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莫言:看别人的世界,品自己的人生
莫言:看别人的世界,品自己的人生
文/莫言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静心学习,耐心沉淀,送给自己,共勉。
人来到这个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也会有许多的不公平;会有许多的失落,也会有许多的羡慕。
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总有休息时间。或许,我们都是远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或许,我们都是近视眼,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幸福。
面向太阳吧,不问春暖花开,只求快乐面对。
事实上,大千世界,不会有两张一模一样的面孔,只要你仔细观察,总会有细微的差别。同是走兽,兔子娇小而青牛高大;同是飞禽,雄鹰高飞而紫燕低回。
人总是有智力、运气的差别,总会受环境、现实的约束,总会有人在你切一盘水果时,秒杀一道数学题,总会有人在你熟睡时,回想一天的得失,总会有人比你跑得快……参差不齐,才构成了这世界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是的,走在生活的风雨旅程中,当你羡慕别人住着高楼大厦时,也许瑟缩在墙角的人,正羡慕你有一座可以遮风的草屋;当你羡慕别人坐在豪车里,而失意于自己在地上行走时,也许躺在病床上的人,正羡慕你还可以自由行走。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欣赏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事实上,人生如一本厚重的书,有些书是没有主角的,因为我们忽视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线索的,因为我们迷失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内容的,因为我们埋没了自我。
一生辗转千万里,莫问成败重几许,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与其在别人的辉煌里仰望,不如亲手点亮自己的心灯,扬帆远航,把握最真实的自己,才会更深刻地解读自己。
面向太阳吧,不问春暖花开,只求快乐面对,因为,透过洒满阳光的玻璃窗,蓦然回首,你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2、你的人生,凭什么要交给别人选择?
你的人生,凭什么要交给别人选择?
文/珊珊&蕊希
何怀宏先生说过:我们总是过于的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哪里去。而我想问,我们之所以那么忙碌,是不是因为我们在活自己的时候,也同时临摹了别人。
很多听众问我:蕊希,我是应该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他们希望我从事的工作,还是应该自己按照兴趣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我是应该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和那个在他们看来一切条件都很好的人在一起,还是应该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找一份我真正想要的爱情。我是应该留在家乡这座小城安安稳稳又没有压力的度过一生,还是应该趁着年轻去大城市闯闯,给自己的人生一些新的可能。
我看过太多太多这样的提问,我特别清楚这种矛盾的感受。因为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阶段,我也因为害怕伤害别人而违背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后来我发现,自己的人生,不可以交给别人来替我们做选择。
我们应该要能听进别人的建议,但最后又能拿出自己的魄力。结果怎样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在走到终点前,本来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知道结局是好坏。可是没关系。只要那是我们自己选的,就是没有遗憾的,就是无愧于心的。
别人替你选的,是你真正喜欢的吗?
别人说,浪费光阴还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人,都是不尊重生命过程的。所以,我们就开始拼命醒着拼命工作,丢掉假期丢掉休闲,生怕一停下来就落后,生怕一舒服就被认为是不努力。
别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所以,我们又开始以找寻远方为由,漫无目的的游荡。将手头的工作视为鸡肋,抽空负重抽空责任。而你有没有想过,追求远方或是着眼于前,你的重要决定是你真的想要并热爱的吗?
三人成虎的故事如今愈演愈烈,若是有人要想让你信服他的观点,难免会夸大其词。如同道德底线的问题,有人横加指责,有人为之辩护。这两样依照辩证思维都是正确的,都是经过一群人的思索探究得出的结论。
但很多时候,当我们自己面临这样双面性的问题时,就成了秋草的飘荡。哪一方的论证更加有强劲、更具说服力就倒向哪一方。然后,我们就逐渐了失去自己找寻观点的能力,我们变得被动,变得不会自己做决定做选择。
你不是选择恐惧,你是根本不知道想要什么
人生中有很多需要征求别人意见的时刻。挑选哪个颜色的窗帘,选择哪份从事的工作,早餐吃甜粥还是汤面,零食是饼干还是薯片。在生活里这些无处不在的选择中,我们很少完全独立的去做选择。我们总是喜欢并习惯性的问着,自己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
可是不管别人说了什么,最后的决策权都在我们自己手中。做任何决定最重要的就是,要满意最后施行者的自己,不然此后的任何不满都会变成我们抱怨的戾气。
因为人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总觉得自己手里的没有别人手里的好,总觉得自己买走的那件比不上还摆在货架上的那款。总觉得如果当初选择的是另外一样,就会有比现在更好的结果。然而,选择是自己做的,别人的建议也只是别人的判断。到最后还能对自己负责的,只有自己。
在天气预报说是晴天的下雨天被淋湿,我们经常是责怪不够准确的机器。在自己请客的饭局上不合口味如同嚼蜡,我们也常常是抱怨别人之前的提议。我们都习惯了听取他人的意见后,再从他人身上找原因。
你听从父母的意思,为你安排的大学专业和就职岗位,你办公桌上跟随别人意愿去购买的绿植和摆件。可关键是,这些是你真正想要的吗?
