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将生活的鸡毛,扎成漂亮的掸子
将生活的鸡毛,扎成漂亮的掸子
文/微微一笑很倾墙
张蓓蓓是个高中班主任,是一个六岁男娃的妈,是两位老人的女儿,是两位老人的儿媳,是一个经常熬夜工作的男人的媳妇。张蓓蓓更是一个觉得自己整日生活在满地鸡毛中的女子。
清晨,张蓓蓓做好早餐后把娃叫醒,给娃穿衣、洗漱。昨晚嚷嚷着要吃粥的小家伙,清晨看见粥后突然变了脸想要吃包子。连哄带训斥外加讲道理,终于让挑剔的小屁孩把饭吃了。
看看时间发现上班快要迟到,没有吃早饭就下了桌。一路急行,中途接到老公电话说儿子的书包找不到了。张蓓蓓抓抓头发,强忍怒火,指挥老公去哪里找。来到学校,发现班长带着三个低着头的学生在等自己。她又急忙去教导主任那里负荆请罪,为自己班级同学出现的违纪行为道歉。之后的一整天,张蓓蓓又为同学们上课、批改作业,并成功劝好被学生气得愤怒的数学老师。
一天忙碌过后,张蓓蓓终于下班了。回到家后又跟老公因为到底去谁妈家吃饭而产生争执。晚上给儿子讲故事、陪儿子睡觉的重担,又都交给了她。这一切都忙完后,张蓓蓓走向卧室,把拖鞋甩开,扑到床上,静静盯着枕头,突然眼泪就流了下来。她心想,自己怎么就把生活过成了这样。
想当初抱着崇高的理想投入到教师行业中,立誓要做个完美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如今却每天都在搞定学生的日常琐事,而自己班级的同学还经常违纪。
结婚前想好的夫妻恩爱、浪漫,宝宝乖巧可爱,一家人其乐融融,但现在却总是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缠身。现在的她觉得,现实与理想相差太大接受不了。每天异常疲惫,恨不得逃到一座只有自己的孤岛静静地歇几天。
生活就是这样,总是一地鸡毛。我们一门心思预设好的所有光辉、璀璨的未来都难逃“鸡毛”的命运。工作事务、同事关系、培育孩子、赡养老人、夫妻相处……我们总是被这些“鸡毛”搞得精疲力竭,被一些琐事弄得啼笑皆非,被一些烦恼压得喘不过气。
然而这就是生活,布满各种鸡毛蒜皮小事的烟火人间,我们存在于此,生活于此。
成年人的生活总是每天都独一无二却又大体重复。几天后,张蓓蓓被校长叫到办公室。校长说:“小张啊,你爱人联系我说你呼吸系统有毛病还每天都吸粉笔灰,他想个人出资将你们班的黑板换成白板并承担以后每年墨水笔的钱。我想了想,为了全体师生的健康,决定把全校的黑板都换成白板,你替我谢谢你爱人想出这样一个好主意。小张啊,你可真幸福,嫁了一个这么疼你的男人。”
听到校长的话,张蓓蓓的两只耳朵都染上了红晕,腼腆一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一种叫做幸福的滋味像水波般在她心里一圈圈地荡漾开来。原本这几天一直陷在情绪风暴中的张蓓蓓突然就被老公的这一举动甜到心里。正如被琐事缠身心情低落时人们总会想起不好的事,被老公的行为感动到的张蓓蓓突然想起了许多生命中的温暖。
她想起自己的学生们身上散发的青春气息以及善良单纯;想起老爸老妈以及公公婆婆对自己的疼爱、关心;想起宝贝儿子一声声甜甜的“妈妈”;想起老公总是半夜醒来为踢被子的她盖好被子、在睡眼惺忪中偷亲自己一下再睡。
张蓓蓓突然觉得自己能处在这种琐碎生活中是有多幸福。她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她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她有一届届爱她的学生……她还有什么不知足?
