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家乡小吃
家乡小吃(一)
梁实秋先生对咱们湖南的腊肉很是称赏,承他谬赞,著文说"湖南的腊肉是最出名".其实他抗战初期在湘潭吃的那顿腊肉算不上是上品,梁先生去厨房参观时发现,房梁上挂着许多鸡鸭鱼肉,下面地上堆了树枝干叶,正冉冉冒烟熏制腊肉。这样现熏现炒的腊肉,怎能称得上是最好呢?凡熟知腊肉三昧的人,像我,都知道最好的腊肉出自山林里人家。深山老林的,本来交通就闭塞,周围又很少有左邻右舍,家里好不容易宰了一头猪,把不能久留的吃完,其它肋条肉,就一块一块的割好,掺足盐挂在火灶上方的房梁上,挂得长长短短,满房都是。山里人家烧的是柴火,那肉便每日少不了火烧烟熏,很快就干了黑了,慢慢渗出一层油来,蒙上一层黑而厚的柴火灰。什么时候想要改善一下生活了,就用菜刀从垂挂的腊肉上割一段下来,洗去柴火灰,切成一小片一小片 ——那山里人家整年的荤菜差不多就是这腊肉了,有的要腊上一个对年甚至更长时间,而腊肉腊的时间越长,吃起来就越香——所以我说梁先生吃的肯定不是最好的了。其实吃惯了的人都知道,腊肉炒笋更出色。到了春上,满山的毛竹丛里长出新笋了,你赶忙去扯一把小笋子回来——虽然那大蔸大蔸的笋更容易采挖,可你千万别怕累,一根根小手指大的小笋子炒腊肉味道更佳。把腊肉炒出足够的油后,将切好的笋子放进锅里,同红辣辣的干辣椒一起,与腊肉同炒几分钟,淋上点水,最后放上姜末蒜泥,炒几下后盛盘端出,黄澄澄的腊肉,伴着鲜嫰嫰的春笋,从视觉上就给人以极大的快感。送进嘴里一尝,腊肉的陈,与春笋的鲜,就那么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那味道,一个字——爽!
家乡小吃(二)
记忆里家乡制作红薯粉丝的场面很是壮观。秋冬之际的田野里,晚上时分,当中临时搭起一座大灶,灶上架一口大锅,灶下的火呼呼的燃着,锅里的水哗哗的冒着,灶旁摆张大木桌,桌子上站着一个人,手里拿着一块特制的瓢,瓢底已事先钻好许多小孔,瓢里盛满拌足水的红薯淀粉糊糊,于是那人左手持瓢,右手握成拳头,轻轻捶击瓢里的淀粉糊糊,那糊糊便从小孔里滤出,拉成长长的线条落进滚烫的开水里,在开水里煮过几滚后,立刻有人捞出挂在早就备好的竹竿木杆上,让它自然冷却。经过当晚的寒霜打过,那粉丝才能质量上剩——所以做粉丝得选好天气,要保证接连有几天大晴天。想一想,有广阔的田野做背景,有熊熊的火焰,有来来往往、吵吵嚷嚷的人流,那场面真是壮观!
经过几天曝晒后,干好的粉丝被一捆捆收起,颜色黑不溜秋的,一点也不逗人喜欢。纯煮粉丝味道也不好,同样不逗人喜欢。但如果在煮鱼、煮排骨时放进粉丝同煮,那味道就截然不同了。鱼肉的味道大都跑进粉丝里了,再加上它本身就有的粉甜,长长的一段粉丝梭溜梭溜的梭进肚子里,让人吃得痛快,吃得乐呵。现在又有了米粉做的粉丝,和红薯粉丝比,颜色是白了很多,可是味道却要差得远。
家乡小吃(三)
你知道美味的开封小笼包吗?你知道包子里怎么会有美味的汤汁吗?今天我将告诉你!
