了让她写下了不尊重父母的检讨书外,还把定期检查她的日记变成了家里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从此她的记成为全家公开的"秘密"。于是她的日记越写越短,最后变成了一条条天气报告......
小宝妈妈想到这儿,觉得眼下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这种蠢事发生在小宝身上。他温和地对小宝说:你的秘密,能告诉妈妈吗?小宝支支吾吾说:其实,我也没什么秘密,我只是,只是喜欢那种感觉,那种自己一个人拥有、心里有一点小秘密的感觉。
小宝妈妈明白了。她牵()起小宝的手说:来,我们一起去对外婆说声对不起,然后再对外婆说:"外婆,以后请你相信我。"
小宝赖着不肯走,他对妈妈说:其实,外婆要是真的相信我,我说不定就会把自己的小秘密泄露给她呢。秘密藏得太好没人知道,也挺难受的啊......
小宝妈妈大声笑起来,她说我要和外婆比赛,看看谁能做一个与你分享秘密的人。小宝点点头。他想,若是要让外婆相信自己,他也一定要先相信外婆啊。
4、张抗抗:他人
张抗抗:他人
是的,平常的日子,我们普通的人,若是不通过医学检测,看不见sars究竟躲藏在哪一个角落窃笑。暗处的sars原本没有眼睛,但它对人的袭击却是又准又狠;它根本没有腿脚与翅膀,可它的传播与感染力度,却可迅捷致人于死地。
智慧却无奈的人类,在看不见的病毒面前,却终于看见了自己--也许这是非典给予我们惟一的"馈赠"。我们终于因此而发现了自己的短处,如果我们真的、真的愿意发现。
上世纪中叶曾被一度极端化了的中国式"集体主义",自从在世纪末之前,逐渐分解以及还原为对个人和个体的尊重,初步建立起个人的权益保障系统之后,"我们"一一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词,已被更为普遍的"我"所替代。
我喜欢说"我"。也因此欣赏其他的那些"我"。如果没有"我"的确立、没有无数"我"的合作,"我们"必定是空洞、脆弱,空心化以至于不堪一击的。
然而,在"我"和"我们"之间,是以"他人"作为连接点的。
"我"因"他人"而成为"我";"我们"因"他人"
而成为"我们"。当"我们"过度地强化、放大"我",而舍弃"他人"的时候,"我"便处于四面受敌的孤立无援之中。
sars的突袭,也许一场酝酿已久的预谋。或者说,它与我们社会生活中潜在的已知病毒,进行了一场合谋演习。当许多人被不知来自何处的流弹击中之后,当京城4月飘飞的柳絮在没有哀乐的送别中,替代了无法到场的亲友们胸前的白花时,那个关键词犹如从枪膛中退出的一串串弹壳,铿锵落地;如同漫天飞舞的朵朵杨花,花絮中心那一粒极其微小而坚固的树籽一...他人!
远在sars到来之前,在我们国民的传统习性中,"他人"这一概念,更多情况下,只是一种被供奉的虚设牌位。我们的成语中曾有"以邻为壑"一词,可以佐证。有"只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谚语,可以证言。即便在集体主义理想教育最为鼎盛之时,"他人"不仅未能成为国人的自觉意识,"他人"反而意味着告密、背叛、异己、危险、离间等等。这种专制体制下的集体主义文化,终于导致了"他人即地狱"的严酷后果。闻"他人"而心颤,近"他人"而丧胆。也许正是由于对"他人"的恐惧,文革之后,"我们"迅速土崩瓦解,"我"自仰天长啸一一而"他人"却不得不退出公众的视线,淡化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词,成为公民道德的模糊地带。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的高速增长,造成生存空间的高密度化;人口压力长期形成经济发展与卫生保健的沉重负担;部分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计划生育仍然阻力重重。"我"生我的娃,管你么事?在人口问题上,可有"他人"的意识么?
餐馆大肆收购、杀戮、烹煮野生动物为牟取暴利;食客面不改色食用野生动物以饱"福"或炫耀财富;官吏不惜以野生珍稀动物作为最高规格的宴席,"贿赂"上级领导为自己铺设升官晋级的阶梯--在这个破坏自然生态的"人链"中,可有"他人"的位置么?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卫生系统始终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办公室的脏乱差、公共场所的日常消毒防护、公共厕所的洗手设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等等。但公共卫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态,却有着惊人的共识:这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在这些被忽略的公共卫生死角中,可有"他人"的概念?
日积月累的民众生活卫生习惯中,沉淀下多少宁死不改的恶习陋性一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随地抛弃果皮塑料袋、就餐分餐制、自助餐始终难以推行、酒后驾车、公共场所吸烟等等......"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患寡,患不均"--在这利益与灾祸均享均沾、"同甘共苦"的行为惯性中,可有愿为"他人"避免灾祸而自控自律的一份责任感?
笔者在青少年时代,也曾干过诸如品尝野味、乱扔垃圾、用水清洗阳台而祸及楼下邻居的蠢事,至今想起来仍羞愧难当。时近中年后略有觉悟,主动打扫公寓楼公共楼道,为外人不解;外出郊游必将垃圾带回,受人嘲笑;每逢开会与不相识的人共同进餐,总是将大盘中的菜,用公筷先夹入自己的小盘而后食之,却每每遭同桌侧目......
