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雏菊影评](http://www.wenzidahui.com/tu/689.jpg)
1、雏菊影评
雏菊影评(一)
雏菊,菊科中的草本植物,喜光不耐阴。据说花语‘你是否爱我’,因此,雏菊通常是暗恋者送的花。
暗恋本是件既忧伤有美丽的事。单株凌弱的雏菊坚持着生长,就像人们坚持不懈的暗恋,美好的感情让人能够感到丝丝甜味,然而它毕竟是暗恋,最后本是甜味的苦还是变成了纯粹的苦,而雏菊的另一种花语就是‘离别’,《雏菊》最后的结局是相爱的主人公生死相隔。
已经是第三次看《雏菊》了,每看一次就会多一次感动,在那弥漫着淡淡雏菊香味的述说中,在刻画细腻无处不在的忧伤中,在扑朔迷离的感情交叉悬念中…我无法不被它吸引。如同一杯醇醇的好茶,只有用心品尝,才能感到冲击心底的味道。
惠英和朴毅从未正式交往,朴毅这能默默地在角落里看着惠英,而惠英,连朴毅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可这并不妨碍他们相爱,一座小河上的桥,一次次‘给你送花来了’的声音,一盆盆灿如朝阳的黄色雏菊,已经连上他们心里的路。朴毅是株黑色的郁金香,作为杀手的他伴随着的是杀戮,鲜血…所以命中注定只能躲在黑暗里,假装自己与惠英喝咖啡,道别…眼睁睁的看着;心爱的人误以为送了雏菊的正佑就是自己而与之相恋。尽管痛彻心扉,朴毅却是无可奈何。谁也不能阻止一个冷面杀手对一个画家的爱,谁也不能否认这种痛彻心扉的纯爱,对别人有多冷血。对自己爱的人就有多柔情。韩剧在物欲纵横的今天能处于不败之地,与世俗无关的纯爱主题无疑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建立了在现实中不可能的童话世界,这个童话世界让我们倍感温暖欣慰。朴毅终于与惠英见面了,不是因为要得到惠英,而是朴毅看不下去惠英在正佑死后的惨痛状况。
虽然最终他们已能彼此相认,然而就像结尾曲所唱的‘我梦见的爱情啊,总是离我这么近,但我能做的只是,看着你不发一言’。在这个充满陌生人的城市里,每天每天我都在绘画爱情里生存,等待和期待你在这里出现,带着雏菊的香味。是太迟了但是现在,我最终找到了你,但可能我们生就不能在一起,我从未希望让爱飞走,但是对不起我得走了,留下你一个人在这里呼吸。惠英为朴毅挡了枪子,朴毅也曾为了救惠英而扳动扳机。两个人再怎么惺惺相惜,也注定是个无言的残缺结局,如同雏菊再怎么向上生长,却只长出不能发育的爱。惠英绘画着爱,等待雏菊的芬芳跟着那个人骤然而来。其实梦寐以求的爱,已经近在咫尺,只是惘然不知…当爱情降临的时候,她不知道他的守候;当爱情真相大白的时候,他看着她在自己的怀里死去。这部电影,有干净唯美的画面,纯净悦耳的音乐,有忧伤执着的等待,惠英,一个人淡如菊的女子,出现的每个镜头都像一幅设计好的画面,带着草帽的她,推着单车的她,专心绘画的她,人群中无声呐喊的她。全智贤和其他两位男主角的精彩表演,为本片打打加分。
尾声,画面又转回了开始,原来三个人早已经相遇,他们曾在一个屋檐下躲雨,雨小了,惠英和正佑先后跑出去,朴毅将那盆雏菊高高的举出来,阳光下是一片美丽的身影。
雏菊影评(二)
汉娜·施密芝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监狱里自杀了。麦克·伯格忍着巨大的悲痛和内疚走进了她的狱室,书架上整齐地放着他寄给她的录音磁带,还有一些她学会读写后借来阅读的书籍。
在这些施密芝阅读过的书籍中,有一本就是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艾希曼是第三帝国保安总部第四局b-4课的课长,曾通过自己在铁路运输方面的专长把百万犹太人送进了集中营。战争快结束时,火车车皮不够用,艾希曼便让被捕者自己步行走向死亡营地。
阿伦特(犹太人)作为《纽约客》的特约记者在耶路撒冷旁听了对艾希曼的审判。让阿伦特震惊的是,这个“杀人魔王”看上去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表现得毕恭毕敬,甚至像一位绅士。
在艾希曼身上,阿伦特看到了:“恐怖的、难以表述的、难以想象的恶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
艾希曼确实是一个尽忠职守、严谨勤奋的官员,每天埋头于时刻表、报表、车皮和人头的统计数字,极具工作效率。第三帝国的“国家理性”完全支配了、也合法化了艾希曼这样的“平庸”官僚的行为。他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小齿轮。
阿伦特认为,使得纳粹的罪行得以实现的绝大部分人都具有这种“平庸”特征,他们轻易地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在罪恶的极权统治下,人的不思想所造成的灾难可以远胜于人作恶本能的危害的总和。这就是应当从耶路撒冷得到的教训。
《朗读者》的小说作者、柏林洪堡大学法学教授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无疑受到了阿伦特的影响,他对纳粹罪行及其影响的思考始终在“平庸”的普通人的生活层面展开。
那么,汉娜·施密芝真的就是“平庸之恶”的又一个例证吗?
