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舌尖上的爱作文](http://www.wenzidahui.com/tu/314.jpg)
1、舌尖上的爱作文
舌尖上的爱作文(一)
我是一个瘦瘦的孩子,喜欢挑食,所以总也长不胖。别人看见我,总是对妈妈说:“景迪妈妈,看你们家景迪,老是这么瘦瘦小小的,你不会煮点好吃的给孩子吃呀,这么节省干嘛?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呢!”妈妈每次听了都会特别难受,所以她特意买了一本菜谱,学着做各种好吃的菜,厨艺也越来越高,现在,每天的晚饭时间成了我最盼望的时刻。
这不,妈妈又在喊了:“吃饭了,吃饭了!”我像小馋猫一样快速地跑到桌前,急切地问:“妈妈,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呀?”妈妈笑着说:“这是‘咖喱鸡块’,这是‘松子鲈鱼’,这是……”。
“来,吃鱼,鱼的蛋白质最高,多吃鱼,头脑更聪明;来,吃肉,肉的营养丰富,对身体有好处;来,吃青菜,维生素多……”妈妈边夹菜边说。我碗里的菜越堆越多,饭碗里渐渐地堆起了“小山”。这么多的美味佳肴,真的让我大饱口福。这时,爸爸笑着说:“再这样下去要吃成小猪了。景迪,你可要好好珍惜呀。妈妈每天为了给你煮好吃的,可花了不少心思,昨晚又琢磨到了很晚才睡,早上很早起来去菜场买菜,她说这样买来的菜才新鲜……”
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菜更香了,不一会儿就吃了一大碗。妈妈收碗时,看着饭桌上吃得空空的碗,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我知道了舌尖上的爱,香香的,美美的……
舌尖上的爱作文(二)
有一种情感在舌尖传递着,那舌尖上的美食感动人的不只是美食,更是那些文化和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怀念的那个味道,都有那个永远也忘不了的味道,用舌尖上感受爱的爱味道。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早餐自然不可能很丰富,只有面或粉干。那时,我分不清面和粉干,只知道一种是扁扁的,一种是圆柱形的。我不喜欢吃面。所以每天晚上我都会凑在奶奶耳边说:“明天早上我要吃圆的。”
第二天,等我起床时,粉干已经煮好了。奶奶煮的粉干很“干净”,里面只加了几根青菜。爷爷盛了一碗后,我便搬起小板凳,屁颠屁颠地跟着他往小院里走。爷爷在小院的井盖上坐下,我把板凳放在爷爷面前,也跟着坐下。爷爷把手中的碗推到我面前,我张开嘴,牙齿扣着碗边,头慢慢地“埋进”碗里,贪婪地喝起碗里的汤。很快,汤被我喝下去了半碗。我松开牙齿,舔舔嘴边的汤汁,然后又将头“埋”进去。我继续大口大口地吸着,碗里的粉干顺着汤溜进我嘴里。我趁势站起,粉干被我从碗里拉出好长一段,“咻”的一声,全被我吸进了嘴里。爷爷端着碗,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
上了初中,吃奶奶煮的粉干的机会少了。在学校里,早餐有时候虽然也吃粉干,可那粉干里尽是佐料,虾呀,菜呀,只有几根粉干,不好吃。于是我便常常在同桌耳边念叨:“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同桌被我嚷嚷得不耐烦了,问:“干吗天天想回家啊?”我笑着说:“想念家乡了嘛,抒发一下内心的思乡之情,不行啊?”“这不也是你的家乡吗?你家离学校才多远啊。”同桌一脸无奈地看着我。“你不懂。”我说。
每次回到家,我就缠着奶奶煮粉干。奶奶倒了半锅开水,说:“你去小院里摘几株青菜。”我便屁颠屁颠地一如小时候跑到院中,拔来了几株小青菜。奶奶从一只蓝色塑料袋里抓出一把粉干放进锅中,我急忙递上手中的青菜。奶奶盖上锅盖,摇摇头说:“先洗洗,不急。”
粉干煮熟了,我用勺子小心翼翼地盛了一点汤,放在嘴里尝了尝:“嗯,就是这个味道。”奶奶笑笑说:“你呀,从小吃惯了这差的,现在好吃的都吃不惯了。”我只顾低头吃着,嘴里塞满了粉干。
原来,家乡真的就在我的舌尖上,粉干的味道一直留在舌尖上,奶奶的爱一直在舌尖上。
舌尖上的爱作文(三)
我们可以用舌尖去尝各种味道,酸、甜、苦、辣应有尽有,可是朋友,你可曾用舌尖感触到幸福的味道?