我的家乡,开封,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风味小吃众多:有花生糕,桶子鸡,炒凉粉,酱牛肉,小笼包。其中小笼包就是我的最爱。
开封小笼包又称灌汤小笼包,是开封最有特色,也是最有名气的小吃之一,号称"东京汴梁第一".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皮薄陷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洁白光润,提起像灯笼,放下像菊花,吸引了大批开封市民和中外游客,当然,我也不例外。
小时候,我就对它垂涎三尺。那时候,我总是扯着爷爷的衣角,问这问那,爷爷就会有声有色的给我讲小笼包的的来历和它的整个加工过程,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的:用死面制皮,用白糖、味精为馅提鲜,通过"三软三硬"和面,使面皮盘筋韧光滑,不漏汤,不掉衣,整个过程也要用不少时间,也可算是一项繁琐的工程了。()
小笼包不仅有一个完美的工程,味道也很不错呢。俗话说得好:"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不过我饿管不了那么多,望着那么美味的小笼汤包,我的口水早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我顾不得什么淑女形象,抓起包子就往嘴里塞,好烫,我捂着嘴巴叫了起来,这次我吸取教训,先轻轻地咬一口皮,顿时,汁儿涌进了我
的嘴里,好醇,好润,好香,我沉浸在美妙的世界里,待我反应过来,我又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汤包了。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品尝当地的风味小吃,不管是甜的、辣的,还是酸的、甜的让我和小笼包在一起做选择,我都肯定会告诉你,我选择的是:小笼包。
这就是美味的开封小笼包,快来尝尝吧!
2、家乡小吃作文
家乡小吃作文(一)
我的家乡——长沙,有着许多特色小吃。有"外臭内香"的臭豆腐、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长沙牛肉粉和飘香十里的口味虾。
臭豆腐是一种大街小巷都有的小吃。白豆腐需要在秘制的酱料中泡黑,再下油锅炸。炸出锅后,需要加入各式各样的调味料。材料中有伴着酱汁的花生、晶莹剔透、微咸的酱萝卜……还有各种佐料制成的汤汁,这样才能正式进入消费者的口中。轻轻咬上一口,滚烫的汤汁溅出,却感到一点儿也不烫,而是异常的美味。咀嚼时,会发出咔咔的声音,再细细品味,鲜嫩的豆腐十分美味,加上鲜美的汤汁,让人回味无穷!
深受喜爱的牛肉粉,是长沙人们最钟爱的早餐。浓浓的肉汤拌上味精、鸡精、酱油、醋,就造就了一碗"牛肉粉"的"地基",在"地基"的正中间,工整的放上一些牛肉,再洒一把葱花,在牛肉上做点缀。啊!简直完美无瑕!我一闻,阵阵肉香飘然而起,钻入我挑剔的鼻子。我不禁尝了起来,那味道,真是无法形容!肉汤拌着丝滑的米粉,加上咸辣交加的牛肉,令人垂涎三尺啊!
香飘十里的口味虾是长沙人民宵夜的最佳菜肴。口味虾是鲜、香、麻、辣的综合体。它把各路的精髓都融为一体,令人心花怒放……
外焦内嫩的臭豆腐、令人垂涎三尺的牛肉粉、香飘十里的口味虾,造就了长沙的名誉,也造就了消费者们的天堂。口水都出来了吧,还不快来长沙爽食一番,满足你们挑剔的味蕾!
家乡小吃作文(二)
在福州美食网上,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好吃的扁肉".
事实上,扁肉属于福州地区的小吃,并非福清独有,但盖邑扁肉只有福清有,虽然店家是福州人。
去吃过的人都说店家很牛,他们从来不招呼顾客。
店很小,生意很好,于是来的人大多经历过在门口排队。或者直接站在快吃完的人边上等座,当然也同样经历过吃的时候边上有人"虎视眈眈".