忽然想起某城有一句流行百十年的市民习惯用语一一你死脱,关我啥事体?在非典时期,终于发现这确实是中国国民典型的思维方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流行病看似横空出世,但病毒流行的条件,却是早就埋伏下了。
sars之前的许多年中,我们似乎一直在无意中铺设着迎接它到来的无障碍通道。
sars对此好像是心领神会。它在我们猝不及防之时偷袭登陆了。擅长隐身的sars一开始几乎没有遭到抵抗,因而长驱直入跃抵京城。在它畅行无阻的最初阶段,它曾窥测方向环顾左右,一时寻不见太多具有"他人"观念之"他人",却一眼扫尽许多个免疫力低下的"我"--
某些从疫区回原地的潜在病人,不仅不主动自我隔离,依然四处游走与友人交杯换盏"亲密接触",将病毒传播数人;某些疑似病人坚决拒绝隔离,甚至殴打流调人员,导致多人被感染;某些人发烧咳嗽出现感染症兆,却抱着侥幸心理隐瞒病情继续出没于公共场所,结果害人害己;就在报刊电视台三令五申宣传防病基本常识之后,仍有多人携带sars病毒紧急逃亡,逃往"没有非典的地区",然后将病毒扩散传播到其他城市。南方某城的一位医生竟然明知自己在已被。
感染的情况下,依然赴香港参加亲戚的婚礼,终因病情不治客死香港,也因此将病毒传至香港乃至祸及全球--sars正是借助着"他人"这一载体而横冲直撞,不顾"他人"的行为恰恰是贻害"他人"之元凶。笔者的亲友有个小保姆,原本无恙,却在极度恐惧中连夜逃出京城,表示死也要死在老家--岂不知她的恐慌与路途传染的概率,也许真会造成她全家人一起感染身亡的悲剧。除了愚昧无知之外,她在临危出走之时,脑:产里可曾考虑过"他人"一一她亲人们的安危呢?
更有那些趁机大发国难财的趁火打劫者...抗非典一线已是水深火热,急需标准防护口罩消毒水隔离服预防药,"后方"却在大肆制造伪劣产品倾销市场。甚至有人竟然用辣椒杆茄子杆粉碎成末后,冒充预防性中药出售;还有用纸巾代替纱布的黑心口罩等等一...若是有起码的良心与知识,至少应当知道,sars病毒一旦在全国失控泛滥,任何"他人"都将无法幸免,连同造假者本人在内。
在sars原发之初,人命关天,有关方面不仅不充分重视,反而谎报瞒报,继而造成大范围大规模爆发循环感染,成为流行病史上永远难以被饶恕的罪过。在民众的生命与官位职权的天平上,孰轻孰重?世上究竟还有什么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为重要的呢?身为"人民公仆",究竟是对上级负责还是对民众负责?为了自身的私利与权力,不惜掩盖真相、欺骗公众、玩忽职守、草菅人命...一在这些人心目中,且不说"民众"或是"人民"这样冠冕堂皇的词语罢,就连对"他人"负责的这一起码道德良知,恐怕都已丧失殆尽。
如此菲薄或是蔑视"他人"的后果,却需要更多的"他人"一广大民众用惨重的生命代价来偿付!造成sars对中国经济、文化、精神多方的重创,以及信任、信誉的流失。
幸而在sars最为猖狂之际,全民紧急动员进入抗击非典的这场战役中,我们看到并听到了无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事情。我们看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抗击非典高效有力的部署与措施;我们看到了无数个揪心焦虑的日日夜夜,白衣战士们勇敢而冷静的抢救行动;在生死交错的临界线上,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我们看到各个媒体的专业人:冒着生命危险所进行的不懈而无畏的新闻报道;我们看到社会各界为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病人家属送去的援助、关怀和爱心,看到城市服务系统在灾祸面前依然坚持着有序有效的运行;看到大多数普通市民的克制与配合;看到患者的坚强;看到民工的留守;看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看到专家学者的坦诚呐喊,为抗击非典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建言献策;看到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民族凝聚力......
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人"一一他人,即人类的共同利益。
时值6月,sars看似已经奄奄一息。我们将进入sars后--一个正在引起更多的人深刻反思的时期。从究竟"对谁负责"的社会体制,直到每一个是否能对他人负责的个体;从国家的预警系统、监督机制,到尚待提高的国民素质;从政府处理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综合能力,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从全民防疫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到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种种生活陋习--华夏大地究竟在哪些皱褶里,暗藏着我们经年日久视而不见的漏洞与缝隙,终于使sars得以趁虚而入并大肆蔓延?
不必一味责怪sars凶残,还是多多检讨我们自身的过失;不必抱怨天灾横行,人祸总是为天灾开路甚至助纣为虐。
就在前几日,偶尔与一店主闲聊,说起这场重大流行病,给国家经济和国际声誉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他打断我说:那算什么,我个人的经济损失才大呢!
哑然失语。思忖良久,觉得这也许正是sars后的症结所在。
在人类走向进步的历史上,曾多次爆发大规模的流行瘟疫。病毒与细菌是对人类种种恶习的报复,但也许恰是不无善意的提醒与警示。灾难最终一次次被人类的智慧与理性、科学与文明所战胜,所以我们决不会因此放弃对自然和生命奥秘的探索。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仍须用科学的方法来遏制和解决。但愿自sars之后,我们能够看见病毒的藏身之处了--人的短处在哪里,sars就在哪里。它其实附着于人的弱点与错误,得以繁殖、复制、衍生,甚至不惜与人类同归于尽。
sars后,生活很快就会恢复以前的喧嚣与热闹。我们能否问一问自己,此后究竟应该怎样选择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公共领域里,"零距离"是有害的。距离便是"他人"。而"他人"即社会公德。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和"我"之外,地球上更多存在的是陌生的"他"--他人!还有"它"--与人类共存的动物朋友们。
正是为了"我"的安全与自由,请不要再"惟我独尊",而多些对"他人"的关爱吧。
"我"的自由是他人自由的终结。而他人的自由,最终才能成为"我"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