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是“好”的敌人_你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1、“更好”是“好”的敌人

“更好”是“好”的敌人

文/汤园林

有位朋友,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房子车子孩子样样让人羡慕,可他是那样上进,总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让银行里的存款更多一些,让自己的老年更有保障,所以拼命工作,节假日也不肯停下来休息片刻。直到有一天病倒了,躺在医院里,吃不下睡不着,才猛然发现,自己以前的生活真的已经很好了,只可惜,自己一直奔走在前往“更好”的路上,忽略了眼前的风景。

还有位朋友,嫁了个不错的老公,浪漫、体贴,对她百依百顺,是别人眼里的模范丈夫,但她总希望老公能够更好一些,能挣更多的钱,能更懂她的心,能对家庭更有责任感。因此,她总是时刻苛求,老公烧的菜不好吃,她直接倒进垃圾桶;老公送的礼物不满意,脸立即冷下来;老公一句话说得不如意,家庭战争立即爆发。她以为这样严格要求,一定能塑造出一个绝世好男人,没想到,夫妻关系日渐恶劣,最后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这是她不能接受的结果,为了“更好”,居然把“好”给逼走了。

有位同事,专业不错,技术也好,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某个大企业做工程师,是很多同学心中的成功楷模。但是,他并不满意,他相信以自己的才能,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公司,拿更高的薪水,于是,简历365天挂在网上,哪里有招聘会就挤去投简历。在原公司待了半年后,他终于成功跳槽,可是他心里还不甘,于是继续投简历,继续跳槽。几年下来,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毫无建树,当初不如他的同学都已经混到骨干了,他依然是个新手。()为了追求“更好”,他把握在手里的“好”给荒废了。

我们身边,总是有太多这样的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爱情,不懂怜取眼前人,伤了他人的心,也把自己给剩下了;为了追求更好的友谊,把眼前的朋友忽略了,最终没有得到一个知己;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把眼前的生活过得一团糟,一生也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

我们总是走在追求“更好”的路上,焦虑着,烦恼着,痛苦着,挣扎着,却从来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其实已经很好了。为了遥不可及的“更好”,我们把握在手里的“好”给生生地扼杀了。

“更好”是“好”的敌人,两者时时刻刻都在博弈着,去掉贪恋,安心过好眼前的好日子,才能打败“更好”的诱惑,实实在在地拥抱着“好”。

2、你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你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很久不逛街了,周末兴致勃勃的冲到商场,打算把今夏的所有新款全都点货一遍。

今年的衣服好贵啊,我看得心里直抽抽,一条连衣裙5000块,这是要抢钱吗?

我身后跟着的一对母女大概也和我相同感受,小女儿拎起一条白色的裙子,给妈妈看:“妈妈,这个好看!”当妈妈连忙小声说:“放下,太贵了。”

母女转身要走,眼尖的售货员发现白裙子上印着个小手印,大概是天热,孩子手出汗的缘故。售货员拦住她们:“你看你们把衣服都弄脏了。”

这种事我以前也遇到过,有的通融一下就过去了,实在难说话的给个干洗费也就是了。

但母亲的反应出乎意料,她开始没头没脑的打孩子。一面打,还一面骂:“让你不要摸,你偏摸!那是你能摸的吗?你也配!你也不看看自己的德性,把你卖了都买不起……”

店里的客人们,包括售货员都傻眼了。“你这是干什么?算了,你们走吧,走吧,真的,没关系。”小售货员都快哭了。

离开商场,直到回到家里,我依然想着这对母女。

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打孩子纯粹是出于利益考虑,担心要求赔偿,所以自己先动手打孩子,别人势必不好意思再穷追猛打。

但我觉得她不是,她虽然看起来经济并不宽裕,穿着那种廉价的时髦款式,可她在打孩子的时候那一脸的羞愧,以及自己都快掉眼泪的尴尬,显然并非只为钱,而是孩子的行为让她觉得蒙羞。

一个人,来到了不属于自己的场所,本就怯生生的,然后又弄脏了那么“昂贵”的东西,她内心的某样东西,一下子就崩断了。

所有的挫败感,对于人生的失望,这一刻全都涌上心头。孩子不懂事,本可以简单的认个错,她却需要借题发挥,她骂孩子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说给她自己听的,全都是她的心声:是“她”不配,是“她”买不起,是“她”自己不知深浅。孩子是她生命的延续,但在某些时候,比如这种场合,也是她厌憎自己的理由。

