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北极光的微笑读后感
北极光的微笑读后感(一)
记不清最早接触毕淑敏的作品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她,以及王安忆、池莉,是我最为留意的几个女作家,她们的作品,但凡能见到的,也都是慷慨解囊,必得占为己有而后快。毫无疑问,王安忆和池莉笔下的知青生活给我打开了通往我出生前后那一个历史时期的一扇宽广的门,与此同时,这二位的作品也以其强烈的地域色彩,让我认识了属于她们自己的上海和武汉。至于毕淑敏,留存在我头脑里的印象,一直是一个扎着两把小刷子、身着草绿色旧式军装的十四五的女孩子。很长时间里,我固执地不允许她长大,似乎一旦她长大了,横亘在我们这个国家西部的那个高原所赋予她的坚韧、纯真就伴随着她两腮的高原红一起消失了。
可谁能够永远停留在十四五岁?毕淑敏当然也不能。不仅得长大,她还得离开翼神手臂就够的着天的青藏高原,回到生养她的北京去;不仅得长大,她还得直面生活中一般人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遭遇到的一些丑陋的东西,比如病毒,比如吸毒,比如未婚先孕,如此等等。读她的这一类作品,《红处方》也好,《血玲珑》也好,亦或是《拯救乳房》以及《女心理医师》,都让你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压抑,阅读这样的作品的时候,我时常会闻到弥漫在文字间的那种属于医院的特有的气味,来苏水,或者福尔马林,当然,还有血腥。我不知道这样的感觉来自哪里,是包裹了毕淑敏几十年的白大褂,还是作品本身所表现的内容。我承认,对于文字我是有洁癖的,如同我永远无法忍受医院里经常会见到的淋漓的鲜血,狰狞的面目,以及丑陋的伤口一样,我无法忍受关于类似内容以及场景的描述,更不能容忍自己长时间地浸泡在这样的文字里。记得读《血玲珑》的时候是在一个秋日,我的阅读伴随着越来越浓的暮色逐渐走向深入,早早的命运已经不能牵动我的神经,倒是晚晚,她的出生乃至她所承担的使命,以及由她所牵扯出的人伦情理,让我一阵阵惊悸,以至于不得不在暮色四合的时候收起书本,迫不及待地投身到楼下热闹的人群里去寻找一丝温暖。当然,我没有理由因此去泽斌毕淑敏,要知道,即便本身就是医生,临床上已经见怪了生生死死,以及种种常人无法忍受的东西,要用自己的笔将其再现,她所经受的精神压力乃至情感伤痛,都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非有大悲悯,绝对做不到。
但《北极光的微笑》完全不一样了。事实上,不仅仅是《北极光的微笑》,毕淑敏几乎所有的散文作品,都蕴含着慈母的温情和丰厚的哲理。或许,《北极光的微笑》在内容的选编上是毫无章法的,既不遵循时间的脉络,也不局限于内容的限制,它就那么随意地,从西藏到北京,从少年到中年,从医生到作家,从自然到人生,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用纯净的文字和博大的胸怀让你看到作家本人不寻常的人生,不一样的思考,让你在无声的阅读中偶尔会心一笑,收获属于你自己的一份感悟。这样的文字,不娇柔,不做作,却自有一种启人心智的力量。
北极光的微笑读后感(二)
捧读了毕淑敏的散文集子——《北极光的微笑》。很久了,我都没静下心来,读一会书,觉得脑子里面,慢慢空旷了。
作为从医学转过来的专业作家,毕淑敏的文字我了解的不多。但是读了她的文章之后,我感到了一种生命的态度。那就是对生命悲观敬畏,对生活乐观前行。
她写的柳枝骨折,我是第一次看到,但是最后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大概意思是,去山里砍柴,最难砍的地方就是树枝愈合的那道伤疤。也许是为了愈合付出了更多的养分,也许是因为有伤,掺杂了太多的盘根错节。其实树是这样,人也这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失恋难忘、很多人怀旧恋旧的原因吧。
她关于友谊的论述相当精准,精准到像是在用手术刀解剖一条狗或者是一只青蛙。友谊是无法转让、无法传承、无法回头的旅程,友谊是那么贪婪,需要人一生去呵护。有人炫耀朋友很多,但毕淑敏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友谊汁液不是渗出,而是稀释。简单说,就好比心灵的容积是一定的,你装的人越多,分享到这种心灵之交的份额就越小。
对此我深信不疑,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不必为没有那么多前呼后应而落落寡欢,而是要想,只要我说喝酒,他就不会说打麻将,哪怕他说,他有了婚外情,我也不会第一时间上升到道德高度,首要做的,是怎么办才能处理好。狐朋狗友,有时也是很可爱的词儿。
她写到了机遇:从某种程度上讲,机遇就是一种位置。长在深山里的树木,有一派仙风道骨;长在人行道上的树,会呼吸到浓烈的烟雾。树无力选择生长的地点,树只有努力扎根生长。很像在说一次投胎,投胎也是技术活。也许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一落地,就比我苦巴巴地奋斗十多年还牛。那咋办呢?不过了么?不还是得痛快笑着么?
