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留几枚柿子在树上吧
留几枚柿子在树上吧
在以色列农村,每当庄稼成熟收割的时候,靠近路边的庄稼地四个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收割。四角的庄稼,只要需要,任何人都可以享用。
他们认为,是神给了曾经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为了感恩,就用留下田地四角的庄稼这种方式报答今天的拥有。既报答了神,又为那些路过此地又没有饭吃的贫困的路人给予方便。庄稼是自己种的,留一点给别人收割,他们认为,分享是一种感恩,分享是一种美德。
无独有偶,韩国北部的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这里随处可见农民采摘柿子的忙碌身影,但是,采摘结束后,有些熟透的柿子也不会被摘下来。这些留在树上的柿子,成为一道特有的风景,一些游人经过这里时,都会说,这些柿子又大又红,不摘岂不可惜。
但是当地的果农则说,不管柿子长得多么诱人,也不会摘下来,因为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是什么使得这里的人留有这样一种习惯?
原来,这里是喜鹊的栖息地,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有一年冬天,天特别冷,下了很大的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一夜之间都被冻死了。第二年春天,柿子树重新吐绿发芽,开花结果了。但就在这时,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那年柿子几乎绝产。
从那以后,每年秋天收获柿子时,人们都会留下一些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留在树上的柿子吸引了许多喜鹊到这里度过冬天。喜鹊仿佛也会感恩,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这一年柿子的丰收。
在收获的季节里,别忘了留一些柿子在树上。因为,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自然界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给予,是一种快乐。因为给予并不是完全失去,而是一种高尚的收获。给予,是一种幸福,因为给予能使你的心灵美好。留几枚柿子在树上吧!那是一道人间最美的风景。
2、面包树上的女人读后感
面包树上的女人读后感(一)
《面包树上的女人》(以下简称《面包》)的男女主人公是程韵和林方文,我觉得张小娴是很喜欢程韵的,因为在看小说的过程中我不时会产生张小娴把自己代入程韵这个角色当中的感觉——生命中不断地遇上好男人,徐起飞,韩星宇,杜卫平,然而始终无法放下的是林方文,似有责备自己,但也显示了爱的自私与无私——只有写自己的时候才会出现怜惜与恨铁不成钢交集的情绪。
至于张小娴喜不喜欢林方文呢?才子是没有人会不喜欢的,不喜欢才子的人只不过是理性压过了第一瞬的感情。张小娴塑造林方文,我猜想是想让读者产生既爱又恨的感觉。林方文的逃避与背叛一次又一次地伤害着程韵,随着程韵不断地长大,小说中林方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而另一边厢,程韵投入到另一个可靠男人当中的程度越来越深,这说明理性,随着人年龄的增长,终归会战胜爱情,尽管程韵在第二部中也说爱韩星宇,已经忘记了林方文——这不过是理性盗窃了爱情的外衣。
其实张小娴也算厚待了林方文,大嘴巴女人戴安娜,乐姬,葛米尔,一个是港大校花,一个是当红歌星,尽管戴安娜被描述成一个专门汲取少男精华的中年女妖,但从文中可以看出林方文是流转的少男中的一个例外,是戴安娜的至爱,可见林方文的特别地位。
讨论了这么多男女主人公在小说中的位置,接下来讨论一下言情小说的王道——爱情吧。