我很讨厌在公众场合撒泼的女人,可是她,叫人心疼。

她一定是一个非常非常不快乐幸福的女人,才会用那些话来敲打自己警告自己,有一种绝望的自暴自弃。

可以想象,生活中她也大半都是如此,敏感、脆弱、多疑,会动不动便对男人说:“你根本就不爱你!”责怪孩子的时候会说:“都是你拖累的我。”或者“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婚了。”

她是不幸福女人负能量反射源的典型样本。

我姥姥重男轻女,六个儿子全都可以上学,只有一个女儿却不耐烦让读书,动不动便威胁你赶快退学回家嫁人。我妈唯有拼命学习,希望用好成绩保住自己的读书权利,还要兼做各种家务讨好姥姥。就这姥姥也不高兴,晚上看见我妈还在灯下学习会骂:“看什么看,点灯熬油的,等死了用书把你埋上!”

即使过了几十年,这句话我妈依然记得清清楚楚,并且极具杀伤力,说起来眼泪汪汪。

我妈常对我说,姥姥当年长得漂亮,喜欢打扮自己,穿旗袍高跟鞋,腰肢不盈一握。

只是她也有一个同样重男轻女的父母,不给她机会上学,让她变成了一个文盲。以后结婚生子,岁月夺走了她的美丽,泯然与所有的妇人一般沧桑,再也看不出一点当年的模样。

那么,可以试着去理解,她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机会去读书,改变人生的命运,然而并没有得到眷顾,终于变成了现在自己。她所没有得到的,她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得到,她并不清楚知道自己心里的这点小阴暗,只是执着的去否定女人读书无用,家里没钱,给不起点。

她那样恨恨的去咒骂,伤透了女儿的心,但她真正咒骂的不过是自己身为一个女人不能自主的命运。

这个世界很多看起来很糟糕很不堪的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伤心事。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半自传小说中谈到女主角西莉亚——也就是映射中的自己,在遇到了巨大人生坎坷之后,变得“太不快乐了,以至于再也没有任何怜悯留给别人。”

我有位朋友,很缺乏安全感,老公一旦不回电话短信,总是坐立难安,想到最坏的可能上去。有一次,她工作时间给老公打电话,被反复摁掉,她火了,继续打,直到老公接了电话,她马上大声呵斥。结果,老公正在那边开大会,而且是坐主席台,麦克风没有关,她的话全都传过去了,惹来台下阵阵笑声。

老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这样的事情为何发生?他老公那边所发生的情况她没有能力知道,这就给了糟糕的想象无限运行的空间,再加上她内心的自己,是一个得不到老公回复就意味着被老公忽视和蔑视的人,也是一个不可爱的很容易被丢弃的自己。她活在这样的自我认知中中,干出这样的事情在所难免。

再说一件事。

在我的微信公号上,偶尔就会出现个别读者,只因为我没有及时回复,便取消订阅,或者对我倍加抱怨,感觉自己不被重视。他们不了解,我不可能时时在线,除了每天定时推送之外,只能抽一个小时左右进行集中回复。他们不知道是无错的,我不怪他们,只是,这暴露出了他们即使在面对这种最微缩的一对一的人际关系,也是宁愿看到最坏的那种可能——对一个微信上的作者问好、讲话,而这个人居然没有及时回复,那肯定就是不愿意搭理自己,太高冷,不礼貌,没教养,对这样一种羞辱,必须马上还击,加以惩罚。

他们不愿意继续求证一下,来证实对方是不是如自己想象的那种人,他们连等待一下回音再拉黑或者再抱怨都不愿意——一般来说我绝不会超过一天不回复,这一天的时间他们都等不了。

不仁爱的妈妈,不幸福的妻子,不耐烦的读者,都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一个个不相信自己的心里出发。他们过度夸大外界的羞辱,生硬的反抗压力,他们去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只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才是自己应得的。

别人看自己怎么样不重要,自己看自己是什么样才最重要。

古代基督教作家奥古斯丁说过:“不要在外面的世界徘徊,真理就在内心世界,你要回到内心世界里去。”回到内心,不仅是回到真理的怀抱,更要回到那个受到创伤的自己的身边。

这个世界有很多敌人,外面的敌人兵临城下,声声号角连营,很好防备,而内心的敌人,才最可怕,潜伏在最深处,像特洛伊的木马,在悄无声息中已经占据你生命的城池,时时都可能将你自己出卖给命运,出卖给不幸福。

你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不信,你就试试在自己下次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口无遮拦的时候记住自己所说的话,那里面暴露的,往往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3、让敌人活命