我用了大概三个小时看完了这本书,抽了两次烟,觉得这本书读的值得。没有矫情的呻吟,没有严肃的说教,说的都是大实话,但又那么中听,那么朴实。
也许就跟武林高手一样吧:一般顶级高手都是招数平实,内力深厚。比如风清扬。
也许就跟打篮球一样吧:一般顶级高手都是把常规武器开发成变态大招,比如杜兰特的投篮,准到令人发指。
北极光的微笑读后感(三)
一直以来把毕淑敏和小说挂钩起来,她的小说有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淳朴,可是今天我突然发现她的散文如此细腻温暖,实在比小说值得一读。这本《北极光的微笑》我是从后往前翻阅的,道不尽生活点点滴滴,或者童年趣事,或者闺蜜私语,或者相夫教子,或者少女情怀,或者转行答惑。我用一个下午看完,回头思量,也只有那篇《抱着你走过安西》让我一直惦记。
《抱着你走过安西》是讲她父母的爱情故事,青梅竹马渐长成,父亲参军,20岁的母亲一个人新疆千里寻夫。母亲刚怀孕时候,生活条件恶劣,父亲远征不在,只得一个40岁的勤务兵用几千只鸽子汤把吃不下东西严重营养不良的母亲从生死线上拉回来。再后来1953年全家返京述职,母亲成了身边有保姆、穿着旗袍优雅的军官太太。文化大革命时候,一纸大字报又让父亲把母亲赶到了乡下田间劳作;再后来,十一岁时父亲派去戍边,母亲含辛茹苦工厂做工养育着三个小萝卜。我的文字很苍白,可是我感动于是父亲对母亲含蓄的爱,母亲回报的坚强和独立。那就是相濡以沫的爱情吧,不绚烂可是爱之深情之切不逊于任何一部爱情巨制。
我相信在文中结尾处毕淑敏说的写到最后眼泪把键盘打湿以至于手指打滑是真实的。父母一辈子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童年时候的她感同身受,那时经历的辛酸苦痛回头看看不过是淡淡无关痛痒的回忆,因着毕淑敏的一支妙笔被记录下来,让我唏嘘不已。每一个平凡的家庭都有自己的起落和故事,我甚是无能,只能为着他人的精彩而鼓掌。她的母亲如此勇敢,一个人为着小时候的婚约千里迢迢追寻她父亲的脚步,如果当年那个山东小姑娘软弱一点不那么执着怕是我也看不到如今的好文章了。
生活真谛就在于无畏的走下去吧,遇贼剿匪,遇佛参禅。人生得意须尽欢,低潮时候那就“安静地等待。 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骚,主要是回忆快乐的时光,多读书,看一些传记,一来增长知识,顺带还可以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过去的。”没心没肺的等待,一如毕淑敏的教导。
2、从一个微笑开始读后感
从一个微笑开始读后感(一)
这是一篇微笑着写出的文章,也需要微笑着看、想。
微笑虽不算难得!然而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微笑不可不得!,什么是“微笑”?所谓”微笑”, 不光指脸部肌肉向上移动——这是没有感情的,只是装样罢了——这个动作还表现着:乐观、自信、理智、理解、关爱……这个动作很重要,甚至能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的确,在生活中,微笑是十分重要的。
我认为,微笑不可缺少,正如文中一样,微笑是理智的表现,唯有微笑,可以区分人类与其他生物。自然母亲对人类最为宽容,给予了我们这些东西:哈哈大笑、嚎啕大哭、低声细语、默不作声、暗自落泪、咯咯一笑……但我们很幸运——我们懂得微笑,这才是灵魂的财富啊!
