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我的人生轨迹_80后这一代的人,30年后的社会角色或说人生轨迹是怎样?

1、许家印:我的人生轨迹

许家印:我的人生轨迹

关于童年

我出生于一片“誓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热情高涨的1958年,随之而来的是大萧条的恐慌。那时候家里很穷,奶奶会做酸醋,空闲时就会到集市上卖,贴补一些家用,而我父亲在地里种了很多柳树,长大了,就砍下来拿去集市卖,一根卖几毛钱,一车能卖几块钱。

小时候我喜欢画画,还喜欢摆弄“电器”。从性格上来说,小时候的我属于调皮型,没事就带着比自己小的小孩去站队,练习立正稍息,并以此为乐。

关于18岁在干什么

高中刚毕业我和堂兄一起尝试做生意赚钱。那时,贩卖是农村比较通行的“打工”方式,比如把石灰、煤炭、大米、稻草等物资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赚取其中的差价。

1977年,中断多年的高考恢复了。我听到消息,第一时间报上了名。不过因为时间仓促,没考上。第二年,我花了5个月的时间准备,回到高中的学校复习补课。住的是破房子,盖的是一床满是补丁的被子。记忆里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自己带到学校的馒头和地瓜饼,过了三天就变霉长毛。但是还是舍不得扔掉,洗掉霉点以后继续吃。

1978年,我终于如愿考入武汉钢铁学院,成绩位列周口市的前三。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收到了父亲的礼物——一块梅花表。读小学的时候,有天晚上,我跟父亲说,如果考上了大学,能不能送一块梅花表。没想到我父亲竟然答应了。10年后,父亲践行了他当时的允诺。

创办恒大

1982 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河南舞阳钢铁厂。10年之后,我怀揣2万元离开舞钢南下寻梦,从一名处级干部变为了一名深圳打工仔。在舞钢,我是管理几百人的领导;到了深圳中达的几年,我是个小业务员,对着姑娘小伙子都喊师傅。当时选择去中达的贸易公司,因为从第一眼我就觉得公司有个好老板。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管理公司的经验,我一直很感激他。

我刚到深圳,跟着一位姓邓的师傅出差到广州做贸易,去远洋宾馆,他们打了一辆的士奔向目的地。那是我第一次坐“小车”。

到深圳后的第3个年头,我开着一部标致车,车上除了司机和他,还有一个出纳和一个业务人员,总共4个人,踌躇满志地来到了广州,成立了一家名为鹏达的房地产公司。

广州的项目几乎是白手起家,当时鹏达的珠岛花园一个项目就为母公司中达净赚两亿多。但是我的工资却依旧低得离谱,一个月才3000多元,养家糊口都困难,怎么继续干下去?到了1997年,我就自己创办了恒大。

现在想想,历史就是这么奇谲。假如当年公司给我是10万元或20万元年薪,我可能就不会去想创业了。

关于失落

恒大上市的号角在2007年已经吹响,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储备大量人才,提高楼盘品质,囤积大量土地。但到了2008年,受金融危机等影响,恒大地产的上市竟然搁浅了。

在舆论的渲染中,这成了当年地产界最悲壮一幕。当时10个人里面9个人都说恒大要倒下,地产界“百日巨变”的预言甚嚣尘上,很多人等着恒大倒下以佐证自己的预见性;而我当时也被描述成失败者以及可怜的“野心膨胀者”。

那么困难的时候,恒大的900多名中层以上领导,没一个离开恒大。事实证明,我们用强大的意志和毅力熬过来了。

关于亲情和爱情

在我8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得了败血病,因家贫无钱就医,匆匆而去,从此我就成了半个孤儿。

我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对于我来说,奶奶就如同一位老母亲。以前家门口有块石头,奶奶就坐在石头上等我放学回家。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我把刚学会的那句“我爱北京天安门”念给奶奶听时,年迈的奶奶兴奋得忘乎所以。初中的时候我给奶奶画了一幅素描画,一直挂在正房北面的墙壁上。

