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差生的
你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差生的
文/@我们1班
差生这个名称,听起来很刺耳,所以现在教育界提倡把这个称呼改成学困生。其实,改个称呼而已,本质上是一样的,对小孩要安慰,要鼓励,但我们作为大人,自己心里要有数。称呼委婉一点,那又怎样?孩子的成绩就提高了吗?写作业的效率就提升了吗?老师就对他高看一眼了吗?他在学校里就过得开心了吗?
也许你会说,成绩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啊。这话没错,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也可以是个善良的孩子,可爱的孩子,但在当下的教育环境里,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他有很大的概率,是在学校里过得不开心的。
校园里既单纯,也势利,学霸就是会获得同伴更多的崇拜,老师更多的关注。当然,差生也会获得老师的很多关注,但你想一想,你教自己家的孩子尚且有不耐烦的时候,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每天要上那么多课,批改那么多作业,还要抽出时间来催你孩子补作业,订正作业,还要在上课时候一次次地关注他有没有开小差,有没有做笔记,老师会不会也有耐心用尽的时刻?
当老师耐心用尽的时候,你孩子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关注?是带着怨气的关注,是恨铁不成钢的关注。
从教这么些年来,我身为老师,可以说句心里话,人的天分有高低,但极聪明和极不聪明的孩子,都是少数人,大多数人的智商差不多,一开始的学习能力也相差不大,在现在的教学体系里,如果能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未必能出类拔萃成为遥遥领先者,但也不会学得很差,大多还是能比较好地掌握知识,并考到不错的分数。
老师遇到那种天资平平,学习能力比较弱,但用功用心的孩子,大多心里是带着怜爱的,不会太过为难(如果连这样的小孩都要为难,那说明这个老师的师德实在堪忧),而那些极聪明又学习习惯不佳的孩子,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本文不作讨论。能让老师怒气冲冲到无奈放弃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习能力一般,但学习习惯差,同时家庭教育不能有效配合的学生群体,这篇文章就谈谈这批学生,来说说我的观察和思考,分析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地成为差生的。
一
几乎我接触过的所有差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会倾听。对别人说话,没耐心认真地听,也抓捕不到别人语言中的有效信息。有一次,我去一间闲置的教室搬动桌椅,几个男生随我一起去,给我帮忙。我指挥其中两个男生,把第三排第四桌的椅子搬到窗户下面去,注意把抽屉朝外。
那两个男生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一听搬桌子,马上很兴奋很激动地跑过去,跑到那里,然后问我:“老师,搬哪张啊?”
我明明刚跟他们说过的,他们没听。
于是我又把指令给他们说一遍,他们搬起了那张桌子,也搬到了窗下,但是,又放错了方向,没把抽屉的那一面朝外。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我相信很多家长也遇到过,你给孩子下的指令,并不能一次奏效,你需要在他操作的过程中再次向他强调,甚至强调不止一次。但你想过吗,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为什么不会听?
其实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一项很漫长的工程,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并不是在孩子在幼儿园毕业,即将上小学的那个暑假才开始。不擅于倾听的儿童,在他的幼儿阶段,他就没有接受过这样完整、系统的训练。
大多数父母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员,对一些学习障碍没有专业的理解和训练手段,这个很正常。但是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以至于他在上小学后能从中受益良多,却并不是一件操作难度很大的事,只是需要你的耐心和长期坚持。
请你回顾想一想,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你作为家长,你有在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放下自己手里的活计,专心、耐心地听孩子说话吗?在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你的眼睛有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吗?当孩子跟你交流的时候,你有及时地对他提供给你的信息进行反馈吗?
我所观察的情况是,很多父母在面对幼儿的倾诉时,并没有在心理上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他们觉得孩子来说的事无非一些鸡毛蒜皮的、幼稚的事。他们甚至可能会边玩手机边心不在焉地听孩子说完,然后随口嗯一声,敷衍几句,就了事了。
这种随意听别人说话的习惯,会给幼儿树立很不好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你的言谈举止,无形当中就在影响孩子。你对孩子的倾诉没有耐心,孩子又怎么耐心听你说话?