雏菊影评(三)
汉娜确实是“平庸”的,因为她是一个文盲,还用谎言极力掩饰这一点。换句话说,汉娜由于无法读写(文盲)因而不能从文化及其社会秩序中获得正常尊严,进而把掩盖这种失败作为其一生拼死维护的尊严本身。
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也就越强烈,这是同一种感情的两面。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
这种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构成了使她是她的精神核心。()这种基本特征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她首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形象。
和艾希曼作为有文化的“专家”却放弃个人思考判断和尊严相比,汉娜所追求的正好是艾希曼轻易放弃的这一切,虽然这种追求的起点很低而且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那个时代在德国普遍弥漫的那种麻木,汉娜显然无法超越这一点。
这种麻木既弥漫在集中营的施害者身上,也弥漫在受害者身上;弥漫在法庭上的审判者身上,也弥漫在被告身上;弥漫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小说比电影更清楚地展示了这一关键内容,电影中只出现了一个在法庭上织毛衣的被告形象)。
在集中营里,无论囚犯还是看守,他们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一天一天地活下去,就不得不把毒气室和焚尸炉——杀戮和死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得不把他们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轻,不得不像被注射了麻醉药或喝醉了酒一样让麻木状态占据自己。
在这种共享的麻木之上,他们形成了一种使恶得以日常化的合作关系。在这种环境中,是非、善恶、生死等基本伦理问题都消失了,只剩下各种本职工作的日常计较。
汉娜的不幸之处在于,在她那条偏执然而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在她成为有文化和尊严的人之前,在她能思考人类的尊严之前,她已经不得不面对了关于人类尊严的大是大非的残酷考验——她没有能解救教堂里的那些犹太人,这是残酷的、有罪的,但这符合她当时的思考和行动能力,符合那个环境轻易强加给一个文盲的一切。
2、影评
影评(一)
——《干娘》影评
在星美国际影城上映的国产影片《干娘》,让观众感动的潸然泪下。在北京这十多年,我有很久没有再看到过反映农村题材的电影了,今天看了电影《干娘》之后,让我不由回忆起儿时的生活,回忆起自己的母亲来!尽管我迟迟快三年不敢写《咱爹咱娘》的第二篇章,但是我对母亲的那份怀念和深爱却始终没有变。《干娘》片中的场景是那么的陌生而又熟悉,乡村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又回到眼前,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以往的片段无法再追忆,失去的也不会再回来,安然无恙的时候,我们才懂得什么是感动和珍惜了。
《干娘》是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内蒙古兴和县政府投资拍摄的电影,导演师跃并没用什么夸张的镜头迎合观众,甚至直接平铺直叙的来讲述这个几近俗套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着两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妇女结为姐妹,对方由于临终前把两个无亲无故的孩子托付给了姐姐夏玉莲。玉莲为了这一句承诺,把两个孩子收养并培育成大学博士生。但她却由于常年的操劳过度营养不良,积劳成疾,她患上了胃癌。临终之时,她还不让正在考博士的干儿干女回家看望,当双双成为博士的小虎和小莉回家向干娘报喜时却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裹着黑纱的干娘的遗像,兄妹二人跪倒遗像前痛哭失声。