我跟我太太是在舞钢工作期间认识的。员工都以我为楷模,对太太好。工作的确太忙,最对不起的人,一想起眼眶就会红的人,还是太太。太太对我非常放心,给我的自由度很大。从来不问我干什么去了,她太了解我了。

凌晨三四点钟回家睡觉,睡一会儿就起床去公司,这是我长年累月养成的习惯。有时候开会或者应酬,回家晚了,怕吵醒太太,就躺在沙发上将就一夜。而我的太太也一样,夜里有时候睡不着,担心自己翻身会吵醒我,就跑到沙发上睡。

她有学历,有自己的事业,但是为了照顾我,都放弃了。我一直记得1995年,太太因为宫外孕被送进了急救室,生命有危险。为了不打扰我工作,她硬是没让医生给我打电话。我是第二天才从朋友口中得知的,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去看她,心里异常忐忑。

关于金钱

我没有乱花钱的习惯,经常在办公室吃盒饭。经常深更半夜开会,一开就是一个通宵,如果真饿了,就让家里给我送个馒头,或者捎个汤面过来。

我最爱的夜宵是热干面。我的夜宵里,10顿里有5顿都是热干面。在武汉上大学时,惟一奢侈的消费,就是吃学校旁边一毛钱一碗的热干面。为了这一毛钱,我还挨过老师的批评:“你是领助学金的人,还吃一毛钱这么贵的东西!”

2009年,恒大上市当天,市值达到了422亿元,我才知道自己当时成为了内地新首富。但是我并没有感到很开心,反而觉得无奈。做了首富有啥好处?除了别人心里不平衡来盯着你,甚至不明真相的人来骂你,其实真的没啥好处。但是你的企业上市了,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藏不住。

2、80后这一代的人,30年后的社会角色或说人生轨迹是怎样?

80后这一代的人,30年后的社会角色或说人生轨迹是怎样?

问题:

有这几个方面的思考:离职或失业后的待遇,是否会有升职瓶颈,80后在50岁时,是否会成为中产阶级,其未来的职业轨迹是稳定且富有安全感的吗?这个题目比较泛,不必讲年收入较高的特例,仅泛指大多数现役的青年职人。今天下班挤在电梯里,身边是汹涌的白领大军,不禁有所想,问的不专业,海涵。

回答:

感谢大家的回答,总体来看,悲观的多,乐观的少。

我在细化一点,就简单来说,我们现在大多数所从事的工作,会安稳的坚持下去吗?目前我接触过的民营企业,很少有15年以上的。

那么是否意味着将来还会出现不断的跳槽。

那么我们的收入会不会在这种变动中,有所突破,因为我们了解到,一个企业进入管理层的永远是少数,剩下的人,30年时光过去,我们所能达到的薪资阶级,会有很大的改善吗?

我们会不会卡在目前这个阶层,甚至下滑。

文/苏安

这个问题很大,先分开来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社会现状。

1、社会阶层固化

在一定的社会时期内(这个时间往往还比较长),社会资源是固定的。现在的社会资源基本在一些60后,70后及部分80后手中。很难再回到普通民众手里。有多少人飞黄腾达,就有多少人无以为家;有多少人日夜笙歌,就有多少人露宿街头。

2、上升渠道基本被堵了

也许你在外面累了,想回家安稳点,但是你回你们县城去考个公务员、考个老师当当。你会发现,没有一定的渠道人脉,有时候就算你能力强,你也不见得能进得去这些事业单位。

更悲哀的是,如果你不足够努力,你还会下滑。你一年不上班试试,就你那点钱,保证活不下去。

3、新生行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

也许像近几年的移动互联网一样,未来会有新生的行业。但是现在通讯如此发达,出来一个新的东西,一下子所有人都会知道。跟风模仿者何其多。就算你抢得先机,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作为支持,你很难做大做强。然后眼睁睁的看别人把它做起来。

