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留一座桥在心头作文
较之于“故乡”,我更喜欢用“家乡”来代表我打小长大的地方。“故乡”的“故”字总给我一种远去的缥缈感,似乎我早已被它从怀中抛出,抓也抓不住。而“家乡”却有一种泥土般的亲切厚实感,仿佛我还是那个在田间小路上狂奔的疯小孩儿。
家乡的河流不多,一条较为宽阔的河流从家门前缓缓流过。我最喜欢这条深深浅浅的小河,不仅是因为我从小就在其中欢愉地“狗爬式”游泳,还因为它有一条古风古韵的腰带——杏河桥。这是一座完全由石头造成的老桥,桥桩也是全石构造。因为年代久远,原本灰色的石头早已爬满青苔,即使是桥面也透着冷飕飕的墨绿色。这样讲着倒显得它有些阴森可怖了,其实不然,它是座“表面不一”的桥。白天,太阳在它上空缓缓移动,烤着它干裂的皮肤,但它不抱怨。不知多少年过去了,它还是那么温暖,以致桥边的人家都爱去桥上站站,靠着栏杆聊聊家长里短。可我从前不这么认为,常挑战它的权威。远远望去在桥桩之间能看到有一缕缕光从石头缝中泻出来。我站在桥中央,憋足了气,使劲地跳几下,结果都是没事,我反倒脚疼了,生气地拍着还是有石头缝的栏杆,骂骂咧咧道:“你该退休了!”
谁知一语成谶,几年前它也终是背不起我们了,功成身退。乡亲们用木头把桥头封了起来,不许自行车、摩托车过了。但人们常图个近路,还是会走一走。再后来为了安全起见作文,彻底禁行了。
我站在桥的东头,笔直地站着,呆呆地看着它,它不再是我所熟悉的桥了。它被许多长木板困住了身体,被无数密密麻麻的钉子钉住了灵魂。我再也不能从它身上感受到光阴的故事,只有岁月的阴凉。那是阳光也晒不暖的冷。真是应了“故乡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这句话。
年少气盛,冒出了拯救它的想法,也曾偷偷地从家里拿来撬钉子的工具,蹲在桥头干一下午。起初因为没掌握使用技巧,大半天下来也看不出什么成效,反倒被路过的村委书记抓个正着。拎着我向家人告状,接着少不了是一顿骂。但这根本阻挡不了我,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怎能就这样放弃?之后我又去了五六次,每次都能撬下三四块木板了,可常常是第二天回去时,它们又回到了老位子。只有它上面钉子留下的一个个小洞才证明它曾被我撬下来过。
我很气愤,向奶奶诉苦,奶奶试图劝服我,没有成功。最后还是因为要去镇上读书才被迫搁置了任务。
不久后,新桥造起来了,是粉白的水泥桥,没有光可以从桥桩透过,不是我可以挑战的桥。乡亲们对它的牢靠赞不绝口,可我就是忘不了老桥。翻过木板,小心翼翼地走向桥中央,虔诚地站着,再不敢像以前那样粗鲁地对待它了,提着气,生怕我用力的一步会彻底毁了它,毁了我美好的念想。
杏河桥永远是我记忆中的模样,就像“故乡”在我心中永远取代不了“家乡”一样。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谢汉琛 | 作者年龄 | 16岁零4个月 |
---|---|---|---|
在读学校 | 宝丰县第二高级中学 | 在读班级 | 高一3班 |
性格特点 | 直爽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饲养宠物 | 平均成绩 | 116分 |
指导老师 | 宋时归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2、一座城池作文
因为不信任,我们把内心冰封成一座座城池,孤零零地屹立着。
打从刚记事儿起,我便能熟悉地唱出“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歌谣。背《三字经》的时候,我接触到了“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的句子。在小学里,老师谆谆教诲尊老爱幼,诚信互助的道理。那时我以为,即便是陌生人之间,也是存在一份妙不可言的信任的。