其实《干娘》的故事情节就是这么简单,简单的甚至有点俗气!没有什么大气的场景和画面,镜头来回对准干娘豆腐坊磨豆腐的情形、崎岖的山路、轻冷的小镇、热情的村长、同情的储蓄员等等。主演王亚军和王刚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尤其夏玉莲的扮演者王亚军,将干娘的角色演绎到了实处,让观众觉得这根本不是电影,而是身边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但正是这实实在在、平实而简单的生活往往更令人感动。
《干娘》是2006年1月获取公益许可证的影片,但是这样的影片在大城市放映,也多少给生活在都市的年轻人一次洗礼,因为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是无法感受到这样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的窘迫,更甚至是无法想象。其实那些从农村考学到大城市的莘莘学子们,对这些耳熟能详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了,在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变得比城市里的孩子更懂事,更成熟。
影片中,干娘是一位连个鸡蛋都舍不得吃的母亲,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所留下的遗产是那块儿八毛的钞票,正是这点滴积累的积蓄,让小虎和小莉双双成为了博士。孩子出息了,还没有来得及报答干娘的时候,干娘却撒手人寰,当小虎和小莉回家向干娘报喜的时候,却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裹着黑纱的干娘的遗像。说实话电影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是电影该结束了时候,这让我常常想起那些出门在外的为了生计忙碌的人们,他们由于工作或学习等种种原因不能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但当一旦失去的时候,才为生活的种种不如意的借口所愧疚了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其实,我们明明知道这点却做不到的时候,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干娘》,一个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的故事,却折射出干娘的勤劳而艰辛的一生!干娘的一生是那么的短暂,干娘的爱是那么的无私和博大!干娘是伟大的,正是母爱的这种默默无闻和无私,才使得干娘在平淡朴实的生活中显得那么的伟大和不平凡。
影评(二)
——《杀生》影评
《杀生》的海报上写的是: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与其说这是本片的主题,不如说是这部个性张扬电影对于大众惴惴不安的观影提醒和总结:其过份繁复、极致癫狂、主流意识之外的非线性、多角度的故事能否让观众梳理出欣赏的主线和快感?万一它实在有high到不知所云的危险,至少还有这句话来道明主旨与价值观。
但《杀生》是不是只意味深长了“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这一点?或者,是再次重申了“为恶有罚恶有恶报”的终极传统价值观,又可能,是申诉了被主流集体悄然扼杀的反制度个体那戏剧式的宿命?总之,这个黑色又喜感的故事以其本身的多意性表达了世界的多意性,寓意了每个人生存方式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冲撞,在管虎尽皆癫狂的镜头语言下,电影也意味深长的碎片化了。
和《斗牛》一样,《杀生》的故事背景也是在民国封闭安静的小镇,同样是几近架空的时代和风格舞台式的取景,用湿润的四川山区来贴合影片本身的阴郁,而男主角黄渤饰演的牛结实则更是极端符号化的,他的一切夸张行为都是为了浓缩其反制度、反权威、反主流的个体元素。观众可以看到的是一个烦死人的市井无赖,在平安、祥和又无比团结的封闭小镇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偷窥夫妻做爱、给百岁老人喝酒、偷邻居的东西、抢人家的寡妇、粗暴的欺负小孩,到处惹是生非肆无忌惮,让整整一镇子人都恨得牙根痒痒。
这种个体角色对于同样被符号为社会化的小镇群体而言是异己的存在,电影也特意强调了牛结实父亲就是外来者的身份,某种程度更做实了他宿命性的突兀。所以,或者我们再把牛结实的身份和性质放大到宏观视野里,那他无疑代表的是质疑传统的无政府者,浑身上下抖搂的都是粗砾而张扬的肆无忌惮和自由主义。
