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卑成为生命的动力_励志日志: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1、让自卑成为生命的动力

让自卑成为生命的动力

文/郭利

这是一朵开在卑微深处的花。虽然气势不够张扬,举止不够自信,芳香不够浓郁,却始终是淡雅而悠长,坚韧而持久的。它不因风雨而变色,不因寒暑而凋零,不求掌声赞美,一心只为安静地开放。

她是我认识的最低调的女子。

文字写得好,华丽而大气,温婉而诗意盎然;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在单位是部门领导,成绩有目共睹;孩子也教育得十分出色,明理懂事,成绩优秀,刚刚考入重点中学。

可是,她却是少见的低调。总说自己不够聪明,做得不够好,唯有努力。开始我还以为她谦虚,后来发现真的不是,她做事的确有点笨;除非工作需要,与人交往她轻易不主动开口,开始我还以为她是清高,后来发现,真的不是。因为你若主动去跟她沟通,她会回报以最真挚的友好和热情。在很多不需要她上台说话的时候,她都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或翻看一本书,或在本上写下几行字。

很奇怪这样的女子,于是我怀着好奇心,带点刻意地走近,却很轻易地获得了她真诚的信任,知道了这一切,源于她内心的自卑。

她本来就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少年时代更因为身体残疾,承受了无数异样的目光,把一份自卑深深镌刻于心。后来好不容易才治好了残疾,和别人一样恋爱结婚生子,在平凡的幸福中刚刚积蓄了一点自信,便又有霜雪袭来,刚过而立之年再遭离婚丧父。于是,一个平凡柔弱的女子牵着不谙世事的孩子,行走在原本势利纷繁的红尘间,挣扎着走过无数黑夜苦痛,受尽了无数委屈伤害,还有那些有意无意间的轻视与不屑,让她的自卑变得更加深厚而沉重。

离婚五年,她买房购车,加薪升职,走出生命的低谷,赢得亲人同事朋友的由衷欣赏和钦佩。

可是,那份自卑已经与她如影随形,不可分割了。

她说:因为自卑,所以永远不放弃努力。努力地工作,认真地生活。我用别人逛街看电视的时间读书思考工作,所以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我尽可能地陪伴孩子的每一天成长,所以她的孩子才阳光自信。

她说:因为自卑,所以自省。我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所以时时谨慎,事事在心。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始终是她的座右铭。

她说:因为自卑,所以自律。不敢轻易放纵自己,永远珍惜自己的拥有,感谢生活的馈赠,因此能始终安静如水、从容不迫地把握着自己生活的节奏。

听了她的故事,我无限感慨。原来不仅自信能让人美丽充满阳光,那深藏于内心的自卑也可以转化为生命的动力,让人隐忍奋发,催动我们生生不息地去努力,成就一段美好人生。

2、励志日志: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励志日志: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每一年新学期开始,在学校的校园中少了许多老面孔,增添不少新面孔。学校,总是在这样的轮回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校的历史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书写。新教师、新学生的到来,给这样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学校,带来了生机和和活力。历史,就是这样被传承和创新的。

      在前几天的师徒结对活动中,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在我的记忆中,还有多少老师能够记住?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他们的音容笑貌?在我的通讯录中翻翻看,有多少老师的联系方式存贮在手机中?每逢过年过节时,给老师送去多少的节日问候?

      想起这些,我不禁内心顿生愧疚,是谁改变我命运?又是谁,在我迷惘时,给我指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又是谁,在遭受挫折和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我力量?又是谁,在我取得成绩和荣誉时,默默地祝福?

      从小学到现在,教过我的老师,真的是不计其数,怎么就这样在头脑中一点印象,都没有记忆呢?经过这些老师,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这是一个群体印象,但一个又一个老师的鲜活形象在哪里?不是老师没努力,而是学生没用心。老师教给我们的当年的那些知识、概念、原理、法则,也许早已经忘记,但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却铭刻在心。

      如果,盘点一下自己的学习生涯,真正产生影响的、并留在记忆深处的,有这样几位老师: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语 文老师,是一位姓宋的女教师。记得有一次,她叫我们抄写课文,我当时在作业本上抄写课文,其中有一个细节是,是一行空一行,这样比较清晰,其实我写的字并不好。第二天,宋老师跟我说,你写的字真漂亮、真工整。当时,一个10岁小男孩听到老师这样表扬,不知有多高兴。也正因为懂得心理学的宋老师这样一种激励,让我喜欢上了语文,语文从此就跟我如影相随。

      我在农村中学读的高中,最后语文的高考成绩是90分(当时满分120分),据说,这样的语文成绩当年在我校是第一名。这也许是受当年宋老师的影响吧!以后,每年工作回家时,总想看一看宋老师,可惜的是,宋老师当时房子拆迁了,也不知搬到什么地方了,也成为每一年回家的一种遗憾吧。

      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给我们上有机实验的老师,个子不高,年过花甲,头发斑白,但讲话很有激情,很能吸引人,叫姚瑾。由于在农村读的高中,条件有限,根本就不具备做实验的条件,真正开始拿试管是在大学一年级无机实验室里。那时,我最怕上的是就是实验课,因为,总比别人慢一拍,就连拿试管手都在抖,可以设想,许多复杂的实验是怎样完成的了!