从小的时候开始,妈妈就为了我的健康,每天换着样给我做各种好吃的。不过吃的最多的还是美味的鱼,妈妈说是可以提高记忆力,什么清蒸鲤鱼,什么红烧三文鱼……数之不尽。但是因为那时我还小,不会自己挑刺,所以每次吃鱼都是妈妈挑完刺后再送到我的嘴边。
这天中午家里又炖了鱼,妈妈习惯性地夹起一块鱼肉放到碗里,细心地挑起小刺。刚开始,我以为那是妈妈自己要吃的,便没太在意。不一会儿,鱼刺都挑出来了,妈妈反而将那块香嫩的鱼肉夹到了我的碗里。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妈妈还当我是小孩子吗?我抬起头,诧异地望着妈妈。
“看什么,还不快吃,()一会儿又该凉了。”
我这心里真不是滋味,该怎么办呢?
“我……我不吃,您吃吧。”说着,又把鱼肉夹回了妈妈碗里。心里想着:我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能要您辛苦挑出鱼刺的鱼呢?
“怎么大了就不听话了,你还真以为自己翅膀硬了呀,在我眼里你永远都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妈妈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额头,落下一个轻柔而温暖的吻,顿时阵阵暖意涌上心头,竟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我快速别过脸,没让那滴泪映入妈妈的眼睛。
“我……”一时语塞,竟不知该说些什么。望着妈妈那平静如水的眼神,我也不好意思再推让,夹起那块香喷喷的鱼肉,径自往嘴里送去。舌尖触到那块鱼肉,有一种说不出的,香甜的味道弥漫在心头……
啊!我尝到了舌尖上的幸福,香香的,甜甜的,那是母爱的味道。舌尖上的幸福,最甜蜜的幸福!
2、舌尖上的浪费作文
舌尖上的浪费作文(一)
泱泱大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出了一个美食大国!人们都说中国是“舌尖上的中国”,天下美味尽可囊括。可谁又知道,在这耀眼的光环之后,中国现在又在制造是“舌尖上的浪费”。
暂且不说富人,现在就连普通老百姓在餐饮方面浪费问题也是极其严重的。
先说吃:许多人们去小餐馆吃饭,常常“死要面子,钱受罪”,把吃不完的饭菜丢弄在盘子内,而不打包带回家。还有亲朋好友的结婚酒席和农村的白事,大量的饭菜因顾客吃不完而倒掉,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
再说穿: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交迁,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物质生活,将不穿的衣物抛入垃圾筐中,不是因为衣服的破旧不堪而丢弃,而是满足他们“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标准”而丢弃。是的,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式浪费”。
据统计,我国一年倒掉的食物约为两亿多吨,这个数字也正是英法德三个国家的人一年的食物。与此同时,全球每6秒就会有一个儿童因饥饿而死去,这是比h7n9病毒更可怕的杀手啊!这个“杀手”正悄悄地向往我们逼近。因此,网上吹来了“光盘”一族的热潮。
2013年,北京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了一场历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光盘”行动。这场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些网友还用手机拍摄自己吃净的盘子和剩菜晒在自己的微博中并以此为荣。而国外也有着这样类似的饭店,顾客去吃饭,必须吃完,不然会在原来成本上多加钱,反而给吃净盘子的顾客进行打折优惠,这大大减少了浪费的行为。
资产过亿的富翁们也践行着勤俭节约,如比尔盖茨、史主柱等名人,他们不因为拥有大量的财富而去浪费。我们提倡节约,杜绝浪费,并不只是嘴里喊的口号,而是要靠自身行动,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父母做的饭,吃完不剩;外出就餐点的菜,吃完不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从现在做起,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刻不容缓!
