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比死更难——《无名之辈》观后感
活比死更难——《无名之辈》观后感
文/邵雪峰
《无名之辈》全片以枪为线索。
枪是什么?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枪是阳具,是权力。
枪的权力来自何处?来自持枪者可以决断人的生死。
本片戏剧冲突之一在于,持枪的人想好好活,被枪指的人想快点死,从而构成了权力的颠倒。这是荒诞之一。
那么,枪来自何处?
片中有三杆不同的枪,一杆是从工地里挖出来,一杆是从太爷爷处偷来的,还有一杆随处可得的水枪,然而它在被包装之后,只要不扣下扳机,它具备和真枪相同的威力。
三杆枪象征着不同类型的权力。
一种是土生土长的权力,霸道野蛮,由房地产老板的儿子高翔掌握,是他对抗刘五的力量来源。高翔把握权力的同时,也具备年轻男性的性吸引力。他在和保安女儿的互动中,无疑扮演着更为主动、强势的一方。
一种是世代继承的权力,由进城的农名工“眼镜”掌握,这种权力在本片显得非常荒诞,构成主要笑点。眼镜最想要的是尊严,却屡遭挫败,求而不得。眼镜寻求尊严之路也构成本片冲突之一。电影并未交代眼镜之前的生活,可以猜测,很可能是之前的种种挫败,迫使这个年轻人偷来太爷爷的枪,用最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男性能力。他冒着巨大风险抢了手机店,到手的大都是不值钱的手机模型;他闯入民宅,却被高位截瘫的嘉旗用言语胁迫,陷入两难;他暴怒之下想找店员理论,才发现自己已成为全民笑柄;他好不容易在女人面前展露出男子气概,马上被兄弟曝光还是处男;他几乎就快逃之夭夭,却被烟花吓得开了枪,入了狱,枪也随之失去。
从片头到片尾串起整个故事的水枪,道出权力某种意义的实质——拥有枪的人不是因为枪才拥有了权力,而是因为他人相信持枪者拥有权力,所以他才会有权力。权力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种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保安的一连串行为更显滑稽。作为男人,他是完全失败的,女儿、妹妹、女老师和女技师都看不起他,他的警察之路毁于车祸,之后当了房地产老板的保安,却被债主吊起来打——开头这场打戏里,他以寡敌众的抓手在于抓住了刘五的阳具。之后的情节里,他试图去抓更大的阳具——枪。他一生的命运与枪纠缠不清,但哪怕再落魄,他也要扮演枪的合法拥有者——警察,并努力成为警察。在保安心中,成为警察,拥有枪,才算得上男人。
在电影中,对死的讲述显然比活更容易。
人死了,那就是死了,结束了,终结了,不会有任何变化了。
反派死了,完;
公主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个结局也算一种“死法”,完;
所有人都死了,完;
主角进监狱了,一纸判决带走了所有的爱恨情仇,完;
再精致的结局,只要是人物进入了某种“不变”,有了结局,就算死了。
很多电影的戏剧冲突,往往是人物会不会死,或者怎么死。
然而,比讲述死更难的,是讲述如何活着。如何描述死之前活着的状态,在我看来,远比交代“死还是没死”关键。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他既有广阔无限的可能,也有无法突破的局限,人的情感充满矛盾和冲突,人的行为可能陷入了某个刻板僵化的模式,但也可能发生令人震惊的变化。这样的人的状态是最为有趣的,也是人总能在电影中找到情感投射之处的原因。
而一个人如果不变了,比如,永远幸福快乐了,屹立不倒了,永垂不朽了,其实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死了。
现实生活中,人总是在发生变化,哪怕是死人,腐烂程度也不可能不变;而在电影中,人物形象的确是可以不变的,或者说,电影投射出来的人物形象可以给人以“不变”的错觉,当所有人都同意了这种不变的时候,这个形象就变成了僵尸,或者死人——比如一辈子幸福快乐的神仙眷侣。
《无名之辈》打动我的一个细节是,女儿与保安拥抱和解之际,保安终于放开了包裹着的水枪,腾出手抱住了女儿。然而,他会抱多久,他是否还会继续通过追求阳具来证明自己拥有阳具,没有人知道。