4、靠劳动收入,永远会处于一个收略大于支的状态(排除不善理财乱花钱的)。

所以,或许到了四五十岁,你我依然还是这个城市里来来去去的一个普通人。

可能上面说的,给大家传递负能量了,可我只是说出了现在的社会现实。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平淡无奇,没有曲折妖娆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但我不妨说给各位听听,一起共勉。

2012年夏天毕业,在上海,一个ui设计师。

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做前端静态页面,连前端工程师都算不上。月薪3.5k,刚好温饱。这期间,我想提升自己,但是不管怎么努力,jq、js、php等这些真正涉及到前端的东西怎么学也学不好。我想,在我付出很多努力的情况下,我都不能有所提升,我或许真的不是写代码的料。

在后来,我慢慢的发现自己对设计很感兴趣,而且略有天赋,于是开始自学设计。身边的小伙伴打dota的时候我在学设计;他们出去旅游的时候我在学设计,他们周末逛街的时候我还在学设计。我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不断的练习,并提高自己的眼界。那年秋天即将冬天,我觉得自己可以胜任设计这个工作的时候,我离职了。

作为一个写的一手兼容性很好的页面的设计师,很快的我找到了第二家公司。月薪6k。我开始专心做设计了,不过我只是想把这家公司当作跳板,我需要实际的项目来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但同时,我也在继续关注前端相关的知识。在我设计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居然也能慢慢的写一些网页效果了。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或许能到更好的公司试试。于是,那年夏天即将过去的时候,我再一次离职了。

很快的找到了第三家公司,就是现在的公司,月薪1w不到。部门经理以前是猎豹前端组的负责人,开发者组长跟产品经理来自新浪,营销策划组的组长来自阿里。而我的设计总监曾经是网易云笔记的负责人。这些人都很牛逼是不是,如果不是我不断的提高自己,而是日复一日的混日子,也许我一辈子也没法跟这样的人站在一起共事,一起愉快的玩耍是不是。()在部门里,我只是一个做ui设计的,默默无闻不起眼,但我知道我对于他们同样也很重要。

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接触过app设计。因为现在项目的需要,我花了一个多礼拜的时间,去了解安卓和ios的设计语言和规范。而我的设计总监把这个安卓版的设计交给我。这是对我的信任和肯定,我知道这同样是我努力得来的。若我止步不前,不去学习app的设计,总监不可能把整个安卓版的设计交给我来做。

从在学校里学习开发,到刚出来的时候做前端,再到现在做ui设计,我一步步的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我自己的价值也在慢慢的实现着。

作为一个毕业不到两年的人来说,我对目前的自己还算满意。而且我觉得我的工资在同批次的人当中,也算看得过去的。而我更清楚的是,我还年轻,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即使二三十年后的日子只是今天重复昨天,我也能活出不同的精彩。

虽然我也一个人每天挤着地铁,来去匆匆,偶尔加班,周末一个人看电影,过着再也普通不过的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痕迹轻到一阵风就可以抹去。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那些飞奔而来的日子里,藏着精彩和等待,会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不时的跳出来给我惊喜。

我的事情讲完了,很普通是不是。普通到你看完就可以忘了。而与这个故事有关的,或许只有那些看似与你们无关的故事了。但这就是每一个普通人最真真切切的生活。

社会纵然已经如此,我们更不能自暴自弃。人可以没高度,但不能没厚度。一口吃不成胖子,我们可以慢慢来,一点一点进步。等到我们四十岁五十岁,纵然我们还是一个普通人,但我们必然会成为一个有厚度的人。到那个时候我们会有车有房,丈夫顾家,妻子贤惠,儿女孝顺。