文中又说到:“微笑”这一“功能”在某些人身上会退化,那他(她)必须采取措施,把微笑的“法宝”一件一件地找回来——温柔、顾念、自惜、自信、包容、理解……丝丝缕缕都别放过。是啊,地球上的生灵中,唯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能够构建和平。心灵的净化剂便是微笑,忘记了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病患,是心灵的污染源之一。
同样,对于看似需给予怒目相视的人,报于其微笑也无妨,给对手微笑,也是给予自己力量,对于另外一些所谓的“坏人”,以微笑面对,是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不可放弃,无时无刻,我们都要给予自己微笑的力量,从一个微笑开始,便能踏上成功的道路。
从一个微笑开始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从一个微笑开始》,本文用诗化的语言,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阐释了“从一个微笑开始”的重要性,意蕴深刻。
笑声是乐观与希望、健康与积极的体现,是和谐与平衡、成功与幸福的流露。笑声是生活的必要点缀,面对生活,微笑相待,灿烂的阳光永驻心房。
面对生活,要坦然微笑。因为微笑生活是善待自己,也是善待别人,因为微笑着生活,生活也会向我们微笑。
微笑更是一种态度。不仅激励着自己,也感染着别人。在苦难面前,我们选择微笑,只要拥有微笑,生活依然是一片晴空。
就像我,为自己打气,为自己加油,给自己鼓励,()也要给自己加大压力,给自己的压力就是给自己的动力。你可以在作文的时候,看时间,给自己定时完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少一分钟,一天比一天有进步。对自己微笑,完成了给自己点小奖励,这样,就会离成功更近,离幸福、快乐不远了。
当你痛苦时,对自己微笑,微笑着去做事,微笑着去面对生活,这样,日子会过得很快,快乐,也这样来临。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是交往中的一份礼品。从一个微笑开始,用微笑表达情感,用微笑传递友谊,用微笑传播文明,用微笑构筑和谐,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3、北极村童话读后感
北极村童话读后感
北极村,中国最北的地方,是唯一一个可以在夏至看到北极光的地方。我想这一定是个十分美好的地方,所以才会有那么美好的童话。
文章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和口吻来诉说的,或许正因此才更具童话性质吧。“假如没有真纯,就没有童年。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我很赞同作者这话,是啊,没有真纯,又何来童话?
灯子的童年是美好的,充满了温情、甜蜜。姥爷全家人对她的疼爱、“老苏联”对她的特别关爱、“傻子”带给她的友谊无不透漏出她的幸福。然而生活不可能只有温情,那些淡淡的忧伤无不充斥在她的周围。她妈妈把她扔在姥爷家的不解不满;姥爷永远失去了柱儿的伤痛却依然瞒着姥姥内心的挣扎;猴姥年轻时被日本人“睡”过的永生的疮疤;“老苏联”没有亲人孑然一身的孤独……这些事情无不透漏出忧伤,然而在灯子眼里,这些忧伤只是淡淡的,或许是她年少不知事吧,但我觉得是因为温情大大超过了忧伤的缘故,当阳光融化了冰雪,剩下的便是温暖。
灯子的童年是温馨的,至少在她的眼中都是美好的,()所以她的生活就像是童话。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心里的世界,如果你看到的更多是温馨,那么这世界便是美好。童话的存在不是欺骗孩子,而是真实存在,而它,就在我们的心中。
4、独闯北极读后感
独闯北极读后感(一)
当我翻开《独闯北极》这本书时,书里面丰富多彩的内容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名独闯北极天涯的科学家——位梦华。他是对北极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最多的中国人。他与住在北极的居民爱斯基摩人同吃、同住了三年;与爱斯基摩狗亲密接触;一起出猎打驯鹿、海豹和鲸鱼。而这本书就是写的他在北极的故事。
当我把这本书看完后,不由得掩卷沉思:这位科学家多次进入北极,不止一次去历险,曾几次差一点儿丢掉自己的生命,为的是探索和发现对爱斯基摩人的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为的是为人类开发更多的可用资源。他为中国北极科学考察基地做了许多贡献。
众观古今中外,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比比皆是。如我国的古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正是他不畏艰险品尝了百草,才为后人留下不朽的医学巨着——本草纲目。再如科学家居里夫人,她克服重重困难,不惧艰险,终于在矿物质中提炼出放射性元素,被后人广泛的应用在医学上。这些不正是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为科学献身的人吗?一想到这,我的脸红了起来,一件事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记得有一次,奥数老师留了一些作业,说最后一道题较难,做不做都行。回到家,我一看,那道题确实很难。我看别的题都会做,就这一道题不会做,反正老师也不批评我。我把书一合,出去玩了。可第二天老师讲作业的时候,有好几个同学都做出来了,并且做对了。此时,我感到很羞愧。位梦华博士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不低头,不退缩,而我只是遇到一道难题,又怎么能放弃呢?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向位梦华博士学习,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吧!