当孩子来跟你表达他的想法时,你的正确做法是:蹲下来,或是坐下来,和孩子的视线有汇集,你要注视着他的眼睛,表现出十分感兴趣的状态。当孩子表达的时候,你要有耐心,不能随意打断,要不断给予他信息上的反馈,比如“哦是的,原来是这样”,或“我明白了,你觉得这事让你感到很难过”,这类的语言会鼓舞孩子表达的信心,并在心理上获得共鸣和安慰。在孩子讲述完以后,你要再次给孩子反馈:“我听你说完这件事,我的想法是……”。你的以身作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熏陶和教育。
同样,当你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你也要这样要求孩子:“来,看着妈妈(爸爸)的眼睛……”,并且在你讲完以后,要寻求孩子给你的有效反馈:“妈妈(爸爸)的话,你听明白了吗?你来重复一下妈妈刚才的要求。”或者落实一下你谈话中的关键信息:“所以,你知道了,我们这次活动的时间是……我们会和……一起去”,这样来确保孩子听明白了你的话。
我在孩子幼年时期,是经常给她讲故事的。后来智能手机越来越普遍,也发现了一些不错的电台app,我经常用的是荔枝fm,里面有个儿童故事栏目叫“彩色斑马讲故事”,我听过很多次,里面的故事质量很高,而且讲述者的语言功力也很到位,很贴合儿童心理。在孩子幼儿园阶段,她几乎每天睡前都会听半小时左右。我很愿意给孩子听这种电台故事,我觉得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听半小时故事,对她的倾听能力发展很有帮助。
但作为家长,不是单纯把手机给孩子就万事大吉了,在孩子听完故事后,我会针对这个故事听两到三个问题,其中一个是针对故事内容来问的,比如“这个小猴拿了什么东西去参加活动啊?”,或“公主穿的裙子是什么样的?你还记得吗?”,以确认孩子在倾听的过程中及时捕捉到了故事中的信息,另外的问题会针对理解层面来提,比如“故事里的小猴这样做,你赞同吗?为什么呢?”这些问题是来检验孩子有没有听懂故事。
像这样的听故事训练,如果能持之以恒地进行,既可以训练孩子倾听的耐心和效率,也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对孩子将来上小学后做好阅读理解题耶很有帮助,益处良多,但就是要父母付出足够多的陪伴时间。
二
前几天五一小长假,我在班级里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去拍摄身边的花草,并用某个软件进行物种识别鉴定,制作成植物名片。我要求的是用a4纸一半大小来做,怕交上来作业多,我在教室后墙的学生园地里会贴不下。
结果交上来的好几张作业,都是a4纸大小的。不得不又把作业退回去让他们重做。
这些学生肯定是听了我的要求,但他们的耳朵里只听到了50%的信息。他们听到了“a4纸”,却没听到是a4纸“一半大小”。
我查阅了全班学生的作业,那些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没有一个做错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擅于倾听的结果。
一句简单的作业布置都不能听全,整堂课的知识教授,孩子又听进去多少呢?
可惜的是,太多的家长没有认识到倾听品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他们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跟孩子唠叨着“你要上课好好听,不要开小差”,而小孩也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点着头,继续没有好好听,包括父母的这句唠叨。(来源/新浪微博,文/@我们1班)
2、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平庸的?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平庸的?
文/haruko
前段时间高考落下了帷幕。
记得很多年前,刚参加完高考,大人们总会来个经典之问 :你们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想要精彩地活着,不想平庸地过完一生。
但长大后真正接触到社会才发现,你可能只会做一份不怎么样的工作,谈一场不怎么样的恋爱,将就着过一段不怎么样的生活。
原来现在的自己正一步步变成了以前口中最不想成为的人。
电视剧《欢乐颂2》迎来了最终结局,比起讨论的最多的安迪和邱莹莹,其实我关注更多的是关雎儿。
有人说关雎儿是五美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没有安迪的聪明,没有小曲那么有个性,也没有樊胜美那么貌美。
但我却觉得关雎儿,像极了平凡生活中平庸渺小的我们。
关雎儿很幸运的是,歌手谢童的出现打破了她生活原有的平静,让她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过,还可以玩得这么肆意和洒脱。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依旧在平凡日子中消磨着自己的时光。
不知道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自己就这样一步步地沦为平庸了?
