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比亚迪成为动力电池“独角兽”,解密宁德时代之父曾毓群

1、超越比亚迪成为动力电池“独角兽”,解密宁德时代之父曾毓群

超越比亚迪成为动力电池“独角兽”,解密宁德时代之父曾毓群

文/清如

【人物名片】曾毓群,宁德时代创始人。

2018年6月11日,宁德时代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曾毓群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其实,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其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

从工程师到创业者

曾毓群出生于宁德市蕉城区,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国企工作。

没想到三个月后他就辞去“铁饭碗”,加入东莞新科电子厂(sae旗下制造基地)。在当时,出身寒门的他做出这个选择,需要莫大的勇气。

在东莞新科电子厂,曾毓群担任工程师,一干就是十年。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胆识,他31岁时便成了最年轻的工程总监,深受直属上司陈棠华的赏识。

有一天,sae执行总裁梁少康找到曾毓群让他负责考察一个电池项目,曾毓群考察过后写了一份报告,论证了做电池的确有可行性。

随后,梁少康透露了真实目的:拉他一起做电池。一开始曾毓群并没答应,后来在梁少康、陈棠华的多次劝说下,几个人决定一起创业。

1999年,梁少康、陈棠华、曾毓群等人共同组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atl),并在广东东莞成立了首家工厂。

创业初期,条件非常艰苦,曾毓群亲自动手试验,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他们决定将产品方向定为聚合物软包锂电池。

生产聚合物锂电池

曾毓群他们认为,一方面,圆柱、方形等形态电池已经是日企的天下,很难与其竞争;另一方面,电子产品对电池的规格要求不同,而软包电池形态相对自由,更符合未来的新需求。

确定方向后,曾毓群从美国贝尔实验室手中购买了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

但是,在试制时,他们发现按贝尔实验室配方做出来的电池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反复充放电后,电池会鼓气变形,以至于不能继续使用。而专利授权人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曾毓群十分焦虑,募集的250万美元创业资金已经花去大半,可产品却不能使用。他苦思闷想,推测问题可能出在电解液成分上。

锂电池能使用的温度上限是85℃,而贝尔实验室的电解液中有些成分沸点为93℃,非常接近锂电池温度上限,这会不会有关联呢?

他和团队成员讨论过后,立刻联系电解液生产企业,弄出了七个新配方,排除了低沸点的化学物质。两周后,根据两个新配方做出来的电池没有出现鼓气现象,atl成功实现量产。

2002年,atl实现整年盈利。2003年,atl获得2500万美元b轮融资。

进军汽车电池行业

2011年,客车新能源车市场初具规模,曾毓群瞄准时机,将atl的动力电池团队完全独立出来,成立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进军动力电池行业。

与宝马的合作是宁德时代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2012年,宝马打造华晨宝马之诺1e时,要在国内寻找电芯供应商,曾毓群成功抓住了这个合作机会。

但是挑战才刚刚开始。宝马提供了一本800多页的动力电池生产标准说明书,给曾毓群团队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是曾毓群毫不退缩,无论如何也要攻克难关。

为了解决三元电芯的过充问题,产品研发团队先后尝试了二十多种方案。一遍又一遍的设计,模拟,测试,推翻,再设计……最终诞生了一项颠覆国内锂电行业的技术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测试和运营,宁德时代的电池性能和质量获得了宝马的认可。

有了宝马的背书,其他客户合作自然水到渠成,北汽、吉利、长安等企业也相继将宁德时代作为其供应商。

宁德时代新版招股书显示,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高达12gwh,稳居全球第一。

2018年6月11日,宁德时代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据悉,曾毓群表示今后将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以应对行业不断变化的竞争态势。

来源:南财专访

2、比亚迪王传福:从电池大王到汽车大王,韧和狂成就比亚迪传奇

比亚迪王传福:从电池大王到汽车大王,韧和狂成就比亚迪传奇

文/清如

【人物名片】王传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1995年下海创业,7年后成为中国第一的充电电池制造商;

2003年进军汽车行业,6年后登上中国首富的宝座。

这是王传福创造的传奇。他身上的那种韧劲和狂性,成就了营收千亿的制造王国。

一、下海创业

王传福是真正的草根出身,父母撒手人寰,哥哥王传方挑起家庭重担,经济拮据。这些苦难磨砺了王传福坚韧的意志,他努力读书,考上了中南矿冶学院,跳出农门。

大学期间,王传福一心扑到学业上,成绩名列前茅。之后,他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读研,参与动力电池相关项目的研究,为日后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哥大红极一时,王传福判断未来电池行业大有可为,决定下海创业。1995年,“比亚迪”应运而生。

在原料上,他和供应商共同制定方案,降低成本,比如提高国产钴的品质,以代替昂贵的进口钴;在生产上,他坚持自主研发,将所有的工序进行拆解,每一道工序都由人工完成。

这种对于技术的痴狂,对于品质的执着,让比亚迪电池迅速占领市场。2003年,比亚迪就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

然而,王传福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进军汽车行业。

二、汽车狂人

王传福要造车的消息,很快遭到各界的嘲笑和质疑,但是他不为所动,“我干这件事是坚定不移的。”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由于缺乏经验,王传福交了不少学费。他曾斥巨资请日本企业开了模具,后因不符合市场审美而全部砸掉,损失上亿。

为了突破技术难关,王传福一口气买了50多辆丰田、宝马、大众等汽车来拆解,然后对零件进行测量、分解、检测,由此造出了第一辆比亚迪汽车。

尽管初期饱受“山寨”争议,但是王传福不管不顾,继续深入专研,于2007年在传统内燃机动力技术上取得了三项突破,“涡轮增压、双离合变速、缸内直喷”,比亚迪一举挤进民营汽车前3强。

短短4年就在汽车行业占据领先地位,王传福吸引了“股神”巴菲特的目光。2008年,巴菲特入股比亚迪,轰动业界。2009年,王传福以350亿元的身价问鼎中国首富。

不难发现,王传福的成功源于他的那种韧劲和狂性,而他也将这种精神浇筑到企业管理当中。

三、企业管理

作为比亚迪的掌舵者,王传福有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公司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由他拍板,“我的决策有98%以上都是正确的吧。”

他实行简单明了的垂直管理,研发中心和市场部这两个部门直接由王传福负责,避免中间层产生的信息传达失误,即“非复印式管理。”

“如果意见一层层地下达,就像一张第五次被复印的纸,等信息传达到他时,已经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了”。

与此同时,对于生产工艺,王传福严格把控。不同于其他以管理为主的企业家,王传福是一位技术型企业家,他会亲自查看每个工艺的改造、每个项目的设计,精益求精。

而在用人方面,王传福坚持“重用大学生”的原则,自己培养工程师。他认为,对于工程师,要使其产生文化认同,追随企业理念,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比亚迪2017年财报显示,比亚迪2017年营业收入高达1059.15亿元。现在,王传福正朝着更宏伟的目标奔跑:在2025年实现万亿元营收。

来源:南财专访

3、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