不过这个还是先得从谋篇布局中谈起。故事从程韵对她所在的保中排球校队娓娓道来开始,排球队总共有七个人,尽管作者从来没有对程韵的外貌作出过描述,但从选入保中排球队都需要是美女这个潜台词中不难知道程韵有着不错的姿色。那七个人是很典型的香港社会缩影,有很有钱的千金小姐,有爸爸是律师,母亲是教师的中产,也有生活不好过的单亲,不同的家庭背景亦使然了她们日后各自的方向。而张小娴从这六个女生中挑选了两个作为程韵一生的挚友——迪之和光蕙。她们三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在寻找着爱情寻找着幸福,光蕙是实在的,她会选择事业上成功的男人,然而那些男人总有那么个致命的弱点,老,性无能,有妇之夫——只能说如果不是有这些问题,她们也不会选沈光蕙。越是追求物质上幸福的女人,到最后越是被分配到平凡的男人,所以光蕙最后选择了小她三岁的小男友——不过张小娴也不止一次地强调光蕙不会太过爱上一个男人,因为她最爱的是她自己。而迪之就被描写为一个不断寻求刺激和快感的女人,快感往往来去匆匆,所以迪之也一次又一次地换来失望,但这能不能视作一个重视过程的女人的追求呢?师生恋,红歌星,特技人,大富豪,但到最后,一个为男人而放弃学业的人又重新因为另一个男人而开始奋斗。
三部曲使三个女人有足够的空间去开展各自的追逐爱与梦的历程,当然这个一部长篇也能办到,但三部曲的好处在于阶段性更强了,她们在这三部曲中,除了不断成熟,还可以使转变不那么突兀。通篇读下来,发现这三个女人都有这初恋的情节,迪之每当失恋就会回南丫岛找她的初恋邓初发,而邓初发始终会痴痴地等她,光蕙从她的初恋老文康中学会了爱的越深只会懂得越深,于是选择了不再对一段感情过于投入,老文康从此成为光蕙最恨的男人,直至闻及老文康的死讯,光蕙才崩溃地说出她仍然忘不了的是他。三人当中,程韵的初恋时来得最迟的,其实也是最般配的——都是港大中文系的学生。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他们两个没能在一起真的很可惜。我现在听的千千静听也正好转到了《后来》的日文版kiroro的《未来へ》,更加增加了我的伤感。
其实细细去想,林方文和程韵两个人走在一起是一个错误,一个轻,一个重。程韵后来任何一任男朋友都比林方文值得依靠,程韵想要的就是安全感,而这是林方文无法给她的,其实,程韵太爱林方文了,就算林方文能给她安全感,那安全感也是远远够不着程韵所需要的。但他们却在小说中相遇相爱了,我搞不清楚是哪一刹那的热情使他们相遇,相较于林方文历任的女友,程韵是最正常的,虽然小说一向的价值观趋向于“平凡才能永恒”,但从林方文众女友当中难以找到共同点,这一点,也使男女主角的爱情缺乏冥冥中注定的属性。
以下的言论我觉得有点残忍,但我还是不得不作出来。林方文和程韵拉拉扯扯断断续续好像不太符合林方文的性格,但这段感情由一开始可能就不是程韵依赖林方文而是林方文依赖程韵。林方文是弱小的脆弱的。是程韵,比他任何一个女朋友都要平凡的女人使他获得了生活的踏实,但天生的恐惧使他仍不自觉地去犯错,令程韵不能不去失望伤心。而林方文的脆弱的原因来自于他的家庭,自小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家庭中长大,使他用厚厚的硬壳包裹着自己。而程韵补充了他这部分的缺失,换句话说,其实程韵有着林方文妈妈的影子(这就是我所说的残忍的部分,他们的爱情好像贬值了)。他们的相恋开始于一个拥抱——程韵是一个很好抱的女人,()我不想用阴谋家的语气,但我想说这就是妈妈的暗示。林方文是一个缺乏母爱的,在《面包》中,林方文对他妈妈的造访表现得十分冷淡,母子明明都爱对方,却总是不懂得如何去表达。直至林的妈妈死去,林方文哭得像小孩一样,他太爱他妈妈了,以至于不再敢去爱别人。他的妈妈永远离开了他,在现实世界中,程韵成为了他唯一的支柱,所以他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去央求程韵,而程韵却偏偏是那种爱情的贞烈女子,无法对背叛视而不见。
究竟是最夹的人还是最不夹的人才是天生一对?张小娴在小说的最后把主旋律定为了爱是成全,这不是最色彩斑斓的答案,只能算是人对逐渐失去的青春所作的让步。
面包树上的女人读后感(二)
昨晚看了张小娴的《面包树上的女人》,心底是五味杂陈,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程韵,男主人公——林方文,感觉和现在的我们好相似。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们和小说中的人物那么的相似,是不是说明我们是幸福的?那么我想知道的是,未来的我们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故事过程一波三折,最后还是相爱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结局应该是美好的吧,比起那些叫我心碎的结局倒是很不错了,至少在小说的世界里面给我塑造一个好的希望。
林方文对于不解释的执着,我很想不通。这点也是这个世界中他给我的疑惑,为什么不解释,一个简简单单的解释,几句话、一个眼神,化解的是2个人或者多年都不能弥补的额遗憾。男人,何必为了几句话、不成气候的误会而置2个人的幸福于不顾。何苦!