一、压抑内心,活不出自己
看过一部电影《美少年之恋》,其中一段给我感触很深。
冯德伦饰演的阿杰看到一张sam(吴彦祖饰)小时候的照片,和sam的妈妈发生了一段对话:
“伯母,这是sam小时候的样子?”
“是啊,我的仔仔啊,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从来不会哭,不会闹,不会吵。学业又好,身体又好。
有次我看见他一个人在露台上吸烟,看见我来,就把烟扔掉,说对不起。我说对不起什么啊,吸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嘛。他说以后都不会再吸了。
真的,我以后都没有见他吸过烟。他的个性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自己忍,要把好的给人家看,做人不可以有一点点歪。”
从小我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在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懂事的人,要懂得体贴大人的难处,尽量听话,不让他们操心。
所以很多时候都在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时间久了,连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都不知道了。
我家楼下开早餐店的大叔,年轻的时候喜欢玩摇滚,每次跟他聊天,总把崔健挂嘴边。
“我以前也算是个热血青年,但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我奇怪,觉得玩音乐的不靠谱,没有姑娘愿意跟我,没办法只好听父母的话,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过日子。”
“如果当时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了,现在或许就出名了呢,哈!谁知道呢。”
老家隔壁的邻居哥哥,从小画的一手好画,以前没事干的时候,总会帮我们画人物肖像。
前几天回去正好楼道里遇见,看见他搬着好多幅画下楼,于是寒暄了几句。
“现在还画画了吗?”
“不画了,在搬家公司工作,每天搬东西,哪有时间画画,提起画笔,手都是在抖。”
......
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人,他们眼睛里的光一年比一年黯淡,生活一天天趋同。
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有着很高的话语权,却在岁月中慢慢消耗了自己,成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
二、盲目合群,是平庸的开始
学生时期大家应该都有过相似的经历。
刚入大学的时候,一个孤独的人总是急于融入群体,想要刷一点存在感。
我记得当时的室友都找到了活动的组织、交到新的朋友,每次一闲下来,寝室里就剩我一个人。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不合群,于是一股脑地报名参加了一堆社团活动。
后来的确是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团队,认识了不同的人,但除了刚开始的新鲜劲外,后期简直是身心俱疲。
浪费时间不说,感觉自己每天在各种活动之间辗转,完全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
我们好像很害怕被冠上“不合群”的标签,因为一旦被冠上,就意味与周边的世界隔绝,被人群孤立,这样的恐慌容易促使我们不加选择地寻求别人认可。
但很多人看上去是成群结伴,其实在内心,仍旧是孤独地活着,因为他所在的群体并不适合他自己。
丁俊晖说过:“一个人在努力的时候,可能没参与到其他的一些活动和业余生活当中去,你就觉得这个人不合群。
其实他是在做别的事情,他不是不合群,他只是在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盲目合群要不得,时间应该花在更值得你付出的地方,随大流的人,注定会走向平庸。
三、保持个性,让你更突出
我很小的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去了别的城市生活。
转学的第一天,因为普通话口音不同而被班级里的同学嘲笑是“异类”,还被模仿说话的口气。
小孩子的内心总是很敏感,久而久之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很“奇怪”,于是便不开口,有时候一天都不说话。
后来数学老师发现了我的沉默,拉我去办公室说:“别人欺负你,觉得你是‘异类’,那是因为你在某些方面和别人不一样,那是你自己的‘个性’,应该觉得高兴才对,不一样才与众不同。”
年纪小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害怕“独特”,因为“独特”意味着不同,意味着你和别人不一样。
这种事情,很容易给人带来不安跟惶恐,于是拼命地向普通人平均的样子靠拢。
八十七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graham moore的获奖即兴台词,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我16岁时,曾试图自杀,因为我觉得自己很怪,很另类,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而现在的我站在这里,此刻的我告诉那些觉得自己“找不到认同感”的孩子,你会找到的,真的。请继续保持“怪异”,保持“与众不同”。
不可否认,太有个性的人在生活中很容易吃亏,被当作另类看待。
学生时代,太锋芒毕露的孩子总是会受到打压;
社会上,保持独特个性的人总显得很格格不入......