一个人发的光或许照不亮全世界,但是只要能照亮身边的人就足够了。我们用尽所有力气,也不过为了做好一个人群中发光的普通人。

3、业余时间决定我们的人生轨迹

业余时间决定我们的人生轨迹

虽然“朝九晚五”是工作的代名词,但真正决定职业走向,并顺便决定了人生走向的,关键不在上班时间,而是在下班的时间。

举个例子,大城市的很多上班族会抱怨回到家已经八九点。吃吃饭,打打游戏,看看电视就该洗洗睡了。刻薄一点说,这样的生活正是“穷忙族”的典型写照;慈悲一点说,这样的生活,至少还有个“生活”。想成为“富忙族”,至少在“事业的上升期”里,业余时间是没有空闲来考虑打游戏、看电视的。

一位美院的大学老师,平时教授美术史,业余时间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社交,一心在家画画,练书法。十多年如一日,如今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潇洒地辞了职,到京城当专职画家去了。认识他的最初,我一直以为他是个专职穷画家,好几年后才发现其实他有个全职的教师工作。

常有人自诩:我是把主业当副业来经营,把副业当主业来经营。这话多见于成功企业家对于某项兴趣爱好的自我夸耀,例句为:现在经营公司是我的副业,我的主业是打高尔夫。这不过是自大的商人的自我标榜,无非是等着周围的马屁精来夸他低调、有品味,会生活。这位前美院大学老师才是真真正正的身体力行者,并且做到了极致:让业余时间的副业把朝九晚五的主业赶下了台。

有不少人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吃饭上。当然不是回家陪家人吃饭,而是陪领导吃饭,跟客户吃饭,和行业精英吃饭,和跨行业精英吃饭。这其实是中国特色的加班,而且是一种身心俱疲的加班方式。

而且中国人都知道,在酒桌上沟通,效率比在办公室的会议室内高多了。甚至可以说,酒桌才是真正的决策地点。所以,白天的会有没有被通知到,有时问题并不大,晚上的饭局有没有被通知到,才是大关键。因为没准白天会议上的决定都是前晚上的饭局上定下来的。

有些业务精英会因为“功高盖主”而看低了管理者,觉得那个只会召集大家开会的人其实没什么用。事实上现在极少数公司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有时裁员直接把成本最高的中国区总经理裁掉,让亚太区的总经理直接管理中国区的各部门总监,生意竟然也可以做得风生水起。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

在业务精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里,总经理们往往还在思索管人的各种事宜,包括上面老板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的预判;平级的经理们可能会质疑的细节;以及下级的同事们可能会制造的麻烦。如果下级同事们太相安无事,合作得过于和谐,就得考虑如何给他们制造点麻烦,让他们在“冲突”中碰撞出火花。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

我上大学时,有位教政治学的老师讲到过,人若想做出点事,得有两个要素,一是记忆力得好;二是精力得好。他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来的。我后来想了想,记忆力好,意味着效率高;精力好,意味着工作时间长。若一个人高效率、长时间地工作,职业发展不好才怪。

既然大家都有正常的8小时全职工作,这8小时内就很难看出高低。你愿意把业余时间奉献给什么,自然也就成了人生的关键了。

感悟:人和人的差距是有限的,可为什么几年之后差距会越来越大,是因为在你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其他人在努力学习成长,每天进步一点点,日复一日之后长时间的累积,爆发出绝大的能量体验,影响了人生的轨迹。

4、闲聊高考后20年的人生轨迹

闲聊高考后20年的人生轨迹

文/宁南山

6月7日、8日是2018年的高考日。

975万考生走进考场,接受改变命运的考试。

查了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9-2001年全国总共出生1909万人,1702万人,1647万人,平均每年粗略估计参加高考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5.6%,看来以后体力劳动者的数量还会继续减少,中国的各种人工成本将会逐渐向发达国家看齐。

现在发达国家的老百姓,个个都能干很多活,修马桶,修水管,修电灯,剪草坪,换轮胎,甚至自己简单修车…无他,因为人工成本太贵,上门换个水管,修个马桶,上百欧元是正常的。

2017年的事情,在英国的某中国人家里马桶坏了,打电话叫工人来修,折腾半天没修好,最后说是马桶坏了得换,按理说没修好是不是就可以不给钱?