然后,我渐渐长大,理所当然的“真理”被渐渐打破。
所谓的“信任”,愈发地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稀少的奢侈品。
当耄耋老人摔倒在地,痛苦地在地上挣扎,惶恐无依地寻求帮助时;当陌生人突然出现在眼前,用焦急的眼神望着身边来往之人,希望借来手机打一通电话时;当天真烂漫的孩童抓住路人的衣角,顶着一张梨花带雨的小花脸蛋,恳求好心人送迷路的自己回家时;当身患残疾衣衫褴褛的乞者来到身边以卑微的姿态祈求帮助时……
当这些问题突然摆在我面前,我感到难以判断的,不是愿不愿,而是能不能。
能。不能。
对不起,陌生人,我不能信任你,因此我不能帮你。
我自己的受骗经历使我不自觉地将你化为骗子的行列,媒体报道的大量欺诈事实使我对你望而却步。身边的舆论力量让我对你的痛苦产生怀疑。对不起,请原谅我,我爱莫能助。
我们憎恶自己的冷漠,同时又不得不强迫自己适应这个社会。
我们不吝于做好事,亦真心地希望人人都能为社会添些或明或暗的温暖火光。但是我们担忧,担忧善意被恶意利用,担忧因盲目的正义而使自己陷入扰人的麻烦之中作文,在担忧之中,我们渐渐失去了信任的勇气与能力。
年过七旬的张景珍支了一个馒头摊子,因信任路人买馒头会自觉付账而将摊子摆在路边,自己安心回家吃饭,这件事情让无数人感动赞扬。
一个馒头摊子的故事就可以让人们津津乐道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怀揣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待这一件事。
欣慰,亦或是悲哀。
我分不清楚。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很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最大利益”不惜背离道德。在道德的缺失中,人们无奈地选择漠视信任。在信任的危机中,我们渴望真善美的回归。
于是我们迫切地去寻找一切能够体现信任的人和事,迫切中夹着狼狈。在这里我不想将这种现状归咎给体制、国民素质或者是经济的发展,我只是希望更多人可以加入到呼吁信任的队伍之中,从客观因素来改变主观态度终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能做的只有从自己做起,努力去做一只只亚马逊森林的蝴蝶,煽起自己美丽的翅膀,掀起一股信任的飓风席卷整个社会。
我不是怜悯世人的耶稣,我无法救赎人们的冷漠;我不是位高权重的政客,我无法改变人们生存的现状。我只能抬起头,仰望太阳,希望它散发温暖,洒进一座座城里……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徐志强 | 作者年龄 | 17岁零10个月 |
---|---|---|---|
在读学校 | 乌鲁木齐76中学 | 在读班级 | 高三9班 |
性格特点 | 好交际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笛子 | 平均成绩 | 100分 |
指导老师 | 尤雅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3、为一座城市作传作文
任何一个厌世者都有他心目中的黄金时代,我心目中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据说,在那个年代,有两三年,佐埃·阿坎每天都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一首写日常生活的诗,广受欢迎。
