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文/赵晓翠
读吴忠豪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始终感觉很亲切,很受用。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12个研究课例真实记录了团队研讨、打磨课堂的全过程,呈现了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一、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二、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三、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四、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从这四个问题的表述来看,其中有三个都提到了“目标”二字,可见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是何等重要,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最应该思考的是教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教给学生怎样的知识,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只有方向对了,我们的努力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便是南辕北辙,徒劳无功。那么再看第一个问题:阅读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就明确告诉我们要教的是“语文”而不是“课文”,让我们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我们拿到教材,看到的一篇篇课文只是载体、是例子,而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蕴含其中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语文课程性质。
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细心解读,就会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因此教语文我们最终要教会学生的是运用语言文字。这便是教语文的根本所在,是我们围绕“教语文”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读了这本书,从理论认识上说,我们很容易接受“用课文来教语文”,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还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过程中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学完一篇课文,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我们的课堂最终还是没有逃出“教课文”的泥沼。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教语文呢?我想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习得了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说是在“教语文”。 因此从“教课文”到“教语文”难的不是理念的更新,而是在正确理念指导下的实际操作。
吴教授讲到:语文课首先要研究“教什么”的问题,这涉及到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确定。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但在实践操作中又是我们最困惑的问题。拿到一篇课文,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我们往往是迷茫的,因不知从何入手而避重就轻。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在制定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往往显得盲目草率,选择的内容多而杂乱,目标不具体,表述模模糊糊,重点不突出,学生是否能掌握没有校测也无法检测。因此第一步就稀里糊涂的,没弄明白教什么,可想接下来的怎么教自然也会偏离航向。究竟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在书中吴忠豪老师告诉我们有三个依据:一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课程标准中的年段目标,三是文本。这三个依据就给了我们具体操作的方向。这三个依据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在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综合考虑这三方面内容。
选入我们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经典,如果单纯地解读文本,每篇课文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以及文本背后隐藏的作者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这些都可以教,那么如何取舍就是最大的难题。因此在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素材的基础上我们就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标准中的年段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就是要深入分析学情,学生处于哪个年级段,已有的学习经验,已具备的学习能力,从文本中最需要学的是什么,这些都是要仔细琢磨的问题。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可以教学生如何运用词语,也可以教学生认识文章的段落结构,还可以教学生如何运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写作文等等。执教老师在第一稿设计中确定的重点偏重于总分段落架构的理解和仿写。后来经团队成员的研讨,认为段落结构认识特别是仿写对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高,而这篇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特别多,三年级学生又正处于语言增长关键期,丰富扩大学生词汇量,是中年级段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基于此,就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说一段话”,重点定在课文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这样目标明确了,重点有了,再去研究怎么教,怎样实现这一目标,突破这一重点就不会盲目而随意了。
