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熬夜的人生到底有多“赚”
不熬夜的人生到底有多“赚”
文/少女喵
1
上月末,回了趟老家,第二天就被妈妈拖到了药馆。药馆那天很清闲,坐堂医师不多。在候诊室外排着队,不一会儿,就到我了。
面诊的是一位老中医,他穿着大白褂,背挺得笔直,面色红润,一点都不像门口照片里那样顶着“地中海”萎靡不振的模样。那是一种一眼看过去精气神特足的健康。而相比当时的我,黑眼圈、面色蜡黄,仿佛五脏六腑都受到了极大损害。
我忽然就不自信了。
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应该有她的生机与活力,而此刻,大我几圈的老中医却神采奕奕。强烈的羞耻感,让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马上钻进去。
只见他用力掐着我的脉,半晌,眼神像闪电般直直穿过我,“姑娘,没少熬夜吧?”我频频点头,说着最近身体的不适。
“内分泌紊乱,气血不足,我先给你开几服中药。”说这话的时候,他没抬头,就提着笔在我的病历本上龙飞凤舞。
看病,付款,抓药。我垂脸苦笑看着身旁的妈妈:“没挣几个钱,倒把身体赔进去了,真的好失败啊。”妈妈安慰地拍拍我的肩膀:别睡那么晚。
2
想起以前同事,川妹子阿四,性格大大咧咧,火一般的城市生出火辣辣的热情。原本以为她是个明快的女孩,可打从她同我上班以来,逢着放假,就大大小小的医院没跑断过。
饮食自然也是各种注意,海鲜几乎不沾,到后来,河鲜、羊肉、香菇都不能碰。
我们总打趣说,阿四,你这样忌口,人生真的会少了很多乐趣啊。
她特别委屈:我也想啊,可没口福了。都怪几年前,身体被自己整坏了,落得一身毛病反复。
当我们问起原由,阿四惆怅地搭下眼皮,失落得像是失去心爱玩具的孩童。“以前啊,总觉得年轻,可以放肆折腾,那时候,整夜整夜不睡觉,第二天照常上课。早饭也就不按时了,就这样,从开始的胃病到后来整个免疫系统失衡,最后连体质都发生了变化,现在想调整都很难了……”
阿四说完,办公室里一片沉默。好像前一秒还嘻嘻哈哈、欢歌笑语,这一下就不知被谁突然按下了“停止”键。
橙子不说话了,菲菲也抬了抬眼镜。那一刻,我嚼在嘴里的饼干也失去了味道,再也咽不下去。原来,在生命面前,我们那么无力。
想起一句话:你现在所做的一切,无论好坏,生活必当在未来的某日悉数奉还。
3
从前做新闻工作,每当看到熬夜猝死的新闻,都觉得不可思议,仿佛那些离我还很遥远。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生命会有多禁不起折腾。它们是多么脆弱,且不论那些天灾人祸,光是毫无预兆的疾病就能把一个人活生生拖垮。
你说你要挣钱,没办法;要加班,没办法;要过想要的生活,没办法。可是,钱没了可以再挣,事没完可以再办;身体差了要加倍补还,健康没了就真的没了啊。
腿摔伤了,才知道要好好走路;胃生病了,才知道要好好吃饭。为何人总是这般后知后觉,直到失去,才懂珍惜?
4
小的时候,我吹灭了大大的蜡烛,迎来了你们的高声祝福:“身体健康”。那时候的我嘟着嘴巴,心里纳闷,“为什么不祝我越来越漂亮呢,身体健康是最俗的祝福了。”
是啊,相比其他,健康最俗,也最难得。
如今长大了,才恍然大悟,一个人拥有健康,就是最漂亮的姿态了。
我不要你富可敌国,我只想你身体健康。这就是此刻,我对你最大的祝福。
年轻人,别熬夜,工作没完成,明天可以继续。
想起电影里志明对春娇说,有些事情没必要一晚上做完,我们又不赶时间。
早点休息,真的别再熬夜了。
来源:你喵姐(id:miaosworld),原文有删节 | 作者:少女喵,人称喵姐,微博@河边的少女
2、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我的人生之路到底在哪里?
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我的人生之路到底在哪里?
文/老原子
1
不止一个人向我吐槽:在帝都这种地方生活,真尼玛累啊!2200多万人都“假装在生活”,自己真要好好生活,还需要鼓起一番勇气。
在这个人口千万级的超大城市,大多数人都活得很小心、很努力,有的甚至很拼命。“在单位看领导脸色,回家直面孤独的自己”,成了不少人的写照。
大多数人跟我一样,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怀揣大大的梦想,想着拼出个样子、有一番作为,不甘心两手空空地回去。
然而,面对难以企及的房价、出行遭遇拥堵的交通、呼吸成了一道伤痛,多少人还坚定如初、不曾动摇呢?