听起来似乎很恐怖。但那种感觉很特别。大家都相安无事,吃的人照样津津有味地吃,等的人照样心平气和。煮的人也不会看着人多就端上没熟的扁肉。包扁肉的兄弟也照样熟稔地掐着皮和馅整出一个下方形的扁肉。
有外地的朋友来,我第一站带去的一定是盖邑。
老公每次从外边回来,问他最想吃的是什么,也一定是盖邑,且每回他要的一定是五元大碗的。我只能吃一碗三块半小碗的。
福清人吃扁肉一定会配光饼,这不光是在盖邑,我从小都这么吃的。盖邑店里卖的光饼比街上卖的稍贵一些,三毛一块,前几年两毛一块。
盖邑的卤蛋特别够味,一元一个。我喜欢把卤蛋夹在光饼里吃,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吃法这么怪,在福清,光饼本来都是"来者不拒"什么都可以往里夹。
平时如果不是特别赶,一般要错开吃饭时间和晚上八九点高峰期,才能不用排队。
店里可以打包,但打包的待遇不如在店里吃的,一般要多等一会儿。当然平时拿着自己家的罐罐去店里打包的常客可以"享受"与平常食客一样的待遇。
店家的成员有母子三人(兄弟俩),儿媳二人,母亲是掌勺的,兄弟二人包扁肉,另一男子可能是表弟,他干的活看似简单,但在我看来极其复杂。他一般站在店与厨房之间(其实店与厨房乃是在同一个不到十五平的房间内),来的人跟他报上要吃的东西,大碗还是小碗,要不要卤蛋。他呢就传达给掌勺的。之后,为了公平,他得记住谁要的是大碗谁要的是小碗,更得记住谁早来谁晚来。我很纳闷,从不记录的他是怎么记住这些重要信息的。至今我还没见过他在店里吆喝:"谁要的是大碗(或小碗)?"之类。也没见食客们因为被弄错了而责怪店家。
家乡小吃作文(三)
在福州,人们通常把饼面没有芝麻的叫"光饼",有芝麻的叫"福清饼".但d在福清市,人们则把饼面有芝麻的叫"光饼".要论"津津有味",比较起来,还是福清人做的光饼略胜一筹。 福州人做光饼,从前一向用木炭烘炉,现在为图省事,多半改用电烘箱烤了。而福清人做光饼,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的一套,不但新鲜,而且有趣,()夸张点说,简直可称之为融音乐与舞蹈为一体的劳动艺术。
在福清烤光饼用的是一口高近两米、直径约有一米的外裹黄泥的大缸。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内点起冲天大火把缸壁烧"白",缸底只剩余烬,然后把做好的饼胚,由两人合作,伸手入缸,飞快准确地贴在缸壁之上,若是迟缓一点,就怕那光着的手臂要烤出泡来。由于烤光饼时面对着的是一只大火缸,所以不分冬夏,两人都打着赤膊。他们一个递胚,一个接胚往缸里贴,身子一伸一欠,一俯一仰,动作敏捷,配合默契,再加噼噼啪啪的贴饼声,仿佛音乐伴奏,节奏感十分强烈。不消十分钟,几百只光饼便全部贴完,然后再用炭火慢慢把饼烤熟,真是叫人大开眼界。在这种大缸里烤出的光饼,只只金黄,十分香脆。
福州市区卖光饼的小店,都是门市和作坊混在一起。福清的光饼却是由作坊做好分发给小贩去卖。所以,在福清,沿街到处都可见卖光饼的小摊。那小摊上的光饼堆如小山,成了福清的街头一景。 从前,光饼都是百姓吃用,登不得大雅之堂。可能是风水轮流转吧,如今有的大酒楼、大酒店,也把光饼切个蛤口,夹上糟肉、粉蒸肉、雪里红、苔菜,浇点醋蒜汁,当作酒席上的一道特色点心待客。
3、家乡的风味小吃
家乡的风味小吃(一)
在家乡,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一位位五十岁的大婶们站在一辆三轮车前,叫卖着。车上有一盆面糊、一盆馅料、一只小火炉。火炉上架着一口锅,锅里炸着家乡的特产油炸坨。
油炸坨,用家乡话说,经面粉糊裹着馅料油炸而成,味道鲜美,不腻口。面衣松脆可口,馅料风味独特,令人吃一就想俩,吃俩便想仨……百吃不厌!
油炸坨这东西说它做起来容易吧,可它做的时候需要掌握许多技巧;说它做起来难吧,步骤其实只有三部而已。想尝尝自己亲手做的油炸坨吗?那就跟我一起来做吧。我可只讲这一次,好机会不容错过哦!
首先,我们要准备好一口锅。(锅要小,要深些,不能是平底锅)其次,还要准备好我们常山的山茶油。(其它油也可以,不过味道如果没有我写得这么好可不能怨我,谁让你不用我们常山的山茶油!)
要做油炸坨最重要的就是面糊和馅料了。面糊由两类组成:面类与水类。面类就是面粉和少许山药粉,水就是普通的食用水。面与水的比例约为1:0.7.馅料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季节不一,馅料也会有所不同,一般都会用香干和雪菜。(注:千万别忘了加盐、味精和辣椒哦!尤其是辣椒,可以少加点,但千万不可以没有哦!)