又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这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发现有很多训练点,如字词的理解、语言的训练、情感价值的取向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低年段语文教学首要任务依然是字词的掌握,而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阅读兴趣。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就可以把重点定在识字教学和朗读指导方面。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在写法上有两大特色:一是通过精准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二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品格,以景抒情,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果不关注学情,我们很容易把学习精准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作为重点。但在团队研讨中发现,这一点在三年级以教过,学生已很熟悉,再加上这些描写不具有鲜明特色,因此教学价值不大,最终决定删去。在这一次研讨中,唐懋龙老师的一段论述让我感触颇深。他说:“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这是所有写人文章都有的共性的东西,并不是这篇课文独有的,况且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对话描写、动作描写都已经很熟悉了,重复训练的意义不大。这篇课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叙述过程中多次穿插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又从侧面表现了生活的艰辛烘托了人物品质,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在小学的语文课本里不多见,将这样的语文知识开发成语文技能训练点,对学生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所以‘景物描写’是这篇课文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唐老师对文本解读的独到之处,对学生学情的全面分析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文本内在的教学价值,让我们明白该如何取舍教学内容,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以上案例研究都在告诉我们,科学准确地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要牢记吴教授所讲的“三个依据”,立足文本,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关注年段目标,以生为本,关注学情,始终坚守“教语文”这一理念,准确取舍教学内容,科学定位教学目标,锁定重点,由此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锻炼,有所提升。
另外,教学目标的表述也要力求准确。刘茂亮在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时,第一次设计教学目标时这样表述: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团队老师点评说:“ ‘学会’、‘了解’都是一些模糊的表述,怎样算学会了,了解了?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均不清楚,这样的表述实际上虚化了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咯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价值。”读到此,顿时豁然开朗。仔细一想,的确是这样,回想平时我们的教学设计,又用了多少这样模糊而无意义的表述,对此我们还全然不知,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内心认识是模糊的、混沌的。我们缺少严谨的治学态度,而这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
读着吴教授的这本书,很充实,它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虽是一字之差,但真正的改变是漫长又艰辛的一段历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愿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以敬畏之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学生、面对教学,我愿在这条路上上下求索,完成蜕变。
2、白杨课文读后感
白杨课文读后感(一)
读了作者袁鹰的《白杨》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篇课文借白杨,向我们热情地展示了一代代边疆建设者那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服务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精神。它,就像一丝清风、一缕阳光、一泓清泉……淋浴着我的心灵。
文章开头,作者只是写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命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课文中,通过哥哥和妹妹,两个小孩的对白,使对白杨树发表感慨: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雨雪,还是干旱、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作者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讴歌了老一辈边疆建设者们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文章随后又写到: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那儿生根了。作者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赞扬了边疆建设者,祖国哪儿需要,就到哪里,坚决服从忠心无私,尽职尽责的高尚品质。
课文结尾,写到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突然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通过看到几棵小白杨树,想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同时也赞美了老一代边疆者,为了建设好边疆,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无私精神。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白杨的这种崇高品德所感动。同时我也想到了,我们的身边也同样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我佩服的警察叔叔们,最敬重的园丁们,他们不也是一棵棵无私的白杨树吗?他们像白杨树一样,尽职尽责,不畏艰难,在各个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我要做白杨树,从小学好本领,锻炼顽强意志,培养优良品德,长大后,争取更好地服务祖国,服务社会。
我爱白杨树,更爱有白杨品德的人。
白杨课文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叫做《白杨》。
他是当代作家袁鹰的作品,是他《风帆》散文集中的一篇。其中,第12自然段爸爸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的话给我印象很深。他对孩子们说:“白杨树从来都那么直。哪儿需要它,他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他说的这一句话是看到白杨树触景生情才说的。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用白杨树来赞美在边疆建设的人们。
这时,我想起了曾看到过的一篇文章。“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徐本禹是感动中国2004年的人物之一。山区里水源少,环境恶劣,教学条件也是那么简朴,没有电,没有砖瓦房,只是拿蜡烛来照亮,用木头搭建简陋的教室。但是,这时候这位大学生徐本禹献出爱心,投下志愿,到山区去教书,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种精神不就像白杨树那样吗?
我想:我们是不是也要向他们学习呢?是不是也要学习白杨树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呢?是不是也要尽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呢?