不是,虽然没修好,但是人家上门服务了 (call out fee),所以还是收了100英镑,按照汇率就是850多元人民币,已经比一个便宜的新马桶还要贵了。

中国目前也是这个趋势,体力劳动者会越来越贵,我去年叫了一个小伙子上门帮忙安床,其实我已经安好大部分了,但是人家一来很快安好,最后收费100多元人民币。

今天的文章简单的说下我和我的同学们。

高考之后的十几年,不同的选择带来的不同的结果。

不过首先要说明的是,样本只是我的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

样本比较小,大概100人不到的样子,而且基本都是211以上院校。

实际上,这100个人(实际不到),包括我在内,勤奋程度,智商我感觉差别是不大的,不然最后不会都在一个班学习。家庭条件,除了10%家庭算是富裕的,大部分都是平民子弟。

但是最终,因为选择不一样,到现在人生却可以说有了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和差距,是大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都能明显感受到的。

1

第一个选择:选择什么专业

填报专业是一个蝴蝶效应,你写下的那几个字,可以决定你以后很多年的人生。我当年参加高考的时候,一心是要填报理工科的,因为看了一些国外的电视剧,电影,觉得里面人走过去的时候,门就自动开了非常神奇,感觉好高级,好科幻。

于是坚决的报了理工科专业,并且毕业后一直在制造业。这样的选择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穷。

所以有私信问我报什么专业比较好的,我怎么回答你呢?如果要赚钱的话,上国家统计局看下2017年全国各个行业的平均工资统计就知道了:

注意这个非私营单位,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国有企业,其实不是,它还包括了股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企业等等,因此代表性最广。

2017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3150元,金融业122851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07815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9倍、1.65倍和1.45倍。

说白了,一个it,一个金融,显著的高于其他行业,这和我们平时的感觉是相符合的。

另外搞科研现在收入也在水涨船高,全国各地高校的待遇越来越好,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多次贴过现在全国各地高校招收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待遇,可以说大大提高。

另外现在企业也在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基本上国内各大企业集团都有中央研究院,因此科研技术人才也还过的可以。

我当初选择理工科,毕业进制造业企业工作,这直接影响了毕业后的收入水平。现在想起来,当初如果填报金融,语言,法律,会计,计算机之类,那么可能毕业后的日子会好过的多。

为什么这样讲,我记得十几年前,临近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某个在读计算机专业的高中同学,说上海某外资软件公司(没错那个年代外资互联网更吃香)给他开月薪接近5000元,他说觉得太寒酸了,就没有去。

这让我感觉很吃惊,因为在我们系(硬件弱电相关),找工作找个4000元月薪就觉得很不错了,实际上大量同学找到的工作月薪只有两三千元。有的单位解决北京户口,开的月薪只有一千多。

在当时,学校论坛里面有个男生发个贴,说毕业了征个女友一起在北京奋斗,已经找到月薪3000元的工作。结果留言里面还有人在讨论楼主是不是在炫耀,有的人说三千元怎么会是炫耀呢?有人说已经是炫耀了…..

我们眼中令人羡慕的五千高薪,然而这在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眼里叫寒酸,突然就感受到了专业不同带来的巨大差距。

另外还有个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上海某证券公司,后来他来深圳看我,就聊到存款的问题,我问他存了多少钱,当时我想虽然金融业工资高,但是他说是毕业才一两年,存十万顶天了吧,结果他告诉我毕业一年多就存了二十多万。

这个数字把我惊到了,因为我本科毕业比他还早工作两年,但是存的钱都没他多。

当然,我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开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本土制造业开始大发展,出口开始迅速增长,深圳几乎所有的公司,从华为,富士康,比亚迪这样的大公司,到各种生产电池,led,充电器,pcb线路板等等在内的大型,中型,小型工厂,都在开展海外贸易,直接带动了制造业从业人员收入增长。尤其是华强北为核心的山寨机业务,蓬勃发展。

中国出海最早之一的华为,就是2000年举办的出征海外誓师大会。

大量外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他们作为中间商,通过展会,互联网和电话开拓海外客户,同时从合作的工厂提货实现出口,什么都可以出口,电话机,音响,耳机,电子元件,线路板,电子玩具,摄像头,手机,屏幕…..