2、电影《无名之辈》观后感
电影《无名之辈》观后感
文/王赞赞
开始是看到和菜头在微信公众号里推荐了这部电影,然后基于对和菜头的信任第一时间买了票。看完之后增加了对和菜头的信任,同时也忍不住发了两条朋友圈向大家推荐这部年度佳作。这是一部充满荒诞又满是生命力的好电影。
中等颜值助力人性的高级表达
看今天辉哥的文章在谈颜值的话题,正好想到了这部电影里的演员颜值。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明确地忽略到演员的颜值,甚至因为颜值中等而让人觉得真实,同时因为不受颜值对感性的影响反而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导演对人性的高级呈现。电影讲述的故事虽然不常见,但是故事的发展似乎都在预料之中。只所以让人难忘和震撼,要归功于对细节的深度刻画让平凡故事里的小人物充满光彩。
眼镜和李大头两个社会的底层人员为了不同的目标而一起去抢劫一家手机店:眼镜为名,李大头为利。眼镜为了通过这件可以上新闻的“大事”开启自己的侠盗事业;李大头为了获得意外之财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回老家结婚过日子。这对难兄难弟就这样实施了这样一场在我们看来很low的抢劫,然而这正是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一个荒诞: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着自己觉得伟大的事情,而以上帝视角去俯瞰会觉得他们做的事情卑微到不值一提。
我联想到的这一点的反向应用就是日更写作。
写作者的心里或许怀抱着用文字创造价值,写到财务自由的伟大幻觉。而在读者看来或许价值不大,永远只能是无名之辈。但是事情的分水岭就在于此:如果写作者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产生自我怀疑,比如,有人会看我写的文字吗?我写的东西有价值吗?我知道的别人都知道,写出来的东西会很无聊吧?……那么在写作者的“完美主义”思想实验里,只有等他准备好了,头脑里有了非同寻常的高价值认知时才会提笔开写,然后一鸣惊人,一举成名。然而这样的状态永远不会到来,最后的结果就是从未写作,也就没有通过写作来改变自己的可能。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剧情推进
电影里的一大亮点就是频频通过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小事件来推进剧情的发展。比如,一开始眼镜和李大头不抢银行去抢手机店;成功抢了手机店后发现抢到的是手机模型;在随机的躲藏中误入了一心求死的高位瘫痪者马嘉旗的住处;本以为可以自杀成功却在烟花声中苏醒的马嘉旗;以为结局如意的老马在烟花上空时被一枪击中。
一次次的小意外来临时,原始的人性冲动都会让主人公反抗、斗争、冲动。这个时候就会发现作为小市民的我们早已经被现实的世界困在了一个个隐形的牢笼中动弹不得,每一个冲动带来的代价都是灭顶之灾。作为一个无名之辈,我们的选择往往不是好与坏,而是更坏和最坏。活得如蝼蚁的人会理性地选择“更坏”而避开“最坏”吗?不是。因为有时候“最坏”会让人有瞬间的燃烧,有短暂的畅快,而“更坏”或许是另一个死循环的深渊。但是在故事里我们看到小市民的无名之辈在人性升华时刻成为了有名之人。
英文助力理解方言和言外之意
整部电影另类地选择了以重庆方言作为配音,甚至里面的部分插曲也是。一方面,方言的使用更符合剧情的真实情节;另一方面,方言的使用也更容易拉进和观众的感情。很多话用方言才能淋漓尽致地呈现,用普通话反而养巧成拙。不过这部片子的风格决定了它必须使用方言来呈现。带来的一个小问题是,西部方言的部分特殊用语对丁非此区域的人来说可能会有理解延迟或者盲点。
然而这就是我的意外收获:通过英文字幕助力理解方言内涵。电影配有中英文字幕,中文字幕遵从方言,而英文字幕选择了直译。于是通过看英文字幕就可以快速完整地理解对话。这真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操作,不得不说,英语学习带来的意外便捷真是丰富。
“这世界为什么会有桥呢?”
