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喜: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常胜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1、张果喜: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常胜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张果喜: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常胜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文/清如

【人物名片】张果喜,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屹立在中国商界45年不倒的“常青树”,张果喜是无数创业者敬仰的范本。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他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和谋略,缔造了一个财富神话。

一、20岁办厂

张果喜是地道的“草根”出身,两岁丧母、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这些悲惨的经历磨砺了他坚韧的意志。

由于家境贫穷,张果喜15岁就进入邓埠镇农具修造所当学徒。凭借努力,他一路从小木匠做到车间主任。

1973年,邓埠镇农具修造所濒临倒闭,20岁的张果喜大胆接下这个“烂摊子”,成为新厂长。他先是卖掉祖屋凑了1400元,给大家发了工资,随后前往上海寻找商机。

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张果喜发现,一种樟木雕花套箱价格高昂,销量火爆,他立刻决定自己生产樟木箱,给这家公司供货。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三下浙江东阳,终于请到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为了采购上等樟木,他跑到300公里外的宜春县山区,险些因为翻车丢了性命。

半年后,张果喜终于生产出了第一只樟木箱。由于工艺精美,质量过硬,运到上海的樟木箱很快打开销路,并且在广交会上卖出了20套,他由此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二、结缘佛龛

如果说生产樟木箱是张果喜财富的起点,那么结缘佛龛,则让他迎来第一个事业高峰。

1979年,张果喜再次来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精致的雕花佛龛让他眼前一亮。原来,这种佛龛不仅利润丰厚,而且日本市场需求量非常大。“真是把木头变黄金的好生意!”

张果喜再次抓住商机,投入生产佛龛。他和技术骨干潜心专研,认真对照样品仿制。一个多月后,“果喜”佛龛问世。

他将佛龛出口到日本,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企业利润不断攀升。1981年,光是佛龛产品,净利润就高达200万。

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大,产能也要跟上。张果喜率先从台湾引进4条全自动加工线,实现工业化、规模化生产。

同时,他也没有落下国内市场。他先在上海设立家具销售点,随后建立起从上海辐射到京津地区的销售网络,让公司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1985年,张果喜的资产达到3000万美金,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亿万富翁”。

三、二次创业

尽管已经身家过亿,但是张果喜的野心不止于此。在企业稳步发展时,他决定进行二次创业,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发展规模。

上个世纪90年代,“海南开发热”兴起,张果喜瞄准机会,决定在三亚兴建一座酒店。

然而,1996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海南热”突然降温,而张果喜的酒店才建到一半。他审时度势,决定不撤资也不继续。

两年后市场回暖,张果喜一举建成了果喜酒店,成为公司扩张版图重要的一部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佛龛市场受到冲击,同行纷纷缩减生产。张果喜却逆势而为,新建了两个佛龛厂,最终在经济复苏时进一步抢占了市场。

如今,已经创业45年的张果喜,依然在中国民营企业界屹立不倒。他的成功秘诀值得借鉴。

“这些年来做企业,我总结了一个规律,要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家应具备五个力:情报力、想象力、判断力、决策力、实施力。”

显然,他本人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来源:南财专访

2、尹明善:47岁创业的亿万富翁(一)

尹明善:47岁创业的亿万富翁(一)

1986年6月的一天,在长沙市一家民营的书报刊发行公司里,进来了一位年近半百身躯瘦削的书商,从他那浓重的川味口音中,发行公司的经理很快明白了他的身份及其来意,便盛情接待。

客人是重庆一家名为“教育书刊社”的老板,刚下海不久,也是专业从事方兴未艾的民营二渠道的书报刊批发生意;这次来长沙,就是准备到全国闻名的黄泥街书市批购一些书刊,运到重庆去销售。因得知这家民营书刊发行公司是长沙书业界的“大腕”,其又正在经营向全国总发行几种畅销杂志,所以,这位重庆书老板特专程上门拜访,一则与长沙同行沟通感情建立联系,二则来批购该公司发的那几种杂志。

同为从国营单位下海,又在进行同一行业,尤其是大家都同属民营性质,因此,感情的沟通便很快实现;而有关创业的初衷、行业发展的前景憧憬、经营技巧的探讨等话题,在不经意的交谈中,主宾双方几乎都一下子有了互为知音的感觉。

“在我们面前,你至少是前辈,是专家!”得知这位重庆老板是从出版社下的海,机械工人出身的长沙老板便由衷地摆出请教的虚心之态。

“你们都还只三十来岁,多年轻啊!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你们大有可为啊!可惜,我已年近半百了,快老了。”重庆老板则不无羡慕、并深抱遗憾地对年轻的长沙同行说。

时间不长的谈话,很快被不断新进来的业务联系打断。在一位个子矮胖皮肤黝黑的广东客商大咧咧地踏进门后,重庆老板便起身告辞,说:以后多联系,来日方长。

思绪从与重庆老板的情感交流氛围里出来后的长沙老板,立马又进入了与那位广东客商生意谈判的游戏规则中。

两手中指各戴了一颗硕大金戒指的广东书老板,姓伍,是当时全国民营书报刊发行业中鼎鼎有名的“大亨”级人物,他由于进入民营书刊行业时间早,做事有魄力,并经营有方,且为人豪爽,故,他不仅早已成为了中国首先富起来了的那批人中之一个,而且,其名声还享誉于整个刚刚兴起的全国民营书刊发行业界。他能同谁往来业务,便常常能成为对方向外夸口的荣耀。