舌尖上的浪费作文(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的诗,相信从会说话的娃娃口中就能背得滚瓜烂熟,这可是家长们一字,一句地都会他们的。可这首诗的本意早已成了纸上谈兵,有多少人真正铭记于心,付诸于行动呢?
来看看我们平常的小家庭,人口虽少。可这饭菜的量可是十分的丰富,吃到最后剩下一半,放一餐用吧!觉得吃得不够健康。想想还是倒了吧?久而久之,这倒饭菜的习惯就这样养成了!有朋友到外面聚更是侈奢,大鱼大肉的点。总是觉得。多点菜。才有“面子”生怕人说他小气。最终的结果是一桌子菜就剩在的餐馆。我们的粮食就这样被糟蹋了……
在学校的食堂里,有的同学也还是不懂民以食为天的道理,自由自在地浪费,不是特别想吃的菜,随手就倒了,一点也不给粮食留下余地,有的同学边吃饭边嘻闹,端着饭到处串。造成米饭到处散,这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一粒粒收地里收成的。这样浪费实在是可惜啊!我们的餐馆。食堂。浪费掉的粮食足可以解决成千上万贫困山区的孩子的吃饭问题。可见这浪费是多么可怕,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了粮食,面对饥饿到那时候来后悔还来得及吗?所以我们提倡:节约粮食,拒绝浪费,不要让食物哭泣,让粮食成为我们的好朋友,让我们成为节约粮食的小公民,让被我们认为微不足道的粮食避免被浪费的厄运。让父母不再为家人的生计而奔波,让浪费不再成为我们的“家常饭”。
舌尖上的浪费作文(三)
我曾经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中的警示语:一年中全国人民浪费的食物可供全球两亿人吃一年!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可耕地面积不到世界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更有13亿人口,偏远地区不知有多少饥肠辘辘的人。日常生活中最浪费的就餐方式要数吃自助餐了!大家为了把本钱给吃回来,不顾个人的饮食量,就餐时大多人会大吃特吃:有的肚子胀得像个皮球,可仍硬撑着把食物塞进到嘴里,有的看到好吃的吃不下了还继续不停往桌上拿,一副不吃回本誓不罢休的架势,有的实在吃不下,丢下一堆食物走了。其实,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都是间接的浪费。有一次,我和妈妈请一位阿姨出去吃饭,妈妈为了表示对阿姨的欢迎点了许多菜。就餐完毕,我示意妈妈:“妈妈,剩下的菜我们打包带走吧!”一向节俭的妈妈看了看阿姨说“这点菜我们就不要了!”。()桌上五花八门的剩菜,深深刺着着我的眼!
《悯农》是人人皆能吟诵的诗句,粮食是农民伯伯汗水的结晶,可又有多少人爱护粮食呢?!记得有一次,我见爷爷将我掉在地下的面包拾起来,吹吹上面的灰尘,就一股脑吃了。我赶忙上前对爷爷囔到:“不能吃,吃了会生病的!不讲卫生不是好爷爷!”爷爷笑咪咪的摸着我的头说:“爷爷身体棒,不要紧,虽然我们现在是不愁吃不愁穿,可依然要爱惜粮食,那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呀!”听着爷爷的话,想想刚刚被吃掉的面包,我的眼睛模糊了!我想起学过的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在漫漫长征途中,负责殿后的战士没粮食了,连野菜和树皮都寻不到,不知多少人因饥饿昏厥甚至死亡,彭德怀见到如此情形,含泪将自己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杀掉给战士们充饥,使大家及时补充体力,顺利度过草地。大家在浪费的时候可曾想过死去的革命先烈,心里就不会愧疚吗?
现在有一种“光盘”活动,正是提倡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爱惜粮食,从我做起!我参加了,下一个会是你吗?