“因为路走到头了。”
《无名之辈》只有三个字:好电影。
3、特别的《无名之辈》观后感
特别的《无名之辈》观后感
昨儿晚上和朋友约好下一天去看个早间电影,朋友对于电影是常在豆瓣上关注的,看见评分高的,便会蠢蠢欲动约上去看一场。上一次看的《我不是药神》没叫我失望,因此这一次我也欣然同意。
走在路上,跟朋友闲谈着话,时而不自觉地默想着《无名之辈》讲的什么故事呢?大约是默默无名者之间的故事吧,人物由电影名可以猜出,可是故事的主题,线索,情节等不看剧情介绍实在没法想的,而我又偏不愿上网寻它的介绍,正如我不愿预知杂技的表演技法,虽然也没有人告诉我那技法。
买了两份茶饮电影便开始了。故事的剧情和情节,我想我写的必定没有人演的生动,于是我想着就把我作为一名观众对演员们的感受一一写下吧,时常电影散场的时节,总能听见前后左右的观影者对于方才电影的意见,我也跟朋友议论,可是这一回,觉着不尽兴,非写下来不能把话说全。
一 头盔侠1
胡广生,诨名眼镜,据说小时候打死过一条眼镜蛇,因此头盔侠二老叫他眼镜,后来哥俩闹矛盾,才晓得他原来捡的一条死蛇。由此可知眼镜哥逞能而爱面子的性格,由他的鸡冠头的模样,也能看出他的力求与众不同。头盔侠是哥俩抢劫的时候因带着头盔而自取的称号,他们欣羡蜘蛛侠,钢铁侠的出人头地和伟大,因此在抢劫后,学着取名头盔侠。可是终因文化程度低,两人的抢劫闹出了笑话:不抢银行,倒抢了银行隔壁的手机店,抢手机店也罢了,却掳走了一堆模型机,后来招到电视台的嘲讽,这更刺激了眼镜哥外强内弱的心魂。
走在散场的路上,对朋友说起眼镜哥,忽地想到他原来在《我不是药神》里与山争哥哥一块演过,两次的角色都是小流氓类型的人物。因此网上查到他的原名叫章宇,并看到了他的艺术照,正经的发型,清秀而冷峻的面庞,哪里有个小混混的影子。可是荧幕上的他真真切切的一个小流氓,霸道,逞强,易暴怒,长相平庸,没得文化,可是心内却比鸡蛋还要脆弱,善良的人不一定老脆弱,可是老脆弱的人一定善良。章宇从妆容,谈吐,举止,性情上令我信服地诠释了小混混力求逞强而能善良。从此我记住了章宇,他叫我明白小流氓也有不铁了心坏的。
4、《无名之辈》观后感
《无名之辈》观后感
文/半圆将圆
这是一部口碑先行的片子,我慕名去看了,是个让人有敬意的好片。
故事架构缜密,情节清新真诚,演员也都让人很舒服,观影过程中,你能够真切又强烈的感觉到,导演个人的意识形态以及个人的气场,感觉到他真的在用心拍一部自己想拍的片子。
它既不像麻花剧小品似的扁平化娱乐处理,也不像徐铮那些囧系列一样,硬凹欢笑与泪水的融合,《无名之辈》让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然,苦中作乐的自然,上升的自然,各条线糅合的自然,甚至可以说,就自然这个特质来说,是迄今为止国产片里的佼佼者。
几条故事线都是小人物常见的生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困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局限,每个人又有每个人的渴望,这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每个人的命运,我们观影的人,站在上帝的视角,看着他们在命运里浮沉,也像照一面镜子,看到了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无助。
但是,我一直认为,决定一部好电影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元素,是导演本人的意识层次,或者用这两年说烂了的一个词,叫审美。
这部片子,也有意识层次的问题,或者,导演的诉求就只是单纯的想引发共鸣,不想在引领上有什么动作。
抱歉,必须剧透一点点,比如,马先勇一心想要做协警,信念强大意志坚定,但对待女儿却不愿花一点点心思,一直简单粗暴,比如高老板为了小三抛妻弃子,可是儿子还是头脑发热的为了父亲召集同学要去打群架,比如大头为了心仪女子嫌他不会赚钱,就决定去打劫。
我知道,就是因为他们是这样的人,才构成了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前辈也说,不要妄图教育市场,对这部影片的导演来说,能在娱乐年代做出这样另人尊重的作品,已经非常有心了。
可是,我还是奢望能有影片,在共鸣的基础上,不要一味的呈现小人物的心酸,能够通过影片给小人物打个样,告诉他们,生活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没错,在现今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想要学习正确的生活姿势,多的是渠道。
可是人们对于故事最敏感,尤其是做成影像的故事。
尤其是做成影像活生生的演员来演绎的故事。
尤其是做成影像活生生的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演员来演绎的故事。
这几乎算是一种环境和榜样的生态模拟,更能让观众从中接受到对他们的实际生活有帮助的养分,希望未来能够有这样的片子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