独闯北极读后感(二)
在我读完科学家两极历险丛书第一卷《南极历险》后,便又读了第二卷《独闯北极》。
这本书的作者同样还是位梦华,讲的是位梦华来到北极,想要征服北极点。在位梦华刚到北极的时候,居住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都不欢迎他,但是,在他和爱斯基摩人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爱斯基摩人才慢慢地开始接受他,跟他交朋友,而爱斯基摩人一开始不接受他的原因,是因为别的地方的人都瞧不起爱斯基摩人。最后,在爱斯基摩人的帮助下,位梦华成功到达了北极点。
人有两种生存能力,即自然生存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前者是指一个人处在大自然中能不能生存下来;后一中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能不能活下去。在一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瞧不起爱斯基摩人,说他们落后、愚蠢,还停留在游猎文明阶段。爱斯基摩人也不生气,则说:“好啊!我们来一次比赛,独自一个人,什么也不要带,深入到北冰洋的大冰盖上,看看谁能活着回来!”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过有人敢去参加过这样的比赛。但是,如果爱斯基摩人到现代社会去竞争,他们也只能甘拜下风。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要去用自己的长处对比别人的缺点,嘲笑别人,而是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
独闯北极读后感(三)
本书的作者是喜爱大自然的位梦华先生,他曾经独闯南北极,为南极点和北极点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这本书主要讲了位梦华在北极和爱斯基摩朋友的一些奇遇和了解到的不同风土人情。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他和帕尼克的故事:位梦华即将要去卡克特维克,爱斯基摩人帕尼克决定和位梦华跋涉几百公里,来一次长途旅行。虽然有飞机可以乘坐,但位梦华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所以,还是答应了。出发时,他们只带了两支猎枪、三百发子弹、一口锅、一瓶盐、一个帐篷、一条雪橇和十条拉雪橇的狗。第一天,他们平淡的走了五十多公里。第二天清晨,位梦华刚刚从帐篷中醒来,就发现一根铁丝伸进了帐篷,花开了帐篷。他还正在纳闷,突然一个熊头就探了进来。位梦华的第一反应就是抓枪。他一枪打过去,虽然没有打中,但是,子弹灼烧了灰熊的皮毛,它立刻逃走了。下午,帕尼克打死了两只野鸭,他们饱餐了一顿。第三天,帕尼克一早就出门,打死了三只驯鹿。这三只驯鹿个个膘肥体壮,帕尼克用收藏的狼皮和驯鹿皮缝了一张大毯子再用木头绑结实,就做成了一条小皮舟。他们漂流到了第五天,()直升机飞过时,恰好看见了他们,就把他们接上了直升机,安全送到了目的地。
以前,我觉得爱斯基摩人为什么不与外界架起一座沟通、友谊的桥梁, 为什么不自己做饭,而是要一位的猎杀,现在,我才明白,因为外界经常笑话爱斯基摩人,使得他们害羞、自卑,因此,他们才一直保持着打猎生存。现在,许多物种的灭绝,人们都加罪于爱斯基摩人,其实,爱斯基摩人从来不大面积的猎杀动物,他们通常是保护动物的,许多动物的灭绝都源自于外界排放的油烟、病菌和战争,而爱斯基摩人从来没有这些丑陋的行为!
如果你又兴趣,就请快来阅读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