炸油炸坨需要一种模具。这种模具是用铁皮做成的,形状就像一个小圆锥被削掉上面一块一样(但是是倒着的)。模具边源有一根长长的柄,使模具可以很方便地从油锅中取出。(如果实在没有这样形状的模具,也可以是别的形状。)
炸油炸坨时,先要倒入山茶油,油的量大约占锅的四分之三。等油锅开了,就可以炸了。先将面糊到进模具(要饱满),然后将模具轻轻地放进油里,但模具中的面糊不能碰到油,这样可以使紧贴着模具内层的面糊与模具粘在一起。然后将模具中剩下的面糊倒出,用木片将模中的面糊抹匀,放入馅料,再铺上一层面糊,放进油锅内炸制。当油炸坨正面为淡黄色时,将模从模中取出。再炸一分半左右,就可以出锅了。
"上桌喽……"哇!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松脆可口……
山外青山楼外楼,
我把坨儿端上楼。
美味系住(了)你的胃,
让你口水往下流。
家乡的风味小吃(二)
我的家乡在沂水县柴山乡,我时常怀念故乡,那里有风景奇异的山峦,更令我不能忘怀的,是家乡的几种特色小吃。在这几种特色小吃中"辣"为永恒的主题。
走在沂水的大街上,从各家饭馆里飘出来的是一缕缕香味,不由你不驻足。
凉皮子在一年四季里都很畅销。夏天的凉皮清凉爽口,辣椒放得少,到了肚子里,全身都感觉麻辣辣的,凉丝丝的。冬天的凉皮,调料越发的辣,人们吃着凉皮,全身感觉热烘烘的,不管天多冷,只要吃份凉皮,保管你浑身发暖。有时一碗下肚,人们还得要两碗、三碗、就连汤都喝了,直吃到汗流浃背,嘴里不断发出吸磂声为止。
家乡的豆腐脑,平铁勺舀出几层放在碗中,像玉一样的白而细腻,家乡的豆腐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弹性特别好。一勺子舀起来,整个豆腐脑脑晃晃悠悠,颤颤巍巍,似掉非掉,让人看着担心,而店家却仿佛故意,炫耀自家的豆腐脑质量好似的,猛地将久勺子在空中一抛豆腐脑便顺势在空中一个翻转,稳稳地荡在碗中。家乡的豆腐脑看着挺结实,但吃起来细腻光滑而柔软,轻轻地咬一口,豆腐脑游龙般在嘴里滑溜溜地窜着,上下牙齿好不容易逮着它咬一口,还有一股韧劲。再加上店家精心制作的调料,吃完豆腐脑那缕缕幽香总会在齿边回荡,让人经久不忘。
如今,我住在百里之外,每当回想起家乡街头的情景,回味起家乡小吃的诱人的香味,一股思念之情就不断涌上心头。
家乡的风味小吃(三)
我的家乡坐落在豫中的一个小县城,他的名字郏县。我们家乡的风味小吃各种各样,但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大家最喜欢吃的饸饹面。
提到饸饹面,你们也许会说:它不就是我们通常吃的面条吗?如果你这样想,那就错了,我们家乡的饸饹面可是远近闻名的"色,香,味俱全。我们家乡的饸饹面,做法也是比较特殊的。首先,把面和匀,然后再把面放进特制机器内,通过电机带动,这是圆形的面条就缓缓下来了。等到面条熟后,再把葱花,味精,羊肉,辣椒油放上,再浇上羊肉汤。这时一碗饸饹面就算完成了。当一碗饸饹面从你面前而过,你就会闻到一阵扑鼻的香味,挑起面条把它放进嘴里,慢慢地嚼着嚼着,一股美味进入肺腑。再喝上一口羊肉汤,真是味道美极了。
如果你是外地的,当你吃完我们家乡风味极佳的饸饹面后,你一定会自语道,郏县的饸饹面太好吃了,郏县这一回不虚此行。
啊!我爱我的家乡,更喜欢吃家乡的饸饹面。
4、家乡的小吃
家乡的小吃(一)
我的家乡虽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只拥有4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却从不曾匮乏美食。这其中首屈一指的要算是现在已家喻户晓的烤冷面了,相传是一对老年夫妻所发明的特色小吃现已远传至省城哈尔滨。烤冷面——顾名思义,就是把一片方方正正的但有点长的冷面片放到铁板上烤,然后加点调味料就可以品尝的美食。其次就是家乡比比皆是的有浓厚韩国特色的料理饭馆,在这里你可领略到朝鲜风味的狗肉,烤肉,寿司,冷面,米肠,米酒等美食。再次就是烤羊肉串,也是我的最爱,有一家的烤肉串味道奇美,再加上店主自制的调味酱,那可真是人间的极品呀!哈哈!因此这里也是每次寒暑假我和好朋友聚会的地点,大家毫不犹豫,全票通过的选择这里。在品尝到美味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和久违的好朋友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调侃一番,真是哈哈一笑解千愁呀!这种感觉不言而喻,使你感动流涕,久久不能忘却,它并不是一般见面时的寒暄和分别时的挥袖所能敷衍了事的。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可我却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这种难得的友情就是缘,缘分的天空让我们从天南地北,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相识,相知,相聚。这情谊可跨越时空成为永恒!不论天荒地老,海枯石烂!最后要提及一下我的最爱——华鲜的拌冷面,真是别具一格,颇有特色味道的小吃。好渴望家乡的小吃,好怀念那些久违的好伙伴,更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
家乡的小吃(二)
电脑里存了好多家乡特有的饭菜的图片。一切美好的回忆和温情的故事,都定格在那一张张图片里。无论何时翻阅,浓浓的乡情总会弥漫心间。
其实,我并不懂得如何鉴赏美食,也不是一个太好吃、太会吃的人。可我对家乡的饭菜却一直念念不忘、情有独钟。近日看了很多相关的图片,也读了一些乡友们写的感怀文章,发现原来游子的心是相通的,浓浓的乡情是永远割舍不断的。
与其说喜欢家乡的饭菜,不如说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对成长难忘的记忆。是啊,人们总觉得妈妈做的饭是最好吃的,那怕是粗茶淡饭。这或许是一种情节吧!家乡的小吃,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感情的寄托了!
