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恩来观后感_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1、百年恩来观后感

百年恩来观后感(一)

“思无涯,爱无涯。因为爱所以思。”这句话是我在观看《百年恩来》时感触最深的话,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我没能亲身体会到总理的爱,可是在人们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人民对总理的爱刻骨铭心:或眼含泪水,或泣不成声地诉说着对周总理的思念和爱戴。

在影片中,当我看到冰心老人每天坚持的一束花,当我看到小学生在那里安静的给总理送花默默地纪念的总理,当我看到十里长街人们的眼泪和听到人们呼喊,当我看到在淮安人民纪念总理的场景,当我听到失忆老人奇迹般地说出“音言宛在,永别难忘”的话语……这些场景让我情难自抑,泪如雨下。

周总理逝世时,联合国秘书长说过的一席话就足以表达人们对他的尊敬:“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其财产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在联合国银行里竟无分文的存款;中国有四亿多的人口,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竟无一个自己的孩子。”一个外国的首领尚且如此评价他,更何况应该“饮水思源”的中国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把他的一生无私心地贡献给了中国这片土地,他是忠、智、仁的集身。

周总理是世人皆知的外交家,他的演讲风格和外交风范曾让多不外交家望尘莫及。在现代中国的外交历史上,他始终被认为是第一把手。周总理凭他的智慧和才能活出了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树立了一个威风凛凛的中国好总理的形象。

我十分欣赏他在接见美国第一31届乒乓球赛运动员时的“乒乓外交”。其中有一个叫科恩的运动员提出让周总理谈他对美国青年中流行的“嬉皮士”的看法。虽然,总理并不同意这种运动,但他站在了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认识真理,改造社会的基本原理回答了客人的问题。

他说,“青年的确有容易冲动、反叛的一面,但只要我们耐心教育,他们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睿智的回答给了他们一个满意的回答,同时为以后尼克松的来访创造了一个友好的开端。

周总理是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在人们的心中,他既是一个称职的总理,又是一个慈父。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待人可亲。他用一颗宽容,慈爱的心去影响身边的人们。难怪服务员不愿离开他;难怪邢台震灾的人民见到他能如此深情表露自己的痛苦;难怪代表们见到总理能出席二十五周年的国庆大典会泪流满面。

俯仰一个世纪的伟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内心。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上下求索的中国人民仍始终难忘一个名字:周恩来。正如失忆老人的喃喃自语“音言宛在,永别难忘”啊!

百年恩来观后感(二)

他是我们永远的总理,即使在他去世后的这么多年,他仍活在很多人心里,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他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周总理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

周总理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甘当人民公仆。他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他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逝世前,他交待说:“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周总理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

虽然我们不能亲身见证总理对我们群众的关心,但是从那一张张面孔中,从那些朴实的话语中,从那些眼泪中,我们知道,总理是我们的好总理,他给我们的关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是无法用文字记录完的。

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我们缅怀周总理,我们会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他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我们做不到总理的博爱,但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总理的精神永远传扬,我们会在生活中实践,在各方面,努力向周总理学习,总理就是我们的榜样,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照亮我们的前程!

2、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一)

文/姚泉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范围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为克服困难,中央领导同志几乎全体出动,分赴农村调查情况。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的就是在此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与夫人邓颖超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的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中与当地群众之间发生的故事。

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特别是伟人题材的作品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只能算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却在认真回答“党的群众路线怎么走”的大问题。纵观之,电影给出了三个“建议”:即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