让敌人活命

文/佚名

农田的旁边有三丛灌木,每丛灌木中都居住着一群蜜蜂。农夫觉得,这些矮矮的灌木没有多大的用处,心想,还不如砍掉了当柴烧。

农夫动手砍第一丛灌木的时候,住在里面的蜜蜂苦苦地哀求他:“善良的主人,您就是把灌木砍掉了也没有多少柴火啊!看在我们每天为您的农田传播花粉的情分上,求求您放过我们的家吧。”农夫看看这些无用的灌木,摇了摇头说:“没有你们,别的蜜蜂也会传播花粉。”

很快,农夫就自信的毁掉了第一群蜜蜂的小家。没过几天,农夫又来砍第二丛灌木。这时候冲出来一大群蜜蜂,对农夫嗡嗡大叫:“残暴的地主,你要敢毁坏我们的家园,我们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农夫的脸上被蜇了好几下,他一怒之下,一把火把整丛灌木烧得干干净净。

当农夫把目标定在第三丛灌木的时候,蜂窝里的蜂王飞了出来,它对农夫柔声说:“睿智的投资者啊,请您看看这丛灌木给您带来的好处吧!您看这丛黄杨树的木质细腻,成材以后准能卖个好价钱!您再看看我们的蜂窝,每年我们都能生产出很多蜂蜜,还有最有营养价值的蜂王浆,这可都能给您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呢!”

听了蜂王的介绍,农夫忍不住吞了一口口水。他心甘情愿地放下斧头,与蜂王合作,做起了经营蜂蜜的生意,获得了巨大财富,两者实现了双赢!

面对强大的对手,三群蜜蜂做出了三种选择:恳求、对抗、与对手共赢,而只有第三群蜜蜂达到了最终的目的。商业竞争就是利益之争,如果把商业看作一场“零和博弈”,对手得益就意味着自己受损,那么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为了生存,企业必须学会与对手共赢,把商业竞争变成一场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与对手共赢,就是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这种策略类似于棋局中的弃卒保车,它应该成为经营者的必备技巧。

4、小心,那个叫“更好”的敌人

小心,那个叫“更好”的敌人

生活也好,爱情也罢,好了之后,总想着更好。

若是有个人爱上了你,十有八九会对你说:因为爱你,所以要让你变得更好!于是,对方跃跃欲试,你也雀跃不已,两人开始朝着“更好”的方向一路狂奔。

何谓“更好”?

若是男人,就得多点上进心,在工作上积极进取;若是女人,难免就得把自己修炼得十八般家务样样皆能,还得内外兼修,培养点诗书气质。本来,你觉得如今的生活并无不妥,可若是有这么一个人愿意和你一起分担“更好”的担子,不就是爱的表现吗?

你以为碰到了真爱,明天也会更美好,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你本来挺好,也挺知足。可后来,对方带着你,一路朝着“更好”高歌凯进。于是,你眼睛净顾着盯住“更好”,而忽略了如今本来就拥有的“好”。这些“好”尽管没有你认为的“更好”来得更诱人,但是,也已经是别人眼中的美丽风景了。

你一路往前奔,盼着哪一天,生活和爱情走到一个“更好”的站点,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可多数人并不见得能如愿。就算真的有这么一天,到了你本来认为的“更好”之后,又会有新的“更好”的目标出现。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更好”的道路上一条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

所以,你恐怕要到了最后,才发现“更好”原来就是吊在驴子前方的那条萝卜!一直往前走,却没有够得着的那天。结果,放眼四周,原本没那么好却容易知足的那些人,小日子过着过着,却也过出了悠长幸福的味道。

你后悔莫及。可是,你曾经拥有的那些“好”,不就是被你用“更好”逼走的吗?

太多这样的人,太多这样的爱,为了所谓的“更好”,而忽略了眼前的“好”。你盼着对方能达到“更好”的样子,那样才值得你好好去爱,却不愿去挖掘如今的“好”;你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虚无的“更好”上,却不愿意好好珍惜眼前的“好”。多数情况下,“更好”是条不归路。你在这条路上,不见得有收获,但失去是肯定的。你说,你的爱情、你的生活,怎么可能真的“更好”?

你一直在“更好”的道路上,挣扎着、奋斗着、痛苦着。你从来没有停下来,好好感受一下生活的“好”。在你眼里,不如你“好”的别人,都过得挺好了;可唯有你,为了“更好”,却硬生生把好生活葬送了。

发自内心地想要“更好”,是好事儿。可若是为了爱,硬拉着对方一起奔赴“更好”,最后恐怕会事与愿违。在爱情的风景里,请提防一个叫“更好”的敌人。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