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业余时间决定我们的人生轨迹
业余时间决定我们的人生轨迹
虽然“朝九晚五”是工作的代名词,但真正决定职业走向,并顺便决定了人生走向的,关键不在上班时间,而是在下班的时间。
举个例子,大城市的很多上班族会抱怨回到家已经八九点。吃吃饭,打打游戏,看看电视就该洗洗睡了。刻薄一点说,这样的生活正是“穷忙族”的典型写照;慈悲一点说,这样的生活,至少还有个“生活”。想成为“富忙族”,至少在“事业的上升期”里,业余时间是没有空闲来考虑打游戏、看电视的。
一位美院的大学老师,平时教授美术史,业余时间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社交,一心在家画画,练书法。十多年如一日,如今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潇洒地辞了职,到京城当专职画家去了。认识他的最初,我一直以为他是个专职穷画家,好几年后才发现其实他有个全职的教师工作。
常有人自诩:我是把主业当副业来经营,把副业当主业来经营。这话多见于成功企业家对于某项兴趣爱好的自我夸耀,例句为:现在经营公司是我的副业,我的主业是打高尔夫。这不过是自大的商人的自我标榜,无非是等着周围的马屁精来夸他低调、有品味,会生活。这位前美院大学老师才是真真正正的身体力行者,并且做到了极致:让业余时间的副业把朝九晚五的主业赶下了台。
有不少人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吃饭上。当然不是回家陪家人吃饭,而是陪领导吃饭,跟客户吃饭,和行业精英吃饭,和跨行业精英吃饭。这其实是中国特色的加班,而且是一种身心俱疲的加班方式。
而且中国人都知道,在酒桌上沟通,效率比在办公室的会议室内高多了。甚至可以说,酒桌才是真正的决策地点。所以,白天的会有没有被通知到,有时问题并不大,晚上的饭局有没有被通知到,才是大关键。因为没准白天会议上的决定都是前晚上的饭局上定下来的。
有些业务精英会因为“功高盖主”而看低了管理者,觉得那个只会召集大家开会的人其实没什么用。事实上现在极少数公司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有时裁员直接把成本最高的中国区总经理裁掉,让亚太区的总经理直接管理中国区的各部门总监,生意竟然也可以做得风生水起。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
在业务精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里,总经理们往往还在思索管人的各种事宜,包括上面老板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的预判;平级的经理们可能会质疑的细节;以及下级的同事们可能会制造的麻烦。如果下级同事们太相安无事,合作得过于和谐,就得考虑如何给他们制造点麻烦,让他们在“冲突”中碰撞出火花。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
我上大学时,有位教政治学的老师讲到过,人若想做出点事,得有两个要素,一是记忆力得好;二是精力得好。他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来的。我后来想了想,记忆力好,意味着效率高;精力好,意味着工作时间长。若一个人高效率、长时间地工作,职业发展不好才怪。
既然大家都有正常的8小时全职工作,这8小时内就很难看出高低。你愿意把业余时间奉献给什么,自然也就成了人生的关键了。
感悟:人和人的差距是有限的,可为什么几年之后差距会越来越大,是因为在你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其他人在努力学习成长,每天进步一点点,日复一日之后长时间的累积,爆发出绝大的能量体验,影响了人生的轨迹。
2、励志文章: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励志文章: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晚上的闲暇时间你用来干什么?很多人一回想,除掉吃饭睡觉,晚上的时间好像都混过去了,看无聊电视、上网,晚上一晃而过。
本来,我对这个也没什么特别的想法,觉得大家都这样吧,人生本就是如此。但是,我的一位朋友,前年通过各类考试作为优秀人才引进机关宣传办,她改变了我的很多看法。
有一次,她无意中跟我聊起着名的哈佛两小时,让我意外之余心生佩服。哈佛有一个着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
她毕业后由于专业原因,分配得特别不好,而且一待就是七年,这七年,跨越了她最好的年华。这七年,她干了什么?按说,她所在的国企不死不活,混日子倒是好混的,结婚生子,循环往复,忙忙碌碌,很多人根本不会思考什么不切实际的东西。她呢,不一样。上班大家都一样,按部就班。下班以后呢?每天除掉吃饭睡觉干琐事外的两小时,她跟别人不一样,大家的书是一本一本地看,或者一年看不上一本,她是一摞摞地看,开始撰写各种专业论文,隔一段时间,她间或参加几个训练班:演讲班、昆曲试唱班、面包烘焙班,有时还去听女性讲座……日子满满当当。
我问她为何连面包烘焙也纳入了学习计划,她笑着说:“万一单位不行,当个全职太太,我也可以露一手。”
昆曲试唱班?她笑:“这个嘛,只是因为我认识的一位大学教授喜欢昆曲。她唱昆曲时的表情,让我无比动容。有的女人,活得有精气神,这个神,就是投入。说起来好玩,单位搞活动,我三句唱腔就把所有的人震趴下。”“哈哈哈。”我们同时乐不可支。
七年时间,两个小时,算算,你在做什么,别人在做什么?电视,娱乐,无聊上网,吵架,训孩子……时间一晃而过。很多人说没时间看书,没时间学习,没时间吸收新东西,没时间陪家人,那么,你告诉我,你有时间干什么?()有时间无聊,抱怨不公平?她说:“若说不公平,当时我的境遇就是非常不好,一辈子就是在一个不死不活的单位里待着,许多人觉得就这么混着过也挺好,但是,我混得难受。我想,即使是混,我也要混得有滋有味。”
你以为她是个黄金剩女?非也。七年中,她也结婚,生子,同时自己的事情也没放下,她说:“很多女人喜欢找借口,似乎生了孩子就不能再前进了,有各种借口让你放弃自己。但我不,我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还可以看英文电影,还可以听有声读物,唱戏,准备第二天的课外演讲,连早教一并完成了,说来也巧,我儿子语言能力特强,是不是跟这个有关?”她是在国企第四年要的孩子。她每天晚上的两小时都是充实忙碌,一点儿都不觉得累。“你累?那是因为你老是抱怨连天,活在自己的不热爱里,活在自己设的局里。”她说:“一边抱着孩子,一边翻着一本专业书,家里播放着昆曲,这种感觉,真的超爽。家和孩子顾着了,自己也没误着。”