3、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一)
家乡的那个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荡,每个人的心里都怀念着家乡,都思念着奖项那些难忘的味道,那个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出生在瓯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河安静地从石桥底下缓缓流过。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的是某种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如蒸饺般大小叫作番薯黄夹的东西。
关于这种小吃,我曾一直以为它就跟米饭面条一样,普通得全国人民都知晓。可是直到它被我带到教室,好友们用惊异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名为番薯黄夹的东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
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
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翁垟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镇。时至今日,那儿的番薯黄夹口感依然最纯正,卖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这种地道的番薯黄夹,它姜黄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层塑料袋,似乎也能闻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凉后一口咬下去,馅汁流出来,沾得满嘴是油,略带弹性的皮跟油多却不腻的馅儿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个美味呀!还来不及下咽,紧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个嘴巴塞得鼓鼓的。
车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黄夹呀,卖番薯黄夹”,一遍一遍,回荡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耳边。舌尖上的家乡,我最爱的番薯黄夹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二)
“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水肥草美赛江南”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我的家乡巴彦淖尔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巴彦淖尔位于黄河几字形的位置上,母亲河灌溉着肥沃的土地,而土地则捧出丰富的物产回馈家乡人,勤劳质朴的巴彦淖尔人利用家乡的特产和对美食的爱好,做成了许多特色美食。
猪肉烩酸菜。每逢年下,农闲下来的人们就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杀猪节了,我们这里俗称“杀猪事宴”。因为家家户户都杀猪,轮着请吃杀猪菜,喝酒,就像一个小型的事宴。每逢到了这个时候,是城里人最羡慕的时候,谁家有农村的亲戚,就成群结队的开着车赶着去吃杀猪菜。杀猪菜是用猪的槽头肉和腌制了一冬天的酸白菜经过两三个小时精心炖制而成的。猪槽头就是猪脖子上的肉,刚褪干净的猪肉,切成两三寸厚、一指长的块放在锅里来回翻炒,为的是把里边的油脂通过高温逼出来,炒至金黄时加入葱、姜、蒜等调料烹炒,然后加水放入酸菜,用木头等硬柴火熬。两三个小时之后,揭锅一看,那颜色金黄诱人,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夹一口放嘴里,酸菜的酸香味和猪肉的入口即溶刺激着你的味蕾,顿时让你食欲大增,酒足饭饱后再用滚烫的开水泡一碗酸菜喝,那味道就甭提有多爽口了!还有一样美食不得不提,那就是面精。
陕西人就凉皮,也有就酿皮的。但陕西的味道比起我们这的那里差远了。走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面精的小铺,走进去,调一碗,闻着那味就让你直咽口水。稍稍发黄的面皮,配以像蜂巢一样到处是窟窿眼的面精块,然后用醋和酱调制的汤,加上用胡油炝炒的葱花油和辣椒油,配以黄瓜、香菜、芹菜和腌制的咸菜调还有几味调料,拌匀了,辣椒油的红润,醋的微酸很好的混合在一起,炎热的夏天来一碗,真可谓是消暑的极品美食!
面精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先把面活好,再用冷水去把面里的营养洗出来,让后放到开水锅里用特制的粉楦子去蒸,洗完面精剩下的部分就是面精块了,那可真是面的精华啊!不过因为当地人都爱吃面精,所以现在人们都改用机器去蒸,省去了许多人工,也加快了速度。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妈妈掉的面精,因为纯正,充满了母爱的味道!
还有许多特色美食,铁锅焖面、烤羊肉串、铁锅烩菜……勤劳朴实的巴彦淖尔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演绎着自己对美食的理解,传承者巴彦淖尔的文明!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三)
我的家乡在萍乡,这座古老的小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这里有许许多多的美景和美食,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小小美食家,我来向大家介绍家乡的美食吧。
来过萍乡的人都知道萍乡人善于吃辣更不怕辣,虽然我不太吃辣,但不能阻挡我对萍乡美食的热爱。萍乡小炒肉、冬笋炒腊肉、上栗手撕狗肉、莲花血鸭、源滨小河鱼和豆腐、辣炒田螺和龙虾,这些以辣为主的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萍乡的家常菜,也是萍乡人的最爱,到萍乡人家里做客都会品尝到这些美味,相信吃过的人都会大赞好吃,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恨不能多吃三碗饭。
当然,除了这些菜肴外,()萍乡还有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特色小吃,像萍乡炒粉、萍乡米面、艾米古、米豆腐、霉豆腐、扣糯等美食都备受当地人的欢迎。就拿艾米谷来说吧,我奶奶最拿手了,我们全家去乡下摘下新鲜的艾叶,拿回家先用大火蒸煮30分钟煮出汁,然后将艾叶与面粉和起来,放入蒸锅,出炉即可使用。纯天然制作,老少皆宜,我一次能吃四五个呢。妈妈喜欢吃百年老店杨胡子米面和北桥的搓菜炒粉,爸爸喜欢吃姥姥做的霉豆腐,爷爷喜欢吃香甜的扣糯……你们看了是不是也直流口水了。
差点忘了还有我们小朋友喜欢的萍乡零食:花果、盐果子、萍乡凉水、酸枣糕等等。暑假的时候我自己还和奶奶试着做过凉水,放蜂蜜、姜水、醋等,凉凉的好吃极了;纯手工制作而成的花果色泽鲜美、造型独特,口感甜脆,加工后不破坏原有的营养物质,特别是一些用橙皮、薄荷、紫苏等做的花果,还具有祛寒止咳、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治疗保健功效。是名符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小朋友看了是不是嘴馋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吧,我被里面的美味所折服,我想要如果萍乡能有一个美食入选其中该有多好。我长大后无论在何方都不会忘记家乡的美食家乡的味道!因为我深爱着我的家乡——萍乡!
