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你到底想让孩子幸福,还是成功?
你到底想让孩子幸福,还是成功?
文/李月亮
01
跟邻居聊天,她说四年级的儿子期末考了全班第二,她挺欣慰的。因为这孩子以前很贪玩,成绩从来都是中等,她为此每晚都盯着他学习俩小时,不做完练习题不许睡觉,这才把成绩赶上来。
正说着,她儿子过来,说想去广场打篮球。她立刻问:数学题做完了吗?儿子显然有点反感,说好不容易放暑假,你就不能让我放松一下吗?
你到底想让孩子幸福,还是成功?
她一脸严肃:一放松你成绩又得掉下来,别觉得考个第二你就厉害了,你比人家第一差远了。
儿子走了。她跟我说:我真不敢夸他,这孩子本来就不知道争强好胜,得使劲拎着他才对自己有要求。否则考不上xx初中,还有什么前途。
回家后,我跟我儿子聊起那个邻居的小孩。儿子说:他呀,太小气,每次比赛输了都生气,我们买什么新玩具他都说他也有,其实他根本没有,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
我哑然。
这哪里还是“不知道争强好胜”,分明已经好胜得过头了。
晚上,我看到邻居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孩子挑灯夜读的照片,并附言:儿子,为了明天的幸福,加油!
我当时就想:她其实更该说的是“为了成功加油”。
在这位妈妈的艰苦努力下,她的儿子应该会越来越接近成功,但,可能也会越来越远离幸福。
02
成功虽与幸福密切相关,但并不能直接导致幸福。这是常识。
而为人父母,我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出幸福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是一面在推动孩子成功,一面夺走他的幸福。
比如那个被改造得“争强好胜”的男孩,他将来可能会考上好初中好大学,做出堂皇的事业。但他受不了别人比自己好,不能容忍自己的一点失败。而不管他多出色,这世上也肯定有许多胜过他的人,那他会幸福吗?
我有个在外企做高管的朋友,认识十几年,我没见他笑过——礼节性的假笑是有的,但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从未出现过。
他老婆有次跟我抱怨,说这个年入几百万的老公,就像一架机器,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完成现实的目标。他不喜欢旅行,没有个人爱好,对艺术和大自然毫无兴趣,偶尔踢球是为了锻炼身体,去打高尔夫是为了跟上层人士交往,对红酒有研究,也是为了社交需要……
“用四个字评价他,就是了无生趣。”他老婆说,“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他小时候除了学习,他妈什么都不让他做,连历史书都不让看,以前他家有条狗,他有时候会跟狗玩,他妈为了不让他分心,把那狗也送人了。他妈现在还挺得意的,四处炫耀自己培养出了这么能赚钱的儿子,还强制我按照她的方法教我女儿。”
把一个热气腾腾的孩子,培养成了一架冰冷的赚钱机器,还深以为傲。
这样的妈,可怕吧?
03
可是同样的事,很多父母也在做。
——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许他看电影、听音乐、玩航模、踢足球、参加社会活动、投身大自然……扼杀掉他所有与学习无关的兴趣,使他丧失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让他的世界只剩单调枯燥的“功利”二字。
——为了让他有学习的动力,给他各种各样不合理的刺激,让他觉得“只有学习好,妈妈才会爱我”“只有考第一,才能得到梦寐以求的玩具”“只有上了名校,人生才有意义”……于是他的思想构建起畸形的逻辑:好成绩=好人生,坏成绩=全完了。而一旦成绩不如意,他必然万念俱灰。那些高考失利后自杀的孩子,想来多是如此。
——为了让他取得成功,四处给他树敌。他做得再好,也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比他好。于是他便觉得是别人妨碍了他的幸福,开始嫉妒、怨恨,对他人失去爱和善意,心理越来越阴暗,不愿意分享,不能与人团结,更不肯给别人帮助。这样的孩子,即便考上名校,恐怕也很难融入社会,更难取得真正的成功,至于内心的幸福,就更没指望了。
——为了让他发奋努力,拼命打击他的自信。永远在强调他这里很差、那里需要提高,“就算考第二,也比第一差远了”。你想的是“只有让他觉得自己差,他才肯用功”。却没想过,这个“我好差”的定论会伴随他一生。就算最后取得了成就,他内心也会惶惶然戚戚然,觉得外界都是虎狼,心头压着大石。而这么差的自己,根本不配得到幸福。
……
仔细想来,很多口口声声希望孩子幸福快乐的父母,其实只是自私地希望孩子成功,以分享他的胜利果实,或者无知地以为只要成功,他就能幸福。
他们并没有真正去想孩子是否幸福,更没有尽力去引导他走向幸福,所以才会不惜以折损孩子幸福的能力为代价,去换取世俗上的成功。
他们为孩子的成长做了许多努力,其心可悯,但其行可哀。
他们所谓的“为了孩子好”,只是让孩子拥有了“成功”这个外在形式,却没有“幸福”这种内心感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哈佛幸福课说:成功(包括物质、名声和地位),只能影响一个人幸福感的大约10%。剩下的50%是基因,还有40%的幸福感,是心理决定的。
如果这40%被我们抹杀掉,他再成功,恐怕幸福感也很难及格。
所以,每一个父母都有必要扪心自问:我到底是希望孩子成功,还是希望他幸福?