      有一下午,在做有机合成实验,单人单桌,当我做到一半时,发现实验室的同学大多数都已经走了,做到四分之三时,外面的路灯已经亮了起来,姚老师这时走进实验室,跟我说,没关系,不要急,我陪你。这是一个初冬的夜晚,有些凉意,当听完姚老师的话以后,顿时温暖起来。这样的老师,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每当到了初冬的夜晚,我总是想起姚老师温暖的话语:没关系,不要急,我陪你。

      教育,其实不需要多少豪言壮语,不需要多少华章辞藻,简简单单,真真切切,就能打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现在想来,姚老师可能已经接近80岁了,用这样的文字,表达作为学生对您的一种敬意,谢谢您,姚老师!

      在今年的教师节学校联谊活动中,我急切地在退休教师中寻找一位熟悉的身影,这就是,我刚开始工作时的师傅,李西铃老师。可惜的是,没有找到。她,瘦削的身材,不苟言笑,在我的的记忆中,几乎就没有请过假,精力特别的旺盛,身体奇好。她跟其他师傅不同,有时将她的备课笔记拿过来给我看,我发现她的笔记非常的工整,她一般是用圆珠笔写字,刚劲有力,但大多数时候不给我讲为什么这样备课?

      若干年之后,我这才明白,她想让我保持对教材的独特理解。这其实,很是重要。不要看现在教师的备课一套又一套,但是要让他讲一讲为什么?有时就露出马脚,教育其实不是传递,重要的是启迪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建构。但是她的每一节课,我都去听,这一听就是三年。( https://)其实影响我最大的是94年高考,那一年我带的那个班高考化学成绩特别的好,那是一个普通班,最终的成绩超过了县招班,在年级中是第一名,这是学校从来没有过的事,我放了一颗大卫星。就在这时,李老师,对我说,你没有白听我三年课,我为你取得的优异成绩而高兴。要知道,李老师当年教的就是县招班,并没有因为徒弟的成绩超过师傅,而大感不快。这让我懂得一颗优秀教师的胸怀和气度。

      其实,跟我一起听课的还有一位兄弟学校的老师,最终我们两人同时成为江苏省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一个师傅同时培养出两位特级,这是很少见的。其实,我这个人,有时候很像热水瓶,外冷内热,有时候想表达对老师的敬意,话到了嘴边,又不知从何表达!

      小学时的宋老师,让我懂得,激励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大学时的姚老师,让我明白,耐心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支持;工作时的李老师,让我觉悟,胸怀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其实,教过的老师,数以百计,记忆深刻、难以忘怀的就这么几位。说来惭愧,这是做学生的没有用心去做,同时,也是我们现在做老师的没有用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也许就是一个眼神,也许就是一次长谈,也许就是一次问候,也许就是一场交锋,也许就是……这些细节,凝聚成一个个小故事,有情境的故事让人容易记忆,有情感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有高峰体验的故事,让人铭记在心。

      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这或许是教师的最高责任和崇高使命。

【阅读了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励志日志:高三,先放平您的心态] [励志日志:只有努力才能成功]

3、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

文/尼采

一个看过许多国家、民族以及世界许多地方的旅行家,若有人问他,他在各处发现人们具有什么相同的特征,他或许会回答∶他们有懒惰的倾向。有些人会觉得,如果他说他们全是怯懦的,他就说得更正确也更符合事实了。他们躲藏在习俗和舆论背后。从根本上说,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他在世上只存在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巧合,能把如此极其纷繁的许多元素又凑到一起,组合成一个像他现在所是的个体。他明白这一点,可是他把它像亏心事一样地隐瞒着——为什么呢?因为惧怕邻人,邻人要维护习俗,用习俗包裹自己。然而,是什么东西迫使一个人惧怕邻人,随大流地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快快乐乐地做他自己呢?在少数人也许是羞愧。在大多数人则是贪图安逸,惰性,一句话,便是那位旅行家所谈到的懒惰的倾向。