而《杀生》的故事就是一场对这种逆端和异己实施驯服+扼杀的死亡设计故事,影片在混乱的开头之后,以另一个外来者任达华充满疑问的视角切入,围观了这个封闭小镇的压抑固执,铺垫抛出了此处略显传统和神秘的不可为人言,进而一步步还原和提炼出牛结实在这里的成长往事,尽管这个段落是欢脱荒诞又充满黑色幽默的,但牛结实一个人对抗、质疑整个群体的宿命悲剧感还是通过他几乎是盲目的癫狂表达出来了,他的没心没肺和毫无逻辑映衬的是长寿镇整体群像的传统、规律、平静自律乃至自抑,管虎对于群像部分的描写同样是黑色欢脱又幽默的,那些鲜生活脱的各怀鬼胎们其实也活得很荒诞,道姑头和老公做爱被偷窥时龇牙咧嘴,百岁老头喝着白酒断气却急不可待,痴傻小孩不合时宜的实话实说、卖肉大叔怕事下的愚蠢毒辣,但无论众生的个性如何,他们在表面都坚持、认可和贯彻着传统的价值观,维护着许多似是而非又光怪陆离的传统:努力出产百岁以上的老人,并以此为最高荣誉和任务,让年轻的寡妇陪葬死去的老者等等。这些仿佛不合理在群体行为下被合理化的贯彻,甚至得以制度和纪律化。
可牛结实貌似盲目的惹是生非却混乱了传统、打破了规则,甚至破坏了宁静,也带来了村民的集体憎恶,这让后半段人们集体除之而后快有了充分的铺垫和理由,于是当苏有朋这个角色出现后,《杀生》正式进入了不寒而栗的迷局推理,他带领群体完成了一场集体洗脑式的杀人计划:别样态度与目光组成了令牛结实自我怀疑的氛围、转换的烈酒摧毁着其生理上的强悍、而最后雨中的狂欢则仿佛是仪式性的洗礼,这所有的过程推进是故事性布局与推理,但同样也是带有符号隐喻感的。
从某个角度讲,此番“杀生”是柔和的、细腻的、团结的,甚至充满牺牲的(镇长因此阵亡),因而看起来是场宗教式的救赎,对于罪的惩治和教诲,对于野性的驯服,如同孙猴子被佛祖降服的过程。但从另个方面来看,这场群体性施暴中诽谤攻心的阴暗感、精细缜密的计划性,堂而皇之的虚伪度,让它又像是众口铄金和铲除异己的隐喻化处理。任达华在最终破局之时,也用一句“您看事情会不会是这样的”传递出了对牛结实这个反制度个体的再鉴定和认同,他给老头喝酒让对方临死而乐,他强抢寡妇是救命与真爱,他使用催情剂戏弄全村带来了生命,还可以被看作荡漾了情欲、自在了空气。无论你认为这是解释或者洗白,但很多时候,世界就是如此多意的,对错也因角度性不同而并非绝对,这世界上,有多少人用自己立场去评点和孤立他人,有多少人犬儒主义的去追随主流寻求庇护?这场杀生也可以被认为是:来自外界充满生机和自我的价值观因被认定野蛮和突兀而遭致集体扼杀,这个尖刻与讽刺的局面,几乎聚合和意味了所有普遍意义上常发常新的社会性悲剧。
总体来讲,《杀生》是部形式感和傲慢感都达到极端的作品,它采用了密室杀人式的惊悚推理做包装、含混、多角+多线穿插做叙事模式、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夸张作为风格,最终在高度浓缩的夸张人物符号身上传达了社会意义层面上的隐喻:关于反制度的个体与高传统群体在社会纬度上的对峙,关于多意性世界在几种价值观和角度下的被争议和被传达。尽管《杀生》的结尾小心翼翼的用煽情表露了慈悲的传统关怀,但这还是一个残酷的故事,管虎对于来自人性之初的恶劣并不是身处高位的分析、抨击和批判,他用“爱谁谁”的态度让观众和自己都浸泡和投入进了极具争议的气氛,手段是凌厉利落的,态度是戏谑嘲弄的,其实最终也是无奈的。
每个人都是对抗他人的异己,每个人都是扼杀异己的凶手——我们都逃不出《杀生》这场浓缩了争议与对抗的黑色寓言,电影的最后,整个镇子的人身着黑色的披风齐整而悲怆的对天嘶吼,地动山摇,仿佛这世界有什么在被动摇、被质问、被哀悼,但又仿佛,最终,什么也没发生。
影评(三)
——《观音山》影评
中国没有成型的艺术院线,所以拍艺术片如果不想成为纯粹的艺术殉道者,就只能一方面苦大仇深地去国外电影节走红毯,一方面打扮得花枝招展地迎合内地电影观众,然后经历鲜花与烂番茄的冰火两重天,《观音山》也不能免俗。范冰冰藉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后,她在片中舌吻同性的情节也成为影片最大的炒作点,以至于看电影之前我还以为这一部女版的《蓝宇》。这如同让一个良家少妇要打扮成风尘女色诱观众一样,我觉得这是挺悲哀的一件事。其实《观音山》的戏核是在张艾嘉扮演的常月琴的身上,而对范冰冰角色的突出导致了影片在视角和着力点上的顾此失彼,这是挺遗憾的一件事。这也许不是创作者的错,只能归咎于在中国电影畸形的市场化浪潮的裹挟下,中国的艺术电影只能这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像鸡毛一样飞着。