为什么你自己的人生,总要让别人选择?
淘金的狂潮和前赴后继的淘金者,人们所视的铁饭碗和蜂拥而上的人群。我知道,极力的模仿是因为生活终归是太苦,总要在前行者身上找寻休憩的滩涂。可前行者也正是因为打破了更早的前行规则,他们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前车之鉴。
无数本的名人传记里传授的不是希望你比着他的模型生活,而是让你看到他们是怎样去选择的。老人有老作为,新人有新成就,既然什么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那你为什么就不能完成一次独立的思考,去给自己的人生做个选择。
梭罗说过,他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活法,而不是简单地因袭和模仿他父亲的母亲的,或是邻居和别人家孩子的生活方式。既然一个圆能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活法。那为什么我们总要去尾随着别人的路线,亦步亦趋的走钢丝呢?
有句话说:"一厢情愿,就要心甘情愿。"这是两个人的关系中,付出更多爱的那个人的写照。《最好的我们》里面,路星河不就是这样吗。其实活自己和一厢情愿也相差无几,虽然悲伤,但你怎么知道他不是甘之如饴。如果你问我,我希望我们的生命,宁可特立独行到不被看好,也不要失掉灵魂总在学习着别人生活的模样。因为至少,我还是我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走在自己热爱的路上,才能用尽力量
其实,我真的是以个在坚持自己观点上不想委曲求全的人。而我这样的性子在生活中,也经常被人称作是倔脾气。但起码,我是走在自己热爱的路上,所以我有持续不断的热情,所以我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做人生中的许多选择,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是自己选的,所以很快乐,所以一定会为了那个选择而用尽力量。
春夏秋冬,哪一个是最好的季节。东南西北,哪一个是最准确的方向。谁也不知道,谁也没办法做出一个能够说服所有人的选项。就好像是盐和糖,谁更重要。一生中我们会遇到的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实在是有太多太多。
有理由的选出最喜欢的,至少不是在随波逐流后的自我安慰和催眠。有一些路,就是无法复制粘贴才称得上是独属于你的。并不是刻意的去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只是只有真心,才能让我们做好手头的事情。
不多求不妄求,坏牌赌一张,好牌也只赌一张。心脏只有那么大,想要的也并不多。需要面包,需要美丽,和需要一个可以祈祷的地方。
3、莫言:母亲
莫言:母亲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
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4、“别人家的孩子”毁了我们的人生
“别人家的孩子”毁了我们的人生
我在跑步,当我快跑到家门口的时候,有个人从我身边超过去。我什么都没想,身体就本能的甩开双臂追了出去,终于超过他的一瞬间,身心舒畅,停下来却发现,我早就错过了回家的那个路口。对比无处不在,人本能的和身边人做各种种各样的比较,这可能会让我们跑得更快,可能会让我们停下脚步,或者让我们一时冲动错过自己的转弯。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社会比较理论,是指人本能的会通过搜索身边的信息并与之比较来判断我们自己在社会当中的位置。比较有两种,包括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向上比较是指一个人更愿意拿自己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作对比,向下比较是指一个人更习惯于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作对比。
向上比较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挫败和疲惫,同时驱使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奋斗。向下比较可能听起来有点不思进取,但同时它会提醒我们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并珍惜拥有。无论向上比较还是向下比较,都是源于我们对自己价值的不确定,我们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我是谁。比较本身并没有错,都是我们帮助自己更好生活的一种资源。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在庞大的信息量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不迷失方向,也不停下脚步。
“别人家的孩子”毁了我们的人生
案例一
我从小跟外公外婆长大,外公很疼爱我又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小时候没什么娱乐活动,夏天的晚上街坊邻居就会搬着小板凳坐在路灯下聊天。有一个老邻居的孙女和我同岁,每天晚上都会站在人群中间背古诗,都是我听都没听过的古诗,她的爷爷就很骄傲的哈哈大笑。这个时候我就抬头看外公,外公抿着嘴没有表情,只是一只手扇着扇子帮我驱赶蚊虫,一只手把我往怀里搂了搂。后来我和那个小女孩进了同一个小学,她的成绩也一直比我好,一直到四年级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开了窍,一下子排进了班里前十名,小升初的考试比她整整多了一百分。外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仿佛呼出多少年的郁结,然后说,她小时候背那么多唐诗也没有用,还是不如我家宝贝考得好,像我家宝贝这样聪明的孩子,是不需要那么努力的。