白杨课文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名叫《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爸爸在新疆工作,他回来接他快要上小学的孩子们去新疆学习,而磨练孩子们,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个生命力、适应力强、能为别人无私奉献的人,让他们学会独立、学会自己面对困难。
读了这篇文章,我联想到了我每天在十字路口看见的那些站岗的警察们,我亲眼看到他们不管遇到多么大的风、多么热的天气,都总在那里专心致志、面带笑容的指挥交通,这些都牢牢的印在了我的心里。虽然我和这些警察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但我亲眼目睹了一件事情……
一天,我一如既往地站在那里等红绿灯,突然,我看见警察叔叔所站的那个安全岛受到了“袭击”——1辆汽车用飞快的速度向警察驶去,可那位警察临危不惧,还在那里全神贯注的指挥交通。多么感人的一面啊!警察为了让路畅通,根本不管那两冲着自己来的小轿车。突然,那位警察一个猛回头,用双手撑住了那辆车。我以为警察叔叔的胳膊会骨折呢,毕竟车的冲击力那么强。真是万幸!那位警察竟然没受一点伤,只是往后退了几步。我看得出了神,连绿灯亮了都不知道,妈妈在后面拉了我一把,这我才回过神来,知道该走了。过了红绿灯,我还不时地回头望着那位警察……
这位警查和白杨树一样,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毫不畏惧,顽强地工作,我们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
3、猴王出世课文缩写
猴王出世课文缩写(一)
海中有一座山,叫花果山。山顶有一块仙石,一日迸裂,产一石猴,这猴与山中鸟兽很快成了朋友。
一天天气炎热,猴群去山涧中洗澡,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从猴顺涧爬山,到了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泉。众猴说道:“哪个有本事的,进得去出得来,不伤身体者,便后拜它为王。“这时石猴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说完,就跳入了瀑布泉中,进去后却发现了一座石房,里面还有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石猴喜不自胜马上跳出水外,把里面的情况告诉了外面的猴子,并说:“里面非常宽阔,容得下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省得受老天之气。”众猴听了,个个欢喜,叫石猴带它们进去。石猴坐在上面:“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说进得去出得来,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为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便称石猴为“千岁大王”,遂称美猴王。
猴王出世课文缩写(二)
在海外傲来国的花果山上,一只石猴从一个仙石里迸裂了出来,与一群猴子作伴。
一天,猴子们在涧水里游泳,它们顺涧爬山,找到了涧水源头瀑布,想找人进去试探试探。石猴毛遂自荐,瞑目蹲身,纵身一跳,跳进瀑布后面。抬眼观察时,发现并无水波,只有明明朗朗一座铁板桥。走过铁板桥,石猴看见瀑布飞水原来是遮蔽门户的,石洞内有花有树,还有一副天造地设的家当,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正当中有一石碣,上面用楷书大字镌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见了,喜不自胜,又瞑目蹲身,纵身一跳,跳出水外。石猴见了猴子们后,把水帘洞里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猴子们,并提议大家都进去住,省得受老天之气。
猴子们听得,个个欢喜,争先恐后地往里跳。胆大的,没有任何迟疑;胆小的,一个个抓耳挠腮,咬着牙进去了。正因猴性顽劣,争夺着石家当。争抢完后,石猴端坐上面,众猴一个个序齿排班,都称“千岁大王”。石猴把“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猴王出世课文缩写(三)
海外有一国土,名叫花果山,在山中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迸裂成猴。
一天,天气炎热,群猴来避暑,在松阴之下玩耍,耍了一会,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都道:“这水不知是何处来的?我们闲着没事,找那源头。”于是,顺涧爬山,真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又道,哪一个有本领的,钻进去寻个源头来,又不伤身体,我等既拜他为王,众猴呼了三声,这时跳出一个石猴,道,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跳入瀑布泉中,他看了看里面,天造地设的家当,里面有石锅,石炉,石碗……真是一个好去处,里而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
众猴听得个个高兴,胆大的跳进去了,胆小的抓耳绕腮,缠了一会,也都跳进去了,个个抢盆剁碗,占炉争床……
石猴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说,有本事进得来出的去,寻了个安稳处,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既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隐了,逐称美猴王。
4、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文/吴瀚
在语文书的115页上,有着这样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我们祖国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叫作“圆明园”。在当我翻开这一篇课文时,我的心中突然间感到一种无法形容的感觉,那种悲伤和仇恨一起交织在我的脑子里的感觉,不可言喻......
圆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由圆明园,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浓缩了我国各地最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全园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颂,这一项伟大的工程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才建造出。圆明园中有许多建筑,比如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这样如此庞大、精致美丽的圆明园,怎么不能称得上我国的皇家园林呢?!
可是到了1860年时,让无数人愤怒的事情发生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闯进圆明圆,他们把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通通掳走,一件不剩,拿不走的,就把它们砸破,敲碎。同时,为了销毁罪证,在10月18日到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放火烧了圆明园,大火一直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天空,我国这一园林的珍贵宝物,艺术的瑰宝,建筑的精华,就这样被大火烧的灰飞烟灭。我对敌人有着无比仇恨!我国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就这样被侵略者们毁于一旦。
这些侵略者对我国圆明园的所作所为是如此残忍和灭绝人性,是我们应该铭记终生的事情!侵略者太可恶了!
如今的圆明园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我感到悲伤和惋惜,但是它还是我们祖国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永远无法改变!我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为祖国奉献自己才能,为祖国付出,让祖国更加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