《观音山》是一部走心的电影,而且走得很沉重,这种沉重跟《唐山大地震》那样的泪弹不一样,它始终不给你宣泄情感的机会,沉重得令人绝望。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失去,失去尊严,失去工作,失去亲人,失去偶像……地震废墟上破败庙宇中观音像的再塑金身,隐喻着一个民族的信仰重建,常月琴被丧子之痛啮噬的心与三个年轻人残酷青春的走近,流淌着世俗的温暖和包容,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亡之吻的诱惑。这如同现实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人生沦落于寒冷的冬夜,靠火柴取暖是一件很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你所经历的不过是周而复始的希望破灭而已。()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是暂时的,在一起是永恒的。”而这是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江南、丁波、肥皂三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而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这个无路可逃的结局,往小了说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缩影,往大了说是一个丧失了信仰的民族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悲剧宿命。在火柴与天堂之间,所能期待的,只能是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影片这种对现实的关照方式让我震惊,也感佩于创作者的勇气。
《观音山》是导演李玉与范冰冰的第二次合作,第一部是因涉嫌色情而遭禁映的《苹果》,而《观音山》暗含的反社会的阴暗基调比《苹果》更甚。范冰冰其实一直是个很努力的演员,她的努力缘于不甘心做花瓶的企图,所以她顶着偶像明星的光环却几次出现在文艺片制作中。其实在《观音山》中范冰冰的角色虽然戏份重,但人物刻画并不出色,基本都是外在属性的展现,而且她搭救肥皂和劝诫酗酒的父亲两个展现个性的重场戏都是采用自残的方式,在叙事上显得很重复。相比之下张艾嘉的角色则有着更加完整的性格命运展现,张艾嘉在表演上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控制力,尽量在外形和心理上去接近这个与自己生活很有距离的内地落魄戏曲演员的角色。但即使是一个执着的母亲,已经历经一年的伤痛对其身心的杀伤力到底能否达到影片所预期和展现的摧毁程度,这是让我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的,如果确实有,则剧力还显不足。于是影片最终走进了我的心里,但人物并没有真正打动我。而且让我遗憾的一点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依旧看不到正常状态下生存的中国人。现在内地现代题材中的电影人物,不是主旋律电影中的伟光正,就是都市时尚剧中如打了鸡血般的红男绿女,而文艺片中则充斥着被社会边缘化的扭曲人格,而如《三峡好人》中那样走下银幕就能消失在人群中,不矫饰不伪善不装逼的人物,我好久没有见到了。
《观音山》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李玉对影片场面调度的想象力,全片基本上采用手持摄影,而摄影机和演员精到的走位让影片在狂放的风格下体现出准确的镜头表意系统,例如三个年轻人到常月琴家租房子时镜头中所带出的那种局促和压迫感,更能让观众在感官上体会到剧中人的隔膜和心理不适。但影片让我觉得有点崩溃的在于其被刻意拔高的精英姿态和悲悯情怀,过分执着于贩卖所谓的禅意和哲理,而且最后的收官阶段只能用大段的论道式对话来解释关于生死的主题。创作者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是好的,但这种欲望应该隐藏在镜头背后,而不是将自己的思考直白地借人物之口加诸观众。对于文艺片观众来说,电影只是思考的载体而不是思考的结果,适当的留白不仅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给自己藏拙,即使是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这样的大师,也没有直接在电影里跟观众讨论人生哲学的。
3、雏菊经典台词
雏菊经典台词
1、又下雨了,不喜欢带雨伞的我,像这样每次下雨总要找避雨的地方。可能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反正弄湿了也没有人担心我,所以没有雨伞也无所谓。爷爷常说,惠英啊!别担心,雨总是会停的,雨后的阳光会更加灿烂,终有一天你会找到意中人的。一直觉得爷爷很老土,我今年才25岁,我还在等待着我的初恋呢!