不记得是谁说过,女人在吵架之后最生气的不是吵架的原因,而是吵架之后你没有拉住她,抱住她。或者最后她已经记不得为什么你们会吵架,可是她记得清清楚楚的是你没有在吵架之后来哄她。这个才是她最伤心的理由。吵架的原因,其实云淡风轻……
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地方看过一句话,也可能是自己的感悟“互相伤害其实也彼此的太在意。”因为没有分量的人,是绝对不可能对你造成任何伤害的,只有真正在意了,才可能会受到伤害。所以,即使到现在,记得最深刻的依旧是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
因为曾经深深的在意着……
某段年轮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棱角分明,记忆中悲喜交杂。分不清到底是爱还是恨。爱恨本来就是一体同胞的姊妹。说不清道不明,曾经的嗔痴,明知道很傻,可不为什么,就是留恋着。曾经的恨意早已化为云烟,只是说服不了自己为什么还记着,所以就骗自己说是在恨着。
现在想来曾经的林林总总,曾经那些微不足道的伤害可以让自己记这么久,原来也是因为爱了。因为那些恨,所以记得那些爱过的人,很久很久,不愿意忘记。
却苦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伤害,让自己对那份植根的爱视而不见。我们是傻气的孩子,不停的在捡芝麻丢西瓜,却还乐不可支。
3、就像柿子一样,能让你“红”起来的,只有你自己
就像柿子一样,能让你“红”起来的,只有你自己
文/黄小平
一
夏天,我见一个孩子指着树上的叶子,问身边的母亲:“妈妈,这是什么树叶呢?”
“枫叶。”母亲说。
“枫叶不是红的吗,怎么会是绿的呢?”
“现在还是夏天,等到了秋天,枫叶就红了。”
“红起来的枫叶,真漂亮!妈妈,枫叶是秋天让它红起来的吗?”
“很多树的树叶,即使到了秋天,也不会红起来。让枫叶红起来的,是枫叶自己,秋天只是给了它一个红起来的机会。”母亲说,“孩子,如果自己不红起来,就是再有机会,给再多的秋天,也红不起来。”
听了这对母子的对话,我开始敬佩起这位母亲来。
二
春天,我见一根折断的花枝被人扔在路旁,那枝头上的花还未开放,正含着苞儿,像是一粒粒闪亮的火星。我见它扔了可惜,便把它捡回家,随手插进花瓶里。可过了两天,想不到那枝头的花苞全都开了,开成一朵朵鲜红的花。这断了的花枝,与树隔离,与泥土隔离,断绝了水分和养料,为什么还能独自开放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一位专家。专家说,它是依靠自己开放的,依靠自己储存在枝头的水分和养料开放的。
一个人身陷绝境、孤立无援时,也可以依靠一种力量,让生命开花,让生命吐露芬芳,这种力量,就深藏在每一个人生命的深处。
三
小时候,总以为被子是有暖的。直到有一天,父亲对我说,被子本身并没有暖,也不能产生暖。
哪为什么在冬天,我们盖上被子,身体就不冷了呢?我问。而父亲说,盖上被子,我们之所以感到暖,那暖不是被子给的,而是我们自身的暖,是我们的身体产生的暖,被子只不过阻隔了外面的寒冷保住了我们的温暖。
我们总错误地认为,一切温暖都来自于我们的体外,比如太阳,比如火炉,孰不知,我们的心就是一颗太阳、一只火炉。
有一种温暖来自于自身,有一种温暖滋生于内心,当我们处于寒冷、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温暖自己。
四
我家的房前有一棵柿子树。一年,柿子还没有熟,父亲就把树上的柿子采摘下来。“柿子还是青的,并没有熟,为什么就把它们采下来呢?”我不解地问父亲。
“柿子自己会熟的。”父亲似乎很有把握地说。
“柿子采下来后,断掉了树给它们提供的养料,没有养料,它怎么长熟呢?”我说。“等些天你就知道了。”父亲说。
父亲把采来的柿子放在家里的地板上。十多天后,搁在地板上的青柿子,慢慢变红了,用手捏一捏,过去硬硬的柿子,开始变得软软的,我从中挑了一个,一吃,特别甜。咦,这些柿子是怎么熟的呢?