我想,这真是个传说,他究竟写了什么,竟能说服大家从熙熙攘攘中腾出几分钟去看,而且马上就能看懂呢?难以置信。直到读到伊犁本土诗人松龄的诗歌。
第一次读松龄的诗是朋友指给我看的。那一期的《文学报》拿出一个版面刊登了伊犁三剑客的诗(亚楠、程相申、松龄)。松龄选的是《在城里,我看见一辆运煤的毛驴车》、《和母亲的一次电话》、《这么多年了,你还在写诗》。与亚楠、相申相比,松龄的诗显得轻巧、具体、朴素。不管是主动还是无奈,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满足于自己的小天地的。
在《运煤车》这首诗里,诗人把雪、毛驴车、卖煤人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红泥小火炉连缀在一起,通过时空的交错,给我们刻画了一位现代卖炭翁的形象。在最后一节(第七节)诗人写道:雪还在下,纷纷扬扬∕∕我擦身而过∕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你期盼的目光里∕我多想学学李白和杜甫∕买一块煤回家∕遗憾的是∕我的钢筋水泥∕筑成的小屋里∕早已盛不下昔日∕唐诗宋词里∕那盏充满诗意的∕红泥小炉。在慨叹民生多艰的同时,也对逐日消失的传统怅惘不已。
从这最初的诗里,我发现松龄的一个长处:诗歌写什么,标题里就交代清楚。对现代诗而言,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常识问题,它表明作者是非常冷静的。而源于智性的冷静,是现代诗人最缺乏的。假如不得不举个反例的话,我首先想到的是北岛。
我敢肯定,假如你读过北岛后期的诗歌,肯定会有和艾伦·金斯堡一样的感觉:看不懂。我甚至怀疑北岛自己能否看懂(当然,它们是能解释通的,但讲得通和看懂是两码事)。这些诗歌肯定都是在一种混乱的状态下写的,包含了太多极度个人化的体会,结果只能拿时间、地点来命名,这也是北岛后期无题诗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而令人惊讶的是,北岛曾这样评价策兰:“从总体趋势上来看,他的诗越来越短,越来越破碎,越来越抽象。每个词孤立无援,往往只指向自身。他对抒情性回声的压抑,对拆解字义的热衷,使他慢慢关上对话之门。”
所以,给诗歌命名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松龄做到了。
在迷人的生活诗之外,松龄还写了相当数量的自然风物诗,表达了对农业社会的怀恋和赞美作文,有一些作品还批判了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例如《寻找》),它们与生活诗一起构成了松龄独有的诗歌风景。
新疆作家阿拉提·阿斯木在《伊犁夜话》里写到,还没有城的时候,田野就在那里了,所以城市和乡村不是分开的,而是乡村的一部分。是呀,伊宁就是这样一座城市,绿树环抱、一水旁流、民居错落、花木幽深。在这里,现代化是被农业哺育大的,你爱城市,也爱农村。松龄诗歌里的人就是这座城市的人,风物就是这座城市的风物。活的人,自然的风物。你或许喜欢,或许无所谓,或许认为它们写出了普遍性,或许认为地域性依然明显(伊宁毕竟是座边陲小城)。但,它们至少是忠实的。忠实的像死者。
毋庸置疑,松龄是伊犁诗坛乃至新疆诗坛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或许是唯一一位没有掉进地域性陷阱的诗人。除了用词有时不够精确(这毛病很容易找到)、行文略嫌啰嗦(《冬夜》、《天气:雨夹雪》最后一段均可删去)外,几乎找不到硬伤。而当代诗人,除了顾城、海子、王寅,又有几个是基本汉语过关呢?