2、能看到这幅画吗?给我带来多少幸福,这幅画不是我给你的吗?
3、不管怎样未来是可以改变的。
4、我真想还给你属于你自己的幸福。
5、给您送花来啦。
6、明天,明天一切你就都会明白了。
7、我无法预知想见她的冲动。
8、让我们重新开始。
9、在我杀人前能遇见你改多好。
10、接近她,原本以为可以闻到雏菊花的香味,可仅是油墨的味道,原来油彩的味道是那么好闻!
11、对不起,对不起我没有认出来。
12、我为你造了一座桥,却连接了你和他。
13、你不要死啊,让我们重新开始。
14、她失去了声音,我却失去了她。
15、我在送她回家,我在送她回家。
16、代替我位置的人终于出现了,我唯一想亲近的人没有了,现在我可以好好的活下去,但这一瞬间我为什么会感到绝望呢?
17、代替我位置的人终于出现了,我唯一想亲近的人没有了,现在我可以好好的活下去,但这一瞬间我为什么会感到绝望呢我到底在干什么……
18、以为隐瞒事实就可以保护你,没想到把你伤的更深。
19、我从没想过要得到什么,过去没有,现在也一样,但她给予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我真希望日子象这样一天天过去,一直到永远。
20、为了生存在这个世上,所要遵守的原则是保守秘密,保守秘密就要说谎,由一个谎言不断引出其他谎言,秘密就是生命。
21、不管怎么样,未来是可以改变的。
22、谢谢你让我留在你的身边,你给我带来的幸福时光,我会永远记住的。忘掉所有悲哀的回忆,去找一个有资格接受这幅画的人,值得你爱的人,幸福的活下去。
23、看到你如此悲伤,这就是我出现的原因。
24、在我杀第一个人前遇到她该有多好。
25、对不起,我没能救他,想要为你抓住属于你的幸福的,却不能,对不起。
26、为了生存在这个世上,所要遵守的原则是保守秘密,保守秘密就要说谎,由一个谎言不断引出其他谎言,秘密就是生命。
27、记得那幅画吗,带给我多少幸福……我一直在等你,却不知你就在我的身边。对不起,没有认出你……
28、泥土最可以洗去我的火药味。
29、那个泡菜不是我做的,你还会喜欢我吗?