4、舌尖上的故乡作文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一)
我的故乡——东北吉林,一个寒冷的地方,一个我熟悉的地方,一个我喜欢的地方。这里充满了我的怀念,这里都是熟悉的味道,小鸡炖蘑菇、白肉血肠,不过对我来说,学校附近的烤冷面是我我最怀念的味道。
烤冷面是一种有意思的食物,叫面,但其实更像是饼,近几年才出现。在长春街头,常常能看到围着白围裙的师傅推着小三轮车在街上慢行。车上牌匾红底黄字——烤冷面,再加上一句“韩国正宗”。大家不要被蒙蔽,其实据业内人士考证,烤冷面这东西,韩国没有,朝鲜亦无,只有长春才有。
三四年以前,这东西还只出现在红旗街一带,不出三年,竟已风靡长春——尤其是在各中学门口。每天放学,就有学生“呼啦”一下围到烤冷面车旁。接着,便是一阵乱哄哄的叫喊:“来份四块的,”“我要五块,”“我那份多加一块鱼排”……
烤冷面师傅手忙脚乱如一只八爪章鱼:往热铁板上浇点油,揭一片冷面放上,再打个鸡蛋,说时迟那时快,手中锅铲一伸一撤,鸡蛋“刷”的一声翻到冷面下边,散出一股浓浓的煎鸡蛋香。最后再加上香肠或鱼排,天女散花般撒上调料,再放上一把香菜。用锅铲卷上一卷,剁作八块,往塑料碗里一装——齐活。吃在口中,光是冷面的筋道加上调料的浓香就足以让人不能自已……
初三有段时间,晚自习结束得晚,常饿得头昏眼花,于是我就伙同几个同是饕客的朋友,趁低年级小朋友放学时混出校门,买上一小碗烤冷面,回教室慢慢享用。记得有一天,我不知怎么的,貌似饿疯了,竟掏出30元巨款,全买了烤冷面。卖面师傅愕然10秒,然后埋头烤面。不一会,我拎着一塑料袋的烤冷面,在旁人诧异的目光中走回学校。
那天剩下的课上,一觑得老师讲课忘情之时,我便偷吃上两口烤冷面,霎时心满意足。
舌尖上的故乡,烤冷面的味道。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二)
我的故乡依山傍海,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
几场春雨过后,田野里、青山间茂盛的竹林里就冒出一个个尖脑袋,这就是笋。这时的笋又嫩又便宜,是家家户户的菜桌上都有的家常菜。故乡上空漂浮着各种各样笋的味儿:笋烧肉肥而不腻;油焖笋又嫩又鲜;咸菜烤笋则十分清爽。吃不完的笋,也会做成成各种美食,或是罐头,或是笋干,又或全身是盐的羊尾笋。炎炎夏日,当人们没胃口时,取出几根羊尾笋,用温水泡上几回,直到去掉咸味,撕成丝,加上糖,味精、香油、就成了一道特别爽口的菜,使人一下子有了胃口。
七、八月份,漫山遍野的水蜜桃成熟了,那清香如同云雾一般,绕着每一户人家。骄阳似火的夏天,吃上一个水蜜桃,浑身充满了力气。瞧!那没了牙的老奶奶专挑熟透了的水蜜桃吃,那皮往上一扯,就全剥掉了。老奶奶一边吮吸,汁水一边顺着手不停地滴下来。看着她甜甜的笑容,一定甜到心里了吧。而年轻人喜欢吃硬硬的水蜜桃,咬一口,又脆又香,爽!