就像一个朋友。她是个其貌不扬的姑娘,刚大学毕业,非985、211高校,在一家不大不小的企业做一份——“边缘得比公司清洁工好不了多少的”——内部管理工作,“就是跑跑腿,没多少技术含量,也没啥希望”。朋友一脸沮丧。“这哪里是过日子嘛,明明是被日子过了”。她苦笑道。“有时候真想收拾东西回去算了,但又不甘心。”
“我爸每次打电话都让我回去,他们在当地给我找了份安稳的工作。”
“那你怎么不回去?”
“我其实也并不想将就。天天回家,认识的也就那些人,多没劲儿。”
朋友说,她打算工作两年,积累些经验后,再读研或者读mba,“毕竟北京机会多,不能荒废了自己”,她年轻的脸上又闪现笑容,是青春时光该有的样子。
2
其实,我也一度困惑过。
当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我甚至游移不定。一次是单位内部某部门伸出“橄榄枝”,一次是回到地方工作,还有两次出去工作的机会。其中,尤其是去地方工作的机会,对我诱惑最大。“回地方,就再也不用在北京过两点一线的苦逼日子了。”我一度恨恨地想。
也有朋友劝我,“回去工作多滋润啊,要房有房,要车有车,对比就知道,想都不用想。”
我决定向身边涉世深、阅历多的“老司机”求教。一个是单位的同事。他沉默了一会儿,吐着烟圈不急不慢地说:“别人我就不多说了,至于你,肯定不要回去,回去你就眼界窄了,后半生怎么走一眼都能看穿。这边机会多,三五年就有变化,走啥走。”
他是个明白人,我的这点小心思在他眼里不是事儿,三五句话就讲透了,让人信服。
一个是在央视工作的朋友,他曾主持春晚数年,对媒体工作十分了解。
听完我的困惑,他先说了他的故事。
那年我大学毕业,一无所有。先去了某影视公司工作,合同一签就是5年。每天下班后就去附近人大食堂三楼的临时舞厅跳舞,打发青春的漫长时光。舞厅简陋,灯光昏暗,大家跳的开心。没有这么个地儿,当年我肯定少了很多乐趣。
工作第5年,赶上单位分房,轮到我时,就两个地儿了。一个是跟一刚离婚、还带着孩子的中年妇女合住一套房,共用厨房、卫生间。我当然不乐意,当时血气方刚,怕坏了名声。我就不要。还一个地儿在当时的城郊结合部了,就是一间低矮破旧、没有暖气的平房。
分到这么个破房子,我也高兴,毕竟是属于我的啊!我在平房外搭个小棚,装了马桶和淋浴设备,但第二天就被隔壁大爷给砸了,“我们都能住,就你搞特殊。”从此,我跟大伙儿一起上公厕、下澡堂子。
那年冬天最难熬。我爸妈来看我。我本想让他们骄傲一下的。但天气严寒,爸妈晚上都睡不着,住了一夜就走了。我心头难过啊。寒冬漫长,我每天都不愿回到冰窖一般的平房。一个人过,真的冷。
后来,我考到央视,慢慢地,我开始主持节目了,有了些影响力。但我那时候还住平房里。一天,正上厕所时,几个学生跑到厕所。远远地看了一会儿,跑开了。过一会儿,他们又回来了,在门口大喊:这不是央视的主持人某某某吗?接着是哈哈大笑。
我一听,赶紧不上厕所,一口气跑回去了。从此我就下决心好好干,不能再过这样的日子了。
谈及往事,朋友记得清楚,说了很多,“你现在很难想象我当年度过的艰苦时光吧?听了我的故事,你还想回去吗?”朋友笑着问,“其实,一开始,没有不难的,难才是真实的生活。困难的时候,咬咬牙,坚持住,也就过去了。”
我听之愕然。本想说些今非昨日、情况不同的话,后来也没说。
3
跟“老司机们”取经,至少让我不再动摇了。在哪儿都得自己过,没人能替你生活,也没人能帮你一步到位。路要自己走,有些苦也只能自己吃,不然怎知幸福的甘甜?
既然如此,也就没必要退而求其次,给自己找台阶下了。都不是完美的,又何必将就?
正如有句话说,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的优秀。如果不摒弃“将就”的心态,又怎么知道自己有更大的潜力、人生有无限的可能?
3、你是熬夜努力,还是熬夜装逼?