这位旅行家言之有理:人们的懒惰甚于怯懦,他们恰恰最惧怕绝对的真诚和坦白可能加于他们的负担。唯有艺术家痛恨这样草率地因袭俗套,人云亦云,而能揭示每个人的那个秘密和那件亏心事,揭示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这样一个命题,他们敢于向我们指出,每个人直到他每块肌肉的运动都是他自己,只是他自己,而且,只要这样严格地贯彻他的唯一性,他就是美而可观的,就像大自然的每个作品一样新奇而令人难以置信,绝对不会使人厌倦。当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蔑视人类时,他是在蔑视他们的懒惰:由于他们自己的原因,他们显得如同工厂的产品,千篇一律,不配来往和垂教。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散;他应听从他的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每个年轻的心灵日日夜夜都听见这个呼唤,并且为之战栗;因为当它念及自己真正的解放时,它便隐约感觉到了其万古不移的幸福准则。只要它仍套着舆论和怯懦的枷锁,就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帮助它获得这种幸福。而如果没有这样的解放,人生会是多么绝望和无聊啊!大自然中再也没有比那种人更空虚、更野蛮的造物了,这种人逃避自己的天赋,同时却朝四面八方贪婪地窥伺。结果,我们甚至不再能攻击一个这样的人,因为他完全是一个没有核心的空壳,一件鼓起来的着色的烂衣服,一个镶了边的幻影,它丝毫不能叫人害怕,也肯定不能引起同情。如果我们有权说懒惰杀害了时间,那么,对于一个把其幸福建立在公众舆论亦即个人懒惰的基础上的时代,我们就必须认真地担忧这样一段时间真正是被杀害了,我是说,它被从生命真正解放的历史中勾销了。后代必须怀着怎样巨大的厌恶来对付这个时代的遗产,彼时从事统治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徒具人形的舆论;所以,在某一遥远的后代看来,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是历史上最非人的时期,因而是最模糊、最陌生的时期。我走在我们许多城市新建的街道上,望着信奉公众意见的这一代人为自己建造的所有这些面目可憎的房屋,不禁思忖,百年之后它们将会怎样地荡然无存,而这些房屋的建造者们的意见也将会怎样地随之倾覆。与此相反,所有那些感觉自己不是这时代的公民的人该是怎样地充满希望,因为他们倘若是的话,他们就会一同致力于杀害他们的时代,并和他们的时代同归于尽——然而,他们宁愿唤醒时代,以求今生能够活下去。

可是,就算未来不给我们以任何希望吧——我们奇特的存在正是在这个当下最强烈地激励着我们,要我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法则生活。激励我们的是这个不可思议的事实:我们恰恰生活在今天,并且需要无限的时间才得以产生,我们除了稍纵即逝的今天之外别无所有,必须就在这个时间内表明我们为何恰恰产生于今天。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必须自己向自己负起责任,因此,我们也要充当这个人生的真正舵手,不让我们的生存等同于一个盲目的偶然。我们对待它应当敢作敢当,勇于冒险,尤其是因为,无论情况是最坏还是最好,我们反正会失去它。为什么要执著于这一块土地,这一种职业?为什么要顺从邻人的意见呢?恪守几百里外人们便不再当一回事的观点,这未免太小城镇气了。东方和西方不过是别人在我们眼前画的粉笔线,其用意是要愚弄我们的怯懦之心。年轻的心灵如此自语:我要为了获得自由而进行试验;而这时种种阻碍便随之而来了:两个民族之间偶然地互相仇恨和交战,或者两个地区之间横隔着大洋,或者身边有一种数千年前并不存在的宗教被倡导着。它对自己说:这一切都不是你自己。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当一个人不知道他的路还会把他引向何方的时候,他已经攀登得比任何时候更高了。”说出这个真理的那个人是谁呢?