小时候,妈妈亲手做的饭菜养大了我们。那是放了学拼命往家里跑,刚推开门就扑面而来的味道;那是吃了半辈子,可无论如何都不会厌烦的味道;那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妈妈的味道!如今,我们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妈妈,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尝尽了各种味道里的酸甜苦辣。于是,我们会更加频繁地想起故乡,想起妈妈,想起馓饭、搅团、浆水面、煮豆疙瘩……
搜集整理、粗制滥造了一个家乡特色小吃的mtv,与老乡们共勉!
家乡的小吃(三)
托板豆腐临清水豆腐,因卖主用秤称好后总是切好放在一块特制的长方形木板上,故称"托板豆腐".在临清市内整天都能看到手推车、自行车或是肩挑的小担上,放着一大块用白布包着的颤悠悠、水汪汪、热乎乎的水豆腐,男女老少,争相购买。尤其早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手捧着托板,吃的满口香甜、津津有味的食客。水豆腐是用上等黄豆,经脱皮、水泡后磨成汁,用布滤出豆浆,倒入锅中烧开,加卤水精心点制而成。其特点是白嫩、细腻、香甜,营养丰富便于人体消化吸收。是人们方便可口的快餐。()
热羊肚清末,羊肚作为名吃进入北京,在西交民巷"落户",店铺名称叫"临清羊肉馆".民国和解放初期,生意十分兴隆,很有名气。此馆主要卖"羊肚",北京人叫"羊杂碎".
八宝布袋鸡临清八宝布袋子鸡创始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八宝布袋鸡盛在盘子里活像个趴着的殷红色的整鸡,吃起来烂、香酥,既有鸡肉的异香,又有山珍海味的鲜美,是宴席上的佳肴。八宝布袋鸡与河南滑县的道口鸡记德州的扒鸡同属运河沿岸的熟食鸡。
尹家阁"下凡肉" 从临清城沿着古运河向东南约10公里的地方,有个尹家阁村,村里有近百年历史的"聚隆号肉铺",四代人经营者猪尿泡肉和下水肉,人称"下凡肉".因其风味独特,物美价廉,在当地颇有名气。
武德魁肉饼以优质、价廉、方便实惠而与满全城,生糜四乡。治饼口诀:肉不加菜,三天不坏;肉要保鲜,用时现加盐;肉片切成丁,不化油腻轻;葱花扮香油,更显香味稠;要向饼酥皮不焦,猪板油多为上招。
徐家煎包临清徐家包,是堂邑县小薛村人徐学敏于清嘉庆年间创制的,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徐家煎包的第七代传人徐振环仍和他人联合经营者包子生意,本地人招待外客,吃一顿徐家宝子是不可少的。因此,徐家包的买卖非常兴隆。
王四辈熟牛肉清光绪初年,在光明街北首自营牛羊熟肉。其制作工艺严谨,经营有方,生意兴隆,食品经销天津、德州、沧州等地。光绪十七年建字号"观音堂"后子孙相传,生意不衰。县仍沿袭老字号,生熟兼营,以熟肉为主。
窦家蒸包原名"揪头包".创于清同治五年,由窦延栋在临清"元兴楼"始建包子铺,传至窦玉田已是第三代,其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在的窦家包由10种原料精心调配制作,面软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