你是熬夜努力,还是熬夜装逼?
文/入江之鲸
01
熬夜成了一种瘾?
某位媒体人下班途中猝死,报道着重指出他常常熬夜加班。媒体人们心有戚戚焉。
熬夜导致过劳死,这几年屡见不鲜。
昨晚和闺蜜见面,她劝了我好几遍:少熬夜。少熬夜。少熬夜……
这话已经成了一句口号。
天天喊着要做,却从未落实过。
熬夜的危害,人尽皆知。听过许多道理,熬夜还是继续。
对有些人来说,熬夜是因为真的忙碌;而对有些人来说,熬夜成了一种庸碌。
比如我。我每天半夜十二点推送公众号,之后和异地恋男友聊一聊,一两点在朋友圈分享个文章链接,以表明自己还没睡。
不知何时,熬夜也成了朋友圈分享的内容之一。
十二点刷朋友圈,你会看到一两句,“终于下班了”;
凌晨一点刷朋友圈,你会看到几句感慨:“这个点还不睡的,只有广告狗了吧。”
不,朋友圈里没睡的,除了广告狗,还有公号狗,还有创业狗,还有设计狗,还有考试狗,还有打游戏的单身狗……
熬夜的理由数不胜数。每一个都冠冕堂皇。
熬夜成了一种惯性,一种瘾。
02
熬夜造成努力的幻觉
熬夜常常和拼命和努力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我们宣扬熬夜。
从那个传闻中的,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到田小姐标榜自己长期缺觉导致蓝色大脑,都让我们产生幻觉,熬夜就等同于努力,缺觉就等同于拼命。
其实,很多时候,你之所以熬夜,是为了假装努力和感动自己。你只看到自己努力,以为熬夜就很了不起,却忽略了自己曾自暴自弃。
熬到很晚,复习到十二点,加班到第二天,还不忘发个朋友圈。
复习一定要拖到考前一晚,工作一定要拖到deadline,最后一刻才开始赶,你早干嘛去了。
你有时间刷朋友圈,有时间跟朋友聊天,有时间看电影追剧,有时间玩手机游戏,就是要拖到半夜才去工作学习。还安慰自己,这是因为努力。
你不是努力,你只是效率低下而已。
你不是熬夜努力,你是熬夜装逼。
03
熬夜是给自己画了条延长线
我有段时间熬夜,咖啡喝太多导致彻夜难眠。
头痛欲裂,心律不齐。整个人如同被抽干,仿佛眼睁睁就能死给自己看。接下来几天,恶性循环。
后来,我深刻反思:所有的死,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你不是真的没时间,不得不拿命去换钱。你熬夜,是给自己画了条延长线。习惯拖延,白天拖延再拖延,反正你能牺牲睡眠,你有的是时间。
正是因为你知道自己会熬夜,觉得自己时间多,才会肆无忌惮去挥霍,才会一点一点慢慢磨。
你熬夜时流的泪,都是你偷懒时脑子里进的水。
你不知道,从睡眠那里偷来的时间,逃不过上帝的法眼。你对身体的亏欠,你很快就能看见。
“熬夜的危害,举个例子?”
“不举。”
还有,眼睛干涩,视力衰退,皮肤变差,腰酸背痛,记忆力下降……等等等等等。
04
你本可以不熬夜
大部分的熬夜,其实都可以避免。
明明工作已经很忙,闲暇时候,你还是去唱k,撩个妹,在深夜去酒吧喝个大醉。
你知道的,你本可以不熬夜。
你不是真的努力,你是缺乏自律。
早睡,就相当于给自己定deadline。知道一天很短,才会有紧迫感。
这世上,没有什么紧急的工作,一定要熬夜完成。没有任何事情,比身体还重要。
把这份不熬夜宣言,分享到朋友圈。少一点打脸,多一点实践。共勉!