若是后者,就请为他种下幸福的种子,让他自信、乐观、豁达、有爱心、有情趣,让他活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一定要比别人强。
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培养他幸福的能力。
不管以什么名义,毁掉孩子幸福能力的父母,都是愚蠢和自私的。
2、到底赚多少钱才算是成功?
到底赚多少钱才算是成功?
前段时间,收到一条好长的粉丝留言,写的是被上司性骚扰的故事。
忘了说,他是男的,25岁。
他的女上司比他大18岁。
有一次出差,女上司订了一家超级高大上的西餐厅,请他吃饭,当时他就觉得怪怪的,女上司平常明明是个超级大抠逼啊。
女上司一边吃牛扒,一边质疑他的八块腹肌是不是真的,表示有机会要摸一下,确定其真实性。
女上司还问他,能接受姐弟恋吗。
他的脑子里一万条弹幕呼啸而过啊。
老子腹肌是真是假,关你屁事。
你跟我是姐弟吗,明明是母子好吗。
你特么都结婚了还恋个屁呀,摆明了约炮啊。
女上司假装不经意地提及,有个晋升的机会,很看好他,就看他的表现了。他内心的弹幕是,妈的是看我床上的表现吧。我现在去买伟哥还来得及吗。然后,他拒绝了。
几天之后,另一个小鲜肉升职了。
他想申请调部门,女上司坚决不同意,就想让他在自己眼皮底下,每天各种刁难,花样玩死他。
看到这里不得不说长得好看的人在职场生存真是太艰难了。作为丑逼,略微有点幸灾乐祸呢。
那家公司是全球500强,待遇好,福利佳,跳槽的话,短时间很难找到同等条件的。他很挣扎。
但是一想到女上司那种总有一天要把他吞了的淫邪的眼神,他还是辞职了。然后他进了一家新公司,这一次,直属上司是男的。
他松了口气。
有一天加班回家,上司开车送他,路上上司很不经意地问他,喜欢什么车。他随口说了一个牌子。
上司说,我送你。只要你搬来跟我住。
这次他真的想说fuck了。
还好,男上司还算光明磊落,虽然被拒绝了,倒是没特意刁难他。
只是有时候带他去陪客户喝酒,上司一喝多了,就会借酒装疯,对他上下其手。
作为直男,他真的没法接受,妈蛋早知道还不如被女上司睡呢。
他想辞职,但是他毕业才5个月,就连换两家公司,下一个工作就更难找了。毕竟他不是富二代,他爸去世得早,他妈在摆摊卖烧烤,一想到他妈被烟熏黑了的脸和手,他就不敢再任性了。
他只能在不被上了的前提下,先忍一忍。
试问这种委屈求全的事,我们谁没做过呢。
谁特么不想站着把钱挣了啊。
但是当你不够成功的时候,你没有选择的余地啊。
最近有家媒体采访我,问我,你觉得赚多少钱才算是成功?
我说,赚到不需要为了赚钱而赚钱,只为兴趣而赚钱,这就是成功。
我以前就说过了,成功不仅仅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
后者才是更难的啊。
就像女演员刘玉玲所说的:我工作后一直很努力攒钱,这笔钱叫做“fuck you money”,这样,当老板要解雇你,或是让你去做你不愿意的事情时,你就可以很有底气地甩他一脸“fuck you”,姐有钱,去你妈的!