听一听什么?听一听以“刘邓大军”为代表的党的队伍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伯延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人民群众和革命队伍水乳交融。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部带领人民群众在这里抵抗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曾在这里会晤高树勋,揭开了著名的“邯郸起义”序幕。为了避免喧宾夺主,影片并没有影像重现这些历史画面,只是借众多人物零星的语言来构建这段史实,用以说明伯延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有着历史渊源。来到伯延的第一天,周总理就曾深情地回忆“刘邓大军”在伯延的战斗经历。然后,片中的其他角色如连弟奶奶、老党员郭百岁等也经常在关节眼上提及“刘邓大军”的往事。最触动我的是郭百岁的那句:“过去刘邓首长都拿我当块干粮呢!”干粮在战争年代就是宝啊!着墨不多,但一个纪律严明、团结群众的刘邓大军形象,就已经出现在观众的心目中了。而且这个形象如同影片的潜在布景一般,始终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正因为刘邓大军当年在伯延成功播下了走群众路线的种子,才使遭受大灾之后的伯延群众仍有那么高的革命觉悟,愿意相信党,替党分忧。因此,我们不妨认真听一听群众的口碑。

看一看什么?看一看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周总理是中外政坛的一个奇迹,现在仍有许多人每每提及他,眼角都会情不自禁地湿润。群众对他的赞誉发自内心。作为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不是以驾驭战争的魅力征服群众(那是毛主席的活儿),而是以诸多执政细节来打动人民的心灵。《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导演陈力无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为了再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在调研伯延、戳破谎言、改变政策的大框架下,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来处理细节,使整个故事丰满真实。我可以信手拈来:总理去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奶的拽面,却毫不犹豫地迈进门去;他到连弟奶奶家,往炕上一坐,听老人唱落子戏,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一样自然;他到张二廷家里去抱养孩子,就坐在门坎外和二廷像两个老朋友对话;在地里种红薯藤,被一位有些调皮的女社员三番两次纠正“错误”……这些,仅仅是电影技巧吗?不!这是一位人民公仆坚定地走群众路线的清晰脚印。他用自己的行动把“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不搞特殊化”等等词汇激活了,我们不应该认真看一看吗?

想一想什么?党员干部们必须想一想自己的脚应该怎么走在“群众路线”阳光大道上,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既避免让自己身败名裂,也避免让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更避免让党的事业遭受损失?这个“建议”电影屏幕没有直接提出,但却是少不得的题中应有之义。影片中有个“好干部”——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他父亲是老革命郭百岁,他自己也为革命做过很多贡献,在面对困难时总能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可在周总理调研过程中,他却专门和总理对着干:总理要听真话,他就说假话,并威胁公社其他干部不许讲真话;总理要见群众,他就把“落后分子”都关起来,把老父亲也瞒得死死的;更有甚者,纸包不住火之后,他居然“善意”地劝周总理也不要对毛主席讲真话。而这一切的理由,居然是不想让主席和总理看到农村的困苦实情而堵心。真是一个“替党分忧”的好干部、好同志啊!想一想,如果今天的干部都这样冠冕堂皇地走“领导”路线,对上做报喜鸟,对下做猫头鹰,长此以往,将置人民福祉、国家兴亡于何地?这难道不是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吗?影片最后让郭百岁在周总理面前为儿子说情的情节,虽然合情合理,而且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能搏一直有泪意的观众一笑,但我却认为这是影片的败笔:对“报喜鸟”们的处理太轻了!用一笑而过的手法处理欺上瞒下的官员,不就是在姑息纵容他们吗?长此以往,假如党和国家再遇到重大困难,群众们还会和党并肩站在一起吗?

影院的灯亮了。听过、看过、想过之后,我们的党员干部们,但愿你们能走好自己的“群众路线”。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二)

今天学校组织党员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这个电影不像过去的主旋律影片那样会出现反面人物。这个电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反面人物。所有的人物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好。

老区人民国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从一个独特视角唱响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镇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伯延人民作出了卓绝贡献和伟大牺牲,他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伯延人民深入骨髓的国家主人公精神的新发现是:所谓老区精神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劳,勇于牺牲,艰苦奋斗,而且是即使在党的决策出了问题、国家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他们首先想到的也不是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向国家伸手,而是要为党分忧、为国解难,勒紧裤带去履行国家主人公的职责!影片真实而又巧妙地反映出伯延并不是真空地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浮夸风和共产风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样忍饥挨饿,当地的树叶和树皮也被吃光。但是当周恩来带队到这里搞调查时,许多干部和社员却为总理的操劳而忧心,不愿因自己的困难给总理增加负担。公社主任郭凤林为掩盖真相甚至把“落后分子”关了起来,这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激动地对大家说:“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没遭过,饿几天肚子周总理都来了,犯不上鸡一嘴、鸭一嘴地喊叫,眼下国家建设比咱这重要。”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己勒紧裤带渡过难关。这不正是老区人民的国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延伸和闪光吗?