第八年的年初,单位进行的选拔考试,她考了第二名,加之面试时得体的语言和训练有素的姿态,让她很快脱颖而出。进来后,她自然是如鱼得水,而且人生的几个阶段,婚姻,孩子,位子,她都有了,她还年轻,才32岁。有些女人,聪明就聪明在,同样是时间,她用得不一样,你再抱怨什么不公平,那你真的是不该了。
3、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所谓“业余时间”这个概念,关键还是在于“业”这个字,业余时间是为两个业服务的,一个是事业,一个是家业。业余时间不仅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的差别,实质上更是影响和决定了人的快乐的程度和长度。但愿我们在处理业余时间上,都能成为专家,把它真正变成生活里最大的亮点。
业余时间对不少人来说几乎是这样定义的:打牌、跳舞、闲扯、看电视;逛街、看碟、听小曲……总得来说:身心浮躁,接受诱惑,享受无聊。
爱因斯坦和鲁迅都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这至少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人的学习是终身性的,远不是学校或者单位里获得的那么一些,业余时间要继续为自己的发展服务。二是强调业余时间要有效利用,要更好地协调工作、家庭、生活之间的关系。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大学毕业离校时,老师问学生,“毕业第一年每月能读一本书的同学请举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了手。当问到“那么毕业第十年谁还能一年读一本书?”时,几乎所有学生都笑起来了,认为一年还不能读一本书是难以想像的事。然而,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毕业第一年每月读一本书的学生还不到一半,毕业第十年时,一年读一本书的几乎是凤毛鳞角了。我们身边的同学也是,辛辛苦苦来新东方上培训班,学习期间在业余时间复习课堂的内容差不多也就一半,等课程结束以后半年或者一年以后再重新复习培训内容的人真实凤毛麟角了。()身边的新老师也是这样,有的是所有的时间都在备课,上厕所的时候都在想如何设置课堂的亮点,而有一些却是三分热度,不能坚持下来。
所以,一定要把学习、看书当作终身的事情来做。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许读书不一定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一定能改变人生的终点;也许读书不一定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一定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但是这个过程是孤独的,当别人在休闲的时候,你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独守孤灯,苦心思考。但这也是厚积而薄发的过程,心无旁骛地奔向自己的目标,耕耘终将会获得更多的回报。
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第二层意思就是除了学习和工作之外,也要利用业余时间好好地陪伴家里人,减少应酬,获得更多的天伦之乐。刚毕业的时候,隔三岔五地老有同学聚会,把家里人却都撂在一旁。现在,这样的聚会越来越少了,网络上的同学录也越来越荒芜了,唯一的内容就是时不时地有人把自己的结婚照和新鲜出炉的孩子照片放上来。前后所发生的转变似乎在说明,大家都开始个忙个的了,各自苦心为战,专心经营着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学生时代那些呼朋唤友、酒肉穿肠的岁月已经彻底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事业与家庭全身心地关注。说到头,工作也是为生活服务的,说高一点,是为国家、社会、企业,也就是大家的生活服务;说低一些,也是为自己的小家---父母、爱人、后代服务,让大家在不错的物质生活之外,更能享受到充实的天伦之乐。
4、业余时间决定你是否成功
业余时间决定你是否成功
文/蓝山
一百多年前,有道数学题难住了全世界的数学家:“2的67次方减去1,究竟是质数,还是合数?”
这是一个数论的题目,虽然它的知名度远不如“哥德巴赫猜想”,但是,破解它的难度,一点儿也不亚于后者。数学家们做过种种尝试,都无功而退。
出人意料的是,1903年10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数学年会上,一个叫科尔的德国数学家,成功地攻克了这道数学难题。
他的论证方法很简单:把193、707、721和767、838、257、287,两组数字竖式连乘两次,结果相同,由此证明,2的67次方减去1是合数,而不是人们怀疑的质数。
更令人惊奇的是,科尔并不是专门研究数论的数学家,这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采访时,记者问:“您论证这道题目花了多长时间?”
他说:“三年来的全部星期天。”
无独有偶,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在北京,一位知名作家接受了一个年轻人的采访。他在全国许多知名刊物上,发表了五千多篇颇有影响力的作品。
年轻人问:“你写了这么多作品,花了多少时间?”
他说:“二十多年来的全部星期天。”
数学家的成果和作家的作品,都是额外的收获。
你想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就必须付出别人难以付出的东西。你的时间用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之间的不同,最重要的就是业余时间的不同,也就是说,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决定着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