直到现在,来深圳的朋友,从华强北的各个大楼,到罗湖,福田的各个写字楼里面,都能发现无数这样的贸易公司,他们只是租一两间房就开始办公。

因此在深圳,有个独特的职业,叫做外贸,很多本科学历都不到的对外销售人员,在外贸小公司工作都可以做到月薪过万。因为不管是外贸公司,还是普通的中小型工厂,给予销售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提成都非常高,按照销售产品的不同,提成高的甚至能到10%以上,低的也有2%,3%。当然大公司的销售提成比较低,1%左右或者以下。

不少只有专科甚至高中,中专学历的来深打工者,通过努力学习英文,努力开发和开拓客户,实现年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比比皆是。

我记得2010年,部门有一个新员工辞职,我找她谈话,她说因为她男朋友在华强北开了个公司,招了四个员工自己做电子产品外贸出口,所以她也辞职去帮忙,她男朋友当时很年轻,才23岁,没考上大学,来深圳好几年了,最开始是华强北的贸易公司打工,积累起一批亚非拉的客户之后,就自己开了个外贸公司出口电子零部件和产品。

除了这些外贸公司以外,深圳的中国本土制造业公司,开始成规模的向国外派遣销售和技术人员常驻,也是在这一时期,全世界各地的各种展会上,无一不是有大量中国公司参展,很多年轻人得到了出国的机会。

我来深圳第三年就开始出国参加展会,我记得当时是在南非,整个展会一看,一半是中国公司,而且都是普通中国人根本没有听说过名字的公司。

我去各个展台找人聊了下,每个展台都有毕业才两三年的年轻人,很多毕业于不知名的二本,三本院校,毕竟公司都是中小型公司。

每次出国参展,总会看到大批的中国年轻人在各自公司的展台,这在以前是看不到的。

尽管可以说赶上了中国制造业对外出口大发展的风口,但是一直到毕业后的第七年,我才总算稳定达到心目中觉得还满意的薪资。

所以说我有时候想,我毕业后七年的命运,其实在当年高考填志愿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所以填一个专业究竟有多大影响?对我来说就是七年。

当然了,我总是自我安慰说,选择这条路虽然一开始穷了点,但是做制造业,也能看到很多金融界高富帅和程序员们看不到的风景。

我记得有个同事出去海外拜访了一圈客户,回来开电话会议略感心酸的说,客户对他讲中国制造是“low quality”;

我带法国人在深圳工厂参观,看到我们工厂工人的操作方式,我看他们的表情就露出“原来才这个水平”的含义,我问其中一个客户,说你觉得工厂水平和法国差距多少年?他说至少10年,我看得出他内心其实是想说20年。

记得有次有个日本团到公司参观,当我讲到几个产品性能,确实做的不错,团里面的日本人问我说“你们工厂是不是有日本工程师”,后来看到金灿荣教授的讲座视频,他说日本人对中国人有一种愚蠢的种族主义,我马上就想起这一幕,这是有切身感受的。

那个年代,消费电子产品基本还是国外品牌,有很多今天我们完全没有听说过的外国电子品牌,加拿大的,法国的,美国的,拿到深圳来找各种工厂生产,不少欧美供应链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在工厂和中国工程师同吃同住,也了解了不少他们国家的事情。

在国外厂家货期催的紧的时候,工厂的项目pm兄弟们,经常通宵跟线加班,第二天早上回去睡几个小时又继续回来上班。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