在疼爱我的外公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比我更好的小孩。这让我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总拿别人的缺点来跟自己的优点做对比,总是对自己很满意。凭借家里的宠爱和这样容易满足的性格,我顺风顺水的度过了生命的前二十年,在我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这样性格带来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首先,我总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上去,做一点点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领导对我不满,我自己也很委屈。其次,我无法与人合作,因为我很难看到对方的优点,总是看人家的缺点,然后在相处中表现的霸道又自以为是,要求什么都按照我的标准来做。第三,我只愿意做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对于自己不擅长不熟悉的事情有很强的抵触心理,因为我知道我很难在其中获得优越感。
在过去这半年里,我尝试着换一个角度去看生活里的人。多了一份信任,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着一样的东西,被理解、被认可、被爱,当我相信对方和我一样的时候,我就不盯着他们的缺点了。多了一份尊重,我开始真的能够理解,当我们拥有共同的内在渴望,是不同的原生家庭塑造了不同的我们,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他的模式和他这个模式背后的理由,我没有资格去评价。多了一份好奇,我开始带着探索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工作中我也愿意尝试更多的挑战,这让我不断有新的收获,也越来越勇敢。
“别人家的孩子”毁了我们的人生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会不断有比我强的人出现,有的人比我聪明,有的人比我有经验,有的人比我会说话,我不可能处处都比别人强,这就会带来强烈的挫败感。
案例二
比较,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主题。我有一个只比我大几个月的表哥,从我两岁的时候就住在家里,住了好几年。我们特别喜欢比,比谁力气大、跑得快,也比谁更乖巧、更勤快,因为更乖更勤快的那个会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关注。我的父母也很在意和身边人的比较,我的父亲非常的勤奋,所以我们家的生活一直是亲戚朋友中间最宽裕的,他们也这样要求我。
必须比别人强的这个模式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我一直很努力,所以工作做的还不错,在公司里领导看我总是忙忙碌碌的也会很喜欢我。比较让我什么都想要去尝试,因为我不管在哪个方面都不甘落后。最重要的是,有比较我才知道自己的价值,这样我才能对自己有一点点满意。不好的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会不断有比我强的人出现,有的人比我聪明,有的人比我有经验,有的人比我会说话,我不可能处处都比别人强,这就会带来强烈的挫败感。并且比较会让我失去目标,忙碌着去在方方面面赶超别人的同时,我就忘记了自己本来想做什么。总是在跟别人做比较的我脑子里好像紧绷着一根弦,不停地提醒自己去努力,偶尔闲下来我就如坐针毡。这让我非常的辛苦,错过了生活中很多的小乐趣,也一直不能好好地谈一场恋爱,因为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资格去享受生活。
现在的我还是会想要比别人强,不同的是我会问问自己这件事真的是我想做的吗?还是只为了比别人强。这让我做事情的时候更加专注,例如以前的时候我总是跟别人比客户的数量,每个月跑客户的量都是最高的,成交率却很低,现在我不再盲目追求数量,而是专心的去跑几个我认为可能性很大的客户,这样成交率就高起来了。这让我能够停下来,有时间也有精力去看到,原来这个世界这么有趣,生活可以这么舒适。我还交了个女朋友,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很看好我们,在和她的相处当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知己主义观点:
什么原因一定要比呢?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总是希望别人家孩子好的优点我们身上都有,长大了我们还用这样一种模式要求自己。比较让我们更快的进步,比较也让我们经常情绪低落。
我们的信念是,我承认我又不如别人的地方,我承认我身上有很多东西别人也没有,我不断完善,但我永远遵守我就是我。(来源:知己主义 微信号 zhiji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