然而,我们怎样找回自己呢?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他是一个幽暗的被遮蔽的东西。如果说兔子有七张皮,那么,人即使脱去了七十乘七张皮,仍然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你了,这不再是外壳了。”而且,如此挖掘自己,用最直接的方式强行下到他的本质的矿井里去,这是一种折磨人的危险的做法。这时他如此容易使自己受伤,以至于无医可治。更何况倘若舍弃了我们的本质的一切证据,我们的友谊和敌对,我们的注视和握手,我们的记忆和遗忘,我们的书籍和笔迹,还会有什么结果呢。不过,为了举行最重要的审问,尚有一个方法。年轻的心灵在回顾生活时不妨自问:迄今为止你真正爱过什么?什么东西曾使得你的灵魂振奋?什么东西占据过它同时又赐福予它?你不妨给自己列举这一系列受珍爱的对象,而通过其特性和顺序,它们也许就向你显示了一种法则,你的真正自我的基本法则。不妨比较一下这些对象,看一看它们如何互相补充、扩展、超越、神化,它们如何组成一个阶梯,使你迄今得以朝你自己一步步攀登。因为你的真正的本质并非深藏在你里面,而是无比地高于你,至少高于你一向看作你的自我的那种东西。你的真正的教育家和塑造家向你透露,什么是你的本质的真正的原初意义和主要原料,那是某种不可教育、不可塑造之物,但肯定也是难以被触及、束缚、瘫痪的东西:除了做你的解放者之外,你的教育家别无所能。这是一切塑造的秘诀:它并不出借人造的假肢,蜡制的鼻子,戴眼镜的眼睛——毋宁说,唯有教育的效颦者才会提供这些礼物。而教育则是解放,是扫除一切杂草、废品和企图损害作物嫩芽的害虫,是光和热的施放,是夜雨充满爱意的降临,它是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礼拜,在这里大自然被理解为母性而慈悲的;它又是对大自然的完成,因为它预防了大自然的残酷不仁的爆发,并且化害为利,也因为它给大自然那后母般的态度和可悲的不可理喻的表现罩上了一层面纱。

4、超越比亚迪成为动力电池“独角兽”,解密宁德时代之父曾毓群

超越比亚迪成为动力电池“独角兽”,解密宁德时代之父曾毓群

文/清如

【人物名片】曾毓群,宁德时代创始人。

2018年6月11日,宁德时代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曾毓群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其实,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其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

从工程师到创业者

曾毓群出生于宁德市蕉城区,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国企工作。

没想到三个月后他就辞去“铁饭碗”,加入东莞新科电子厂(sae旗下制造基地)。在当时,出身寒门的他做出这个选择,需要莫大的勇气。

在东莞新科电子厂,曾毓群担任工程师,一干就是十年。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胆识,他31岁时便成了最年轻的工程总监,深受直属上司陈棠华的赏识。

有一天,sae执行总裁梁少康找到曾毓群让他负责考察一个电池项目,曾毓群考察过后写了一份报告,论证了做电池的确有可行性。

随后,梁少康透露了真实目的:拉他一起做电池。一开始曾毓群并没答应,后来在梁少康、陈棠华的多次劝说下,几个人决定一起创业。

1999年,梁少康、陈棠华、曾毓群等人共同组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atl),并在广东东莞成立了首家工厂。

创业初期,条件非常艰苦,曾毓群亲自动手试验,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他们决定将产品方向定为聚合物软包锂电池。

生产聚合物锂电池

曾毓群他们认为,一方面,圆柱、方形等形态电池已经是日企的天下,很难与其竞争;另一方面,电子产品对电池的规格要求不同,而软包电池形态相对自由,更符合未来的新需求。

确定方向后,曾毓群从美国贝尔实验室手中购买了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

但是,在试制时,他们发现按贝尔实验室配方做出来的电池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反复充放电后,电池会鼓气变形,以至于不能继续使用。而专利授权人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曾毓群十分焦虑,募集的250万美元创业资金已经花去大半,可产品却不能使用。他苦思闷想,推测问题可能出在电解液成分上。

锂电池能使用的温度上限是85℃,而贝尔实验室的电解液中有些成分沸点为93℃,非常接近锂电池温度上限,这会不会有关联呢?

他和团队成员讨论过后,立刻联系电解液生产企业,弄出了七个新配方,排除了低沸点的化学物质。两周后,根据两个新配方做出来的电池没有出现鼓气现象,atl成功实现量产。

2002年,atl实现整年盈利。2003年,atl获得2500万美元b轮融资。

进军汽车电池行业

2011年,客车新能源车市场初具规模,曾毓群瞄准时机,将atl的动力电池团队完全独立出来,成立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进军动力电池行业。

与宝马的合作是宁德时代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2012年,宝马打造华晨宝马之诺1e时,要在国内寻找电芯供应商,曾毓群成功抓住了这个合作机会。

但是挑战才刚刚开始。宝马提供了一本800多页的动力电池生产标准说明书,给曾毓群团队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是曾毓群毫不退缩,无论如何也要攻克难关。

为了解决三元电芯的过充问题,产品研发团队先后尝试了二十多种方案。一遍又一遍的设计,模拟,测试,推翻,再设计……最终诞生了一项颠覆国内锂电行业的技术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测试和运营,宁德时代的电池性能和质量获得了宝马的认可。

有了宝马的背书,其他客户合作自然水到渠成,北汽、吉利、长安等企业也相继将宁德时代作为其供应商。

宁德时代新版招股书显示,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高达12gwh,稳居全球第一。

2018年6月11日,宁德时代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据悉,曾毓群表示今后将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以应对行业不断变化的竞争态势。

来源:南财专访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