知乎上有个关于钱的高票回答:
在没有足够的钱之前,钱是最重要的。
等你有了足够的钱,才能有勇气,有底气,有资格去追逐你觉得真正重要的东西。
没有钱的时候谈理想,谈自尊,谈真爱,就是矫情。
有了钱还市侩,还虚荣,还为钱奴,就是低端。
钱重要吗,重要,它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必须把它变得不重要。
最近看陈思诚的采访,他说,他就是为了兴趣做事,不为了钱做事。
帅。
3、教育孩子,到底要不要惩罚
教育孩子,到底要不要惩罚
这好像是一个困扰许多家长的问题,不惩罚,对孩子没有警示作用,孩子重犯错误怎么办?惩罚,又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惩罚好还是不惩罚好?真是令家长们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经典案例】
1922日年7月4日,美国国庆节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禁用的烟花炮竹,其中一种威力特大的炮竹叫“鱼雷”。一天下午,他到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一声巨响,引来了警察,把他带到了警局。因违反禁令,要罚款14.5美元。14.5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鱼雷”是你放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罚款我先替你交上,但这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4.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专家诊断】
教育孩子,究竟是惩罚还是不惩罚?我想上面的案例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在孩子偶尔犯错误时,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训斥, “单打”“混合双打”也不少见。这些惩罚的后果是什么呢?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可见,惩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思。所以,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惩罚。
【专家支招】
家长们还是担忧:“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如何让他们承受行为的自然后果?”换句话说:我们该用什么来代替惩罚呢?下面的方法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1)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粗暴的惩罚,因为这时的父母是很难保持冷静的,冲动的对孩子进行惩罚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 https://)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我很不高兴你的做法”、“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这样做,一是让自己平静下来,二是让孩子知道你生气了,三是给孩子反思自己错误行为的机会和时间。
(2)间接地“惩罚”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3)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像案例中里根的父亲那样,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4)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由于孩子小经验少,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给孩子指明“出路”,让孩子改错有明确的目标,效果才更明显。孩子经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思之后,通过改错重新恢复原来的自信,当孩子以后再犯错误时做了后悔的事情,他就会想办法把过失弥补回来,而不会一味的谴责自己“我真没用。”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请家长们嘴下留情,手下留情,多引导少惩罚,让孩子在健康和愉快的气氛中茁壮成长。
阅读了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
[教育孩子应做到“三不四要”] [教育孩子的20条忠告]
4、穷人家孩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穷人家孩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文/艾小玛
尹良说,穷人家的孩子永无出头之日。
她的这个推论源自个人生活经验。前些日子,她回国参加小学同学聚会,发觉大部分男同学们不是猥琐男,就是满嘴胡话的假大款。女同学们在朋友圈里卖包治百病的黑糖膏,或积极地兜售奇奇怪怪的面膜和保养品,拽住一个熟人就“不买不让走”。曾经最有理想与抱负的陈同学,从某二本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前东家倒闭发不出工资,连累得他交房租吃饭的钱都没有。除了能使用手机和电脑,看报纸变为综艺节目,他们的生活与父母辈并无很大的区别。同样是住在小小的房子里,同样是跟不太好的人恋爱,同样是挣扎又贫穷地生活着。尹良自己运气最好,高中拿了奖学金出国,得以某种程度地脱离过去的生活。今年夏天见面的时,她已经在一所很知名的学校开始读数学博士。
