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还孩子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
还孩子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
文/熊享权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是心理医生从大量问题孩子个案中发现的共性。同样,在我所接触的众多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中国父母极少有不为孩子着想的,只是好心未必能办好事。
放下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延续的想法,就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观念里摒除诸如“我是你爸,你得听我的”、“妈曾经有个梦想未能实现,希望你能去达成”、“我生了你、养了你,你就得按照我安排的路去走”之类的潜意识想法。给孩子生命并非孩子的请求,视养育孩子为自己的义务而非给予孩子的恩情,故而我们没理由将“父母的恩情”作为资本,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走人生之路。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发生冲突是我接触到的许多学生痛苦的根源。将孩子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引导大方向而不教导具体怎么走,还孩子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相信孩子可以走好自己的路。
无条件积极关注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稳恒的关爱。无论孩子听不听话,父母都爱你;无论孩子成绩好不好,父母都爱你;无论孩子身体健不健康,父母都爱你;无论孩子将来贫穷或富裕,父母都爱你;无论孩子走的是正道还是误入歧途,父母都爱你……让孩子深刻体会到父母的爱无时无刻都在身边。
要懂得如何爱孩子,就先懂得如何爱自己。自己悲观消极,如何让孩子乐观积极?自己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自己没有兴趣爱好,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如何让孩子轻松地玩乐?自己对待工作不上进或抱怨劳累,如何让孩子好好学习热爱学习?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无形中影响孩子,这种影响,身教大于言传。
作为父母,当然不希望孩子拿我们去和别人的父母比,所以,也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尤其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较别的孩子的长处;父母不希望自己工作中犯了错误,就有人劈头盖脸地指责,甚至对人不对事地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所以,也请孩子成绩有波动时,不要妄加责备,更不要怀疑孩子的学习潜能;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肯定,自己的主意被别人无视,所以,也请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及时的肯定,孩子异想天开的想法,自己试着去理解,理解不了也予以尊重,而非笑话或无视……
我看过不少母亲的qq、微博、博客的图像,将自己的孩子作为图像的较多,将自己与孩子的合影作为图像的也多,将一家三口的合影作为图像的就较少,将自己与老公的合影作为图像的就更少了。这样的行为自然无所谓是对是错,但在潜意识里流露出了对家庭成员重要性的判断。将自己排在第一位,可能作为父母的很多不愿意承认,或者不愿意这么做,但我也认为自己当是排在家庭首位的。不少夫妻,在有了孩子后,就将孩子看得比另一半更重要;甚至在有的家庭里,母亲可能还会有意或无意地与孩子联盟,抱怨孩子的父亲。这样的母亲哪怕尽全力爱孩子,都不会让孩子内心拥有纯粹的幸福感。在一个家庭里面,最希望父母和睦家庭完整的就是孩子。父母之间不和谐恩爱,就是孩子最大的悲哀。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经常生病?因为他发现自己生病时,父母不会吵架,会一起来关注他,于是,他宁愿折腾自己的身体来看到这样幸福的场面。
爱孩子,爱伴侣吧,这是你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2、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一)
一直都很想看《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立界限》这几本书,刚好,童童妈妈和我交换了这本书,给孩子自由读后感。我得以真正的看到这本书。说实话,一直都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只是单纯从题目上对它感兴趣。
看到“自由”两个字,想起了一些题外话:同事曾经感慨于一片qq的新闻——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宁愿在国外隐姓埋名当保姆,为自己的孩子赢取一张绿卡,也不愿意回国。但是我的几点看法是:首先,这个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少?现在网络新闻为了博取点击率,常常会有虚假的新闻出现。其次,即时真有这样的教授,那么也要看看当初他出国时候的年代,9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候的民*主自由与现在是有差距的,可以理解他们做出这样决定的想法。最后,“存在既是合理”的,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精神层面的自由追求更甚。从而也可以看出文化对于自由的影响,中西方是有着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育儿观念中对于自由也自然是充分肯定的。
而我本人对书籍的看法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也许是受从初中开始对于一些所谓的权威都敢于质疑的态度的影响,这本书也不例外了。
本来对于大鹅的教育态度,多半是从自我的成长经历中获取。每次我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想:“当初我是怎么想的,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做?”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笑:“你怎么知道自己很小的时候的想法呢?”这可能得益于我从青春期就开始记日记的习惯吧,不停的剖析自我,虽然痛苦,但是能很清晰的看出自己成长的足迹。正是这种剖析,让自己的性格没有成为父辈那样的狭隘,猜忌,偏激。
刚刚看了开头的部分,突然发现原来我和作者有这么多的观点是相似的,而我的观点来源并不是书籍,是我自己生活的经验。
最深有感触地是关于“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的论述。
primary happyniess:首要幸福感,指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完全确认,是明确的,毫无疑问的坚信,父母无条件的爱自己
secondary happyniess: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首要的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侧重于次要幸福感的满足,这容易造成顺利起来就特别高兴,不顺的时候特别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长大以后不敢向自己依赖的人说不!