4、人生到底是以什么定输赢
人生到底是以什么定输赢
文/李月亮
1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提到对一夜情的看法:作为疏导情欲的一种方式固然惬意,但早上分别时就令人不快,“醒来一看,一个陌生女孩在身旁酣然大睡,房间里一股酒味,床灯、窗帘都是情人旅馆特有的大红大绿俗不可耐的东西”,然后女孩醒来,“窸窸窣窣到处摸内衣内裤,一边对着镜子涂口红粘眼睫毛,一边抱怨头疼、化妆化不好……这些都令人产生自我厌恶和幻灭之感。”所以,“和素不相识的女孩睡觉,睡再多也是徒劳无益,只落得疲惫不堪,自我生厌。”
——这些话是书里的男主渡边说的。
而同样是渡边,在与关系亲密的女主直子“睡了”后,体验到的却是“从未感受过的亲密而温馨的心情”,在直子消失后,他觉得“心里失落了什么,又没有东西填补,只剩下一个纯粹的空洞被弃置不理,身体轻得异乎寻常”。直至十八年后,仍然“死命抓住已经模糊的记忆残片”“只要有时间,总会忆起她的面容”。
这就是肉欲之爱和精神之爱的差别吧。前者是快餐式的发泄,而后者会绵延于心。前者结束后只落得疲惫和幻灭感,后者却留有历久弥新的余味。
2
好东西,总该是有余味的。
过去人们形容好音乐,说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至高的赞誉,虽浮夸,却道出了音乐的魅力与魔力。相反,若是有什么音乐,听时觉得婉转悠扬,但听过留不下任何余味,甚至使人厌倦,那就显然不够好。
品酒也是。衡量葡萄酒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便是余味。“余味悠长”是任何一款好酒的必备特点,越是顶级卓越的酒,余味便越细腻、圆润、悠长。关于这个“悠长”,西方人还制定了明确标准,和我们对音乐“三日不绝”这种浪漫主义的夸大不同,认真的西方人认为,一口葡萄酒饮下之后,口腔中的味道若10秒内消失,这酒就不怎么样,若能持续20到30秒,便该是一款不错的酒,要是余味能达到45秒甚至一分钟以上,那就厉害了,一定是瓶精工细作的高品质佳酿。
美食就更是。《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说,好的食物,是能让你心灵得到慰藉的食物,而非“简单的口舌之欢”。仅仅满足口舌之欲,是食物的最低层次。真正的美食,在饱了口福和肠胃之后,还应该让内心得到某种慰藉,让你在酒足饭饱之后,看着满桌杯盘狼藉,不至于像一夜情结束后的早晨那样,产生厌恶和幻灭感。好的食物,必有余味,吃时痛快淋漓,肚子饱了,还意犹未尽。
连制作美食的过程也是如此。现在人们用煤气烧菜,总觉得没有柴火锅烧出来的香,一个原因就是煤气关了,热量就停了,不像柴火和煤,火熄了,柴灰和煤灰还热着,这点慢悠悠的热度,恰能把食物蕴藏的美味烘出来。而微波炉就更差,一旦停转,连锅灶的热度都没有,所以出来的食物就更寡淡。
别小看最后这点余温,事物的好坏往往就在这微妙的差别上,好一点就好很多,差一点就差很远。
3
说回感情。
相恋时,男孩在甜蜜约会后送女孩回家,恋恋不舍分开,男孩走远了,女孩还站在原地不走,心被浓情包裹着,柔软地荡漾,那爱情的余味,妙不可言。或者,就算分手,两人也有一个恰当的收尾,没有疲倦、没有难堪、没有撕破脸,到若干年后,再想起对方,记忆里的画面还是美好的,心中的感受也是愉悦的,这多可贵。
少年派说,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放下,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道别。——好好道别,为的就是让感情最后留下一个好面貌,在曲终人散后,仍使人可以慢慢回味。否则,如果一段关系恶声恶气头破血流地结束,之前再美,也要大打折扣了。
4
“人生和电影,都是以余味定输赢。”这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说的。确实如此。一部电影,若不能给人感悟和回味,观众纵使从头笑到尾或哭到尾,也只是短暂的发泄,看过也便看过了,记不住,票房再高,也不能算赢。
人生更是如此。好的人生未必多风光、多惊艳,也不是非要大风大浪或者顺风顺水,但总是要活出点自己的意思,要把独属自己的光芒绽放出来,从而经得起细致长久的品味,老了跟孙儿们讲讲,能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赞一句:嘿!真棒!——就算不跟别人讲,自己咂摸咂摸,也觉得别有一番意趣。不至于坐在摇椅上晒着太阳,回想起这六七十年,只觉得乏味。
余味,是衡量一样东西好坏的重要标准。无论什么,如果真的好,就该在拥有之后,在经过之后,在结束之后,还有些美好留存,令人流连不舍,久不能忘。
可惜现在这样的好东西越来越少了。人们匆匆忙忙吃,匆匆忙忙爱,浮光掠影,急不可耐,没心思细品慢尝,这一口还没下肚,下一口已经迫不及待等在唇边,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粗莽之下,不但没心思创造值得品味的好东西,就算身边的好光景,也常常被辜负了。(文/李月亮)
作者简介:李月亮,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李月亮(bymooneye),新书《愿你的生活,既有软肋又有盔甲》热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