影片中的落后分子,反而让人觉得真实而温暖。他们急于找到周总理反映问题,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的生活更好。

影片中对总理的光辉人性做了深入的刻画。不论是给永福的衣服,还是老人的寿材。周总理都是默默的做好这些事情。影片中让我落泪的是邓大姐坐在周总理对面,她那么渴望带孩子走,可是总理却非常理智的从父亲的角度剖析着家长的心理。那一刻我哭了。他们一辈子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邓大姐那迫切的眼神真让人心碎啊!

影片中以画外音的形式反复提醒着大家总理休息的一天比一天少,包括和主席通电话时的画外音。都在告诉我们总理是在用实际行动实干兴邦。总理的精神品质就是我们检验自己党性修养的一面镜子,他纯粹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我们自己的努力目标。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三)

上周,我校自行组织观看了教育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本片采用简单的黑白片的朴素的方式,讲述了60年代初,中国面临三年自然灾害的危难时期,周总理不顾自己的病痛,大病初愈,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短短的资格昼夜,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群众,走进群众生活,与劳苦百姓通吃同住,不搞特殊化的,以身作则的感人故事。()本片再中周恩来同志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以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让我感动不已。

在影片中周总理,一进村,就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这样的周总理的总理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与百姓同时同住,不高特殊化,这样的周总理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顾身体的疲惫日以继夜的工作,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画面,让我深深的感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要把他落实到行动中。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需要有强大的信念支撑,才能坚持下去。

在影片中周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这让我联想到现在许多工作人员的工作不认真,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态度工作,工作中慵懒散漫,对上才用期满手段,对下采用“恐吓”手段,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让我们惭愧不已。

作为一名教师,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工作不积极,态度不端正,我要努力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要做到”严、爱、细“,把学生工作做到位,不能浮于表面,敷衍了事。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文/李荣富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主要讲诉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大跃进的失误和苏联的连续逼债,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在毛主席的亲自率领下,1961年,中央领导人几乎全部深入到了一线调查研究。其中,周恩来总理从贵阳的花溪赶赴河北武安的革命老区伯延进行调研。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总理刚到伯延公社,下车伊始,就对前来迎接的公社领导说“一路上过来,看见树上的叶子都光了,这里的叶子也不多,哪里去了?”通过一路上的细心观察,总理就了解到当前公社农民的生活之疾苦。总理走进农家,和主人拉家常的时候,跟随的记者在一旁拍照,总理说“不要拍了,不要跟着我,你这个咔嚓,把人家吓住了”。这样就拉近了和农民的距离,了解到真情真话。通过细节的描写,体现了总理做事非常细心的特点,值得我们技术条线的员工,尤其是负责关键系统开发和运维的同事学习。我们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处处细心,保障生产稳定。