30、请先付30元。
31、雨终归是回停的,但我不至于相信下一秒就会出现我的初恋。
32、她失去了声音,我却失去了她……
33、我梦寐以求的爱原来进在咫尺但是我惘然不知只是无言看着你在这陌生城市里()我日复一日绘画着爱期待雏菊的芬芳会跟着你骤然而来此刻虽然太迟但我终于认得你我诚惶诚恐害怕这份爱会骤然消失但我会再次相信你会一直守侯我
4、一株雏菊作文
一株雏菊作文(一)
雏菊,我喜欢把它称为天堂来的花,因为它的那份远离尘世的天真、纯净。
雏菊不像其他的花儿,芬芳扑鼻。它只是散发着这一种幽幽的樱草气息,淡淡的,与晨相依,是一种永恒的美丽。
走在树丛边,秋风打在脸上有种针刺的冷意,花儿也早已谢了一片凄凉映入眼帘。我不断搜索着,希望找到一丝生机。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我发现一片白色花丛。
丛中很小的花,简单的白色花瓣,淡黄的花蕊,纤细的茎。在风中显得有些无力,有些苍白。但没有一朵花因此而倒下,相互依偎,相互依靠,谁也不离开谁,于是在风中的摇曳也成了眩目的舞蹈。
雏菊生长在山坡上、花丛中、峭壁上,随处都可以看见几只小小的花朵。它是那么的不起眼,也没有多么美艳的色彩,更不是温室中的花朵。只是万花丛中的一个小透明,平凡的不能再平凡。
雏菊远离喧扰,远离争闹,选择秋天的开放。它用纤弱的身躯支撑起坚持的内涵,它让我惊艳。在风雨后,雏菊仍然保持着最初的天真和坚强。
有时也会羡慕它,雏菊这似乎永远如雨中洗过之后会有新的芬芳,明朗的笑容。褪去了夏天张扬的灼热,不予春天的大交响乐一用演奏,而是在深秋谱写着自己的曲调。我把它种在心间,等待开出雏菊般的心境。
如果可以,我愿意化作一片雏菊,静静在风中摇曳着。
一株雏菊作文(二)
“啪!”一阵尖锐的疼痛在我的手掌蔓延,我疼得从钢琴凳上跳了下来。
“再来一次,这曲子你已经弹三个月了,相信你能弹好,未来的钢琴家还等着你呢!”妈妈严肃地说。
不知道妈妈哪来那么大耐心,可我已经受不了了,眼前渐渐多了一层薄雾,我大叫:“我都快累死了,我不是那块料!”话音刚落,我便一口气跑到楼下。
秋风拂面而来,我走到花坛边,慢慢蹲下。花坛里繁花似锦,可映入我眼帘的却是一朵与其它花格格不入的雏菊。多么卑微的花啊!我刚想把它摘下,泪水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我以前曾骄傲地说过我要当钢琴家,可现在,我的钢琴却越弹越差!
妈妈走了过来,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说:“这雏菊不好看,是吗?”我点点头。“但是,”妈妈语气一转,“它虽然没有兰花的芬芳,也没有牡丹的华贵,但它美得自然,美得朴实。它的生命力很强,正努力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呢!任凭风吹雨打,它始终有个信念,就是长成一朵完美的花。”
听了妈妈的话,我的眼泪越流越快。是啊,我太柔弱,太爱流泪了:刚学步时,跌倒了,总是哭着喊妈妈扶;考试失败时,老是不声不响,默默流泪。老师曾说过,错过了太阳,不要哭泣,否则你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你也一样,”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说,“要成为钢琴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定要刻苦练习,不然只能是空想。”
是啊,我是一株小小的雏菊,平凡而又普通,但我不怕挫折,不怕打击,因为我要让生命之花开得更美!
一株雏菊作文(三)
在中心花园里,有着一株不起眼的小雏菊。它以太阳给予的温暖的阳光,风的挑战,雨的水得以存活。
雏菊在心里想:我一定要开出最美丽,最动人的花!
一株盛开的妖娆的红玫瑰看见了这株雏菊,讥讽她说:“呦呦呦,和你这种卑微的人呆一块,还真的是委屈了我,万一你把你那愚笨的脑子传染给我那怎么办?我才不要像你开出那么丑的花!”雏菊不服气的说:“别看我现在全凋谢了,总有一天,我会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红玫瑰嘲笑他说:“就你,还开出最美的花?想得美。唉,你的脑子真的进水了,就你那谢了的花瓣,啧啧啧,能开出花都不错了,还妄想当最美的?我是靠自己的本事开出这么美的花的,你是不可能的。”
雏菊暗自伤心,沮丧了很久,但是依然没有打消这个念头。太阳公公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生气,决定要给红玫瑰一个惩罚。
于是太阳光就很少照到红玫瑰上了,()他的花瓣都黄了,凋谢完了。红玫瑰这才向雏菊道歉。
雏菊喝着露水,吸收着太阳光,现在已经含苞待放了。
终于,那一天到来了。雏菊开出了最美丽的花,连红玫瑰都自叹不如,花中王后也认为雏菊比自己都美。
坚持就是胜利,朝着自己远大的理想,进发吧!
如果当初雏菊打消了这个念头,今天这么美的雏菊又得从哪里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