所以人在很多时候,为了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感,会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个性,渐渐地走向趋同。
这样的趋同,也正是平庸生活的开始。
所以请保持你的独特和个性,那正是你区别于他人的地方。
为自己活一次,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微信公众号/精读,id/jingdu999)
3、我是如何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
我是如何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
文/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我清楚的记得,从初二起,我的英语成绩是怎么一步步滑落的。
我学英语起步很早,大概是小学二三年级开始,除了学校里上课,还上了兴趣班。因此,在初二之前,我的英语成绩一直还是不错的。虽然四年级转学因为教材不统一落后了一段时间,但在老师和当时最流行的鹦鹉鸟复读机的帮助下,我的英文依然是班上成绩最好的。
初中老师要求我们背会每篇课文,但到了初二的时候,课本的文章越来越长,我就懒得背了,也就是多读几遍的水平。那时候老师也没有特别严格的查,而在我看来,背课文是那么的无厘头和可笑。加上我越来越喜欢自由奔放不拘小节不苛求语法的外教口语课,就更加不愿意背课文,也不怎么好好听英语课,开始摇摇欲坠般晃荡,原来扎实的英语功底一点点开始瓦解了。我所不知道的是,对于刚刚学外语的小孩来讲,背课文是最好的形成语感的方法,就好像背唐诗宋词一样,并不在用,而是形成对文字语言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我能脱口而出好多文言古词,但对于英文,这么多年就记得一句“lift the basket onto the truck。”,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渐渐的,我的英语成绩出现了问题。严格的语法我分不清了,阅读理解也开始发生混乱,连最起码的选择填空也开始模糊的觉得好像哪个都行。成绩下降,就开始做无数的习题,但所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模一样的,混乱和模糊。不能说我不会,也不能说我会,但就是不断出错,成绩平平。那时候我的前桌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她从初一开始就认认真真的背课文,直到中考后我们分开。她的妈妈在她初三的时候从国外回来,那一年,她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中考英文得了满分150分,而我只有120多分,我甚至还拼写错了一个简单的单词。
后来,前桌女孩高中上了全省第一的学校,我只上了全省第三的。再后来,她出国上了名校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又上了更有名的学校。而我,高中英文提升了难度之后,更加模糊。初中都懒得背,高中更没时间和兴趣,英文开始成为我一门表现平平的科目。再后来,我不得不在一个二本的校园里,起早贪黑的恶补,熬了那么多夜,下了那么大的辛苦,最后也只是个比同班同学好,但仍没有成为优势项目,勉强够找工作面试开个英文会议,但再高级点的,比如英文对话超过2小时就歇菜了。
那时候我总说,前桌女孩英文成绩好,是因为她有个英语很好的妈妈,能当24小时随身老师。可直到今天我心里都很深刻的记得,我是如何开始偷懒,如何开始一点点懈怠,如何开始在别人背课文的时候窃喜自己不用那么苦。
我不能说,我和前桌女孩在成绩和人生上的差异就是从背课文开始的,也不能说我们两个如今的生活谁好谁坏,但是这件小事一直提醒着我,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从一个小小的习惯开始拉开的,无论是当时的考试成绩,亦或更大格局的未来。纵观自己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人生,也都充满了这种偷懒和得过且过,这并不是单单出现在英语课上的偶然,所有的偶然其实就是自己人生的必然罢了。比如我除了数学的其他学科也都学的不好不坏,不精通也不透彻,文史类需要背会的也都背的挑肥拣瘦,而现在生活中的我也总是差不多就行的态度,就算有能力过精致优雅的生活,也依然毛毛躁躁的把家里搞的一团乱。
每当我们的人生不如别人的时候,总会下意识的给自己找理由。比如别人有好爹好妈好家庭,别人有钱有势有好老公,别人有好老板好公司好待遇,总觉得自己啥都没有才造成当下的窘境。其实,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自己心里特别清楚,无非是生活中一点点差距的开始。比如我的朋友中有晨起党,早晨5点就起床开始晨跑,一年后就可以参加马拉松比赛得个小奖;有读书党,一年能读近百本书;有写作党,每天更新5000字,一个月写成了一本小说冲上豆瓣阅读首页。我的晚上在刷手机跟代购聊天买货中度过,想读书只能在一两点,筋疲力尽的更别提早起晨跑了,写作能一周更新一篇1500字就觉得完成了一件大事。当然,也可以安慰自己说,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没必要跟别人攀比。恩,可关键是,不由自主的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跟自己比来比去还那个德性可怎么好?