锲而不舍,追本溯源。总理为了完成好伯延公社的调研工作,和公社领导进行了多次座谈会。在第一次座谈会上,公社领导老蔫说“就现在这吃法最好了,同甘苦共患难,国家有了难处,大伙勒紧腰带一块挺,挺过去了,腰带一松,想吃啥不就有啥,啥灾害也不能老冲着咱呢,总理,您放心,一个字,就是好”。第一次座谈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接着总理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座谈会。在第四次座谈会刚开始,总理就说“我们牺牲无数先烈才建立的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毛主席在转战陕北的时候,就明确指出了,要让老百姓六个有: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地种、有工作、有书读!是,我们新中国成立才刚刚十一年七个月,一切都在恢复、在摸索经验,我们的经验从哪里来?就是需要你们实事求是的反映情况,通过实践调整不足,完善各方面的政策,真正达到毛主席说的六有的目标啊!”总理真诚的态度打消了大家的疑虑,取得了大家的信任,打开了公社社员思想和语言的闸门,大家踊跃发言,指出了当前公社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建议。总理这种只要有一个问题不清楚、一个问题不解决,就绝不放弃、绝不离开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绝对不能放过,一定要刨根问底,彻底解决问题才行。

宽严相继,赏罚分明。公社为欢送总理,特别准备了落子戏,其中“端花”这个节目,原本是一个人来端的,但这回却由八个社员来完成。有人指出这是糊弄总理,总理却说“继续演吧,这样很新颖,每个人端花的喜悦心情都不同,从前只有一个人演,只能感受一种情绪,这样,等于我一下看了八次端花这出戏,非常好,继续吧”,这样的胸怀和智慧折服了现场所有人。而遇到公社领导多吃多占时,总理说“这是你们领导班子的事情,你们自己处理。第一要还,如何还,自己想办法。第二要深刻检讨,如果人民不原谅,要离开领导班子,如果严重的,可以党内处分”。宽于群众,严于党员,这才是人民的好总理!

充分的调查研究,加上总理敢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使伯延公社终于纠正了之前错误的做法,解散了大食堂——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解散公共食堂的公社。伯延人民感恩总理,感恩共产党,直到今天他们仍然在诉说:他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周总理给的,周总理永远活在他们心里,五十年,一百年,永远,世代相传!

4、百年恩来读后感

百年恩来读后感(一)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这时一个令人难忘而又窒息的时刻。就在这一天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同志与世长辞了。从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人,国家失去了一个好总理,人民失去了一个亲人。

看过《百年恩来》之后,使我更加了解了这位人民的好总理。他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啊!他和人民 ,工人一起生活,一起吃饭,帮助大家尽快富起来,可谓是用心良苦啊!这一幕幕时时回荡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能消失。我为中国人民能拥有这样的总理而自豪。它能让中国人民几十年来如一日的思念他,可见他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啊!思无涯,因为爱无涯,他爱我们无涯,我们思念他也无涯 。百年恩来,百年不了情。人们对他的爱与思念荣无尽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国家和人民。在延安,大庆等地无处不留下他 的脚印。他不怕吃苦,勇挑重担,始终心系群众,为人民服务。

灵车在长安街上缓缓的前进,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上早已挤满了男女老少,他们哀声痛哭,泪洒衣衫用哭声和泪水来送总理。当时看到这里我哭了。心想这么好的人为什么要把他带走,难道是上帝不疼爱人们了吗?我知道我问了一个很愚蠢的问题,但这是真心的。生死两相送,万物亦真情 两车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百年恩来世纪情愫。百年不了情,世纪不了情,天地不了情,岁月不了情。人们对总理的思念是永恒的,达到了一种鱼水情谊深,永远不能分的境界。

周总理在身负重病时,却依然坚持工作和提前与人们告别,位的不让人民为他难过。他始终为别人着想却从不为自己考虑。拖着并重的身体来到人民大会堂 与同志们话别,来到长安街与这个曾经经常穿梭的接到话别。到了这个时候还是那么细心周到让人震惊。临终前特别交代把自己的骨灰洒向不与他的江河,洒向生长他的大地。他要世世代代与中国人民在一起,与中华民族在一起。

灵车继续缓缓的向西,向西。刑事在深冬的路上 ,更让人心寒。人民得分好总理,国家的好领导,山山因你而脉搏跳动,水水因你而波涛汹涌。你的去世给中国人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中国只有一个周恩来,我们永远思念你。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你。我们又是会埋怨老天,为什么要把你带走。或许是老天太疼爱你了才不愿留你在人间继续操劳吧。我有时会觉着是不是我们太自私了。上天把你的身体带走了,但它无法将你的灵魂从我们心中带走。敌人怕你,我们爱你。我们会把你的精神发扬光大 ,彰显中华人民的傲骨和灵魂。