在我看来,松龄诗歌的最大缺陷是:无法使人难忘。
首先这是生活诗的本质决定的。显赫如辛波斯卡,她的名声也是由《越南》、《奇迹市集》、《桥上的人们》、《恐怖分子,他在注视》、《对统计学的贡献》这些非生活诗奠定的。因为,生活诗从本质上来说,是奥登所谓的“轻”诗歌,无论作者有意无意,它有点类似“通过特点和技巧获得一种有普遍的吸引力的‘胡话诗’。”这些诗能让我们眼前一亮,心有所动,但它根本无意去解决问题,它提出的问题也是似是而非的。
其次,总还和一个人的阅历有关。松龄长期生活在伊犁,过惯了书斋生活,多多少少限制了他的广度和深度,也让他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与其说他写的是这座城市,倒不如说他写的只是自己。(如果松龄像菲茨杰拉德那样参与了宏大、熙攘、轻率和寻欢,他就可以给这座城市写编年史了)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艾略特所谓“历史意识”的问题。由于缺乏这种意识(借口很多),松龄愿意承担的是生活,而非苦难,他愿意写的也是生活。他放弃了诗人所特有的命名权和解释权,导致他的诗太轻。(松龄说过,他对诗的要求是,有新意,能看懂。)
不过话说回来,松龄仍极可能是伊宁人最喜欢的一位诗人。至少大家愿意抽出几分钟读完他的诗,并自以为懂了。
能读懂,这很重要。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姚俊良 | 作者年龄 | 18岁零1个月 |
---|---|---|---|
在读学校 | 平安区第一高级中学 | 在读班级 | 高三6班 |
性格特点 | 有亲和力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划船 | 平均成绩 | 113分 |
指导老师 | 左贤王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4、一座城市的味道作文
一座城市,因为它特有的味道而让人难以忘怀,仿佛品了一杯香醇的茶,即使已经咽下,余香却还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
我生活在一座名为宿州的城市,但我们这里的人更喜欢亲切地叫它“虚线”。用《尤利西斯》里的话来说,从小到大,我一直是这个地方的目击者,它承载着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长大以来所有的记忆,是我的回忆录的背景,我依赖它,我敬畏它,我深爱它。它的味道,没有北京上海的物欲纵流,没有乌镇丽江的清新文艺,也没有苏州杭州的精巧别致。或许听说过宿州的人很少,但只要你到这,就不会忘记这座城市给你留下的味道。
关于宿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在那时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5000年来,更朝换代,宿州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在今天仍有着600万人口的生活,并且完好地记录了在这里发生的一切。
从古至今,这里都从来不缺少故事。当年楚汉之争,项羽四面楚歌,面对突变的军情,他的宠姬虞姬自刎于此,项羽受到了失去爱人的巨大打击,写下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在这里拉开了为渡江战役做了基础的淮海战役,它的胜利,彻底扭作文转了形势。啊,那是经过艰难战争岁月磨洗后的味道。
宿州这个城市既有战争洗礼过的红色印记,也有柔情似水的无限风光。
坐落在萧县的皇藏峪是国家森林公园,茂密的树林在山间蓬勃生长,郁郁葱葱,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投射在地面上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斑驳剪影,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人行在其间,好像浑身都被上了一层薄薄的羽纱。夹沟的五柳风景区有着不同于皇藏峪的美。它依山傍水,因柳树多而得名。那碧绿的湖面上倒映着湖边的柳树,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不远处朦胧的深色的山是它们的背景,颇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美感。三角洲公园作为新建的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与前两者相比,更富有现代化气息。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回响,可以听到敢于冒险的年轻人玩惊险游戏时的连连尖叫,也可以听到古稀老人缓慢而又沉稳的交谈声……啊,这是清新淡雅、返璞归真而沉淀下来的味道。