回过头来想,如果我妈妈也是个精通外语的人,或者随便精通别的学科,我就一定能得满分吗?显然不会,因为我从最开始就不是个扎实学习的人,外力再好又能怎么样呢?也就是俗话“烂泥扶不上墙”的意思。
我有一个前辈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读报纸30分钟,比如人民日报、经济观察报、南方都市报,每天在地铁上读一本杂志或者粗读一本书。其实都是粗粗看过,并不精读。我们当时都嘲笑他,现在谁还读报纸啊,您真是又红又专啊。但当真正工作,与客户开会沟通的时候才会觉得,党政经金随口就可以来,客户对前辈每次的指导意见都心服口服,我们这种天天看天涯八卦论坛的,天天在微博上哈哈,仿佛什么潮流都知道的人都跟傻子一样客户说什么就是什么,有时候自己掉进自己挖的坑里才后知后觉。
仔细想想,其实,我们都知道,自己是怎样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
4、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平庸的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平庸的
文/何德恺
2010年,我上大一。怀揣着最美好的梦想,进入了那个灿烂明媚的时段。我一直认为,在脱离了高中繁复的学习任务之后,那么接下来的时光,肯定是极为自由的。我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那些在高中时代就心心念念的小梦想。
我想努力的看完那些我在高中就觊觎已久的书,写完自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本小说。我想走遍祖国大好河山,阅尽天下美景。我想尽最大努力考过cpa,毕业能拿到傲人的offer。我想把英语学得淋漓尽致,见到歪果仁可以毫不怵地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我甚至想连带再学一门其他外语,说出去都觉得特牛逼的样子。我还想多做一些兼职,赚钱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一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叱咤风云,傲视群雄。我想在这几年里把该拿到的证尽量的拿到,毕业的时候能装满满的一个文件袋。我还想找一个胸大腿直屁股翘的姑娘做女朋友,共度这美好的四年,花前月下,岂不快哉!
还在军训的时候,我拿着高中的课本小温习了一下,没想到入学的一场小考试竟然考得还不差,除了计算机是个渣以外,数学和英语也进了实验班。大一的时候,也卯着劲学习了三个月,说起来还不错,虽然和班上的学霸女生比起来不堪一提,但是至少把班上的男生甩了几条街。
可是接下来的时间,我就感觉不对了。为什么别人端着电脑lol我却傻逼得端着书本,为什么别人带着女朋友去校门口简陋的招待所开房而我还待在自习室看高数,为什么别人翘课逛街而我在教室里一脸纯真的听老师讲那些听不懂的课。
不是还有四年嘛,等玩够了再努力也不迟。
从此之后,我竟然发现原来大学真的有这么好玩的,没完没了的考试没了,老师喋喋不休的耳提面命没了,爸妈催问成绩单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没了。电影真心很好看,早上翘掉那节讨厌的思修课睡到11点真的是太棒了,晚上和室友喝酒到凌晨两点侃大山好畅快。
所以到毕业的时候,我就看了屈指可数的几本书,寥寥草草的写了十几万的敝帚自珍的文字;甚至连长沙都没出去过,更别提什么名山大川,阅尽天下美景了;除了上会计税法课的时候,我连cpa的书本都没摸过一下,甚至到最后拿了个会计证就奔赴了工作岗位;英语六级都是擦边而过,也懒得去刷分了,到现在连单词都读不断;寥寥几次兼职不是做家教就是发传单这种low到爆的事情,每个月入不敷出;到拖着箱子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我依旧以单身狗的姿态不卑不亢的对巨大而未知的未来竖了一个大大的中指。
原本不平凡的心态就在这样一场美好的时光中沦为了最为平庸不堪的那一群人。我想,整个大学生涯,我都是一个卢赛儿。一事无成,碌碌无为。看到别人以最低的姿态要求自己,就迫不及待地的委身奔赴下去,共赴温水。明明内心极度不安还拼命的安慰自己,时间还早着呢,离毕业不还远着呢嘛;大家都在玩,也没见谁真的就出了学校进了社会就饿死啊。