百年恩来读后感(二)

我读了一本名叫《百年恩来》的书。虽说,这本书是随着一部电视专题艺术片《百年恩来》而诞生的,但是,相对于电视来说,它又是具有不同审美价值的一部作品。作为一本书,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是电视节目的附属品,同时它也有很大的可读性和欣赏性。打开这本书,静下心来,可以更充分地获得对于开国总理的感受。最近,我又重读了这本曾经令我爱不释手的书,依然有口角余香的感觉。

《百年恩来》包括十二个章节,通过历史回顾、名人专访、诗歌创作等形式,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周恩来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心。而它的内容上所具有的几个特点,也使我觉得这本书与以往读过的描写周恩来的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值得思索,值得回味。

特点之一是它的散文体裁和贯穿于文章之中的大量诗词、歌曲。《百年恩来》的文字之优美、感情之细腻、辞藻之丰富,让读者在了解周恩来的同时,还有一种文学上和艺术上美的享受。许多段落,许多章节,许多诗歌,朗朗上口,铭记于心。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他不会离开我们,因为他是周恩来;我们也不会离开他,也因为他是周恩来。世界上只有一个周恩来,却是一个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可以感到美好与爱的周恩来。”从历史观点来说,这句话未免夸张,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它的字里行间,蕴含的是一种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书读至此,令人怦然心动,感触良多。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表述拉近了历史人物周恩来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类似这样的句子在书中还有很多,而它的主题曲《你是这样的人》,磅礴大气,深沉凝重,在今天也已经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了。

这本书的特点之二是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象征意义的主题。这个主题有的是一件物品,有的是一段话,有的仅仅是一个字。例如《肝胆耀古今》这一章,文章的自始至终贯穿了雄鹰和鸽子的形象,周恩来鹰的机警与鸽的平和的性格跃然纸上;又如《挚爱感苍穹》,通篇讲述着一个“爱”字,周恩来对人民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普通百姓的爱、对烈士子女的爱……不胜枚举。这一个个主题各有特色,综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周恩来。同时,又因为这一个个主题都取材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以小见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又让读者觉得作者所抓住的主题距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百年恩来》中的周恩来不是一个让人顶礼膜拜的“神”的形象。相反,周恩来是一个人,是一个为中国人民做出了丰功伟绩的人,一个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一个可敬、可亲又可爱的人。()

《百年恩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在寻找机会争取完整地看一次这部电视片。2002年,我终于看到了《百年恩来》的vcd光盘。不出所料,电视片拍摄得也十分精彩。它是第一部让我为周恩来这个人流泪的作品。

这本书是对描写周恩来方式的一次突破,是一次新的尝试。它不同于过去的那种政论式讲述历史的书籍,而是将周恩来的形象很亲切、很抒情地娓娓道来,既充满了文学性的美感,又不脱离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严肃性。以史育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可以说,《百年恩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周恩来纪实方式:原来像他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也能如此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可以说,这本书对我后来编写周邓馆基本陈列面向初中生的讲解词是有很大影响和启发的。在写讲解词的过程中,我运用了这本书的某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把讲解词尽量写成散文体,运用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周恩来、邓颖超一个个平凡的小事树立两位伟人的形象。例如在写西花厅模型和总理办公室复原场景这一段中,我就描写了西花厅中的海棠花,这一段文字本来没有实际的历史意义,也并不是对周恩来、邓颖超个人的史实介绍,但我觉得这段对海棠花的抒情描写,会增加讲解词美的内涵,会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他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得到美的享受,让我馆的讲解词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有欣赏价值。

总之,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文学角度来衡量,《百年恩来》都是对传统模式的一次大胆突破,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的好书。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