小琐事、小愤怒、小感动、小惊喜相互交织,构成了每个平凡人笑泪横飞的烟火人生。被生活琐事缠身陷入情绪风暴的我们,每当遇到一点点的小欣喜,之前的抓狂、愤怒都会消失不见。
生活总是像诗般抑扬顿挫、像山般高低起伏、像路般柳暗花明。有欢笑必然有泪水,有高潮必然有低谷。
无数的生活琐事、情感纠葛,构成了笑泪横飞、有血有肉、鲜活动人的生活。一地鸡毛的人生避无可避,但我们可以将这一地的鸡毛扎成一个漂亮的鸡毛掸子。
将那些恼人的生活琐事梳理成漂亮的人生印记,做出一件完美的作品交给人生。让琐碎的小事经过梳理成为宝贵经验,让苦难最后散发出成功的光芒。
《欢乐颂》中有一段经典台词:“生活虽然一地鸡毛,但仍要欢歌高进。成长之路虽有玫瑰,有荆棘,但什么都不能阻挡坚强的心。”
当我们老了,坐在摇椅上品着茶,回忆着数不清的鸡毛小事,脸上一定是带着骄傲与自豪。看啊!人生,你给了我们那么多艰难、给了我们那么多“鸡毛”纷扰,我们最终还是向你递交了一个完美的作品啊。
2、当平凡生活失去理想—《一地鸡毛》读后感
当平凡生活失去理想—《一地鸡毛》读后感
文/桃子
忙里偷闲的间隙,读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小说总体情节很平缓,甚至没有出现大的冲突。全部内容只是九十年代一对在北京机关工作的年轻夫妇的琐碎日常:三餐、工作、保姆、孩子等等。简单流畅的情节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对生活的写实与丰富的细节,还有人物的真实的心理状态。
印象深刻的有主人公每天早上起来买豆腐,一块馊了的豆腐差点引发家庭战争。还有农村出生的主人公面对老家来人的心态,“谁知兴冲冲回家,老婆还没下班,家里却来了两个老家人。小林象被兜头浇了一桶凉水,一天的好兴致,立即跑的无影无踪。”
书里还有一段话,让人看的想流泪。“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辈子下来谁不知道谁!”
读完小说后有一种莫名的悲凉。20年前和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烦恼的问题也差不多。房子、车子、孩子,日复一日我们为这些工作、奋斗、与人事纠缠。沉迷于生活的琐碎,并开始从中找到乐趣。纠结于生活的不顺,与伴侣争吵又和好。只是某个瞬间,自己会恐惧逐渐变成一台机器,惧怕某一天早上醒来会变成一只甲壳虫,就像《变形计》格里高先生一样。深夜或者无人时会想到曾经的理想,也想为之努力。但是很快生活像潮水一般涌来将你淹没。
绝大部分人过的都是平凡的生活,这种生活并非一无是处。为什么小说给人一种荒芜的感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主人公的生活除了日常的琐碎已经没有其他的东西了。这让他的生活本身变成了人生目的。除了应付日常生活,主人公的心灵没有空间存放其他东西,比如理想,热情,和珍贵的情感。没有了这些东西,生活就只剩一地鸡毛。主人公是毕业几年的年轻人,却已经看不到年轻人的活力,为理想奋斗的渴望。
有一位作家说“爱之于我,不是一蔬一饭,而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平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这里的爱可能不止是单纯的男女之爱。人在世界上,如果没有对人或事物的热爱,没有对目标的向往,很容易变成精神麻木的人。虽然肉体在行动,但是没有人的活着的气息。
小说的最后,听闻曾经对自己多加照顾的老师的死讯主人公伤心了一天,然后继续担心他的大白菜去了。虽然主人公的生活还在继续,但是小说已经结尾了。因为这个人身上,已经没有值得书写的东西。小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滚滚洪流中人们的身影。而我们有时候也在这镜子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