其实很多人都一样,你是不是觉得这件事看起来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着急,那就放到明天再做吧;今天感觉有点不舒服,等明天好点儿了再努力好了;今天已经比较晚了,不适合做出新的调整新的决策了,要不等明天作为新的开始。
你看周围的人在逛街,你也就忍不住翘掉那节看起来不怎么重要的课跟着一起去了;你看别人卿卿我我你侬我侬,你也迫不及待的想要投入一段感情;你看别人玩着游戏无论魏晋,你也打开电脑开始追没玩没了的韩剧;你看别人里长里短说着别人的努力和付出,你也开始鄙视看不起那些低头努力的同龄人;别人说梦想太过烂俗,你也跟着觉得说梦想太矫情。
我们总是抱怨着这个世界存在太多的不公平,为什么有的人天生肤白貌美还家庭富足,甚至还事业爱情双丰收?为什么有的人天生高大帅气还才气逼人?为什么自己明明看起来那么努力了还是碌碌无为?明明自己踏踏实实安安稳稳做事还得到领导的不屑一顾甚至恶语相向?其实绝对的公平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把绝对公平的称,规定谁多了谁少了,多了的减一点,少了的加一点。
只是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主观意义上的公平去努力一点,在有朝一日终于成为别人眼中老天眷顾的那一类人,而有些人则在抱怨中继续庸庸碌碌,庸庸碌碌中继续抱怨到老。
其实你能比较的绝不是那些不如你的人,你不能跟他们比安逸,不能跟他们比舒适。因为年少的安逸舒适在随着年龄的到来和现实生活的压迫中,总有一天会全数归还。你不能看到别人的包包漂亮就一定要去透支信用卡买一个,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努力赚钱,开源节流买一个更好看的;你也不能看到别人整天待在宿舍玩游戏看韩剧而觉得自身的努力在他们眼中那么的格格不入,因为在若干年后走出校门,他们才是那些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你不能看到别人即使不努力读书期末的时候也能拿个及格,从而不影响毕业,因为大公司和考研保研甚至出国都需要一张极为漂亮的成绩单。
我们为什么没有光芒四射,没有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那一类人,甚至没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最大的原因不是这个世界太残酷,不是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也不是别人对你太过挑剔。唯一的原因只是,你还不够拼,你还没有为了你理想的生活付出满腔热忱的准备,你甚至觉得安逸的生活也挺好,觉得我其实也并不比周围大多数的人差,你甚至在跟那些原本就比你差的人比较,好像他们处处不如我,也过得挺好,那我干嘛还要继续努力呢?
你一边埋怨自身的不幸,并把这些不幸放大无数倍,用以博取那些可怜的同情分或者用以表示你的生活过得多么不易来彰显你其实是很用力的在努力生长,只是因为环境太过恶劣而自身命途多舛而已。其实在同一个世界上生活,每个人面临的艰难困苦都大同小异,你我都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都不是生在巨商富贾之家。你活得窝囊迷茫,觉得前途漫漫,其实大家都一样。只是有的人,即使在逆境中,依然咬牙坚定的认为,只要舍弃得掉年少时的那些骄奢和安逸,总会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来;而有的人,活在温水中,即使前途漫漫,也全然不想改变了,因为那条路始终看起来那么不明朗。
其实我本不算一个很努力的人,从大学的那段时光就可以看出来。但是站在现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尴尬路口,我觉得人生如果真的就这么走下去,无疑是生活中对于自我来讲的一个巨大悲剧。所以,总要做出一些改变,而这些改变,不是从明天开始,就是写文章的这一刻开始。
愿你从此不平庸。
来源:我不是你的盖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