“是它自己熟的。”父亲说,“柿子从树上采下来,虽然断了树给它们提供的养料,但每一个柿子的体内都储存着养料,当外界的养料隔绝后,它们就自己给自己提供养料,自己供养自己,自己让自己走向成熟。有时,人也一样,也可以依靠自己,让自己成长和成熟的。”
4、读《树上的男爵》有感
读《树上的男爵》有感
文/唐筱周
“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着大地,升入天空”——伊塔诺·卡尔维诺
这是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却又无比令人动容。这不是什么英雄史诗,也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这只是一位孤独的守望者,追逐自我与价值的故事。
1767年6月15日翁布罗萨区男爵继承人,12岁的柯西莫再也忍受不了世俗的条条框框的限制,爬上了花园中的圣诞树;并宣言说:“我绝不下树!”他坚守了这一规则终身,直到临死前,他还抓住了飘经树尖的热气球,结束了他那比任何人都要孤独,都要传奇的一生。
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有关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问卷,却非常遗憾的发现,大多数人的理想是有关于赚大钱,找工作,过稳定的生活。卡尔维诺在小说后记中写道:“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奇迹的世界,人们最简单的个性全部被抹杀,而且人被压缩成了预定行为的抽象集合。今天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自我及部分的丧失,而是全部丧失。”的确,我们从小被教育“你要好好学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好好学习你将来就可以找个好工作,就可以过想过的生活!”于是,我们开始努力,开始追逐。据调查,百分之三十的人是因为理想的选择,更多人受身边的人的影响,或是找工作的需要。我们做出了一个个不同的选择,但多少人又处于真心呢?又有多少选择不是被预设呢?又有多少人只是为了适应社会,让自己更有竞争力呢?例如,高中学乐器的,学乐器不是因为兴趣,而是为了得到证书,对进大学有帮助,我们学习物理化学,不是因为热爱科学,只是为了取得好成绩,甚至有些人连原理都不想搞清楚,只是疯狂刷题,死记公式。我们每年这么多人报金融财经专业,基础科学却很少有人问津。我的同学中,有人热爱理工,却受父母的压迫选择了学医,有的同学甚至只是为了蹭个学校的名头,选择了自己的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的专业。我们活成了社会想要我们活成的样子,我们的生活光鲜亮丽,我们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成为了被别人看得起的人,然而这真是我们想成为的人吗?我们鲜少静下心探索,我究竟是谁?我的人生究竟有和意义。我们就像工业流水生产的产品,按照固定的模子铸造。被世俗的理想所挟持,把世俗的理想变成了自己的理想。
很多人想逃脱,却又无力反抗,就像柯西莫的弟弟“我”一样,虽然曾经和他一样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后迫于现实的压力,按照预设的轨迹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贵族,同另一位贵族少女联姻,过着富足却又乏味的生活。而“我”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慢慢地明白,为哥哥提供各种帮助,但“我”却始终活在他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中,不得脱身。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柯西莫是可笑的,正如小说那些认为他是一个疯子的民众一样。柯西莫本可以活的十分美好,可以追求一切财富与声望,正如他的父亲。可从另一个角度看,纵观他的人生,其实他的人生也没有什么固定的目标,他只是想和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做一个孤独的守望者,追求者远方。他的一句话十分的精彩:“对于远方的思念,空虚感,期待,这些思想可以连绵不断,比生命更长久。”