这是多么的深有体会阿,就像我现在以前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一样,我想这和以前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我是有一定得原因,但是随着大鹅的成长经历,在我给他赋予充分的爱的时候,也感受到他给我的爱,我可以坚定的对别人说不了,特别是当别人占据了周六周日本应该属于family day的日子是,我是那么理直气壮地拒绝。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大鹅有这样的表现:比如他不愿意吃切开一半的苹果,为什么他坚持把褪上去的裤腿拉下来,为什么不愿意睡有蚊帐的床!
让我知道了“秩序感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儿童对于事物作出正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实儿童建立道德的奠基石”
很多很多的看法、做法于小巫的一致,比如:“蹲下去看孩子”,三岁以前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说说一些其他不太相同的吧,也不能说不同,我觉得很多东西要根据现实来做更改
“母乳喂养”,我理解,也非常赞同,但是中国的现阶段国情是不可能所有的母亲都作全职妈妈,给孩子母乳喂养到两岁。于是很多4、5个月孩子的妈妈要回到工作岗位中,这就涉及到了社会看法的问题:比如单位的领导能批准哺乳假,拟定同时帮助与支持,而且你的家还不能工作单位太远,我很遗憾只能给大鹅十个月喂奶,可是这也是有这个社会造成的阿。
“保姆的选择”能理解小巫的看法,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佟阿姨一样的保姆,我只能说最重要的“耐心”和“爱心”的保姆能找到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更多的要给人家一种家人般的关怀和谅解。如果时时刻刻以保姆的标准要求别人,他永远都不能融入家庭教育的氛围中的。
看到这里还有点点困惑:为什么小巫一直是在剖析自己孩子成长的历程和自己的作为母亲的感受,为什么没有自己作为小孩子时,对父母的期许和剖析呢?我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吧:也许西方的育儿观念中只对下负责,不对上负责,长大以后就离开父母自立,主要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不负责对上一代的赡养吧。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二)
最近读完了小巫的《给孩子自由》,书里的观点其实其他早教类书籍也类似,孙瑞雪、冯德全、当然还有蒙台梭利,无一例外在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所不同的是,小巫以自己的儿子sam为案例,将抚养sam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大量经历,来阐述什么是正确的“爱”以及应该如何给孩子“自由”,最有意思的是,小巫将美国的育儿理念结合中国特有的育儿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比较,书中很多中国特有的案例感觉非常熟悉,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们教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带孩子的老人们,甚至整个社会的认知啊——
一周岁以内的孩子,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孩子完全的安全感,做到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溺爱”孩子,我们也完全不要担心孩子会“没有规矩”。抚养过孩子的人会有切身体会,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儿啼哭3件事:饿了,尿湿了,要睡了。等长大点了,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需要有人随时随地陪在身边,等到6、7个月了,孩子明白自己是独立个体了,分离焦虑也产生了,明明看着他安静地玩得好好的,一旦悄悄走开下,孩子就哇哇大哭来表达他的不安全感。大概婴儿就是原始状态的动物本能吧,害怕自己被抛弃,需要每时每刻有人在身边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经常听到有人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家有9、10个月左右的孩子吧,此时的孩子要爬要学步了,也有个人主见了,不再乖乖让人抱着而是喜欢到处去探索,但是因为行动上还要依靠大人的辅助,所以要牵着大人按照他们的指示去行动。孩子对于世界是新奇的,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再重复不厌其烦,问题是大人嫌烦了,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探索,孩子自然又哭又闹。