一到秋天,云淡日丽,田里的芋艿头成熟了。它一身长毛,黑不溜秋,但拔掉长毛,洗干净,烧熟了,可口美味。芋艿子炖排骨是一道菜,用小火慢慢炖,炖熟了,撒一把葱花,香气袭人。喝上一口汤,真鲜!芋艿子吃起来糯糯的、软软的、滑滑的,好吃极了,难怪俗语会说,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
故乡的美食不止这些,真是写也写不完,说也说不尽。当我们的舌尖时不时翻涌出那种熟悉的味道,我们就知道——家,一直在那里。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三)
前阵子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使我不禁启开记忆,忆起百里之外“舌尖上的故乡”。
我的故乡湖北黄陂,古代称之为黄国,据说是花木兰将军的故乡。很普通的小村落,阡陌纵横,河汊相连,溢满江南水乡的宛然与灵动。这里的水,除了满足日常生活、浇灌庄稼外,还赐予了人们许多水乡特有的美食。
野蔾蒿,便是其中一种。蔾蒿临水而居,耐阴喜湿。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它们见风便长。远远望去暗红茎杆,一丛一丛生意盎然。
蔾蒿打回来后,一般不能马上食用,要堆在墙角边沤上几天,每日洒上几遍水,约摸三五天光景,便长出白中带绿的嫩梢。去黄叶老梗,留翠杆新芽,掐成寸长洗净,再割上一些半透明腊肉切成丝,爆炒三五分钟起锅。
盘中蔾蒿略带几分苦辛的清香,托着腊肉积淀了一个冬天的醇香,让每个故乡人都会为之倾倒。可惜的是,随着周遭环境的变迁,如今野蔾蒿也越来越难找了。去年清明,小姨带表妹从城里来踏青,闲暇之余,三天时间竟挖来满满一大袋,大喜,不仅饱了口福,更是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菱角是故乡人再也熟悉不过的,()生命力极强,几乎都是野生的。每到初夏,它们便会如约从水中发出来,那一根根源于肥沃淤泥之中的细长主根,便会如约托举起一个个菱叶盘子浮出水面,挤在一起,开出一朵朵小白花,衬着一塘一河的青绿,构成了故乡特有的旖旎。
常见人们站在岸边,将两根长长的竹篙伸入水中,轻搅菱角根茎,再贴着水面将它们拖拽上来。在锅中加姜蒜翻炒两三分钟出锅,吃起来也是清新得很,是故乡人夏天喜爱的下酒菜。
与菱角梗同生于水里的还有藕肠子,其实就是尚未长成的莲藕,因它前头有个像毛笔头的鼓包,我们老家一带都叫它藕簪。得到它一来你要会水,还要不怕冷;二来有时还得付出被长着硬刺的荷梗划伤的代价,更重要的是掏出一截藕肠子,实际上就会失掉一条藕,这是大人们最不愿看到的。
初夏午后,水还有些凉,我们几个便趁着大人们困觉,或去地里干活的当口,偷偷下到荷塘里,各自觅到一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顺着荷梗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条白嫩细长的藕肠子便会从水底淤泥中抽出来,把它在水里摆两下,算是洗过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那满嘴略带水腥泥味的清脆嫩香,真叫一个爽啊……
我离开了故乡,三年前,我在省城武汉买了房子。居市区之中,高楼林立,但缺了许多故乡山村的灵气。每每静下来,思绪总不由自主地回到百里之外的故乡,那水、那田、那人……这些渐从我生活中逝去的故乡小菜啊,没有了你们,故乡的讯息又有谁人告知?我这游子与故乡之间靠谁来维系?我那浓浓的乡愁又该诉与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