在别人看来,他的一生没有什么意义,他总在树上颠沛流离,身为男爵却过着过着流浪汉的生活,没有固定的理想,只是不断的向着远方,不断地探索与追逐,但他的精神世界是十分充实的。反观我们,一辈子忙碌奔波,最后所追求的也不过是大脑中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何不做真实的自己呢?《空之境界》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人还活着,就还有可能,愿你的当下|将来都属于你自己,一个普通但又特别的你自己!”我们大多数只是芸芸众生中毫不起眼的一个,但我们每个人又都是特别的,这并不是指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肉体,假如基因技术成熟,完全可以塑造出和你一模一样基因的人,让你与众不同的是你的灵魂,你在顺从内心的选择中走出只属于你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我把这叫做特别。
文中的强盗本来只能在强盗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他虽然热爱阅读,但强盗早已成为他的固有标签,只是为了抢劫而抢劫,直到他遇到了柯西莫,他的人生才彻底改变,他不在抢劫而只是沉浸在阅读之中,最后在他被捉住,即将被绞死的时候,柯西莫及时赶到告诉他还没来得及看完的书的最后结局:主人公被绞死了,他只是平静的笑笑:“谢谢,我也一样!没有虚度时光的悔恨,更没有临死时的恐惧!我想,他一定是满足的死去的吧,以强盗的身份苟活了那么久,这样的他,最后也做回了自己,有了自己的追求。
当然,想在世俗的裹挟下做自己是多么的艰难,在西班牙,柯西莫本以为找到了和自己同一类人,却遗憾的发现他们只不过是被迫沦落到树上的,他们的内心依然和地上的人们一样,只有乌苏拉和他站在一起,然而到最后,国王的禁令解除,乌苏拉虽有心却无法反抗,被拽向地面,最后沿着世俗的轨迹死在了修道院!啊,多么悲哀,世俗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强大到我们早已被它控制却不自知,强大到我们试图摆脱却无能为力!因此,柯西莫早早离开了地面,他曾说过:谁想要看清尘世,就应同他保持必要的距离。正如他在老年回忆时说:许多年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活着,但我做了一件好事,生活在树上。他是孤独的,终其一生,除了两端短暂的爱情都孤独的流浪着,他就像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始终守望着我们的世界,也许这一生,他颠沛流离,也许这一生,他一直追求着远方却没有找到答案,但至少,他的过了一段只属于自己的闪耀的人生。
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先想到的是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1900,柯西莫,一个一生都没有踏上过陆地,一个一辈子都生活在树上,一个不愿意让世俗污染自己的音乐,一个与世俗保持距离为了成为自己。当然,他们是不同的,但他们都成为了守护自己王国的孤独的骑士。还有一位作家,王小波,卡尔维诺一直是王小波盛誉的作家,而王小波正像王小波那些特立独行着,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不正是他们这类人最真实的写照吗?他说:我从小就想写小说,最后将近40岁时,终于开始写作,我做这件事纯粹是因为,这是我爱的事业,是我要做的,而不是我必须做的,这是一种本质的区别。他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的小说与杂文,放肆、张扬、与传统格格不入,以至于很多人对他的文章嗤之以鼻,但同时,也有许多人下辈子愿做王小波门下走狗。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柯西莫,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王小波,我们脚上的镣铐太重,但,请戴着镣铐舞蹈,我们不是为了别人而活,我们不需要他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我只愿成为一个孤独的守望者,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