昨天回到家,婆婆在说邻居家的孩子,洗澡前哭,一旦洗澡了又很喜欢,洗完了又哭,我毫不费劲地就找到了答案:孩子还没玩够水,老人就把她拎起来了吧。类似的情况一定还有很多,包括身边的同龄人反映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听了她们的讲述,也会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家里都是老人带着孩子,老人要做家务要带孩子,怎么可能能静下心来耐心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做些“无聊”的事情,往往都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计划去做,孩子不从,挺肚子、哭闹,老人“治”得又烦又累,最终得出结论:孩子越大越不好带了!这种不尊重孩子,不去“聆听”孩子心声的行为长期下去,带孩子变得更加辛苦不说,孩子的性格脾气将是最大的隐患。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我们怀着无比热爱自己孩子的心,去细细体会孩子成长的每个进步,同时我们要积极地耐心地配合孩子的每个敏感期,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探索欲望。让带孩子的人从家务中脱离出来,专职带孩子,孩子要抱时抱抱他,孩子要玩时给他玩具独自安静地玩,孩子想玩不想吃饭,那就等他玩够了再吃饭吧,孩子要走不要抱,那么就把推车放家里陪他好好练习走路吧…所谓的爱和自由,爱是基础,关键是自由,给孩子自由,尊重这个小小的弱弱的却有着无穷能量的孩子,放手让他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三)
本书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这本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探讨怎样教育幼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壮壮和人打架的事。在书中壮壮是是作者的儿子,壮壮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完架,妈妈和姥姥对解决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姥姥的意思是家长去幼儿园找那个打壮壮的小朋友,“教训”他一下,妈妈的见解是让壮壮自己去解决,并且告诉壮壮打人是不对的。从这个片段我看到了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传统的,从大人的角度去保护孩子;一种是蹲下来,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同样的高度,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塑造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假如我们采用姥姥的教育方式,由家长出面干涉,让那个小朋友得到了“教训”,壮壮以后再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思维习惯:有姥姥在保护我。长此以往,壮壮会失去自己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当他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相反,妈妈的解决方式就很西方化,现代化。壮壮经过这件事之后既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也学会了怎样和其他的小朋友相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的不是一个保护者,而应该是个榜样,一个启发者。孩子们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自由,他们才会学会。引用“小巫”《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的话: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
3、自由自在造句
自由自在造句
1、鱼儿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游曳着。
2、看那些交了卷出去的人真象自由自在的仙人。
3、他看着那自由自在飞翔的雄鹰、洁白美丽的羊群、碧绿如毡的草原,不禁心旷神怡,挥动画笔,那一幅迷人的景象跃然纸上。
4、天鹅在水中自由自在的嬉戏。
5、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无忧无虑的成长着,她最喜欢的就是在山林中自由自在的奔跑!
6、阅读了无数作家的文章,我恍然大悟:原来自由自在才是最快乐的。
7、她留恋从前在苏霍画室里自由自在的穷日子,说不尽的愁闷。
8、她那简单的经验和自由自在的乡村户外生活,使她对这个窒息的地方起了反感。
9、她们只不过是到会群众的一部分,不必背上要负起什么责任的包袱,可以自由自在。
10、他对德国大学的生活赞不绝口认为德国大学的生活非常自由自在,人们的交往也令人愉快。
11、她是个很随和的女人,只要能让人们自由自在并且人们也能让她自由自在,她也就别无他求了。
12、那男孩坐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玩着玩具。
13、这是一种自由自在,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活。
14、能够自由自在而感到的欣慰使我忘掉了饥饿。
15、我住在海滨,了无牵挂,任意遐想,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