长沙书刊发行公司的老板,虽然很喜欢与重庆老板探讨“干事业”的心得憧憬,但,广东伍老板带来的实打实立马可兑现的赚钱生意,更使他不敢马虎,接待伍老板也更不敢大意。所以,在起身只送重庆老板到办公室门口后,即很快转身又用灿烂的笑容,去欢迎伍老板的到来。

在离上述那个不经意的时间、那次并无重大特色短暂往来的15年后,那家曾在全国业界小有名气的长沙书刊发行公司,已不复存在,年轻的公司老板也离开了书业,多年的奋斗,仅只换来了家庭生活的提早进入小康,事业的梦想却仍无着落,壮志未酬却白发已生;(励志名言  )而那位当时凭三个歪歪斜斜的“伍xx”莶名,便能一次从各地批调价值可达几百万的书刊,因而在全国书刊发行界威名赫赫的伍老板,则在经历了一系列生意跌落直至发生某些变故等事情后,多年前便销声匿迹杳无音信,不再为业界所知,商场江湖也再未见其影踪。

然而,随着历史画页的翻动,当年在长沙自称“老了”的那位重庆书老板,其大名,如今却赫然先后二次矗立于的《福布斯》中国巨富排行榜上了!

2002年的《福布斯》中国前100名巨富名单中,他又傲然跻身挺立其中。虽然,这排行榜是美国人喜欢搞的商业游戏,而并非包括他在内的中国富商们主动的争龋但,能进入中国巨富前100名位置的《福布斯》排行榜,毕竟表明了这些名人现在其事业的兴旺热度与财富的巨大拥有量。

这位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当代中国历史的前民营重庆教育书刊社的老板、现已拥有十几亿资产的中国重庆力帆集团的董事长、总裁,名曰尹明善,今年65岁。

2000年11月8日,李鹏委员长到重庆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尹明善是唯一出席会议的民营企业家。会后,李鹏委员长亲切对尹说:“尹明善,过来,过来,我俩单独照个像,表示我对民营企业家的支持”。李鹏委员长曾于1997年专程视察尹明善的力帆集团,而力帆集团几年的迅猛发展及成长,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1年3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中,更是欣然对尹明善大加赞扬:“你是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并在几次全国政协会上点名予以表扬。

现在的尹明善,身上除了企业“老板”的重任外,其头上也更有了一系列光环耀眼的头衔:重庆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民营科技企业联合会理事长,重庆市光彩事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2002年被选为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会长。

这后一个头衔,即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会长,实际也是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历来全国与省市区三级的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会长,都是由在职党政干部出任,并非由企业老板们担当。但,尹明善近期却率先在全国被选举担任了这一要职。其意义,除了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外,同时,也是尹明善个人的某种份量的展示。

3、霍英东:最苦的亿万富翁

霍英东:最苦的亿万富翁

苦难的童年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他的祖籍是广东番世界创业实验室禺,但是从他的祖父开始,全家就离开了陆地,长年居住在舢板上,被人称为“舢板客”,甚至贬称为“水流柴”,“家仔”。

1923年,霍英东就出生在这样的舢板上。他最初的名字叫霍好钊,后来改叫霍官泰;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轻气盛的他自己改名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感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香港的“土地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海沙大王”

霍英东还有个美称叫“海沙大王”,也来自他在经营上的创新。上世纪60年代,香港实业界人士很少进入淘沙业,因为它需要的劳力多,投资大,而获利相对较少。但霍英东从建筑业的广阔前景预见到淘沙业也必将有大发展,所以大胆地吃起了这只“螃蟹”。1961年底,他花费巨款,从泰国进口了一艘大挖泥船,命名为“有荣四号”。(励志歌曲  )香港经济起飞后,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对建筑材料黄沙的需求量极大,霍英东的淘沙船队因此财源滚滚,成了他的又一株“摇钱树”。

富贵不忘回馈社会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获得金牌的中国体育健儿访港。霍英东给来访的金牌选手总计大约2800万港元的重奖。

从1992年的第25届奥运会之后,“霍英东体育基金”就开始拨款奖励在奥运会上夺得奖牌的内地奥运选手和中国香港选手。夺得金牌的选手获得一枚重一公斤的纯金金牌及8万美元奖金;亚军获得半公斤重的金牌和4万美元奖金,季军获得0。25公斤重的金牌和2万美元奖金。

记得霍先生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捐赠体育项目,并非仅仅由于我本人喜欢体育运动,而是基于体育运动本身对于国家进步,民族兴盛的重要作用。”他扳着指头给我算了一笔账:“国家每年拨予教育的经费达四百多亿人民币,拨予体育仅十多亿。当然,相对于11亿人口,还远未能说教育经费已经足够,但海外华人、港澳同胞之中,捐资兴学的人士毕竟比襄助体育者多得多。因此我尤其愿意在体育方面,贡献自己一份小小的努力。”这么多年来,霍英东向国人所捐赠的巨款中,有五分之一直接捐赠予体育项目。

4、心中的亿万富翁

心中的亿万富翁

这座城市里生活着一个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他拥有的财富不计其数。

人们都非常奇怪,他如何会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获得那么多的财富?他一天中赚的钱,为什么竟比绝大多数人一辈子赚的都多?

富翁说:“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囚禁着一个亿万富翁,就看你怎么样把他救出来。”

这个富翁说得不错,每个人心里都囚禁着一个亿万富翁,心中有一个亿万富翁,我们却仍然过着庸庸碌碌的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把自己()心中的亿万富翁杀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偏见操纵的傀儡,一个被失败纠缠的乞丐!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