宿州的味道是多元的,既有战争后硝烟弥漫的味道,也有美景中新鲜草木的味道;既有商业繁华的财富的味道,也有农家小院的温馨的味道;既有现代工业的味道,也有悠久历史的味道……
我爬过许多城市的山,走过许多城市的桥,行过许多城市的路,最爱的却还是宿州的味道,那是记忆的味道。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钟巧巧 | 作者年龄 | 13岁零8个月 |
---|---|---|---|
在读学校 | 南京十一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二2班 |
性格特点 | 多疑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逛论坛 | 平均成绩 | 95分 |
指导老师 | 钱文忠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5、守过一座城作文
这段文字,是以曲阜运河古城的小巷中而来,带着一米阳光的明媚,带着婉约温柔的缱绻,带着朦胧湿润的愁思。是乍暖还寒之时古城与我美艳动人的相逢。
也曾在偶然间,误入过一处桃花源,那时灯火阑珊,我似武陵人行舟而往,却只记得晓风残月,星疏水寒,清露寒霜,影随之时,花落月冷,于是心生不快,满眼无奈萧条。如今我踏上这一片齐鲁大地,在山东导游柔绵如云的口音里踏岸穿行与青石小巷。亭台水榭,烟雨楼阁,欣喜与期待就这样依韵而生。
不得不提的是古城随处可见的大小牌坊。它们不会是冗赘繁琐的街巷之名,不会是招摇过客的粗面锦旗,而是各具特色的古风设计,精巧别致,相映成趣。记得有一家器具店的牌坊是以青花瓷上的蓝白花作底纹,镌刻成正楷字的“那一年”,字是用金墨挥洒出来的,偃仰倾仄,清劲绝尘,给人圆动宽阔的酣畅之感。再走几步路,竟又有一家瓷器店,牌匾上赫然写着“那些年”,我们都给逗乐了,心想着这两家店会不会是同一主,再抬头望那匾上的三个大字,立马打消了想法,这笔是行草书体,端庄严谨,闲雅舒放,却又暗藏猛锐长驱,高华逶迤,与那精致勾勒出的“那一年”实是不符,想必那家是温婉灵动的主,这家是爽直干练的头。
还有那遍街多得叫人发愁的小时尚拔节生长着。不会只有俯拾即是的富人才倾心,更不会只有靓男靓女才称意。它们的元素与风格是在运河古城的儒儒深情中孕育而来的,好像是这富足浑朴的天地烙印下来的。首饰,珠宝,印章,剪纸,传统面鼓琳琅满目,夺人眼球,卷葱煎饼、姜糖、大枣等传统小吃更是刺激味蕾。卖埙、风琴的商家最会招客,就在青石板上摆上自己的摊子铺子,娴熟的吹着人们耳熟能详的小曲小调,深沉凝作文滞的乐声仿佛是从某条幽苔深深的巷子里传达出来;又像是一首悠扬的唐诗,淅淅沥沥地落在青石板上,平仄有声;像一幅写意的泼墨图,刻进最明净的时光里,浓淡相宜。
任那埙琴齐鸣将我沉浸如梦古城,飘荡的花香和春风更把我熏醉。春燕未带给我杳音,我却触手可及这般盎然春意。是熹微的日光,是春水起皱的刹那,把我碰撞成绿色。古墙的罅隙里窜起了一根根嫩草,有舞低杨柳楼心月,有歌尽桃花扇底风,有墨香之荡漾,有茶香之温婉,有水滨弱柳抚花风曳摇,有行者过客酒家旌旗飘。盈盈绕绕,都化作温濡季节里渲染开来的袅袅轻烟,交织成一匹绚丽丝滑的锦缎。
后屋深院一家接着一家,大大小小的书阁画铺也层出不迭。也曾驻足一副副奇书妙画,自己仿佛身临一座锦绣斑斓的城。有水墨的肆意泼洒,有工笔的细致勾勒,俨然一座诗礼簪缨之邦屹立于历史的洪荒。雕栏画栋,佩玉鸣鸾,府河作青绉,锦江作绿绦,不自觉地想象自己定是千年以前宋词里面的哪位婉柔女子,一不小心入了书生的眼,然后一眼万年,回首已翩然落于一纸墨香。
杨雄曾于蜀城赋诗:“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我想,千年以前的那座邦国与我当下提着花灯到曲径通幽处找寻的运河古城,看上去别无两样。
可是,当真一样?
一切都只怪我自己,忘了古城它不会听风,自然也不懂感情。它就是这样,任性到漠视了这片土地的所有鲜血,留下的,只有那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的自生自灭。它再如何繁华阜盛,都没能有过蜀城世世代代承载下来的“人情”,它只是后人重修再建的旅游景区,是一页愁绪晕染的墨迹。
嗳。
光阴既人,人既光阴。宁做红尘过往中一路相随的一位伶仃,至少守过一座城。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邵建伟 | 作者年龄 | 16岁零3个月 |
---|---|---|---|
在读学校 | 祥符中学 | 在读班级 | 高一4班 |
性格特点 | 罗嗦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睡觉 | 平均成绩 | 107分 |
指导老师 | 钱龙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