说起来,我跟尹良认识也有10多年了。她的父母是憨厚诚恳的老实人,在菜市场里卖着新鲜可口的果蔬;我最记得她家卖的腌李子,酸甜恰到好处,非常好吃。当时,尹良念着当地最差的一所小学——大部分的学生到了六年级还拼写不出26个字母。每年小学升初中考试,这所学校的学生表现都极其差劲,没几个人能考上像样的中学。在她六年级的那一年,区里新开了一所外国语中学,招第一届学生。因为招生数量很多,录取比率很高。即使是这样,尹良那所小学,50多个人参加考试,只有她一个人考上了。
事后回忆,尹良说,能考上外国语中学真不是自己的聪明,而全是因为她爹舍得花钱。当时,他听几个来买菜的顾客说,我们区一年后要搞外国语中学。小孩子读好英语,以后能赚大钱。他爸在家琢磨后,觉得有道理,立刻跟人借了一万块钱,给女儿抱了奥数班,英语班,还有吹笛子。在没日没夜地补习后,她从认不清26个字母,终于学到了正常小学生应有的水平,顺利地考入外国语中学。而她的好朋友,陈同学,则没那么幸运了。
陈同学是一位极其有抱负的小孩子,虽家境差,但自小学一年级开始决意考清华北大,当工程师,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他写字好看,作业本干干净净,教科书从来不卷边。尽管念了一所挺差的初中,他并没有放弃——每日六点起背课文,睡前必抄牛津字典。初二的时候,尹良与陈同学谈恋爱,据说后者常年批判前者不上进,缺乏宏伟志向。然而,在中考时,尹良顺利地直升了本校的高中部,而陈同学仍然没考上重点高中。再然后,就是一个去了二本,一个去名校读了数学。
每逢我们谈论起两人的命运,她都觉得“其实聪明程度差不多,区别是陈同学要努力很多很多”。她的优势是,在关键的时候去了一所好学校,获得良好教育资源。在外国语中学,学校为学生提供小班制英语教学,与此同时,她也有机会接触到其他的小语种。对比起陈同学读的那所学校,教学质量高的不止是一个等级。陈同学一直是年级前十,但比起好中学的孩子,他仍然差的很多很多。由教育资源所造就的鸿沟,随着时间的增长越来越大,直到完全无法跨越。现实,往往就是如此残酷。
我跟尹良的另外一个朋友,树兄,他认为陈同学最大的问题是不够努力。树兄是就读美国名牌商学院的男子,喜爱拿自己的例子来教育大家。他爱说自己雅思曾近仅有5.0,但凭借个人奋斗,去了名校读会计。而他绝不会告诉别人,在申请阶段,他报的是2000块钱的1对1的vip辅导服务。论勤奋程度,陈同学绝对在我们三人之上——每日凌晨5点开始学习,8点钟出门上班,加班加到12点,回家还要读一个小时的书或者听公开课,连续坚持了许多年。然而,年近30岁的他,仍然漂泊在北京,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月入6000;不敢出国不敢娱乐,甚至不敢恋爱。或许在北京,如他一般的年轻人,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我并不是说努力没有用。但有时候努力可以是很廉价的东西。民工大叔很努力地工作,公司的小白领加班到三四点,甚至是不少学渣也常常学到深夜。可是,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呢?他们最后都赢得幸福的人生了吗?我自己读过很差和很好的学校,对于教育资源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一所很好的学校不单让简历好看,还意味着跟优秀的同龄人共同进步,正确的训练方法。这些东西,是无法自学,也无法通过“独立思考”得到了。在缺乏相对应资源和指引下,勤奋常常是很没有效率的机械重复。不是开玩笑,在外婆家,我真认识过那些把《货币战争》当做严肃历史资料的小镇青年,他们日夜苦读此书,希望能增长知识。可问题是,这类书能叫书吗? 一边为他们奋斗的意志所感动,一边又觉得如果他们能获得好点的教育资源该有多好。
前些天的时候,有一位女生,家境不好,三本毕业,北漂4年,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迷茫,在长长的信里的结尾写道,“穷人家孩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这种问题,令人很难回答。我自己身边的那些寒门贵子,无一例外的都占据超越常人的运气,天赋,行动力,并且都早早地进入人生的转折点。当天晚上翻了翻那个女生的微博,我惊讶地发现她都在转发“你弱你有理啊?”“穷逼活该被歧视”“没钱被婆家看不起23333”之类的。我替这个女生感到伤心,也替整个大环境而感到伤心——不仅是向上通道变得异常艰难,还有大家对于穷人失去了同情。有时候,穷人也都不再同情穷人。住在北京燕郊的小中产摆出人生赢家的姿态教育北漂;北漂觉得自己在奋斗,看不起留在家乡里的朋友;而小县城的年轻人,也得意洋洋地吐槽着其他弱势群体。对于他们而言,欺负比自己更弱的人,是否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呢?
至于那个女生提出的问题,我想了挺久的,非常认真地想,最后只是给她简简单单地写一段,跟她说,但愿她不要那么早对生活失望,尽量保持点热情;也但愿她能遇到合适的机会,如果遇到的话,一定要好好抓住不过错过。这些话啊,怎么可起来都有点敷衍随意,但,的的确确是我能所说的全部了呀。
作者简介:艾小玛,艺术爱好者,读书爱好者,食物爱好者,正在逐步变成古典语言爱好者。虽然有少女心,但经常是“照顾别人”的家伙。我喜欢精致细腻的事物,喜欢真诚善良的朋友。我自认才疏学浅,无力给人输送正三观,正能量。如果你关注我,我会很感激你的信任;如果你取消关注我,我也会觉得也还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同的德性将造就不同结局。我愿人人都能完成使命,找到回家的路。微博@小能手艾小玛,微信公众号/emma艾小玛,代表作《你可以拥有你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